第一讲(上)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很高兴有机会来到广东江门市与四众弟子共同来探讨净宗文化。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在持续不断地发展,政府也提倡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那么我们佛教,尤其净土文化确实有很多思想资源,能够提供我们当代社会和谐的一种促进;所以今天我想就“净业三福”的时代意义给大家来做一个讨论。

  “净业三福”的提出是来自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净业行人我想都读过这本经,它的背景还是很具有戏剧性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摩竭陀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频婆娑罗王是国王,他有一个太子,就是他的儿子阿阇世王子。听从了提婆达多的挑拨、教唆,提婆达多是一个有野心的一个比丘,他就想取佛陀以代之;然后也怂恿阿阇世王子也把他的父王也把他推翻;然后以新王、新佛来重建。这样提婆达多这样一说,阿阇世王子还真的就下手,就把他的父王给囚禁起来了。他的母亲是韦提希夫人,那是国太夫人,就是我们中国讲的皇后。她看到自己的丈夫被儿子囚禁,囚禁是七重门,门卫把关不让任何一个人进去,也不让任何饮食进去,就试图活活饿死他的父亲。所以韦提希夫人赶紧就救他丈夫的命去,就在璎珞里面灌了葡萄浆,再沐浴干净身体,就用蜂蜜拌麦子贴在自己的身上,上面又穿上衣服,就秘密的把这个饮食带到这个关闭的地方,这样就使他的丈夫还能够延长生命。那这个事情被她儿子知道了,就非常愤怒,就要杀他的母亲,著名的囚父杀母的事情。幸亏是有月光大臣和耆婆大臣的苦谏,才使得阿阇世王子把这个杀母的恶心给压下去;但阿阇世王子还是余怒未息,就把他的母亲关起来了。

  韦提希夫人被关在后宫的时候,这时候非常悲痛啊!就祈请释迦牟尼佛派阿难尊者和大目犍连来帮助她。佛正在耆阇崛山的时候,就天眼看到了,也知道韦提希夫人心里的悲苦;所以佛就亲自带着大目犍连和阿难从空中飞过来,就到了皇宫。韦提希夫人顶礼祈请的时候,一抬头看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坐在百宝莲台上,就悲喜交集。这时候韦提希夫人由于遭遇到她的儿子的恶逆,顿然对这个世间产生了极大地厌离心。她看到佛之后,就有一个发自内心的祈求:希望生到无忧恼处,不想再待在这个阎浮提了。释迦牟尼佛听到她这种祈求,就马上放光,光遍照十方世界;再收回来,就在佛的头顶上现出像须弥山那样的形状。须弥山就是上面宽,中间细,放在那里就好像我们看到的电视屏幕似的;所以就把他方世界种种的净土在这个光台上一一显现出来。

  韦提希夫人不是要求生无忧恼处吗?无忧恼处就是净土的意思。但是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净土,到底到哪个净土去呢?释迦牟尼佛一一显现的时候,最后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说其他的刹土虽然也很庄严,但是我最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当她标心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就祈请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就是怎么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那么释迦牟尼佛听到这样的祈请,那就称佛本怀,显出非常愉悦的表情,口里放出五色的光明。这五色的光明首先就注照在频婆娑罗王的头顶上,频婆娑罗王也是在另一个地方被关着。频婆娑罗王是佛的大护法,他曾经就是修行证到初果,这时候佛光一照过去,马上就超证三果,得到阿那含果。得到阿那含果就是第三果,当下频婆娑罗王就走了,他的神识就到五不还天去了,得到解脱了。佛先帮助了频婆娑罗王之后,再回过头来为韦提希夫人宣说往生净土一法。

  在宣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方法之前,佛首先就说出了净业三福。为什么要说净业三福?因为韦提希夫人所祈请的是观想的法门,是她的清净的心、禅定的心升起的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要定善之人,就是有定心之善根的人才能够修这个法门。但是广大的众生,尤其是末法众生内心是散乱的,很难静下心来;所以为了末法的散动的众生,佛首先开显净业三福之法。这个三福给大家念一下这段经文,非常重要:

  【佛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宣说这个重要的经文,就是如果有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行人,应当修持三福。三福第一福就是人天福,就是世间的福;你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二乘福,修声闻缘觉,又叫戒福,持戒的果报。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种性的众生所修的,又叫行善。

