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贵阳府东至龙里卫六十里,西至威清卫六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毕节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禹贡》荆、梁二州南裔。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置??郡。隋亦为??郡。唐为?州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开宝中,蛮酋普贵内附,置大万谷乐总管府授之。嘉定中,移府于今治。元至元二十年,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通志》:元初为罗甸鬼国。寻改罗甸军民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顺元军民安抚司。二十年,于司治北增置亦奚不薜总管府。二十四年,复增置顺元路,并贵州于司治内,以统降附者。《元志》皆不载,属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司。明洪武四年,置贵州宣抚司。六年,升宣慰使司,隶四川行省时酋长密定等举土内附。永乐十一年,改隶贵州布政司。成化十年,分置程蕃府。隆庆六年,移府治于省城,改为贵阳府。万历二十八年,又加军民府,领州三、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十六。今仍曰贵阳府。府当四达之郊,控百蛮之会《志》云:贵阳所辖蛮种非一,曰罗罗,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龙家,曰曾竹龙家,曰红犵狫,曰花犵狫,曰打牙犵狫,曰东苗,曰西苗,曰紫?苗,曰卖爷苗,习俗各异。一旦有警,则滇南隔绝,便成异域。故议者每以贵阳为滇南之门户,欲得滇南未有不先从事贵阳者。自滇南而东出贵阳,其必争之地也。盖应援要途控临重地矣。新贵县附郭。元置贵竹长官司,属顺元路安抚司。明初因之。万历十八年,改置今县。编户六里。

贵定县附郭。万历三十六年,割新贵县及定番州地置。编户四里。○贵阳城今府治。即明初宣慰司城也。洪武五年,始筑城,?以石。其城依山麓为址,地势坡陀高下,少平衍。西南临河,东北有池,为水关二,门五,城周九里有奇。

瓮蓬废县府北四十里。元置,今为瓮蓬堡。又章龙废县,在府北二十里,元置,俗讹为陇上。其相近者又有废章龙州。《通志》作龙章州,似误。○洪边废州,在府北八里。《志》云:元至元中建,隶八番罗甸宣慰司。今本《志》不载。又乖西废军民府,在府北百里,地名大乖西。元皇庆初置府。又大万谷落废总管府,宋开宝八年所置羁縻府也。在府北百二十里。

小罗废县在府城南。元置,寻废。俗名尔溪街。《志》云:府南二十里,有大罗废州,亦元置,俗讹为大罗街。《元志》有小罗州,无大罗州。或云对县而言,故曰大罗。○鸭水废县,在府北百六十里,近鸭池河。《志》云元置。按《元志》有高桥、青塘、鸭水等处长官司,无鸭水县也。又骨龙等处废长官司,在府北六十里。又陆广等处废长官司,在府北百五十里。底窝、紫江等处废长官司,在府东北百五十里。又曾竹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八十里。皆元置,明废。又水西故城,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盖明初所筑,垒门尚存。平伐废长官司府东南百二十里。元置平伐等处长官司,洪武十五年,改为平伐长官司,属贵州卫。二十八年,改属龙里卫。万历〔十〕八年,改置新贵县,以司地省入。今为平伐乡。《一统志》:平伐长官司在龙里卫东南六十里。

○贵山府北二里,入蜀之道也。一名贵人峰,贵州之名以此。又铜鼓山,在府东二里,高百余仞,每阴雨,山半空洞中有声若铜鼓。其相接者曰东山,峭壁千仞,俗名老王山。又有栖霞山,在府东七里。山半有来仙洞。○照壁山,在府东北里许,以岩石屹立而名。又东北六里有石洞山。山有石洞通人行,一名髑髅山,俗呼枯髅山。《通志》:在府北四里。

狮子山在府城西。土山戴石,状如狮子。明初傅友德南征驻兵于此。又城东亦有狮子山,城南里许亦有之。城周围又有五虎山,城南五里则有凤凰山,俗传五虎三狮一凤凰者也。天启初,水西土目安邦彦作乱,进围会城,沿山札营,四面把截,以断城中出入。城东有山冈,高与城齐,贼据其上,作厢楼。官军设计焚之,会援军至,贼始引却。又坎马山,在府西二里,俗名坎马冲山。

高连山府南二里。山势高耸,与贵人、天马诸山连接。《志》云:即新添关诸山也。其前为天马山,又前为天榜山。又斗崖山,在城南里许,俗名倒崖山。其相近者曰笔架山。山之西曰文笔峰,皆与高连山相映带。○交椅山,在府南五里,以形似名。又卧牛山,在府南二十五里。山南有长丰堰,溉田甚广。府南五十里曰簸箕山,傍有青岩。岩临河,通定番州。其侧为羊、虎二场,四方军民贸易于此。

木阁箐山府西北五十里。延袤百余里。林木蓊蔚,中有道通水西、毕节。上有龙潭。深不可测。又三脚山,在府北五十里。三峰竦立,形如鼎足。又石人山,在府北三十里,水西大道也。山顶群石拱立如人,俗名石人山坝。又府北八里有翠屏山,旁有绣岭。府北五里曰骊珠山,其相接者曰鸦关山,府北二里曰白崖山,兔场官道经其下。

石门山府东六十二里。绝顶二石对峙,人行其中,俨然如门。《唐志》:??有高连、石门二山。《志》以为即此山也。又冗刀山,在废平伐司治西。峰峦高耸,状如列戟。宋末有蛮酋保郎者,立寨此山,招集蛮类,以拒蒙古,故址犹存。○清水山,在府东二十里,下临清水江。两岸壁立,水深莫测。又唐帽山,《一统志》云:在府南六十里,以形似名。土人尝避兵于此。

南望山府北百里。崇峰大箐,岚气昼冥,人迹罕至,为郡之镇。又鲁郎山在府北八十里,元时有鲁姓者读书于此,因名。本名乖西山,亦名书案山。旁有洗马潭,相传诸葛武侯南征时,洗马于此。○玛瑙山,在府西二百五十里,峰峦逶迤,林木叠翠,水西宣慰安氏宅其山麓。又箐林山,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水西境内。又北二里有聂石坝。又西北三百里有克仲坝,即水西巢窟也。

梯岭府南三里。有石级如梯,中曹司路经其上。《志》云:府城内前卫治西南隅有藏甲岩,一名鬼王洞。○朝阳洞,在府北废骨龙长官司侧。中容数百人。又白龙洞,在府西北十五里。云崖洞,在府西北三里,旧名唐山洞,皆幽邃。又三仙洞,在府东四十里,地名蓊若堡,中有泉石之胜。又龙冈,在府北五十五里龙场驿侧。又有东洞,正德初,王守仁谪居于此,改名阳明洞。

○乌江府北二百里,源出水西,与四川遵义府分界,湍流汹悍,其北岸有乌江关。详见大川乌江。

南明河府城南。源出定番州界,东北流经青岩下,至南门外,中有芳杜洲。广百步,可以种植。其下流为清水江。《志》云:清水江在府东北百二十里,与新添卫分界,水甚清冽,两岸峰岩壁立,崎岖难行。乖西、巴乡诸部苗狫倚此为险。景泰三年,南和侯方瑛将兵济此,平其两岸以为坦途,至今苗獠夺气。又东北入于乌江。○三水江,在府北三十里。府西境之水派流而下,至此合流为一。东流合于清水江,即陆广诸水之下流也。

龙洞河在府南十里。又四方河在府西南五里,下流俱入南明河。又富河在城南一里,源出八里屯之龙井。东北流入南明河。又贯城河在城北,源出夷界,流贯城中。夏秋涨溢为患。正统、景泰以后,常浚治之。下流亦入于南明河。

陆广河府西北百二十里。源出苗界。或曰即三水江上源也。当水西驿道于此,置巡司以盘诘行者。天启初,安邦彦挟宣抚司安位以叛,位之母曰奢社辉,与位据大方。抚臣王三善既解会城之围,分军屯陆广以逼之。安邦彦纠群贼攻陷陆广,势益张。既而官军四集,邦彦堑陆广以自守。议者谓陆广去大方百七十里,前后左右皆罗鬼巢窟。王三善之败,以失地利故也。未几,朱燮元督川、湖、云、贵、广五省之军,分道并进,而亲帅大军驻陆广,逼大方,奇兵四合,遂克之。《滇纪》:陆广河有水口寨,又有陆广城,为水西要地。

济番河府西南三十里。俗名花犵狫河。八番路所经。成化初,宣慰使宋昂垒石为桥。其下流合于南明河。又鸭池河,在府西百五十里。一作鸦池河,下流达于陆广河。○墨特川,在府西北。元大德五年,顺元酋长宋隆济与水西土官妻蛇节作乱,攻陷杨、黄二寨,进攻贵州。元将刘国杰讨之。自播州进战,大破隆济等于墨特川,贼遂降散。川盖在水西境内。

