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讲录

盂兰盆经 | 作者:慈舟法师 [投稿]

  丁三斥邪无用。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虽是孝子,声望名誉能感动天地。鬼神不能不恭敬汝之孝道;及出世之道。而亦不能罚汝母之恶,赏罚不明,又非天地鬼神之正道。况彼等俱是有漏凡夫,其福德亦是有漏之福,非出世无漏正因,何能救汝母之苦。

  丁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十方众僧拣非一人。威神之力,拣非有漏。若以佛法僧三宝福田并重,理则举一是三,全三是一。事则三宝各别。佛在世时供佛之福大,无苦不救。佛不在世,虽有佛相,供者作偶相想故,不显佛之威德,故佛涅槃后,供僧之福大。法宝则通三世,佛既在世,如何还令供僧,以佛方便多门,为使未来众生常种福田故,佛每遇有供养时,劝令供僧。且僧持戒。以僧有三无漏学之德故。又佛不许僧作士农工商,无人供养,无暇三学,则道难成,故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附托国王宰辅大臣白衣。今目连救母难,亦应随力随分,斋僧无财亦当募资,以为斋主,故未斋僧,先赞僧德。

  丁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前云悲泣曰佛,意在求救故,将救未救,许救以安其心,救济之心,如阿伽陀药,此云普去,普去一切苦恼,故云令一切难皆离,所谓二苦,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无苦不离。以上简示已竟。

  丙二正示二。丁一教子献供之法。丁二教众僧受供之仪。丁一教子献供之法分五。戊初定胜时。戊二,发胜意。戊三,设胜供。戊四,赞胜田。戊五获胜益。今初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四月十六日安居结夏,七月十五日圆满,大众僧自恣。佛初制戒时,原无自恣法,一切僧众,不论久学新学,一人有过,余人规劝。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义。盖人非贤圣,孰能无过,互相规劝,方可除恶增善。法久生弊,护短者不服规劝,则清净比丘,见有过不能规劝,不忍坐视,如是白佛,佛令先向犯者求听,接受则劝,否则已之。而放逸者,反向清净比丘求听,遂又白佛,佛乃令七月十五日安居圆满,僧众聚会一堂,公举具五德者自恣,五德即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自恣未自恣。自恣义通二边,约能举人,五德侩对犯者,自己任意举彼过失。约所举人,则自己住他人举己之过。五德仗大众僧威举过,令犯者不能不听,亦不能不忏,使得清净了脱生死,为救护犯者不致堕落故。佛以众僧有罪能忏,还成清净得受戒腊之岁,易成出世之果,故称佛欢喜日。

  戊二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在胜时还须胜意,即发大心也。目连尊者见母有难,故欲救母,或者家亲眷属,及多生父母是有难者,皆当救之。云七世者,七表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世通过去,现在,未来。七识所识,三世所有,以及现在未亡,或现生已亡之父母,在八难七难中者,皆应救之。八难即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北俱卢洲,无想天。七难即水,火,罗刹,刀杖,恶鬼,枷锁,怨贼。凡此诸难,发大心者皆当救之。

  戊三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具者,备办也。饭通可食之品。百味,由造作五味变成多味也。五果,五类之果,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瓜梨柰椹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桧果,如苏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汲,取也。灌,盛也。谓取所具饭果等,盛于盆器中也。或具香具油,或具锭即灯烛也,或具卧具,即床被等也。广则针线布帛药品,凡僧可用之物,随力随分,具足供养,如有大力,俱办益善,能多供而少供,能细供而粗供,即为悭贪。若心大无力虽是少供,能随大心而得大福。佛世有一婢女,扫地拾得一文金钱,买油供佛,发愿以智慧心灯,破除众生无明黑暗。卖油者知彼供佛,亦随喜功德,多与其油,以其心大,油坠点至终夜不尽,是日目连当值,晨朝息灯,多方不灭,乃以神通亦不能灭。佛笑曰:‘汝小乘阿罗汉之神通,如何能灭发大心之灯。’此心大力小,少供多福之一例也。甘指食品,美指用具,俱放盆中,尽世,言多。著,置也,置于兰盆会中,以供十方大德众僧,即凡圣三宝平等供养也。

