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之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三
赞一
释迦牟尼佛像赞二首
百万人天眼本明,拈花无语并传真。饮光一笑生波浪,直到如今未太平。(拈花相)
尘点劫前生计绝,惯从人世弄风魔。世间不解乾城影,漫说须从者里过。(雪山苦行相)
阿弥陀佛像赞九首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感应道交,生佛无碍。讨甚自性弥陀,只此岂属心外。
光明寿量无伦匹,慈眼悲心彻底呈。只手长舒尘点劫,一般也是惜儿情。
观常作佛,佛常在观。心想遍知,同条共贯。
如来法界藏身,遍入众生心想。譬如月印千江,一切有目同仰。
若欲离此觅真,何异舍声索响。总云者个便是,依旧无端成两。
极乐大圣,法界医王。入慈悲定,放智慧光。尽未来际,恒照十方。
众生念者,摄取不忘。以如幻力,应物现色。妄想稠林,相好百亿。
即影即真,不二不忒。嗟彼生盲,觌面弗识。别觅玄机,翻堕见惑。
我今稽首,满月万德。愿共含灵,归安养国。
稽首宏愿四十八,一一愿光不可尽。果彻因源恒度生,莲华国土如明镜。
睹影闻名创发心,顿入宝王三昧印。但勤瞻礼莫辞劳,纸墨元同法界性。
缘生当体空假中,四德三身不别并。况复澄空月正圆,心水澄清月自映。
两朵莲华足底安,一双空手悲心切。觌面相逢法界身,虚空大地流鲜血。
诸佛正遍知海,不离众生心想。是故眼见耳闻,尽是弥陀声像。
痴人舍此别求,唤作法身向上。谁知弃有觅空,一体无端成两。
若知两既不存,毕竟一何须尚。炽然礼拜称名,即是超方伎俩。
稽首西方须摩提,无量清净平等觉。乘於六八大愿轮,示现八万四千相。
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中照法界,普摄念佛诸有情。
犹如慈母念一子,是故入此三昧王。名为普现一切相,画师承此三昧力。
纸笔为缘妙相生,此相即是因缘生。生即无生具三谛,三谛三身既宛然。
四德应知无缺减,所礼既即谛与德。能礼应知即止观,谛观名别体复同。
是故能所性空寂,稽首如空无所依,是即自性无量觉。
一佛二菩萨像赞二首
麻麦漫充饥,平地风波险。瞥悟本来心,无端石火闪。
跨师执如意,佛祖供褒贬。乘象阅大经,何曾有一点。
唤作佛菩萨,虚空不受染。礼拜任众生,尽礼原非谄。
咄,直饶恁麽举扬,也是白圭自玷。(出山相)
稽首阿弥大导师,观音势至同悲智。愿轮无尽等虚空,历劫长行不思议。
生界不空行不休,此是四宏无作誓。生界本空行非行,谁知二谛是一谛。
二由一有一莫守,非一非二非三四。三二宛然显一真,大圣以此垂恩济。
但愿众生悟自心,自心那复存横竖。横竖无非法界心,法界亦是强名字。
即知自心三圣人,本与众生体不异。觌面三身四德新,纸墨笔腕非他事。
身命归依能所忘,双忘双照恒如是。(西方三圣行像)
三大士像赞
成群作队,无风起涛。骑师跨象,何足称高。鍊得身形似鹤,祇是自苦自招。
忽然遇著文喜,毕竟如何解嘲。咄,杨柳垂垂春尽绿,清明时节雨如膏。
地藏慈尊像赞五首
同体大悲,无缘宏誓。千佛之祖,群生之裔。定入刹尘,珠悬三际。
轮相破疑辩才显谛,欲令戒学重明,顶礼莫存分剂。