泽溪府西三里。一作宅溪。有广济桥跨其上。天启初,王三善援会城营于南门外坡上,又移宅溪。安邦彦远遁陆广、河外。《通志》:泽溪在府治北,源出髑髅山,流合贯城河,入南明河。又西溪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流合陆广河。又有沙溪,在府北二百里,流合乌江。○圣泉,在府西五里,自山麓涌出,下流溉田数百亩。又温泉在府北九十里,地名杨郎坝。其始出可以熟物,流远乃可浴。又神应泉在府北百二十里,地名巴乡。击石则泉出,因名神应。又济行泉,在新添关铺。有二源:出高连山穴,行者至此,籍以济渴。又有九十九泉,在府西二十里,地名高寨。泉出山顶,凡九十九穴。○新添关府东南一里。贵州站在其下。又鸦关,在府北鸦关山下。关西为杨柳铺,四川驿道所经也。又蔡家关,在府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志》云:府南百里有瓮岩关。又阔水关在府西北。洪武三十年,顾成征水西诸蛮,破阔水,进克宗那革、贾母龙等关寨。盖皆在蛮境。○陆广河寨,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有陆广河巡司。陆广驿亦置于此。其对岸曰黄沙渡,亦有巡司。又府北二百里有沙溪渡巡司。

洪边堡府北十里。土司宋氏所据。又有八姑荡及平八庄诸寨,在府西北,皆诸苗窟穴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洪边土酋宋万化与诸苗应之。刻期复犯会城。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王建中等剿八姑荡,焚庄寨二百余处,穷追渡河,贼谋始寝。○孙官堡,在府西北。安邦彦渡江败官兵,烧劫麻姑孙官堡,抚臣王?先遣兵攻府西河沙坝,尽俘其罗鬼。广顺、定番、青岩、白纳一带苗蛮为之夺气。又遣兵败邦彦于赵官堡。水内水外之贼皆溃去,赵官堡亦在府西北。

青岩堡府南青岩下。天启初,安邦彦复攻贵阳,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抚臣王三善使别将王建中救青岩,焚贼寨四十八庄,定番路始通,是也。四十八庄皆群苗屯聚处,亦谓之四十八马头。

奢香驿府西北二百六十里。奢香者,明初水西酋霭翠之妻也。霭翠死,香为贵州都督马烨所辱。香诉于朝。太祖为诛烨,而封香为顺德夫人。香归,开贵州西北赤水、乌撒道以通蜀乌蒙;立龙场九驿,世办马匹廪饩以报德。故驿因以名。又水西驿,在奢香驿东五十里。又东五十里为谷里驿。又东南五十五里即陆广驿也。《志》云:自奢香驿而西北,又经金鸡、阁鸦、归化三驿,而至毕节。驿去府城四百二十里。○龙洞铺,在府东十里。天启,初安邦彦叛,攻会城。抚臣王三善引兵赴救,克龙里。邦彦退屯龙洞,即此。贵州驿在府城北。又府北六十里有?佐驿,九十里为底寨驿。府北百里又有渭河驿,百二十里有养龙坑驿。又龙场驿在府西北五十五里,又西五十里即陆广驿也。○威清驿,在府西北四十里。又平坝驿,在府西北九十里。又府东五十里有龙里驿。皆为往来之要道。麦架桥府北三十里,通水西大道。又阿江桥,在府西十里,云贵往来必出于此。

定番州府南八十五里。东至龙里卫大平伐长官司八十里,西至金筑安抚司百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五十里。

古西南夷地。元至元十六年,置程番武胜军安抚司。明初,改置程番长官司,隶贵州卫。正统四年,属贵州宣慰司。成化十年,置程番府于此时长官方勇等请设府治,遂从之。十二年,创筑府城,周二里,有门四。隆庆六年,移府治于省城。万历十二年,置定番州于旧府治编户四里,属贵阳府,领长官司十三、里三。今仍曰定番州。

州北屏贵阳,东接龙里,控御蛮獠,粮援所资也。

程番长官司附州。元安抚司治此。明洪武五年,改置长官司,授土酋程谷祥。本隶贵州卫,寻隶宣慰司。后为府治。隆庆初属贵阳府。万历中始为州治。编户一里。

○废定远府州南二百二十里。元置,领桑州等五州,朝宗等十一县。明初俱废。《志》云:州南三十里有废南宁州,宋所置羁縻州也。似误。

○连珠山州南八里。五山圆秀,连络如珠。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蓬山。又南二里有三宝山,上有龙洞。《志》云:州南五里有挂榜、笔架二山。又有营盘坡,在州南二里。○麒麟山,在州东五里。又州东一里有琴山。

天马山州西南七里。又州西五里有交椅山,西一里有旗山,皆以形似名也。《志》云:旗山相近有红土坡。又有杨梅坡,以所产名。○?龙玩珠山,在州北二里,以山势盘曲向城也。又州北二十里有凤凰山。龙山在州西。《志》云:在程番司西二十里,又司治南二里有蒙山。○滴水崖,在州东南十里,水出崖中,四时不绝,行者资以济渴。崖前有平地,名曰三墓。常有贼出没于此为患,向立哨兵戍守。

○都泥江州城南。一名??江。源出州西北三十里乱山中,曰?潭。经州南界地,名破蚕,流入广西南丹州境。《志》云:江有二流:一自金筑东北流绕州城,一自上马桥东流入境,合为一江而东南注。详见川渎盘江。又七曲江,在州西二十里。又有玉带河,在州北二里,皆流合都泥江。

清水塘州南五里。水清不涸,溉田数百亩。《志》云:程番司北一里,有乾堰塘。此水盈缩,可验丰歉。

○程番关州北十里。又鸡窝关在州南十里,相近者又有磨石关。○滴水岩关,在州南十五里。又南五里有石门关。又有卜弄立旺等寨,皆在州境。

小程番长官司州西北十里。北至府城七十五里。元置小程番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四年,酋长程受孙归附,改置是司授之。初属贵州卫,寻属宣慰司,又改属程番府,后改今属。余皆仿此。编户〔十〕里。

○唐帽山在司治北。又司东四里有五魁山。○嘉木箐,在司南十五里。又司南五十里有江度箐。又有伏龙坡,在司南二里,西通上马桥,东达卢番司。又司西二里,有廖家坝。

○涟江在司治东。又冷水河,在司南五十里。俱流入于都泥江。

韦番长官司州南十里。北至府城九十五里。元置韦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韦四海归附,仍置司授之。编户〔十〕里。

○印山司西一里。又司南十里有三宝山。

○大韦河司南三里,流入都泥江。《志》云:河上通程番,下接卧龙番。又滚水泉,在司西三里。

方番长官司州南七里。北至府城九十里。元至元十六年,置方番河中府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方得用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锦屏山司北一里。其相近又有将台、旗峰二山。

○小河在司治南。又南五里有底方河,司北一里有云溪水,下流皆合于都泥江。洪番长官司州西九里。东北至府城九十里。元置洪番永盛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编户〔一〕里。○三叠山在司治南。峰峦绵连,曲折三叠。又司北一里,有伏蛟山。

○小溪在司治南,溪流清澈,亦东入都泥江。卢番长官司州北五里。北至府城八十五里。元置卢番靖海军安抚司,寻又析其西北境,置卢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五年,酋长卢朝俸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象山司南一里,又南里许,曰狮山。又南里许曰太平山。《志》云:州东三里曰桐木山,又有长崖,在州南十五里。

○洗马河在司东。下流南入于都泥江。

上马桥长官司州西北二十里。北至府城七十里。元置上桥县,属定远府。明洪武五年,酋长方朝俸归附,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屏风山司南一里。又南二里曰卓笔山。○高洞山,在司北二里。又北二里曰崖头山。

○上马桥河司治东,北流入贵阳府界。或曰即南明河之上源也。

○洞口关司东南二十五里。又小山关在司东五里,青苗关在司南四十里,长田关在司东南三十里。

卧龙番长官司州南十五里。北至府城百里。《志》云:宋置南宁州治此。至道元年,有南宁酋长龙溪?入贡,自号龙番。元丰二年,复入贡。元置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龙得寿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里。○笔架山司南三里,旁有月坡,皆以形似名。又有文峰山在司南十里。《志》云:司东十里有仙人洞。东南十里有白象洞,洞中有石如人如象也。○绕翠江在司治南。自山涧中绕流而东,亦入都泥江。

○下马关司南十五里。又鸭水关,在司西北六十五里。小龙番长官司州东南二十里。北至府城百有三里。元置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龙昶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九龙山在司治北。有九岭起伏蜿蜒如龙。又马鞍山,在司南十五里。又南五里曰旗鼓山。○牛眠岭,在司南十里,其相近有文秀峰。又古松坡,在司南一里。

