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十之四
诗偈四
示豁一二首
若欲结制看经,须要会归自已。心外更无别传,万勿但图口耳。云光不免负轭,
何况今时穉子。第一要生信心,第二要惧生死。俯仰旷劫轮回, 毕竟如何得止。
听我血泪苦言,庶不终为糠粃。
华严圆顿经王,普贤法界宗主。十愿导归极乐,便是玄极微旨。若更别扣祖关,
都是奴仆婢使。果然奇特丈夫,卓信心作心是。念念相应不差,岂肯水中渴死。
瞬息旋转万流,一句弥陀到底。
佛祖心要,悲智双运而已。赎命,大悲下化也。送想西方,大智上求也。法门之妙,孰过於此。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宜坚其心,砥其行。庶珍池宝券,在我而不在人矣。
诸法本无生,不生非实义。鱼跃与鸢飞,明明佛祖意。回向极乐邦,圆成无上智。
历劫矢勿谖,是名真利济。
寄示禅关
魔界如兮佛界如,金刚宝剑用何为。分明平地生戈戟,错认村歌社饮时。
庚寅自恣二偈(有序)
卧北天目,万虑灰冷。有同志数人,以毘尼相叩。夫毘尼久为腐货,仍过而问焉,不啻冷灰豆爆矣,安居竟,重拈自恣芳规,悲欣交集,慨然有作。
秉志慵随俗,期心企昔贤。拟将凡地觉,直补涅槃天。半世孤灯叹,多生缓戒愆。
幸逢鍼芥合,感泣泪如泉。
正法衰如许,谁将一线传。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十子哀先逝,诸英喜复联。
四弘久有誓,莫替马鸣肩。
和答谭埽庵
肯将瓦砾易明珠,个事从来形影俱。信得此心真佛种,任他咸作钝根呼。
辛卯季秋重登西湖寺有感三首
风帆破浪陟危岡,转憶交情空自伤。七十二峰明月在,千秋逸兴付波光。
不须吊古论前後,且共寻今谁始终。秋色已随枫树老,晨曦仍似蓼花红。
峰头云物去仍返,波里山光住亦浮。读罢维摩香未冷,又移清梦入禅楼。
阻雨福源用雪窦禅师白乐天韵
最是禅关转处幽,洞庭烟水护神州。松名罗汉从唐宋,泉自真源映斗牛。
稳坐佛龛消永日,懒寻渔父问孤舟。年来狐兔仍城野,簇簇群峰横点头。
屈指萧梁路未更,庭前双树意明明。风摇红叶机犹滞,雨湿青苔印已成。
松古共咨呵护久,殿深赢得步行轻。主人不厌湖山客,朝摘嘉蔬暮又生。
和答王季延
马牛作队尽如驰,谁破衔拳名相縻。千古觅来难得友,三人行处易寻师。
虚空力压终无汁,傀儡轻提亦有仪。借问何方自修育,阿伽一味不拘时。
送清源首座返江宁二偈
木樨香罢菊初黄,长水滩头别话长。瓦釜雷鸣今倍甚,玄珠龙护正宜藏。
愁看智巧多成凿,喜听颛蒙稍未戕。与尔共期泉石梦,灵峰逝景共徜徉。
形影相随未是亲,饶他拟议转迷真。一生自讼嫌频复,半世逃名幸遇津。
愧昔谭经犹有石,欣今问字渐无人。他年莫负珍池约,顿洗从前爱见尘。
谭埽庵招同王止庵高念祖游研山,予大病而返漫赋二首
从昔假山终不假,於今真祖未全真。一番读罢传灯记,添得毘邪几痛呻。
埽庵豆腐东坡肉,问味山侬总弗知。大抵闻韶千古案,还须见圣始无疑。
维摩无疾文殊疾,说是淆譌总弗淆。试看昔年明不二,苦空依旧作前茅。
壬辰仲冬雨窗有感
朔风吹大漠,群雀愁寒雨。戢羽诉无粮,竞向茅檐聚。哀昔只陀林,久丧樵人斧。
谁为狮子虫,最是输金祖。纳粟笑儒冠,输金叹禅谱。握尘遍城村,觌面如军伍。
