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七十三 四川八

◇龙安府东北至陕西沔县五百里,南至成都府绵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松潘卫三百三十里,北至陕西文县三百三十里,东至保宁府剑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成都府茂州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八百里,至京师一万二千二百四十里。

《禹贡》梁州之境。周秦时为氐羌地。汉属广汉郡。三国汉属阴平郡。晋以后因之。梁普通间,没于氐《志》云:普通三年,为土豪杨杰、李龙迁所据。西魏得之,置江油郡治江油县,兼置龙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州为平武郡。义宁初,改曰龙门郡寻曰西龙门郡。唐曰龙门州武德初,仍曰西龙门州。贞观初,始去西字。天宝初,曰江油郡。至德二载,改应灵郡。乾元初,复为龙州。宋初因之亦曰江油郡。政和五年,改曰政州。绍兴初,复曰龙州。元因之,属广元路《志》云:元升龙州为元帅府,寻改为宣慰司。今正史皆不载。洪武七年,仍为龙州。二十三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寻复故。宣德七年,又改为宣抚司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升为龙安府,领县三。今仍旧。

府控扼氐羌,山川重阻,峭壁云栈,连属百里,真四塞之地也。说者谓松潘介在生番粮援之道,恃龙安以无恐。龙安者,南重成都之防,北壮松潘之势,故改建郡县,不可缓也。自魏邓艾伐蜀,而阴平遂为取蜀之捷径。艾之伐蜀也,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而蜀人胆丧矣。后唐长兴二年,石敬瑭等攻两川,前军克剑门,西川帅孟知祥急遣军争剑门,而命别将李筠将兵趋龙州,守要害,盖剑门拒守,又恐奇兵自阴平故道而入也。既而官军果分道趣文州,将袭龙州,为西川兵所败。明洪武四年,伐蜀,傅友德亦自阶、文而进,克青川果阳,下油江,遂趋绵州。《修造记》:龙安路通秦、阶,严稽出入,直与剑阁为比。盖自蜀入秦之道,东则剑阁,西则阴平,剑阁之防,显而易知,阴平之道,僻而易忽。故出奇制胜者,往往托足于此焉详陕西阶州阴平道。

平武县附郭。汉广汉郡刚氐道地。蜀汉析置广武县,属阴平郡。晋太康初,改曰平广县,寻又改为平武县,仍属阴平郡。宋元嘉二十七年,以故氐王杨文德为辅国将军,使引兵自汉中西入,摇动?陇,遂取魏阴平、平武,是也。齐梁仍曰平武县。西魏改置江油县,并置江油郡治焉,寻又为龙州治。隋以后因之。宋端平三年,兵乱,宝?六年,徙州治今县东之雍村坝,县亦徙治焉。元以江油县省入龙州,又徙州治武都镇。明洪武中,又徙州治乐平镇,即今治也。嘉靖四十三年,土司薛兆乾作乱,事平,改为府。万历十九年,始置今县,为附郭,编户二里。

○龙州城在今府东。祝穆曰:龙州城,梁李龙迁所筑,去江油东北三里,盖即隋唐州城也。宋宝?以后,州益迁而东,其故城皆土筑,旋圮。明洪武七年,土官知州薛文胜创设州城于青川所。二十三年,知州薛继贤奏移今治,周以木栅。宣德五年,知州薛忠义奏筑砖城。嘉靖十三年,宣抚薛俊卿又复营筑。四十五年,改为府城。今城周五里有奇。平武城府西三十里。《隋志》:梁末,李文智自立为藩王,以平武为国都。西魏复为县,而别置江油县,龙州治焉。隋亦曰平武县,仍属龙州。唐贞观八年,省入江油。近《志》:西魏废帝二年定蜀,置龙安县,寻改曰平武。似误。方维城府东北百二十里。西魏置秦兴县,为建兴郡治。隋废郡,改县曰方维,属龙州。唐武德四年,改属沙州。贞观初,州废,又省县为方维镇,属景谷县。贞元初,南诏、吐蕃合兵入寇,分道趋扶文,掠方维、白坝,即此。白坝见昭化县。

德阳城府东二百里。本汉梓潼县地。后汉改置德阳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德阳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盖与剑门相近也。建安十九年,先主军涪,张飞自江州而上,定巴西、德阳。邓艾从阴平邪径经汉德阳亭,至江油,出剑阁西百里,皆谓此。晋徙德阳而南,因谓此为汉德阳。

阴平城府东百五十里,东南至剑州百六十里。宋白曰:文州为古阴平,魏晋之阴平郡及阴平县治也。永嘉末,太守王鉴以郡降李雄,晋人悉流移于蜀汉,其氐羌并属杨茂搜,于是有南阴平郡,属益州。宋永初以后,晋人流寓于蜀者,于益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寓于汉中者,亦于梁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剑州之阴平,即宋所置北阴平郡也。宋文帝元嘉九年,益州流民许穆之诈称司马飞龙,招合蜀人,攻杀巴兴令,逐阴平太守。刺史刘道济遣军击斩之。或以为此汉州苌杨之南阴平。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诏任大洪自阴平入魏,晋寿招诱氐羌,绝魏运路。十五年,将军王光昭与魏战于阴平,败还,即此阴平也。又大宝末,萧纪将杨乾运攻叛氐杨法琛,拔剑阁,进据南阴平,对古阴平而言,因谓此为南阴平耳。《隋志》:宋置北阴平郡,治阴平县。后魏置龙州于此。西魏改郡曰阴平,而徙龙州治江油。后周尝改郡曰静龙郡。隋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因之。端平以后兵乱,县废。旧《志》:阴平城,南去梓潼县六十里。似误。○药丛山府南十里。多产药材,因名。或讹为落丛山,俗名乐从山。又马头山,在府西南五里,以形似名。○火风山,在府北十里。山势峭险,其麓即箭楼山,拥抱府城。一名旗山。又崆峒山,在府西北十里,山谷深险,直接蕃界,似平凉之崆峒。又化豹山,在府东北十五里,山势高耸,林木丰茂,限隔蕃塞。九龙山府东五十里。其地峻险,前距铁蛇关抵蕃地,一山九岭,叠耸如龙。又羊盘山,在府东北六十里,石径九曲,如羊肠然。又箐青山,在府东南六十里,重峰叠嶂,树木森郁。

马盘山府东南百二十里。高三千三百丈,其形似马,盘旋而上,重峦叠嶂,行者难之。后魏马盘县以此名。○牛心山,在府东百五十里,山秀拔,形如牛心。西魏李虎葬此。唐武后时,凿断山脉。玄宗幸蜀,修复之。回銮后,升龙州为都督府,赐名灵应郡。《唐志》云:山在江油县西一里。长庆四年,龙州刺史尉迟锐上言:山有掘断处,请加补塞。于是役数万人于绝险之地,东川为之疲弊。