○双峡水在司治南,有二水导流会于司东。又南流而西折,入于都泥江。

大龙番长官司州东南三十里。北至府城百十里。元置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编户〔一〕里。

○执笏山在司治南。其相近者曰挂榜山。又栗木山,在司西十里。《志》云:司南一里,又有桐木冈。○奔龙江司东一里。又大龙河在司治后,合奔龙江,下流入于都泥江。○龙堰口关司西十二里。

金石番长官司州东二十里。西北至府城百里。《志》云:宋元丰二年,石番来贡,即此。元置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石爱归附,置是司授之。编户□里。○三台山司南一里。又司治东有小龙山,司治西二里有天堂山。又伏龙山,在司南五十里。司东六十里,又有天生洞。○回龙江在司东南,流入都泥江。

○墓口关司西三十五里。又梅子关,在司西九十里。木星关,在司西南八十里。

罗番长官司州南三十里。北至府城百十五里。《志》云:宋元丰二年,罗番入贡,即此。元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明洪武五年,酋长龙世映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屏风山司治北。又司北三里有松明岭,又龙王洞在司西五里。○环带江在司治南。又司治北有罗番河,流合环带江。又有小水河,在司东五里,亦合流而入都泥江。

○乌罗关司西北五十里。又司北十里有冗夏关。相近者曰竹柯关。卢山长官司州南七十里。北至府城百五十里。元置卢山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卢经保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卢山司治南。极高,旁有三石峡如门,盘旋而上,顶平广,可容千人。有泉池田土可耕食,盖乡人避兵处也。又五门山,在司东三里。司南二十里,又有茶山产茶。○宝塔山,在司西五里,峰峦尖削如塔。又司治北有纱帽山,亦以形似名。《志》云:司北一里,有卧牛冈,南十五里有翁松岭。

○腰带河在司治南。又摆游河,在司西三十里。下流俱入于都泥江。

○翁松关司西北八十里。又司西北七十里有苦练关。

木官里州南百四十里。元置木当蛮夷长官司。明改为木官里。初属贵州卫,寻属宣慰司。成化中,属程番府,寻改属定番州。余仿此。

○沿台山在里寨西三里。寨北五里又有木栗山。又独峰在寨东二里。

克度里州东南百里。元置雍郎、容都等处长官司。明初,改为克度里。后属定番州。

○松岐山在里寨南二里。又南四里,有高囤山。

○龙井河在寨南。○克度关《志》云:在定番州东南百八十里,接广西龙平界,属克度里管辖。

通州里州东南百五十五里。元置重州蛮夷长官司。明初改为通州里,后属定番州。○连云山里寨南五里,以高竦连云也。相近又有屏风山。

○绕村沟在里寨西。○通州关《志》云:在定番州东南百七十里,抵新添卫之丹平、丹行二长官司界。又有把马等十八寨,俱属通州里管辖。

开州府东百二十里。东西距百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清平县界八十里,西至息烽所界三十里,南至贵州前卫界四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界五十里。东南到平越府治百三十里,东北到瓮安县治九十里,西到修文县治五十里。乖西长官司在州东北六十里。

本水西地。明崇祯三年,开置州,属贵阳府。今因之。广顺州在府西南百十里。东至普定县界十里,西至安顺府界二十里,南至定番州界四十里,北至镇夷关界五里。东南到定番州治五十五里,西南到镇宁州治百八十里,西北到安顺府治八十里。

本水西地。明崇祯三年,开置州,属贵阳府。今因之。

金筑安抚司与州同城。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定番州百里,西至安顺府百三十里,北至平坝卫九十里。

古西南夷地。唐为??国羁縻州地,宋亦为羁縻蛮境《志》云:宋为南宁州地。元置金竹府,属顺元等路。明洪武四年,改置金筑长官司。十年,升为安抚司,隶贵州卫《志》云:初金竹酋长密定归顺,置长官司授之,治斗笠寨。洪武十六年,迁治杏林峰。永乐十一年,又迁于马岭之阳,即坝寨也。正统四年,直隶贵州布政司。成化十一年,改属程番府。隆庆二年,改属贵阳府编户十里,领长官司三。

司重冈叠阜,山广箐深。居诸蛮丛集之中,称为要地。

○古筑废县《志》云:在司南百里。元置古筑县,隶金竹府,俗名其地曰占羊。明初,县废。

天台山司西南二十里,孤耸如台。又螺拥山在司东二十里,山高五里,状如螺拥。上有深渊,水碧如蓝,四时不涸。又簸箕山,在司东六十里。○马鞍山,在司治后,又司北十里有粗石坡。○麻线河司北十里,流延如线,下流入于都泥江。○乾溪,在司南五里,雨集成溪,雨止溪涸。又胜水,在司西五里,地名麻大寨,人汲则涌,不汲则止。

○翁桂关司东二十里。又有白崖关,在司东十五里。○乾溪关,在司西四十里。又西五里有文马关。又有燕溪关,在司北十三里。《志》云:司东南又有罗荣寨。

天生桥司北三十里。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流其下,人行其上,平坦如桥。

木瓜长官司安抚司东百里。元置木瓜犵狫蛮夷军民长官司。《志》云:元初,置罗赖州,寻改木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葛蛮安抚司,误也。明洪武五年,酋长石盖归附,改置是司授之。又以从征官顾宸副之,属金筑安抚司。成化中,改属程番府。隆庆中,复改今属。编户〔一〕里。

○天马山司西一里,旁有莲花洞。又独鲤山,在司南一里。司东二里又有凤凰山。

○九曲溪司南八里。又沿井,在司北一里,清流汹涌,虽旱不涸。

○蔓头关司北十五里。

麻向长官司安抚司东百十里。《志》云元置麻向等处蛮夷长官司,误也。盖明洪武五年增置,以授归附土酋得雍。成化中,改隶程番府,后复旧,编户〔一〕里。

○百连山司北二里。又司治后有盘龙山。

○小河在司治前。○打仇关司东二里。

大华长官司安抚司东百二十里。元置大小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十年,改置是司。成化中,改属程番府,后复故。编户〔一〕里。

○翠松山司治前。又司南十里有牛角山。司北二里有播?山。○清水沟司西一里,相近又有龙塘。

○黑石关司北六里。

◇贵州宣慰使司与府同城。明初置,后增置府治,而宣慰司如故,领长官司九。

水东长官司府北三里。元置水东寨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向四归附,置是司授之,又以随征官胡文英副之。编户〔一〕里。

中曹蛮夷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元为白纳县阿耸寨地。《一统志》云:元中曹白纳等处长官司也。明洪武五年,土酋谢石宝、刘礼宾归附,置司授石宝而以刘礼宾副之。编户〔一〕里。

青山长官司府东北四十里。元置青山、远地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刘士真归附,置司授?而以士真为副。编户〔一〕里。

?佐长官司府北五十里,元置落邦、?佐等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宋文忠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

龙里长官司府东五十里。元为龙里等寨长官司。《志》云:本龙里县,后改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何有善归附,改置是司授之。编户〔一〕里。今以龙里长官司并龙里卫置龙里县,属府。

白纳长官司府东南七十里。元置茶山、白纳等处长官司。明洪武初,并入中曹司。永乐四年,复置是司,授归附土酋周可敬。又以土人赵仲祖副之。编户〔一〕里。

○白纳废县司西八里,元初尝置县于此,亦曰躬蛾寨。○风洞山在司西。山腹有洞,风贯其中,有声如雷。

底寨长官司府北百里。元置底寨等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永昌归附,置司授之。八年,又以从征官梅忠副之,编户〔一〕里。

乖西蛮夷长官司府东北百五十里。元置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杨文真归附,改置是司授之,又以土人刘海为副。今编户〔一〕里。

○阴阳山司治旁,土人以云气占晴雨,因名。

○金明寨在司境。洪武二十一年,顾成统平越等卫军征乖西、扒古、谷劳、金明等寨,平之。或曰:其地与都匀府丰宁司接界。

养龙坑长官司府北二百二十五里。元为养龙坑、宿、徵等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普化归附,置司授之。又以土人谢文直为副,今编户〔一〕里。

○养龙坑在司旁。两山夹峙,潴流其中,泓渟渊深,龙藏其下。春初牧牝马其侧,多产龙驹。◇贵州卫在府城内西偏。洪武四年建,隶宣慰司,寻隶贵州都司。旧领程番等一十三长官司。正统四年,十三长官司皆改属宣慰司。后又属程番府,即定番州所领诸司也。今亦设贵州卫。

