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之四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法语四
示昙生方丈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历位,无非无外之法界也。知皆即法界,自无入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则富贵能淫之,贫贱能移,夷狄患难能屈之矣。孟子论素位而行,则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门,则曰,入如来室,坐如来座,着如来衣。要之皆不为物转,方能转物也。
示智林
大般若云,三十二相无别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况复佛身。大佛顶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名三无漏学。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杀,必落神道。若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大妄语,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戒之关系大矣。
示旭生
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当。直下承当,则不自暴弃。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此常不轻所以通礼四众,速净六根者也。便恁么信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何俟四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
示明一
达得一,万事毕,一果何物哉。设以事物为一,事物且纷然不齐矣。设离事物而别谈一理,理复安在。若谓如空,亦是物也,非理也。若谓非事非物亦非虚空,不几龟毛兔角乎。故知真明一者,事事物物,何莫非一。苟迷事物之源,妄计别有一理,此理亦事物影像而已。计事物者,一重虚妄,别计事物影像为一理者,乃妄重加妄,谬之谬矣。诸佛哀之,特与道破曰,妄想无性。祖师悟之,特与发明曰,觅心了不可得。此明一者之晨钟也。
示届远
一心三观,必以空为初门。以无始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未有真知妄想无性者。尤以戒为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勿如火烧眉毛只图眼下也。
示大观
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海难为水,此世间大观也。反观父母生身如海一沤,起灭无从,十方虚空生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此出世大观也。善财入普贤毛孔,一念举不可说步,一步过不可说刹,经刹尘劫,不得毛孔中世界边际,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如是。且道世间邪,出世间邪,大观邪,小观邪。咄,逢人切忌错举。偈曰,大观小观,刹海毛端。两个五百,元来一千。恁么会去,毕竟可怜。参。
示幽若
十界差别,无多差别也。正因理体同,了因解性同,缘因业用同。不同者,几希之一念耳。一念背觉合尘,法身般若解脱即苦惑业。如暗触宝,伤皮破骨,岂宝之罪哉,但庶民去之耳。一念背尘合觉,苦惑业即法身般若解脱。如善用宝,四事豪适,乃显妙宝之功。故曰,君子存之。顾念惟缘生,岂有实法。达缘生一念,性空无体,是谓真存,总不离乎几希者近是。
示石友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示无己
无始来妄认有己,何尝有实己哉。识得妄己本无,则净土不期生而自生,净戒不期持而自持。此先悟后修之旨也。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持净戒,求生净土,功深力到,现前当来,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即见佛,即成佛矣。
示卓飞
聿彼飞隼,先卓然自立,后奋然高骞。卓者可与立之谓。飞者可与权之谓也。吾门则先自利,而后利他,戒定慧三学是已。三学具足,不期喻人,人已孚化,动之以礼,其身正不令而行也。然尤以戒为初基。持戒者,非三衣一钵之标榜,锡杖皂袜之混淆也。贵精明开遮持犯,使性遮二业,悉如冰霜,然后六情不驰骋于六尘,而念处可思修耳。身受心法名处,不净苦无常无我等观名念。以念缘处,即定之慧。以处系心,即慧之定。定慧具足,方称妙戒。由此言之,戒不惟初基,复该究竟三乘。七众律仪,随一真修,皆二利之具。不必高挂菩萨比丘之名,而后为尊胜也。
示止生
心性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故称性而修止观,全修在性,非造作也。末世不能通达文字,被文字缚,如痴狗吠声,才闻止观二字,便谓是工夫,不是本体。讵思离本体外,那有工夫。离工夫外,那显本体。本体工夫,不一不异。寂照定慧,何性何修。况谛观一念昏散之性,毕竟是谁昏散。则终日昏散而未尝昏散者,即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也。未尝昏散而终日昏散者,即未尝圆觉而终日圆觉者也。夫昏扰扰相,与寂照违,犹不离本体,止观可云非本体乎。
