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寿康宝鉴——序
世间,没有不想得到“健康长寿,子孙旺盛,家道兴隆和吉星照临”的人;也没有愿意得“多病短命,后继无人,家道衰败,凶神光顾”的人。纵然是三岁的娃娃,甚至是愚痴至极的大傻瓜,也断然没有一个是“喜欢灾难,乐受祸殃,厌恶福寿,憎恨吉祥”的。
然而,世间人,大多“好色贪淫”,他们的“心”,祈求“吉祥如意”,而他们的“身”,却造做“邪淫邪行”;其心之所求与身之所造,背道而驰,所求与所得,往往适得其反,所得非所求,所求莫能得。换句话说,他们一心所企盼的“长寿健康,多子多孙,家道兴隆,吉星高照”等,到头来一样也没得到;而一心不想要的“多病短命,后继无人,家道衰败,凶神光顾”等,居然莫名其妙地不期而至。所谓,“种瓜”想“得豆”,没有这样的道理。“好色贪淫”的果报,就是“多病短命,后继无人,家道衰败,凶神光顾”,这是天道,所以,造做邪淫邪行而企盼得到“健康长寿,子孙兴隆,家道兴旺,吉星高照”,一无是处!这些人,迷惑颠倒,可怜至极!
放下那些纵情花柳,常常出没于娱乐场所而又祈求“富贵,智慧,长寿,无病”的人不说,既使是“合法夫妻”关系,若平常不注意操持,不晓得“时节、忌讳”等等,也必导致“损身多病,甚至有性命之忧”。有些人,虽然知道“节制”,但他们不知道“忌讳”,如,非时、非处、非地而行欲,如此冒昧从事,而导致夫妻单方或双方死亡的,有很多很多,然而,往往死者或其家人,并不明白其中真正的死亡原因,岂不可悲可叹,又可怜!
鉴于这个原因,我们的老祖宗,古圣贤人,编辑出版了《不可录》这本书。书中详细阐明了“色欲祸害”之所在;记录了各种“戒淫止欲”之格言;援引了历史上著名的“福善、祸淫”之证案;详告了“房事避祸”之持戒方法及日期,包括所忌讳之时,所忌讳之处,所忌讳之人,所忌讳之事,等等,真乃不厌其烦,叙述详尽,凡所阅读者,都能尽知所警戒。《不可录》这本书,其觉悟世间,救度人民之心,周到至诚,恳切至极!可见一斑。
而印光(印光大师自称——注)将此书再次增订,起名【寿康宝鉴】,并决定重新募捐,再版《不可录》,以广泛传播流通于社会,缘起于一件不能自我原谅而又痛心疾首的事件。
印光的一个在家学佛弟子,名:罗济同,四川人,年46岁,在上海从事于船舶运输商业。性情忠厚,为人老实,并深信佛法,与关絅之等学佛同修联合组办了“净业社”。民国12年至13年间(1923~1924年),常常发心,想到山上寺院(浙江舟山普陀山)皈依三宝,因俗业所缠,未能如愿。民国14年,得病,腹部膨胀数月,几乎病危,中西医治疗均无效。到8月14日,在清算药费时,发觉数额很大,济同随赌气说到:“我纵然现在就死,也决不再吃任何药!”罗先生的小妾十分焦急,在佛前至诚祷告,发愿:“愿从此终身一生吃素,决不杀生,以此功德,回向我夫,以祈求我夫身体康复。”佛前发愿的当天下午,罗先生的病情发生转机,大泻淤水,身体果然不药而愈。印光于8月底来到上海,寄宿于上海的太平寺。9月初2,前往“净业社”会见关絅之,当时罗济同也在场,虽身体未完全康复,但气色已是淳净光华,非常人所能比。见到印光非常欢喜,说:“师父来了,太好了!这样我在上海就可以“皈依”了,用不著再上山了。”择日9月初8,罗先生与其小妾一同来到太平寺,同受了佛门的“三皈五戒”。做完仪式,罗先生又约了数名同修,丁桂樵、欧阳石芝、余峙莲、任心白等居士,一起陪印光吃饭。到初10,罗先生又请印光到家里应斋吃饭,并说到:“师父就是弟子及弟子们的法身父母,弟子等就是师父的儿女”。印光应到:“做为父母,惟独担心你的病情,你病虽刚好,但没有完全复原,当慎重!”可惜的是,印光没有把话向罗先生挑明,所应慎重的事就是指“夫妻房事”。到了9月底,印光在上海功德林开“监狱感化会”,当时,罗先生也在场。会散后,有10余人留下吃饭,这时罗先生过来与算帐先生(会计)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印光见他面色极其难看,如同死人!印光知道,罗先生必是“犯房事”所致!内心非常后悔,当时只说“父母只惦记其病”,没有把所“惦记”的意思直接说明,以至于旧病复危!于是就想马上写信,从信中警示他“切戒房事”,并深明其利害因果。10月初6,印光回到山上,即给罗济同寄了一封信,详细陈述了“犯房事”之利害。然而为时已晚,不几日,罗先生过世的消息就传到了山上。临终时,关絅之等居士赶往助念,罗先生是否能往生西方,不得而知,但不至于堕落“三涂”。
罗先生大病数月,由“三宝”威神加持,不药而愈,调养十几天,气色光华,超过常人!因不知房事忌讳等事,误犯房事而枉失生命,这岂只是一种“自杀”,更是一种有负于三宝慈恩加持的不负责行为!
