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七十六 湖广二

◇武昌府东至江西九江府五百四十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里,西南至岳州府五百六十里,西至汉阳府隔江七里,东北至黄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黄州府蕲州四百九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十五里,至京师五千一百七十里。《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汉志》:郡治西陵。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后汉因之建安中,黄祖始治沙羡。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以为行都。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晋江夏郡移治安陆县。宋又分武昌更置江夏郡治汝南,即故沙羡也,兼置郢州。齐因之。梁分置北新州寻又分北新置土、富、徊、泉、濠五州,而江夏郡如故。隋平陈,郡废,改置鄂州。炀帝初,改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乾元初,仍为鄂州元和初,置鄂岳观察使治此。宝历初,又为武昌军节度,后改废不一。详州域形势。五代唐遥改武清军。南唐因之《志》云:南唐亦置武昌军于此。《宋志》曰:宋初仍名武清军。至道二年,始改鄂州。是南唐亦曰武清也。宋仍曰鄂州亦曰江夏郡、武昌军。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五年,曰武昌路。明初,改为武昌府,领州一、县九。今因之。。府扼束江、汉,襟带吴、楚。春秋时,吴、楚相攻,即有事于夏?。李吉甫曰:鄂州,春秋之夏?也。又谓之夏州。楚考烈王元年,秦取夏州,楚之故地,几尽入于秦矣。后汉末,始谓之夏口。盖其地通接荆、岘,江、汉合流,自古以来,为兵冲要地。刘表使黄祖守此,孙策破之,霸功始立。孙权因之,筑城夏口,建都武昌,屹为重镇。及晋人南下,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夏口。岂非以地居形胜欤?自东晋以后,谈形势者,未尝不以夏口、武昌为要会武昌,今武昌县。咸康八年,庾翼都督江荆诸州,欲自武昌移镇乐乡见松滋县。王述曰: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窬之心,不知所向。乃止。宋末,刘怀珍言于萧道成曰:夏口,兵冲要地。及齐之季,张弘策谓萧懿曰:郢州控扼荆、湘,西注汉沔。是也详见前重险夏口。盖六朝之际,上流有事,夏口为必争之所。陈末,隋秦王俊以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之师屯汉口。陈将周罗?与豫州刺史荀法尚守江夏,相持逾月,卒不得进也。唐之中叶,以淮、汝多虞,荆江隔远,因立军府于此,为控御之备。自是鄂渚为雄镇。南宋初,吕氏曰:武昌,江湖之冲也。西捍郢宋之郢州,今安陆府,南拒岳,西南据江陵,东南蔽九江,表里捍蔽,最为强固。又薛氏曰:武昌之地,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南北二涂,有如绳直。胡人南牧,尝出此以袭豫章,境壤易越也。张浚曰:鄂州城东通武昌樊口。昔孙权欲都武昌以拒魏者,盖以渡江而西,接连川、陕,中原声援,络绎可通耳。淳?中,史?卿言:鄂渚形势之地,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可以镇荆湖。咸淳中,汪立信议增置重兵于此,为上流之卫。既而蒙古破宋阳逻堡,遂渡江,议所向,或欲先取蕲、黄。阿术曰:若趣下流,退无所据,上取鄂、汉,可以万全。伯颜从之。既又以鄂城襟山带江,江南要区,亟议城之。明初克平伪汉,既下武昌,荆湖南北,无敢旅拒者。地利顾不重欤?

江夏县附郭。在府治西。汉沙羡县,属江夏郡。羡,音夷。孙吴初,为郡治,后属武昌郡,寻省。晋太康初,复置,仍属武昌郡。太元二年,省入沙阳县,寻改置汝南县。刘宋以汝南为江夏郡治。梁、陈因之。隋改置江夏县,鄂州治焉。大业初,又为江夏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十三里。

○沙羡城在府治西南。汉县也。晋末,废入汝南县。《晋志》:沙羡有夏口。今夏口城,在城之西、黄鹄山之东北,对岸则入沔津,即沙羡旧地矣。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黄祖,军至沙羡,大破祖兵。十四年,孙权筑夏口城,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晋太元八年,桓冲表其兄子石民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刘宋孝建初,立郢州治此,因曰郢城。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至夏口,以郢城弱小,不足攻。其党宗俨之劝攻之,臧寅谓郢城兵虽少而地险,攻守势异,非旬日可拔。若不时举,挫锐损威。今顺流长驱,计日可捷。既倾根本,郢城岂能自固?攸之将从其计。会柳世隆守郢城,多方挑战。攸之改计攻城,不能克,至于丧败。姚思廉曰:郢城北门曰仓门,带江阻险,隋鄂州亦治此。又置江夏县于郭内,今郡城,相传即孙吴故址,本在黄鹤山上,唐宝历初,牛僧孺帅武昌,始改筑之。宋皇?中,亦尝修筑。洪武四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增修。嘉靖十四年,又复修治,环城为濠,西即大江也。有门九:东二门,曰大东、小东;西二门,曰竹?、平湖;南三门:曰汉阳、保安、新南;北二门:曰望泽、早埠。嘉靖中,更大东曰宾阳,小东曰忠孝,竹?曰文昌,新南曰中和,望泽曰望山,早埠曰武胜。城周二十里有奇。曹公城府东北二里。梁武起义兵,遣曹景宗筑曲水城,又使王世兴顿故曲水城以攻郢城。胡氏曰:曲水故城,盖宋齐时郢府官僚祓禊之地。○万人敌城,在黄鹄山上,宋建炎间,草寇犯城,郡守命万人登其上,以强弩射却之,因名。又子城,在府治东南,上有焦度楼。宋末,沈攸之举兵,至夏口,度据城拒却之,故以名楼。

