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涌吐之剂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则逆其性汗下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用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

  瓜蒂散

  吐实邪《仲景》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颠狂烦乱,人事昏沉,五痫痰壅;及火气上冲,喉不得息,食填太阴,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气上冲,食停上脘,并当用吐法)。伤寒如桂枝証,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当吐之(汗出恶风,头痛项强,为桂枝証,俱为邪在表;今无头痛项强,而脉微浮,胸痞硬,则不在表而未入里, 为邪在胸中,胸中与表相应,故宜吐);亦治诸黄急黄(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须臾,曰急黄。或服此散,或?鼻,或加丁香。 )

  甜瓜蒂炒黄。赤小豆。共为末,熟水或酸齑水调下,量人虚实服之。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吐不止者,葱白汤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块即吐。诸亡血虚家、老人、产妇、血虚脉微者,俱不可服。(非尺脉绝者,不宜便服此,恐损胃气。若止胸中窒塞闷乱,以物探 之,得吐即止。如探不出,方以此汤吐之。如头额两太阳痛者,令病患噙水一口,以此散一字吹入鼻中,出黄水,即愈)。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胸中痰食与虚烦者不同,越以瓜蒂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当吐而胃弱者,改用参芦。 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赤豆、瓜蒂并能行水湿痰涎,头痛胸满,寒热脉紧不大者,并宜此散吐之。或问何谓木郁?曰厥阴少阳属木,于令为春,乃人身生发之气也,食者阴物也,脾胃者坤土也。饮食填塞太阴,则土盛而反侮木,生气不得上升而木郁矣,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条达,而遂其升生之性矣。

  本方除赤豆,名独圣散。治太阳中暍(音谒,暑也)。 身重痛而脉微弱(夏月伤冷水,水渍皮肤中,郁遏其外出之阳,反中入内,故身热重痛,以瓜蒂?去胸中之水,则皮中之水自行)。

  本方除赤豆,加防风、藜芦,名三圣散(子和)。

  本方除赤豆,加郁金、韭汁,鹅翎探吐,亦名三圣散。治中风风痫,痰厥头痛。

  本方除赤豆,加全蝎五分。吐风痰。

  本方加淡豉,治伤寒烦闷。 瓜蒂栀豉皆吐剂。要知瓜蒂吐痰食宿寒,栀豉吐虚烦客热,如未经汗下,邪郁胸膈而痞满者,谓之实,宜瓜蒂散,此重剂也。已经汗吐下,邪乘虚客胸中而懊u者,为虚烦,宜栀豉汤,此轻剂也。丹溪用瓜蒂、栀子苦参、藜芦等剂累吐,许白云先生不透,后以附子尖和浆水与之,始得大吐也。

  参芦散

  吐虚痰

  治虚弱人痰涎壅盛。

  人参芦。研为末,水调下一二钱。或加竹沥和服(竹沥滑痰)。

  此手太阴足太阳药也。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当涌之,病人虚羸,故以参芦代藜芦、瓜蒂,宣犹带补,不致耗伤元气也。 朱丹溪曰:人参补阳中之阴,芦反泻太阴之阳,亦犹麻黄根节不同。

  栀子豉汤

  吐虚痰《仲景》

  治伤寒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覆颠倒,心下懊憹。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汗吐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结于胸中,故烦热懊憹。烦热者热而烦扰。懊憹者懊恼憹闷也。昼动为阳,夜卧主阴,阳热未散,阴气未复,故不得眠。身热去而心结痛者,热尽入里,则为结胸。热不去而结痛者,客热散漫为虚烦,热仍在表,故当越之。

