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六十九 四川四

◇夔州府东至湖广归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湖广施州卫五百里,西至重庆府忠州七百里,北至陕西平利县八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五百三十里,至京师六千九百八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庸国地,后属巴国。战国时属楚。秦属巴郡。汉因之。后汉末,置固陵郡,又改为巴东郡。三国汉因之《晋志》: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二十一年,先主分巴东立固陵郡。章武元年,又改固陵为巴东郡,前巴东郡为巴郡。晋仍曰巴东郡。刘宋泰始五年,置三巴校尉,领巴东等郡。萧齐兼置巴州,寻省。梁置信州皆治白帝城。后周因之。刘?句曰:巴东,周改永安郡。隋废郡,仍曰信州《隋志》:后周置信州总管府。大业初,始废。大业初,复曰巴东郡。唐武德初,仍曰信州。二年,改为夔州高祖母,独孤信女也。讳信,改为夔州,寻置总管府,又改为都督府。天宝初,曰云安郡。乾元初复故刘禹锡曰:至德初,云安郡统峡中五郡军事。乾元以后,始降为江陵支郡。五代时,亦曰夔州王建初置镇江军治此,兼领忠、万二州。既而移治忠州。梁乾化四年,仍治夔州。后唐天成三年,升为宁江军节度。孟蜀因之,仍治夔州。宋因之夔州路治此,亦曰云安郡宁江军节度。南渡后,并置都督府于此。元曰夔州路。明洪武四年,仍曰夔州九年,州改隶重庆卫。十四年,升为府,领州一、县十二。今仍旧。

府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史记》:楚肃王四年周安王二十五年,为?关以拒蜀。《班志》鱼复县有江关,后《志》鱼复有?关。盖即以江关为?关也。《华阳国志》:巴楚相攻伐,故置江关、阳关阳关,见重庆府涪州。?关,见湖广长阳县。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见汉中府宁羌州,北守南郑,任满下江州今重庆府巴县,东据捍关。田戎出江关,拔巫及夷道、夷陵,据荆门、虎牙见湖广重险。建武十一年,岑彭大破田戎于荆门,率诸军长驱入江关。江关,蜀之东门也。入江关,则已过三峡之险,夺全蜀之口矣。公孙述之败亡,始于失江关也。建安十九年,先主攻雒未下雒,今汉州,诸葛武侯与张飞、赵云自荆州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章武三年,先主败于夷陵,退屯白帝。其后吴将全琮来袭,不能克。终蜀汉之世,恒以白帝为重镇。张氏曰:武侯治蜀,东屯白帝以备吴,南屯夜郎以备蛮,北屯汉中以备魏。是也。魏景曜六年取蜀,遂使王?守巴郡,谋以袭吴。晋咸宁五年,?帅楼船之师,东下白帝,于是丹阳、西陵所在崩溃。永和三年,桓温西讨李势。义熙九年,刘裕使朱龄石平谯纵,皆由白帝而上。刘宋泰始二年,以三峡蛮獠岁为抄暴,因立三巴校尉府于白帝,兼领荆州之巴东、建平,益州之巴西、梓潼郡以镇之。历齐、梁之季,荆、益相持,辄以巴东为襟要。隋开皇八年伐陈,分遣杨素出永安,下三峡。陈人上流之师,悉为所败。唐武德四年,李孝恭、李靖军出夔州,而萧铣丧亡。五季初,王建扼夔门,与荆南相距。其后孟蜀继之,亦以夔为东面之防。宋乾德二年伐蜀,分遣刘光义等由归州进克夔州,尽平峡中地。迨蒙古入蜀,往往欲从夔州逸出,东瞰荆、湖。明初,伪夏据蜀,亦固守瞿塘、汤和,廖永忠百计攻之乃下。盖夔州凭高据深,实水陆之津要。丁谓曰:夔城,所以坚完两川,间隔三楚。王氏应麟曰:夔州者,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也。

奉节县附郭。秦置鱼复县,属巴郡。汉因之,江关都尉治焉。后汉亦曰鱼复县。章武元年,先主改固陵郡为巴东郡,治鱼复。是也。二年,又改县曰永安。晋太康初,复曰鱼复。宋齐因之。皆为巴东郡治。梁并置信州治此。西魏改县曰人复。隋因之,亦为信州治。唐初亦曰人复县,夔州治焉。贞观二十三年,改曰奉节县。宋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县入州。十四年,复置。编户四里。

○鱼复城《志》云:旧治在赤甲山上。春秋时,庸国之鱼邑也。《左传》文十六年,楚侵庸,七遇皆北,惟礻卑、?鱼人实逐之。礻卑、?二邑,与鱼近也。《水经注》:江水东经鱼复县故城南,城故鱼国。秦置鱼复县,汉因之,公孙述移于城之东南白帝山上。在今县城东五里。《元和志》:白帝山,州城所据,与赤甲山接。初,公孙述据蜀,殿前井有白龙出,自称白帝,因更鱼复城为白帝城。先主征吴,败还,至白帝,改为永安。今卧龙山下有永安故宫。白帝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为池,东临?溪,即以为隍,唯北一面山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吴朱绩密书结蜀,使为兼并之虑,蜀遣阎宇将兵五千增白帝守。是也。晋元兴三年,益州刺史毛璩以桓玄篡逆,帅众屯白帝以讨之。义熙初,谯纵据蜀,置巴州于白帝。二年,益州刺史司马荣期击谯明子于白帝,破之。宋泰始二年,益州刺史萧惠开遣将费欣寿东下,应晋安王子勋于寻阳。至巴东,巴东人任叔儿据白帝,击欣寿,斩之。五年,分荆、益二州置三巴校尉,治白帝。梁大宝初,益州刺史武陵王纪使世子圆照将兵援台城,受湘东王节度,军至巴水,绎授以信州刺史,令屯白帝。承圣二年,纪将兵出峡,败死。明年,西魏将李迁哲南略地,时蛮酋向五子王据白帝,迁哲击走之。宇文泰因以迁哲镇白帝。《北史》:周天和元年,陆腾平信州诸蛮,州旧治白帝,腾更于刘备故宫城南八阵滩,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唐时仍治白帝城。自宋以后,益徙而西。董钺曰:州旧治瞿峡口,景德中,始徙今治。距峡口才八里。熙宁十年,始城其地。陆游《入蜀记》:夔州在山麓沙上,所谓鱼复永安宫也。宫今为学基,州治在宫西北。景德中,转运使丁谓、薛颜所徙,比白帝颇平旷,然失关险,无复雄桀矣。《城邑考》:郡城,宋熙宁中筑。元初毁。明初,树栅为城。成化十年,始筑城浚池。正德初,又复营缮。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

水逻城在府东境。后周天和元年,信州蛮冉令贤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于江南,据险要置十城,自帅精锐固守水逻。水逻城在江北。周将陆腾进讨,议先取江南,剪其毛羽,然后进攻水逻。乃遣别将王亮率众渡江,拔其八城,因分道攻水逻,路经石壁城。其城险峻,四面壁立,惟有一小路,缘梯而上,蛮蛋以为峭绝,非兵众所行,腾被甲先登,遂克之。水逻侧有石胜城,亦是险要。令贤使其兄龙真据之,腾诱之来降,袭取其城,引兵向水逻,蛮众大溃,斩获无算。别将司马裔又下其二十余城,尽俘党类,因为京观于水逻城侧。

石墨城在府东北境。冉令贤党向五子王据此,其子宝胜据双城。陆腾既平水逻,招之不从。因遣王亮屯牢坪,以图石墨。司马裔引兵图双城。腾虑双城孤峭,攻未可拔,贼若委城遁散,又难追讨,乃令诸军周回立栅,遏其走路。贼大骇,遂纵兵击之,悉平其党。胡氏曰:今归州巴东县北临江有铁枪头,长数丈,经数百年不损,目曰向王枪。疑即诸向所据处。又双城,亦见湖广巴东县。