汝南城在府西南六十里之涂口。沈约曰:晋末,汝南郡流民流寓夏口,因立为县,非实土也。沙羡县废,遂为汝南实土。《志》云:汝南,晋咸和中置。《荆湘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矣。萧梁末,西魏置戍守于此。邵陵王纶为侯景将任约所败,欲西入定州,不果。行至汝南,西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纶故吏也,开门纳之。既而纶将自汝南图安陆,魏遣杨忠驰救安陆,袭陷汝南,杀纶。隋初,县废。定州,见麻城县蒙笼城。○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在城西南,峭峙江口,与大别对。祝穆曰:黄鹤山,在江夏县东九里。近县西北二里,有黄鹤矶。《水经注》:黄鹤山东北对夏口城,黄鹄矶直鹦鹉州之下尾,今山起城东而达于西南隅,山形蜿蜒,俗名蛇山。山阴有费?洞。任?曰:荀环,字叔玮,升仙于此。非费文?也。昔因山为城,即今万人敌城及子城矣。《志》曰:黄鹤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其下即黄鹄矶也。又高冠山,在城东南。明初,太祖围武昌,城东有高冠山,俯瞰城中,伪汉兵屯戍于此。傅友德一鼓拔之,武昌遂下。《郡志》今县治东南五里有高观山,或曰即黄鹤山之东?垂也。又凤凰山,在郡治北二里。吴黄龙初,有凤凰见此,因名。城南五里有梅亭山,太祖征楚,尝驻节其上。

洪山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山,岩壑秀异。唐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上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擒之。又夜泊山,在城南三十里。明初,太祖围武昌,其党张必先以潭岳兵来援。至夜婆山,常遇春击败之,即夜泊山也。又南二十里为九峰山,有九峰并峙。梁城山在城东北十六里。《志》云: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又烽火山,在府东北四十里。萧梁末,北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来逼江夏。梁将侯?拒之,屯兵于此。烽火相应,因名。《志》云:上有烽火城。冶唐山府东南三十里。相传晋、宋时因山置冶处。又东南十里为八分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八分院。《建康录》云: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图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谓此山也。○大观山,在府东南五十里。有千岩万壑之胜,其土石赤色如金,亦名金华山。又江夏山,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山峦重叠,本名峡山。唐天宝间,改今名。

赤壁山城东南九十里。一作赤圻,亦曰赤矶。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误也。详见嘉鱼县。又惊矶山,在城东南九十二里。其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因名。○金城山,在城东南二百里。吴将陆焕尝屯兵于此。《南迁录》所云金城险固者也。

青山矶府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又东三十里江北岸,即黄州之阳逻镇矣。宋端平中,黄陂县侨理于此。咸淳十年,蒙古将阿术犯鄂州,由青山矶渡江。今有青山巡司。《志》云:青山对岸为五通口,水道通黄陂、孝感县。○大江在府城西。其上流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嘉鱼县西境,东北流历大、小二军山,至城西而与沔水会,又北折而东,经武昌县北而入兴国州界。《志》云:大江经江夏县城西,一名夏口浦。齐永元二年,萧衍等举兵荆雍,东昏侯使薛元嗣等将兵运粮百四十船,送郢州刺史张冲,使拒西师。元嗣等疑冲不进,屯夏口浦,闻西师将至,乃相率入郢城。梁大宝二年,侯景与湘东王绎将徐文盛相持于西阳。时绎子方诸镇江夏,以文盛军在近,不设备。景闻江夏空虚,遣其将宋子仙等帅精骑由江内趣郢州,陷之。景遂因便风中江举帆,越文盛等军入江夏。文盛等皆溃走。胡氏曰:西阳至江夏百五十余里,景盖遣兵由芦州上流渡江来袭也。《郡志》:大江经县境,凡二百九十里而入武昌县界,又二百余里而入兴国州界。西阳,见黄州府。余详大川及川渎异同。

涂水府南九十里。一名金水。西北流入于大江,亦曰涂口,亦名金口。张舜民曰:金口在鄂州西南六十里。今有金口镇巡司,兼设水驿于此。又南九十里至嘉鱼县之?洲镇,江行者必经之地也。