马阁山在废阴平县北六十里。峻峭がテ,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山因以名。《旧唐书》:阴平北有十八陇山,其山有陇十八,或以为即马阁山。又左担山,《志》云:在府东百八十里。邓艾伐蜀,路经江油,因山高江险,修凿栈阁,以通担负,今七里阁是也。胡氏曰:自文州青塘岭至龙州一百五十里,自此而南者,右肩不得易所负,谓之左担路,邓艾伐蜀之道也。祝穆云:左担路上涪水崖壁,有阁道六,曰青崖、曰蟆颐、曰石回、曰七里、曰东阁、曰石城,又有二阁不在左担之数,曰猿臂、曰黄林,皆阁道之险者。○两垭山,在府东北七十里。山岭分峙,两垭路通青川、广昭等处。弩牙山府东南百六十五里,状如弩牙。相传邓艾伐蜀屯军于此。又东南五里曰石门山,两崖相对如门,与氐羌分界处。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梁大宝中,氐酋杨法琛据黎州附魏,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杨乾运讨之,拔剑阁,法琛退保石门。《舆地纪胜》龙州江油县东百里有石门戍,《唐志》利州景谷县西有石门关,即此石门也。

○涪江府西北二百里。源出松潘卫小分水岭,经小河所而东,至府城西,又历城南而东,下入江油县境,盘纡萦带,为郡境之险。详见大川涪水。○青漪江,《志》云:源出落丛山,下流至绵州彰明县,合于涪江。

青川溪府东百二十里。源出西蕃界,经青川所,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又醍醐水,源出府东清潭岭,接青川溪,流入嘉陵江。《图经》云:清水出啼胡山,阔五丈,东流入利州界。其水清美,亦云啼胡水,《志》作醍醐,美其名也。○大溪河,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志》云:源出白马路西番界,流至此,入于涪水。又府境有木瓜官渡、古城、高村、大印等河,皆源出蕃界,下流入于涪江。《志》云:废阴平县西四十里有扬帆水,下流入梓潼县界,合于潼水,泛涨奔注,势若扬帆云。利人渠在废阴平县西北二里,引马阁山水入县溉田。唐龙朔二年,县令刘凤仪开,宝应中废,后复开。景福二年,又废。

○胡空关府西北四十里,永乐中置。又羊昌关,在府西北十五里,其地有羊昌山,山崖层叠,通铁蛇官道。○铁蛇关,在府东十里,为番夷出入之冲。又有黄杨、和平、大鱼等关,与胡空诸关共为六关,俱永乐中置,为府境之要险。涪水关府西北涪水上。《唐志》江油县有涪水关,即此。又龙门关,亦在府西,隆庆中置。○芍药戍,在府南九十里,唐置。本名?溪戍,永徽中,改今名。

兴文阁在府东南二十里海棠铺。山路盘束,下临急湍,置阁其上,以通行旅。又南岩阁,在府东六十五里,正德初修凿,平坦可行。《阴平修路记》:龙安栈阁,在治东者凡八,曰石城、曰佛崖、曰麻园、曰蟆颐、曰黄林、曰三店原、曰七里、曰飞仙;在东南者凡三,曰石回、曰兴文、曰猿臂;在东北者凡二,曰秦陇、曰东阁;在府东者凡九,曰金鼓、曰芭蕉、曰楮株、曰卢崖、曰天井、曰桑坪、曰兜索、曰木蕊、曰飞泉;在西北者凡十五,曰金匮、曰桐油、曰隆奉、曰胡空、曰黄梗、曰刘屯阝、曰鹅顶、曰禅峰、曰石门、曰仙女、曰马桑、曰溪坝、曰黑水、曰罗汉、曰羊肠。《志》云:邓艾伐蜀,置秦、陇等阁道一十二处。明洪武十一年,开设松潘卫,又置飞仙等阁道二十五处。

溪子驿在府西。《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古城驿,百七十里有武平驿,二百里有小溪驿。又水进驿,在府西北九十里,又府西二百里有小河驿。《会典》:县有明月所巡司。○永济桥,在府西北二十五里,路接小河所。明洪武中,土官薛文胜以蔑缆架桥。永乐初,薛忠义造铁索六条,长十五丈,架板为桥,名曰垂虹。俗名铁索桥。详见小河所铁龙堡下。又天生桥,在府西北九十里,通羊洞寨,河水奔险,中有三巨石如柱,居民架木为桥。

白马寨府北三百里,番寨也。《志》云:白马番北通阶文,西抵潭腊。其生番号黑人,延袤数百里,碉房不计,有名色可举者凡十八寨,多不过四五百人,少可百人而已。嘉靖元年,白马跳梁,用兵五千,分五路,一由松潘小河所之铁龙堡,一由松潘东路之三舍堡,一由府西北之黄杨关,一由青川所之北雄关,一会兵陕西,由阶文而进,蛮畏慑听命。今为府境属夷。白草寨府西南四百里,亦曰白草坝,番寨也。《志》云:白草番东抵石泉县,约七十里,西抵南路生番,南抵茂州番,北抵平武界,凡十八寨。部曲素强,恃险阻,往来剽夺为患。成化十四年,抚臣张赞督兵剿白草坝及西坡、禅宛诸大寨生番,皆顺命,寻复叛。嘉靖十三年,抚臣宋沧遣兵击平坝底、白草等寨,诸蛮献侵地二千余里。未几复叛。十五年,大征,用兵三万七千,一由龙州,一由坝底,斩获甚多,事平,增置双溪、大鱼、永平、奠边诸堡,革抚赏,断盐茶。万历七年,坝底、河西、风村等十一寨,永平、河东、白草等十七寨,相率来降,许为编氓。自走马岭一带分十村,由平一至平十村,又西射溪沟一带分八村,由一化至八化村,村立一长,以统率之。又有风村岭等十八寨,尚承旧名,亦同时归顺者。○木爪番寨,在府西北二百里,近小河所。境土迫促,种类不繁,虽有五寨,约男女不过二三百人。嘉靖二十三年,导白草番为乱,事平,止许岁至小河领赏,不得过府西大鱼关。江油县府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剑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梓潼县百里。汉为刚氐道地。蜀汉置江油戍。邓艾至阴平,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是也。晋、宋为平武县地,属北阴平郡。西魏为江油县地,龙州治焉。宋末屡经迁改。元至元十二年,并入龙州。至正中,尝迁县于兴教镇,属广元路,即今治也。明洪武十年,并入梓潼县。十四年,复置,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江油城《志》云:在县西北。今县所辖之乡,曰武都、曰雍村,皆故龙州治也。一云,今青川所之明月关,即故县治。似误。元末移治于此。《防险说》:江油虽在腹里,实龙安粮道之咽喉也。今有石城,明天顺六年创筑,成化、正德、嘉靖、万历以来,相继增修。

○窦?山县北十里。两峰耸立,山麓纡回,南接彰明县界。杜光庭云:山西接长冈,乃通车马,东临峭壁,陟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两崖中断,相去百余丈,跻攀绝险,人所不到。○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高耸盘纡,亦接彰明县界。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即彰明之小匡山也。一名读书台,以李白得名。

