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戒之在色》赋
天上人间,处处是“情”;有情法界,无非是“欲”!情欲茫茫,迷惑世间,令智者昏,令能者堕,昏者堕者皆痴呆,多得无数难卖!
怜念世间诸夫妇,当正其“家道”以避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祖宗八辈,子子孙孙,孙而又孙,有几个是,真正能听话,真正守规矩,真正遵祖训,谨记“止欲戒色,严肃闺门”,“守祖宗基业以昌隆,保富贵荣华以后世”的?少啊,少得“凤毛麟角”!难怪世间,富贵者少,贫穷者多!祖辈世袭的“大户人家”少,三、五代就已后继无人的“小户人家”多!
年轻人,婚前,违父母之命,绝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偷情试婚,未婚先孕,堕胎杀人,种种邪行,为达目的,不惜打洞钻穴!婚后,又见“他人色美”,不惜“翻墙”苟且。现代人,入酒店,开房间,胆大妄为!真乃还不完的“鸳鸯债”,受不尽的“三途苦”!
世间万恶,以淫为“首”:
犯之,则“阎罗殿上,黑榜提名”;又,心惊肉跳不白跳,寿命折损不白折,后有“百殃”降于身。
犯之,则损“阴德”,削“桂籍”,“富贵荣华”皆削尽。生时,居穷巷僻壤,空悲泣;死后,埋荒郊野外,鬼火杂草相伴,无人拜祭!
《中庸》和《论语》,近代以前的人,几乎人人读过,个个能记;而现代人,几乎个个未学。学《九经》,独把“远色之经”忘得干干净净。学“三戒”,惟独把“少时之戒”弃之一旁。少年血气未定,身心多欲,色魔引诱,智者愚者,难逃魔掌。“气、血”和合而生“精”,谓之“和也者”;有“精”方可滋养肉身,强壮筋骨,故谓之“财可先饵”。财者,精也;饵者,筋骨纳精以滋壮也。年少多淫欲,谓之“强”。“强乎哉”是指,虽年少而常常行淫欲,直到“力不从心”也不知罢手!精“乏”身体亏,体力降,乃至疾病生,谓之“力莫能支”。
仗势欺人,淩逼寡妻,令其就范而破“节”,“亡夫”恨泣而与你结怨,因果可畏!邪心搂抱“处子或童子”,令其新婚含羞不安,使新娘生起许多“疑团”,祸端随起!认为“佣妪”身份下贱而易奸,犯之,哪知“诸多祸殃”忽然不期而至!见“乳娘”美丽端庄而侵犯,犯之,得“奇病”难以治愈!
美婢调来狮吼之,威教偏受,顽童此及,龙阳之丑更难知!———身为大户人家或世间富贵人家,或高官威势的一家之主,在家中将“美貌婢女”唤到堂前,威严训示。其实,主人心怀叵测,表面上是“训示,吓唬和教导”,实际上是“借机会”满自己邪行之欲。当然,不排除主人心正,而美婢却把这种“严厉训示”当成了“色欲的诱惑”!心邪行昧,与主人在这种“训、教”中“彼此感应而心照不宣”,所以称此为“威教偏受”,简单说就是,教的人,威严可畏,受“教”的人,其心却偏到“邪淫”一边去了,所以叫“偏受”。愚痴迷惑到如此地步!所以叫“顽童此及”。当然,发生在这种大家族、或富贵人家里的、比这种丑事更丑恶的“邪淫邪行”,也就是所谓的“龙阳之丑”,不是很少,而是“难被世间人所知”而已,所谓“龙阳”是指,身居要职的高官大威势者,或名望极高的人。难怪世间,富贵能连续保持或超过三代的人家,并不多见。由此可知,凡事,人可以瞒过,天地鬼神确无论如何都是瞒不过去的!因果报应是无法逃脱和回避的!
人身,不过是一具“带肉骷髅”,而偏偏喜欢放荡颠狂之妓女!低眉不看“世间丑恶”的菩萨,对于那些破坏出家尼姑清净修行的人,也忍不住要现“怒目金刚”之相!