示恒素
时人有二患,一作辍有始无终,二矫饰外美内弊。然外美者诬世,是尤足患也。夫二既是患,则恒与素,真良药矣。亘古今而一如曰恒,统十界惟实相曰素。由素而恒,此又入手最要之门。一洗假宗假教假律之弊,千古有一人知其解者,旦暮遇之矣。
示见彻
法法头头,无非至道,人见不彻耳。今受根本五戒,只须住于戒中,明见佛性。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五戒之相,一一无非法界。慈良清直,正见昭明,念念圆满无上功德。奚必吹毛拈拂,方称向上哉。
示净乡
四不坏信,尤从戒始。盖昏涂宝炬,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脱死,何路堕坑落堑。凡发心起行,亲师取友,择法眼目,看教指归,工夫要诀,巨细精粗,无不从学戒而辨。故从上佛祖,虽教观有偏圆权实种种不同,未有不以戒为初基。以戒辨邪正者,清净明诲,的是乐邦左券。此信不可坏也。
示刘诣昭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夫豪杰者,圣贤之基址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不能为豪杰,而能为圣贤,吾所不信。不能为圣贤,而能为佛祖,吾尤不信。然真豪杰,决不以豪杰自局。真圣贤,决不以圣贤自满。真佛祖,岂复以佛祖自命哉。
示朗然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天平一头低,一头必昂。虽巧识强捻,不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汉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况下者乎。
示如白
学道莫若专精,有分嗜利,智亦罕能诣法源底,况中人哉。吾人无始来,于三界六道中,何事不历,何艺不习,独不曾修四念处,明四谛理,证四果及四智耳。已历已习者无救生死,奚劳更历更习。而脱苦法要,茫未有得。三年艾,安得不从今日畜邪。念处慧熟,圣谛理明,然后出真照俗,游戏百千技艺,非为分外。若不向根本讨线索,饶法法专精力学,学到百千万劫,术术巧妙,仍是生死岸边事。一随业转,旋归废忘,岂非枉用心机。思之择之,无俟朽人之苦诫矣。
示莫允臣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倘一念瞋起,百万障生,小不能忍,大谋斯乱。况今刀兵劫浊,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何如努力,以障狂澜也。
示朝彻
佛法中行佛法,非难也。世法中行佛法,乃为难事。又佛法,仍不坏世法,名难中之难。然第患认佛法不真不亲切耳。世法佛法,何尝不同一缘起哉。读世主妙严品,及入法界品,可悟如来境界矣。
示雪林
学道与学好不同。学好只得世间虚名,学道贵得出世实益。学好只顾眼前局面,学道须明尘劫远猷。尘劫远猷,不离眼前,而恋却眼前顿昧尘劫。惟达士直观眼前一刹那性,非生灭无去来了不可得,安有身世自他可拘可恋,然后观同体积迷,兴无缘弘誓。苟不足自利利他者,举世趋之弗屑为,果能自利利他,世共非之弗敢怨,是谓学道,亦真学好者矣。
示王亦含
修身以俟,不计近功,此造命之术也。惟后天而奉天时,始先天而天弗违。小水长流,则能穿石。钻木未热,火难可得。是以学道不难一时勇猛,难永久弗替。观世音菩萨求男得男,如因病求得仙丹,兼得轻身遐举。吾愿居士,因求子而力行众善,惟广惟大,愈久愈坚,则证入一子地,视法界众生,皆是吾子,振振麟趾,不待卜而可必矣。
示六度
众生无始来,不知一切惟心,妄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佛顶约七处征之,中论约四性推之,智者约四运观之,无非破缘影妄计而已。但不执缘影,则现前介尔一念,本自离过绝非,清净周遍,百界千如,海印炳现矣。欲破缘影妄执,或就七处遍征,或就四性横简,或就四运竖破,皆可。随病服药,法无一定。思而修之,存乎其人。
示养德
学道之人,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时恒简点身口意业,善多邪,恶多邪,无记多邪,堪消四事邪,不堪邪。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
示予正
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故愈博而愈约,否则愈博愈无头绪,去道亦愈远矣。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惮其劳,念念了当大事,岂肯 著相计名,寻行数墨,附叶攀枝,以徒资口耳哉。末世不然,名为欲续如来慧命,撑如来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惟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尘而已。嗟嗟,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涂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窠窟。学问益多,害心益甚,学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尝不梦寐痛哭者也。
示庸庵
