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六十八 四川三

◇保宁府东至夔州府达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顺庆府三百里,西北至龙安府五百十里,西南至潼川州三百十五里,北至陕西沔县六百三十里,东北至汉中府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百里,至京师一万三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地。秦惠王灭巴,置巴郡。汉亦为巴郡地汉巴郡治江州县。后汉因之。建安中,刘璋置巴西郡《华阳国志》:初平元年,安汉赵颖建议分巴为三郡,欲得巴旧名,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治安汉,江州以下为永宁郡,朐貼以下为固陵郡。建安六年,鱼复蹇胤争巴名,刘璋乃改永宁为巴郡,固陵为巴东郡,前巴郡为巴西郡,于是有三巴之称。宋白曰: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始自安汉移治阆中。安汉,今见顺庆府。垫江,见合州。晋亦曰巴西郡,寻为李雄所据。永和中,收复。宋曰北巴西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北巴州及北巴郡天监四年,巴西降魏,既而复入于梁。十六年,巴州叛降魏。魏亦置巴州,以统诸獠。后复属于梁。西魏改为隆州,又改郡为盘龙郡。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又改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初,复为隆州。先天初,改曰阆州避玄宗讳也。天宝初,曰阆中郡。乾元初,复曰阆州。五代唐因之,兼置保宁军《五代史》:天成四年,置保宁军,领阆、果二州。长兴初,董璋叛,陷阆州,军废。三年,知祥并东川,复置保宁节度,兼领果、蓬、渠、开四州。宋仍曰阆州亦曰阆中郡。乾德四年,改军号曰安德军。元初,立东川路。至元十三年,升为保宁府。二十年,曰保宁路,后复为府。至正二十年,为明玉珍所据。明洪武四年,仍为保宁府,领州二、县八。今仍旧。

府包络群山,?确艰险,为两川之屏蔽。自古未有两川有事,巴西不先受其患者。盖巴蜀之口,府实绾之。东道之安危,即西方之存亡也。故汉中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六,剑阁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九矣。梁天监四年,巴西入于魏。邢峦表言,巴西、南郑相距千四百里,去州迢递,恒多扰动。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曾立巴州,镇静蛮獠。梁州藉利,因而表罢齐高帝建元二年,分梁州立巴州。武帝永明二年,巴州复罢。巴西广袤千里,户逾四万,若于彼立州,镇摄华獠,则大帖民情。从垫江以还今重庆府合州,即垫江也,不劳征伐,自为国有。魏主不从。既而梁人复得之。盖阆中之地,居三巴上游,北接梁洋,西控梓益。故杜佑曰,阆州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要冲,备御不可不切。然广元一邑,实当蜀口,前界关表谓阳平关,后据剑北。自南北朝以来,建郡设州,以为咽喉要路。秦蜀有事,此其必争之所。唐光启中,王建为利州刺史,周庠说建曰,葭萌四战之地,难以久安,阆州地辟人富,攻之易下。建袭据阆州,后遂为并蜀之本。宋以利州名路,而阆州属焉。西方多事,必绸缪于利、阆之间,盖自利州而趋剑阁,由剑阁而道绵、汉,势若建瓴焉。自府境而言,利州首险也,剑州次险也,所以保阆中者于此,所以保巴蜀者亦于此。保宁非全蜀重地欤?

阆中县附郭。秦县。汉属巴郡,以阆水纡曲绕县三面而名。晋宋以后,皆为巴西郡治。隋改县曰阆内。唐复为阆中县阆州治焉。宋元因之。今编户十里。○阆中城府东二十里。秦筑。亦谓之张仪城。县旧治此。后汉建安五年,刘璋以张鲁据汉中,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以御鲁。即此。自唐以后,皆为阆中县治。明洪武七年,徙县治于府治西南,其故城谓之白沙镇,亦曰白沙坝。《城邑考》:郡旧为土城,在嘉陵江北,对峙锦屏山。相传汉建安六年,刘璋创筑。元时增修。伪夏明玉珍移城而西,仍为土城。明洪武四年,即旧城增拓,内外俱?以石,为门四,周九里有奇。

隆城在府东北。魏正始中,立巴州,又立隆城镇。宋白曰:取其连冈地势高隆而名。熙平中,又尝改隆城镇为南梁州。时巴州叛降魏也。《西魏典略》:此州旧有隆城坚险,故又谓之南隆。州治即故阆中城。

西水废县府西四十里。本阆中县地。梁置掌天郡。西魏改曰金迁。后周又置西水县。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唐因之。宋属阆州。元并入南部县。○晋安废县,在府西北六十里。梁置金匮郡,寻改金迁郡。隋废郡入晋城。唐武德中,改置晋安县。宋初,仍属阆州。熙宁四年,省为晋安镇,属西水县。《郡志》:废县在南部县北九十里,元至元末废。似误。又小宁废州,亦在府界。《元志》云:保宁府路,初领新得、小宁二州,后并入阆中县。近《志》:巴州西百里有小宁城。

○锦屏山府南三里。嘉陵江南岸,两峰连亘,壁立如屏,四时花木,错杂如锦,与郡治对峙,因名。一名阆中山,亦曰宝鞍山。山之西曰印斗山,西南曰金耳山,其东三里曰南岩,一名大象山,又名台星岩,俗谓之读书岩,以宋陈尧叟兄弟读书于此而名。其相连者,曰漱玉岩。○盘龙山,在府东三里。宛如盘龙,后魏以此名郡。唐贞观中,侯气者言山有王气,因凿断山脉,俗谓之锯山。咸通中,尝移阆中县治于此。山侧又有东岩,在城东五里,即盘龙之别阜。伞盖山府北五里。中高四下,其状如盖。相传为府之主山。其相连者,曰北岩。又北二里曰玉台山。○灵山,在府东十里,一峰峭拔,界嘉陵、宋江之间。唐天宝中,赐名仙穴山。上有圣池。又府东南二十里,有青崖山。

文成山府东三十里。峰峦耸列,林木葱?,一峰突出,上有汉张道陵玄都台。又府东南四十里,有赐绯山。山势环拱,草木蓊蔚,为郡之胜。又东南三十里,曰恭思山,极高峻。刘?句曰:唐武德元年置辨丹、恭思二县,属隆州。七年,俱省入阆中县。思恭县盖置于山下。○大方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顶四方如坪,其对峙者曰小方山,顶亦方平。又有凤栖山,与小方并峙。

重锦山府东百三十里。两峰对峙,秀丽若锦。又东二十里,曰天目山。上有二洞,一曰天目,一曰天溪。相传葛洪修炼处。《志》云:府东六十里,有灵城岩。岩最深邃,泉石奇胜。又掌天山,在西水县界,以高耸名。梁以此名郡。《志》云:山在南部县北八十五里,亦曰掌山。

○嘉陵江在城南二里。自陕西宁羌州而南入府境,历广元、昭化、剑州、苍溪诸境,至府西,折而东南,经南部县入顺庆府界,亦曰汉水,亦曰阆水,亦曰渝水,亦曰巴水,皆嘉陵之异名也。范晔曰:阆中有渝水,夹水居者,谓之巴渝蛮。善战斗,喜歌舞,亦谓之板?蛮,以常挟?为战具也。有七姓,曰罗、朴、督、鄂、度、夕、龚,皆为渠帅。自秦世立功,复其租赋,其余户岁入ク钱,口四十。其渠长为ク侯。高祖为汉王时,发此蛮以定三秦。后因制巴渝舞。后汉永初以后,每助郡讨破羌寇,所向有功。光和二年,板?蛮叛,五年,复定。建安二十年,曹操取汉中,张鲁欲降,其功曹阎圃劝鲁依度护,赴朴胡。鲁因奔南山,入巴。度护,ク侯之名。朴胡,即七姓蛮之一也。盖皆依嘉陵为险。余详见陕西大川嘉陵江。

老溪在府西。东流合嘉陵江。宋淳化五年,蜀贼李顺作乱,宦者王继恩率师复绵州,遣别将曹习破贼于阆溪,复阆、巴、蓬、剑等州。是也。今堙。○南池,在府城南。东西四里,南北八里。《汉志》阆州南有彭道将池,西南有彭道鱼池。此即彭道将池也。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之水溉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坏,遂成平陆。

○锯山关在府东北蟠龙山后,为汉、沔要冲之路。又玉台山,下有滴水关。○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有南津渡口,为戍守处。今关下有锦屏浮桥。又梁山关,在府东灵山下。府东南二十里又有和溪关,路通巴达。《志》云:阆州境有唐清、金子、章溪等堡,凡六十有二,俱有民兵守把。