明月湖府治南二里。湖心有郭公堤。宋都统郭果筑此以防泛溢。又南湖,在城南望山门外,旧名赤栏湖,通大江。又南十余里有汤孙湖,亦流入大江。又俞家湖,在县东北五里,南抵县东南四十里之郭郑湖,西通大江。○鲁湖,在府西南八十里。南接釜头湖,西抵金口?。《郡志》:釜头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又府东六十里有梁子湖,亦曰东湖。湖东北距武昌县百二十里,为分界处,周百十里,春深冬涸,东西相距止二里许云。《志》云:府境诸湖皆掌于河泊所,府东四十里有殷家浦河泊所,西北三里为长江罾纲局河泊所,与釜头诸湖皆有河泊所。鹦鹉洲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即黄祖害祢衡之地。梁大宝初,湘东王绎使王僧辨帅舟师袭邵陵王纶于江夏。僧辨引军至鹦鹉洲,是也。其与洲相对者,曰新淤洲。洪武中所壅积,因名。○金沙洲,在城西南江滨,旧恃此以障大江之冲啮。今洲移江溢,堤防切焉。《志》云:城西南平湖门内有长堤,长堤外有万金堤。宋政和、绍兴间所筑也。至今赖之。

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刘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引军至夏口,泊黄金浦,将东下,柳世隆时守郢城,遣兵于西渚挑战。西渚,即鹦鹉洲西渚也。亦曰南堂西渚。盖时建射堂于渚上。齐永元末,萧衍攻郢州,遣荆州将邓元起自夏口进据南堂西渚。胡氏曰:渚在射堂之南,江渚之东。是也。又船官浦,在黄鹄矶西,自昔为泊舟之所,有船官司之,因名。《括地志》:船官浦东对黄鹄山,是也。又有南浦,在城南三里,其水出东南五十二里之景首山,西入大江。《楚辞》:送美人兮南浦。今冬涸夏盈,商贾聚泊,一名新开港。

白杨浦在府北。《志》云:在府治北十里,有白杨垒。齐永元末,梁武攻郢城,遣唐修屯兵于此。梁大宝二年,王僧辨攻侯景将宋子仙于郢城,贼困,且战且走,至白杨浦,擒之,即此。或以为即今府南八十里之白杨渡,非也。○管家套,在城南五里。弘治中,郡守陈晦修凿使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正德间,贼刘六等犯武昌,聚泊于此。今亦名陈公套。

○九里顿在城南。齐永元三年,萧衍举兵襄阳,至竟陵,前军王茂等至汉口,郢州兵拒守。衍议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使王茂、曹景宗帅众济江,与荆州萧颖胄所遣军合,以逼郢城。茂等遂济江,军于九里顿。胡氏曰:其地去郢城九里,因名。○西园,旧在鄂城西。又有东园,在城东四里东湖上。梁湘东王绎使王僧辨袭邵陵王纶于郢州,纶集麾下于西园,自仓门登舟,北出以避之。仓门,郢城北门也。涂口市府南六十里。即汝南故县治也。隋开皇中,自涂口移治于焦度楼下,改置江夏县。市西南为金口镇,有巡司及金口驿。又金口?河泊所及金口税课局、金口礚念茶引所,并置于此。

浒黄洲镇府北三十里。为江渚登涉之所,郡北面之要隘也。亦曰白浒镇,有巡司戍守。又府南五里有鲇鱼口镇巡司。○将台驿,在府东八里。又府东南六十里为东湖马驿。又六十里为山陂马驿,路出咸宁县,陆走湖南之通道也。《志》云:府城西平湖门外为夏口水驿。又南六十里即金口驿。

武昌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大冶县七十里,西北渡江至黄州府十里。春秋时楚封鄂王于此。秦为鄂县,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武帝封长公主于鄂邑,是也。后汉仍属江夏郡。三国吴改武昌县,置武昌郡治焉。晋太康初,别立鄂县,并隶武昌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郡,又省鄂县入武昌。唐亦为武昌县,属鄂州。宋仍旧。南渡后,升为武昌军。后又更名寿昌军。元改武昌县。今县未有城,编户三十九里。○鄂城县西南二里。本楚邑。《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秦置鄂县。汉因之。吴曰武昌。《晋志》以武昌为故东鄂,又分置鄂县,盖治此。隋复合于武昌。按:孙权于黄初元年,自公安徙鄂,改曰武昌,徙鄂县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明年,城武昌,又于武昌筑临钓台。至黄龙元年,权还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焉。孙皓甘露元年,徙都此。丞相陆凯言:武昌土地,危险?脊?角,非王者之都。后皓还东,留滕牧守之。晋惠帝元康初,始置江州,傅宗为刺史,治武昌。东晋初,王敦领荆州,移镇武昌。后谢尚、庾亮、庾翼、陶侃、温峤、桓温并镇此。武昌,盖江表之重地矣。○吴王城,在县治东一里。本灌婴所筑,或云孙吴故宫城遗址也。中有安乐宫,宫中有太极殿,宫前有御沟,流为牧马港,即吴王饮马处。《志》曰:县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惟西角一门,谓之临津,北临大江。晋陶侃领江州刺史,镇武昌,种柳于此。又东门有夷市,亦侃所设也。《土俗编》云:晋西阳有豫州五水蛮,侃镇武昌,作夷市于吴城东,以为交易之所,大获其利。黄石城在县东二十里,仙堂山下,相传后汉末刘勋所筑。《江表传》:刘勋走入樊口,闻皖已没,及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处也。《城邑考》云:县西五十里有梅城,居平川中,相传吴黄武中所筑。又西二十里有仵城,今皆废。○城塘废城,在县西七十里神人山下,白鹿矶上,隋末县令义大暄所置。县西有水塘,因名。

