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十之二
诗偈二
山居六十二偈(有序)
抱病入山,了大事不暇。暇哦乎,然有不容默者,不向哦中来。傥得意忘言,
未必非大事之一助也。
一自芒鞵破,从教万虑慵。短衫堪度夏,敝袄复经冬。
坐起余长啸,谭时仅短锋。晨昏伴幽寂,崖上几声钟。
一病五百日,形神并已枯。缁素偶相值,称我为禅癯。
禅癯竟何解,佛法从来无。倦眠醒便起,笑此空头颅。
我爱山中行,安步不须马。有时访怪石,有时趋树下。
本无取境心,何劳更修舍。嗤彼世涂中,钻龟复打瓦。
我爱山中住,观化俯且仰。一法不当情,万缘同镜像。
才言独露身,无端已成两。笑破太虚空,岩谷争酬响。
我爱山中坐,一日两日永。顶虽鹊未巢,树亦枝无影。
既不耐諠哗,亦不味幽静。形疲便起行,枯椿变浮梗。
我爱山中卧,易寐还易醒。醒寐惟幻形,谁实司肯綮。
谛观五阴身,非别亦非并。不知何所缘,犹然不自肯。
渊明嗜杯酒,不与莲华盟。折腰既弗屑,麯蘖胡偏酲。
欲深天机浅,格言羡庄生。性学岂多术,无如理胜情。
壮士血气盛,国步夸邯郸。杀人不敢睨,一语盟肺肝。
义勇洵绝世,仁慈体乃刓。图穷露匕首,髑髅千古寒。
玉兔甫西逝,金乌复东升。少壮日已去,衰病时时增。
寐者终不觉,智者思自惩。但使冰成水,无令水结冰。
狐兔营其窟,乌鹊争其巢。孰知咸在旅,生死均浮泡。
茫茫苦海阔,欲渡须系匏。莫使荒郊骨,还令梵志敲。
贱人登垄断,巢许趋高冈。清浊固霄壤,取舍同膏肓。
不知三界梦,剜肉强作疮。一念悟无性,十虚任徜徉。
水气每成虹,地蒸每作菌。介尔本无形,刹那已有朕。
慎独虽兢兢,岂达无生忍。一翳甫在睛,空华斯乱陨。
盛暑喜乘风,严寒爱向火。情性屡随时,究竟谁为我。
未出有无关,空劳此静坐。莽苍三返人,抚腹犹称果。
风来万壑鸣,月出千山皎。笑此顽虚空,常为明动扰。
不动复是谁,岂居风月表。离此既双非,问君了不了。
胡弗畏深坑,徒忧打之遶。蓦直转欹衺,空争内外绍。
荆璞未应剖,卞和徒自泣。雷鸣二月春,蠕动皆离蛰。
屈伸信有时,何用劳汲汲。筑碎太虚空,从古原无汁。
画饼不充饥,美食不中饱。欲缚树头风,勤取龟毛绞。
弄假岂成真,卖拙飜为巧。俱卢日落山,瞻部鸡鸣卯。
圣训恒谆谆,令观五盛蕴。阳焰与空华,无我谁欣忿。
生死靡暂停,幻质同朝槿。了知呼吸关,至道斯云近。
御寒不[结-吉+辟]绩,糊口不耕田。佛制固如此,谁思共息肩。
神王飜贝叶,形疲且稳眠。何须学枯木,失此无心禅
有嘲不用解,有山不用买。泉流月影长,雾压空形矮。
起卧任所适,语默随潇洒。拽杖登岩阿,野鹿驯无骇。
律法如乱丝,禅宗更莽卤。纷纷义学家,犹然水添乳。
悠悠净土门,事理分舍取。各披祖父甲,飜傲负嵎虎。
哀哉复哀哉,坐致魔军侮。
枝叶秋已摧,贞实冬无败。所以真伪关,终莫逃炉鞴。
欲使稻粱肥,殷勤先去稗。折摄似分涂,同归调伏戒。