锦屏驿旧在城西澄清门外,今移于城东富春门外。又隆山马驿,在府西南四十里。《志》云:府北十五里,旧有双山驿。明初置,后省。又府南百里有富村马驿,府北百四十里有柏林递运所。正德十年,废紫石水驿,设所于此。○耀池镇,在府南六十里。旧置税课局于此,今废。又水会渡,在府北八十里。又北六十里,有白沙渡,皆嘉陵江津济处也。

苍溪县府北四十里,西北至剑州百八十里。秦阆中县地。晋分置苍溪县,属巴西郡。刘宋省。萧齐改置汉昌县,仍属巴西郡。梁因之。隋开皇末,复改曰苍溪,属隆州。唐属阆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里。

○苍溪故县在今县西南。晋太康中,置县治此。刘宋省。齐为汉昌县治。隋复旧。

奉国城在县东南。梁置奉国县,为白马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西平州。贞观初,复属隆州,寻属阆州。宋因之。元至元中,并入苍溪。《志》云,奉国旧县,在府东百里。又有义阳废县,在县东,亦梁置,为义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县俱废。○岐坪废县,在县北八十里。晋置岐坪县,属巴西郡。宋废。隋复置,属利州。唐初因之。武德七年,置南平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还属利州。开元二十三年,改属阆州。宝历初,废。天复中,王建表置。宋初,仍属阆州。熙宁四年,省为岐坪镇,属奉国县。

大获城在县东大获山上。因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后安抚杨大渊亦尝于此聚兵。淳?三年,兵乱,制置使余?筑此城,为阆州治,而以苍溪县为倚郭。后蒙古取雅州,至阆之大获山,降其城,即此。

○大获山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所筑以护蜀口者。○小锦屏山,在县治南。临江高峙,奇秀与阆中之锦屏山相似,因名。又县治东有笔架、白鹤诸山,皆耸秀。云台山县东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鱼池,宜五谷。山峰峻削插天,一名天柱。有洞四,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二,曰浴丹、玉鱼,岩二,曰松根、蟠桃,盖山之幽胜者。又紫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峰屹峙,高入青云。○方山,在县东八十五里,远望如几案之状。《志》云:古方州城也。未知所据。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自剑州流经县境,而入阆中县界。○宋江,在县东。源出陕西汉中府南废廉水县界,流至此,下流入嘉陵江。又曲肘川,在县治东一里。源出县北十里之玉女山,东南流入嘉陵江,曲折如肘,因名。

○八字关县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又铁山关,在县西五十里。今废。《志》云:县有隆山关、大白垭关、庙垭关、茶店垭关、吊兜嘴关等五堡,俱有民兵戍守。又苍溪驿,在县西。水道所经也。又西六十里有高桥水驿,县北二十里又有槐树马驿。

南部县府南七十里。南至顺庆府二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二百七十里,东至蓬州仪陇县百三十里。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为南充国县地。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二年,置南部县,以县居郡南而名。西魏于县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属隆州。唐属阆州。宋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县。十四年,复置。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里。○新井废县县东北四十里。汉充国县地。晋安帝尝置新安县,为新巴郡治。宋齐因之。后废。唐武德初,析南部、晋安二县地,置新井县,以其界内有盐井而名,属阆州。宋因之。元并入南部县。《郡志》:新井城,在府东七十五里。又《寰宇记》云:新井东北二十八里,有汉充国故城。○新政废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汉充国县地。唐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二县置新城县,寻改曰新政,属隆州。宋属阆州。元省入南部郡。《志》云:新政城,在府东南百三十里。

○南山县治南一里,县之主山也。蜿蜒苍翠,环绕县治。汉末,张鲁奔南山,入巴中,或以为即此山也。一名跨鳌山。《志》云:宋端平以来,厄于兵县无定治,宝?中,移县治此。今县城南门曰跨鳌门,因山以名也。又灵云岩,在县治北二里。有石洞深阔,亦曰灵云洞。○小盘龙山,在县南二十里。似阆之盘龙而小,其相近者曰龙灵山。面嘉陵,背西江,山势如龙,因名也。又有龙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峰顶峭拔,众山拱揖,有?溪环绕其下。

禹迹山县东三十里。俗传禹治水时尝经此。山顶平衍,有小石泉。又离堆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蜀有三离堆,此其一也。唐颜真卿《磨崖记》谓此山下入嘉陵江,直上数百丈,形胜缩聂,上峥嵘而下洄伏,不与众山相连属,因曰离堆。

兰登山县西四十里。三面峻拔,俯临西江,下有洞。相传汉严君平隐于此。又长坪山,在县西百五十里。相传昔人尝聚兵御寇于此。○思依山,在县北百五十里,中有东西二观,岩洞奇胜。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志》云:山自阆中县,逶迤而来,过县左南折,从跨鳌山下而东,又南入顺庆府界。○西水河,在县南三十里。自龙安府经剑州及梓潼县流入界。又有溲水河,在县南五十里,流入西水河,下流至蓬州合于嘉陵江,俗亦谓之西江。《志》云:县东三里有安溪。溪深产鱼。又县治西半里有状元溪,以宗马涓登第而名。二溪皆嘉陵之溢流也。

○思依堡在县西。《志》云:县境之堡,凡百十有八,兵乱时,居民聚守处也。○盘龙水驿,在县东二十五里,今属广安州。又柳边马驿,在县西百二十里。《志》云:县东百里有长宁旧茶驿,县北二十五里有保宁茶盐场。今皆废。

广元县府北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剑州百九十里,东北至陕西宁羌州二百里。秦葭萌县地。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曰汉寿县,属梓潼郡。晋太康初,改曰晋寿县。太元中,又析置兴安县,属晋寿郡。宋齐因之。梁为晋寿郡治。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绵谷,为利州治。大业初,改州为义城郡。唐复为利州,亦曰益昌郡。宋仍为利州治。端平后,以兵乱废。宝?初,蒙古复置绵谷县,为利州治。至元十四年,改为广元路。明洪武七年,改为广元府。是年,改府为州,以州治绵谷县省入。十四年,又改州为县。城周九里,编户三里。

○晋寿城在县东。蜀汉析葭萌县地,置汉寿县。《三国志》:延熙中,费?屯汉寿。景曜二年,姜维议使诸国敛兵退守,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晋改曰晋寿县。永兴以后,李雄据蜀,使其将李凤屯晋寿,屡窥汉中。太元十五年,置晋寿郡。宋元嘉十年,仇池氐王杨难当寇梁州,进攻葭萌,获晋寿太守范延朗。十八年,难当拔葭萌,进围涪城。既而复入于宋。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降于魏,置益州治焉。十四年,晋寿复来降。明年,复入于魏。大同元年,益州刺史鄱阳王范、南梁州刺史樊文炽合兵围晋寿,魏益州刺史傅敬和来降,寻改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亦曰西益州,世号小益州。废帝三年,改曰利州。宇文周末,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达迥讨杨坚,遣将攻利州,堰嘉陵水灌之。利州总管豆卢?固守,不能克。隋初,州治兴安县,寻改县曰绵谷,为义城郡治。唐初,仍曰利州,置总管府,寻改曰都督府。天宝初,曰益昌郡。乾元初,复故。乾宁四年,移感义军治此,改曰昭武军。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取凤州。蜀人谋扼利州以拒唐。宋仍曰利州。景?四年,改军名曰宁武。淳?十二年,蒙古将汪德臣城沔州,又城利州。沔、利既城,且耕且守,蜀土遂不可复。《志》云:州控蜀之吭,四集之国也。《城邑考》:利州城,元初堕废。明洪武三十一年,设利州卫,始筑城。东面山,西临溪,南北则凿池为险,有门五,城周四里有奇。葭萌城在县西北,古苴国也。《史记》:苴、蜀相攻,秦使张仪、司马错取蜀。《华阳国志》:周显王时,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蜀仇也,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伐蜀,灭之,并灭巴。是也。秦置葭萌县,汉因之。先主初入蜀,屯于葭萌。既而西袭成都,留霍峻守葭萌。刘璋将扶禁等帅兵由阆水上攻围峻,为峻所败。晋省入晋寿县。永宁二年,李特攻围成都。河间王?自关中遣兵讨特,特子荡败?将衙博于阳沔,又攻败博于葭萌,尽降其众。盖即葭萌旧城也。后魏复置葭萌县。梁天监十四年,魏葭萌民任令宗杀晋寿太守,以城来降,益州刺史萧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将兵迎之,败魏兵于葭萌,屠十余城,进围武兴,寻复败还。既而改县曰晋安,兼置新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复曰葭萌县。大业初,属义城郡。唐、宋俱属利州。元初并入昭化县。嘉川城县东北五十里。汉葭萌县地。刘宋置兴乐县,为宋熙郡治。齐魏因之。梁改县曰嘉川。隋初,郡废,县属利州。唐贞观二年,县改属静州。十七年,仍属利州。永泰元年,改属集州。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史进德等败蜀兵于三泉寨,遂至嘉川,进击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是也。寻亦属利州。元并入绵谷县。三泉寨,见陕西沔县。《郡志》:嘉川城,在今县东百里,地名嘉川乡。○华阳废县,在县北。刘宋置,并置华阳郡,本寄治梁州。萧齐因之。梁移于此,兼置华州。西魏俱废。