《传》曰:‘男有室,女有家,毋相渎也’即:男人各有妻室,女人各有夫家,所以,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之家室,相互之间不能无理而相害。《礼》云:‘内外乱,禽兽行,则必灭之。则有舌上灿花,毫端错彩。’即:族内乱伦,家外乱媾,皆属邪淫,邪淫则天道必惩处之!直到命丧黄泉,魂堕三途,故称“灭之”!活在世间,则现“舌头上长灿花之瘤,或眉毛杂乱逆生不顺”之邪淫相。
凡是引诱他人颠狂而堕入“邪淫邪行”的人,都将受到因果的严厉惩罚而沉沦苦海,难得出期!那些“自诩”为“文人才子”的学者,作家等等,风流浪语无处不造!竞相争高低。哪里知道,此等邪淫绮语,令天下多少“良家女”失智变“怨女”,令多少世间“大丈夫”失志变“旷夫”,演出了多少“月下佳期早待,恶报随即而来”的人间悲剧!好个“文人才子”!未来“三途恶道”之苗子!
好谈男女“欲事”,哪知,出言便伤天地之和,令鬼神震怒!
虚构情节,违背因果报应的事实而妄著各类“淫书”及“剧本”,自己为此要遭受“万劫之期”的地狱(泥犁)之苦,能不畏惧!?
演出横陈之剧,声音笑貌,谁则弗思?
所谓“横陈之剧”,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黄色电影,电视剧,欧洲人的A级片,VCD,DVD等等黄色制品。”当然,此处的“声音”,自然是指“淫声浪语”,笑貌,无非是指“淫态之容”。谁则弗思?意思是,“世间人,凡是接触这类东西的人,有几个能敌得过它的强大“引诱”,有几个能做到“视而不见,不思不想,不落印象,不受其害”的?”这是警告世间那些,剧作家和剧演员们,休造这种“万恶之首”业!
描来秘戏之图,袒裼裸裎,焉能不挽?
所谓“秘戏”,指男女欲事,而“秘戏之图”,就是“淫画”。淫画,当然是“脱衣露体,目不堪视”的。“焉能不挽”,意思是,谁看了这种东西,而丝毫不起“淫心欲念”,不迫不及待地男女拉扯而就?这是警告世间那些“画家”们,画什么不好,非要画这种引人造做“罪业”的东西!
酣歌艳曲,魂已荡而魄已消。
所谓“酣歌艳曲”,指“靡靡之音”。这种曲词,令听者“魂荡魄消,意志丧尽”,“身”虽在世间,而“神”已早游“地府”,如“安乐死”一般,快活地死去!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这是警告世间那些“音乐家,作曲家”们,写什么词不好,谱什么曲不好,偏偏要制造这种“靡靡之音”而祸乱世间!
伪造仙方,阳可补而阴可采。
所谓“仙方”,指“仙人所赐之回春药方”。岂知世间,邪师遍地,欲魔猖獗!什么“春丹妙药”,什么“返老还童”药,这些东西都是令人“早死”的糖衣毒药!而“阳可补而阴可采”的邪教理论,古今历代,不知害死了多少“依教奉行”人!这是警告世间那些被“欲魔”缠绕的人,要忏悔罪业,放下邪知邪见,休要再害世间!以免遭地狱轮回之苦!
以上所列举之诸行业及人等,堪称“乱世邪魔”,都是令世间人堕入“三途八难”的刽子手,都是“孽添百倍”的愚痴人!世间人不能不认识和辨别。
放《郑声》而有训,此语应闻;思《鲁颂》以无邪,其言犹在。
郑声,早在“春秋”时期,被历史上称为“靡靡之声”,或称“淫声”,是历史上传播较久的“酣歌艳曲”。所谓“放《郑声》而有训”,关键字有二,一是“放”字,二是“训”字。放,就是要放弃听闻“淫声”,用现代话说,就是‘一切“邪淫声色”都不要听,都不要看!’这就是“放郑声”。而如何做到放郑声,自然有“训”。训,是指历代圣贤君子的,有关“戒色止欲”的“警示格言”!既然是“警示格言”,当然要“此语应闻”!放郑声,是孔老夫子的主张——“放郑声”,以“郑声淫”故。
鲁颂,被列为“国学十三经”。其中的一句重要警世名言是“思无邪思”。简单说来,就是告诫人们,日常生活中,要“思无邪”,不能有“邪淫欲念”,不能“胡思乱想”,更无“心猿意马”。总之,一切不道德的念头,都没有!这叫思无邪。所谓“其言犹在”,是指“鲁颂”的教诲,还在世间流传,有志者,不妨找来读读。
世人,何不力戒念淫,而转为好善积德?“无思”才能保证“无为”,“淫念”若不生,哪会有“淫行”?“有物本来有则”,是指,无论什么东西(包括一切人,事,物)的得来,都必然遵从一定的道理和规则,决不是无缘无故能得来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命中该有的自然会有,命中没有的,不可强求,所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有“则”,是指“有规则,有道理”,这个规则或道理,说得具体点,一句话,就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想到“悬崖堕下”必死,立刻“止步撒手”,则“欲火”难以持续而必灭。“急从彼岸回头,狂澜勿黑”这是比喻,提醒正在或准备在行“邪淫”的人,赶快回头!莫让“欲色”引起的“狂澜”把自己吞灭!“勿黑”就是,“不要一条邪道走到头”!