◇贵州前卫在府城内西北隅。洪武二十六年建,属贵州都司,今亦设贵州前卫。

◇安顺府东至贵阳府金筑安抚司百三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云南平夷卫界三百二十里,北至安庄卫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八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七十里。

古荒服地。汉为西南夷地,后为??郡地。唐为罗甸国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宋为普里部。元置习安州《元志》不载。属云南普定路。明洪武十六年,改安顺州,属普定府。十八年,府废,改属普定卫,隶四川都司。正统三年,改隶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十四寨。《名胜志》:嘉靖中,州移治普定卫城内。万历三十年,升为安顺军民府,领州三、长官司六。今曰安顺府。

府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形势雄远,屹为襟要。

○普定废县在府治西。《志》云:元置县,隶普定路。明初,省入安顺州。今《元志》不载。今仍置普定县属府。又府治旧在今治南,地名八十一寨。正统中,移治普定卫西南。○旧坡山州治西北。两峰相峙,中有石关,为郡治之要隘。旧《经》云:州治马头山,即此山之麓也。又新坡山,在府西北三里。其岭长广五里,府治枕之,以为形胜。《志》云:府西南三里有红土坡,土色如?朱。西南十里有黑土坡,土色如墨。

岩孔山府东四十五里,高峻盘亘,顶平广可坐万人。旁多孔穴,有崖孔寨,山因以名。又马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搏翠峰,《名胜志》云:在府东北五里。其麓有龙潭洞,出洞十余丈,即天生桥。《广记》:天生桥,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经其下,惊涛急湍,乃天设之险。

○碧波桥河在府东二里。又府西十里有宁谷桥河。

○旧坡石关在旧坡山上。又普利驿,《志》云:在南门外。宁谷长官司府西南三十里。元置宁谷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顾兴仁为副长官。正统初,授其三世孙雄为正长官,领二十九寨。

○马鞍山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

○干海子司东南四十里。水泛成湖,波面甚阔。《志》云:云南值旱,此水必泛溢,境内常丰。云南雨潦,此水必涸,境内多旱。盖地脉相通,互为盈缩云。又清水井,在司东南三十里。

西堡长官司府西北九十里,元置西堡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二十五年,授土酋卜却,领四寨。

○习安废州在司北浪伏山下。《志》云:元置州于此,隶普定府,明初废。

○伐木山司南六十里。山高箐深,多材木。○白石崖,在司西南五十里,崖甚险峻,惟一径可以攀援。顶平广可居。又有泉,四时不竭。蛮尝据此为硬寨。成化中,官兵讨破之。

楚由洞司东南五十里,山高万仞,盘桓起伏,迤逦三百余里。洞在山畔,深广亦百余里。又播老鸦洞,在司东南六十里,山势峻险,洞深不可测。

○谷陇河司治前。西北流五十里,下流合于乌江。《志》云:司南四十里有索桥,在谷陇河上。水势湍急,系藤为桥,以济往来云。

○阿驴寨在司境,蛮寨也。洪武十五年,吴复击破西堡贼,拔阿驴等寨。二十六年,顾成平西堡贼,拔阿得等寨,寨盖与阿驴相近。

镇宁州府南七十里。东北至金筑安抚司百五十里,西至永宁州六十里。古荒服之地。汉、唐、宋为??罗甸国地。元始置镇宁州《通志》:宋为普东部,元于罗黎寨置和弘州,寻改镇宁州。隶云南省普定路。大德间,改属曲靖宣慰司,隶湖广。《元志》皆不载。明洪武十四年,属普定府《志》云:时置州于罗夷寨,即罗黎也,寻改属四川普定卫。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州亲领六寨。《名胜志》:嘉靖十二年,州迁治于安庄卫城内。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今亦为镇宁州。

州介滇、粤之间,山川险阻,翼带南垂,亦为要地。○火烘坡州治北。古名和弘。元置州治此。山高峻,其气燥燠,虽隆冬登陟,汗常浃背。《舆图》云:州治火烘寨,亦名罗黎寨是也。

○既济泉在州治东,其地极热,此水独凉。○安庄驿州北三十里,亦曰白水站。《志》云:州城内有税课司。洪武十六年,置司于普定府城内。永乐九年,改为普定卫税课司。正统三年,改属镇宁州。又改曰镇宁州,在城税课司。

十二营长官司州北三十里,元为十二营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陇阿佐世守,领二十九寨。

○普定故城司东南二十里。《志》云:洪武十四年,大军克普定,暂立此城,为守御。十五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徙于今卫治,而故城遗址尚存。

○马鞍山司东三十里。又司西北三里有猫儿山。皆以形似名。

○公具河司东北四十里。旁有公具寨,因名。灌溉田亩,军民利之。又阿破河,在司北五十里,亦以旁有阿破寨而名。土人以藤索为桥而渡,名索渡桥,又名阿破桥。又龙潭,在司治北,水色常黑,虽旱不涸。

○天生桥司东北四十里,为往来要道。康佐长官司州东四十里,元为康佐寨。明洪武十九年,置长官司,授从征官。薛福寿又以于成副之,领四寨。

○摆山洞司东七里。广七丈,深不测。旁有摆山寨,因名。永宁州府西南九十里。东至镇宁州六十里,西至普安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安庄卫界百五十里,南至广西泗城州界百六十里。古荒服地。汉、唐为??地,乌蛮、农人、犵狫所居。元置永宁州,属普定路《志》云:元初为达安夷民打罕,寻改为永宁州。大德中,改属湖广行省。至正中,为广西泗城州所并。明洪武十四年,普定土酋安瓒不恭,命颍州侯傅友德讨平之。十六年,仍置永宁州,属普定军民府。十八年,府废,属普定卫,隶贵州都司。正统三年,改属贵州布政司亲领六寨。郭子章《黔记》:州初治打罕寨。宣德间,改建于关索岭所,俗仍谓之打罕州。成化三年,打罕州土同知韦阿礼作乱,调广西泗城州土舍岑善忠剿平之,即此。万历四年,又改建于安南卫。《志》云:州西去安南卫三十里。似误。其相去盖百里。万历三十年,改今属,领长官司二。今仍曰永宁州。州山川险阻,林箐蓊蔚,控御边陲,恃为保障。○红崖山州西北八十里。四面悬崖,壁立万仞,惟东面一径可登。山畔有洞,宽广若堂,深数十丈。相传诸葛武侯驻兵处,上有诸葛营。○打罕坡,在州北十里,旧名达安坡。道经其上,凡十里,崎岖险峻。

○盘江州西三十里,自普安州流经顶营司西。又南流径此江之西岸,即慕役长官司境。亦谓之北盘江,以别于南盘江也。有盘江巡司,其地名黄土陂。《志》云:盘江巡司在州西北百八十里。似误。○者马河,在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之误也。自安南卫流入境,注于盘江,有者马桥跨其上。

○查城驿在州北八十里,与安庄、安南二卫接界。

慕役长官司州西七十里。旧《志》作百七十里,似误。元置慕役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授土酋阿夷,又以从征官杜仲仁副之,领四寨。○安笼箐山司北五十里。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秋冬多雾,昏晓不辨。《舆程记》:箐东北去关索岭四十里。○象鼻岭,在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南必经其上,险峻难登。○盘江司东四十里,即北盘江也。又东南,而南盘江自云南罗雄州界流合焉。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

白水河司西北三十里驿道侧。自安庄卫西南流经此,有白虹桥跨其上。洪武二十五年建。《志》云:白水河自高崖下注,长数十丈,飞沫如雨,凡二三里。瀑布之大者,无逾于此。其下流注于盘江。又郎公河,在司东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为桥。惟设舟楫以济往来,或曰即白水河下流也。

顶营长官司州北七十里。旧《志》在州南百五十里,似误。元置顶营寨。明洪武四年,置司授土酋阿光,继又以从征官程士贵副之,领四寨。

○箭眉山司西百里。地名陆堡。势极高大,周四十余里。河流萦纡其下。巅有两峰,峰畔一谷甚宽平,可耕艺。土气多燠,蔬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鸡公背坡司东三十里,形如鸡背,与关索岭对峙,下临溪涧,山路艰险。○关索岭,在司北三十里,岭极高,周回百余里。入滇者道必由此,与安庄卫接界。○盘江在司西二十里,自安南卫流经司界而入州境。今有盘江渡,与安南卫接界处。

普安州府西南二百里,东至永宁州百九十里,南至云南广南府界五百四十里,西至云南平夷卫界百十里,西北至云南沾益州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安南卫一百六十里。