奚哉画革囊,幻作羊质虎。救得眼前饥,留却恒沙苦。达人鉴始终,顿吐虚名蛊。
一笑老深山,不屑驩虞补。
送用晦还新安兼寄坚密三首
繁霜一夜万林空,千里归帆挂朔风。道在未嫌离别憾,情忘终藉琢磨功。
耻观野犴登狮背,遥嘱潜龙寝梵宫。明月北窗催晓梦,坐听莲漏鼓逢逢。
五十余年客作人,悠悠斯世几知辛。早占牛顺同羊逆,悔不狼贪易虎瞋。
冰水本来唯湿性,空花从古绝陈新。相期尽拭朦胧眼,弹指瞻依乐土亲。
澹泊忘机入道难,淆譌公案几能看。无人踏得随身影,有句旋成卖法奸。
愧我跛翁唯坐叹,知君雏凤可离竿。他年共浴珍池水,不负灵峰彻骨寒。
病起感时七偈
直捷根源道有余,寻枝摘叶欲何如。葛藤千七无端设,之楚神驹北驾舆。
小见狐疑急转迟,误分根本与条枝。平平大道无难易,羊质徒劳挂虎皮。
左右逢源触目真,才生取舍便迷真。家和邻里难欺侮,分贝同田验富贫。
牛皮穿透终难认,虎穴冥行暗未通。两个半斤皆八两,吠声篱犬共憧憧。
识情未转无尘智,知有依然墮法尘。怖影迷头空自扰,求真真露却非真。
博文约礼孔颜心,个事何容钻仰寻。养气知言通线路,拍盲告子岂知音。
王贼元从一著争,如何佛法当人情。名闻利养空华事,痛煞求卿反得烹。
癸已元旦过秋曙拈花庵四偈
旷劫阴移一刹那,滔滔法运驶如河。未明微笑非迷悟,谁向拈花辩佛魔。
云外有声知是鹤,灯前弄影便同蛾。羡君不入输金社,好与山侬诵伐柯。
万缘何啻似寒灰,拟入千山誓不回。瞖尽光含清净目,情忘身育宝莲胎。
珠王滴水能盈器,义贼戕材甫作桮。倒腹倾肠无别语,莫分少室与天台。
五十余年梦幻身,寥寥斯世久无邻。从头觑破元非我,此外何容别有真。
寄宿不须求大厦,登舟正可就偏津。东风吹乱残诗卷,未许人间肉眼抡。
(时秋曙出乃祖寂生法主诗求选)
檐矮墙欹聊自安,肯将温饱换饥寒。未经世路风波急,那信茅庵法界宽。
野老对谭知米价,扁舟举棹睹回澜。寻常闻见无疑滞,谁谓圆通剋证难。
吁嗟篇六章(有序)
佛祖之道,戒定慧而已矣。戒即法身,直法身非法身也。定即解脱,直解脱非解脱也。慧即般若,直般若非般若也。弘戒学曰律师,果以般若解脱,严显法身乎。弘定学曰禅师,果以法身般若,成就不思议解脱乎。弘慧学曰法师,果以解脱法身,趣归般若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我悲今人,不求其实而图其名。正法埽地,相牵以沦。乃赋吁嗟,写此哀情。
吁嗟律兮,岂曰虚文。一止一作,持犯斯分。为断有漏,以破魔军。三千八万,赜矣匪纷。
护彼无作,协此缁群。烦惑乃怖,贤圣乃欣。自性清净,万法之君。律哉律哉,衣云钵云。
吁嗟禅兮,岂曰斗机。厥广唯海,川渎攸归。操此一是,融彼百非。匪疾而速,匪翼而飞。理必无舛,行必无违。法法通备,门门入闱。逢源左右,何显何微。哀此末季,唯拂与衣。
吁嗟教兮,岂曰言诠。明月之指,良骥之鞭。昏途之炬,暴流之船。以简邪正,以辨偏圆。法印所印,四依所传。周道坦坦,乃实乃权。目足无缺,直往弗愆。哀此叔世,叶附枝牵。
吁嗟净土,岂曰小补。圆顿之宗,万灵之祖。厥旨唯心,厥门唯普。非自非他,亦横亦竖。跃冶莫逃,弱丧亦抚。格外洪慈,异乡亲怙。龙树摩肩,文殊接武。哀彼生盲,目为旁户。