○樊山在县西三里。一名西山,一名樊冈,下为樊口。旧名袁山。《水经注》吴孙权徙鄂于袁山东,是也。又名来山。吴孙皓都武昌,出登来山是也。又名寿昌山,产银、铜、铁及紫石英,下有寒溪,中有?龙石,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钓台,即孙权与群臣会饮处。又有万松岭,山南有九曲岭,九曲岭下为吴造岘,亦曰吴王岘。昔孙权于樊口,被风破船,凿樊岭而归。山盖缘江为险。吴、晋间有樊山戍,唐设樊山府,南唐亦置樊山寨,盖皆以山名。又郎亭山,在樊山南,山周十里,与樊山相接而中断,其间谓之退谷。唐乾宁四年,汴将朱友恭凿山开道,射以强弩,遂拔武昌,是也。又有避暑宫,在樊山寒溪上,相传孙吴所置。○虎头山,在县东三里,旧名凤穴山,吴黄龙初,有凤凰集此。又东二里曰石门山,有两石,对峙如门。

神人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滨江。下有白鹿矶,与黄州新生矶相对。宋开庆初,忽必烈南侵,自黄州杨逻γ横桥梁,贯铁锁,至白鹿矶,进薄鄂州,围城数月,然后解去。既而兀良合台从湖南引还,作浮桥于新生矶以济师。贾似道使夏贵以舟师攻其浮桥,至白鹿矶,仅杀其余卒百余人。

灵溪山县南百二十里。周五十里,中有寺观,皆以灵溪而名。又府南百三十里有三角山,山有数峰,皆奇秀。○虬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山阴有龙穴,后人于山下筑塘,名曰虬塘。又有马碛山,在县南百八十里,周五十里。又武昌山,在县南百九十里,极险峻,孙权都鄂,易名武昌,故以名山。其相近者曰清溪山,周四十里,涌溪出焉。

西塞山县东百三十里。《志》云:在大冶县东北九十里。盖地介两县间,状如关塞。《图经》云: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吴、楚分界处也。既险且峻,横?枕江,危峰对岸,长江东注,高浪飞翻。袁宏《东征赋》沿西塞之峻?,是也。《风俗记》:山延连江侧,东望偏高,故名。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破黄祖子射处也。刘宋升明二年,柳世隆守郢城,拒沈攸之,萧赜自湓城遣军至桓敬等八军,据西塞山,为世隆声援。近山有流沂城,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于彭泽,勋走保流沂,求救于黄祖,即此。《寰宇记》:西塞山,六朝时尝设西陵县,隋初,省入武昌。安乐矶县东三十里。《江表传》:孙权遣其子登出兵,次于安乐,以全琮谏而止。又黄子矶在县西三江口,相传黄巢尝结寨于此滨江险要处也。又南冈,在县东之南湖上。晋太宁二年,王敦收郭璞,斩之于南冈,即此。

○大江在县北。自江夏县流入境,与黄州府分江为界。《志》云:江入县境,播为三江,过中洲,至双柳夹。又自峥嵘洲过碛矶,至大洲,为三江口。又径阳逻赤壁而至樊口。又过县北,至白田洲、杨叶洲,过兰溪,至西塞山侧之散花滩。又东即兴国州界矣。

樊港在樊山西南麓。寒溪之水,注为樊溪,亦曰袁溪,北注大江,谓之樊口。《志》云:在县西北五里。建安十三年,刘备败于当阳,用鲁肃计,自夏口进屯鄂县之樊口,是也。口北有湾,孙权尝破舟于此,名败舶湾,亦曰败舶矶。唐乾宁四年,汴将朱友恭攻淮南将翟章于黄州,章南保武昌寨,友恭为浮梁于樊港,攻拔之。盖跨江为浮梁,抵樊口以拔武昌也。宋景炎二年,张德兴等举义兵,复黄州寿昌军,元将郑鼎引鄂兵拒之。至樊口,败死。陆游曰: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一统志》:县南湖泽凡九十九,同为樊口,入于江。亦曰:长港江套有河泊所。又县西南十里有螺虾港,西六里有水门港,皆湖流通江处。