汉初西南夷地,后汉属??郡。蜀汉为兴古郡地。隋属?州。唐武德二年,置西平州。贞观元年,改盘州以盘江为名,领附唐、平夷、盘水三县。隶戎州都督府,后为南诏之东鄙,东爨乌蛮居之,号于矢部一作榆市部。其后爨酋阿宋号齐弥部,寻复为于矢部。宋宝?中,附于蒙古。蒙古置于矢部万户府《通志》延?四年置,寻改为普山府。至元间,改置普安路领和龙、八纳、习旧、普安四部。隶云南行省,寻改为宣抚司一作安抚。后复为普安路《通志》领和龙、习旧、八纳三千户所。镇宁、永宁、习安三州,普定、永山、石梁、罗山四县,隶曲靖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六年,置普安军民府,隶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改置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寻改,隶贵州都司《志》云:初置军民府,授土酋那邦妻?恭。?恭卒,子普旦袭。洪武二十五年,普旦与越州叛酋阿资等连兵袭陷普安府,事平,罢州置卫。又移治今城。永乐元年,改普安安抚司,属普定卫。十三年,改为州初置安抚司,授土酋慈长。十三年,长复谋不轨,因改为州。隶贵州布政司领罗罗蛮民十二部,号十二营。谓部长曰营长。《名胜志》:州初治撒麻寨,寻迁海子,复迁卫郭。万历十三年,迁入卫城。万历三十年,改今属。今仍为普安州,又置普安县属焉。

州当云、贵之噤喉,达川、广之声援,据险立城,控扼群蛮,实为要害。

○普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州东三十里,元普安路治此。洪武中,迁于今治,城周七里有奇。

附唐废县州南百里。地名黄草坝。唐置县,属羁縻盘州。又平夷废县,在州西百二十里。即今云南之平夷卫。又盘水废县,在州东盘江上。《唐志》:盘州领三县,即此也。天宝以后废。今亦见云南陆凉州。○罗山废县,在州西百里香罗山。又有永山、石梁二废县,俱在州西,皆元置,属普安路。明初废。

○番纳牟山州治西北,州之镇山也。驿道经此,一名云南陂。陂陀相续,往来者行石齿中,其西有和合山。又营盘山,在州治西,相传武侯征南时结营于此。《志》云:州治南一里,有雄镇山。普安卫治在其下,治东又有笔架山。三峰相峙,中峰特起。

八部山州东三十里,九峰摩空,一泉奔注。普安旧治在其下。又新盘山,在州东七十里。新兴站在其上。又八纳山,在州东北七十里,高二十里,顶宽平有潭,四时不涸,旧有夷寨。又盘江山,在州东北百八十里,接安南、安庄二卫界。《志》云:州东南百五十里,有杨那山,势极陡峻,者卜河出焉。安南所在其下。

广午山州北九十里,林木郁然,下有小溪流入山穴。又罗摩塔山,在州治北百八十里,四面峭壁,惟一径可通。上有寨,其东北崖下瞰盘江。○香罗山,在州西百里,平夷千户所在其上。又夹牛山,亦在州西百里,乐民千户所在其上。又州西南二百七十里,有党壁山,四山环绕,东南一箐,外狭中旷,可容数百家。土夷每避暑于此,又名躲瘴。

格孤山州东北四百五十里。山势雄峻,界连滇、蜀。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帅师循格孤山而南,径捣乌撒。盖循格孤之南而西北出也。《志》云在州东南,似误。○得都山,在州东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崖。产雄黄、水银。《志》云在州治东,亦误。

碧云洞州南三里。本名水洞,外狭内广。又州治南有新石洞乐民所城。西有天桥洞,以有石如桥也。

○盘江州东百里。自安南卫流入永宁州界,又绕流入州境。《志》云:州东百二十里有盘江渡。即安南卫及顶营司接界处也。又东南流入永宁州慕役长官司界。《一统志》:盘江自乌撒普畅寨经州东北。误。又拖长江,在州东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崖中,下通盘江。

者卜河州东南百八十里。源出杨那山,流经安南卫境,下流入盘江。《志》云:州南二百里,有磨溪,即者卜河下流也。又深溪河,在州东南百二十五里。源出木邦寨,西南流经黄草坝,曲折三百里,入盘江。○软桥河,在州东三十五里。又南板桥河,在州东南八十里,上接州南三十余里之大水塘。俱流入盘江。

响水州南五十里,水入石洞,声闻数里。又三一溪在州治东。《志》云:水源有三:一出州北沙河庄,一出云南坡,一出城北三里目前山。三流合一,入于水洞。○以冲海子,在州西南安所城南,周三里,深不可测。旁有石门,海子之水注入焉。○芭蕉关州东八十五里,又倒木关,在州南四十里。州西百十里又有分水岭关,东南三百四十里有安笼箐关。○何买寨,在州南。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等克普安,别将杨文拔何买寨,唐铎击破楚华山寨。寨亦在州境。

亦资孔驿州西七十里石象山下,递运所亦在焉。亦曰亦资孔站。又西七十里至云南之平夷卫,滇黔孔道也。天启二年,安邦彦叛,围贵州,四出侵掠,云南抚臣闵洪学遣兵援黔,收复新兴、普安等城,及亦资、孔站是也。又新兴驿在州东七十里,亦曰新兴站。有新兴堡城,周二里。又东八十里至安南卫之尾洒驿。○湘满驿,在州治南,又有湘满站,在州城北。又税课局在州城东门外。

保甸铺在州东。弘治十一年,官军讨普安乱贼,营于保甸铺侧,为贼所袭,死者甚众。

◇普安卫州治西南。洪武二十二年建,属贵州都司,领守御所四。今亦设普安卫。

乐民守御千户所州西南百里夹牛岭上。洪武二十二年建,所城周一里。

平夷守御千户所州西百里香罗山上。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

安南守御千户所州东南百六十里杨那山下。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二里。安笼守御千户所州东南三百里安笼箐口。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都匀府东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二百二十里,西至龙里卫平伐长官司界百二十里,南至广西南丹州界三百十里,西北至平越府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七百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四十五里。

古西南夷。汉、唐为??地。五代时,蛮名都云《五代史》:晋天福五年,都云酋长尹怀昌帅其属十二部附于马氏,即此。宋为羁縻合江州、陈蒙州地。元置都匀军民府《元志》:又有都云、桑林、独立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又有都云县,属定远府。都云洞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宣抚司。《一统志》:元置都云等处安抚司,属云南行省。《通志》:元置都云军民府,领都云县。定云府领合江、陈蒙二州,俱隶思明路,寻合置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隶云南行省,皆未知所据。

明洪武十六年,置都云安抚司,隶四川布政司。二十三年,改置都匀卫军民指挥使司自是改云为匀。谓云之为物,变化不一。改匀字,取均匀为义,仍隶四川布政司。永乐七年,改属贵州都司时都匀卫领七长官司,卫属贵州都司,而七长官司则属布政司,寻复属卫。弘治六年,复置都匀府与卫同城。领州二、县一、长官司八。今仍曰都匀府。

府山川环峙,控扼广远。西固粤西之唇齿,北接川播之藩篱。明初,散毛、散狗二蛮作乱,凉国公蓝玉遣凤翔侯张龙讨翦之,境内始宁。天启初,都匀、麻哈之间,有长田一带苗蛮助安邦彦为乱,掠清平、新添诸路,饷道为梗,官军讨平之,贼势始杀。《志》称黔中四苗仲,而狡悍无如匀、哈,制之不可无策矣。○都云废县府西南十七里。《志》云:元置县于此。又有都云、桑林、独立等处废长官司,在府西二百里。今府城,明初卫治也。洪武二十三年,苗叛,平羌将军何福讨平之,筑城于中都云竹林蛮寨,奏改安抚司为卫,都云为都匀。从之。初为土城,寻?以石。弘治中,改为府城,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又有内城,周不及二里。今仍置都匀县。

合江废州《志》云: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宋所置羁縻蛮州也。元因之,寻改为合江州长官司。考《元志》有峡江州,属管番军民总管府,盖讹为合江也。明初废。又陈蒙废州在府东南百里。《志》云:亦宋所置羁縻州,元初因之,寻为陈蒙蛮夷军民长官司,亦属管番军民总管府。明初废。又定云废府,《志》云:在府东百五十里,元置。今《元志》不载。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镇、麻乃等处废长官司,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亦明初废。

○龙山府西五里。高万仞,双峰插天,为府境之望。《陆东游记》:出都匀西门,渡邦水河,河阔百余武。及岸,西过小团陂,又西为观音坐山。山旁道达姬家冲,稍西北上煤炭坡。又西里许曰笄山,即龙山麓也。盘曲崎岖三四里而及山巅。群山环列,不啻儿孙。郡城楼堞,市衢井舍,历历在目。○小孤山,在府西二里。又府西北十里有养牛山,上有寨。西北五十里有二龙戏珠山。二山环绕,中有圆山,其状若珠。东山在城东。其相接者曰谯山,山高可望远也。又蟒山,在府南三里。府东南五里,又有文笔山。○七星山,在府北七里。又府城西北一里有笔架山,三峰高耸,以形似名。