人但知其地狱救苦,不知其无处不现。人但知其临终扶持,不知其无时不念。
三部经王,二种妙观。十轮重匡末法,三轮尽裂疑羂。此无量门中,第一神速法门。
从来若逢不逢,似见非见。不肖子,一生极力举扬,独许归信无间。
尚有一事怀疑,问取法身莫辨。
众生堕落地狱,皆由破戒重障。大士入狱救苦,独现声闻戒相。
不解剖判法身,偏解拈提向上。此是无作妙色,众生性具家当。
握珠坚强戒身,地藏人人地藏。五乘该尽孝慈心,最是医王愿力深。
百草根茎皆不弃,赢来大地足知音。
涕出何须更著惭,馆人相识恨长含。一哀偶遇横流泪。处处临丧欲脱骖。
普贤愿王像赞二首
介尔一心,万行具足。表以象王,支七牙六。除尔嗔心,便转妙毂。
法界宗师,昭彰耳目。远证读诵,近严幽独。觅即不见,见即受毒。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尘尘华藏,从此彰烁。不昧因果,法界开拓。
问取枣柏,玄珠在索。
文殊师利法王子赞二首
稽首大智德勇健,表於无畏师子王。能照八万四千律,皆作甚深般若光。
手执如意摩尼宝,所游自在妙吉祥。怖魔破恶亦除馑,大乘僧义难测量。
巨石乔松恒演法,无是非是身堂堂。
一片青山,无边波浪。动静不生,奇形异状。涌出宝莲,文殊在上。
大智勇猛,识风鼓荡。若欲思量,命失身丧。
普门大士像赞二十四首
一滴军持,汪洋非浅。洒尽三千,不亏不衍。生界若空,斯行乃转。(行像)
白者是纸,黑者是墨。何处是紫竹林,甚麽是磐陀石。
希有大士,无作妙德。不向空中现影,偏借灵於手笔。
识海波澄月影寒,蒲团叶翠苔痕碧。南海波斯到岸来,明珠价值微尘国。
如意纵横,莲经灿烂。师资追随,虚空彼岸。
欲识两人真面目,一般是有血性汉。(血书观音善财相)
取草为座,名曰吉祥。定共道共,总此浮囊。无非佛行,象顾师行。
普门示现,比丘中王。(比丘相)
磐石宴坐,无得无说。妙法两函,红炉点雪。手足分明,机关迥别。拟议思量。证龟作鳖。
蒲团寂寥,云衣绰约。大悲法门,借病作药。教苑筌罤,禅河略彴。顾问善财,南询路漠。
佛法无多,商量浩浩。说则不周,行则不到。怒目扬眉,逢强须暴。一炷名香,魔军永埽。
宝莲本向真空涌,月面还从性海升。踏破波涛全是水,不劳彼岸较先登。
风浪千寻,神通一味。游戏翩翩,何拘何系。踏破须弥万朵云,众生见者咸如意。
入定何如出定时,渟渟甘露浸扬枝。大千无地留烦恼,剩有空拳诱小儿。
一颗摩尼,光遍法界。卷之舒之,随心自在。倚坐危岩,忘形绝待。
甘露杨枝,妙叶兼带。唤作禅机,空拳捏怪。独许童子追随,鹦鹉依然云外。
巍然独坐大雄峰,度尽众生不见功。描出虚空千色彩,依稀未睹紫金容。
稽首大悲自在觉,圆满无碍陀罗尼。慈威折摄不思议,定慧庄严无等伦。
顿悟一念具千法,通身手眼炳然彰。方便智慧皆无作,一切念中亦复然。
念念显现不增减,尘尘法性亦复然。是故尺楮寸毫间,悉具大悲圆满相。
有人获睹此慈容,便悟法身真相好。此是普门示现力,莫作纸墨影像观。(大悲像)
得根本圆通,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力,遍疗众生病。尘刹尽分身,纸墨皆真性。
觌面太分明,发光同海印。更问大士谁,钵盂重讨柄。
碧眼修眉,长颅方颊。革屣蒲团,军持秘笈。