南湖县东八里。一名五丈湖。北流通江,夏则溢,冬则涸。晋陶侃镇武昌,尝作堤障之。水常不竭,鱼、蒲始繁。宋孝建初,臧质败,亡入南湖,见杀处也。今名羊栏湖,湖口亦曰五丈口。又西窒湖,在县东五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碛矶湖,北近大江,湖口有上碛矶,横绝江流,亦江滨险要处。○浮石湖,在县南百二十里,周八十里,中有石,常高出水面,因名。《志》云:涌溪源出清溪山,合众流而百出,经虬山下,汇流为浮石湖。又?舟湖,在县西九十里。县西北百里又有炭门湖,西南百里又有马饮浆湖,又西南十五里有鸟翎湖。俱有菱、芡、蒲、鱼之利,设河泊司掌之。

峥嵘洲县西北六十里江中。晋元兴三年,刘毅等自浔阳西上,败桓玄于峥嵘洲。《水经注》:江水东过武口,又东右得李老浦,北对峥嵘洲。胡氏曰:刘毅破桓玄处,在今黄州、寿昌军之间。今洲半属黄州,亦名得胜州。武口,见黄州府黄陂县。○芦州,在县西三十里,与黄子矶相接。一名罗洲,亦曰逻洲,又名伍洲。《舆地志》:子胥逃楚,于江上求渡,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既渡子胥,即覆舟而死。芦洲、伍洲,皆以此名。梁大宝三年,湘东王绎遣徐文盛讨侯景,文盛克武昌,军于芦洲,即此。《水经注》:汉邾县,故城南对芦洲。又县东三里江中有节度石三,亦作接渡石。相传子胥去楚,渔父接渡于此。邾县,见黄州府。

杨叶洲在县东。旧《志》云:陈侯琐败周将独孤盛于此,即白田洲。又刘即γ,在县东江上。本曰流浪γ,俗讹为刘郎也。○三江口镇县西四十里。《志》云:镇左通团风,右通七矶,三江合流,延袤广阔。明初,设巡司于此。嘉靖中革。万历二年,以盗贼出没,乃设三江口营哨守,为武昌蕲黄之保障。○金牛镇,在县南百二十里。其地有金牛堆,亦曰金牛冈,镇因以名。旧置公馆及巡司于此,万历初,移治县西北二十里,与三江镇相为应援。又白湖镇,在县西九十里,与江夏县接界,滨江。《志》云:县东一里有金子矶巡司,又东三十里有赤土矶巡司,今革。

华容镇在县西五十里。旧置镇于此。唐为禅林寺。县东南六十里为武昌镇,又县有鸡鸣关。《志》曰:即孙吴之东宫门。○烂泥铺,在县西,正德中,贼刘六等聚乱处。

钓台在县北门外大江中。孙权尝驻兵于此。又县有大小回,乃大江回曲处。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唐元结歌曰: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丛石横大江,人云是钓台。水石相冲击,此中为小回。是也。

嘉鱼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百八十里。汉沙羡县地。晋为沙阳县地,梁又置沙州,州旋废。隋以沙阳并入蒲圻县,后于其地置鲇渎镇。唐因之。南唐改镇为场。保大中,始升为嘉鱼县。其地有鱼岳山,取南有嘉鱼之义云。县无城,编户十二里。

○沙阳城在县北。沈约曰:晋太康初,改沙羡曰沙阳,寻复曰沙羡,而改置沙阳县。刘宋元嘉中,属巴陵郡。孝建中,仍属江夏郡。齐因之。梁置沙州治焉,州寻废。隋废沙阳入蒲圻。又有吕蒙城,在县西南八十里石头口,孙权遣蒙征零陵时所筑。《郡县志》云:蒙定荆州,于此镇守。又县东北有岳公城,宋岳武穆征杨么于此,筑城屯兵。

○鱼岳山在县治西北二里。一名江岛山,下有扬子洲。《水经注》以为山在大江中,误。其西北曰灌矶山,旧临大江,水灌矶石,因名。今去江一里。又百匹山,在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匹练。其下临江,即练子口。《水经注》江水又东合练口,是也。○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南宋初蕲阳贼刘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长沙,因讨平之,即此。或谓之蒲矶山,又蜀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先主会吴拒操,曾驻跸于此,因名。

九陇山县南六十里。其山有九陇四合。其西南为大崖山,与九陇相峙,悬崖峭削,古洞深?。又有石头山,在县南八十里,接蒲圻县界。○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产茶。又青林山,在县南五十里,林木常青,亦接蒲圻县界。