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谓一步即千里,可乎。夫以佛道为千里者,戒是最初一步。从此至成佛总不出此一步,而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然进步之法,不过舍无始故步。故步各有偏滞,而最障道,莫若瞋慢。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瞋粗而易除,执理瞋细而难断。慢过慢显而易见,增上慢卑劣慢隐而难知,知所难知,断所难断,是谓能离退缘矣。
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方式,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示谢在之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即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喻如梦幻泡影露电。若返迷归悟,则又即有为成无为,如梦得醒,幻复本,泡归水,影归质,露不异湿性,电不异常光。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埽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当下即是净土,何必西方。问曰,当下即饱暖,何必吃饭穿衣。当下即富贵,何必货殖科甲。当下是学问,何必读书。当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间法毫不可废,何独于出世法而废之。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
示智慧
学道贵有品格,有识量,而文字记问不与焉。有品格无识量,不足旷超千古,犹无品格也。有识量无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品格识量既具,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时流习气所迁。纵钝若般陀,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便堪证沙门果,发无碍辩,况本解文义者哉。呜呼,法门之衰,至今日,不忍言矣。剥必复,否必泰。若要梅花香扑鼻,还他彻骨一番寒。豪杰之士,宜何如动心忍性,以无负已灵也。
示不岐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不过了妄想无性,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已。欲悟真性,贵直心正念真如。欲作真如实观,先修惟心识观。强观诸法无实,惟心所现,则心外无法。次观心无心相,觅之了不可得,则法外无心。既心法两亡,能所性绝,不谓之真如实观,不可得矣。设不正念真如,妄计有心有法,有能有所,则自生岐隔,堕委曲相。只此委曲,亦无别体,元揽真如为体。如狂花以空为体,波浪以水为体。故曰此想不真。知想不真,则不随虚妄生死相续,而佛祖传授心法,极尽于此。以此心法,往印千经万论,列祖公案,不啻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若不向此门打彻,别商学问工夫,总之多岐亡羊,非大佛顶首楞严三昧。欲修三昧,尤须事理并进,显密互资,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誓于现生取办可也。
示尔介
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此圆人称性而观,称性而悟。弹指超无学,一路涅槃门也。今有志之士,不能一超直入者,只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肯直下谛观介尔之心,本自了不可得故也。如肯直观,则知心无心相。既不认缘影为心,则虚空山河大地,咸吾介尔心中所现物矣。能缘既无,所缘安有。一空一切空,而非断灭。所现穷互,能现亦然。一假一切假,而皆如幻,不可以空名,不可以假名,强名为中。中亦不在空假之外。空假无体,全以中道为体。言空则三千悉空,言假则三千并假,言中则三千并中,故得互互具足,无欠无余。如此则一尘中剖出大千经卷,有何正像末之可分别。此则不唯为佛祖出气,亦可为予一洗句读先生之耻矣。
示夏盖臣
圣贤固不择地,不择时生,然往往生于山谷乱世者。莲出汙泥,珠生浊水,非苟然也。莲在泥泥不能染,珠在浊浊不能混。圣贤之在山谷乱世,山谷岂能局之,乱世岂能易之。夫山谷不能局,乱世不能易者,宁唯圣贤有之,圣贤能勿丧耳。尧舜心法,不过危微二字。操则存,舍则亡。伯玉寡过未能,子路闻过则喜,孔子五十学易,文王望道未见,皆危微心印也。是故不以求放心为学问,而徒事口耳,异乎圣贤所谓学问矣。顾心是何物,云何名放,云何而求,若放则驰散六合,求则还归一腔,此缘影耳,风大耳。过去未来现在,心不可得。设有可得,与鸡犬同是一物,而心岂一物哉。真求放心者,必须觅心了不可得。惟心了不可得,方知天地日月山河国土,皆妙明心中所现物,亦无能现所现之分,是谓天下归仁,是谓明明德于天下,是谓山谷所不能局,乱世所不能易。故陆象山云,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悟此决不更问天地何所穷际。以心外无天地,天地止是心之相分耳。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邪。知此则儒与佛,均不足以名之。一任名儒与佛,无所不可。努力求焉。