胤山城在县东南。本萌葭地。西魏置义城县,属利州。隋因之。义宁二年,改曰义清。唐武德七年,置西平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利州。天宝初,改曰胤山。宋初,改为平蜀县。熙宁四年,省入嘉川。

○乌奴山县西二里。嘉陵江岸,峭壁如削,高不可上。晋、宋间有氐李乌奴者,据此作乱,因名有乌奴城。齐永泰初,尝置东晋寿郡于此。一名乌龙山。又《天台山志》云:在县西二十里,其北为九陇山,环拱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亦谓之九峰山。天台当其南,峭崖苍郁,盘道萦回,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巅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志》云:九陇山有汉王寨,相传汉高曾驻跸于此。○石燕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极高峻,梯格乃能上,獠人恃此为险。

潭毒山县北九十里。上有潭毒关,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涉颇艰,为蜀口之险要。下有深潭,相传潭下渊岸,有一铁索,见则兵动。宋绍兴二年,金人陷兴元,刘子羽退守三泉,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方成而敌至,距营十数里,子羽据胡床、坐垒口,敌引去。○金山,在县北三里。孟蜀置金山寨于此。又凤凰山,在县东。盘旋起伏,势若翱翔。其巅曰宝峰县。东十里,又有雪山,峰峦叠出,称为秀丽。

大漫天岭县东北三十五里,峻出云表。又北为小漫天岭,二岭相连。一名藁本山,蜀道之险也。后唐清泰初,山南西道帅张虔钊及武定帅孙汉韶以二镇降蜀,知祥遣军屯利州及大漫天以迎之。宋乾德中,王全斌伐蜀,蜀人于此置大小漫天二寨。全斌别将史进德夺其小漫天寨,至深渡。蜀人依江列阵以待宋师。击之,夺其桥。蜀人退保大漫天寨。复击破之,追至利州城北。是也。朝天岭县北六十里。山势崔巍,路径险绝,有朝天驿。自汉中府褒城县至此,凡四百四十里,自驿而南,则由保宁府潼川州而达成都,自驿而西,则由剑门绵汉而达成都,盖衿束之地也。○七盘岭,在县北百七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一名五盘岭,自昔为秦蜀分界处,有七盘关。《志》云: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有乾龙洞,极高大,深入数里。○嘉陵江县西一里。自宁羌州流入界,又西南入昭化县境。后汉建安十九年,刘璋使其将扶禁等由阆水上攻霍峻于葭萌。后周大象二年,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迟迥,遣将攻利州,堰江水灌之,即嘉陵江也。唐光启三年,王建自葭萌袭阆州,沿嘉陵江而下。胡氏曰:嘉陵水东南过葭萌,又东南至阆中也。今有明月峡,在县北八十里,一名朝天峡。又有九井滩,在县北百八十里,一名空ぎ滩。相传旧有巨石伏水底,为舟楫害。宋淳熙中,始平其险,皆江流所经也。

潜水在县北八十里。源出县北百三十余里之木寨山,经神宣驿,又南二十里经龙洞口,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江。或以此为《禹贡》之潜水,似误。

深渡在县北大小二漫天之间,即嘉陵江也。后唐同光三年,王衍将游秦州,至利州,闻唐兵将至,命王宗昱等逆战。时从驾兵自绵汉至深渡,千里不绝,皆恣愤不欲前。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崔彦进破小漫天寨,至深渡,与全斌会击蜀兵,破之,夺其桥。是也。

○潭毒关在县北潭毒山下。旧为蜀口要地,详见潭毒山。又七盘关,在县北七盘岭上。朝天关,在县北朝天岭上。○望云关,在县北五十五里,山势高耸,与云霞相望。又二郎关,在县南五里。相传昔有赵昱二郎者屯兵于此。

百丈关县东百六十里。关旁有河,深百丈,亦曰百丈关渡,道出巴州。洪武中,与七盘、二郎诸关皆有兵戍守。正德五年,有五色云见此。明末,贼犯百丈关,遂掠广元,盖与汉中接界。《郡志》:县境有焦坝等堡凡三十有七。龙门阁县北十里,嘉陵东岸。其地有千佛崖,先是,悬崖架木作栈而行。石岩蜿蜒,其形若门。后凿石为佛像,渐成通衢。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叠石为岸,益为坦途。《栈道记》:自城北至大安军界管桥阁,共万五千三百六十一间,惟石阑、龙门称绝险云。石阑桥,盖在龙门之北。○石柜阁,《郡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里。又县北四十里有飞仙阁,下浸碧潭,悬栈而行,若飞仙然。

石亭戍在县西北。《水经注》:汉水自武兴城东南流,径关城北,又西径石亭戍,又径晋寿城西。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太守王景胤据石亭,峦遣将李义珍击走之。因置石亭县,寻废。汉水,西汉水也,与武兴关城分见陕西沔县、略阳县。○罗川戍,在废嘉川县东南。宋王全斌伐蜀,既至嘉川,会蜀人断阁道,未得入。全斌议取罗川路入,别将康延泽曰,罗川路险,军士难进,不如修阁道,取大路。全斌从之。

筹笔驿在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志》云: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又县北四十里有望喜驿,唐名也,今曰沙河马驿。又县西二里有高桥水驿,亦曰嘉陵驿,今曰问津水马驿,在县西门外。○神宣马驿,在县北百三十里。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志》云:此为秦蜀之要冲、西南朝贡之通道。又九井水驿,在府北百八十里。

昭化县府西北四百里。西北至陕西文县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剑州百十里。汉葭萌县地,刘宋置益昌县,属白水郡。齐梁因之。刘?句曰:后魏曰京兆县。后周仍曰益昌。隋属利州。唐因之。五代唐同光三年,得其地,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开宝五年,改曰昭化,仍属利州。元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改今属。旧有石城,周三里有奇,今圮。编户二里。

○景谷废县县西百里。汉广汉郡之白水县地。晋属梓潼郡。孝武分属晋寿郡。安帝又置白水郡。宋、齐因之。《齐纪》:建元初,置沙州于此。梁天监十五年,张齐自武兴还保白水。既而数出白水侵魏葭萌,魏将傅竖眼遣将强蚪攻取白水,即此城也。寻复入于梁,置北益州于此,兼置平兴郡,以氐酋杨法琛为刺史。大宝初,法琛据黎州,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将杨乾运击平之,废北益州,焚平兴而归。西魏置沙州。后周大象二年,沙州氐帅杨永安叛,达奚儒讨平之。即此沙州也。李吉甫曰:杨难当克葭萌,分白水置平兴县。齐建元初,魏葭萌戍主杨广香请降,以为沙州刺史治此。梁益州刺史萧纪亦于此置沙州。既而为氐酋杨法琛所据。纪将杨乾运攻之,法琛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还。即此。《隋志》:开皇初,平兴郡废,改白水县曰平兴。十八年,又改曰景谷,属利州。唐武德四年,以利州之景谷、龙州之方维,置沙州,治景谷。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利州。宝历初,废,寻复置。光启中,复废。今为白水镇,有故城,周回五里。俗亦谓之沙州城。或云,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魏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径江油、广汉,是也。隋因以名县。

东洛城县西北四十里。东晋时置戍于此。宋元嘉十八年,氐王杨难当谋据蜀,遣其党苻冲出东洛,以御梁州。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诏任大洪入晋寿。会魏军北还,大洪破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关城,为魏将傅竖眼所败而还。西魏置东洛郡,并置县为郡治。后周省入平兴郡。关城,白水关城也,与除口戍俱见陕西宁羌州。○鱼盘城,亦在县西北。齐、梁间置鱼石洞戍于此。西魏置鱼盘县。隋大业初,省入景谷。唐置鱼老镇。或曰,即此城也。

白坝城县西北百三十里。《唐志》景谷县西有石门关,西北有白坝、鱼老二镇城。蜀人谓平川为坝。唐大历中,吐蕃入寇,分道自扶、文过方维、白坝。建中初,吐蕃及南诏复分道寇西川。诏东川出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兵合击破之,是也。方维,见龙安府。