吁嗟大法,何正何像。何是何非,何偏何党。悲此愚顽,各任厥想。逆之则非,顺之则仰。率彼妄情,谁纳忠谠。始惰弗芸。继唯助长。逐影迷形,镂空捕响。哀矣群盲,争趋见網。
维兹末季,亦岂无人。缁曰紫柏,素如阳明。暨楚之袁,西方指津。山阴之鲍,天乐以陈。可师可步,不鹜其名。哀彼耳食,罔识斯真。争驰虚誉,慕彼宵磷。何时憬觉,以卜我邻。
西窗自喻步寂音韵三首
初志何能不自新,每嗟涉世未忘真。行慈依旧还成爱,责善无端已墮瞋。万古是非浑短梦,十方净秽总长春。西窗对月披残卷,独向先贤语笑频。
五十五年过未寡,镜中徒叹头颅光。观音十句净业苦,佛号一声超骊黄。历尽寒酸无片实,由来悲喜空萦肠。莲华丛里清魂逸,消尽人间炎与凉。
绿水青山任往回,那堪睡眼未全开。十虚犹较微尘窄,一息非从旷劫来。才拟辩真徒眯目,创观唯识已亡埃。同仁欲和无生曲,但听空山猿语哀。
和寂音尊者达磨四种行偈
三界有为,终归败坏。才有所求,便成窒碍。死安可憎,生安可爱。憎爱两捐,便是三昧。(无求行)
十二牵连,如环轮转。释梵奚贵,乞匈奚贱。既难强求,复何希羡。俯仰尘寰,萧然无恋。(随缘行)
人我未忘,袈裟可丑。唾面勿拭,刀杖宜受。谛察法空,逆境何有。动心忍性,苦师恩厚。(报冤行)
生即无生,是名法忍。岂用自矛,还攻自盾。恒观意言,遍计斯尽。後触无得,依然本性。(称法行)
将游汤泉示三子三首
客气消忘心便安,全身放下亦何难。分明万象无藏覆,山自高高水自寒。
泰山不如平地大,阳明只语度迷津。平平荡荡遵王路,莫效岩岩万仞神。
相名分别本如如,真俗休将一异诬。万水千山供见听,直须超出是非途。
容溪观池鱼
循环帀帀觅江湖,活水虽流活路无。长者不须重施水,好将金鼓应金桴。
带雨观白龙潭
石磴嶙峋未易攀,半溪烟雾锁玄关。每哀狮座偏多染,却喜鸥群尽自闲。
尘累幸随波已逝,鬓眉聊似草同斑。白龙何处潭如鉴,留与幽人照古颜。
登文殊院疾作而返
文殊遍界元无二,何必登高别觅真。兴到便游兴尽返,任从梦里梗萍身。
和答吴粲如四首
深崖亦有净名居,坐对龙潭勘掠虚。君拟赋诗超汉魏,我甘遯世傲孙吴。
文殊已见不更见,能祖无书善解书。此日莲华峰畔雾,应同天际卷还舒。
士也怀山不恋居,澄潭幽阁日凭虚。昔从鹿洞星瞻婺,今似牛刀学启吴。
已荐朝闻夕可意,勤观约礼博文书。泉声演偈百千万,直下令人见網舒。
何事纷纷竞觅居,大千不异一沤虚。蝇头富贵燕盟赵,蜗角功名越报吴。
举世尽夸出格语,无人肯读剖尘书。白龙潭内泉声洁,涤去尘襟眼自舒。
白牛车里肯安居,今昔相逢自不虚。泽老寻山方入越,庞公带幞又称吴。
但能一博输金注,何必三生镌石书。瞖眼空花才撤尽,此身何异岫云舒。
坐狎浪楼二首
雨过三日瀑声微,五色潭光映晚晖。坐久不知身在客,丹枫黄菊两依依。
法门寥落少知音,偶与维摩论古今。莫怪泉声太饶舌,低徊难诉老婆心。
坐西竺庵偶成三偈
灯光五色分明现,目眚无多未易亡。何处金錍堪借力,洪名六字足良方。
兔角岂须争曲直,龟毛不用辨黄玄。蟭螟眉里三千界,楖栗芒鞵任所便。
觅心不得复调心,最是神光祖意深。勤掐数珠频换线,灵鸡终许出余燖。
示宝树
修行无巧法,只要生死切。谛观百年身,露电同生灭。千古大圣贤,皆从一念决。
一念识重轻,群妄自超越。
事不益真修,何能强屑屑。心逸乃日休,心劳乃日拙。六字大经王,勤诵无休歇。
能念所念本无二,炽然能所相交彻。譬如万里净无云,百千江渎一轮月。不是
