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思南府东至铜仁府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界四百里,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彭水县界六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梁州荒裔。秦黔中郡地。□□因之,后□□□。后周武帝时内附,以其地属黔州。隋初置务川县,属庸州。大业初,改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务川县,贞观四年,改为思州。天宝初,曰宁夷郡。乾元初,复故。宋为羁縻蛮地。政和八年,开置思州仍治务川县。宣和中废。绍兴初,复为思州。元置府,寻改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云:至元中改为思南宣抚司,隶湖广行省。《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改思南宣慰使司,治今镇远府,隶湖广布政司《志》云:思州自唐永隆中已为田氏所据,历宋至元皆内附。明初,田仁厚等献地来归,置司授之,仍令世守。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南府时宣慰田宗鼎以不法废,因改为府。隶贵州布政司,领县三、长官司四。今仍曰思南府。

府襟带川、蜀,控扼黔、楚,山溪连亘,蛮獠环错,昔人以为?柯要路唐初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柯要路,请置郡抚之。盖地接黔、播今四川彭水县,故黔州治。播州,今四川遵义府。自播以西南,皆汉?柯郡地,形援便易也。

安化县附郭。隋务川县地。《志》云:唐置思州,治务川县。后没于蛮。宋大观初,蕃部长田?恭归附,仍置思州。后废置不一,元初置新军万户府,寻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徙治龙泉坪。其地有龙泉,因置龙泉平长官司为附郭。今石阡府龙泉县是。后毁于火,移治清江。至元十八年,仍还旧治。至正中,田氏族属相争,分据其地,以献伪夏,始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复徙今治。明初改为宣慰司,治镇远州。二十二年,还治水德江。永乐十一年,始为府治。弘治十四年,始建土城。嘉靖二十八年,?以石。万历二十八年,复分置安化县于郭内。城周四里有奇,门五。编户二里。

永德江长官司附郭。在府治东南。元置水特姜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土酋张坤元世守其地。明洪武初,张乾福来归,置司授之。二十二年,改今名,为宣慰司治。永乐十一年,为府治。十八年,复以土人扬潮海为副长官。今编户四里。

蛮夷长官司附郭。在府治西南。洪武十年增置,授土酋安辉世守,复以李斌副之,属思南宣慰司,寻为司治。今编户三里。

○思王废县在府南。唐武德三年置,属思州。贞观初,州废,属务州。四年,改务州为思州县,仍属焉。唐末废。《志》云:县在府南,水路三百里。今镇远府东八十里有故城。又扶欢废县,在府西南五十里。《志》云: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扶欢县,属溱州,以县东有扶欢山而名。后废。溱州,今见四川真安州。

多田废县府西北四十五里。《唐书》:武德四年,务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垦田盈畛而名。贞观八年,改属费州,后废。《志》云:县北有乐浮山。又扶阳废县,在府西北八十五里。刘?句曰:隋仁寿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阳水为名。今《隋志》不载。唐武德四年,属务州。贞观四年,改属费州,后省。○城乐废县,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唐武德四年,山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招慰生獠,置属思州。初筑城时,人歌舞之,故曰城乐。贞观初,属务州。八年,改属费州。后没于蛮。

涪川废县府东北百里。《隋志》云:开皇五年置,属黔州。大业初,属黔安郡。唐武德四年,属务州。贞观四年,属思州。是年置费州治焉。天宝初,改州为涪川郡。乾元初,复为费州,后州县俱废。宋白曰:州界有费水,因以名州。《通志》:费州,后周宣政初置。唐武德间,移州治蒙笼山。误。

??废县在府西。隋初置,兼置?州治焉。大业初,改州为??郡。唐武德二年,复曰?州。刘?句曰:??蛮首领谢龙羽遣使朝贡,授?州刺史,封夜郎郡公是也。又改县曰建安。四年,又改州曰?州,寻复故。开元中降为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后废。《志》云:?州南有新兴废县,唐初与州同置。又有宾化废县,亦隋初置,属?州。唐因之。后俱废。《通志》云:《唐志》称??蛮国,其王号鬼主,别部曰罗殿王。似??去今郡甚远,盖思州迁徙亦不一地,??故址亦不可得而考矣。

废充州《志》云:在故?州北百五十里。唐武德三年,以??别部蛮置,所领平蛮等县七。《通典》:羁縻充州所领有梓潼县,与湖广沅州西废业州接界。开元二十五年,充州酋赵君道来朝。又后唐天成二年,有??清州刺史宋朝化来朝。宋乾德三年,有南宁州刺史龙彦?舀来贡。景德四年,有罗瓮井都指挥使颜士龙来贡。皆??蛮也。《寰宇记》:南宁州,本清溪镇,唐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从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曰充州,曰琰州,曰犍州,曰庄州,曰明州,曰?州,曰矩州,曰清州,凡九州。每年朝贡自?州、袭州、峨州已下凡四十四州,洞内羁縻而已。时于黔州置都督府,管播州下五十三州,即南宁州以下诸州。是也。又梓潼废县,考新、旧《唐书》不在充州七县之列,未详所据。或曰?、充等州皆在今黎平、都匀之境。