○人头山县西四十里。山巅突出,宛若人头。后唐长兴初,王弘贽攻剑门道出于此。又牛头山,在县西十五里,亦以形似名。○九曲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山势盘回九曲,与剑门相峙。又龙门山,在县西南百九十里,一名葱岭。有石穴,高数十丈,如门。一云,九曲山在县西九十里。又西五十里即龙门山。

长宁山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障。《宋史》:宝?六年,蒙古入蜀,宋人戍守长宁山,蒙古自剑州进围长宁山,败宋兵,进攻鹅顶堡,降其城堡。盖在长宁山南。或曰,顶,当作项。今剑州南二十里有鹅项岭。《郡志》:长宁山,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似误。又五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一峰峨然,四岭拱揖,因名。县西南二百里,又有鹤鸣山。峰峦环叠,山势雄伟。《元和志》: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白马山,孔明造木牛流马处。九里山县北二十里。盘曲嵯峨,约高九里。又大高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山势高耸,路狭难行,为众山之冠。

白卫岭县西南五十里,与剑门山相接。唐玄宗幸蜀时登此。后唐长兴初,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命石敬瑭讨之。敬瑭入散关,前锋将王弘贽引兵自白卫岭、人头山后,过小剑路,出汉源驿,还击剑门,克之。即此。○梅树岭,在县东南四十里。丛林深箐,中多猛兽,有梅树关。《志》云:县北十八里有走马岭,西北六十里有张公岭,县南百五十里有避风岭。

○嘉陵江县东三里。自广元县西南流入境,清水、白水二江皆流合焉。又南入剑州界。《志》云:县南二里有石龙滩,七十里有白花蛇滩,以岸旁石如龙蛇也,县南百五十里又有散灌滩,以水流散漫也,皆嘉陵江所经。○清水江,在县西北二十里。自青川千户所东流入县境,至县北合白水江,又东南流,合嘉陵江。其水清涟滢碧,因名。白水江县北二十里。自陕西文县东流,经龙安府青川所,历剑州境,而入县界。东南流,至县东三里,合嘉陵江。宋末,蒙古渡嘉陵江,至白水,造浮桥以济,进次剑门。是也。《水经注》:白水出临洮西南西倾山,东南流至葭萌县北,因谓之葭萌水。水有津关,即所谓白水关也。白水关,见陕西宁羌州。泥溪河县西四十里。下流入嘉陵江,往来通道也。五代梁乾化元年,岐兵围蜀安远军,蜀主王建自泥溪如利州。后唐同光末,平蜀北还,李继岌至泥溪,后军李绍琛自剑州拥军而西,自称西川节度。安远军,见陕西沔县。○射箭河,在县西三十里。或云清水江之支流也。水流湍急,舟行如箭,因名。下流入于嘉陵江。《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黄龙沟,下流合于清水江,有灌溉之利。

桔柏津县东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地。多桔柏,因名。《志》云:嘉陵江渡处有益昌驿,驿有古柏,土人谓之桔柏。唐大顺二年,王瑰出镇黔中,至桔柏津,宦者杨光复恶之,使其假子山南西道帅杨守亮覆诸江中。后唐同光三年,伐蜀,蜀兵大败于三泉。时蜀主在利州,遂西走,断桔柏津浮梁。唐前锋将李绍琛至利州,修浮梁以渡。明年军还,绍琛以兵叛,遂断桔柏津浮梁,以绝还军之道。宋乾德三年伐蜀,败蜀兵于大漫天寨,追至利州城北。蜀将王昭远渡桔柏江,焚浮梁,退保剑门,王师遂入利州。是也。亦曰桔柏潭。

○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今详见宁羌州。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今为柏林马驿。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马鸣阁县北百里。汉建安二十二年,先主规取汉中,屯阳平关。夏侯渊、徐晃等与之相拒。先主遣陈武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阴平,当即阳平矣,见陕西宁羌州。又牛头山阁,在县西北,皆阁道之险者。

龙滩驿县西五里水驿也。今县南一里有龙滩渡驿,因以名。又龙潭马驿,在县东七十里。县南百八十里又有施店马驿。○马头渡,在县北三里。又县北十五里有赵销渡县,南五十里有漩口渡,皆往来通道。

附见:利州卫在广元县治东。洪武三十一年建,旧领中、左、前、后四所。宣德四年,前所调松潘本卫,惟领三所。又保宁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南。洪武四年建,直隶都司。剑州府西北三百二十里。南至潼川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绵州二百九十四里,西至龙安府二百九十里。

春秋战国时蜀地。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三国汉属梓潼郡。晋因之。宋置南安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仍曰始州。炀帝又改为普安郡。唐初,仍曰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天宝初,曰普安郡。乾元初,复曰剑州。五代因之。宋仍为剑州亦曰普安郡。隆兴二年,以孝宗潜邸升普安军节度。绍熙初,升为隆庆府。元复为剑州属广元路。明洪武初,州废《志》云:初以其地并入梓潼,属广元州,寻复置。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编户三里,领县一。今仍曰剑州。

州凭高据险,界山为门,蜀境之巨防也。秦之强也,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刘禹锡曰:驿路起右扶风,抵剑阁,千一百里。诸葛武侯治蜀,设险备焉。晋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是也详见前名山剑门。梁天监四年,魏将王足侵梁,入剑阁。邢峦表言:蜀之所恃,惟在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境内,三分已一。自南安向涪,方轨无碍矣涪谓绵州也。及西魏取蜀,自安州始也。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山南西道帅严砺先遣军拔剑州,而高崇文之军,遂鼓行入蜀。后唐长兴元年,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唐军来伐,克剑门,入剑州,以大军不继,还保剑门。知祥闻剑州陷,大惧,遣其将李肇等赴之。戒之曰,尔倍道兼行,先据剑州,北军无能为也。会别将庞福诚等屯来苏村,相谓曰,使北军更得剑州,则二蜀势危矣。遂引步兵间道趋剑州,袭败官军于北山下,官军还保剑门。知祥闻之,喜曰:吾始谓北军克剑门,径据剑州,坚守其城,或引兵直趋梓州,董公必弃阆州奔还时璋克阆州而据之。我军失援,亦须解遂州之围时知祥遣军围遂州与阆州相形援。如此,则内外受敌,两川震动,势可忧危。今乃焚毁剑州,运粮东归剑门,顿兵不进,吾事济矣。宋郭忱曰:州前瞰巨涧,后倚层峦。又云:州边山而立,一径陂陀,中贯大溪,州治已在平山内外,居民悉在山上,形势险固,御敌之要地也。

○普安废县今州治。汉梓潼县地。齐置南安县,为南安郡治。梁为安州治。西魏改曰普安。隋、唐以来因之,皆为州治。明初,省。《志》云:明初,州治列栅为障。成化中,始?石为城。正德十三年,增筑。周四里有奇,门四。

剑阁城州东北五十二里,当小剑山之北。祝穆云:剑门,汉广汉郡葭萌县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始置剑阁县。晋因之,后废。桓温入蜀,亦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或谓即小剑故城也。刘宋初,复废。唐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地,于方期驿城置剑门县,属剑州,即故剑阁县矣。宋亦曰剑门县。乾德四年,诏隶剑门关。熙宁五年,复隶剑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普安县。旧《志》:县东北去昭化县五十里。

黄安废县州西南百四十里。本梓潼县地,萧齐侨置华阳县,属南安郡。?改县曰梁安。西魏改曰黄安,又置黄原郡治焉。开皇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唐末,改为普成县。宋因之。元省。○武连废县,在州西八十五里,亦梓潼县地。刘宋置武都郡及下辨县于此。齐因之。梁改曰武功县,置辅剑郡。西魏改郡曰安都县,曰武连。隋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因之。元废。

永归废县州东南六十里。萧齐侨置白水县,属南安郡。西魏改曰永归。隋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初,省。今为永归坝。○临津废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梁置相原县。隋开皇七年,改曰临津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省为镇,入普安县。今为香城坝,有龙爪废驿。《寰宇记》:临津县有掌天山。盖与阆中之废西水县接界。

○大剑山州北二十五里。其东北三十里曰小剑山。刘?句曰:大剑山有剑阁,由阁道三十里至小剑,皆绝险。剑山东西凡二百三十一里。《志》云: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大剑路颇平,小剑则石上架阁,尤险峻。有大小剑水出于山下。《胜览》云:大剑绝顶,有玉女台,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蚁。北崖有仙女观,观后有仙女桥,其岩壑洞穴,幽胜不一处也。详见名山剑门。