赤壁山县西七十里。《元和志》: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时未置嘉鱼也。其北岸相对者为乌林,即周瑜焚曹操船处。《武昌志》:操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图经》云:赤壁,在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操诗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地是矣。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大江在县西北七里。自岳州府临湘县流入县境,又北入江夏县界。今城东北有通江堤,明弘治、嘉靖间筑。县北又有新堤,宋政和、乾道中筑。又有成公堤,一名长堤,元皇庆初,县令成宣筑。盖县北自鱼山驿至?洲下夹口,地皆卑下,上流泛涨,辄与蒲圻、咸宁、江夏,均罹水患,堤防至切。明天顺以后,成公堤屡患决圮,不时修筑云。《志》曰:县北有沙阳洲,故沙阳县治也。又有龙穴洲,在沙阳洲下。刘宋景平三年,迎立文帝于江陵,黑龙跃出于此,因名。

陆水在县西七十里。亦名隽水。出岳州府巴陵县界,径通城、崇阳、蒲圻三县,至县西,入于江。其入江处谓之陆口,亦谓之蒲圻口,俗名陆溪口。后汉建安十五年,孙权以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二十年,遣吕蒙等争长沙、零、桂三郡,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二十二年,鲁肃卒,蒙代为汉昌太守,亦屯陆口。二十四年,陆逊代蒙屯陆口,规取荆州之地。后吕岱亦屯于此。蜀汉章武元年,先主东征,陆逊拒之于西陵,孙权复自将屯陆口,节度诸军,是也。《水经注》:陆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入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巴陵,本下隽地也。或谓之渌溪。张舜民《郴行录》:嘉鱼县口舟行七十余里,至渌溪口。《南北对境图》:自岳州沿江东北下,过侯敬港、神林港、象湖港、新打口、石头口,得渌溪口,盖即陆口矣。汉昌,见岳州府平江县。○石头水,即县西南八十里之石头口。县境诸湖,凡五十有八,多由此注大江。《志》云:石头水自岳州临湘县界发源,历蒲圻县北,经莼湖,注大江。今为石头口镇,有巡司,并设水驿于此。

太平湖县南三十里。《志》云:有河泊所,置于罐仉山下。县东八十里又有五重湖河泊所。又致思湖在县东北八十里,黄冈湖在县西八十里,皆有河泊所司之。又黄石潭湖,在县东二十五里。{艹?}湖,《志》云在县西怀仁乡。又蒲圻县西北八十里,亦有{艹?}湖。○头陀港,在县东三十里,与东南诸湖相灌注,亦设河泊所。

○?洲镇县东北四十里,有巡司。其地回复,舟行风色不常,俗名拗?洲。今?洲水驿,南去县治一百五十里。又县北五里有鱼山水驿。○麻屯口,在陆口东。建安十一年,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平之。其地盖相近。《水经注》:江水过陆口而东,左得麻屯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有余里,吴所屯也。《志》云:县东有东岭关,滨江,曰务门关。

蒲圻县府东南三百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百七十里,东至咸宁县百四十里。汉沙羡县地。孙吴赤乌九年,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至蒲圻为右部,始置蒲圻县,以湖畔多蒲,故名也。晋属长沙郡。刘宋元嘉中,改属巴陵郡。孝建初,改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今县城卑小,编户三十里。○蒲圻旧城在县北。《志》云:在今嘉鱼县白面山前。唐武德中,湖水溢,县圯,徙治凤山监,即今治也。又太平城,在县西南八十里。《志》云:孙权遣鲁肃征零陵时所筑。

○蒲首山在县西三十里。《志》曰:蒲圻之首山也。又县南二十五里有白石山,居众山中,独??律,距山里许有岩,名白石,泉出岩中,流为白石港。《志》云:白石山北有金紫峰,峻极万仞,为蒲邑诸峰之冠。○茗山,在县北十五里,产茶。又障山在县北四十里,形如屏障,接嘉鱼县界。

南山县南十里。顶方平,谓之大湖坪。其前一峰突出。南去五里为荆泉洞,洞颇深邃,门有六泉,其最名者曰荆泉。又丰财山,在县东二里,形如覆釜。山后有洞,曰迓鼓洞,洞口阔三四尺,入洞口,构梯而下,平坦如沙洲,可容千余人,盖昔人避兵处也。又行将山,在县东北七里,下有行将洞,外窄内宽,相传黄巢乱时,土人曾避兵于此。县东北三十里,又有洪口山,两山对峙,中贯洪沟,即隽水所经也。○竹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西泉山,产竹,下有洞泉出其中,幽深莫测。又西十五里有吴城山,相传孙吴时尝筑城山下,故址尚存。

○蒲圻河在县治南。发源江西宁州之修水,合通城县之隽水,北流至崇阳,会桃溪水,折而东,又折而西,过荆港北,径治南,又东北流,复折而西北,至陆口入大江。《志》云:荆港即荆泉下流,北入钟潭。县境诸泉,亦多汇北,流入蒲圻河。今县北九十里有蒲圻长河河泊所。○新店河,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溪河,发源临湘县界,入县境,经新店市,入嘉鱼之黄冈湖,至石头口注大江。《志》云:新店镇有将军滩,中有巨石,世传孙权尝磨刀其上。