○邦水河在府城西。自邦水司流入,南流为都匀河。罗氏云:都匀河即平越卫之麻哈江是也。又东南径独山州,为独山江,入广西天河县境。详见广西大川右江。

长河在府城北。有二源,俱出山涧中。至城东北三里,合流为一。其下流达湖广黔阳县,可通舟楫。又便河,在府城东,起自北门,历西南一带,环城围绕,阻绝诸苗入城之路。今淤。又三道河,在城东二里,下流合邦水河。○胡公堰,在府城北一里,明初指挥胡纲所筑。城西之田赖以灌溉。

○平定关府北二十五里。其南有平定桥。又靖盗关,在府北二十里。威镇关,在府西四十里,今改为粟谷堡。《志》云:府西十里又有屏山关,路通平伐。贼往往出没于此,因增置关戍守。摆沙寨府西北三十里。天启初,府境长田诸苗应安邦彦为乱,平越官军讨之,克其摆沙大寨。寨居诸寨之中,去平越百里。官军由间道袭破之,进攻瓮岳等寨,复攻府城西南仲贼,克江时、户西、高平、养古数十寨,扫荡二百余里云。

来远驿府北一里。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镇驿。○云津渡,在府西一里,邦水河渡处也。府东五十里又有扬安渡,即长河渡处。近《志》云:府东四十里有马尾渡。清平县府北百三十里,北至清平卫一里。自昔为蛮夷地。洪武十四年,开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升为清平长官司,属平越卫。二十三年,置清平卫于司北,因改属清平卫。弘治八年,改司为县,属都匀府。编户〔一〕里。○恭溪望城崖岭等处废长官司县东南三十五里,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今为望城堡。

○香垆山县东三十里,壁立千仞,延袤三十余里。众山环列,若戈?相向,盘亘三四重。鸟道悬崖而上,可容百万人。有瀵流一溪,沃畴千畎,聚落蜂屯,保以为奸。正统末,苗韦同烈者凭险旅拒于此,官军讨之,久而弗克。景泰三年,乃就抚。正德十二年,苗阿向等复据旧巢作乱,列栅数十里,积粟聚兵,结都黎、都兰、大漂、大坝、龙对诸苗相形援,诏湖贵合兵讨之。环列山下,弗克攻。侦知苗俗以长至日为岁朝,至其夜,架梯悬崖,直捣其巢,焚其寨栅,遂平之。因城香垆为官戍。嘉靖十三年,增拨清平卫中左所兵戍守。

东山县东三里,有岩洞之胜。又东二里,有马鞍山。○盔山,在县西三里,形如覆釜,一名锅底山,又西二里有葛贡山。又石仙山,在县南三里。又南一里有万朝山。双乳山,在县北六里。县北二十里又有罗仲山。望城山县东二十五里。又有笔架山,在县东二十里。其相近者为小华山,又天榜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木级坡县南五里。两木交生,如阶级然。苗蛮恒出没于此,为戍守要地。又龙王坡在县南四里,王家坡在县东一里,观音坡在县北二十里。○云溪洞,在县北十五里。溪水从洞流出,资以溉田。旧名大空洞。相近有宾阳洞,一名小空洞。《志》云:县北七里,有天然洞。嘉靖十五年,新开其左为太极洞,土人以云溪、宾阳、天龙为三洞。

○山江河县东五十里。或云源出香垆山,又县东八十里有舟溪江,其上源即兴隆卫之重安江也。并流而南,经平定长官司界,合为一川。又南合于麻哈江。

东门溪在县城东。又西门溪在县西五里,勇胜溪在县南九里,凯还溪在县北五里,下流皆合于山江河。《志》云:县西北五里有葛贡连塘,有灌溉之利。○济生池,在县治西北。《志》云:县城即清平卫城也。正统十四年,苗贼围城凡十四日,军民赖此以济。又有便河在城内。正德八年,凿引城濠水注之,以防不虞,因名。

○鸡场关县南十里。又县北罗仲山上有罗仲关。俱洪武二十五年建。○清平驿,在县治南。《志》云:卫城南一里有清平驿。洪武十六年,建为翁霾驿,隶四川黄平安抚司。至十九年改清平驿,隶平越卫是也。《滇程记》:兴隆卫达清平,有黄安、周洞、重安、罗冲、落灯等七亭,由清平达平越,有鸡场、胡资、杨老、羊场、三郎等五亭。又云:陟梅岭关渡麻哈江,地与羊鸡之场为诸蛮互市处。以十二辰相递,历十二日一市,每场岁三十市。

黎树寨在县东北苗寨也。景泰二年,湖广督臣王来攻香垆山贼,分军一自龙场进,一自万朝山进,一自重安江进,诸将破黎树翁沟三百余寨,又招抚衮水等二百余寨,遂会兵香垆山下。贼党缚其魁出降。重安江,见平越府,即废重安长官司也。○龙角塞,在县北五十里,亦苗寨。《志》云:县多犵狫诸苗,是也。

都匀长官司府南七里。《志》云:元为上都云等处军民长官司。今《元志》不载。明洪武十六年置司,授土酋吴赖为副长官。景泰三年,授其孙正为正长官。编户〔一〕里。

○凤凰山司治南。又司东十里有都云洞,洞有南北二门。或云元置都云洞长官司,即此地也。明初因之。弘治六年,始徙长官司于今治。○黄土坡,在司境,苗寨也。弘治三年,黄土坡蛮王和等作乱,官军讨平之。

○都匀河司治南,即邦水河也。自府城西南流经此,曰都匀江。《志》云:司南有马尾河,独山、平州往来所经也,即都匀河矣。又司境有羊?Ф诸苗,多濒都匀河而居。邦水长官司府西二十里。《志》云:元为中都云、板水等处军民长官司地,今《元志》不载。明洪武十六年置司,土官吴氏世袭。编户〔一〕里。

○箐口山司西南二十五里,高险多箐。《志》云:司境多狇狫属蛮,依山为险。

○邦水河在司东南。本名板水,后讹为邦。即都匀河上流也。一名板水塘。

平浪长官司府西五十里。《志》云:元都云安抚司地。明洪武十六年,分置是司,土官王应铭世袭。编户〔一〕里。

○凯阳山司西南六十里。山险峻,有寨在其上,即凯口囤也。围十余里,高四十丈,四壁斗绝,独一径仅尺许,盘旋而登,上有天池,虽旱不竭。嘉靖十五年,部苗阿向据此为乱,抚臣陈光宅檄水西安万铨讨之,屯兵囤下者三阅月。仰视绝壁,无可为计。独东北隅有巨树,斜科偃蹇半壁间,去地二十丈许。乃募壮士乘夜先登,垂徽引下,人继上,复攀缘至囤顶,仅得二三十人。即举火发炮,大呼曰:天兵上囤矣。贼惊起,自相格杀及夺径坠崖者甚众。会抚臣失士心,阿向走免。月余,复袭杀守囤官军而据之。诏安万铨进剿,万铨招下之。《平凯记》:凯口苗阿向自正德末据大囤为乱,官军屡讨之,不下。嘉靖十五年,檄水西兵与官军合势俱进,寻破其囤,斩向。向侄阿四者更名王聪,聚党袭破戍军。复据囤为乱,官军复进讨。聪乘夜来犯,官军擒斩过当,追击至囤下,沉贼于溪河甚众。随援绳梯,直捣其巢,贼皆降溃,进攻老虎山,克之,追擒聪于里耸山中。继而其党王佑、王毛复乘虚据囤,官军购旁寨顺民攻复之。余孽走谷坡箐中,次第抚定。悉擒其党,贼遂平。于是更凯口囤为灭苗镇,益兵守御。

鸡冠山在县东,以形似名。《志》云:司西北二十里,有雄黄洞。

○麦冲河司东南十里。岸有古寨,下流入于都匀河。正德三年,都匀、清平间叛苗富架重恶龙作乱,官军讨之。一由杨安?干麦冲进,一由清平索驴撒毛进,即此麦冲河也。

平州六洞长官司府西南百五十里,元为六洞、桑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十六年,置司,授土酋杨氏世守。编户一里。○六洞山司西南七十里。山险峻,上有大六洞寨。○凯口洞,在司东北三十里,苗人常避兵于此。