与彼应真,示同一业。是大比丘,清净卓杰。(梵僧像)
松株若龙,重岩似屋。跌座莲台,杨枝嫩绿。善应群机,如响答谷。
眼色耳声,非一非六。莫教错认古观音,俗人带发僧头秃。
菩萨慈真,众生病假。烦热场中,杨枝遍洒。彻体清凉,不知为者。
此便是无二无分,无别无断的血脉,更何用钻龟打瓦。
咄咄,佛法虽妙,执之则粗。龙鬼虽俗,现之则雅。若云观音必具妙相,笑杀东村大姐。
音闻性清净,声字何须埽。执卷视群生,普施摩尼宝。
智士悟根源,愚人打之遶。童子挈鱼篮,只为金鳞少。
二尾价一钱,未审谁能晓。
一叶莲舟,翩翩独迈。历尽尘寰,不离鍼芥。分明日用寻常,超越千奇百怪。
识得其中一线真,斯则名为观自在。此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
无作妙德的全体大用。彻底和盘举似人,不许拟议思量,只许翘勤礼拜。
终朝掐数珠,声声观自在。常然大用门,未来终不改。
众生若肯自念,何劳诸佛披铠。只因觌信不真,坐在饭边受馁。
众生迷本闻,循声妄流转。正在流转时,闻机元不远。
大士才返观,方知性自善。圆通复真常,触目菩提满。
遍应十界音,机成便能感。寂尔坐岩阿,炽然济群染。
非是大士功,亦非心念力。两皆不思议,所以终无忒。
自性无自性,情识非情识。觑破真妄关,方知法界德。
以我虚妄想,投彼寂灭国。如薪入火丛,如冰遇汤沸。
无明不动智,两名唯一实。
执佛珠,缘九界。上下合,慈悲债。欲悟圆通,但勤礼拜。思彼思忆,不思议最。(思忆相)
自性光明圆满轮,巍然露出紫金身。分明色相离情谓,何必重拈物外真。
叶作蒲团布作衣,默然趺坐待群机。众生界尽悲无尽,不自观音那得知。
阿罗汉像赞二首
咄哉者自了汉,梦墮大河不惮。曲肱舒脚熟眠,岂问中流两岸。
遇著希运禅师,又添一重公案。(渡海眠相)
证得无碍解脱,岂畏文字葛藤。拈来句句漏逗,埽去亦自非真。
不如随分消遣,青山何碍白云。(阅经相)
布袋和尚像赞三首
不离兜率,幻游人世。布袋头开,逢场抽税。笑口呵呵,无边宏誓。
临行自说姓名,诳杀几多後裔。
尽问袋中何所有,谁知笑里自藏刀。浮沈人世无人晓,塔院初成身已逃。
咄,八万岁时重举似,此行端的付蓬蒿。
一个布袋,千如百界。性具性造,互生互在。搬出搬入,了慈悲债。
笑脸呵呵,儿童多赖。纵令觌面不识,同到龙华三会。
寒山拾得子像赞三首
一真实地,不解屏息。十字街头,惯作浪客。国清寺里无人晓,鼓掌扬眉。
闾丘太守忽相追,潜踪遁迹。虽然骂破老丰干,不免两处皆狼籍。
天台垂迹谁能发,尚赖灵山两作家。主伴莫分前後示,依然一会说莲华。
一处一时同抚掌,当知夙有大因缘。愿王岂复违共主,智海安能出义天。
俄尔藏身非偶尔,漫然饶舌匪徒然。生平无限伤心句,尽付沧茫落日边。
达磨大师像赞五首
问渠何往,本自无家。一苇初折,毒鼓已挝。风恬浪静从君渡,可惜儿孙尽带枷。
一句安心语,万劫系驴橛。转得鼻孔来,虚空出鲜血。怪底东施强效颦,却令西子蒙不洁。
何如分付老云门,早与瞿昙同打杀。
蓦地西来,大似风前浪起。更加折苇,不免眼下眉添。饶君面壁九年,落得弄巧成拙。
赖有棱伽四卷,且喜救得牛边。咄,逢人切忌错举。
震旦大乘机缘熟,劳君远自西天竺。萧公不识真得髓,渡江疑杀人间仆。
神光断臂始心安,棱伽四卷开眉目。谁知法立弊旋生,五家分派空劳碌。