人侮非自侮,自侮非侮人。不受礼归主,妙喻真且亲。
修罗慢幢折,帝释胜幡新。忍为力中最,胜敌宁扬尘。
调心如大地,宠辱何关意。美玉良自珍,角石飜成瘁。
遐哉睡虎机,千古称难企。忍记歌利王,鹿苑成善逝。
言居佛祖先,行落凡愚後。漫抱法门忧,自疾甘无救。
耻躬愧儒宗,归爨惭御宼。莫夸日正长,瞬息闻更漏。
揠苗徒自损,沟浍盈还涸。九仞不及泉,枉向高原凿。
慎终亦谋始,所厚那堪薄。醍醐愿共餐,善巧先钻酪。
三十未始壮,四十今已老。徒尔费芒鞵,依然不闻道。
既惩从井仁,岂学手援嫂。见弹求鸮炙,嗟哉计太早。
壁影本非魑,孩童疑作鬼。白日忽升天,见彻无头尾。
秋深饶月华,春到多芳草。根境未离籓,受用能有几。
牛犊不畏虎,伤鸟怖虚弓。安畏虽异局,对境皆懵懵。
何如见谛士,了了知无忡。游戏逆顺界,宁尸胜敌功。
鹊噪固无忧,鸦鸣亦报喜。声性本非殊,闻机宁异耳。
一耳听两音,两忘一便止。无明从此无,始觉从此始。
咸临吉乃利,倚伏洵多义。甫倡拔茅歌,旋生朋作祟。
世事固应然,调心尤不易。难提起四禅,魔女偏相魅。
居德忌成夬,育德贵如蒙。大道旷无际,何以耳似充。
出关惊枕梦,入场嗤老翁。熟读霍光传,方知养正功。
逐妄又寻真,扬灰复鼓尘。未悟宾中主,安知主里宾。
美食饱所弃,糟糠饥所珍。滔滔天下士,沮溺同迷津。
希颜复学孔,未出三界笼。步老复趋庄,依然旧漆桶。
太极未生形,自心早妄动。石火电光机,何劳夸一统。
既惭德不修,又愧学不讲。德学本同条,谁能作两项。
紫阳与象山,各吃三十棒。识取宣尼宗,方来证沟港。
童冠沂水游,三子异其撰。一哂一喟然,黑豆换却眼。
央掘发诚言,胎难安然产。读至不动章,大慧颜当赧。
前际不可穷,後际不可及。现前介尔心,边际渺难测。
明明法界宗,妙观胡墨墨。奋起金刚拳,打破无生国。
欲雪先集霰,欲雷先掣电。如何欲成佛,福慧毫无片。
流小石能穿,钻息火难现。须教熟处生,擐甲同鏖战。
星火燎荒原,一指蔽山岳。周易诫履霜,宣尼贵先觉。
未穷学地流,慎勿夸无学。泥在水非纯,稍动还成浊。
浊水珠可清,暗室灯能破。惟有靛池公,狮吼终惊卧。
跨下亦登坛,大将非从货。悦草披虎皮,徒令千古唾。
狡狐能惑虎,木鹞难怖禽。可欺不可罔,神全乃莫侵。
面南看北斗,端的谁知音。曾经胜热焰,彻骨凉且愔。
昆仑非宿海,宿海非阿耨。滔滔万里流,一滴源谁透。
漫传天上来,错认银河胄。赖此投海机,从前皆免究。
六尘本太平,六根亦非娆。问取六识身,踪迹尤杳杳。
谁为结使源,细觅终难了。试看缾内空,倾出知多少。
色色彰苦空,声声演无我。拈来法界钥,开尽尘沙锁。
睹角便知牛,望烟岂惑火。若要船头直,端却船梢舵。
鲲潜知海阔,鹏徏知天高。十虚信寥廓,何如遍吉毛。
纵步历尘劫,徒令童子劳。迷此一隙理,今古同滔滔。
金屑不著眼,毒器不贮浆。王馔未敢食,华屋徒窥墙。
垢尽明自现,胡劳羡色庄。春风一夜起,兰蕊遍溪香。