  戊四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福田,有恩田之福田,父母也。有悲田之福田,苦众生也,僧宝为众生敬田之福田,更胜前二,故佛赞之。当此七月十五日,一切众僧,凡圣交参,未证果者正修出世之因,举定以摄戒慧,戒不淫杀盗妄等,或断见惑尽,以证初果,或断思惑尽而证四果,此已证果者,举四果以摄初二三日四道果。或有在树下经行调身以自利,或有得六通而自在以教他。初发声闻心人,以声闻法教之,发缘觉心者,以缘觉法教之,以上通大小乘,下则大权示现,或有初地乃至十地菩萨,如地藏弥勒等,权巧方便示现比丘身,在比丘众中,一心受供,自利时同一定慧心,利他时同一慈悲心,又或一心不乱参禅,或一心不乱念佛,或一心不乱习观,参,念,观虽异,一心是同,此就无间之功,曰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钵和罗亦名钵多罗,即应量器,简称钵。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此就受供之制,曰皆同一心。五观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百岁初夏,圣凡比丘,同一持戒,具足清净,曰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即是佛道。学佛三无漏学故,汪洋广大,无边甚深,以有此德,方为胜田。

  戊五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其,泛指娑婆世界一切众生,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今生父母,六亲眷属或已堕三途者,得出三途之苦。斋僧时即出苦时,曰应时解脱,未解脱时,不得衣食,得解脱时,即生人天衣食自然矣。若父母现在者,以盂兰盆斋僧,故得福德增长,寿命延长。若为多生父母斋僧,可以超升天上,得自在化生,无胎生之苦。小乘云生天为六道之一,大乘云天即第一义谛性,以明心见性,为生第一义谛天。入天华光,入,悟入也,天为法身,华为般若,光为解脱,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举一即三,僧即解脱,佛法即般若法身,今以斋僧故,就路还解脱家,及般若法身家矣。故当经判大乘教者,依此语。小乘亦有此德,而浅深随机,人天若有悟入,即超出人天矣。

  丁二教僧受供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义,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以上如来为为人子者说五胜已时,又即以此时约敕众僧,说受供之仪,其文有四:一利他仪,二自利仪,三供佛仪,四正受供。利他中第一句是总,第二句是别。随施主所为,不可不预知所为,而痴心受供,施主所为或现生父母或多生父母,及冤缘债主,又虽为当斋施主,亦得兼为过去现在一切施主,发广大心咒愿,准提咒为咒愿,即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此通世出世乐,亦通食前后。食前云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此为出世乐。食后则云饭食已讫,余三句同。佛敕咒愿已,再敕自利仪曰,行禅定意者,咒愿乃从体起用,禅定是摄用归体。亦即定慧均等,此定慧均等,即自性功德,从自性所发,还归自性。故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况世界耶,况世界所有众生耶,况众生所有苦恼耶。故行禅定意,三心即了,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故受斋时,无攀过去现在未来事之三心,成就自利,否则损己利他,不如自他二利。三敕供佛仪,初受食时,未食先供佛,佛在世时,安放佛前,佛去世时,安塔寺中佛相前,众僧句举一咒愿仪,摄余二仪,然后说正受食之咒愿,如毗尼所谓‘若见空钵,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空钵表真空理,愿众生远离烦恼惑,得究竟空,不起惑造业,即真空观。‘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满钵表性德圆满。不空真如,即妙有观,当愿众生,通自他多生父母。上说五观今当释之,一‘计功多少’者,谓一钵斋饭,农夫耕耘,厨工炊煮,费工良多。‘量彼来处’者,为施主舍心所施,无德何能消受。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想自己德行,若全可受,缺则成债,当披毛带角还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众生分中,贪嗔痴等为宗,若不对治此惑难离故,见美食勿贪,见恶食勿嗔,见不美不恶时勿痴以防之。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食时所食之食为‘时药’,不食则身形枯藁,不能用功,亦如害病食药,不计其苦也。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修戒定慧等为善业,作杀盗淫等为恶业,吃饭穿衣为非善非恶业。然食已修善,则食亦成善,食已作恶,则食亦成恶,故曰五观若存,斗金易化。又者出食三种偈咒,虽侍者事,大众亦应默念,各修福慧,况所施众生亦我等多生父母,岂能漠不关心哉。故正食及食前后皆有咒愿,供佛斋僧咒愿是法,此三宝功德,何苦不救。

  乙三,当机获益脱苦。丙一,孝子获法喜益脱忧愁苦。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今初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即目连供养三宝之时,亦即彼母脱苦生天之时。目连是别名,比丘是通名,必有比丘众,及大菩萨众,又大小二众各有在家出家,共成四辈,如经末文说。皆大欢喜者,以如来说此斋僧一法,无苦不拔,无乐不与,其谁不喜。末二句别明当机转悲成喜。释然二字,言其悲愁瓦解冰消。