渠兮尽是渠,非亲疏处难分别。
临塘寺阅埋庵集
象教维持世所难,可怜魔恼不成欢。埋庵一变已至鲁,留与诸方作镜看。
(埋菴有书名象教四维,颇箴时弊)
答无住生心义
生心复无住,两个木人同拽锯。无住复生心,泥牛卧听牧童吟。无住生心若有二,
水波应辨东西位。生心无住若定一,日光照处应无色。亦一亦二两相违,非一非二是何物。三世诸佛绝不知,何况岭南卖柴客。
寄赠德水法主
剖尽籓篱见自心,去来诸佛足知音。支那国里无相识,肯把鍮铜漫博金。
芙蓉苑
菡蓞初标莲社名,十千天子共寻盟。瑶堦行树垂珠網,宝岸楼台映石城。
无数妙华供佛事,几多春色淡尘情。幢王最喜香河绕,趺坐时闻法乐鸣。
题大苏庵二首
颓垣小露薜萝门,田畔依稀见别村。月到不知檐外白,雨余犹睹壁间痕。
一龛佛火明兼昧,半座蒲团冷亦温。遍吉愿王勤彻夜,香烟堆里度清魂。
直向须摩礼愿王,肯从尘世借萤光。门常昼掩室生白,虀作晨餐面欲黄。
唯有贝多恒寓目,更无些子暂关肠。娑婆岁月消磨尽,周帀俱时火宅凉。
入山二偈
斗诤啀喍不忍闻,蟭螟眉里尽浮云。宗风断续何关我,教網弛张一任君。蚀芥便窥空界迥,剖尘方信大千文。如来慧命同真际,笑杀从前河饮分。
染习难忘每自悲,调心无术几人知。浮名何异斩头剑,逆境诚为抉膜錍。骨肉首丘同野兽,袈裟登垄似优儿。山灵莫笑归来晚,病未膏肓尚可医。
雨窗偶咏二偈
一卧灵峰万虑灰,檐声滴滴印苍苔。已忘世上孤踪扰,但听林间鸟语哀。
野老乍逢商稼穑,山农常共卜风雷。宣尼任斥樊须小,我较乘桴有取材。
浃旬风雨怯春寒,床折心安梦亦安。半世浮名同唾委,余生课愿与时完。
展开古藏非文字,阅尽今时验肺肝。天外举头谁似此,夜来高枕日加餐。
五月二十七日大病初起偶述三偈
山深日听水漫漫,小暑依然似小寒。无意避人人已避,有心刊病病难刊。
卧余十昼甘随死,痛彻千肌苦较宽。惭愧归情犹未决,又从与饵获轻安。
如何阅藏便招魔,慎疾偏令疾更苛。覰破革囊无一净,赢来坏想略成科。
虎衔犬子踰垣去,庭满苔纹拒客过。绝後再苏浑似梦,夕阳斜映鬓眉皤。
及门诸子并天涯,拟作遗书笔欲斜。秘藏岂难开肉眼,会权终恐滞牛车。
嗤他苦诤全迷筏,庆我偷安别有艖。病退身闲重展藏,珊瑚击碎灿云霞。
病起警策偈六章
幻身梦世,刹那迁逝。趋向死门,如囚赴刿。辩智神通,何能稍制。唯有持名,斯为上计。
四大六情,唯苦相撄。一句佛名,如篁出声。虚空可陨,名德弗倾。不生不灭,本自圆成。
病苦既剧,涕泪悲号。类彼孺子,取诮同曹。夙业所致,宁敢自弢。庶几慈父,哀此尘劳。
痛既难脱,发心代苦。已愿代苦,何又求愈。性非异同,情递参伍。脱则俱脱,吁我慈父。
革囊盛秽,有何可爱。况复疮门,其恶弥倍。积劫痴迷,沉溺弗悔。一念闻思,魔军永退。
嗟尔幻客,听我诲言。勿恃慧解,疏此定门。日乾夕惕,成性存存。赴尔初志,报尔深恩。
阅藏毕偶成二偈
佛语何尝离佛心,禅流义学枉沈吟。百千公案水洗水,八万修多金博金。
阅尽始知无一字,拍盲安可透稠林。马鸣龙树虽难企,智觉芳踪庶许寻。
山房悄悄绝音书,纵有桃源恐不如。展卷分明唯一事,出门何用觅三车。
黄花遍地铺新景,翠竹参天拥旧居。般若真如休寱语,饥餐渴饮任狂疏。
雨窗自喻四偈(九月十九日)
万仞寒岩枯木身,梦魂高揖谢芳春。佛名信是千生伴,梵册元非五眼尘。