○白帝山府东十三里。峡中视之,孤特峭险,比缘马岭,接赤甲山。其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十丈。故巴东郡治此,即白帝城也,四面峭绝,惟马岭差逶迤可上。晋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中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设机取之。水门之西即滟?堆也。○赤甲山,在府东北十五里。不生草木,土石皆赤,如人袒胛。本名赤岬山。《淮南子》注:岬,山胁也。或曰:以汉时尝取巴人为赤甲军,故名。上有石城,《类要》云:即鱼复县故址也。一云公孙述所筑。

白盐山府东十七里。崖壁高峻,色若白盐。《水经注》: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是也。明初伐蜀,汤和分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又胜己山,在府东九里。峰峦叠秀,巍然独出众山之上,因名。宋乾道中,郡守王十朋锡以今名。又府东十余里有羊角山,下临大江。○卧龙山,在府治东北五里,以有武侯祠而名。郡人以为游赏之胜,上有义泉,相传武侯所凿。《志》云:府北十五里有长松岭,上多古松,因名。

麦子山府北二百余里。山延袤四百余里,东抵湖广之房竹,北接陕西之平利,西南则与奉云、开万等县相连,内有红线崖、筛罗崖等处,原存古寨,可容数十万人,上有壤田,可资饷给。正德嘉靖间,群贼皆啸聚于此,副使张俭曾议设堡编夫,以严把守,寻复废弛。

瞿唐峡府东三里。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滟?堆正当其口,为楚蜀之门户。又有南乡峡,在府西十五里。余详见重险瞿唐关。

○大江在府城南。自重庆府忠州流入万县界,又东经云阳县南,过府境,又东入巫山县界。自瞿唐而下谓之峡江,夏秋水泛,两崖扼东,数百里间,滩如竹节,波涛汹涌,舟楫惊骇。李埴曰:江出?山,行二千余里,合蜀众流,毕出瞿唐之口。山疏而?桀??,水激而奔汛,天下瑰玮绝特之观,至是殚矣。又《峡程记》:蜀中二百八十江,会于峡间,次于荆门,都四百五十滩,称为至险。其在夔州府城西者,曰虎须滩。杜甫所云,瞿唐漫天虎须怒。府东三里又有龙脊滩,江中有石长百丈,状若龙脊,夏没冬见。余见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大?水在府城东。自达州万顷池发源,经此流入大江。又东?水,在府东十里。《舆地纪胜》:公孙述于东?水滨垦稻田,因号东屯。东屯稻田,水畦延袤,可得百许顷。前带清溪,后枕崇冈,树林葱?,气象深秀,去白帝故城五里而近,稻米为蜀第一。郡给诸官俸廪,以高下为差。《夔门志》:东屯诸处,宜瓜畴芋区,?西亦然。《入蜀记》:山间之流通江者,土人皆谓之曰?。

汤溪府西百里。《水经注》:江水自朐貼县东径下瞿滩,左则汤溪水注之,谓之汤口。后周陆腾讨冉令贤军于汤口,遣军渡江,拔令贤江南八城。是也。○龙洞溪,在府西九十里,下通大江。《志》云:溪上产灵寿木。又府东南六里旧有鱼复陂,县以此名。

青苗陂在瞿唐东。蓄水溉田,民赖其利。又有天池,浸可千顷。《志》云:在奉节、巫山两县间。○盐泉,在府南。《荆州图副》: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百步,南北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井五口,以木为桶,昔尝取盐,即时沙壅,冬出夏没云。○永安宫在卧龙山下。一云今府学宫是其地。先主征吴败还,至白帝,改鱼复为永安而居之,后人因名其处曰永安宫。王十朋曰:永安宫,今为郡仓,据爽垲,状如屏。宫之北有水曰清?,泻出两山间,东入于江,又东过滟?入于峡。峡口有山,束立群峰外,白盐也。

江关《括地志》:在鱼复县南二十里。巴楚相攻时置。章怀太子贤曰,旧关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故城基,即今瞿唐关之南岸矣。《后汉·岑彭传》:公孙述遣将乘枋?下江关,即此也。亦谓之?关。《后汉志》:鱼复县有捍关。《舆地广记》:赤甲城有古?关。盖?关即江关之通称矣。李埴曰:蜀之为境,北以剑门为根,东以鱼复为首,此二物者,蜀之噤喉扃?也。战国时,楚建?关于此。汉置江关都尉。后汉省尉而关如故。《名胜志》:江关,今谓之下关城。王氏曰:古之江关,即今之瞿唐关,又谓之铁琐关,大都以守峡口之险。今俱详见重险瞿唐关。百牢关府东十里。王氏曰:关盖古名,后人所增置,魏辛毗诗:夔州百牢门,兵马不可越。唐杜甫诗:巴中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则百牢以喻夔险耳,非实有是关也,况辛毗时未有夔州之名乎。又石门关,在府东北六十里。《志》云:旧名鬼门关。盖亦传讹也。○凤凰关,在府西五里,又府西二十里有阁溪关,三十里有铁山关,府东北二里又有吕公关,东十里有石龙关,俱唐宋以后增置。

三钩镇《寰宇记》:在城东三里。旧时铁锁断江浮梁御敌处也。镇居数溪之会,故曰三钩。唐武德二年废。或云,镇在瞿唐峡口,即所谓铁锁关也。○西津口,在府西,或曰大江渡口也。宋淳化四年,蜀中贼李顺余党寇夔州,白继?败之于西津口。即此。今府西南有水磨渡,府东十里有东?渡,六十里有小江渡。永宁驿府西三里水驿也。又西六十里曰安平水驿,一百二十里曰南沱水驿,接云阳县界,又府东南八十里有龙塘水驿,二百七十里有马口水驿,俱为往来津要。

八阵碛在府城南。《元和志》:在奉节县西七里。《寰宇记》:在县西南七里。《夔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十八丈,中有诸葛武侯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水经》:江水东经诸葛亮图垒南。《荆州记》:鱼复县西,聚细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垒西聚石为八行,行八聚,聚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八阵及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也。薛氏曰:图之可见者三,一在沔阳之高平旧垒,一在新都之八阵乡,一在鱼复永安宫南江滩水上。蔡氏谓广都亦有之,则八阵凡四。然广都土垒,已残破不可考。世传风后《握机文》,则《鱼复图》之注;马隆《八阵赞》,又《握机文》之注。又汉时都肄已有孙吴六十四阵。窦宪常勒八阵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陈?持白虎幡,以武侯遗法教五营士。后魏柔然犯塞,刁雍上表,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李靖对太宗言,六花阵法,本于八阵。是则武侯之前,既有八阵,后亦未尝亡也。严从曰:武侯所习,风后《五图》。桓温云是常山蛇势,徒妄言耳。常山蛇者,孙子所谓率然盖高直陈也。杜牧曰: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武侯以石纵横八行,布为方阵,奇正之法,皆生于此。又八阵图后有二十四聚,作两层,每层十二聚。洪氏曰:八阵魁六十有四,重易之卦也;却月魁二十有四,作易之画也。画起于圆而神,故却月之形圆;卦定于方以知,故八卦之体方。方居前而画居后,卦自画始,方自圆生也。壁门直袤曲折翼其旁,阴阳二物也。握奇则虚,一之象也。

巫山县府东百三十里。东至湖广巴东县百六十里。楚之巫郡也。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取巫郡,寻改置巫县,属南郡。汉因之。后汉建安中,先主改属宜都郡。二十四年,孙权分宜都、巫、秭归为固陵郡。章武元年,先主遣吴班、冯习等破权将李异等于巫,进兵秭归,寻败还。孙休改置建平郡,治信陵。魏灭蜀,亦置建平都尉治巫。晋咸宁元年,改都尉为郡,仍治巫。宋、齐亦曰建平郡。隋废郡,改县曰巫山,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属夔州。宋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巫城在县东北。《水经注》: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傍深谷,南临大江。是也。隋移县于今治。○南陵城,在县南大江南岸,北对阳台山。晋南渡后,置县,属建平郡。刘宋初,废。今县南大江渡口犹曰南陵渡。又江阴城,在县西六十里。《志》云:后周天和初,置县。建德中,废。