天柱山县北五里。山小而峻,形如立柱。一名天池山,以山顶有池也。又名石人山,天宝六载,敕改为灵液山。○太华山,在县南十里,三峰奇秀,有似西岳,亦南接彰明县界。

○涪水县北一里。自平武县界流入,又东入剑州境。○汇溪,在县西十五里,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百汇洞,细流十里,合于雍村河。又龙潭溪,在县北,源出窦?山,下流俱合于涪水。○马啼关县西二十里。又县境旧有鬼门关,两山险迫,暴风从中出。○平渡驿,旧在县北五十里,接龙安府界,亦曰西平驿。

石泉县府西南二百十五里。南至成都府二百九十里。本汉蜀郡汶江道地。晋属汶山郡。后周为汶山县地,属汶州。隋初,属会州。唐贞观八年,分汶山县地,置石泉县,属茂州。宋初因之。熙宁九年,改属绵州。政和七年,于县置石泉军。宣和三年,仍属绵州。七年,复置军。元废军,以县属安州。明初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有石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北川城县西三十里。本汶山县地。后周置北川县,属北部郡。隋属会州。唐属茂州。永徽二年,省入石泉县。

威蕃城县西三十里。唐之威蕃栅也,亦曰威蕃亭。《唐书·王涯传》:吐蕃有两道,一由龙安、青川,一由绵州、威蕃栅,抵栖鸡城,皆番之险要。宋神宗时,静州蛮攻茂州,窒陇东道,以孤石泉。成都守孙羲叟经画事宜,以石泉为邑,介绵、茂之间,道里阔远,缓急不相应,非扼其冲要不足捍外患,于是请改石泉为军。德阳人张上行言于羲叟曰,去石泉三十里,威蕃亭地名栅底,即唐之威蕃栅也,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然后建军调兵以图之。于是城其地。栖鸡、陇东道,俱见茂州。

○石纽山县治南一里。《帝王世纪》:禹生于石纽。谯周曰:禹生于汶山广柔之石纽,其地为刳儿坪。陈寿曰:禹生汶山石纽,至今番人不敢牧其地。宋祁曰:汶川县有石纽山,《志》以为即此山云。又凤凰山,在县治北二里,其下有二水合流,形如飞凤。○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

○湔水县西一里。源亦出玉垒山,分流入县界,经县界十里,复东南出,合于新都之湔水。○安昌水,在县东南,源出三面山,合诸山溪之水,东流入安县界,又经绵州西,而入于涪水。亦曰龙安水。《志》云:县南一里有甘泉,水甘冽,县因以名。

○松岭关县西北七十里。杜佑曰:在龙安县西北七十里。开元二十八年,关废。今仍为守御处。龙安见前安县。○石板关,在县西六十里。又有上雄关,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坝底堡县西北四十里,与茂州接界。成化以后,为戍守要地,其地东抵通宁堡,西连白草番,南距石泉,北通青片。由坝底而南十五里,即石板关,东十五里有石泉堡,又东五里为白印堡,俱坝底将领分兵屯戍。○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安堡,万安东二十里为嘉定堡,俱属永平偏将屯守。

大印堡在县东北。《边略》:堡设在山阜,巍然天险,亦白草番出没要路也。堡西二十里为茆堆堡,又西五里为山茅堡,山茅东三十里为徐塘堡,徐塘北三十里为伏羌堡,伏羌北六十里为大方关,俱属大印将领驻守。《志》云:大方相近者,有观子、徐坪、平通三堡,而诸堡中徐塘又为控扼之要。

复土堡县西北十里。堡南十里为青冈堡,二堡之间有青泗口,路通坝底,为河东、河西、白草、青片诸番出入处。○奠酒哑堡,亦在县西,其相近又有平番、赤土诸堡,皆控扼白草番之处。嘉靖二十四年,白草等一十八寨番蛮聚众于羊角、白泥一带,劫掠攻陷平番、奠酒二关,截占漩平,以阻石泉兵粮之路。抚臣张时彻督偏帅何卿剿平之。《志》云:旧有马坪口巡司,今革。宝?朱寨县北百二十里。《志》云:宝?朱古寨口与县西北百五十里之赤?朱古寨口,俱为番蛮出入要口。昔时立此二寨,以限隔之,今故址犹在。○漩平桥,在县东二十里,县之津要也。又有上下索桥,在县东十五里。

附见:

青川守御千户所府东百二十里。汉刚氐道地。后魏置马盘县,兼置马盘郡。隋初郡废,县属龙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青川县。宋仍隶龙州。端平以后,兵乱,县废。元初复置。至元二十二年,省入龙州。明洪武四年,置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其地当白草番之后路,东抵白水、阳平关,接陕西宁羌州界,西通白马路转古城驿,而抵龙安,南至树园堡,丛林密箐,多盗贼,北通青塘岭,直达阶文,秦蜀间襟要处也。嘉靖四十五年,改属龙安府。所城洪武四年筑,周二里。

○大雄山所北十里。山形峻峭,?出群山。又飞龙山,在所东三十里,其相近者,曰东山。○丁平山,在所北一里。《志》云:元平章丁世珍击番蛮,尝屯兵于此,因名。○白水江所东三十四里。自陕西文县流入境,又东过剑州界,至昭化县入嘉陵江。魏邓艾伐蜀,作浮桥于江上。明初,傅友德伐蜀,渡白水江,即此。○青川溪,在所南。又杲阳河在所西北,亦自文县界流入。下流俱入于嘉陵江。

○明月关所东五里,有巡司戍守。《会典》:关属平武县。又杲阳关,在所南。明初,傅友德伐蜀,下文州,进拔青川、杲阳。是也。

北雄关在所北,接陕西文县界。相近又有控夷关,稍南为瓦舍坝。控夷关,盖万历中增设。《一统志》:所界自北雄关以下,并杲阳、迪平、白水、二牢、明月、马转、清平、胡空、叶棠、三路口,共十一关。

◇马湖府东至叙州府四百十五里,西至建昌行都司越?卫六百十里,南至乌蒙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嘉定州犍为县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一百六十里,至京师九千三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之境,后为夷獠所居或曰,府境即古?侯国,汉唐蒙凿石开道处也。汉属犍为、越?二郡。晋没于蛮《华阳国志》:越?郡有马湖县,水通?道入江,晋省。《水经》:若水自三绛又径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又东北至朱提。后因之。唐为羁縻蛮州地,属戎州都督府《志》云:唐为驯、骋、浪、滈四州地,总名马湖部。宋仍为蛮地。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寻置马湖路。明洪武四年,改为马湖府土官总管安济归附,因使世守其地。五传至安鳌而叛,弘治九年讨平之,改土官为流官,编户二十五里,领县一、长官司三。今仍旧。

府倚山控江,屏翼泸、叙,唇齿嘉、眉。隋开皇十七年,以南蛮叛,命史万岁南征。自越?进兵,经马湖番山而进。唐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邛崃关,见前重险。大渡河,见前大川。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及沐源川,皆蛮入蜀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自是蛮不复入寇。宋末,蒙古入蜀,往往取道马湖。盖府为西南之要地矣。