芒鞵弃屋後,钵袋挂茅庵。非敢滥无学,坐访同行参。
石蜜味中最,食乃知其甘。见月良赖指,宁复捞深潭。
语不竞朝华,病应消夙业。独愧衰朽身,难企尊者胁。
法无心外传,道自威音劫。明明梵网灯,未审谁先接。
直指西来意,棱伽心可安。说言同解脱,内守偏蹒跚。
休恋声前句,还思步外竿。不尝天下醋,那信一般酸。
学士畏枯寂,禅德怖繁文。繁文信无益,枯寂亦添瘽。
蛇绳见方炽,取舍徒纷纭。捉鼻谩高唤,灯照知非豶。
未明心与性,读诵徒喃喃。甫欲思上达,暗证还自缄。
不解顺流棹,岂知逆风帆。呷尽四海水,到头滋味咸。
竞为格外锋,罔念昔时典。因护乃至吠,堪嗟梵志犬。
财悭尚可回,法执谁能遣。五百野狐身,覆辙偏争践。
佛语即佛心,佛心非佛语。离此即非关,究竟谁为汝。
一句了然超,万劫合头杵。若要舌本甜,勤取黄连茹。
心肝挂树杪,此理从来少。离教觅单传,痴鳖何时了。
妙指发妙音,非内亦非表。侧耳不会心,依然打之遶。
观箭毒逾炽,问桥路逾迟。路迟日易暮,毒炽那堪医。
有药不早服,有足不早驰。茫茫生灭海,谁与定归期。
毒蛇勿捉尾,甘露勿添水。添水饮成病,捉尾螫人死。
执项善调御,功归豢龙氏。悟时转法华,良哉惠能旨。
听法不观心,死至成狼狈。观心不听法,执刀还自害。
未知说默源,同条却异会。鼻孔向下垂,空赞威音外。
长语悟非多,雪填井便无。要言迷不少,小毒还生愈。
何劳妄欣厌,共把真宗诬。早修开演智,莫画旧葫芦。
执药每成病,借病飜成药。通塞靡定踪,触境须深度。
知人勿昭昭,自照无莫莫。一言烛根元,千山胜行脚。
聚萤不爇草,聚雪不成山。钻纸信无益,枯坐终痴顽。
未历羊肠险,安知行路难。千里始初步,休商最後关。
洪钟叩乃鸣,美玉终须琢。不觅恶钳锤,岂破无明毈。
护兹烦恼情,忍使灵光剥。幽幽长夜寒,熟睡谁能觉。
乌鸢忽成马,展转无非错。佛灭曾几时,哀哉水潦鹤。
矧兹最後年,何地寻略彴。斯文赖未亡,共听能儒铎。
日轮挽作镜,海水挹作盆。照我忠义胆,浴我法臣魂。
九死心不悔,尘劫愿犹存。为檄虚空界,何人共此[舟*仑]。
遗病歌
九华峰头云雾浓,三月四月如隆冬。厚拥敝袍供高卧,暖气远遁来无从。
九华山中泉味逸,百滚千佛中边蜜。拾取松球镇日煨,权作参苓疗我疾。
我疾堪嗟疗偏难,阿难隔日我三日。岂向旦暮恋空华,悲我知门未诣室。
是以持名日孜孜,拟开同体妙三慈。我病治时生界治,刹那非速劫非迟。
病余写怀四绝
一条拄杖两芒鞵,海阔天空任往来。爱见慈悲终作疾,婆和学侣谩为侪。
宗庭独力除荒草,教律谁能共执柯。雨露重时恩念少,钳锤辣处怨情多。
胜心虽发足凡情,十载依稀旧路行。莫笑巴人犹少和,引商刻羽欲谁赓。
大小由来出路歧,无端埋没好男儿。三年尝胆嗤非久,须学华严尘劫思。
礼千佛於九华藏楼赠诸友五偈
非千苦瓠换甜瓜,处处慈尊并我家。念性枉劳参水月,低头已驾白牛车。
堆山积岳尽尘埃,力把慈风一夕摧。吹散铁围无暗地,何须拭目问明来。