汉阳山州北二里。峰峦高耸,州之主山也。亦谓之北山。或谓之故垒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又治西有普翠山,治东二里曰卧龙山,亦曰九龙山。又有鹤鸣山,俱谓之南山,环绕州治南北。二山之间,有大涧,石桥跨其上。后唐长兴初,孟知祥将庞福诚拒官军于剑州,乘夜袭败官军于北山。官军退保剑门,继而知祥遣军分屯南山,东川亦遣兵戍守。石敬瑭寻自剑门进屯北山。知祥将赵廷隐陈于牙城后山,别将李肇等陈于后桥。敬瑭自北山进击州城,败却。又遣骑兵冲石桥,复不能进,败还剑门。二年,再攻剑州,屯兵于北山。战不利,复还。剑门即汉阳山也。

龙飞山州西百里。本名龙须山,梁普通六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将樊文炽等围魏小剑,魏将淳于诞等赴救。时文炽置栅于龙须山上,以防归路。诞募壮士夜登山,烧其栅。梁军望见归路绝,皆忄匈惧。诞乘而击之,文炽大败。即此山也。○跨鹤山,在州西南废黄安县治东。一名驾鹤山,旧置柳溪驿于此。《志》云:州西十五里有把寨山。

五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峰峦奇秀,清溪萦流。一名五华山。又州北七十里有巾子山。山亦高峻,顶有积石特起,如巾帻然,因名。○龙岩,在州治西。又州北七十里亦有龙岩。蜿蜒如龙盘洞穴,可坐百人。《郡志》:龙岩在剑门山北,洞穴斜入,甚深邃。崖有悬泉,随穴下流,潜通嘉陵江。《雪斋小说》:唐王建为盗,朝廷捕之急,逃于剑门巨石穴中,即此岩也。

汉源坡在州东三十里。旧置驿于坡上,曰汉源驿。后唐长兴初,石敬瑭讨孟知祥、董璋,前锋将王弘贽自白卫岭从小剑路出汉源驿,倒入剑门,攻破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由阁道攻剑门,而令别将由来苏径道至青缰店,出剑关南二十里。蜀将王昭远留偏将守剑关,而自引兵陈汉源坡以拒青缰之兵,为宋军所败,即此。今有汉源桥。○嘉陵江州东七十里。自昭化县流入州界,又东南入苍溪县境。《志》云:嘉陵江中有挂溪、紫石、陶魁、壶歌、虎跃、漩口及射箭诸滩,奔流而南注。

涪江在州西南。自龙安府江油县流入州界,又南入绵州彰明县境。州西南百二十里有汉王滩,即涪江所经也。今详见大川涪水。○黄沙江,在州北百五十里,即白水江也。自青川所流入州界,经黄沙坝,因名。又折而东至昭化县,入嘉陵江。《郡志》云:州北百四十里曰白沙渡,即白水江津济处,接昭化县境,两岸有白沙如雪,因名。小潼水州西百二十里。其地有津曰小潼津,源出废武连县北八十里,流经梓潼县,又东南入于嘉陵江。或曰,此即南部县西水河之上源。大剑溪在州北。出大剑山,由剑门关流出,北折为渔子溪。又北至大仓岭,入黄沙江。又小剑溪,在大剑溪北。源出小剑山,东过凉水沟瀑布崖至两溪口,合于大剑溪。《志》云:州北八十里有水会渡,亦曰水回渡,即二剑水回合处。○闻溪,在州城东。源出五子把寨,二山合流经此,又东入嘉陵江。又石血溪,在州西十五里。《志》云:溪东流至漩口,入嘉陵江。又州西有水溪,一名拓溪,在黄安废县东,下流入于西水河。

○剑门关在大剑山上。刘先主以阁道至险,始置阁尉。历代皆为戍守处。唐始置关。又有大剑戍、小剑镇。五代唐长兴初,董璋遣兵扼剑门,又于其北置永定关。或曰,永定关,即今小剑关也。在小剑山下有隘路,俗亦谓之后门关。宋初,伐蜀,克剑门县,以县隶剑门关,关都监得专奏事,所以重设险也。明洪武末,设利州卫,关废。正德十三年,复修关门,建公馆。嘉靖二十一年,重立关,以百户守之。余详见名山剑门。○石砀关,在州北八十里,故设险处也。今废。

深杭戍在州北。梁天监四年,魏取汉中诸城戍,巴西亦附于魏。梁将孔陵等将兵戍深杭,鲁方达戍南安,任僧褒戍石同,以拒魏。魏邢峦遣将王足击破之。遂入剑阁,克梓潼。南安,今州治,魏兵破深坑、石同,入剑阁,然后破南安也。或曰,石同当作石门。

苦竹隘《志》云:在小剑山顶。四际断崖,前临巨壑,孤门控据,一夫可守。宋置戍于此。宝?五年,蒙古来攻,六年蒙古主渡白水,次剑门,拔苦竹隘,进围长宁山,即此。一作苦竹寨。○芦塘寨,在大剑山顶,险不可登。《志》云:后唐董璋筑七寨,扼剑门,此其一也。

木马寨州东南九十里有木马岭,置寨其上,以为守御。后唐长兴初,石敬瑭前锋拔剑州,董璋自阆州帅兵屯木马寨,即此。○研石寨,在州北三十五里。宋淳化五年,贼李顺陷成都,攻剑州。诏王继恩讨之。由小剑门路入研石寨,拔剑门,破贼五千余众于柳池驿。贼望风遁。进克绵、巴、阆三州。柳池驿,即跨鹤山之柳溪驿也。今为柳池铺。

来苏寨州东南七十里。后唐长兴初,石敬瑭拔剑门,孟知祥将庞福诚等屯阆州北来苏村,由间道入剑州守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至益昌得降卒言,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而自帅大军由阁道攻剑关。延德至来苏,造浮桥于江上。时蜀人于江西岸置栅,见桥成即弃栅而遁。延德西出青缰达官道夹攻剑门,克之。《九域志》蓬州仪陇县有来苏镇,去剑门甚远。非是。

紫石驿州东六十里。陆道所经。今革。又州东南八十里有虎跳水驿。○石桥,在州治北。庞福诚入剑州,后唐兵自北山来苏攻,福诚趋石桥击却之。又赵廷隐遣兵据石桥,石敬瑭攻之,败却。

梓潼县州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至府城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绵州百三十里。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志》云:县元鼎元年置,以倚梓林而枕潼水,因名。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分置梓潼郡。晋为梓潼郡治。永嘉三年,天水人訇琦等杀成太尉李离等,以梓潼降罗尚于巴郡。四年,成将张宝复取梓潼。永和三年,复归晋,孝武移郡治涪城,以梓潼属之。宋、齐皆属梓潼郡。梁天监四年,陷于后魏,寻复入梁。西魏改县曰安寿,寻又置潼川郡。隋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梓潼,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宋、元因之。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里。

○安寿废县县南三十里。《志》云:西魏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曰安寿县。隋废郡,复移县于旧治,改名梓潼云。

○长卿山县治西南二里。旧名神山。唐玄宗幸蜀,以山有司马相如读书窟,因改名焉。又县治东五里有凤凰山。峰峦起伏,若凤凰然。○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武侯伐魏,驻军于此。一名卧龙山。又雁门山,在县南三十里。有东西两峰,对立如门。《志》云:县东南二十里又有兜鍪山。自武连废县逶迤而来,至是崛起一峰,如兜鍪然。

五妇山县北十二里。《华阳国志》:秦惠王遗蜀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俱化为石,因名。有五妇水,亦名梓潼水。又七曲山,在县北十五里。山腹有路,盘转七曲,西北有百顷坝,一望平衍,极为膏腴。《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盘龙山,逶迤曲折,势若盘龙。又县北百二十里有马阁山。《志》云:因邓艾所经而名。

○潼江县西四里。即梓潼水也。源出马阁山,南流入潼川州盐亭县境,下流入于涪江。又小潼水,在县东北。自剑州流入界,注于阆中县之嘉陵江。香泉县北百里。平地涌出,周回八十步。又灵泉,在县东百十里。世传唐僖宗幸蜀,至此饮焉,因赐今名。又县东二十里有马跑泉。相传唐明皇幸蜀过此,三军渴甚,马跑泉涌,因名。

○白垭堡在县东。又东曰?山堡。《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二。○上亭驿,在县北二十里。唐置,即玄宗过此闻铃声处也。一名琅?驿。又演兵坝,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姚苌寇蜀,尝演兵于此。阳沔戍在县北。晋永宁二年,李特围成都,时河间王?镇关中,遣督护衙博讨特军于梓潼,特使其子荡袭败博兵于阳沔,即此。