○巫山县东三十里。亦曰巫峡。有十二峰,蜀人谓之东峡,以在蜀境东也。晋咸和中,凉张骏欲通使建康,假道于成李雄,雄欲使盗覆其使者张淳于东峡,不果。余详见名山巫山。

阳台山在县治北,高百丈。《志》云:上有云阳台遗址。又县东北四里有女观山。《志》云:女观山西畔小山顶有楚故离宫遗址,俗名细腰宫,三面皆荒山,惟南望江山最为奇丽。又驱熊山,在县东二里,下有石滩,四季湍急如熊声。

寒山县东五十里。垂崖千层,绝壑万丈,其势高寒。《荆州记》:寒山九阪最为险峻。陆游云:县隔江有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也。旧南陵县以此名。

千丈山县东北百里。山极秀异,高于众山。又飞鸟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高插云,鸟飞不能越,因名。又有乌飞岩,在县西南四十里,与燕子坡相对。《水经注》:乌飞水自沙渠县南,北径巫县,注于江,谓之乌飞口。沙渠今湖广施州卫。○琵琶峡,在县治西,夹江两岸相对,亦曰琵琶峰。○大江在县南。自奉节县流入界,又东入湖广巴东县界。江行峡中,最为险?厄。县东旧有新崩滩。《水经注》: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颓崖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东下十余里,即大巫山。范成大云:神女庙东二十里至东奔滩,高浪大涡,巨め掀舞,不当一叶也。东奔,即新崩之讹矣。

大宁河在县治东。其上流即大宁县之马连溪也,经大昌县流入境。下流入大江。《水经注》谓之巫溪。又县东南百五十里有万流溪,自湖广施州卫界流经此,合于大江。○清溪,在县东十里。陆游曰:县有清水洞,极深幽,即此溪矣。又城北有茹溪,俗谓之小溪。

○跳石镇在县西北。唐雷万春为县之跳石人,亦曰跳石乡。○三会寨,在县东。宋乾德三年,刘光义等伐蜀,收复三会、巫山等寨,拔夔州,即此。高唐驿在县治西水驿也。《舆程记》:江行自高唐驿而东,九十里至万流驿,入湖广归州境,又七十里,即巴东县矣。○巴中驿,在县东八十里。《志》云:巫山陆路至巴东百八十里,鸟道崎岖,行者苦之。万历三年,改小桥公馆,建巴中驿,巴、巫二郡之民始免疲困。

大昌县府东北二百里。东北至湖广竹山县二百七十里。汉巫县地。晋置泰昌县,属建平郡。宋、齐因之。后周以宇文泰讳,改曰大昌,置永昌郡,寻废。隋县属信州。唐属夔州。宋端拱初,改属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大宁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今县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里。县今省。

○北井废县县东南二十五里。晋泰始初置,属巴东郡。五年,改属建平郡。宋齐因之。后周天和中,省入大昌县。又大昌废城,在县西。《北宋志》:县旧在大宁监南六十里,嘉定八年,移治水口,即今县也。

○金头山县东北四十里。山势高耸,冬月积雪不消。又县西南三里有聚奎山,亦高峻。○九水坪,在县东百二十里。《志》云:其下水流环汇,因名。

○大宁河在县南。自大宁县流入境,亦谓之昌溪。又东南流入巫山县界。

千顷池县西三十六里。波澜浩渺,分为三道,一道东流,经县西,为井源;一道西流,为云阳县汤溪;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水。又县南二十里有石柱潭,从岩岫间涌出,相传为龙湫。

○当阳镇在县西四十里。有巡司戍守。大宁县府东北三百二十里。北至湖广竹?县三百五十里。本太昌县地。宋开宝六年,以县之盐井地置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大宁州。明洪武九年,降为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县今省。

○大宁城县北八里。宋盐监初置于此。丁谓《夔州移城记》:乾德中,伐蜀,师分剑、巫而入。时滟?堆高,楼船难进,步骑自襄州西山裹粮兼行,林麓无际,涧壑相接,不知道路之所从,得蜀民诣王师献书,由大宁路直趣夔州。平蜀之师,实取道于此。后移监于今治。○永昌城,在县东南。《志》云:后周所置永昌郡盖治此。又永安城,在县治西。或曰,东晋置永宁县,属建平郡。刘宋初,废。即此城也。后讹为永安。

○凤山县治东。一名东山。木石苍翠,景物幽绝。又石钟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与二仙山相望。上有大石如钟,因名。《志》云:二仙山在县东北十七里盐泉侧,山高百余丈,上下皆峭壁,有二仙洞,一名王子洞,深不可测,洞前有池,虽旱不竭。○石柱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峰削成,与县东剪刀峰、道士峰相连,皆为奇胜。《志》云:县治东有道士峰,与东桂峰相近。又东南五里曰朝阳峰,北八里曰剪刀峰,以两峰对峙,形如剪刀也。

宝源山县北二十五里。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盐泉也。○绣墩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形如墩,顶平旁峻,惟一径可通,昔人尝避兵其上。○马连溪县西五里。源自达州万顷池流经县治西,历大昌县,入巫山县界,注岷江,即大宁河之上源也。溪中有大悲口。《志》云:大悲口在县治西,溪心两巨石对峙,上广下狭,旁有乞灵祠。谚云:船过大悲口,盐始为吾有。亦名南渊。

○袁溪镇县东北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北二十里有大宁盐课司,掌盐税。○四十八渡,在县东二百三十里。水流曲折,为行旅之阻,道出湖广房山县。

云阳县府西百七十里。西南至万县二百五十七里。汉朐忍县地,属巴郡。晋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改为云安县。隋属信州。唐属夔州。宋开宝六年,置云安军治焉。宋末,军废。元至元十五年,复隶云安军。二十年,升云阳州,以云安县省入。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九里。

○朐忍城县西四十里。汉县。后汉兴平元年,刘璋遣赵韪击刘表,屯朐忍是也。晋改曰朐?忍县,属巴东郡。阚る曰:朐,音蠢;?忍,音闰;朐?忍,丘蚓也。土地下湿,多朐?忍虫也。颜师古曰:朐,音劬。章怀太子贤曰:云安西万户故城,即汉之朐忍县。后周改置云安县,朐?忍并入焉。《志》云:旧城,宋为万户驿,今名万户坝。云安监城县西北三十里。刘?句曰:云安多有盐利,自汉以来,皆置官司之。唐末置云安监。五代唐长兴初,时云安、大昌、南浦皆有盐官,属东川。孟知祥请割云安十三监隶西川,以盐直赡宁江军屯兵。时西川分兵屯夔州,以拒荆南也。明年,知祥将李仁罕陷万州及云安监。宋亦置监于此,属云安军。熙宁四年,以云安监户口析置安义县。八年,户还隶云安县,复为监。元并入云安军。明置云安盐课司,即故监城矣。

○飞凤山在县南大江南岸,与县对峙。以形似名。又石城山,在县治北二里。○汉成山,在县北十五里。《志》以为仙真栖止之宅。

马岭山县北二十九里,与三牛山相对。汉初扶嘉言: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今三牛山去马岭十里,皆近盐井。又马鞍山,在县北三十里,亦与三牛山相连。○上下岩,在县西百里,其下岩亦名燕子岩。

○大江县治南。自万县流入界,江中有碛,矫如游龙,亦谓之龙脊。又东入奉节县界。《志》云:大江经万户驿,旁有横石滩,上有横梁候馆。又有宝子塔,在治东大江中。古人凿石为塔,以为行舟之则。谚云,水浸宝塔脚,下舟休要错,即此。○小江,在县西六十里。源出新宁县界,流经开县,合清江入县境,又西南注于大江。亦谓之开江。对大江而言,谓之小江。