昔年窠臼刹那掀,腊尽春回日已暄。欲信昆仑泉脉动,但看河冻不胜辕。
灵犀一点性元通,触境逢渠道自融。蓦地举时声历历,相看同在宝楼中。
一体横分想与情,泠然性计即无生。功成五悔非留惑,莫替楼头最後盟。
赠顶瞿师掩关念佛
阿弥陀佛声历历,自他共离不可觅。是心作佛是心是,炽然感应真空寂。
蓦直归来莫问津,无明睡里轰霹雳。醒来扪枕笑呵呵,梦堕大河谁实溺。
梦时非墮醒非超,一任凯风同奏勣。髻珠解处绍功成,内外空争庶与嫡。
无生曲里明月寒,白牛背上吹横笛。
因拄杖折联成旧句
纵横北斗向南看,回首家乡月影寒。拄杖折时手眼瞥,芒鞵破处足心酸。
不劳藏迹鍼锋里,偏解抛球急水滩。鸾啸忽传林谷响,石人抚掌白云端。
梦感正法衰替痛哭而醒写怀二偈
魔军邪帜三洲遍,孽子孤忠一线微。梦断金河情水尽,醒来余泪尚沾衣。
休言三界尽生盲,珠系贫衣性自明。肯放眼前闲活计,便堪劫外独称英。
道过齐云问讯真武
烟霞剩癖此中分,遥望名峦势欲棼。柱杖石屏占瑞气,袈裟金鼎挹香芬。
千寻曲涧鸣流水,万朵青山缀白云。予亦佛门为外护,何妨破格友真君。
四十初度
物论悠悠理本齐,年来渐觉脱筌罤。拳开非实掌元在,瞖去惟空眼不迷。
流水有心终汇海,落花无语亦成溪。刹那生处生何性,却笑威音劫外提。
寄怀未能
文字离微影不留,玄机欲倡孰相酬。因怜屡中神犹隔,飜忆如愚益可收。
九子峰头标月指,千如镜里辩金鍮。灵犀通处知无朕,莫负持名助远猷。
别玄览
松岭雨歇湿未收,怯露寒蝉声如抽。同住九旬忽云别,不语孤怀偏悠悠。
智士从大不从小,愚夫近虑无远忧。爱惜皮囊捐荒丘,虚名赫奕奚可留。
何如旷览寰区表,阔步高登遵玄猷。吹醒循阶梦,先参慈氏楼。君不见,
翠柏霜残青未已,瀼瀼蔓野今如毁。
赠黄可念
蟠结笋江温陵西,溪满潮流渚满荑。远驾浮梁如虹霓,悠然彼岸长者居。
长者当年给孤後,於今欲作龙舒胄。万善汇归无别路,炽然取舍惟心土。
尘培泰岳巅,刍荛为君传。片念圆三聚,同择紫金莲。君不见,笋江月色
白如练,桂吐秋隄兴倍仙。
示持经沙弥
五浊朦胧夜未央,一声鸡唤漏偏长。但将缘种催残梦,字字全彰佛顶光。
游北山
嶙峋病骨愧知音,强倩篮舆学眺临。怪石藏云疑豹变,短松入暮解龙吟。
泉南风景全归镜,海外烟波半涤襟。啼罢鹧鸪悬鼓落,满天星斗灿江岑。
巢云
蓦入巢云不见云,泉声流断海南尘。却疑春信从何至,已睹岩花满目新。
和答陈鹤岑
名传佛国元非浪。笑我昂藏北地来。无法可令除妄想。有心堪共结莲胎。
宗风秖许庞公觑,教眼聊凭博地猜。拈出大千沤影喻,不须重说勒铭才。
慰陈弘衮
君不见,出世大丈夫,劫成劫坏等吸呼。又不见,世间奇男子,功名富贵浮云耳。
陋巷天地宽,敝緼得身安。多少风尘客,方知行路难。莘可耕,渭可钓,却怜学步
邯郸少。後凋莫斗早春芳,空令松柏悲同调。曾怀竺典猷,业果解应优。一瞖劳双目,
空华舞未休。
诵帚师五十初度