屏山县附郭。元末置泥溪长官司。明初,蛮酋王邦彦来归,命世守其地。万历十七年,改置今县,编户三里。

○马湖城在府西。唐乾符初,高骈筑马湖镇城,号平夷军,或以为即此城也。宋时蛮酋皆屯据湖内。元初置马湖路,迁于夷部溪口,濒马湖南岸创府治。然其民皆散居山箐,无县邑乡镇。至正中,复置泥溪长官司。或曰,明玉珍所置也。明初,改路为府,复移今治。隆庆初,始?石为城,有门五,城周二里有奇。

废浪川州在府西南,本蛮地。《志》云:唐尝置羁縻长乐浪州于此。开元十九年,南蛮大酋长乐浪州刺史杨盛显为边患,诏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讨之,拔其九城,即此。后废。贞元十三年,荆南帅韦皋表置浪川州,领郎浪、河渡等五县,属戎州都督府。又府西有废驯州,领驯禄、天池等五县;废骋州,领斛木、罗相等二县,皆唐所置羁縻州,领于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宋志》浪川、驯骋等州,皆在马湖江岸。○废滈州,在府南,亦唐所置羁縻州也,领拱平等三县。又废柯连州,亦在府南,领柯连等三县,皆属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宋志》:在石门路。胡氏曰:即马湖南境也。元初俱废。

○宝屏山府东十里,山如屏障,县以此名。又赤崖山,在府东北三里。○镜山,在府西三十五里,山下有水,澄清如镜。雷番山府西三百八十里。隋史万岁征西南夷时,道经此。山中草有毒,经过头畜必笼其口,行人亦必缄默,若或高声,虽冬月必有雷霆之应。○马湖江在府南,即金沙江也。自乌蒙府流入府界,经蛮夷长官司南,又东流径府城南,至叙州府界,流合于大江。宋庆元二年,地震马湖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宝?中,蒙古将纽?侵蜀,自成都入马湖,既而复渡马湖江入蜀,是也。今府西十五里有结发滩,江流经此,滩水萦回,状如结发。府西四十五里又有铁锁滩,夹江两岸,石壁峭立,每夏秋水涨,舟楫不通,用锁悬于江之北岸,舟行至此,数人攀援崖上,拽舟而过,故名。《志》云:府西四十里又有鸡肝石滩峻险,俱在马湖江中。又有鸡公滩,在府东二里,崖势耸立,如鸡公然。余详大川泸水。马湖府西百七十里。湖在山顶,长二十里,广七里余,中有土山,可居四百余人,亦谓之龙湖。《志》云:龙湖四围皆峻崖,去大江止二里,水与江同消长,日夕作潮。相传昔曾有龙马见于此。

泥溪府西二里。源出叙州府宜宾县,流入马湖江。又三公溪,在府西五里,黄龙溪在府西四十里,金鱼溪,在府南三里。又有悔泥溪,在府东十五里,源出宝屏山,皆流注于马湖江。○盐井涡,在府北四里,其水咸氵卤,可以煎盐。○新乡镇府北二百里沐川司境内,本名赖因乡。《志》云:镇东去犍为县二百里,西至建昌都司千二百里,南接大凉山五百里。万历十六年,于此建城垣,设安边同知驻焉。又于烟草峰设守备司,以资弹压。北有水池,为后营,南有大河坝,为前营,中有两河,为中营,以成犄角之势,盖于诸蛮所出没处扼其吭而守之也。其水池一带则界老鹰山,大河坝一带则界大凉山,雷坡、黄郎等处则界分水岭,为西陲障蔽。泥溪驿府东一里。又东六十里有罗东驿。又龙华驿在府西百里,本名蛮夷驿,万历中改今名。《志》云:县有悔泥溪、宁戎二巡司。

平夷长官司府东南四十五里。元至正间置。明初因之。长官王氏世守其地。编户一里。

○隆马崖山司西北二里,山形峻耸。又书楼山在司东百二十里,以岩石层叠而名。

○大纹溪司治南。又司东十里有小纹溪,二溪俱出乌蒙府界,流入境,水流洄漩,宛如罗纹,俱流注于马湖江。向设罗东驿。又桧溪在司东二里。又大龙涡,在司南二十里,流汇纹溪,入马湖江。

蛮夷长官司府西百四十里。元至正间置。明初因之。长官文氏世守其地。编户二里。

○大鹿山司东南二十里。山谷深邃,多麋鹿。又小悍山,在司西北百里,山崖斗峻,水流急悍,因名。○马湖江司治南。自乌蒙府流入境,又东入屏山县界。

什葛溪司西二里,源出小悍山。又大鹿溪在司东二十里,出大鹿山,二溪俱流入马湖江。《志云》:司东二十里有水海,相传旧有龙生海中,当即马湖矣。

○桧溪堡在司南。《志》云:司境有四山,龙源、青冈、黄郎、麻坡等处诸蛮与建昌乌蒙沙骂连接。万历中,设桧溪、烟溪等堡及龙源巡司,以为守备之御。

沐川长官司府西五百二十里。元至正中置。明初因之。长官悦氏世守其地。编户二里。

○神木山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溪山。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一夕自移数里,因改今名,而祀其山神。又南现山在治南半里,山高峻,为南境之望。永乐五年,建神木祠于山上。又治北有夷都山,亦高耸。

青孤山司东十里,山多林木,望之郁然,突出群山之上。又龙源山在司西北六十里,山顶有潭,深不可测。

○沐川司北百里。源出夷都山,曲折流至嘉定州犍为县界,入于蜀江,即沐源川矣。唐咸通十年,南诏寇?州,既而分兵四出,掩至沐源川,寻渡江,陷犍为。乾符初,高骈筑沐源川城,以扼蛮险,皆以此川为名也。《志》云: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曰沐川。

芭蕉溪司东四十里,源出隆马山。又黄种溪在司西二十里,源出神木山。下流皆入于马湖江。《志》云:旧有蛮夷土官驿。

◇镇雄军民府南至乌撒军民府二百一十里,西南至乌蒙军民府二百四十里,北至叙州府珙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八十里,至南京六千七十里,至京师九千二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南裔,代为蛮夷所居。宋时蛮名芒布部《志》云:故名屈流大雄甸,其后乌蛮之裔阿统与其子芒布居此,因名芒布部。熙宁以后,为羁縻蛮地,寻置西南番部都大巡简使于此。元至元中,置芒布路,隶乌撒乌蒙宣慰司。明初,改为芒部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六年,升为芒部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土官陇氏世守其地,广袤五百十五里。嘉靖三年,改为镇雄军民府编户一里。《土夷考》:时土官陇慰嫡子寿继职,庶子政弑寿窃据,官军进讨,事平,改今名,设流官。七年,蛮酋普奴等叛,寻以事宜改命寿子胜世袭本土,而流官复罢,领长官司四。府今省。

府山川险?厄,地势崎岖,控御群番,屏障内地。成化中,程信言,永宁抵江门永宁北百里江门水驿是也、戎县今叙州府兴文县,川、贵、云南水陆噤喉之会也,普市、芒布,又川、贵、云南肘腋腹背之所也。

○芒布城府西南七里。《志》云:府旧无城。明洪武中,颍川侯傅友德调指挥郑祥驻兵芒布,因筑土为城。后班师还,城废。今名旧土城。又今府治地名纳冲在旧府治西北七里。成化中,旧治毁于火,因迁今治。旧治本洪武中所建也。