汤溪在县东,接奉节县界。常璩曰: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县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因名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王隐《晋书·地道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溪下与檀溪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历檀井溪,檀井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所谓汤口也。○东?,在县东北,流入云安场,下流入江。以水在县东而名,非奉节之东?也。

天师泉县治西二里。每五月江水涨浊,一水自岩窦间溢出,甘洁清冽,一邑用之不竭,尽九月而止。又瀑布泉,在县南飞凤山之麓,下流入江。

○五溪镇在县西北。有巡司。旧《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铁檠巡司,西北三十里则云安盐课司也。○巴阳水驿,在县西二十里。又有五峰水驿在县南。《舆程记》:自巴阳驿至五峰驿,水道凡九十里。五峰驿西有橘官堂故址。《汉志》朐忍有橘官。《元和志》云安县有橘官。此即其治所也。又百里而接于夔州之南沱驿。

万县府西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忠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开县二百三十二里。汉朐忍县地。三国汉建兴八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沈约曰,时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县,是南浦本名羊渠,蜀前此所置县也。晋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置安乡郡治焉,寻改县曰安乡,郡曰万川。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浦,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武德初,仍属信州。二年,置南浦州。八年,州废,以南浦县属夔州。是年,复立浦州。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曰南浦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南浦郡。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县省入州。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五里,编户四里。

○南浦城今县治。三国汉置县于此。刘?句曰:后魏分朐貼县置鱼泉县。后周改为万川。今本志不载也。唐宋皆为州郡治。元省。今县城成化末筑,正德初增修。

武宁废县县西百二十里。汉巴郡临江县地。晋、宋以后因之。后周析置源阳县,并置南州及南都郡治焉,寻改郡曰怀德,县曰武宁。隋开皇初,州郡俱废,县属临州。唐属万州。刘?句曰:县治即巴子故城也。宋仍属万州。元因之。明初省。今武宁巡司置于此。○都历山在县治北。一峰突出众山之上,氵?礻卑为平阜,气象融结,为县之主山。又南山在县治南,下瞰大江。《图经》云:面揖南山,背负都历是也。○天城山,在县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一名天生城。相传汉昭烈尝驻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也。《纪胜》云:天城山三面峻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累石为门,俗亦谓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又县西三里有西山,上有太白岩,以李白名,岩下有池,为登临之胜。

羊飞山县西南五十里。《蜀鉴》云:三国时有羊渠县。盖置于山下。又人存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万户山。又县西十里有鱼存山,下广上锐,崖面有石,形如双鱼。又县北八里有狮子山。《志》云:山形如狻猊,四面险绝,惟鼻尖可登。○木枥山,在县西百里。相传洪水时,惟此山木枥不动,因名。又西百二十里有黄芦山,与忠州接界。

岑公岩在县南大江南岸。盘结如华。盖左为方池,有泉涌出岩际,盛夏注水如帘,隋末有岑道愿者隐此,因名。又县治西有古练岩,东二里有下岩,皆幽胜。○黄金岛,在县南三里,近江南岸,屹立江心,高数丈,土人淘金于此。

○大江县治南。自忠州东北流入界,经县治南,又东北入云阳县界。县西六十里有湖滩,水势险急,春夏泛溢,江面如湖。宋嘉熙中,蒙古渡湖滩,施、夔震动,即此。又有峨眉、盘龙诸碛,皆在县西江中。

?溪县西五里。自梁山县流入界,春夏涨潦,则并舟为筏,济往来者。溪之上流有天生桥,巨石成桥,长与溪等,平阔如履平地,溪流出其下,下流注于大江。○彭溪,在县东八十里。《水经注》:彭溪经朐貼县西六十里,南入于江,谓之彭溪口。即今开江之下流也。旧设小彭驿于此。

北集渠在县东。《水经注》:源出高梁山,径新浦县西,又南百里入朐貼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又有南集渠,出涪陵界,谓之于阳溪。至县南,北流注江,曰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

○西柳关在县西。北宋宝?元年,蒙古渡汉江,寇万州,入西柳关,荆湖将高达拒却之。关今废。集贤驿在县东五里,水驿也。又周溪水驿,在县东五十里。?涂水驿,在县西北百里。《舆程记》:自忠州水程东行,九十里至漕溪驿,又六十里至?途驿,又六十里至集贤驿,又六十里即周溪驿也。旧《志》以漕溪为巴郡、巴东之界。今属忠州。○分水公馆,在县西百里。《志》云:弘治末建。又递运所,在县东二十里。县治东又有盐厂,商贾辏集处也。

开县府西北四百七十里。西北至达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梁山县百五十三里。汉朐貼县地。后汉建安末,析置汉丰县。三国汉,属巴东郡。晋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梁仍曰汉丰县。西魏改曰永宁。隋开皇末,又改县曰盛山。大业初,属巴东郡。义宁二年,析置万州于此。唐武德初,改为开州。天宝初,曰盛山郡。乾元初,又为开州。广德元年,又改县曰开江县。宋仍为开州治,亦曰盛山郡。元省县入州。前朝洪武六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七里。

○开江城今县治。《地志》:后汉末,刘璋所置汉丰县也。《通典》曰:先主所置。隋曰盛山,唐曰开江,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元省开江县,明又改州为县。今县城,成化二十二年修筑,周三里。

清水废县县东六十五里。汉朐忍县地。刘宋置巴渠县,并置巴渠郡治焉。齐、梁因之。后周改县曰万世县,亦曰万世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开州。大业初,改属通川郡。唐初仍属开州。贞观二十三年,改曰万岁县。宝历初,省,寻复置。宋初改县曰清水,仍属开州。元省。○新浦城,在县西南四十里。本汉丰县地。刘宋析置新浦县,属巴东郡。齐梁因之。后周置周安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开州。大业中,属巴东郡。唐属开州。宋庆历四年,并入开江县。

西流废县县西北百五十里。《隋志》:后魏置汉兴县。西魏改曰西流,兼置开州及万安、江会二郡。后周省江会郡。隋开皇初,并废万安郡,而开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县属通川郡。唐武德初,改属开州。贞观初,省入盛山县。

○盛山县北三里。突兀高耸,为县主山,隋以此名县。又县治东有神仙山,东北五里有熊耳山,皆秀耸。《志》云:县南隔江有瑞贤山,群峰秀矗,俗呼州面山。○九陇山,在县西二十里。九峰连峙,势相起伏。其相近又有九折山,山形九折,俗名观音山。《志》云:县南二十里有射洪山,上有旧城址。石门山县北百里。山有石穴,名盘头洞。洞有水,出嘉鱼。又鲤城山在县西百余里。四面悬绝,东面有城,城间有浦,多生鲤,因名。又有常渠水,流经山下。○崖飞山,《志》云: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崖势高悬,如飞鸟然。

○开江县南一里。《志》云:源出新宁县之雾山坎,流入县界,合于清江,又东南入云阳县境,即《水经注》所谓彭溪也。○清江,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达州万顷池,流入县界,经县治东合于开江,谓之叠江。《水经注》:清水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是也。

垫江县南四十里。源出梁山县之高梁山,春夏泛涨,人多垫溺,流经渠口浦,入于开江,亦谓之浊水。○三潮溪,在县东北五十里温汤井侧。《志》云:井有三水,曰杉木,曰柏木,曰龙马,皆开湔盐课。溪水经其旁,一日三潮,冬温夏凉,颇为神异。又白水溪,在废清水县西南,下流亦注于开江。