印光初闻讣告,实为痛心疾首。想到天下,当今这个社会,不知房事忌讳者,随心所欲者,冒昧从事者,导致无故殒命者,灾祸横起者,多到无数,若不当即设法进行教育和救护,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讲,有失如来慈悲救苦之道。由此,特将《不可录》取出,重新增订,排版印刷,流通社会,广利大众。以企盼世间举世之众,都能了解和知晓,夫妻房事忌讳之事,以不致于误送性命,和多遭横祸。某居士,将母亲在世之遗资1600元,打算印善书布施,印光全部拿来印【寿康宝鉴】,以拯救青年男女于未危之时,同时,用罗济同之死案例,令现在、未来一切有缘阅读此书的人,知所戒慎,知其利害,并辗转流通,辗转劝诫,如此辗转不滞,企盼举世之众同享长寿康宁,使世间“鳏、寡、孤、独”之苦况,日益减少。果能如此,则罗济同一人之死,企盼能换来世间一切人都得健康长寿,那么,罗济同之死,将功德无量,丈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济同必当常揖世间,永脱六道轮回之苦,投生于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学生,做清净海众的良朋益友。
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人健康时尚应该知道节欲,何况大病初愈?孟子所教诲的主要意思是:养心,养性情,长养“平和清净的心性”;善于寡欲,即,要善于戒色止淫;怎么才叫“善于”呢?有些人,平时虽然色欲较淡,对男女欲爱之事不太感兴趣,但他不知道“养精蓄锐”,欲虽淡,然时常行欲事,使“精”不能常存,就是指“虽有不存”,这种人不能称做“寡欲之人”,也就是,他不是“善于”寡欲的人;又有些人,平时虽欲望很强,常常起心动念或内动,但他知道“养精蓄锐”,绝不轻易近女色、失“精、神”,这样的人就是“有而能存”的人,真正是“善于寡欲”的人。简而言之,欲淡之人,虽有精而不知储存,不是“善于寡欲”的人;欲强之人,有精而能常存,才是真正“善于寡欲”之人。
10年前,有一富商之子,在东洋日本学习西医,考试第一。一次做电车,车未停稳而跳车,跌断一臂。此子本人是医生,很快就治好了。然而,凡伤骨者,百天内,至少几十天之内,不能有夫妻房事,俗说,不可近女色。该子不懂此道理,其臂表面上好了,实际上内伤未愈,随回国为母做寿,夜与妇宿,第二天就死在家里。此子非常聪明,而且马上就能行医,为人治病,造福一方,哪里知道,对于房事忌讳,懵然不知,以顷刻之欢乐,葬送了美好一生,真乃可悲可叹至极!
前年,有一商人,正值财运当头,头一天做买卖,赚利六七百元,非常高兴。第二天,从其小妾处,回到正妻家,妻子见丈夫赚钱颇丰,极为惊喜,随又行房。时值五月,天气很热,为了给丈夫解热乘凉,于是开电扇,备澡盆,又取冰水加蜂蜜给先生饮。二人无知,男子行房之后,不可受凉!结果,喝冷饮不到3分钟,丈夫就腹部极疼而死。
世间,由于不知道房事忌讳而冒昧从事,导致死亡的人,从过去到现在,不知有多少千、多少万、多少亿人!从古到今,世间福报最大的人,莫过皇帝。按常理,福报大者,寿命也应该很长。然而,详细考察,历代皇帝,十有八九不长寿!这难道不是因为,皇帝欲事多,加上不知道“忌讳”,而导致自己命促短寿吗?世间,有大聪明之人,有做为之人,往往也不长寿,究其原因,大多也都是因为“懵懂于房事忌讳”而造成的。
印光常讲,世人,“十分”之中有“四分”直接死于色欲房事,另有“四分”虽不是直接死于房事,也是由于平时贪婪色欲,导致身体亏损严重,受其他病邪感触,间接而死。而只有剩下的一二分人,才是按照命运的节奏而正常死亡的。茫茫世界,芸芸人民,十有八九,因色欲而死!能不令人哀苦悲叹吗?这就是,印光要募印【寿康宝鉴】的真正缘由和目的。愿世间所有爱儿女者,为同胞兄弟姐妹创造幸福、防祸患者,都能发心印送,辗转流传世间。使人人悉知“房事忌讳”,以避免得怪病、成残疾、受灾祸,避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废人,更重要的是,避免“误送性命”。
社会上,那些纵情花柳的人,多数是被邪知邪见,好色朋友和淫书黄毒所害,沉迷欲海而不能自拔。若能肯读此书,则能深知“色欲之利害”:一者,关系到自家历代祖先和现世父母的荣、宠、羞、辱!二者,关系到自己家庭的和睦和事业的成败,以及自己性命的生与死!三者,关系到自己子孙后代的贤与邪,贵与贱,盛与衰,灭与昌。其利其害,犹如夜间观火,再清楚明白不过了!倘若“天地良心”还有一息尚存,能不触目惊心而努力痛戒“贪欲和邪淫”吗?读此书后,务必改邪归正,各乐自己“合法夫妇”之天伦。既是如此,也不可以贪欲而损身,这样才可保证夫妻双双“齐眉偕老”,长寿健康。
清心寡欲的人,一般都多生“子女”,而且其子女往往“体质强健,心志贞良”,不但不容易犯自残的过失,而且决定能够成为光宗耀祖的大器之才!
以上所愿,都是印光长期以来,馨香祷告,佛前所企盼的。愿阅读此书者,共表同心,将此书随缘流传,广做布施,如此则人民幸甚!国家幸甚!
民国十六年丁卯月(1927年农历2月)春季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