○乌通山府北五里。蛮语首曰乌,立曰通,谓此山巍然独峙,如人翘首而特立。又绰纽山,在府东二十里。蛮语清气曰绰纽,谓此山清气郁然可爱。○硌砌雄山,在府西百八十里。蛮语石曰硌,鹿曰砌,凉曰雄,谓此山之石类鹿而又高耸清凉也。又乐安山,在府北二百二十里。山有数峰,路径曲折,乃芒布、叙州之界山。

○白水江府西北二百八十里。其上源曰八羌河、却佐溪、黄水溪、勿食料溪,会流于此,北入叙州府界,合石门等江,而注于大江。

纳冲河府东十里。源出乌通山麓,过府治东南流,入苴斗河。又白鸟河在府东北二十里。源出白鸟地界,南流入乌撒府境之七星关河。○苴斗河,在府南二十四里。其地有六丈山,箐河源出焉,经阿赫关,合纳冲河,而入七星关河。又八羌河,在府西八十里。源出乌撒,下流入乌蒙界。又托诺河,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流入乌蒙界。蛮语松曰托,沙石曰诺,以此河畔有松树及沙石,故名。

却佐溪府西百五十里,下流入白水江。又勿食料溪在府北百八十里,源出乐安山,西流入白水江。又黄水溪,在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下流入勿食料溪。○沱泊溪,在府治西,源出山涧,下流入纳冲河。《志》云:府北百八十里有盐泉二,其水俱可以煮盐。

○阿赫关府南一十五里,乃芒部乌撒地界。明洪武二十一年建,有官军戍守。

怀德长官司府西百五十里,本却佐寨。嘉靖三年,抚臣王轨讨平陇氏之乱,增置四长官司,怀德其一也。威信长官司在府南。本毋响寨,嘉靖三年,改置是司。

归化长官司在府西南。本夷良寨,亦嘉靖三年改置。安静长官司在府西北。本落角寨,嘉靖三年改置。

◇乌蒙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二十五里,西至建昌卫界四百九十里,南至东川军民府界百五十里,东北至叙州府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三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八百二里。

《禹贡》梁州荒裔,历代为蛮獠所据,后为乌蒙部《志》云:故名窦地甸,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有阿统者始居此,其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因号乌蒙部。宋封阿杓为乌蒙王。元初归附。元至元间,置乌蒙路,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初,改为乌蒙府以土酋阿普效顺,使世其职。地东西广五百十五里,南北袤七百六十里。洪武十六年,改乌蒙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

府下临滇、黔,俯视巴、蜀,地高山险,屹然屏障,亦西南要地也。

○乌蒙城府东二十里。《志》云:府旧无城,元初,遣兵戍守于此,因筑土城,寻废。洪武中,土官阿普即元总管府旧址建立府治。又有小乌蒙在府治北七十里,四围皆山,中央平坦,蛮人耕种于此,号为杰纪。

○铁炉山在府治东,山形如炉。又我未山,在府东二十五里,有五峰横列。蛮语五为我,横为未也。○朴窝山,在府东南三十里,其山四望平坦。蛮语谓平坦为朴窝云。

博特山府东南五十里,有两峰对峙。蛮语相对为博特。又撒途山,在府东北八十里,其山悬崖陡峻。蛮语陡峻为撒途。○凉山,在府西百里,高广百余里,绝顶颇平,风气甚肃。蛮酋每夏于此避暑。府西百三十里又有雪山,其巅冬有积雪,春半方消。又界堆山,在府北六百三十里,与叙州府为界。

○金沙江府西南二百九十里。其上流自会川卫界会泸水,流经东川府界,又东北入府境,复东北出,经马湖府为马湖江。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举兵,乌蒙土官禄余应之,秃坚败禄余,据金沙江自固,寻击平之。今详见大川泸水。撒由河府西南十里。源出凉山之麓,北流与龙洞河合。○龙洞河,在府东北三十里。源出小山石洞中,灌溉田亩。俗谓石洞为龙洞。《志》云:府北六百里有土獠蛮江,即撒由、龙洞二河下流也。两山夹水五百余里,中多巨石,湍流峻急,如万马之奔。舟行滩石中,甚险侧,经三十余滩而始出峡,至叙州府合于大江。

○罗佐关府北二百五十五里,下有罗佐桥。又索桥在府西南百三十里,即金沙江渡处。

◇乌撒军民府东至贵州毕节卫界二百五十里,西至乌蒙军民府百九十里,南至云南沾益州界九十五里,北至镇雄军民府二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百一十里,至京师九千四百八十里。

《禹贡》梁州荒裔,代为蛮獠所居,后为乌撒部《志》云:故名巴凡兀姑,后为巴的甸,乌蛮居之,唐时乌蛮之裔乌些者居此,至阿蒙始得巴的甸。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皆他酋所居。宋时,乌些之后曰析怒者,始并其地,号乌撒部。元初归附。元至元中,置乌撒路招讨司,寻改为军民总管府,又改军民宣抚司,后升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改为乌撒府,隶云南布政司时大酋那者来归,置府授之。今土官安氏,其裔也。地广四百四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十六年,改乌撒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府介诸蛮之中,据高临险,地形冲要《土夷考》:府有盐池、银矿之饶,其民习奸利,往往侵掠邻境。今自贵州毕节卫而西,凡二百六十里而至乌撒,由乌撒至云南沾益州治不过二百四十里。乌撒惊而滇黔俱不得安矣。天启初,其酋安效良者,党于水西。议者谓欲攻水西,先制乌撒,使滇兵出沾益,遏其应援,而分屯天生桥见下、寻甸云南寻甸军民府等处,以防其飞逸,然后可专意于水西。既而滇兵下乌撒,水西形援益孤,用兵于西南府,岂非必争之地哉!

○乌撒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平乌撒,筑城,?以石,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大隐山府东南三里,林峦高秀。又东山在府城东,下有龙泉。府南九十里又有龙山,蜿蜒起伏,官路经其上。《志》云:府北二里有凤岭,一名??高山,山势绝高,可以??远。

翠屏山府东北二十里,山峦秀拔。又乌门山,在府东北百四十里,两崖相对如门。○千丈崖,在府西南七十里,下临可渡河。又石洞,在府东南百七十里,有门可入,中容百人。一名华盖洞。又有赤冈,在府东北五十里。

○盘江府西百五十里。出乱山中,流径府南九十五里,谓之可渡河。明初,傅友德征云南,驻师于此。郑?曰:今乌撒南八十里有普德归驿,门对可渡河、?Й河之南,沾益境河之北,乌撒境也。询之候吏,云:河源在卫西百里,注壑而出,盘江实导流于此。今其上有可渡桥。详见贵州大川盘江及川渎异同。