  那么这个三福,实际上涵盖着五乘佛法: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的佛法都包含在这个三福里面,所以这就叫净业。能修三福的就叫净业,不修三福的人,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都叫染业,有污染的业。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知不知道这三种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十方三世诸佛建构他的净土都要修净业三福,心净则佛土净,一定要从三福下手。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净业三福它的宗趣是什么呢?是以五乘的佛法为宗旨,但它指向的是往生极乐世界为它的归趣。还不仅仅是停留在三福的层面,它是通过对净业三福的这个福报的修持,能够开发智慧;有智慧就会对这个净土往生一法产生信心,由这个信心就会发愿去,具足信愿持名,就能蒙弥陀愿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净业三福的施设不是目的,而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的价值的一个手段。所以他所被的根机就是三根普被了,尤其是对末法的散动的众生,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净业三福不仅是古老的一种法界文化,他是超越时空的;所以站在今天这个时代来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我们常常讲有种普世文化,那么净业三福不仅是普世间的文化,可以说是普法界的文化。既然十方三世诸佛都以这个作为净业正因,那么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都是把净业三福作为他的核心文明的。那么这个核心文明在我们这个地球也有他的文化因子,具有普遍的一种价值。

  那我们来看看他的普遍价值是怎么体现的?我们先看第一福世间福。世间福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来看第一孝养父母,作为中国人我们都非常明晰的感知到,从远古到现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华夏文明,非常重视孝道,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我们中国十三经其中就有一部《孝经》,孔子把他张扬为古圣先贤的至德要道,天之经、地之义;能够行教道的人可以感通神灵,光于四海。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百行孝为先,有孝就能移孝作忠,忠孝一体。有孝这个扩大,不仅是老吾老而且以及人之老,不仅孝养自己的父母,而且孝养天下所有的老人;这就展开了他的心量,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种博施济众的仁爱精神,也就是孝的展开。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孝,为什么呢?因为人应该要知恩要报德。在这个天下对我们最有恩德的是父母,离开了父母我们的身体都没有了;那身体是行世间的善法和出世间修道的必要的资本,所以父母给了我们身体就是天底下最大的恩德。再加上把自己抚养成人那里面无私的父母的大爱,是用语言没有办法描述的,一生的这种报答也是报答不尽的;欲报亲恩,昊天罔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所以为人子女怎么去孝顺父母它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孝文化,它里面是作人的一个学问在里面,我们怎么样能孝顺?孝,首先要是顺的意思,孝顺;顺着父母的心,和颜悦色,对父母的心意不能违背,你不能忤逆父母。你看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的曾子,曾子为了养他的父母,他是辞官不做。他的母亲是一个盲人,曾子是砍柴换点钱来侍奉他的母亲。有一天,这个曾子上山砍柴了,正好家里又有几个客人。古人都很淳朴,家里来客人,这个曾母由于是眼睛看不见,不能到街上去买好东西,买饮食过来;所以她就希望自己的儿子赶紧回家款待客人。但是怎么让儿子得到这个信息呢?这个曾母,那时候没有手机呀!一打手机他知道;所以曾母就咬中指,一咬手指,这个曾子马上胸口疼痛。一疼痛,这个曾子,哎!这肯定我母亲叫我,赶紧下山,果然是他母亲叫他。就是这个孝以这个程度,母子连心,咬个拇指,曾子就知道。

  现在有的子女也比较孝,然后他有时候就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我都曾经听几个居士说,人家是学佛的吃素,然而这个子女不学佛,非得过生日,或者常常请他父母去到饭馆去,非要他父母吃所谓的他认为好的东西,什么鱼、什么对虾呀,那父母就很不情愿;但是子女又很热忱,觉得这很有营养,搞得有个居士吃了之后,就赶快到卫生间把它吐出来。这个就是他在孝方面只是表皮的,不能养志,你一定要顺着父母的心,你才够得上孝,你不能强加你的意志到父母身上去,所以看看现代人还真的是不了解孝。这个孝,还包含着自始至终、一心一意、身心柔软、务必让自己的双亲愉快。二十四孝图里面有个公案叫老莱子娱亲。老莱子他自己就有七十多岁了,他的高堂父母还在,九十多岁。母亲看待小孩,哪怕小孩长大了,他子女长大了五六十岁了,乃至七十多岁了,在父母的眼里好像都像小孩一样。所以这个老莱子作为儿子知道父母双亲这种心理,所以他就常常扮演像小孩子一样的: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挑上一个像玩具般的水桶,故意在父母面前摔一跤,摔一跤就哭起来,父母双亲看到很高兴,开怀大笑,这叫老莱子娱亲。他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还来做这么一个事,作为二十四孝之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