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百喻经(白话讲述)86-98

百喻经(白话讲述)86-98

父取儿耳珰

  从前有父子二人因事同行,拦路抢劫的强盗突然出现了,想来夺取他们的财物。儿子耳中戴着真金耳环,父亲见强盗飙忽而来,怕失了耳环,就用手去牵拉它,耳朵一时拉断不了。为了耳环的缘故,就斩下了儿子的头。须臾之间,强盗离弃而去了。回去把儿子的头重新安到肩上去,但已无法接平复原了。这样的愚人,被世人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名利的缘故,写出一些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的论来,肆口说现世、后世这二世有或二世无:前世死的刹那至再次受生的刹那,这中间时期的有或无:受想思等法有或无,种种妄想的论调,无法探得佛法的真实。别人以按照佛陀所说的教法来破斥他的戏论,便说我论中都没有这等观念。这样的愚人,为了小名利,就特意说妄语,丧失沙门应修证的道果,身坏命终之后,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为了一点点利,就斩去了儿子的头。

劫盗分财

  从前有群贼一道行劫,抢来许多财物,就共同分了。其他都是多少一样地平分,只有鹿野出的钦婆罗衣颜色不是很好,就列为下等物,给最劣的贼。那下劣者得了,恚恨不已,叹说道不公平、不合算。拿到城里去卖,许多富贵长者给了他很高的价钱,一人所得数倍于其他伙伴,方才大欢喜

  就好比世人不知道布施到底是有报还是无报,便稍稍行了点布施,结果得以生于天上,享受到无量的欢乐,方才悔恨起来,后悔不广行布施,犹如钦婆罗衣后来卖得大价钱,才开始高兴起来。布施也是这样,少施多得,方自我庆幸起来,后又悔恨不多做一点。

猕猴把豆

  曾有一只猕猴,手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下手中豆,想找到失落的那一粒豆。那一粒豆没找到,先前舍下的,都被鸡鸭吃光了。

  凡夫出家也有相类似的情形,初先破毁了一戒,却不加以忏悔,因不忏悔的缘故,便放逸了,破毁就滋蔓开来,一切戒律都舍弃了,就像那只猕猴一样,失了一粒豆,便舍弃了一把。

得金鼠狼

  曾有一人,走在路上,途中拾得一只金鼠狼,兴奋不已,放在怀中,继续跋涉前行。到了水边,想渡过去,脱下衣来,置于地上,转眼间金鼠狼变成了毒蛇。这人考虑了好一会儿,决定宁可让毒蛇螫杀,也要怀牠渡河。精诚所至,冥冥中有了感应,毒蛇又化为金鼠狼。傍边的愚人见毒蛇变成了真宝,以为是必然的事实,也拿了毒蛇放在怀里,立即就被毒蛇咬了,丧身殒命。

  世间的愚人就是这样,见行善获得果报,就只为了利养,来依附于正法,内中并不具真心,命终之后,便堕入于恶道,如捉了毒蛇,被咬而死一样。

地得金钱

  曾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走着,路途中偶然拾得一囊金钱,心中大喜,随即一一点数起来。还没能数完,失主忽然寻找过来,把钱全都夺了回去。这人当时后悔没有快快离去,懊恼的心情,使他十分痛苦不堪承受。

  值遇上佛法的人也是这样,虽是遇见了三宝福田,然而不精勤方便修行善业的话,有朝一日忽然命终了,便堕入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一样,还被失主夺了钱去。如偈所说:

  今日造这个业,明日做那桩事,

  执着于快乐不思索一下苦,不知不觉死贼来抢了命去。

  急怱怱做这做那,凡夫众生人人这样,

  就像那愚人埋头数金钱,空欢喜一场,所得到的金钱转眼间又失去了。

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

  从前有个穷人,稍微有点财物,见了大富翁,便想与他们的财产一样多。由于做不到这点的缘故,虽是有那么一点财产,也想丢弃到水中去。傍人说道:「这些财物虽少,也可养活你数日,为何无端端要舍弃扔到水中去呢?」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虽然出了家,得了一点利养,可是心中常存着奢望,对不能与年高德重的人获得同样的利养,觉得不满足:见那些宿旧有德的人学问修养很好,得到众多的供养,便想与他们等同。因为做不到,心中就怀着忧苦,打算不再修持佛法了,就像那个愚人无法与富翁相比,便想丢弃自己的财物。

小儿得欢喜丸

  从前有一个乳母抱着小儿赶路,走得累极了,沉沉地睡去。这时有人拿欢喜丸送给小儿。小儿伸手接住,贪着它的美味,对身上的东西就不管了。这人立即把小孩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都解下拿走了。