泉南开士八十一,蹡蹡济济称紫云。日月光华历二百,石塔瑞气长氤氲。中有比丘号诵帚,心慈貌古能超群。杖藜点尽千江月,芒鞵不带五岭垠。问君七夕何迟辙,庸人乞巧我爱拙。问君自恣何早生,世尊将喜我先悦。伯玉知非又日新,武公诵抑於今烈。甘露坛中味正奢,清心洁已旧名家。但看尊者当年胁,岂羡赵州住後茶。
挽如是师
昨梦东南陨炁星,伤心惨目还惊神。朝来合掌送师逝,飜悲此土仍迷津。正法仅如线,
肩踵多魔民。律苑羊告朔,教家偏亡珍。直指向上事,虚响成邪因。悠悠大地竞波逐,
岩岩中流曾几人。师今独享华敷乐,哀哉遗我称孤臣。
槐关
客梦纷纷尽寄槐,半间聊傍绿阴开。茶声催醒南柯业,贝叶熏成彼岸胎。
尘具大千应共剖,树无纤影不须猜。朝来读罢关中草,剩有余光映月台。
弥陀岩六人持非时食戒偈以志喜
舌端竞嗜易牙羹,谁信真修贵逆情。斋法已成无漏种,戒根应傍有心生。
轮中日晷诚能辨,额里珠光自可呈。荐取缘因修勿退,化城宝所不关程。
观老耼石像有感
无欲无名理近禅,瞒盰终古浪称仙。犹龙一语能传实,喻月三言反失权。
片石不愁淫雨蠧,两篇秖恐俗儒笺。笑看今日须眉白,尚是当初舞彩年。
冬日过虎崆访衍如首座
石径苔痕古,云端隔市尘。泉声流一线,虎口露全身。
桂发原无隐,梅开不借春。东风消息近,又见树枝新。
世道降人心漓野人悯之赋邈矣。
邈矣太空,任彼狂风。坦矣君子,愍彼顽蒙。狂风吹兮,空匪亏兮。顽蒙危兮,君子绥兮。
草之菁菁,雷聿鸣之。水之英英,雨聿荣之。谓雨何苦,谓雷何怒。不尸厥恩,不婴厥侮。
大块之立,谁与成之。大块之毁,谁与争之。渺渺一粟,人竞营之。弹指斯往,达士平之。
买山买山,陟彼维艰。旷云万里,依然在寰。卷叶黈纩,蒲萄悬旒。君子有忧,君子有休。
偶成
指端飜覆为云雨,世人抱负轻如羽。谋臣战士日纷纷,朝欲之秦暮欲楚。百万长城血未乾,始皇骸骨归荒墅。丧家之狗悲绝粮,依稀马麦聊堪偿。所以颜陋融复懒,明诏宣时芋正香。道人有语止如此,取譬空疑端木氏。欲识妫姚两病翁,问取巢居沛泽双竖子。
寿月堂辉山首座
殿阁薰风凉意多,绿槐亘古影婆娑。犍椎自昔声如吼,上座於今眉似珂。赵老芒鞵犹未止,胁尊禅诵已成科。分明倡出南山曲,惹动西池六鸟歌。
赠庄圣西
弥陀即是毘卢师,极乐即是华藏界。八万四千相好中,一一具足刹尘相。西方一一微尘中,具足世界差别种。是故普贤大愿王,究竟导归安养土。同居净故四俱净,横超自在甚希有。若人深信净土门,始是深信法界理。若人已悟法界理,方肯炽然求往生。法界非往非不往,顺悉檀故名为往。法界非生非不生,顺悉檀故名为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圆顿了义无伦匹。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十之二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