○虎爪关县北三里。又县北五十里有金练关,百里有高桥关。○茅坡关,在县西九十里,又西三十里有豆山关,旧皆为戍守处。梁山县府西六百里。东北至开县百五十三里,西南至忠州垫江县百六十里。汉朐忍县地。西魏置梁山县,属万川郡。隋属信州。唐属万州。宋开宝二年,置梁山军,以县属焉。元?初,还属万州,寻复故。元至元二十年,升为梁山州。明洪武七年,省州入梁山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高梁城在县西。《宋志》:开宝二年,以万州丕氏屯田务置梁山军同下州,亦曰高梁郡,因割梁山县隶焉。熙宁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军。元初亦曰梁山军,寻升为州,皆治此。明初省入县。《志》云:县西有万川城。西魏取蜀,尝置万川郡于此。万川今见万县。《志》误也。

○高梁山县北二十里。《寰宇记》:山东尾跨江,西首剑阁,凡数千里。山长岭峻,其峰崔嵬,蜀中望之,如长云垂天,登者穷日乃至其顶。俯视众山,泯若平原矣。明正德中,贼方四等作乱,西攻重庆府之江津县,官兵击败之,追至高梁山,贼据险拒战。官军分六哨,由大垭、小垭、月垭关并进,直冲其巢,六面皆合,贼大败,溃走。又都梁山,在县北十五里,亦曰高都山。旧有高都驿,乃天宝中进荔枝之路。山壤腴而黄,民以种姜为业。○??利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俗名狐狸山。正德中,抚臣林俊以其丰腴改今名。又西北一十里曰小碧山,孤峰峭直,色碧如玉。

峰门山县东十五里。山有两崖对峙如门,顶有寒泉。又蟠龙山,在县东三十里。孤峙秀杰,突出众山之上,下有二石洞,洞有二石龙,首尾相蟠,旁有喷雾岩,洞中之泉下注,喷薄如雾。○七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有七峰,壁立如城。又县西百里有白云山,奇峰突出,势如卓笔,一名笔山。又西二十里有瓦城山,一名石瓦山。山顶坦平,居民耕其上。《志》云:县南百里有柏枝山,下有丙穴,出嘉鱼。

○桂溪县西南三十里。自忠州垫江县流入界,两岸多桂,因名。下流经万县境,入于大江。又蟠龙溪,在县南三十里。源出蟠龙山,下流合于桂溪。

○牛头寨在县西二十里赤牛山上。亦名赤牛城。宋淳?二年筑,周三百六十步,敌楼百四十三座,四隅有门,盖戍守之处。

峡石市县东五十里。其北有书院峡,市因以名。峡中又有夫子崖、子贡坝,皆传讹也。《志》云:县有太平驿。嘉靖三十六年,自定远改属此。

新宁县府西北六百四十里。西至广安州大竹县二百二十里,北至达州百八十里。汉宕渠县地。梁置新安县,并置新安郡。西魏郡、县俱改曰新宁。隋初郡废,并县入三冈县。唐武德二年,复置新宁县,属通州。太和三年,改属开州。明年,还属通州。宋属达州。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县。十四年,复置县,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县今省。

○三冈废县县西北五十里。梁置,属新安郡。西魏属新宁郡。隋属通州。唐因之。宝历元年,废。大中五年,复置。宋属达州。熙宁三年,省入新宁县。又新宁废城,在县西南十七里,故县治此。唐贞观八年,移治ク城,即今治也。ク,或作淙,误。

○七峰山县北五里。一峰突起,分为七支,秀列如戟。《志》云:县治西有屏山,迤逦近城,平顶方麓,为邑巨镇,俗名卧牛山。近《志》:开江之源,盖出于此。○峨城山,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汉樊哙尝筑城驻兵于上,遗址犹存。

鸡足山县东二十里。逶迤绵亘,麓分五支,如鸡距然。亦曰鸡山。《唐志》:鸡山接蓬、果二州界。大中五年,蓬果群盗依阻鸡山,寇掠三川,果州刺史王贽弘讨平之。三川,谓东、西两川及山南西道也。其相连者曰八面山。山形秀整,望之八面皆方,因名。○五诰山,在县南五十里。五峰相连,如诰轴然。又南有百节山,峰峦绵延,分为百节。《志》云:县南五十里又有联珠峡,以众山夹峙而名。又县西四十里有七里峡,境内诸水多出于此。

○开江在县东。县境山溪诸水,多汇流于此。又东入开县界,谓之开江。《志》云:今县治西有澄清河,即开江之上游也。

建始县府南五百里。西南至湖广施州卫二百十里。汉巫县地。晋泰始初,置建始县,属建平郡。太康初省,寻复置。刘宋初,废。齐、梁时复置。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清江郡。义宁二年,复置业州。唐初因之。贞观八年,州废,县属施州。宋、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连珠山县西十里。五峰相连,如贯珠然。又县西五十里有石乳山。山石层叠,多生石乳。《志》云:县在万山中,多产麸金,而产于石乳山者为最。○禄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山多禽兽,洞蛮恃为廪禄,因名。又东十里有州基山,相传业州旧基也。

○清江县南一百五十里。自施州卫东北流经县界,又东北出湖广宜都县界,入大江县境,诸小川皆流合焉。

○野厢关县南百三十里。旧为戍守处。《志》云:县西有石乳关,县东南又有建阳关。○连天寨,在县境。宋置,今废。又县有枝陇驿,今革。

附见:

瞿唐卫在府治东北。明洪武四年,建瞿唐守御千户所。十二年,改为卫,属湖广都司。

达州府西北八百里。西至顺庆府蓬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巴州三百里,东北至陕西兴安州一千一百里,北至陕西洋县四百三十里。

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蜀巴西郡。宋属巴渠郡。齐因之。梁置东关郡,兼置万州杜佑曰:以州内地万余顷而名。西魏改曰通州以居四达之路而名。隋初,郡废,仍曰通州。大业初,曰通川郡。唐初,复为通州三年,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贞观五年,府废。天宝初,曰通川郡。乾元初,复故。宋乾德三年,改为达州亦曰通川郡。元因之。明洪武九年,以州治通川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正德九年,复升为州编户十三里,领县二。今仍为达州。

州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形四通,土田饶沃,峡右之名郡,沔南之奥区也。

○通川废县今州治。汉宕渠县地。后汉为宣汉县地。刘宋置始兴县,属巴渠郡。齐因之。梁曰石城县,置东关郡,兼置万州治焉。西魏为通州治。隋初郡废,又改县曰通川。唐、宋以后,皆为州郡治。明初省。《一统志》云:通川故县在州西二十里,后移今治。似误。《城邑考》:州旧有土城,成化初,始?砖石。正德初,增修。城周四里有奇,门五。石鼓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或曰,刘宋所置始安县也,属巴渠郡。齐因之。梁曰石鼓县。西魏置迁州治焉。后周废州,置临清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通州。唐因之。宝历初省。大中元年,复置。宋初因之。熙宁七年省。又阆英废县,《志》云:在废石鼓县西二十里。《新唐书》:天宝九载置,属通川郡。宋乾德三年省。○巴渠废县,《志》云:在州东二百三十八里。《新唐书》:永泰元年,析石鼓置巴渠县,属通州。太和三年,改隶开州。明年,复旧。宋属达州。元省。永穆废县州西百里。汉宕渠县地。梁置永康县,并置万荣郡。后周因之。天和初,郡民反,攻围郡城,遏绝山路。辛昂募兵讨平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十八年,改曰永穆。唐武德二年,置万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属通州。宗因之,改为永睦县。元省。○太平废县,在县西南。刘?句曰:唐武德初,割永穆县地,置太平、恒丰二县,属万州。贞观初,州废,二县皆省入永穆。又思来废县,在州北。唐武德二年,析通川县置,属通州。贞观元年,复废。