  比丘也是这样,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儿利养,被烦恼贼夺走了他原有的功德戒宝璎珞,就如那个小儿贪着一点儿美味的缘故,身上一切都被贼拿去了。

老母捉熊

  曾有一位老妇在树下卧息,一头熊想来抓搏她。这时老妇绕树逃避,熊随即在后面追逐,并且一手抱住树,另一手去捉老妇。老妇急了,赶忙缘树揿住那只伸过来的手,与原先抱着的那只一道都按捺在树上,熊就这样合抱着树,动弹不了。又有另外一个人来到这儿,老妇说道:「你帮我一道捉住牠,杀了,肉大家平分。」那人信了老妇的话,就上来帮着捉住。待捉定了,老妇即刻舍熊而走,那人后来就被熊困住了。这样的愚人,遭到世人的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作了一些不合正理的论说,并不完善周密,文辞也繁冗重赘,有着诸多毛病,还没写完杀青,便舍下死去了。后人阅读了,想替它作解释,却无法明达它的意旨,反而被这论说困住了,就如那个愚人代别人捉熊自己反被殃害一样。

摩尼水窦

  曾有一人,与他人妻子私通。奸事未毕,丈夫从外面回来,随即察觉了,便停在门外,准备候他出来之际,一下杀了他。妇人便对他说:「我丈夫已察觉了,再没有别的出处好走,只有摩尼才可以出得去。」这是叫他从水洞中钻出去。这人误解为摩尼珠,就到处寻觅,却毫无踪影。就说:「找不到摩尼珠,我终究无法离去的。」不一会儿,就被那丈夫杀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有人说:「生死轮回之中,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身心遭受烦恼的缠缚,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因缘而存在,自身并没有本质的恒常性,因而人也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也就是说,无常是苦,而苦是空、无我的,所以应离弃绝对断灭不续、绝对永恒不变这两种片面性,处于不断不常的中道。在这中道中,就能得到解脱,不受生死的缠缚。」凡夫误解了这话,便推求世界有边际还是无边际,众生有我还是无我,始终不能系念思察中道之理,忽然命终了,遭了无常的杀害,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

  四处推求摩尼珠,被他人杀害一样。

二鸽

  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雄鸽训责雌鸽道:「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雌鸽答道:「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雄鸽不信,怒道:「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就啄杀了雌鸽。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

  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便悲鸣着叫唤雌鸽:「你哪儿去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心中存着是非颠倒的观念,迷执地追求五欲的快乐,不系心思观察事物的流动变迁,犯了杀、盗、淫、妄之类重大禁戒,后来悔恨了,毕竟已无可挽回,只有悲叹不已,如那只愚鸽一般。

诈称眼盲

  从前有位工匠师傅,为国王作劳务,不能堪忍其苦,便谎称眼盲,就推掉了这份苦差役。其他的工匠听说了,便想把自己的眼睛弄坏,来避开苦役。有人说:「你们何必自毁呢?白白地受眼瞎的苦。」这样的愚人,为世人所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一点点名誉及利养,便有意说谎,毁坏了净戒,身死命终后,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些愚人,为了一点点益处,便想毁坏自己的眼睛。

为恶贼所劫失(die)

  曾有两人结伴共行于旷野之中。一人穿着一件木棉布衣,途中被劫贼抢剥掉了,另一人逃开,躲入了草丛中。那被抢者先前曾在衣领里裹藏了一枚金钱,便对贼说:「这衣裳恰好值一枚金钱,我现在想用一枚金钱来赎回去。」贼问:「金钱在哪儿?」这人就从衣领中解取出来给他看,并说:「这是真金,你若是不信我说的,如今这草中有位好金匠,可去问他。」贼见了草丛中的人,也把那人的衣裳抢去了。这种愚人,衣裳和金钱都失却了,还让别人也遭劫。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修行各类道法,作种种功德,一旦遭到烦恼贼的劫掠,丧失了善法和种种功德,不但自身失掉了功德利益,还使他人也失掉了道业,身坏命终后堕于三恶道中,如那愚人一样,使得大家都遭致劫掠。

小儿得大龟

  曾有一个小儿,在陆地游戏,得了一只大龟,想杀掉它,却不知怎样下手,便问人道:「怎么才能杀掉呢?」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掷入水中去,立刻就可杀死。」当时小儿信了他的话,就掷入水中。龟得了水,便游走而去。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想守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修行种种功德,不知如何入手,便问人道:「作什么样相生相助的事情才能解脱呢?」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坏朋友恶导师就对他说:「你只要纵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恣情于财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话做去,必定能得解脱。」不好好想想,就依了他的话去施行,这样的愚人身坏命终后就堕于三恶道,就像那小儿将龟掷于水中一般,杀不死,反而跑了,这愚人纵意恣情,得不了解脱,反堕入恶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