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七十二 四川七

◇嘉定州东至成都府内江县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叙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雅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眉州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南京六千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八百四十五里。《禹贡》梁州地。汉为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仍属犍为郡。宋、齐因之。梁属齐通郡。后周析置平羌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嘉州时州治广通县。广通,今眉州治也。或曰,隋移嘉州治此。大业二年,又改眉州。大业二年,改置眉山郡于此。唐复为嘉州。天宝曰犍为郡。乾元初,仍曰嘉州《旧唐书》:是年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州为中都督府,寻罢。宋因之亦曰犍为郡。庆元二年,升嘉定府以宁宗潜邸也。开禧初,又赐军号曰嘉庆节度。元曰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复为嘉定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编户十里,直隶布政司,领县六。今仍曰嘉定州。州倚三峨而带二江唐杜佑曰:州在大江、青衣二水之会。宋鲜于绘曰:州背负三峨,襟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且北去成都不过五驿,东指江阳,易于一苇,从来繇外水而指成都、犍为、武阳,其必争之道也。宋牟子才言,嘉定为镇西之根本,以州据黎、雅上游也。然津途便利,密迩叙、泸,讵非成都之噤吭乎?

○龙游废县今州治。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峨眉县,平羌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嘉州。开皇九年,改县曰青衣。平陈日,有龙见水中,随军而进,十年,因改曰龙游。大业初,为眉山郡治。唐为嘉州治。宋因之。宣和初,改曰嘉祥县,寻复故。明初省。《城邑考》:州城,宋开禧中故址,西北依山,东南临江,江水啮城,城辄坏。明正统中,障以木栅。成化中,复捍以石堤。正德中,于城东南两面掘地?石,深厚皆八尺余,高倍之,复编柏为栅以附石,始称坚完。嘉靖二年,复改筑西北一隅,又于水城增崇雉堞。自是皆以时修葺。城周十二里有奇。平羌废县州北四十里。后周置平羌县,属平羌郡。《志》云:本汉时平羌戍也。后周保定间,因故址置县。隋因之,属嘉州。大业初,属眉山郡。唐仍属嘉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为平羌镇,属龙游县。《一统志》:平羌故城在州南十八里。似误。○废丰远监,在州界。《宋志》嘉州有丰远监,掌铸铁钱。元废。

○九顶山州治东一里隔江。山有九峰,曰凤集、曰栖鸾、曰灵宝、曰就日、曰丹霞、曰祝融、曰拥翠、曰望云、曰兑说。山下有凌云寺,唐开元间,僧海通者,于渎江、沫水、蒙水之会,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覆之。咸通十年,南诏蛮陷犍为,掠陵、荣二州,既而大集于凌云寺,与嘉州对岸。州刺史杨?等勒兵拒之,蛮潜遣奇兵自东津济,夹击官军,官军溃,遂陷嘉州。《志》云:寺在州城东南。又乌尤山,在九顶山之东。旧名乌牛,突出水中,作犀牛状。黄庭坚改为乌尤,亦名乌龙山,俗仍呼为乌牛山。明初,明玉珍据重庆,元将完者都将攻之,屯嘉定之大佛寺,明玉珍遣兵劫乌牛山寨,捣嘉定,是也。大佛寺,见犍为县山之左。又有马鞍山,《唐志》:嘉州有二十四镇兵,一曰马鞍镇,盖置于此。一云在州南八里。又有圣冈山,在州治东南,山冈与凌云寺相连,因名。一名东山。

高标山州治西半里。一名高望山。巍然高峙,万象在前,旧有层楼,江山千里,一目可尽。其相接者有杨雄山,有洞深邃,相传子云所居。《志》云:在治西一里。又城西门外有古像山,有石镌佛像,如凌云大佛而略小。俗云,初作此为式也。又茶山,在州西二里,产茶。三龟山州治东。以形似名。中间一峰,循其趾而上,弯环有九洞。宋德?初,元将汪德臣攻嘉定,守将昝万寿战败,籍境内三龟、九顶、紫云诸城以降,即此。紫云城见犍为县。又州治南有洛都山,俗名龟子山。郭璞所云将州对洛都者也。

青衣山在州东南大江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又九龙山,在州东二里,俯临大江。○锦江山,在州北四十里,大江自成都环流至此,登山下瞰,萦绕如带。又白崖山,在州北八十里,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称佳胜。

○大江在州城东,俗名通江。自眉州流入界,又南经乌尤山下,为三江会流处。中有洲,曰黑水尾,旧为茶商批验之所。又东南流入犍为县界。《志》云:大江经州东,青水、沫水从西南来注之,谓之合水。晋永和三年,桓温讨李势,循外水西上,势遣李福拒温,自山阳趋合水。山阳,峨眉山阳也。又唐咸通十年,南诏陷犍为,薄嘉州,刺史杨?与蛮夹江而军,蛮阴自上游济,背击王师,?走。嘉州陷,江盖州之襟要也。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阳江州西南九十里,亦曰阳山江。阳,一作羊。即大渡河也。源出雅州羌界,下流自越?卫境流入州界,径峨眉县南,至州西,又东径州城南入大江。《通典》谓之青衣江,以与青衣水合流也。或谓之峨水,以峨眉山水流入也。自蜀以西之水,交会于此。详见大川大渡河。