废庄州在府境。隋??郡地。唐贞观三年,以南谢蛮首领谢疆地置南寿州。四年,更名庄州,领石牛等七县,寻复置清兰县属焉。十一年,升为都督府。景龙二年,府罢,属黔州都督府。州南百里,有桂岭关。又废应州,在庄州之北。刘?句曰:南蛮别种有东谢蛮,在黔州西数百里,地方千里。贞观三年,首领谢元深入朝,因开其地为应州,领都尚等五县。《唐志》:东谢蛮在西爨之南,居黔州西三百里。又废矩州,与应州相近,唐武德四年置。显庆初,矩州人谢[C043]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讨平之。唐末,仍没于蛮。废明州在府南境。刘?句曰: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其地山洞深阻,莫知里数。南北十八日行,东西十二日行。赵氏代为酋长。贞观二十一年,西赵酋长赵磨奴请内附,因置明州。其土俗略与东谢同。胡氏曰:东谢蛮西接??蛮,南接西赵蛮。??之别部,曰罗殿,今广西买马路。自桂州至邕州横山寨二十余程,自横山至自杞国三十二程,又至罗殿十程。唐贞观十三年,渝州人侯弘仁自??开道,经西赵出邕州,以通交桂,即此道也。又蛮州亦近府境。唐贞观中置,领巴江一县,属黔州都督府。贞元十三年,有蛮州刺史宋鼎等请入朝,即此。寻没于蛮。

○岩门山府城西南。两相对峙,岩壁险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岩门,右曰小岩门。永胜、武胜二关依岩而立,郡之门户也。去岩门数里,有迎春、藏春二洞,又有钟鼓洞,皆奇峭。○万胜山,在城东南一里,四面陡绝。元末红巾之乱,郡人避兵于此。又城东三里,有东胜山。思唐山府东北四里。《胜览》云:山南连河只水,北枕内江水。内江,即水德江也。又有三峰山,《志》云:在城东,高竦奇秀。或曰即城南三里之三台山。又天马山,在城南二里,与三台相接。○大龙头山,在府东北七里。其南有白鹿峰,在城东七里。又铜锣山,在府东十五里,以水出山峡中如锣鸣也。或曰:以山形如锣而名。又东十五里为马鞍山。

石柱山府西二十里。顶有巨石,参差屹立,为郡之胜。又思王山在府西南三百七十里,旧名龙门山。又无党山,在府城南百里。四面悬绝。或云即婺川县之华盖山。未详。○屏风山,在府北百二十里。府北百八十里,又有石马山。峰峦竦拔,独冠诸山。上有巨石如马。又蒲竹山,在府北二百里,山极高峻。

○乌江在府城南。自石阡府流入界,至府南十里,经鲇鱼峡,湍流澎湃,险不可言。旁有大岩,岩有一孔,若鲇鱼口然。经城北一里,有香炉滩。滩石如鼎,因名。滩下为白鹭洲,突出中流。《志》云:洲在城东北一里,双峰峙左,二水绕傍。又北历狮吼洞。乌江越府城三十里,至洞下,泻十余里,声如狮吼,舟莫能行。稍北为潮底泊。江流经此,平静无波,商旅皆于此易舟而下。至府北三百五十里为龚滩,洪涛汹涌,声震如雷,长十余里,惟轻舟始得济。又北历袁滩而入四川彭水县界,亦谓之黔江,亦谓之涪陵江也。详见前大川乌江。

水德江府东南一里。源出乌江,东北流入四川彭水县界,入涪陵江。又思印江,在府东三十里,旧名思印水,源出朗溪。下流合水德江,唐以此名州。

上费溪在府东北百里,旧费州以此名。北流入四川黔江县界,亦曰黔江。又东北入湖广施州界,谓之清江。○青鸾溪,在府西五十里,下流入乌江,俗名黑鹅溪。石牛潭府西南三十五里,澄澈深广,水际有石如卧牛,因名。又龙泉,在府东二里万胜山下。马家泉,在府南十三里。自山麓悬流,势如瀑布,俗名白水泉。皆有灌溉之利。

○永胜关府西二里。府西南二里又有武胜关。皆在岩门山下。○太平关,在府东一里。府南十里。又有德胜关。《志》云:府城西南又有水关。○洪渡,在府北三百里,盖即乌江渡口,其傍居民皆事舟楫以济人。

板桥镇府东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司旧置于石阡府苗民司北。弘治十四年,酉阳蛮争沿河司地,因迁司治于此,以固藩篱。又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有覃韩偏刀水巡司。府北三百七十里,有都儒、五堡、三坑等处巡司。司本属婺川县,后改今属。

婺川县府北二百四十里。隋开皇末置务川县,属庸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置务州治此。贞观四年,为思州治,后废。宋政和八年,仍置务川县,为思州治。宣和四年,废为务川堡,隶黔州。绍兴初,复为县,思州治焉。元曰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初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安夷废县在县南。本务川县地。宋政和八年,析置安夷县,属思州。宣和四年,废为寨,属黔州。绍兴初,复故。元并入婺川县。《通志》:今镇远县,即宋之安夷县,恐误。