一个人,无论罪孽多么深重,只要能够“回头”,只要能够“忏悔”,且发誓“后不再造”!这叫“止恶”,那么,“一切福报”还会有指望出现在眼前,所谓“过而能改,福尚可以自求”就是此意。进一步,不但知道“止恶”,更能知道“修善”,则“祸事必定消除和远离”,所谓“善更能迁,祸定消于不测”就是此意。
“绿衣引去,洪学士之上寿还登。黄纸标来,项秀才之高魁旋得。”此为本书中“悔过案”中的两个“真诚忏悔且断恶修善而不失福报”的案例,请读者自查,兹不赘述。“出乎尔,反乎尔,报应分明”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分明,丝毫不爽!“不可逭,犹可违,挽回顷刻”即:邪淫桃花运,逃不脱,或无法避,名“不可逭”;遇到后,能提起警觉,把持自己绝不造做,名“犹可违”;一念回头,止淫心淫行于当下,于顷刻间,悬崖勒马,挽回惨剧,名“挽回顷刻”。“罪不加忏悔之人,梦已入清凉之国”即:忏悔之人业障消除,恶报远离,且夜眠踏实安稳,无恶梦怪境,清凉自在。这些都是忏悔得到的“感应”。
“非礼勿动,裘影中浩浩其天;反身而诚,伦纪中贤贤易色”即:凡是不正常和不道德的邪思邪念及邪淫邪行,“心”不能起念,“身”不可造肆。当知,虽穿著『裘衣”,以为人不能见身;起心动念,无影无踪,以为人不能知晓,而对于“天地鬼神”来说,衣内造次,其无所不见!人,起心动念,其无所不知!世间一切人,应该力断身体之邪淫邪行,真诚向善,所谓,断恶修善,向历朝历代圣贤之人及正人君子学习,个个都做“止色戒淫”的模范,必当后福无穷。易色,即是止色的意思。
“乐尔妻孥,毕其嫁娶”即:淫祸他人妻女,葬送人家一生的婚姻幸福,其罪可知。
“夭桃各咏于归,少艾焉容外慕;鸾帏梦畅,提头而人面模糊;凤管词新,拔舌而鬼形恐怖。”即:窈窕少女怀春咏歌,期待出嫁;美色少年容颜焕发,令人爱慕;若行邪淫邪行,贪婪美色窈窕,床上美梦未醒,已是人头落地,横尸街头;著写和演奏“淫词艳曲”者,一气不来,堕拔舌地狱,现恐怖鬼形!
“戒得心中如铁,法网讵罹”即:若持“不淫戒”,持到心如“钢铁”,如如不动,那么“法网”则有何所惧?色欲邪行,原是头上一把刀,杀机显露。生时,因贪图有限之欢,死时,则枉受无穷之苦。人,事到临头,若能忍,若能坚忍,若能很忍,则必感得“鬼神钦敬”,后福天降。人,若“视淫”、若“意淫”、若“语淫”,一定要想到,天地鬼神赫赫然,在我周遍,当自小心,以防天怒!力拒“奔女”狂澜,此乃“风清月白之吟”。弘扬“贞烈”之举,此乃“露峡雪江之句”。自己夫妇闺房,欲不可“纵”,乐不可“耽”。他人床上私语,切记“胡谈轻诉”!
“青楼薄幸,休教纵欲三年;白璧无瑕,只在闲情一赋。”即:红尘薄女,万不可纵欲三年,而损害身命;世间男子,良家妇女,一定在闲时读此一“赋”,而保全自己离尘不染。
批注:越中(唐越州,在今浙江绍兴)有一位名士,叫“拜亭”,是个大商人。有一天晚上梦到“文昌帝君”告诉他说:‘先生有写赋之才,何不做“戒色赋”一篇,替我唤醒世人?’拜亭从梦中醒来,马上笔砚备齐,挥而做“赋”,感觉下笔,好像有神相助似。字字“穷形尽相”,言言“怵目惊心”,总之,字字句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愿天下一切“文人才士,富豪劣绅,尊卑男女,老幼贵贱”,认真阅读,重复不厌,必将受益无穷,令子孙繁衍,富贵绵长。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