  栀子(十四枚)淡豉(四合。)服令微吐(仲景曰︰病患粪微溏者,不可与服)。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烦为热胜,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肾气为热,心气为焦,豉蒸窨而成,故为腐),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王海藏曰:烦气也,躁血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躁。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散,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或问烦躁皆心为之,何谓烦出于肺,躁出于肾,曰:热则烦,热甚则躁,烦为阳,躁为阴,大抵皆心火为病,火旺则金燥而水亏,惟火独在,故肺肾合而为烦躁,〔按〕:大便软者为吐证,大便秘者为下证,若大便微溏者,不可服,以里虚寒在下,虽烦非蕴热也。若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汤主之)。

  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仲景)︰治前证兼少气者(甘以补之)。

  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仲景)︰ 治前证兼呕者(辛以散之)。

  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仲景)︰ 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以解热烦,干姜以温误下)。

  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仲景)︰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栀子涌虚烦,枳朴泄腹满,亦表里两解之法。

  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仲景)︰ 治酒疸发黄,心中懊憹,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轻则消导,重乃吐下)。

  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仲景)︰ 治伤寒劳复。 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作劳动病者为劳复,伤食者为食复。

  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张文仲)︰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滞下、痢也。栀豉 苦寒,能升能散;薤白辛温,能开胸痺及大肠气滞)。

  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稀涎散

  中风吐痰

  治中风暴仆,痰涎壅盛,气闭不通,先开其关,令微吐稀涎,续进他药。 不可令大吐,醒后不可大投药饵,缓缓调治,过恐伤人。 亦治喉痺不能进食。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 白矾(一两,为末)温水调下五分。

  或加藜芦(藜芦能吐风痰,善通顶,令人嚏〉

  此足太阴厥阴药也。吴鹤皋曰: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天冠地履,无暴仆也。若浊邪逆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使然也。经曰:病发于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吐其痰涎。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故以为君。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专制风木,故以为使,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尽攻其痰,则无液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此其禁也。 按痰不可尽攻,不独中风也。朱丹溪曰:胃气亦赖痰以养,不可尽攻,攻尽则虚而愈剧。

  张子和加藜芦、常山、甘草,名常山散。吐疟痰。(甘草合常山必吐)

  本方加雄黄、藜芦,名如圣散,为末,[口畜]鼻。治缠喉急痺,牙关紧闭。

  干霍乱吐方

  霍乱《三因》

  治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大痛者。霍乱挥霍撩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乖隔,邪正交争,故上吐下泻,而中绞痛也。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证轻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气,关格阴阳,其死甚速,俗名搅肠痧,切勿与谷食,即米汤下喉亦死。烧盐、热童便。三饮而三吐之。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吐泻不得,邪结中焦,咸能软坚,可破顽痰宿食,炒之则苦,故能涌吐。童便本人身下降之气,引火下行,乃归旧路,味又咸寒,故降火甚速。 此由脾土郁极而不得发,以致火热内扰,阴阳不交之患。盐涌于上,溺泄于下,则中通矣。方极简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视。(《准绳》曰:盐调童便,非独用以降阴之不通也,阴既不通,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药也)。

  本方单用烧盐熟水调饮,以指探吐,名烧盐探吐法。治伤食痛连胸膈,痞闷不通,手足逆冷,尺脉全无。食填太阴,抑遏肝胆之气,不得上升,两实相搏,故痛连胸膈。阳气不舒,故手足逆冷。下焦宣绝,故尺脉不至。咸润下而软坚,能破积聚,又能宣涌,使不化之食,从上而出,则塞者通矣,亦木郁达之也。

  昂按:此即中食之证。有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者,名曰食厥,若作中风中气治之,死可立待,宜先以盐吐之,再行消食导气之药。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或曰食填太阴,胸中痞乱,两尺脉当用事,今反尺脉不见,其理安在。曰: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之用在于地下,则万物生长,地之用在于天上,则万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五脏主有形之物,物者阴也,阴者水也,食塞于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之绝,此其理也。

  千金用此法三饮三吐,通治霍乱蛊毒,宿食腹痛,冷气鬼气。 且曰:此法大胜用药,凡有此疾、宜先用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