○平州河司治南。水中有沙洲,土人开肆贸易其上。

○羡塘寨在司境。洪武三十一年,顾成讨司境叛苗,破苗坡、羡塘、光金、蒙台诸蛮酋是也。

麻哈州府北六十里。西至平越军民府三十里,北至清平卫七十里。

古蛮地。元置犵狫寨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通志》:元置麻峡县,寻改为麻哈长官司,迁治于犵狫寨,误也。考《元志》,麻峡属定远府,而麻哈长官司则《志》不载。明洪武五年,改置麻哈长官司授土酋宋氏,后改为土同知,隶平越卫。弘治八年,升为州,又改今属州内为石墙,外为土墙,有门四,领长官司二。今亦为麻哈州。州西控平越之肘腋,南壮都匀之肩背,苗蛮错聚,捍御所资也。

○波陇山州东十里。《志》云:州西十里有铜鼓山,有树状如圆鼓,因名。○玉屏山,在州北一里。又州南二里,有天马山。○麻哈江州南五里。其上流为两坌江,为?水,下流即邦水河也。《志》云:州南又有摆递河。

○都镇驿州城内,都匀、平越之交也。

乐平长官司州西北四十里。南至平越府二十里。元犵狫寨地。明洪武五年,置乐平长官司,授土酋宋氏为副长官,隶平越卫。弘治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马场山司东北五十六里,与牧马场相连,因名。

○乐平溪司治南。下流合于麻哈江。《志》云:司境有紫疆苗,夹溪而居云。平定长官司州西北百里。东北至清平卫六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置司授土酋吴氏,初属平越卫。三十年,改隶清平卫,后又改今属。编户一里。

○扬古山司北二十里。又有平孔山,在司南三十里。○舟溪江司东八十里。又司东北五十里为山江河,有山江渡,至清平城四十里。司东又有平定溪,流入山江河。

独山州府南百五十里。东至广西融县界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天河县界二百里。

古蛮地。元置独山州军民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洪武十二年,改为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境内有九名九姓苗也。隶都云卫。弘治八年,升为独山州有土城,仍属都匀府,领长官司二。今仍为独山州。

州密迩粤西,襟带南服,为边隅要地。

○独山州南二十里。山尖圆高峻,无他山联属,因名。又镇夷山,在州治南,山高顶平,土酋结寨其上,以镇苗蛮,因名。

○独山江在州南,即都匀河之下流也。又南入广西天河县界。又母鱼河,在州南二十里,流入独山江。

○阿坑关州北三十里。又鸡公关,在州南四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罈子窑关。

合江洲陈蒙烂土长官司州东百里。西北至府城二百里。《志》云:宋置合江、陈蒙二羁縻州。元初因之,寻置陈蒙蛮夷军民长官司,隶管番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张氏为副长官,属都云卫。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丙王山在司东,高数百丈。又梅花洞,在司东南三十里。宣德九年,叛苗据此为变,都指挥顾勇讨破之。相近者又有石黄洞,亦叛苗据守处。《志》云:司境多短裙苗,皆依山洞为窟穴。

丰宁长官司州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二十里。《志》云:元都云安抚司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司,授土酋扬氏,隶都云卫。弘治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行郎山司西南八十里。山麓斗绝,山顶平坦,道路崎岖。土人造梯以登,上有蛮民二百余家。半山岩中有流泉涌出,四时不竭。《志》云:司境有仲家苗,皆依山以居。○黑石关在司南,为戍守要地。○谷劳寨,在司西南。洪武二十六年,顾成讨丰宁叛苗。藩台、谷劳、摇安诸寨皆近司境。

◇都匀卫与府同城。洪武二十三年置卫,寻增置都匀府,而卫不改,隶贵州都司。

◇平越军民府东北至偏桥卫百八十里,东南至都匀府百里,南至新添卫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二十里,至京师七千五百里。

《禹贡》荒服地。秦为黔中郡地。汉、唐为??所据,叛服不常。宋为羁縻蛮地《通志》: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复麦新地,亦内附,号黎峨黑等寨。元置平月等处长官司。按《元志》有平伐、月石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疑即此地矣。元置平月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管番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领杨义、麻哈、乐平、清平、平定长官司五,属四川布政司,寻改属贵州都司三十年割清平、平定二长官司属清平卫。弘治七年,又改麻哈长官司为州,隶都匀府。万历二十七年,平杨应龙,分播州地置平越军民府,与卫同城而理,领卫二、州一、县三、安抚司一、长官司一。今仍为平越府。

府山溪深险,苗夷环伺,介黔、播之肘腋,为楚、蜀之藩维。万历中,分道讨播,平越其北出之要也。事平,置府于此,厚襟带之防,成崎角之势,屹然雄镇矣。

○平越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建土城,置卫于此。三十年,改?以砖石。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今置平越县。

三陂地蓬等处废长官司府东南三十里。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今为地蓬铺。○叠翠山府东南三里。群峰稠叠,青翠可挹,三江皆会其下。又石关口山,在府东南二里,两崖如门,官路经其中。又月山在府南一里,又南二里曰笔峰山。高耸卓立,四时常青。○文笔山,在府东南五里,一峰挺秀,如立笔然,下临三江。稍西曰天马山,与文笔并峙。又有笔架山,亦在府南五里。

滃霾山府北六十里,山高林深,霾雾滃郁。又峨黎山在府东八十里,绝顶有泉,又有穿岩,岩孔穿透,广容千人。七盘坡府东五里,官道经其上。高峻崎岖,折旋凡七,坡下有溪。一云以盘回七里而名。又倒马坡,在府西南五里。官道经此。骑行者苦其险仄,马多困踣。○燕子洞,在府西二里。又西八里有百人洞,一名穿洞,清泉涌出,广容百人。

○麻哈江府东南三里。其上源即黄平州之两坌江。南流入境,其水清深,萦绕城下。又东南经扬义司界而入麻哈州境。○马场江,在府南四里,与羊场江通,其水湍急秮娆中流如沸。又南合于麻哈江。《志》云:卫东南七里有三江口,三江即马场、羊场与麻哈江也。三水会合,波流萦回,为郡之胜。

清水江府西四十里。其上流自新添卫流入界,源远流阔,雄吞诸溪。又北经乖西、巴乡诸苗界而入乌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围贵阳。抚臣王三善分兵从清水江驰救,是也。地松河府东北十五里。其地名松屯,南流入麻哈江。又羊场河,在府东五里,横截驿道。弘治十年建石梁于其上,曰通济桥,俗以为葛镜桥也。跨两山间,石壁千仞。从山坡百级而下,过桥则复百级而上,皆用舟渡,每患覆溺。里人有葛镜者,捐赀建桥于此,因名。流通马场江,入麻哈江。○冷溪,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

○武胜关府南二里。又谷芒关在府南四十五里。梅岭关与新添卫接界,在府东四十里。七星关,在府北五里。《志》云:府东南二十里又有羊场关,以羊场河而名。又有高平寨,亦在府境。○平越驿,在府城内。又城南有平越站,又府南三十里有黄丝站,府东三十里有杨老站。《志》云:自遵义入贵州之通道也,有杨老堡。

清平卫府东北六十里,东北至兴隆卫六十里,西至扬义长官司四十里,南至都匀府一百三十里。

古??夷地。明洪武十四年,始开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增置清平卫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二十四年,移卫治于清平堡北。似误。万历二十七年,改属平越府初领清平、平定二长官司。弘治七年,改清平司为县,属都匀府,又以平定司改属麻哈州。《志》云:卫与清平县同城。今城邑及山川险隘,俱详见清平县。今亦设清平卫。卫群山环拱,溪水交流,居川、黔之间,为要会之处。兴隆卫府东北百二十里,南至清平卫六十里,西至黄平州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偏桥卫六十里。

古??夷地。宋、元皆为羁縻蛮地《通志》:宋为狼洞寨,属黄平府,元因之。未详所据。明洪武二十二年,始置兴隆卫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通志》:洪武八年,为四川播州重安长官司地。二十二年,颍国公傅友德征南,以其地当西南要冲,始置是卫。初名兴龙,后改为隆。万历二十一年,改今属。今亦设兴隆卫。

卫北接川播,东控溪蛮,为三方之保障楚、蜀、黔也,壮四达之噤喉。○兴隆城今卫治。洪武二十六年建,寻?以石,为门四,城周三里有奇。

○香垆山卫西南十五里,与清平卫接界。峭拔高耸,叛苗常屯据于此。今详见清平县。

龙岩山卫城北一里。一名龙洞山。石势崭岩,水色深碧。相传龙居其中,时出云雨。明初卫名兴龙,以此。一名狼洞。其相接者又有揭榜山,崖壁端直而峻削,因名。○大翁山,在卫北二十里,形势雄伟。其对峙者曰马鞍山,岩石甚胜。飞云岩卫东三十里。一名东坡山。壁立千仞,奇胜万端。下有澄潭,旁为月潭寺。今置月潭公馆于此。○截洞,在卫南。景泰二年,苗贼韦同烈伪称苗王,纠众数万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官军进讨,会师兴隆。贼迎战,击败之,遂退据香垆山洞,盖与香垆山接。