○凤凰山州西北五里。高耸舒展,形如飞凤,掩映城郭,有梧桐坪、宝芝洞诸胜。又翠屏山在州治南,亦名真武山,以上有真武庙也。又州西北五里有龙爪山,圆耸悬绝,如龙擎珠。

石城山州西三十里。四面峭绝,惟西南一径可登。梁石城县以此名。或谓之铁山,以石色如铁也。《志》云:州西二十里又有铁山。又铜钵山,亦在州西三十里,石壁圆峙,三面封固,惟南一径可通。《志》云:州西四十里有金华山,与石城山相接,亦境内之名山也。○北岩,在州西五里。岩壁耸峭,下有平池。又州西北五里有垂虹岩,以水自岩而下,如垂虹也。又龙洞,在州东南五十里。高数丈,内有重门复洞,相传龙窟其中。

○渠江州东三十五里。源出太平县之万顷池,西南流入州界,经废石鼓县而南,合群川之水,经州西南入广安州渠县界,会于巴江。有南昌滩,在州南江中。○明月潭,在州东七里;又有黑潭,在州之安居镇,俱有灌溉之利。

○铁山关州西三十里。以铁山而名。旧为戍守处。○龙船关,在州西北。《志》云:州境山溪绵亘,其西北尤为险僻。正德中,为盗贼渊薮。嘉靖初,以次讨平。因即其险阻增置龙船诸关,与巴州黄城诸关相为形援。东乡县州东百二十里。汉宣汉县地。刘宋属巴渠郡。梁置东乡县。西魏置石州治此。后周废州,置三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通州。唐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八年,州废,仍属通州。宋属达州。元省。明正德九年,复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五里。

○宣汉废县县东北八十里。《巴汉记》:后汉桓帝分宕渠东界,置宣汉县,仍属巴郡。晋初省。惠帝复置,属宕渠郡。刘宋属巴渠郡。齐梁因之。西魏置井州及永昌郡。隋开皇三年,郡废。五年,州废,县属通州。唐武德初,置南井州。贞观初,州废,仍属通州。刘?句曰:县旧治和昌城,贞观元年徙治新安城,诸城皆萧梁时所置也。宋仍曰宣汉县。乾德五年,废。○下蒲废县,在县西,刘宋置,属巴渠郡。齐梁因之。后周废。唐武德三年,析东乡县,置下蒲、昌乐二县,属南石州。八年,省昌乐入石鼓,下蒲入东乡。昌乐废县盖在下蒲西北。

东关废县县东百里。刘宋置,属巴渠郡。齐梁因之。后周废。唐武德元年,析宣汉县地,置东关县,属南井州。贞观初,仍省入宣汉县。

○印石山在县治西,以山形方整而名。又西有鼓楼山,峰峦层叠,形如鼓楼。

○长乐河在县南。其源为白龙、赤甲二泉,会而为河,下流达于渠江。

○深溪关《志》云:在县东北八百里。路出陕西兴安州。又高桥关在县东四百里。石门关在县东十五里。又县西北二百里有马渡关,北六百里有盐场关。

太平县州东北二百里。本东乡县地。正德十年,割东乡之太平里置县。旧土城周二里有奇,今圮。编户二里。

○明通废县县东北二百里。五代时为通明巡院。宋初因之。绍兴中,改置通明县,属达州。元废。今为明通巡司。

○天马山在县治东。山势高骞,如天马然。又县北有峡口山,相近者曰城口山。○八台山,在县北百里,山有八峰,顶皆高平。

高眉山县南百五十里。山高而长,两峰相对,状若列眉。《志》云,县东百十里有银盘山,又县西三百里有三盘山,皆以形似名。○三条岭,在县治北二里,县北十里又有火岩岭。《志》云,县东北旧明通乡有明通井,峡内有十穴,皆产嘉鱼。

○后江县北二百里。《志》云:源出陕西兴安州万山中,下流汇于万顷池。

万顷池县东北八十里。相传为楚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之水多源于此。《通释》:万顷池洒流有四,三入于夔,一入于渠。是也。○龙潭,《名胜志》:在县东七里,群峰环拱,有七十二浦、四十八渚,汇而为潭,广逾百亩,其深叵测。

○蓝津关在县东北。《志》云:县境又有吊累关、铁炉关。

◇重庆府东至夔州府一千一百里,南至遵义府六百九十里,西南至泸州五百七十里,北至顺庆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五百里,至京师八千七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秦灭巴,置巴郡《巴记》:周慎王五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仪贪巴之富,因取巴垫江以归,置巴郡,城江州。两汉因之《晋志》:初平元年,刘璋分巴为永宁郡,治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章武元年,改巴东仍为巴郡。晋亦为巴郡。宋、齐仍旧。梁置楚州。西魏改为巴州。后周又改楚州。隋开皇初,废郡,改州曰渝州。大业初,复曰巴郡。唐初,复曰渝州。天宝初,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宋初因之亦曰巴郡。崇宁元年,改曰恭州。淳熙中,升为重庆府以光宗潜邸也。元置重庆路至正末,明玉珍都于此。明初,复为重庆府,领州三,县十七。今因之。

府会川蜀之众水,控瞿唐之上游,临驭蛮?,地形险要。春秋时,巴人据此,常与强楚争衡。秦得其地,而谋楚之道愈多矣。公孙述之据蜀也,遣将从阆中下江州,东据?关,光武使岑彭讨述,自江州而进。先主初入蜀,亦自江州而北建安十九年,诸葛武侯等由巴东至江州,破巴郡,乃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张飞定巴西、德阳。盖由江州道涪江,自合州上绵州者,谓之内水;由江州道大江,自泸戎上蜀郡者,谓之外水。内、外二水,府扼其冲,从来由江道伐蜀者,未尝不急图江州。江州,咽侯重地也晋桓温讨李势,朱龄石平谯纵,路皆由此。后唐长兴二年,孟知祥遣将张武为峡路招讨等使,武引军至渝州,渝州降,遂进取泸州,又分军取黔涪。宋淳?初,余?帅蜀,兼知重庆府,时巴蜀残破,?多方拮据,力谋完复,西南半壁,倚以无恐。彭大雅代之,急城重庆,以御利、阆,蔽夔、峡,为蜀之根柢。狡悍如蒙古,旦夕不能以得志也,岂非地有所必争欤!孙氏曰:重庆三面临江,春水泛涨,一望弥漫,不可卒渡,其出入必经之要道,惟佛图关至二郎关一路耳。万历中,永宁奢崇明作乱,据重庆,分兵扼夔州江口,陷遵义、泸州,截川西栈道,全蜀震动。识者谓但守佛图关,贼立可饥死。既而贼纵横四出,直逼成都,官军扼之,引还重庆,诸军齐进,夺其佛图关,而重庆遂下。盖佛图关者,又重庆之噤要也。巴县附郭。古巴子国都也。秦置江州县,巴郡治焉。汉以后因之。齐梁间改曰巴县。隋唐以后因之。皆为州郡治。编户九十二里。○江州城在府治西。相传秦张仪所筑,置县于此。汉因之。后汉初,公孙述据蜀,遣将从阆中下江州是也。建武十一年,岑彭讨述,述将田戎败保江州。彭至城下,以城固粮多,难卒拔,留冯骏守之,即此。建安六年,赵韪叛刘璋,围城都,败走江州,被杀。十六年,先主入蜀,至巴郡,由江州而北。十九年,诸葛武侯等至江州,破巴郡。章武二年,东伐孙权,张飞自阆中发兵,会江州遇害。建兴四年,丞相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自永安移屯江州,因筑大城,即今郡城也。庾仲雍曰,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巴志》:汉世郡治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北府城是;后徙南城,在江南,今南平城是。《城邑考》:今郡城堑崖为垒,环江为池,相传即李严故址。有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象。今城周十六里有奇。

万寿废县府西南九十里。唐江津县地。武德三年,分置万春县,属渝州。明年,改为万寿县。宋乾德五年废。又东阳城,《志》云:在府西百里,萧齐置东阳郡,治巴阳县。梁因之。后周废。今亦名东阳镇。○多功城,在府西四十里。《志》云:宋淳?中筑,以拒蒙古。