巴州府东三百五十里。东至夔州府达州三百里,南至顺庆府蓬州二百十里,北至陕西汉中府四百六十里。

古巴国《山海经注》:太?四世孙后昭,是为巴之始祖。秦为巴郡地,两汉因之。蜀汉属巴西郡。晋初因之。东晋后荒废。《志》云:李特擅蜀,此地为巴氐所据,不置郡县。宋末始于巴岭之南置归化郡。齐时为荒郡。梁置归化、木门二郡,兼置巴州《志》云:后魏得其地,置大谷郡,寻复入于梁郡,复故。西魏因之。隋郡废,仍曰巴州。大业初,改曰清化郡。唐复曰巴州。天宝初,亦曰清化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巴州亦曰清化郡。元因之。明洪武四年,仍为巴州。九年,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正德九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州北走兴元,西达阆、利,江山环峙,僻而实险。说者谓州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土田沃衍,民物繁阜。有事于利、夔之间,州其衿要之地矣。

○汉昌城今州治。汉宕渠县地。后汉永元中,分宕渠北界置汉昌县,仍属巴郡。建安五年,巴郡守庞羲召汉昌ク民为兵为刘璋,即此。后分属巴西郡。蜀汉及晋因之。东晋后荒废。萧梁置梁广县,为归化郡治。后周改县曰化成。隋因之,为巴州治。唐、宋皆仍旧。杜佑曰:化成县,后汉汉昌城,梁曰大谷。是也。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有土城。明成化中,始?以砖石。正德中,复修城浚濠。嘉靖十八年以后,屡次营缮。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其章废县州东八十里。梁置县,属归化郡。宋白曰,县东八里有其章山,因名。隋仍为其章县,属巴州。唐因之。宝历初,废。大中元年,复置。刘?句曰:其章亦曰奇章。太和中,牛僧儒为相,封奇章公,是也。宋初亦曰其章县,仍属巴州。熙宁五年,废为镇,属曾口县。○曾口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亦梁置。隋属巴州。唐因之。刘?句曰,县治戴公山,神龙初,移治曾溪,是也。宋亦属巴州。元因之。元末废。恩阳废县州西三十五里。梁置义阳县。隋开皇末,改曰恩阳,属巴州。唐因之。贞观十七年,废。万岁通天初,复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化成县。○清化废县,在州西六十里。梁置伏︹县,并置木门郡治焉。后周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七年,改县曰清化。唐因之。刘?句曰:武德初,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地平三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是也。宋乾德五年,改属集州。熙宁五年,集州废,省县为清化镇,属化成县。又大牟废县,在州北百里。唐武德初,析清化县地置,以县东三里有大牟山也。初属静州,州废,属巴州,后又属集州。宋初废。

始宁城州东百三十里。《志》云:后汉桓帝分宕渠之东置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并置遂宁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唐因之。宋乾德四年,县废。○七盘废县,在州西南五十里。唐久视元年置,属巴州。宋初因之。熙宁三年,省为镇,入恩阳县。○王望山州北三里。岩径极险,为郡之胜。《志》云:山本名黄牛山。唐天宝中,有王望者字子蒙,隐于此,因改今名。亦名王蒙山。又云:玄宗幸蜀,尝登此山,北望京阙,故名。似误。○南龛山,在州南一里。悬崖绝壁,多奇胜。又州东四里有东龛山,又有西北二龛山,皆去州八里。

平梁城山州西二十五里。上平坦,四围石壁如城。又有古寺、龙泉二水,四时不竭。宋淳?中,都统张实筑城于此,取平定梁州之义,曰平梁城,山因以名。

小巴山州东北二百九十里。其北有大巴山,与此绵延相接,亦曰大巴岭、小巴岭。《志》云:大巴、小巴,世所称九十里巴山也。由小巴而北至大巴,险逾剑阁云。○石门,在州北三十里。左右皆峭壁,环围三里许。

○巴江州东一里。源出大巴山,至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流二十里,合清水江,又南入顺庆府蓬州境,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亦名为字江。唐李远诗:巴江学字流。是也。王氏曰:巴江发源小巴岭云。○清水江,在州西九十里。《志》云:源出广元南境通平镇,历废清化县,又东经废恩阳县,至州南合于巴江。

明水州北百里。自南江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巴江。又鹿溪,在州西五十里,与处溪相对。又西百里有深渡溪。皆东流入于巴江。

○米仓关在州北。《志》云:关旧置于小巴山绝顶,今徙于大巴山之麓。嘉靖八年,重修,有米仓关巡司。《郡志》:大小巴山之间有巴峪关,嘉靖中置。又马度关,在州东三百里。其相近又有长乐关,亦嘉靖中置。黄城关在州东南万山中。崭岩四绝,箐莽结曲,郁为贼薮。嘉靖中,议者以黄城关界巴、达二州间,达州既筑龙船关,戍守其东偏,西偏即巴州长乐、太平二乡之冲,不可不为障塞。因相视云城、漏明二区,皆属要隘,可拓垒壁。又相距才十里,柝闻燧及,声援甚便,因关梁其上,与龙船鼎峙为犄角云。浪楼溪隘口州东百八十里。又州南二百里有茶坝市隘口。旧皆有兵戍守。○石城旧堡,在州东南七十里。又雪峰山堡,在州东十五里。《志》云:州旧堡十有一。又有鹰嘴、高眉等十堡,俱正德以后新置。又清水驿,旧在州南三里,唐置。今废。

通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东南至达州百六十里,北至汉中府四百三十里。汉宕渠县地。后汉为汉昌县地。梁为始宁县地。西魏分置渃水县。隋复废入始宁。唐武德八年,复分置渃水县,并置壁州治焉。天宝初,改县曰通江,又改州为始宁郡。乾元初,州复故。宋初因之。熙宁五年,以壁州省入,县改属巴州。元省入曾口县。至正四年,复置。今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六里。○壁州城即今县治。唐武德中置。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据西川,其党赵享良议遣昭武将高彦俦攻取壁州,以绝山南转入山后州之路,不果。昭武治利州。巴、蓬、果诸州,皆山后州也。宋州省。《志》云:县东九十里有通江废县。《元志》云:宋置上下通江县,皆属巴州。至元二十年,二县俱并入曾口。考《宋志》,无二通江县。或宋末兵乱,移县而东也。今余址犹存。

广纳城县南六十里。唐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县属壁州,以广纳溪为名。宝历初,省。大中初,复置。宋省。又归仁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梁置平州县于此,后周改曰同昌。隋开皇中,改曰归仁县,属巴州。唐武德二年,改属万州。贞观初,还属巴州。宋乾德四年,省。

白石废县县东北百里。西魏置,以白石水为名。隋属巴州。唐武德初,改隶集州。八年,又改属壁州。宋省。又东巴废县,在县南。唐开元二十三年,析始宁县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天宝初,改为东巴县,宋省。

符阳废县县北百四十里。梁置符阳县,以在符水之阳而名。西魏置其章郡于此。隋初,郡废,县属巴州。《志》云:隋牛弘封奇章郡公,用旧郡名也。唐武德初,改属集州。八年,属壁州。贞观八年,还隶集州。长安三年,复属壁州。景云二年,又隶集州。永泰初,仍隶壁州。宋废入通江县。

○得汉城山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掘起崖堑,峭绝千仞。上设城郭,有三门。出泉,冬夏不竭。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顶平数里,可以耕艺。相传汉高据此以通饷馈。宋淳?中,余?临视形势,命统制张实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今其上石壁如城,中平尚可屯数百人也。《郡志》:得汉城东二十里山顶上有石城,周三里,相传三国时筑,谓之擂鼓城。

歌籁山县东六里。杜佑曰:广纳县东七里有歌籁山,上有城,极险峻。又壁山,在县治西一里。下有渃水,即宕水也。水石相激,声如呼诺。元魏因置渃水县。唐又以山名州。又秋锦山,在县治南隔江,山脉与壁山相连,一名翠屏山。

三花山在县东北七里。又有方山,在县北十五里。突出众山,其形如斗。又六峰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县东六十里有大钟山,突起万山中,如覆钟然。○铜山,在县南十五里,旧产铜。《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包台山。突兀一方,高出众岭,登之可以远眺。

○渃水在县治西。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经众山中,流入县界,南流而东折,注于达州之渠江,亦曰宕水,亦曰诺水。○大险溪,在县东百里。又有小险溪,下流俱入于渠江。《志》云:县西九十里有清浴溪,下流合于巴江。

○?坝关县东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并立副巡司。《会典》:二司自州改属。又竹浴关在县东百里,白杨关在县东三百四十里,旧为戍守处。《志》云:县东北有羊卷山关,嘉靖中增置,亦设巡司。