○重安江卫南三十里。源出苗境。两山夹岸,水深莫测。当滇、贵驿道,维舟为渡。又南入清平县界,为舟溪江,下流入麻哈江。○处洞河,在卫西十里,源出苗境,东流经处洞,至卫城西,有兴隆大河及兴隆小河流合焉。又东入镇远府之镇阳江。高溪在卫西南,傍有高溪屯。又秀溪,在卫东三十五里东坡堡下。下流皆入重安江。

○大石关在卫北。又卫南二十里有重安关。关南有重安桥。《志》云:卫西南二十五里,有重安巡司。旧属黄平安抚司,今属黄平州。○东坡堡,在卫东二十五里,又卫南三十里有重安堡,皆置站于此。又黄平驿,在卫城南,亦兼置兴隆站。

黄平州府北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里,东南至兴隆卫界七十五里。

古荒服之地。秦隶黔中郡。汉、唐以后,为?柯蛮所据,叛服不常。宋为羁縻蛮地《一统志》:宋为黄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长官司,隶叙州。今《宋志》不载。元置黄平府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八年,改为黄平安抚司,仍属播州宣慰司初杨氏世守其地。元至元中,黄平蛮叛,播州杨氏将罗季明讨平之,遂有其地。明初罗镛归附,仍令世守。万历二十七年,改为州,又改今属。今仍曰黄平州。州控御蛮獠,襟带黔楚,且土田沃饶,山溪险固,北出播州,界壤相接焉。○黄平城今州治。元置府于此,旧有土城。明初因旧址修筑。洪武八年,改建安抚司。以地多叛苗,复置黄平守御千户所于城内,隶四川都司。十五年,改隶贵州都司。万历中,并所入州。《城邑考》:城本洪武二十五年筑,?以石,有门三,周九里有奇。

重安废长官司州东南百里。元黄平府地。明洪武八年,置重安长官司,授土酋张佛保,又以冯铎副之,世守其地,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废。《一统志》:司在播州东南四百里,又东三十里即兴隆卫司,近重安江,故名。○葛浪洞,等处废长官司在州西,元置,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初废入黄平安抚司。

○梯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山最高,中有一径至山之巅,屈曲陡峻,梯石为磴而上。又都凹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北六里,又有琴坡山。○笔架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州南五里又有铜钉山。相近者又有宜娘山,上有垒。又斗崖山在州西五里,亦曰西岩山。《志》云:废重安司北五十里有马鞍山,亦高峻。马鬃岭州东四十里,官路所经,接镇远、石阡二府界。岭之阳有马蹄井。○七里谷,在州东五里,俗名七里冲。两山壁立,中通一路。杨应龙畔时,屯兵二十七营于此,以窥黄平,盖以此为贵竹咽喉也。又州城东有梅子洞,以多梅树而名。又有燕子洞,在州西十五里。

○两坌江州西南十五里。有两源:《一统志》:两坌江源,一出上塘,一出大原。流转三波,合而为一。流入平越界,即麻哈江之上源也。又州西有?水,流入两坌江。○泠水河,在州城东,水白而寒,三伏亦不可涉,下流亦入两坌江。

西门河在州西北。自北而东,入镇阳江。又东溪在州东北,流入西门河。○苗里水,在废重安司西南,出苗里寨,下流入镇阳江。○马鬃岭关在马鬃岭上。其东有镇宁关,属石阡府。又烂泥关,在州北。《志》云:州北十五里,又有深沟关。○丹章寨,在废重安司西南,旧为叛苗屯聚处。

余庆县州西百六十里。北至四川遵义府百六十里。元末为余庆州,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十五年,改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土官毛氏世守其地。万历二十七年,改置今县。编户〔一〕里。

○白泥废长官司县东北百四十里。元置白泥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安抚司。至正末,改为白泥州。明洪武十七年,复为长官司,授土酋扬氏世守,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并入余庆县。

○拱辰山县南百五十里,以山势北向而名。又紫霄山,在废白泥司东四十里,山势巍耸,上凌霄汉。

○小乌江县南六十五里。源出县东境之树溪。西南流入于乌江。《志》云:县东北有鱼窟头山,鳌溪出焉,下流入小乌江。

白泥河在县东废白泥司南。源出黄平州葛根洞,流经此,又东北入南府界,亦入于乌江。○走马坪寨在县东南。旧为控扼苗蛮之处。嘉靖三十四年,督臣冯岳以播州之三度关、余庆之走马坪、石阡之龙泉司为三省接壤苗蛮之冲,请各立哨堡于其地。瓮安县州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四川遵义府百二十里。《志》云:宋绍兴中,开设瓮水寨,为黄平府地。土酋犹氏世守。明洪武十七年,犹恭以地归附,授瓮水安抚司,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播酋杨应龙作乱,出瓮安,犯龙里。事平,改置今县,编户〔一〕里。

○草塘废安抚司县东百里。元置旧州草堂等处长官司,隶播州军民安抚司。土酋宋氏世有其地。明洪武十七年,宋显威以地归附,授草塘安抚司,仍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并入瓮安县。

○旗山县南五里。山顶有洞,一名川岩。又万丈山在废草塘司东南二十里,崖壁高峻,矗立万丈。又有后岩,在废草塘司治北,沿岩曲折而上,石壁列两傍,如雉堞然。○龙洞,在县北三里之鼠场,极幽邃,水深数仞,中有一石,横架如桥,宽平可涉。

○乌江县西五十里,与四川遵义府接境。又东北入石阡府界。县境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

○黄滩关县西十五里。明万历中,李应祥自平越进攻播贼,破四牌、乾溪等寨,直抵黄滩关,是也。《志》曰:四牌寨在县东四十里,旧播州叛苗所聚。

飞练堡在废草塘司北十里,傍有飞练泉。万历中,播酋作乱,攻贵州边界,围飞练。又攻东坡、烂桥诸寨,焚之。楚黔路梗,黄平、龙泉所在告急,是也。东坡寨即兴隆卫之东坡堡,与烂桥寨皆接偏桥卫境。

西坪寨在县西。明景泰五年,草塘苗贼黄龙、韦保等作乱,攻劫西坪、黄滩等处屯寨营堡。贵州督臣蒋琳会四川兵进讨,龙等据地泡山寨。其党黄定干据水坪大寨,官军击破之,尽焚其巢。分兵破中潮山及三百罗等寨,贼犹据沿江崖箐以抗拒。于是克乖西、谷种、乖立诸寨,擒其贼首。余寨遂望风逃遁。○乾溪寨在县东。或云元所置乾溪、吴地等处长官司也。明初,废为寨。又东有中坪寨。

天邦囤在废草塘司西北三十里。万历中,贵州兵讨杨应龙,与贼战于飞练堡。贼佯走天邦囤,诱官军至,尽歼之。湄潭县州北百里。本播州之苦竹坝、三里、七牌地。明万历二十七年,议者以湄潭川当川、贵之险要,始置县于此。四十七年,官军讨永宁叛酋,败贼于湄潭,是也。今编户□里。

○容山废长官司在县东。旧《志》:在播州东三百二十里。元置容山长官司,隶播州安抚司。明初因之,授土酋张氏世守,地界湖、贵间,溪山荒旷,土地卤瘠。嘉靖中,为臻洞所残破,民夷桀骜,长官不能治也。万历中,平播因以兵威略定其地,故有湄潭驿。于是改置县,而长官司遂废。○湄潭水在县西。《一统志》:播州东二百里有湄潭水,下流入乌江。○三江水,在废容山司东五里。有三源,俱出苗界山箐中,流经司东之望浦,合为一川,下流亦入乌江。

凯里安抚司府东北百里。西北至四川遵义府三百二十里。

本?柯蛮地。元为播州安抚司地《名胜志》:元置凯里安抚司,属播州军民宣抚司,土酋扬端世守其地。明初,端之孙友与其弟仇杀而司废。今考《元志》不载凯里司,疑有脱误。明正统中,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凯里安抚司。嘉靖九年,改属贵州清平卫《通志》:司在卫东四十五里。万历二十七年,改今属。今亦设凯里都司。

司接壤川、贵,于遵义尤为密迩。语曰:骨肉?醯,参商播、凯。甚言其相倚之切也。扬义长官司府东南二十里。元为平月长官司地。明洪武十四年置司,土酋扬氏世守其地,属平越卫,编户一里。

○杉木箐山司西五十里。峰峦高峻,苗倚为险。《滇记》:由杉木箐出水西之卧遮龙场,约五十里。又西有撒以河、乌西桥、六归河,皆水西境内之大道也。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