七渡河府西三十里。其水萦曲山谷间,人渡者凡七处。府西南百十里又有九十九渡水,南八十里又有桃花溪,皆流合于可渡河。○养马川,在府东百四十里,蛮人牧马于此。一名野马川。又北海子,在府北二里,源出东山之龙泉,蛮人筑二坝以积水,渐成陂泽,恃为城隍。其环城东南而西者,谓之南海子。广袤百里,中可耕。又有龙潭湾,在府东南八里群山中,其深莫测。《元志》云:乌撒山崖险?厄,襟带二湖,羊肠小径十倍蜀道。二湖即南北海子也。又乌撒之地多雨少晴,潦泽常溢。《志》谓其上值天井之宿。谚云:乌撒天,常披毡,三日不雨是神仙。皆实录也。

○七星关府东南百七十里。有七星山,置关其上,有七星关巡司,与贵州毕节卫接界。今详见贵州重险。

老鸦关府东二百里,入毕节卫界,有毕节官军戍守。又石驼关,在府治东,有石如驼立关下,因名。《志》云:府西百里又有分水岭关。○赵班镇,在府西百里,有赵班巡司,府东南二百十里又有可渡河巡司。又黑章递运所,在府东百十九里,与府治东之乌撒递运所俱明初置。

在城驿府东南十五里。《志》云:府西一里有乌撒驿,南一里为乌撒站。又瓦甸站,在府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为黑章站,又六十里接毕节卫之周泥站。元至顺初,川兵击云南叛者,因进击乌蒙酋禄余,分道自永宁、青山并进,陈周泥驿。是也。又普德归站,在府南九十里。《会典》作昔德归驿。○傥唐驿,在府南百二十里。又沾益站,在府南百八十里,南至云南沾益州六十里,滇蜀通道也。

天生桥府东北百里,石梁横截,拱架如桥。而府东八十里众山中,亦有桥曰天生桥,俱为府境控扼之处。

附见:

乌撒卫在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属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都司。

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在府东南。洪武二十一年置于七星关,属乌撒卫。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毕节卫。

◇东川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百二十里,西至建昌行都司会川卫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云南寻甸军民府界百十里,北至乌蒙军民府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三十四里,至京师九千七百九十里。《禹贡》梁州南裔,代为蛮獠所据。唐时属于南诏,伪置东川郡。既而蛮复据其地,曰?畔部《志》云:故名东川甸,乌蛮仲牟由之裔骂弹得之,改曰那札那夷,属于南诏蒙世隆,置东川郡。后乌蛮?畔强盛,自号?畔部。元初置万户府。至元中,改?畔部军民总管,寻为东川府,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仍为东川府乌蛮禄设姑归附,令世守其地。东西广四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改为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

府山川环峙,道路险?,介滇、黔之间,分川、贵之险,部族富强,甲于他种。○东川城即府治。《志》云:府旧无城,洪武初,建治于马鞍山,后寻移治于万额山南,伐木为栅,以卫府治云。

○万额山府治北二里。其形上阔而下锐,如猪首然。又府治东有石鼓山。山有大石,如卧牛状,叩之有声,蛮人呼为石鼓。又府治南有白婆山。山顶有泉,四时无盈缩。又有马鞍山,在府西南十里,旧府治在其北。

绛云弄山府西南二百里,接云南禄劝州界。一名乌蒙山,讹曰乌龙山,亦名云屏山。高峻百里,有十二峰,北临金沙江,南诏封为东岳者也。今详见云南。○七雄山,在府东北百二十里,石崖陡峻。又纳雄山,在府西五十里,亦高广。

○金沙江府西百五十里。其地有金沙渡,蛮人凿大木为槽以济,即金沙江津口也。一名纳夷江,又名黑水。自会川卫流入界,入济虑部,又东北历乌蒙府,至马湖府境,而为马湖江。今详见大川泸水及云南大川金沙江。

牛栏江府东南百二十里。源出云南故寻甸军民府,至府北境而合于金沙江。江之下流,江阔水急,夷人用藤索横江,贯以木筒,过者缚于筒上,用游索往来相牵以渡,谓之索桥。今在府北百二十里。○壁谷川,在府西南百三十里,源出寻甸界白泽河,西流入金沙江。喟齿化溪府东南百里。西流至绛云弄山,北入金沙江。又府西南有麦则夷溪,源出南山涧中,西北流入托渠溪。又惠沙溪,在府东北百里,流入东川甸中,汇而为泽,亦流入托渠溪,俱注于金沙江。○海子,在府治南,长二十里。又龙泉,在府东,出石鼓山下,有溉田之利。府西南三十里又有汤池,自石窦中出,热如沸汤。

◇永宁宣抚司东至遵义府界二百五十里,西至泸州江安县界百五十里,南至镇雄府界四百里,北至泸州合江县界百六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千八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十里,至京师八千七百八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蜀郡地。汉为犍为郡地。晋以后,没于蛮。唐为羁縻蔺州《志》云:元和初置,宋乾德二年废。今《唐志》不载。宋为泸州南境《志》云:宋为江安、合江二县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志》云宋置,误也,寻改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时,增置永宁镇边都元帅府,而宣抚司如故。明初,改为永宁长官司酋长禄照归附,因置司授之,俾世守其地。广四百五十里,袤五百六十里。洪武八年,仍升宣抚司编户七里,隶四川布政司,领长官司二。今设永宁营。

司山川峻险,水陆交通。唐天宝中,由东路伐南诏,起泸州,溯永宁,走赤水,达曲靖,此即今日自川入滇之道矣。元置邮传而道益通利。天启二年,土酋奢崇明作乱,袭据重庆,又陷遵义、泸州诸处,势甚张,官军四集,乃克平之。既而水西安邦彦作乱,官军讨之,未克。督臣闵梦得言,贵州抵大方路险,贼惟恃毕节一路外通,用兵宜从永宁始,自永宁而普市,而摩泥,而赤水,百五十里皆坦途,赤水有城郭可凭而守,宜结营于此,渐进渐逼,四十里为白岩,六十里为层台,又六十里为毕节,毕节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贼必并力来御,须以重兵扼之,断其四走之路,然后遵义、贵阳克期并进,贼可平也。既而朱燮元代督五省之兵五省,川、湖、云、贵、广西也,进讨水西,扼各路要害,贼以锐师趋永宁,先犯赤水,燮元使永宁将诱贼深入,而以他道兵捣其虚,贼遂溃坏。盖永宁北接叙、泸,南通云、贵,界壤相错,咽喉所系也。

○废蔺州司东百八十里。《志》云:唐置州于此,其旁有地名唐朝坝。元置永宁路,在今治西八十里,所谓马口崖镇其北,鱼漕溪横其南者也。寻又迁界首,在今治西。明洪武四年,筑永宁卫城。十五年,土官禄照营司治于蛮夷千户所故址。旧城有门七,周八里有奇。

米利城司北八十里。《志》云:其地有大田,饶米谷,无水旱忧。盖昔时蛮所置城也。

○海漫山司城北。《志》云:山延袤八十余里,如海水之汗漫。又青龙山,在司南二里,以山形环绕而名。司治西南又有西珠山,以山形圆润而名也。又有土保山,在司治南,相传蛮人土保者昔居于此。○红崖山,在司东北十里,山高耸,多赤石,为北面之胜。《志》云:司西北五十里有乌降山,秀拔霄汉,林木蓊郁。又西北六十里为匹绢山,以山顶飞瀑,下垂如匹绢也。