○华盖山县西十里。峰峦高大,林木深邃。昔人尝避兵于此。或以为无党山也。《胜览》云:无党山在思邛县南四十四里。亦详见附郭。又安峰山,相去里许有笔架山。又多罗山,在县西四里。其相接者有马鞍石岩,又西一里有山羊岩,皆高胜。又木悠峰,在县西四十里。上有水月宫,产?朱砂。

岩前山县东北二十里。山产?朱砂。又东北三十里,有长钱山,亦产?朱砂,地名板场。《志》云:县有板场坑、水银场税课局盖置于此。成化九年废。又泥塘山,在县南五十里,亦产?朱砂。○大岩山,在县东八十里。山有岩屋,颇深广,容百余人。又卧龙山,在县北五十里,地名祥川。其相接者有金藏崖,颇幽胜。《志》云:金藏崖在县东五十里。

○倒羊江县北五里。江城关临其上。或云:江源出华盖山,东北流入于乌江。又丰乐河,在县东五十里。又有罗多水,在县东八十一里,流经县东六十里之丰乐渡。合丰乐河南流入府界,注于乌江。又河只水,在县东二十一里。流合丰乐河。《志》云:河只、罗多皆獠姓名也。暖塘县北五里。至冬尤暖,秋分后鱼皆聚焉。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来雁塘,昔有雁集于此,人以为瑞。

○焦岩关县东十二里。关北有焦岩渡。又缺窑关,在县东北百五十里。○乌金关,在县西二十里。又西十里曰杉木关。又石板关在县西五十里。又西二十里曰长滩关。江城关,在县北五里。又县北八十里,有天生关,百里有濯水关。《志》云:县西南百三十里,有九杵关,路通遵义,旧为要害。又县西有石槽、檬子、土地三关,俱接遵义境,旧皆有兵戍守。《通志》:九杵关在县东三十里,似误。印江县府东三十里。唐开元四年开生獠地,置思邛县,属思州,在今镇远府界,后废。宋政和八年,置邛水县,属思州。宣和中废为堡,隶黔州。绍兴初复置县,隶思州。元置思邛江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讹邛为印。明初因之,授土酋张氏世守,隶思南宣慰司。永乐中,属思南府。弘治十八年,长官张鹤龄罪废,改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大圣登山县东五里。山高耸,为县境之望。○思印江县南十里。源出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又中洲溪,在县北五里,流入思印江。○峨林关县南七里。又秀宝关在县南三十里,犵楠关在县东七十里。沿河?溪长官司府东北二百十里,西北至婺川县百七十里。元置,属播州军民安抚司,以土酋张文龙世守其地,冉永安副之。明改今属。编户三里。

○鬼岩山司东十里,高百丈,延袤二十余里,为江东诸山之望。东南接酉阳境。又高歇峰,在司北十里,形如削壁,高耸入云。

○河由江司北十里。源出铜仁府乌罗司。又石马江,在司西百三十五里。下流俱入水德江。《志》云:司北五里有五门滩,四十里有培塔滩,乱石横江,水势最险。又有黎芝滩,与湖白滩相距十里,崖石险峻,皆江流所经也。○桃竹溪,在府北高歇峰,下流合河由江。朗溪蛮夷长官司府东四十五里,北至沿河司二百六十里。唐贞观八年,置朗溪县,属巫州,在今湖广沅州界。元为朗溪洞,洞人犵獠据此。明洪武十年置是司,授土酋田荣。永乐四年,又以土酋任鉴副之,属思南宣慰司。十一年,改属乌罗府。正统四年,府废,复改今属。编户二里。

○琴德山司东五里。山多材木,望之郁然,为司之胜。○仁溪在司治前。出山岩中,自高而下,居人引以溉田。中有川主洲在司治东南,居人建川主庙于其上,因名。○皂岭关司东五十里。又司北四十里有松岭关。

◇思州府东至湖广沅州界九十里,东南至湖广天柱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黎平府界三百里,西至镇远府界百里,北至铜仁府界百二十里,东北至湖广麻阳县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二十里。

《禹贡》荆州。秦为黔中郡地。汉为武陵、??二郡地。唐为思州地。宋因之。元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安抚司。寻自龙泉坪移安抚司治清江,即此地也。后宣抚仍还旧治。至正中,其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据其地,以献伪夏。于是创设思南府,而宣慰田琛徙治都坪。思州自此分为二。按《元志》有沿河等处长官司,疑即《志》所称沿江安抚司。明洪武三年,分置思州宣慰司《志》云:吴元年,田氏归附。是年始置宣慰司,仍隶湖广行省。以田琛世其职。一云:明初以思南授田仁厚,而以思州授其子弘正。琛即弘正之子也。永乐十一年,改为思州府时田琛与思南宣慰田宗鼎有隙,弄兵坐废,隶贵州布政司,领长官司四。今仍为思州府。

府东连沅、靖,西抵涪、渝,扼?瓠之噤喉《元志》:思州蛮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