  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即目连斋僧时。亦即众僧咒愿受斋时,是日亦是时也。显其脱苦甚速义。得脱一劫饿鬼之苦,显其得脱众多之苦。劫字略称,时之最长日劫波,应受最长时之饿鬼苦,一时得脱,何幸如之。有云一劫作一切者,文义亦通。饿鬼虽多,三宝德大,故能脱一切饿鬼之苦。

  甲三,流通分二。乙初申请。乙二,赞答。今初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所生即能生,能生生于所生故。得蒙三宝之力,僧力已在其中。何以重言众僧威神之力耶,其义已如前‘显正有能’科中辨之。此已过去之事,若未来世,一切出家在家佛弟子,亦可以如是奉救倒悬盆,不救现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乎。此尊者发菩提心,为未来众生故,我等不可不知恩报恩。

  乙二赞答三。丙初,赞许。丙二、正答。丙三、奉行。今初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大善,快问。皆赞美之词。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即心心相印,机感相投,故以大善快问赞之。

  丙二、正答四。丁初、教起行。丁二、教发愿。丁三、教常作。丁四,勤修持。今初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尊者问词,仅及未来佛弟子,如来答语,通一切非佛弟子,亦应作之,何以故?娑婆世界之众生,无父母不在苦之人也,下救云慈,上救云孝,故曰行慈孝者,皆应广度众生。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大众僧安居圆满自恣之殊胜日,以百味饮食,安于盂兰盆。虽云于胜时,发胜意,设胜供,供胜田。此就目连尊者得六神通,见母苦时,近胜时故。若父母眷属苦在目前,待胜时而后供僧,即非慈孝矣。每年胜时不行斋僧者亦然。

  丁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有行无愿,即慈孝之心不切,难与三宝感应道交,故教发愿。现在多生父母,即一切众生。凡有苦者皆愿救之,即拔苦也。与乐则虽云生人天中,不如愿生极乐,永不退转,曰福乐无极。

  丁三、教常作二。戊初作理观。戊二、作供仪。今初

  是佛弟子修孝亲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

  是学佛法人修孝顺行者,应修观行,念念之中,常常忆念父母。或称事念,或称理念。称事念,念色身父母,如念佛然,一定使父母超生。称理念,父母有二,一念方便为父,方便为权智,能干事故。般若为母,般若即实智,能出生诸佛故。二念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为根本无明,即三界受生死之根株,贪爱母是枝末无明,常造生死恶业故念念对治,使已生者还灭,未生者不起。设以情爱心念生身父母,仍是生死不了,故修理观,成就法身,得报深恩。

  戊二,作供仪。

  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长养为事,慈爱为心。三藏云:‘父母结爱,既念念不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故应为盂兰盆仪,供佛及僧。

  丁四,劝修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奉即信受奉行,应当以此二力,常行是法,方为佛子。又僧俗虽殊,谁无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况当人伦。理当竭诚尽孝,使亲离尘垢,子道成就。凡我同伦,其幸各行斯法。

  更有一事,奉白大众,后天虽以斋僧救父母等,为佛欢喜日,若能买放生物,佛更欢喜,望随力布施,可少不可无,况放生亦即救多生父母等矣。

  丙三,奉行。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如来说法之时,目连及出家在家男女四辈弟子,此撮略耳,开广则出家五众,在家二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即佛教流通之象。

  (附)更有数语奉告诸位,佛七明日圆满,后日正式自恣,故提早一日圆经,明日众僧学自恣法仪,后日除自恣外,一切佛事居士皆能参加,造业一人也嫌多,作佛事则多多益善。恭喜诸位法喜充满,善果圆成。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终

  跋

  丙戌春暮,西游故都,得拜 慈公老人于极乐庵。初蒙开示,大起信心;嗣闻楞严要旨,益坚出尘之志。因求 老人接引,谨于浴 佛日剃染焉。从此别慈亲,离妻子,日侍 师尊,习‘息慈’业,悲喜交集。解夏念 佛期中,师尊讲演盂兰盆经,阐扬亲离尘垢,子道成就,大乘法门,至孝要义,会众莫不感动,通阿悲喜弥增。随闻恭录,用资警惕。嗟乎!谁无父母,生我劬劳,推而广之,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普愿见者闻者,悉发道心,依教奉行,救其多生父母,生‘天华光’,除无量苦,得究竟乐,既报父母昊天罔极之大德,又副 慈公弘法利生之盛意,佛益欢喜,岂不懿欤!

  西元一九四六年佛欢喜日沙弥通阿敬识于北平极乐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