狮子山在司东南。天启初,永宁逋贼奢崇明借兵水西,安邦彦遣兵过赤水河,到狮子山。山盖在赤水河北也。

青山在司西南,亦曰青山崖。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乌蒙酋禄余附之,四川军进击,一自永宁,一自青山而进。是也。明天启初,奢崇明据永宁为乱,抚臣朱燮元讨之,阳列营于纳溪,而潜自长宁会兵进讨,首攻麻塘坎、观音庵、青山崖、天蓬洞等处,乘雾夺险而入,败崇明之子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君营、凉伞铺,尽烧贼营,复败贼于横山八里青岗坪等处,直抵城下,一鼓拔之。麻塘坎诸处,盖皆贼据险立营,备官军西入处也。箐口岭,在司东六十里,有箐口关。又马口崖,在司西南。华崖,在司西百六十里,又西二十里为梅子坎。

○永宁河在司城西南。亦曰水东河,亦曰界首河。源出落郎连山涧中,盖司东南蛮境也。有三源北流,经司南合为一,复绕流而东北至江门峡,入泸州纳溪县界,又北入于川江。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开通川贵河道,谓水之险恶者,莫甚于永宁。其滩一百九十有五处,至险有名者八十二,即此水也。《志》云:司南十里有甘溪,西北五十五里有铜鼓溪,皆流入永宁河。

赤水河司东南百里,源出镇雄府界水脑洞,流径赤水卫,又东北合于永宁江。明初,郭英等出永宁,败贼于赤水河,是也。天启初,永宁贼借兵水西,水西将曾仲英驻兵赤水河,谋分兵一自镇雄而东,乘永宁之后,一自普市而北,攻永宁之前,即此。

罗付大河在司东,接遵义府界,其下流东南出,入于乌江。天启初,奢崇明及其子寅作乱,官军克遵义,追败奢寅于罗付大河口。是也。又有陶公滩,在司东南,或曰,即罗付大河所经。天启初,永宁贼党符国祯营于司东之三寨,官军自遵义击之,分军进陶公滩以牵贼,而以精兵夜经三寨抵贼巢,为贼所败。○芝麻塘,在司东南,天启三年,水西贼安邦彦及永宁逋贼奢崇明窥遵义及永宁,官兵合长纳两路击之,败贼于芝麻塘,贼从青山遁去。

天生池司西北六十里,四面山绕,水积于中,不假穿凿,故名。又灵湫泉,在司西五十里,有山洞,深二丈许,泉出其中,四时不竭。

○鱼涪关司东三里。洪武四年建,有兵戍守。又箐口关,在司东箐口岭上。○镇远关,在司西。又司西三十里有青冈关。又西二十里至贵州普安所之猫儿关。又梯口关,在司北九十里。大斗坎口关,在司北百里。又三块石关,在司西北六十里。西北百里又有江门关,即江门水驿也,道出泸州纳?县。又云山关,在司南百二十里。又界首茶课司,在城西北二里,洪武四年建。永宁驿司城北。又西北乌降山,下有永安水驿。又北五十里,即江门水驿。又三十五里,为峡口水驿,所谓江门峡也。或谓之石夹口,永乐中,少监谢安采木于此,二十年,乃还。《会典》:司有永宁土官驿丞,又有赤水、普市、摩泥、阿永、永安五驿。

九姓长官司宣抚司西南百二十里。元初立夷民罗氏党九人为总把。至元初,改为九姓党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四年,改置是司。编户五里。

○通江溪司南十五里。源出贵州界,流入境,东北出,会于江门峡。一名落卜姑溪。又鱼槽溪,在司东五十里马口崖下,西北流,会于通江溪。

金鹅池司西南五十里。成化三年,都掌蛮为乱,议者欲分兵三路,南路从金鹅池进攻大坝,中路从戎县进攻箐前,北路从高县进攻都掌,是也。既而督臣程信分遣别将罗秉忠等由金鹅池进捣都掌云。

太平长官司宣抚司西南二百五十里,地名大坝。北连都掌,南迫芒布,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余里。元置大坝军民府,授土酋得兰纽等。明初废,后诸夷附于都掌,屡为寇乱。成化初,议于都掌箐前大坝三处设三长官司,不果。四年,讨都掌夷,克之,改大坝为太平川,设太平长官司。编户二里。

附见:永宁卫司治西南。洪武四年建,属贵州都司。又赤水卫,在司东南百四十里;普市守御千户所,在九姓长官司东百二十里,俱属贵州都司。今见贵州。黎州守御千户所东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四川行都司越?卫二百六十里,西至杂道长官司百五十里,北至雅州荣经县百三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六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九百九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四十里。

古西南夷﹂都地《史记》:秦惠文王后十四年,蜀相壮杀蜀侯,并丹、犁二国来降秦。又武王元年,伐丹、犁。孔氏曰:丹、犁二戎,在姚府管内,唐初置丹州、犁州。或曰,俱在黎州境内。汉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以为沉黎郡。天汉四年,并入蜀郡时置两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并隶蜀郡。后汉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属汉嘉郡。晋初因之。永嘉以后,李雄据蜀,析置沉黎郡。永和中,蜀平,郡废,寻复置。宋、齐因之《齐志》作沉黎獠郡,荒塞无县邑户口。后周置黎州,寻废。隋初属邛州。仁寿末,置登州于此。大业初州废,属临邛郡。唐武德初,属雅州,寻复置登州。九年,州废,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州。大足二年,析?、雅二州地,置黎州。神龙三年,州废。开元四年,复置亦为下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三州,后增至五十四州。天宝初,曰洪源郡时又置洪源军于城内。《志》云:寻又改汉源郡。今《唐志》不载。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黎州亦曰汉源郡,所领羁縻州并如唐旧。元因之,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八年,以州治汉源县省入,改为黎州长官司。十一年,升安抚司土酋马氏世守其地,广二百十里,袤百十里,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土夷考》:万历十九年,黎州世袭安抚副使马祥卒,无后,部族作乱,参将吴文杰剿平之。二十四年,改为黎州土千户所,仍择马氏后世其职,直隶四川都司。今置黎州守御所。

司南控六诏,西接吐蕃,凭深据险,为蜀西门。李吉甫曰:黎州之地,关沫若而徼??,居越?、邛、蜀之中,最为冲要。樊柔直曰:全蜀五十余州,恃为噤喉者,沉黎其最也。

○汉源废县今所治。故沉黎地。《志》云:沉黎故城在所南四十余里,本﹂都国。《茂陵书》:沉黎郡治﹂都。是也。郡旋废,以其地属旄牛县。后汉因之。晋永嘉中,李雄复置沉黎郡。永和中,郡废,寻复置。宋沉黎郡治城阳县。萧齐以后,县废。后周置沉黎县,为黎州治,既而州县俱废。隋开皇初,复置沉黎县。仁寿末,为登州治。大业初,州废,县属临邛郡。唐初,省沉黎入汉源县,属雅州,寻为登州治。武德九年,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州。永徽五年,复属雅州。大足元年,置黎州,治汉源县。神龙三年,州废,仍属雅州。开元三年,复为黎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元和志》:古黎州城在大渡河外,自唐以来,徙治大渡河内,而水源在城外。韦皋始筑今城,东西南三面临绝涧,惟北面稍平,地多井泉,与诸城镇戍烽火相通,为西南之险要。今所治西北隅大渡河千户所城,即韦皋所筑土城也。明初因故址修筑,?以砖石。既而土安抚司马芍德复营筑司城。今亦谓之沉黎城,周二里有奇。