南平废县府东南二百三十里。本巴县地。唐贞观四年,分巴县南界置,并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州曰霸州。十三年,州废,以清谷等县俱省入南平,属渝州。宋初仍曰南平县。雍熙中废。《郡志》:霸州城在府东南二百六十五里。《旧唐书》:南平州本置于南平县南也。○古滩城,《志》云:在府东八十里岷江岸,相传巴子于此置津立城。○涂山府东八里,岷江南岸。山之址有石中分,名曰龙门,其下有水,与江通。古《巴郡志》:山高七里,周围二十里,尾接石洞峡,峡东西约长二里许。刘先主置关于此山之上,禹庙及涂后祠在焉。杜预曰:巴国有涂山,禹娶于涂山是矣。山足又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郦道元云:江水东经黄葛峡。即此。昆蝼山府东北七十里,据渠合之境。山高十里,林壑深翠,一名塔平山。又方山,在府东北三十里,一名凝脂山,以常有云气若凝脂也。相传尧时洪水不没,亦名浮山。○石狮垭山,在县北九十里,二山峭峙,四壁绝险,中盘小径,分渝合之界。

瀛山府南百二十里。崖壁峭拔,有四十八面之险,四时青翠,宛若蓬瀛。唐贞观中尝于山下置瀛山县。又南平山,在府南百五十里,一名青山。○逾越山,在府西七十里。其峰峻拔,高出众山,因名。又寨山,在府西九十里。上有古寨,兵乱时,昔人保聚于此。

明月峡府东四十里。《志》云:治东江浒有广阳坝,亦曰广阳洲,洲东七里水南有?追石,俗名遮夫?追,?追石东二里即明月峡,峡前南岸,壁高四十丈,有圆孔如满月状。《华阳国志》:郡东有广德屿,有明月峡。《峡程记》:明月、仙山、广溪,所谓巴有三峡也。

铜锣峡府东二十里。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之状。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升出降处也。○温泉峡,在府西南百六十里。温泉自悬崖下涌出,四时腾沸如汤。又鱼鹿峡,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涪水自中流出,有石状如鱼鹿,因名。《志》云:府西三里又有洪崖洞,瀑布悬流。一名滴水岩。

○岷江在府城南。自泸州流入境,历壁山,江津县,而东北流,又东经长寿县及涪州、忠州境,而入夔州府界。远近群川,多流会焉,滩峡曲折,波流浩瀚,为郡境之巨防。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涪江在府城西北。自潼川州东南流,经合州城南,而嘉陵水、渠水合焉,又东南流,径府城北,又东而入于岷江。杜佑曰:巴江在府城东北,阆水与白水合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有三巴之称。盖即涪水合大江处矣。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攻合州。石?主宣抚女官秦良玉进营城下,遣兵袭两江,烧其船以阻贼泛舟东下。二江,即涪、岷二江也。丹溪府东南二十八里。从群山中流出,水色如丹。又交龙溪,在府东北二百八十里。皆流合于岷江。○新井,在巴县治南。《志》云:郡依险置城,高亢无水。萧梁时,地忽自开成井,方六丈,深三十六丈。后涸。唐刺史皇甫?于县南凿石六丈得泉,号为新井。○佛图关府西十里。《志》云:李严城江州,欲凿城后山,知汶江通水入巴江而未果。今佛图关左右顾巴、岷二江,是严欲凿处,斧迹犹存。其西南又有二郎关,皆府之要津也。万历中,奢崇明作乱,据重庆,自城西通远门城濠,至二郎关,连营十有七。官军力攻,夺其佛图、二郎两关,进逼重庆,克之。

铜锣关府东二十里。据铜锣峡之险。又石洞关,在涂山石洞峡口。相传先主所置。又城南隔江有南坪关。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分兵四出,进攻合州,石?主宣抚女官秦良玉讨之,卷甲疾趋,潜渡重庆,营于南平关,扼贼归路。是也。

扶桑坝在府东。宋景炎三年,元将不花等攻重庆,守将张珏与战于扶桑坝。元兵从后合击,珏溃走,城遂陷。○大洪江镇,在府东百里,亦曰大洪江壁山镇,有巡司戍守。

朝天驿府治东三里。《志》云:府南六十里有鱼洞水驿。万历元年,改鱼洞为土闹坝。府南百二十里,有铜罐溪水驿。又府东九十里有木洞水驿,北九十里有土沱水驿。隆庆六年,移土沱驿于铁山公馆。○白市铺马驿,在府西七十里。又百节马驿。在府东南六十里。

江津县府南百八十里。西南至壁山县八十里,南至綦江县五十里。汉江州县地。萧齐自郡内移治?溪口,为今治。西魏改曰江阳县,置七门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渝州。十八年,改县曰江津。唐仍属渝州。宋因之。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江阳城在县西,地名?口。有七门滩,西魏因置七门郡。旧《志》:滩在县西七十里,有大石横江中凡七处,望之如门,郡因以名。宋乾德五年,移县治马鬃镇,即今治也。今县治北一里即马鬃山镇,盖因以名。

○鼎山在县治南,有三峰鼎峙。《志》云:宋尝置鼎山县。今正史不载。又治北隔江一里有石佛山,与马鬃山相连,又县西北十五里有华盖山,皆高耸。

龙登山县东百里。上有虎跳岭,双峰并峙,顶有井泉,四围石壁崭岩,有二路可升。正德八年,盗起,义兵屯此,为一方保障。○珞黄山,在县东六十里,下有珞黄镇。《巴中记》谓之东穷峡。

○大江在县治北。自壁山县流入界,又东北入巴县境。旧《志》:江经县治西有石门,曰龙门峡,亦曰龙门滩,流入巴县界,接东阳镇。

?溪县东南三十里。本名夜郎溪。源出遵义府,自南川县流经綦江县入县界,又西北注于大江,亦名南溪。唐《四夷县道记》:自江津路南,循?溪水路往南平州。是也。又乐城溪,在县西三十里,流入大江,有乐城滩。

○合小坪在县南。正德中,贼方四等攻江津,官军击败之,追至此。又山坪在县西南。正德中,贼曹甫反,据江津,抚臣林俊攻败之,又败之于山坪、伏子岸诸处,尽歼其众。茅坝驿在县东。《唐志》:江津县有茅坝驿,蜀人谓平川为坝。唐乾宁三年,荆南将许存为万州刺史,不容于大帅,成?遣兵袭之,存走屯于茅坝,降于王建,即此。今废。○?溪水驿,在县治西。又西六十里有石羊水驿。百二十里有石门水驿,万历九年,改石门曰白沙驿。百八十里有汉东水驿。又白渡水驿,在县南百二十里。嘉靖中,石门、白渡二驿废,余仍旧。壁山县府西南百八十里。西北至永川县七十里。本巴县地。唐至德二载,析巴县及江津、万寿县地置壁山县,属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复置。城不及四里,编户十二里。县今省。

○壁山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巴山,亦曰重壁山。四面高峻,中央平田,周围约二百余里。唐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两面皆险绝,东南稍平,因名重壁。《郡志》:山亦名茅莱山。○缙云山,在县北二十里。茂林高峰,势若飞凤,一名凤凰山,有泉出焉,温凉各异。《志》云:县北三里又有龙梭山,拥蔽县后,南十里有龙?山,倚障县南。

○大江在县治南。自泸州合江县流入界,又东入江津县境。○涪江,在县北六十里。自合州而南,绕流经此,东入巴县界。

来凤驿县东南五十里马驿也。东去府城百五十里。旧属巴县,成化以后,改今属。《志》云:县境有壁巡司。今革。

永川县府西南二百十里。南至泸州合江县二百里。本壁山县地。唐乾元二年,分置永川县,属昌州。宋因之。元省入大足县。明初,复置,改今属。城北为石垒,南临溪树木栅,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铁山县东二十里。旧有铁山铺,今为铁山镇,以山石如铁色而名。隆庆六年,移巴县土沱水驿于此。其相近者,有同心山,以与石笋、二郎两山相连也。○龙洞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英山,上有龙湫。