马鞍寨县东七十里。又县东四十里有花石寨,西八十里有船头寨。又羊谷口隘,在县东北二十里,皆为守御处。《志》云:县境有梨树等堡,凡五十有一。

南江县州北二百里。西北至广元县二百三十里。汉宕渠县地。后汉汉昌县地。梁难江县地,寻立东巴州。后周改置集州,又置平桑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汉川郡。唐武德初,仍置集州。天宝初,改曰符阳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集州。熙宁五年,州废,县属巴州。元至元二十年,县省。明初因之。正德九年,改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集州城即今县治。后周分故难江县,别置难江县为集州治。隋州省。唐复置,仍治难江县。宋州废,而县如故。《志》云:县南有平桑城,唐武德初置县。贞观初,废。二年,复置。六年,又废。又长池废县,在县西南。《隋志》:后周置曲细县,属巴州。隋开皇末,改曰长池。唐初,改属集州。贞观六年,废。

盘道废县县西南百里。《隋志》:梁置难江县。西魏改为盘道。隋属巴州。唐因之。宋乾德四年,废。又地平废县,在县西北百里,本葭萌县地,唐武德元年,分置狄平县。二年,改为地平,寻移静州治此,州废,县属集州。永泰初,改曰通平。宝历元年,废。

○龙来山县东三里。下有大虚洞,空旷幽深,可藏千人。相传古邑人避兵处。《志》云:县南三里有孤云山,其相连者,曰两角山,两峰并耸。王子绍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相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一名韩山。

小巫山县东北五十里。上有十二峰,下有龙洞,即巴山之群峰也。相近又有莲花峰,峰峦四面层秀。有石洞,亦曰莲花洞,高空百余丈,内容千人,外临深渊,邑人尝避兵于此。一名红鲤洞,相传溪中有红鲤云。○船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四山随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而此山宛如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又蜡烛山,在县北六十里,峰峦耸拔云表。县北百五十里又有味坡山,地产茶,味极佳。

大巴山县北二百里。高耸千寻,岩径极险,春夏积雪不消,与汉中诸山相连,为巴、汉巨镇、梁州中土也。一名巴岭山。亦见汉中府。又小巴山,在县北百里,其险次于大巴,而高峻积雪相似。又米仓山,在县北八十里。详见汉中府之米仓道。○龙耳山,在县西二百里。孤峰特出,石壁峭拔,上有甘泉。

○巴江在县南。《志》云:南城下有几水,古名难江水。源出巴汉间,自东北汛激而来,循公山之麓,纡回而下,汇于巴水,如几然。又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公山,一名白鹿山,在县治南一里。

南屯河县东二十余里。源出巴山,经两河口,入巴江。又韩溪,出孤云山下,碧含溪,在县北三里,下流皆入巴水。

○琉璃关县东十里。关口有石磴,?岩为险。又樗林关,在县东八十里。两山夹峙,缘崖为道。又梧桐关,与樗林关对峙。相传关壮缪尝戍此。诸葛寨县西百里。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可容万人。又柏林堡,在县北五十里。两河口堡,在县南百八十里。《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六。○莎鼻渡,在县西。《剑州志》:剑门山,东连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盖指此也。

◇顺庆府东至重庆府忠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三百五十里,北至保宁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八千八百二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春秋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仍旧。梁置宕渠郡治安汉县。西魏因之。隋初,郡废,改属隆州。大业初,属巴西郡。唐初,亦属隆州。武德四年,析置果州。天宝初,改南充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六年,更名充州。十年,还曰果州。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周显德五年,后蜀置永宁军节度,兼领通州。宋仍曰果州亦曰南充郡。宝庆三年,升顺庆府以宁宗潜邸也。元初曰东川府《元志》:中统初,立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置东川路统军司,寻改为东川府。至元十五年,复为顺庆府。二十年,升为路。明复为顺庆府,领州二、县八。今因之。府江山襟带,民物阜繁,居三巴之间,为要膂之地。旧《图经》:果州田畴沃衍,川泽流通,饶五谷,多盐利,西上成都,东下夔峡,资储常取给焉。若其形势,则北控剑阁,南临垫江,指臂相依,走集甚易,驭之得其道,可以雄视四维也。

南充县附郭。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析置南充国县,仍属巴郡。晋属巴西郡。宋曰南国县,齐因之。隋改置南充县于此,属隆州。唐初于县立果州。宋宝庆初,为顺庆府治。今编户十一里。

○充国城府北三十五里,汉县。刘昭曰,后汉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充国县。疑已废而复置也。《巴记》:初平四年,复分置南充国县。盖治此。晋、宋皆属巴西郡,后县徙而北。梁改置南部县。南充国遂废。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安汉县曰南充,属隆州,即今治也。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宋淳?三年,余?徙府治于清居山。元初因之,寻还今治。《城邑考》:旧郡城在今城北北津渡。明洪武初,徙城于此。成化初,复增拓之,?以砖石。自是相继增修。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安汉城府南三十五里。汉县,属巴郡。后汉因之。《巴记》:初平六年,赵韪分巴为三郡,以巴郡治安汉,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郡。是也。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徙置宕渠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充,移于今治。又宕渠城,在府北四十里,一名石苟坝城。《五代志》:西魏平蜀,于南充县北三十七里石苟坝置南宕渠郡,隋废。

流溪废县府西南五十里。唐开耀初,析南充县置,以在流溪水侧而名,属果州。宋因之。熙宁七年,省为流溪镇,属南充县。绍兴二十七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西充县。○徵州城,在府东南。或云,王建所置。五代唐长兴初,董璋以东川叛,引兵陷徵州。胡氏曰:州名不见于诸志,大约在遂、合、果三州之间。

○果山府治西。层峦秀起,唐以此名州。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一名灵泉山。又有宝台山,与灵泉并峙,山顶高平,因以台名。○朱凤山,在府南十里。高百七十余丈,周二十里,蜿蜒盘礴,为城南之胜。又鹤鸣山,在府东十里。栖乐山,在府西十里。清泉山,在府北十里。稍西曰舞凤山。皆环峙近郊,而清泉尤为高耸。

清居山府南三十五里。山势高耸,其上宽平,嘉陵水绕其下。宋淳?中,兵乱,余?帅蜀,筑清居城,徙府治于此。宝?六年,为蒙古所陷。景定初,蒙古置征南都元帅府,亦治此山之龙筇坝。《志》云:山凭高据深,形胜甲于一郡。○大方山,在府西三十里。其并峙者,曰小方山。千峰百岭,周回缭绕,称为名胜。又府西百里有大耽山,其并峙者,曰小耽山,以隋隐者杨耽居此而名。

○嘉陵江府治东。自蓬州流入境,环绕府治,引流而南,下流至重庆府合州,与渠江合。详见前大川嘉陵江。

流溪水府西八十里。源出潼川州遂宁县界,平流三十里,无滩险,东南入嘉陵江。唐流溪县以此名。又曲水,在府西四十里。源出府西北琉璃镇,盘回九折,流入嘉陵江。○清水溪,在府城东,居民藉以灌溉。又大斗溪,在府东八十里。源出岳池县老君山,溪旁有大石如斗,因名。下流俱合于嘉陵江。

昆井府西六十里。《志》云:昆井,大井也,即古盐井云。又府境州县俱有盐井,产盐甚众。○北津镇府北五里。郡城旧置于此,今有北津渡巡司。又嘉陵驿,在今府治东。

西充县府西七十五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百二十五里。汉充国县地。晋析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木兰郡治焉。西魏废郡,改县曰晋城,属宕渠郡。隋属隆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西充县,属果州。今城周七里,编户八里。

○西充山县治东一里。治西一里有孝廉山,与此并峙。又化凤山,在治东。其相接者,曰亚夫山,与县城相倚。又凤台山,在县治西,顶方如台,因名。○双图山,在县东十里。两峰相对,宛如画图。

南岷山县南十五里。上有九井、十三峰。元至正间,群盗作乱,主簿马蒙古夕率民筑堡垒于此,邑赖以全。○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耸翠嵯峨,萦回盘绕。又有琼珠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峰蜿蜒,若琼珠相连。

○西溪水在县治西。回环曲折,流合南充县之曲水,注于嘉陵江。或曰,西溪即流溪之支流矣。

蓬州府东北百四十里。东至夔州府达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二百里,北至保宁府巴州二百十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伏虞郡。后周置蓬州治安固县。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唐武德七年,割巴、隆、渠三州地置蓬州初治安固县,寻徙大寅县。天宝初,曰咸安郡。至德二载,改曰蓬山郡。乾元初,复为蓬州。宋因之亦曰咸安郡。元至元二十年,升为蓬州路,寻复为蓬州徙治相如。明因之,以州治相如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二。今因之。州南屏果、渝,北控利、阆,山川奇秀,雄峙东陲。