明道者多行者少,说道者多明者独。只今江上芦花寒。堪使屈原歌且哭。
面壁非由心不安,梁皇不识意多端。神龙睛点应飞去,跛鳖徒悲行路难。
行路难,仔细看。守株待兔知何日,缘木求鱼被热瞒。老胡双碧眼,孤烱照人寒。
幽溪开山始祖融禅师像赞
鹏养威,遥天瑞。劳导师,迢迢至。拶破坐观心,掀翻佛名字。
何物复何人,者个原非二。真风双径寒,幻迹牛头贲。
负米岂云劳,垂涕奚关寐。横一枝,今未墮,鸡笼月影芙蓉翠。
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像赞
教观久失墮,佛子乃再来。法界何次第,片语声如雷。
首座尚辞丧,况复诸庸才。缾水既灌口,智首亦操回。
蛣蜣论六即,阴妄岂尘埃。理毒与性恶,圆顿无疑猜。
唯心亦唯色,至理从此开。大悲传秘印,指要剖迷胎。
一喝悟直院,机用非安排。中兴集大成,万古犹堪怀。
紫柏尊者达大师像赞二首
破尽流俗知见,豁开宗教眼睛。不是门庭施设,极力剿绝识情。
契心印於觉范,救暗证之生盲。法道是重,一身为轻。
试验圜中瞑目地,始知半偈已功成。
此是紫柏老人,佛法不作人情。阐明性相宗旨,烁破盲禅眼睛。
何必师资授受,自契佛祖心精。何必上堂说法,随处广度群生。
堪使顽廉懦立,百世闻风若新。
憨山师翁清大师像赞三首
有谓此像太像,是见岭南之姿。有谓此像不像,是见匡岳之仪。
予谓师宗不宗教不教,正以像不像而得其皮。且道是赞伊,是毁伊咄,且看眼上一双眉。
伟貌丰神,坚勇大势。空定凝神,光明初霁。忧在法门,祸福宁计。
掣电奔雷,德山临济。密用潜行,圜中海际。知之者谓是只手擎天,
不知者谓是英雄欺世。谁知其甘处於非宗非教之间,不与时流同逝。
生平不识师翁面,梦中接引曾三见。今日欣瞻卷上容,彷佛慈悲亲示现。
忘身为法古来稀,荆棘林间惯血战。万里炎荒作战场,未审何人追後殿。
雪浪大师赞
埽荡支离,不拘轨则。潇洒风流,露疵缩德。分明是玄奘再来,怎怪得肉眼不识。
云栖和尚莲大师像赞三首
威而不猛,和而不同。慈心济物,梵行明功。追踪往哲,启迪群蒙。
弥陀一句,横亘竖充。禅关把定,永镇魔风。我来礼塔,恍睹遗容。
咦,私淑未须言嗣法,聊将嗣德附莲宗。
世竞贵奇特,师耑守平常。人尽尚高峻,师独存谦光。
旋万法而指归净土,悯五浊而广作津梁。闻慈风兮宽鄙敦薄,
积善化兮源远流长。仰遗规以私淑,愧嗣德之未遑。
此是云栖老汉,肚里最多思算。谛观末世法门,百怪千奇没干。
饶他梵语华言,不出威音那畔。所以旋转万流,直指西方彼岸。
只图脚底著实,何必门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灯,闻风犹使顽夫惮。
博山无异师伯像赞二首
貌伟神丰,心慈体劲。向空观以入门,从寿昌而断命。
坚持不肯家风,痛洗今时禅病。既存彻困婆心,何必单提正令。
只嫌一句葛藤窠,留与儿孙作话柄。没踪迹处莫藏身,老妇依然犹叹镜。
此是博山老汉,肚里绝无思算。逐出魍魉山精,送与群魔作伴。
虽然未得儿孙,却胜诸方杂乱。咦,把定牢关不放人,至今闻者犹惊惮
灵隐兄像赞
净明庵里,打失半边鼻孔,犹未全露败缺。台岳书中,摸著一个秤锤,到底硬如生铁。
呵呵呵,会也麽,同条生不同条死,莫怪岩头口太多。
诵帚律师像赞
冷面热肠,铜头铁额。不狥时情,专图破格。涉水登山,禅关讲席。