○侯溪在县北。《志》云:县北枕侯溪,波流阔远,县因以名。○松子溉,在县南百里。源出龙洞山,别流东注,下入大江。

○东皋驿县东十里。

荣昌县府西南三百十里。西北至成都府内江县百二十里,西南至叙州府隆昌县百十里。本内江县地,唐乾元二年,析置昌元县,并置昌州治此。大历六年,州废,县属资州。十年,复置昌州治此。光启初,州徙治大足县属焉。宋仍属昌州。元改为昌宁县,寻废。明初复置,改曰荣昌。城周不及六里,编户二十一里。

○昌元城在县西南。县旧治此,宋咸平四年,移治罗市,即今治也。

○宝盖山县南一里。为邑中之胜。《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磁窑山,一名老雅山。又县东十五里有葛仙山,县南三十里有马面山,县北百里有铜鼓山,皆高耸。

○雒江在县西北,亦谓之中江。自内江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叙州府富顺县界。今治北二里有观音滩,稍东为小滩。小滩下四里为马滩,水流湍急,势如奔马,皆雒江所经也。

○峰高驿在治东马驿也。又县西百十里旧有隆桥马驿。今为叙州府隆昌县。

大足县府西二百八十里。东北至合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县百七十五里。本合州巴川县地。唐乾元二年,置大足县,属昌州。光启初,移昌州治此。宋因之。元废州,并废县入合州。明初复置。今城周不及五里,编户三十七里。县今省。

○静南废县在县东南。唐乾元中置,属昌州。五代初,废入大足县。

○石龙冈山县西十里。其山回环耸秀,冈脊折纹,若龙鳞然。又县西三里有三华山,三峰屹立,因名。《志》云:县东三里有北山,唐时州城置于山上。又有白塔山在县北三里。

回万山县东三十里。山势高耸,诸山回顾。又东三十里有双山,以两峰并峙也。其相近者曰牛口山,亦高耸。○玉口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余人。

○赤水溪县东六十里。源出安岳县界,流入县境,又东入于涪江。《图经》:县东临赤水,西枕营山,北倚长岩,最为险固。营山即石龙冈山矣。又宝珠溪在县南四十里。《志》云:唐贞观中,渔人郭福得大珠于此,因名。

○米粮关县东二十五里。又县北三十里有化龙关。○永昌寨,在县西北。唐乾宁二年,昌州守韦君靖所建。静南令胡密作碑以纪其事,略云:景福元年,韦公卜筑,当镇之西北,维沿冈建寨,上摩掩霭,下抗平原,矗似长云,?如断岸,崖?重叠,磴道崎岖,一夫荷戈,万人失据,峥嵘一十二峰,周回二十八里云。

安居县府西北二百里。东南至合州铜梁县七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县九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置柔刚县,并置安居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普州。十三年,改曰安居县。大业初,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仍属普州。大历二年,改隶遂州,寻复故。宋仍属普州。元废入铜梁县。明成化十七年,析铜梁、遂宁二县地复置。今县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十三里。县今省。○崇龛废县在县西。刘?句曰:后周置隆龛城。隋为隆龛县,寻废。唐武德三年,复置龙龛县,属普州,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改曰崇龛县,仍属普州。宋乾德五年废。《唐志》:县西三里有龙龛山,后周因以名城。

○凤凰山在县东。《志》云:县理在波罗川东里许,又东去为凤凰山,山顶巨石平正,曰凤凰台。其西南对峙者,曰龙归山。山形盘旋如龙,亦一方之胜也。正南曰龙门山,有两峰壁立如门。○柔刚山,刘?句曰:在县东二十步,旧县治此。天授二年,移理张栅。《郡志》:今县治东有飞凤山,当即桑刚山,又讹为凤凰山也。

○安居溪在县东。亦名琼江。平滩一带,流入涪江。相传曾有琼花浮水面而出。又兜溪,在县西北三里,以水流回曲而名,下流合于安居溪。或谓之波罗川,恐误。

綦江县府南二百里。北至江津县五十里。本曰綦市,宋属南平军。元置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据蜀,始置县。明初因之。县旧为土城,周不及三里,今圮。编户四里。

○石笋山县西二十里。又县北二十里有牛冈山,皆以形似名。○龙登山,在县西七十里。山势如龙,一名石磴山。又朽石、垭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山多碎石,有虚崖峭壁之胜。○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至县,色如苍帛,因名綦江。亦曰东溪。万历中,杨应龙作乱,分兵犯南川、江津、綦江诸县,官军与战于东溪,贼少却。是也。西北流入江津县,谓之?溪。《志》云:县东有珍珠滩,又有码脑滩,北三十里又有砂溪滩,西北三十里又有白渡滩,皆綦江所经矣。近《志》:珍珠、白渡二滩,皆在县西二十里。似误。

三溪在县南,流合綦江,有三溪渡。杨应龙作乱时,以此为播界,应龙陷綦江,退屯三溪,即此。

○三舍溪关在县治南。又南为綦市关,皆有事时戍守处也。○东溪马驿,在县南六十里,有东溪巡司。嘉靖中,移赶水镇。县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安稳马驿,旧有寨亦曰安稳寨。杨应龙作乱,綦江募兵扼安稳以拒之。既而应龙来犯,分兵屯赶水镇、猫儿冈诸隘,县寻为所陷。

南川县府东南三百十里。南至遵义府真安州百五十里。本汉江州县及涪陵县地。唐武德二年,开南蛮置南州,治隆阳县。三年,改为?州。明年,复为南州。先天初,改县曰南川。天宝初,又改州为南川郡。乾元初,复故。宋皇?五年,州废,仍曰南川县,属恭州。熙宁七年,改隶南平军。八年,废入隆化县。元丰中复置。元至元二十三年,废南平军入南川县,属重庆路。明因之。旧有土城,今圮。树木为栅,编户四里。

○南州城今县治。唐置州治隆阳县,后改曰南川。宋州省而县如故。熙宁八年,熊本击渝州南川叛獠,进营铜佛坝,破其党南川酋木斗,举溱州地五百里来归,为四寨,九堡,建铜佛坝为南平军。《志》云:即板?七蛮故地也。山高谷深,熊本因建为军治,在南川南七十里,因割南川县属焉。元废。《一统志》:綦江县南九十里,即废南平军。似误。

隆化废县县东南百三十里。本汉涪陵县地。唐贞观十一年,置隆化县,属涪州。先天初,更名宾化县。宋初复为隆化县,仍属涪州。熙宁八年,改隶南平军。元省入南川县。三溪废县在县东。唐贞观五年置县,属南州。祝穆曰:县有?溪、东溪、葛溪,合流于县之西北,唐因置三溪县,其所理名为石城,甚险峻。宋废。○丹溪废县,《志》云:在县东南三十里。唐武德二年置,属南州。《寰宇记》:南平西四里有赤水,亦曰丹水,唐置丹溪县以此,其水流合于?溪。刘?句曰:唐初,置南州,领隆阳、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南川六县。贞观十一年,省扶化、龙巫、灵水三县,寻又并丹溪、南川二县人隆阳。又当山废县,亦在县东南。唐贞观五年置当山、岚山、归德、汶溪四县,属南州。八年,皆省。

○九盘山县东十二里。峰峦高远,九折而上。县东六十里又有九递山,亦高峻,其绝壁色白如银。上有水,潴而为池。又最高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形势耸拔,千仞干霄,俯视众山,皆如培?。○熊井山,在县南三里。上有井水,清而味咸。又来游山,在县西七里。山临道旁,行者多憩息于此。

狼?山在县西。一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