示蔡二白
天地万物,皆有始终,有形象,有方隅,有分剂,唯心识无始终形象方隅分剂,故曰觅心了不可得。心了不可得,而天地万物无一不唯心矣。然我法二执不破,则唯心唯识之理不彰。心识之理未明,则因果感应之妙,不能如指诸掌。故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观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夫心犹金也,十法界因果,犹种种庄严器具也。然天下容有不造器之顽金,断无不造十法界之顽心。纵一念不生,仍造成无想外道矣。故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唯二白居士可承当之。
示李剖藩
善学圣人之道,贵得其神,不可泥其迹。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然神岂迥在迹外哉,特不泥于迹耳。不泥迹故,尧舜揖让,汤武征诛,武周治世,夷齐高隐,比千谏死,微箕奴去,孔不俟驾,孟不可召,泰伯断发文身,曾子启足启手,禹稷过门不入,颜子箪瓢陋巷,不唯并行不悖,亦可易地皆然。如以迹而已矣,则子莫执中,不几滥大舜之用中乎。嗟乎,盈天地间,凡可睹闻,何莫非迹。惟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者,乃为神。而求道者,往往局视听所及,鲜能求于不睹不闻之真源,其何以当吾世而见知,越百世而闻知。故曰,颜子没而圣学亡,良足悲已。顾圣学虽亡,有不可亡者。特患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耳。王阳明奋二千年后,居夷三载,顿悟良知,一洗汉宋诸儒陋习,直接孔颜心学之传。予年二十时所悟,与阳明同,但阳明境上炼得,力大而用广,予看书时解得,力微而用弱。由此悟门,方得为佛法阶渐。今于佛法所窥,较昔所悟,犹海若之于河伯。而佛法海中,尚未尽一滴之量。道之无穷,其致若此。倘不剖开人世籓篱,何由到此海阔天空境界。孔子答善人之道,谓不践迹。又云善人吾不得而见。甚矣,不践迹之难也。下学而上达,斯不践迹而入室者乎。上达为君子,下达为小人。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当知四科六艺皆迹,而三纲五常亦迹也,天地日月两仪太极无非迹也,皆形而下者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形而上者,乃谓之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非剖籓是望而谁望。
示石耕
佛法之盛衰,由儒学之隆替。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以真儒心行而学佛,则不学世之假佛。何谓假佛,立门庭,尚施设,取悦耳目,不究极于心源,以衣钵为持律,消文贴句为演教,机锋偈颂为禅宗,名利存怀,偷心见刺,魔王长欢,大圣永叹。坏周室者齐桓晋文耳。何谓真佛,破我法二执,观二空真如,自见其过,悯他犯过,举心动念,举足动步,皆为自出生死成菩提,亦令众生同出生死成菩提。是故持律,则开遮持犯,洞了分明,性业遮业,誓求清净。阅教则辨体明宗,识用知相,若权若实,深达指归。参禅则截断偷心,直明本性,识取纲宗,不存轨则。虽三学圆明,仍能不知不愠,决不炫玉求售,决不执己律人。惟随顺物宜,应病与药,沤和般若,双照并行,斯乃不负堂堂僧相,堪称出世丈夫。佛恩既报,则宣圣之恩,君父檀信恩亦报矣。
示语幻
法门之衰,已非一日。而致衰之故,由因地不真。今人发心参学,罔不以扶持法门为志。及察其所谓扶持者,不过曰开丛林,建梵刹,攒指五千一万,灾梨杀青无虚日,嗣子皆才华名世,美丰神,座下戒子,钵杖围绕数十匝,剃度徒众,环里市而处如错星。乃至紫绶金鱼,乘高车肥马,往来山林间,络绎不绝而已。故下手时,便从世谛流布中著眼,便向门庭施设处安排。而佛祖真命脉,遂为此等人埋没殆尽。五霸者三王之罪人,谅哉,何谓佛祖真命脉,破我相,荡法执,克除习气,涕唾利名,时自简点过失,决不一言一事欺心,师正法不师像法,学古人不学时人,自己死尽偷心,然后能死学人偷心,自己透尽佛祖心奥,亦不轻以佛祖心奥强示于人。何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民可使由之,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如释尊之脱珍御敝,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四十余年,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凡佛祖圣贤出世,止循循诱众生,非卖自己风光,何须汲汲炫其所长,惟恐门庭或卑,名位之或下邪。才有一念争门庭,分高下心,便是生死根本。以此撑持,则法门日陋,直至不可复救而后已。痛哉痛哉,予于此梦寐永泣,无可轻与言者。法友或能信此,为一拈之。
示圣可
千经万论,求之语言文字,则转多转远。求之现前一念,则愈约愈亲。盖一切经论,不过现前一念心之注脚,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然心性难明,故藉千经万论互相发明。今舍现前心性,而泛求经论,不啻迷头认影矣。真明心性者,知经论是明心性之要诀,必不弃舍。但看时知无一文一字不是指点此理,就所指处,直下从身心理会清楚。如破我法二执,的的破尽,不留分毫,辨种现根随,则使自心种现根随,历如指掌,不使家贼作崇,是谓不离文字,而得观照,不作文字乃解,不作道理解,便是真参实究。不论年月生劫, 将三藏十二部,都卢作一话头,看来看去,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看到牛皮穿破,眼睛突出,忽然无心契悟,方知与麻三斤,干矢橛,同是敲门方便。那时若不透尽千七百公案,不摄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是处。