青衣江州西十五里。其上流自青神县流入夹江县界,至此会于阳江,而东入大江。《图经》:青衣、沫水合流处,有观音滩,自滩而上,曰鱼村、曰浮桥口,路出雅州之道也。《郡志》:州境有渎江,发源成都府温江县,径双流县界,又径眉州丹棱县、青神县,入州境,至州城东而入大江。盖即青衣水讹为渎江耳。详见大川青衣水。

泥溪河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又临江溪在州西二十里,源出三峨山,流合青衣江而入大江。《志》云:州治北有竹公溪,又平羌县界有三溪,今皆湮。○明月湖,旧在州治南,今为平陆。又西湖,在城西,方广十里。

吕公堤在城东。《志》云:州城三江门当二水之会,岸被水啮,易于?圮。宋守吕由诚筑堤,连延不断,以御冲波,郡人德之,号曰吕公堤。

○平羌关在州西北。《唐志》平羌县有平羌关。《州志》云:白崖山南有临江关,今废,即平羌之讹也。又嘉禾关,亦在州北。又有紫石关,当嘉、眉两州分界处,山石皆赤,因名。二关皆近代所增置。○嘉庆关,在州城东大江东岸。《志》云:凌云寺之西即嘉庆关。

二石阙在州西南旧市镇。《郡国志》:龙游县有二石阙,汉武使唐蒙下夜郎置。《舆地碑目》云:旧市镇石阙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晏殊《类要》误作二石关,近《志》皆从之。宜辩。又《州志》云:关在州东。亦误。

凌云驿州治东。水驿也。又州北四十里有平羌水驿,即故平羌县,皆大江所经也。《志》云:州东南四十里有金石井巡司,万历中革。

峨眉县州西八十里。西北至洪雅县八十里。汉南安县地。后周为峨眉县地。隋开皇九年,改峨眉曰青衣。十三年,复置峨眉县于此,属嘉州。大业中,属眉山郡。唐仍属嘉州。宋因之。今城周八里,编户六里。

○绥山废县县西四十里。刘?句曰:本名荣乐城,隋招致生獠置县于此,因山为名也。唐属嘉州。宋乾德四年,省入峨眉县。

罗目废县县西南九十里。唐麟德二年,开生獠置县,并置沐州治焉。上元三年,州废,县亦省。仪凤三年复置,属嘉州。刘?句曰:县初治峨眉县界内ヌ和城,如意初,移于今治,距旧县三十余里。宋乾德四年,废为罗目寨,属峨眉县。

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详见前名山峨眉。龙门山县西十里。两崖峭峙,仰观青天,仅露一罅,岩壑奇胜,不一而足。又罗蒙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罗目山,亦高广。二山盖即峨眉之别阜。

○阳江县西南百里,即大渡河也。自越?界流入境,经废罗目县南罗目江流入焉,亦谓之峨水。又东入州界。

罗目江在县西。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茅平以北,至罗目废县之上,合二溪之委为江。水石甚奇险,下流入于阳江。《寰宇记》:罗目县西南五里有小铜梁,盖在罗目江之上。○符文水,在县西三十里。出峨眉山洞中,北则白水,南则黑水,过双飞桥下而汇流为一,下流亦注于阳江。

夷惜水县东南五十里。又天津水,在县西南百五十里。皆出越?界,东北流入县境,注于阳江。○秦水,在县西南二十里,亦出峨眉山麓,下流汇于阳江。《志》云:秦惠王克蜀,移秦人万家以实之,秦人思秦之泾水,遂于此水侧置戍,谓之泾口。唐天宝六载,改曰秦水。《名胜志》:今夹江县治名泾上。泾水疑在其地。又种玉溪,在县西十里,出龙门山,亦曰龙门溪,流合于秦水。○土地关县西南四十里。《边略》:县地西南二边,邻松坪木瓜、大小赤口等处,自县三十里至高桥,又十里至土地关,二十里至龙池场,二十里至大围关,五里至铁索桥,五里至射箭下坪,三里至射箭上坪,此县之旧界也。坪外八里至黑龙溪,四里至虎皮冈,始分两岐,右路由上马胜溪至金口厂,为邛部司新附之民,名归化乡,有阳化堡设焉。由金口厂二十里至楠木园,五十里至天池,八十里至万家石,三十里至松坪,则黎州境内矣。左路由下马胜溪至古金寺,渡中镇河,有中镇巡简戍之。又十七里而至太平墩。墩有两岐,右路过阳村行百里,乃至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