黎州城《志》云:在所东北圣钟山下。唐大足初,置黎州于此。贞元中,始移今治。又汉源故城,《志》云:在所南三十里。隋大业初,置汉源县,属临邛郡。唐徙治于黎州郭内,而以故县为汉源镇。旄牛城在所南。汉县,初属沉黎郡,后属蜀郡。范晔曰:天汉四年,省沉黎郡属蜀郡,为西部,立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是也。后汉因之。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二年,旄牛夷反,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后渐荒废。《三国·蜀·张嶷传》曰:越?郡旧有道径旄牛夷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道绝,已百余年。延熙中,嶷厚赂其帅狼路开通旧道,奏封狼路为旄牛蘇毗王。晋属汉嘉郡。宋属沉黎郡。萧齐后废。《华阳国志》曰:旄,地名,在邛崃山表。《水经注》曰:汉沉黎郡,以蜀郡西部置,治旄牛道。《名胜志》曰:通望郡有古旄牛城,俗呼为牛头城。又旄牛县有鲜水,出徼外。通望城所东南九十里。汉旄牛县地。《新唐书》云,台登县地也。武德元年,析置阳山县,属雅州,旋属登州。州废,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州。大足初,割属黎州。神龙二年,还属?州。开元中,复来属。天宝初,改曰通望县。宋初,仍属黎州。庆历二年,省入汉源县。《寰宇记》:阳山县,隋大业二年置,唐曰通望,在大渡河北十五里。○飞越废县,在所西北七十里。唐仪凤二年,分汉源县地,于飞越水置县,属雅州。大足初,属黎州。神龙三年,还属雅州。开元中,复来属。宋初因之,寻省。《志》云:飞越城西又有飞越山,山下有唐时所筑之三碉城,后讹为三交城。

大渡城所北百里。唐仪凤二年,置大渡县,属雅州。大足初,改属黎州。明年,省入飞越县。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筑大渡城,列险戍守,以拒吐蕃,或以为即此城也。宋为大渡镇,属汉源县,后废。《志》云:司北十五里有王建城,地名木瓜园,蜀王建时筑,后人因以名城。

琉璃城在所南境,大渡河南。唐太和五年,李德裕筑,以蛮界琉璃溪为名。《志》云:琉璃溪,在司西南四百里,接蛮羌界。又潘仓城,在司东,亦唐大和中筑。五代梁乾化四年,南诏寇黎州,蜀将王宗范等击之,出邛崃关,败南诏兵于潘仓嶂,又败之于山口城,又破其武侯岭十三寨,又败之于大渡河。路振《九国志》:潘仓,在邛崃关南;山口城,又在潘仓南;武侯岭,即武侯城旁之山矣。

武侯城在所东南。相传诸葛武侯筑濠堑,故垒存焉。唐太和中,李德裕复增筑之,为戍守处。《纪胜》云:武侯城在旧黎州城外三里。又有武侯战场,今为安靖寨。○铜山城,在所东百八十里。又定番城,在所东南二百二十里,唐韦皋所筑。贞元四年,吐蕃分兵寇铜山,五年,皋遣将刘彰彩出铜山道,吴鸣鹤出清溪关道,邓英俊出定蕃栅道,逼台登城,与蕃部两林王苴那时大破吐蕃青海、蜡城二节度军于北谷,进拔于葱栅。北谷,即台登北谷也,见行都司。

仗义城所南九十里。唐李德裕筑此,以制大渡、清溪之险。又有大定城,在大度河南。《唐志》:自青溪关南径大定城一百一十里而至台登也。○要冲城,旧《志》云:在所南百里,临大渡河。唐贞元中,韦皋所筑,俗呼炒米寨,亦曰炒米城。或曰在今越?卫西三十里,恐误。《新唐书》:黎州有定番、飞越、和孤三镇兵,又有武侯、廓清、铜山、肃宁、大定、要冲、潘仓、三碉、仗义、琉璃、和孤十一城,皆太和五年李德裕修筑,以夺蛮险之处。

废叶州在所西南,黎州所领羁縻州也。唐武后长寿元年,遣张元遇迎吐蕃降酋曷苏等于大渡水西,曷苏事觉,为吐蕃所擒,其别部酋昝插率羌蛮内附,元遇即其部置叶州授之,仍于大渡西山勒石纪功,是也。寻改为米川州。

○邛崃山所北五里。邛人入蜀,必度此山,故名。亦名邛﹂山。盖山接荣经县界矣。其道至险,有长岭、弄栋、八渡之难,杨母阁路之峻。杨母阁者,杨氏妇始造阁其上也。又登高山,在所西五里,峰峦高耸,俯瞰城中通衢,官舍民居,一一可数。上有一小阜,曰望州坡。○圣钟山,在所东北五里,昔尝掘地得钟,因名。旧黎州城在其下,或曰,山近武侯城,一名武侯山。

大田山所西南三十里。下有大井水田。万历二十四年,改立黎州土千户所于司南大田坝。坝盖在山之东麓。又宝盖山,在所东南二十里,山形如盖,俗名凉伞山。又司南三十里有盘陀山,以山势盘回而名。○试剑山,在所南八十里,崭然高耸,上列三峰。中峰又析为二,状如剑削。又避瘴山,在所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山侧有二峒,一空阔高燥,一有水出其中,土人名为乾湿洞。夏秋之交,境多岚瘴,飞鸢群集其中,至立冬前后,瘴已乃飞去,土人避瘴于此,出入每以鸢为侯。又通望山,在大渡河南三十里,与众山相连,入?州界,唐以此山名县。

冲天山所东八十里。险绝无路,仅通樵采。古碑云:沉黎界上,山林参天,岚雾晦日,谓此山也。又和尚山,在所东百里,山峰矗立,盘纡十余曲方至其巅。其相接者,曰狮子山,亦高耸。○朝阳山,在所北百里。《志》云:隋唐时尝置朝阳县于山下,城址犹存。今正史不载。又飞水山,在所东北二百五十里,与荣经县接界,险恶不通人迹。

飞越山所西北百余里,山高险,两面与羌戎接界,为沉黎西境之要害。唐飞越县以此名。又画崖山,在所西北二百五十里,山势险峻,不通人迹,山外即生蕃界。○笋Υ山,在所西北五十余里,曰前Υ,又行数十里曰后Υ山。多笋,又多林木,樵苏者以为衣食之源,号曰钱?。宋绍兴间,尝立Υ租以赡学,岁收Υ钱八十千。又白崖山,在所西北二十里,山险峻,有风穴,亦名风穴山。山北有仙人洞,称幽胜。又雅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