胜友良朋,风朝月夕。尝遍神农百草丸,弥陀一句成安宅。
雪航法主像赞二首
一世老婆心切,未免弄巧成拙。临行稳蹈莲衢,也是今时豪杰。
西方公据现存,何必丰干饶舌。
好个伶俐汉子,惯要拖泥带水。虽然满地儿孙,未审阿谁得髓。
临终不忘旧交,千里向予求毁。索性再骂一顿,果然是释迦文佛的奴仆婢使。
鉴空宁禅师像赞
骨嶙峋,面冷落。严律检,珍然诺。功成不居,因果不错。
咦,六十年来不炫奇,临行落得心无怍。
衍如禅兄像赞
欣欣厥容,谦谦厥德。无事萦心,有怀诣极。揖春风兮饮和,历岁寒兮自得。
时人是真时人,弥勒是真弥勒。
觉空老尊宿像赞
掷戟投戈礼觉王,献花岩畔露神光。戒香独绍五云色,佛号偏宗十亿邦。
镇日蒲团消客梦,半生崖壑绝行藏。陈如自昔称僧首,百世犹闻眉影长。
宣圣像赞
空空无知,知我者天。圣仁岂敢,不贰不迁。一以贯之,初心方便。
天下归仁,最後玄诠。迹集帝王之後,本开觉路之先。寄微言於易象,推大圣於西乾。
纵无大灌顶经之记,亦可信为普门示现之贤。
赵十五像赞
视物之生,犹己之生。视人之厄,犹己之厄。只此民胞物与心肠,便是大慈大悲血脉。
欲知不二法门,更受山僧一掴。岂不见,博施济众,尧舜犹病。菩提初发,生界斯尽。
会得个点玄关,便是维摩话柄。咄,觉路本来常坦坦,莫认偏锋作正令。
沈母金太孺人往生赞(有引)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原与阿弥陀佛同体。而罕能直下知归者,无他,未具信愿行三故也。予尝谓信如将,愿如谋,行如军旅,有将有谋,老弱亦可取胜。苟无将谋,虽勇壮亦溃矣。是故信宜专,愿宜审,行宜无所不收。专且审,故圆顿直捷而至高。无所不收,故三根普被而至广,此念佛三昧所以为横超胜异也。迩来宗教之士或视念佛太易,以为曲被中下,或视念佛太难,以为斋戒须全。夫太易则不高,太难则不广,岂宝王三昧之谓哉。今观太君坐逝,洵可顿释两疑。合掌赞曰,
人心佛心,本自无二。一念相应,欲仁仁至。卓哉沈母,信此实义。圣号喃喃,日时不离。
但持十斋,慈祥恺悌。罕睹怒容,多赡惠施。八十六年,净业乃粹。集饮欢娱,大醒如醉。
蓦直西归,坐脱若戏。欲显真因,身香表瑞。信矣高圆,诚然广被。匪易匪难,千秋永企。
沈翼薇趺坐图赞
七年守士,愈杀愈慈。二载省方,恩威并施。朝中正立,奸魄潜劘。林下彷徉,知雄守雌。
贤母念佛,端坐西驰。纯孝继德,取友亲师,君不见,君家太君身示现,圆融直截超方便。
假饶透尽千七关,五百元来只半串。直下闻熏莫更疑,长安岂离含元殿。
谭埽庵居士像赞
头顶青天,脚踏实地。忘食忘忧,穷年竟岁。读尽世间好书,识尽古今奇字。
不肯分佛分儒,何必为僧为吏。孔孟称之为出世子孙,佛祖唤之为在家法裔。
单得憨翁授记深,毕竟同归第一义
陈旻昭居士像赞
愿广悲深,心灵语豁。以法门之忧为忧,以群生之脱为脱。尽未来际,誓居学地。
遥承寿昌,不肯二字真正衣钵,见人一味合掌低头,便是今时常不轻菩萨。
张玄超像赞
分宗判教两无涯,吴越元来是一家。欲识声前句後事,年年踏雪看梅花。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三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