蒲圻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西良湖。源出咸宁县峻水岭,流合诸溪潭水而成湖,下流由金口入江。多生蒲苇,吴因以名县。又有盘石湖,在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大罗湖,与龙坑、马蹄诸湖、皂潭、黄土潭诸水,互相灌注,入于新店河。县地卑下,西境为尤甚云。○龟坑港,在县西北八十里,县境之水,多由此通大江。○羊楼镇县西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港口水驿,在县西六十里。又县东六十里有官塘马驿。北一里曰凤山驿。

咸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兴国州二百五十里。隋为江夏县南境。唐大历二年,置永安镇。杨吴曰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县。宋景德四年,改今名。县未有城,编户十六里。○潜山县南二十里,形如展旗。又南三里有五轮山,上有腴田,可耕种,利甚博,一名黄茅山。又铜鼓尖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形壁立,昔人避兵处也。○辋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圆曲,如车辋。其相近者又有石门山,矗立如门,行人往来其间。

莲荷岭在县西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县南五十里有峻水岭,与通山县分界。○寓仙洞,在县南三十五里。明正德中,改名九龙洞。洞门高广,中甚深杳。

○梓潭湖在县北十五里。一名咸宁湖,为邑境泉流之汇。东北流,过斧头湖,至江夏之金口入于大江。今掌于河泊所。《志》云:县南有西河,源出峻水岭,其别源出县潜山,至双汊,合流而注梓潭湖。又有官埠港,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三十里之长岭,西入梓潭湖。又赤土港,在县东北十里,一名株树港,西南流,合于官埠港。

○成山寨在县西五里。周回十余里,可容数千人,四壁峭峻,惟一径可入。宋建炎间,民聚粮保守,贼不能窥。○铜盘堤,在县南六十里,有四门,各广二丈,蛮獠尝保聚于此。《志》云:县治西有咸宁驿,明初置。

崇阳县府南四百二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百二十里。汉长沙郡下隽县地。萧梁置上隽郡,陈置隽州。隋废,以其地入蒲圻。唐天宝二年,开山洞,置唐年县。杨吴改曰崇阳,朱梁改曰临夏,石晋改曰临江,南唐复曰唐年。宋开宝八年,仍为崇阳县。今因之。县治有小石城,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一里。

○唐年城在县东二里。唐县治此。朱梁初,楚将许德勋破唐将李饶等,掠上高、唐年而归,即此。上高,见江西瑞州府。

○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又壶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如?壶口,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志》云:后汉马援征五溪蛮,至下隽,殁于壶头滩,盖即此。恐误。又东泉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泉流入蒲圻,溉田甚广,中有龙岩龙洞。○雨山,在县东四十里。山最高,跨通山县界,有五峰笋立,一名乳山。又灵女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亦接通山县境,上有泉。又有古城,号女城,不知所自。方山县西五十里。四面皆平,瀑布悬流,岩壑甚胜,跨蒲圻、临湘二县界。其相近者曰岩头山,有二岩,一曰宝陀,一曰罗汉,俱极幽胜。山周百余里,亦北抵临湘县界。○白泉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泉流不竭。宋张咏为令,尝凿山引水以灌田。后屡修治,至今为近郭之利。

龙泉山县西南四十里。周围百余里,山有洞,可容千百人。石渠清映,名曰鲁溪,乡人号为鲁溪岩。岩前产茶甚佳,曰龙泉茶。又茱萸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层峦叠障,势若连云。○弩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吴城港水绕岩下。

龙头岩县东三十里。中有流泉,萦纡三十里,可供灌溉。又青山岩,在县南二十里,深邃莫测,有泉出石渠间。又南有紫龟岩,泉出其下,溉田数百亩。《郡志》云:紫龟岩在县西北四十里。○回头岭,在县东二十三里,道出通山县。县东九十里有连河岭,道出咸宁县。又有田东洞,在县东三十里,甚深广。又东二十里为白羊洞,跨通山县界,深不可穷。《志》云:县西南六十里。又有赤壁,相传周瑜战处。误也。

○隽水在县西四十里,即陆水也。自通城县流入,经县北而入蒲圻县界。县境诸水,皆汇入焉。○高视河,在县南五十里,汇山溪诸水,下流入于隽水。又太原河,在县南七十里。《志》云:出江西宁州界首山,亦汇诸山溪之水,流合高视河,出青石河而入于隽水。