○相如废县今州治。本汉安汉县地,属巴郡。梁置相如县,梓潼郡治焉。后魏郡废。刘?句曰:县南二十里有汉司马相如故宅,县因以名。隋亦为相如县,属隆州。唐武德四年,改属果州。宋因之。宝?六年,改属蓬州。元徙蓬州治焉。明初,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无城,天顺中,始筑城立栅。弘治中,始?以砖石。今城周四里,有门四。

安固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本汉宕渠县地。晋李势时为獠所据。齐梁始置安固县,属伏虞郡。其地亦名恒陵。《北周书》:恒陵所在险固,方数百里,群獠居之。天和三年,恒陵獠叛。遣赵文表讨之。獠中先有二路,一平一险。文表阳称从宽路进,出不意引兵从险路入。獠相率出降。事平,遂置蓬州,治安固县,以文表为刺史。隋大业初,州废,县属巴州。唐武德元年,仍属蓬州。天宝初,更名良山。宝历初,省入蓬池县。大中间,复置良山县。宋熙宁五年,废。建炎三年,复置,仍属蓬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营山县。

咸安废县州东南百里。亦汉宕渠县地。梁置绥安县。隋开皇末,改今名,属渠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至德二载,改为蓬山县。宋仍属蓬州。熙宁三年,省为蓬山镇,属营山县。○凤凰山州治南一里。隔嘉陵江,其山一峰突起,两峰相接,状若凤凰飞舞。又五马山,在州北五里。其山五峰高耸,势如奔马。

云山州东南二十里。四围壁立,其上平广。宋淳?初兵乱,移州治于山上,藉以保固。元人复还旧治。又北山,在州东八十里。《志》云:蓬州之主山也。○三合山,在州西五十里。三峰并起,围环相合,因名。

○嘉陵江在州西。自保宁府南部县流入界,经州治南,复折而西南,入南充县境。

巴江在州东北。自保宁府巴州流入境,又东南流经营山县,至渠县界,而合于渠江。○龙溪驿《志》云:旧在州治南。景泰中,移于城西水浒,后改属大竹县。

营山县州东南六十里。南至广安州百四十里。汉宕渠县地。梁相如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相如县地置朗池县,属果州。宝应元年,改属蓬州。宝历初省。开成二年,复置。宋初因之,仍属蓬州。大中祥符五年,改曰营山。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云凤山在县治北。山势高骞,因名。治西又有太白山。○芙蓉山,在县东北八里。峰峦丛秀,若芙蓉。又衮山,在县西十五里,石壁峭立,上有凤凰台。

大蓬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小蓬山相对峙,相距二里许。唐以山名州。一名绥山。《志》云:蓬山有朝阳洞,空阔可容数百人,久塞。万历中,重开。

○巴江在县东。自蓬州界流经此,入渠县境,县东六十里有七曲汇,水流萦回,七曲两岸,崖石悬绝,飞湍喷沫,若烟雾腾涌。盖即巴江矣。○蓝溪,在县西十里。下流合于嘉陵江。仪陇县州北百八十里。西至南部县百三十里。汉阆中县地。梁置仪陇县,又置隆城郡。隋郡废,以县属隆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于县置方州。八年,州废,还属蓬州。刘?句曰:州旧治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徙治平溪。是也。宋仍属蓬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蓬池城县南三十里。亦汉阆中地。梁置大寅县,属隆城郡。隋属隆州。刘?句曰:梁时县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唐武德初,仍属隆州。七年,改属蓬州。开元二十九年,徙州治焉。广德元年,更名蓬池县,寻省。开成初,复置。宋亦为蓬州治。元移州治相如县,而以蓬池省入仪陇。《郡志》:蓬池故城,在今州东六十里。又云:县东北十里有良山城。似皆误。

伏虞城县东六十里。梁置宣汉县于此,并置伏虞郡。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十八年,改县曰伏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刘?句曰: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仪陇县。

○金城山在县治北。众山环向,如雉堞然。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有径可通,上有数石如贮米囊,故亦名金粟山。杜佑曰:山本名隆城,梁置县在山上,凭险为理,因曰隆城郡。唐方州亦治此,后县移治平溪。唐天宝中,何滔尝举义兵讨贼,营于金城。是也。○石城山,在县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其相近曰九龙山,上有九峰,状若龙翔。又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山色如铁。

仪陇山县西三十里。冈蛮回曲,为境内之望,梁因以名县。《志》云:山下有仪陇县废址,疑即梁所置。○伏虞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纡回峻阻,为一方险要,梁因以名郡。又观陇山,在县东十五里。登其巅可尽境内之胜,因名。○巴江县东五十五里。自巴州流入境,又南流入蓬州界。○鳌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水中有石如鳌,因名。西南流入于嘉陵江。

流江溪县南三十里。源出仪陇山,东南流,达渠县界,入于渠江。又平溪,在县东十里,下流入于巴江。

广安州府东二百十里。东至重庆府忠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里,北至蓬州二百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郡及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渠州治流江,隋因之。唐为渠、果、合三州地。宋开宝二年,分置广安军。咸淳二年,改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军废。二十年,升为广安府。前朝洪武四年,改为广安州,以州治渠江县省入编户十一里,领县四。今因之。

州山川回环,形势奇胜。宋何行中《驻泊记》曰:广安军南连巴徼,北接通川复岭,东横清江,西下林深箐密,岩穴幽邃,介于果、合、渠三州之间,亦要会之处也。

○渠江废县州治北五里。汉巴郡宕渠县地。梁置始安县。后魏属流江郡。隋属渠州。开皇十八年,改曰ク城县。唐武德初,复曰始安县,仍属渠州。天宝初,改曰渠江县。宋开宝二年,移治于合州境内之浓洄镇,为广安军附郭县。元为广安府治。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无城,树木为栅,依山?石为墙。成化以后,相继修筑,?以砖石。今城周六里,门四。丰乐废县在州西北。唐武德初,分始安县置,仍属渠州。八年,省。○大良城,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曰大良平。宋淳?三年,制置使余?城大良平为广安军治所。其地石崖四绝,天然险固。宝?末,陷于蒙古。景定初,复取之。咸淳二年,改军为宁西。元至元中,始还旧治。《郡志》:州北八十里有大小梁城。似误。又云,州北十里有虎啸城。建置未详。

○秀屏山在州治西。层崖峭壁,草木丛茂,宛如屏障。又州治东有白鹤山,州治南二里有猊峰山。《图经》所云西倚秀屏,南接猊峰者也。○子仙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山高秀,即秀屏山来脉也。《志》云:汉车骑将军冯绲之子得仙于此,因名。一名望子山。

富灵山州东南七十五里。山峻峭,多产药物。又州东六十里有谷成山,亦高峻,以能兴云雨润五谷而名。

○渠江州东北五里。源出达州太平县之万顷池,流经渠县东,与蓬州之巴江合。又南流经此,谓之篆水。《志》云:江中滩石纵横,湍流奔激,有三十六滩之称,至此石碛平坦,波纹萦洄如篆也。又南流而为洄水。一名清洄,亦以渠水下注,波纹萦洄而名。又西南流至合州,注于嘉陵江。

西溪水在州治西。一名浓水。水色常浊,故曰浓。发源州北百二十里蓬州之绵坝,分为二流,至橡树坝,二溪相合。又经龙扶速山下龙栖滩,有环水流合焉,至城南五里,东折入渠江,合于洄水。州治故名浓洄镇以此。《志》云:州东有洄水渡,旧名龙门渡。又州北有罗洪渡,州西有黄瓦渡,即渠江及西溪之津要也。

○盘龙驿在州南。本属南部县。嘉靖三十六年,移置于此。

岳池县州西六十里。西南至合州定远县百三十里。本南充及相如二县地。唐万岁通天二年,析置岳池县,属果州。宋属广安军。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五里。县今省。○新明废县县南二十里。刘?句曰:本石镜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新明县,属合州。旧治在今县南七十里。宋开宝二年,改属广安军。六年,移治军溪镇,即今治也。元省入岳池县。又和溪废县,在县西二十里。本名和溪镇,宋开禧三年,省镇为县,属广安军。元并入岳池。

○翔凤山在县治北。山有三峰,如凤之翔举。又龙穴山,在县北五里。嵯峨高秀,山半岩石中,有穴回绕如龙。又县西十里有大龙山,其山蜿蜒盘曲。又西五里曰虎头山,以?岩险峻而名。○蝇山,在县北二十里。山最高大,俗名禺山。其并峙曰姜山,俗传姜维屯兵处。又北十里曰羊山,峰峦环峙,称为奇秀。

速山县东四十里。《唐志》云:岳池有龙扶速山,氵?水出焉。是也。《郡志》:县东三十里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