食母婆和怜病子,乾坤老大笑畸人。阎浮何处寻知已,独寄清思落日滨。
盘曲樗材与世违,自欣从未蹈时机。兴来举首看黄叶,倦去支颐送落晖。
无客不须商野馔,有风聊复被鹑衣。来麰盏饭天遗我,绝胜当年赋采薇。
百年瞤动计何长,邮寄纷纷客梦狂。来去未知生死寂,贤愚偏诤是非忙。
棃华蛱蝶邀成果,柳絮毛球佩作璫。输与深山闲衲子,数珠百八理归装。
极化穷神皆妄想,唤回妄想想如来。但令当念一声切,便觉从前万虑灰。
截断去来明暗句,结成实报寂光胚。唯心作佛唯心是,不假针锥正眼开。
独坐书怀二首
克期取果志,惭愧未能酬。病後知身苦,贫来幻想休。但将三际念,总附四弘舟。
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半世倾肠腑,寥寥有几知。庶几二三子,慰我半生思。舍尽从前得,方开格外奇。
殷勤末後句,奚啻黍离诗。
病中口号(十一月十八日)
夏病不知暑,冬病不知寒。夜长似小劫,痛烈如刀山。人间尚复尔,何况三涂闲。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
病闲偶成(十二月初三)
业缘丛簇病缘频,痛苦呻吟彻暮晨。早发菩提犹若此,未全正信拟谁亲。身经九死浑亡力,心本无生独自甄。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阎浮百苦镇煎熬,赖有摩提路匪遥。六字洪名真法界,一声凡念海全潮。
浊流寸寸清珠映,暗室尘尘宝炬招。千枯东林风未墜,不须方便自横超。
沈疴危笃是吾师,消却从前多少痴。已破百年闲活计,定开尘劫大通逵。
遥瞻落日增哀慕,梦礼慈容长智悲。六八愿王恒摄取,金莲育质可无疑。
持名真实是单传,念念圆成深妙禅。能所本来无二体,果因交彻即重玄。
广长舌相坚真信,周遍身光结法缘。大事分明唯此事,同仁共策祖生鞭。
病经累月皮缠骨,彷佛冥涂薜荔多。脾弱羡人甘六味,根嬴厪我顺三和。
轩岐伎俩非双善,忉利酥酡奈异柯。最是乐邦慈父愿,含生永永离沈疴。
久向阿弥誓力深,浮生无奈染相侵。闻声见色多忘念,计後思前转昧心。
痛极色声缘自断,病危前後影方沈。孤明六字全提出,百兽群中师子音。
乾慧初乾业未枯,病深无计可支吾。称名不异儿号乳,忏罪何殊囚伏辜。
乍庆此时方得主,更惭历劫枉成逋。丁宁法侣勤相助,共解轮王髻里珠。
赠王雪友
洙泗源从鹫岭来,唯心一语正传开。圣狂究竟由当念,舜跖何尝禀异材。
自昔灵根培既久,而今正信发应恢。文人慧业元无二,好把家声续老裴。
甲午除夕
东西南北枉趦趄,乍息狂心复旧居。正喜竹泉不用买,那堪疾疢久难祛。
力从枕席消磨尽,心向华台毕竟舒。荐取宝池春富乐,从兹贫与病俱除。
乙未元旦二首
爆竹声传幽谷春,苍松翠竹总维新。泉从龙树味如蜜,石镇雄峰苔似鳞。
课续三时接莲漏,论开百部拟天亲。况兼已结东林社,同志无非法藏臣。
法藏当年愿力宏,於今旷劫有同行。岁朝选佛归圆觉,月夜传灯显性明。
万竹并沾新令早,千梅已露旧芳英。诸仁应信吾无隐,快与高贤继宿盟。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十之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