崇阳洪在县北二十五里。自通城县汇诸山溪之水,入县境,经壶头山下,亦曰崇阳港。两山相夹,水中多石,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徐州吕梁之险,下流亦合于隽水。《志》云:崇阳河源自隽水及宁州修水,合桃溪水流出至壶头山下。是也。又县西三十里有肥田港,亦曰肥田湖,其西有白泉河、龙坊河流合焉,亦注于隽水。龙头河县东北十五里,即龙头岩水也。又有荻洲河,在县西北十五里。许仙岩河,在县西北三十里许仙岩下。又柘亭河,在县北二十里,铁束河,在县西八十里,俱汇诸小水入于隽水。又长江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南十五里,又有戴家湖,通吴城港,入于隽水。《志》云:县东五里有小港。又东十里有白石港及罗兜湾,俱汇流入小港,合于隽水。○石枧陂,在县东十五里,有宋时旧址。洪武间,知县元浚伐石重修。嘉靖九年,典史徐球再修,蓄水以溉田,为民利。县东二十里曰远陂,溉田千余亩。县南二十五里曰华陂,前为史家?,亦溉田数百亩。

○东关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高视山,接江西宁州界,寇盗充斥,此为扼要之所,向设官兵戍守。

通城县府西南五百里。西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百六十里。汉下隽县地。唐为唐年县地。元和中,置通城镇。宋熙宁中,始升为县。绍兴中,废为镇,旋复为县。今县有土城,编户十五里。○幕阜山县东南五十里。周回五百余里,东跨江西宁州,南跨平江县界,有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磐,于此置营幕,因名。○锡山,在县南七里,旧产银,曰银山。又产锡。《志》云:唐初置锡山镇,后改为通城云。又九峰山,在县南一里,山有九峰。县南三里又有南山,形如屏障。

大盘山县东四十里。山岭萦纡广远,因名。又万峰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龙窖山,深谷巨壑,云气翁郁。又东南二十里有黄龙山,山脉与幕阜相接。○虎岩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深杳,虎穴其中。又县西十五里有白面山。

○隽水在县治北。自岳州府巴陵县流入界,经县西南,有修水自江西宁州流合焉。又东北入崇阳县界。○新安港,在县东二十里,出黄龙山,东北流,县东三十里之鲤港,县东十里之东港,俱汇流于此而入隽水。又黄沙港,在县西十里,亦合诸溪涧水,至县北十里铁束山下,入于隽水。《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分水泉,亦出黄龙山下,分二流,南流入江西武宁县界,西流入于隽水。

○长山寨在县南。南唐置此,以备潭朗。周显德二年,湖南王逵拔鄂州长山寨,是也。兴国州府东南三百八十里。东至江西九江府二百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五百七十里,西南至江西宁州三百里,北渡江至黄州府蕲州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吴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鄂州。大业中,属江夏郡。唐仍旧。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改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曰兴国州。洪武九年,以州治永兴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州襟山带江,土沃民萃,西连江夏,东出豫章,此为襟要。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曰: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谓此也。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时洪为武昌节度使,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窥洪州,取道于此时金人入江州,既而由黄州张家渡度江,至武昌县上岸,遂入兴国军大冶县界,取山路犯江西。盖境壤相错,侵轶为易矣。

○永兴废县今州治。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析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永兴。唐因之。宋为永兴军治,寻为兴国军治。明初省。《志》云:吴置阳新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六朝时皆治此,亦曰富川城,以隋改名富川也。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隋开皇十六年,并县入富川,寻改富川为永兴,是也。今州城明初筑。正德六年,?以甓。十一年,复增修之。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八。

下雉城州东南百四十里。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武昌郡。晋省。《志》云:州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奉新废县,吴置。州西北九十里,又有安昌废县,梁置。隋平陈,俱废。今史不载。

○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志》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三角山,在州北九十里,州之名山也。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城。

五龙山州西北八十里。盘纡高耸,状如五龙。又龙门山,在州西八十里,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改今名。又西四十里为天尊山,高峻干云,周四十余里。又西七十里为太平山,与通山县九宫山相接。○石榴山,在州西五十里,有石榴山洞,四面险阻,人多避难于此。一名百福山。又黄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南接江西武宁县,东接江西瑞昌县,西与通山连境,盘回百余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土豪黄普福聚众避兵于此。其相近者曰太平岩,元末,杨普雄据此拒敌处也。○凤山洞,在州东北八十里。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遗堞尚存。

○大江州东北六十里。江之北岸,接黄州府蕲州境,又东入江西瑞昌县界。

长河州西十里。亦曰富水。源出通山县白羊山,流入州界,经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四十里之白阆山,诸山溪之水,皆流入焉,经州治而东,会于富池湖,东入大江。《水利考》:州境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湖。长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水流较宽。以上则为龙港,在州西南七十里;慈口港,在州西百里;罗口港,在州西百三十里。山溪诸水,由此溢入,恒有泛涨之患,故西境之堤防常切。○山溪河,在州西八十里;又茅田河,在州西南九十里,皆汇诸山之水,注于长河。《志》云:州东南五十里,有舒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