示证心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寿昌云,念佛心即是佛。盖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落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怍佛,是心是佛。谓之以佛证心可也,谓之以心证佛可也,谓之以佛证佛以心证心亦可也。至直捷稳当,至圆顿了义,不可思议,不可将余一切法门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象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言,可不信哉。
示灵奕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故曰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现前时,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贪,有何名可恋,古董之可携去。不恃我相,我见伏矣。不贪五欲,烦恼降矣。不恋虚名,体面可放下矣。知古董之不可携去,则不越分以求之。纵先有者,亦可舍之以作福矣。苟能离我我所,见执烦恼,则视缁素灵蠢无一非未来佛。既所见无非未来佛,则凡可以供养恭敬未来佛者,无弗为也。凡可以损恼忤触未来佛者,无弗止也。如此而福不增,寿不永,澫益舌当堕落。倘不能一切时念未来佛,则不能一切时积集福慧。福慧不积,虽侥幸活至百年,亦终与草木同腐而已。
示讲堂大众(并注)
一切(通指八心王五十一心所)相分,皆是心影(喻如镜像)。一切见分,皆是心光(喻如镜明)。一切自证分,皆是心体(喻如镜质)。一切证自证分,皆是心性(喻如镜铜,此四并是依他起性)。光影妄,则体性亦妄(此妄含两重义,一若于光影计有实我实我法,则为遍计所执性。既执光影为我法,则并体性亦为我法,是四分皆成遍计也。二虽不妄计起性,不惟光影是依他,并体性亦是依他,所以四分皆为依他性也)。体性真,则光影亦真(此真不是离依他四分而别有真,只达得光之与影,实非有二,惟是一心,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则不但体性即圆成实,而光影亦圆成实,故四分无非圆成实性也)。譬如计绳为蛇,则麻亦成蛇(亦如计镜像为实人,既迷依他之相,必迷圆成之体)。了绳即麻,则蛇亦是麻(亦如了像与明,总只是镜。既悟依他非有,自知遍计本空)。是故见蛇者,不见绳与麻(此喻一切凡夫外道),是谓一遍计一切遍计(十界皆为所遍计境),而非无绳,非不即麻也(可见遍计不离依圆,故空观但空遍计,而依圆元不可空,纵除灭三性,入三无性,乃名一空一切空,亦只是除其定有三性之执,仍但空彼依圆上之遍计执情耳)。见绳者,不计蛇,亦不见麻(此喻三乘权智),是谓一依他,一切依他(十界无非依他起性),而未尝不即麻,亦未尝碍彼痴者之计蛇也(可见依他,亦不离遍圆,故假观,但立依他,而遍计无可立。圆成不须立,纵成立三性缘起,乃名一假一切假,亦只是约悟名圆成,约迷名遍计,仍但发明三性无非依他起耳)。见麻者,了知非蛇,亦非绳(此喻圆人实慧),是谓一圆成,一切圆成(十界无非圆成实性),而不碍愚者之计实绳实蛇也(计实绳,是三乘愚,计实蛇,是凡外愚。可见圆成亦不离遍依,故中观但显圆成,而遍依元无可显,纵圆统三性,乃名一中一切中,亦只显彼遍依无本,体即圆成,仍但显彼遍依,统一圆成实性耳)。但能如是观察自心境界(一切境界,皆即是心,故名自心境界),不着语言文字(圣贤造论,随意取譬,以晓蒙童,原无死法,且如镜可譬于依他四分,亦可加一,认有实人,而譬三性,谓镜即圆成实性,像即依他起性,愚小无知,计有实人,即遍计执性也。又如绳可譬于迷悟三性,亦可除却妄计为蛇而譬四分,谓绳二股,可譬见相二分。麻可譬自证分,四微可譬证自证分也。以喻通喻,理最易明,若死执定,不知变通,是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矣),亦不背语言文字(华严偈云,文随于义,义随文。古人云,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则若宗若教,一以贯之矣。又复应知,众生起过,只由见相二分,决不由自证及证自证分。以内二分,终日在妄,终日恒真,且众生日用不知,无由起过,故相宗明其皆是现量,皆是挟带。只因举体成用,用既依他,体必同成依他,故四分皆属依他,不许单立见相为依他性,以用外别无体故。若了知全用即体,则体既圆成,用亦当下圆成,故四分皆即圆成,不许单立内之二分为圆成实,以体外别无用故。今人不达,若执四分皆是依他,于四分之外别立圆成实性,而云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是犹舍彼已成绳之麻,而别求未成绳之麻,与绳相对,乃云不一不异也。但不一耳,岂真不异也哉。呜呼,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旨,几为蚀书蠹鱼之见所乱,吾安能已于辩也。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