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两个人同行,见有人拉着一车胡麻在高坡中上不去。这时拉车者对那两人说:「帮我推推车,走出这个高坡。」这两人说道:「给我们什么物呢?」拉车者道:「无物给你们。」这两人就帮他推车,到了平地上,对拉车者说:「拿物来给我。」他说:「无物。』那人又要求道:「就给我无物。」另一个人含笑说道:「他不肯给,何必相逼呢?」那人说道:「无物给我们,那必定应有无物的。」另一个人说道:「无物么,这是两个词合起来表示意思,就叫做假名,假借名称来表示而已,并非要有个实物来相应。」
世俗凡夫执着于无物这个假名,以为必有一个相应的实物,于是就追求进入无所有的境界,反而执着于这个无所有。另一个说无物之意的人,则以为它就是无相,因为种种现象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空的。明了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对一切事物就无所愿求,若是无所愿求了,也就不造作生死之业,也就是无相、无愿、无作。但并不是实际存在着一个无相、无愿、无作的实境可以去求取,一旦去求取的话,就如那人要求给他无物一样的荒谬,这就是另一个人说无物的意思。
从前有位大富翁,左右的人都想取得他的欢心,竭尽恭敬之能事。富翁吐痰时,左右侍奉的人马上用脚蹋掉。有一个愚人,赶不上机会去蹋,便想道:「若是吐在地上,众人即刻蹋掉了。还是趁他想吐的时候,我抢先蹋掉他。」于是长者正咳着要吐的时候,这愚人飞起一脚,蹋在长者口上,踢破了唇,折断了齿。富翁问愚人道:「你为何蹋我的口?」愚人答道:「长者若是痰出口落地,左右讨好的人捷足先蹋了。我虽是想蹋,总是赶不及。所以,痰要出口之际,抬脚先蹋,希望得您的欢心。」
大凡事物都须时机,时机未熟,强行去做,反而得到苦恼。因此,世人应当知晓是时机与不是时机。
从前摩罗国有一位刹帝利,得了重病,知道必定要死了,便吩咐两个儿子:「我死之后,好好地分财物。」两位儿子依循父亲的遗教,在父亲死后,把财物分作两份。哥哥说弟弟分得不公平。这时有一位蠢老头说:「我教你们分物,必定能分得平等。他就把眼前的所有物品都破作两份。如何破呢?就是衣裳在中间剪开,盘瓶也从中间敲开,所有瓮壜也砸开,钱也凿开。」他们按照蠢老头的分法,就把所有财物都弄破了,分作两份。如此分物,人人嗤笑。
这就好比各类外道偏于修习分别论。论门其实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一切人都必当死的,这就是决定答论门。死了必定会轮回再生,这应分别开来说,爱着断尽了的人,出离了轮回,不会再受生,依然有爱着的人,必定有下一生,这叫做分别答论门。倘若有问人是最优胜的么?就应反问道你是相对于三恶道还是相对于诸天来说的?若是相对于三恶道来说,人确实是最优胜的:若是相对于诸天来说,人必定是不如的,诸如此类的命题,叫做反问答论门。若是外道的十四个问难,譬如问世界及众生有边际无边际、有终始无终始之类的问题,常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佛弃置而不答,以不答为答,就叫置答论门。各类外道愚痴,却自以为有智慧,把这四种论破毁了,形成为一种分别论,就比如愚人分钱物,把钱都凿破为两段。
譬如两个人到陶匠师傅那儿,看他脚蹋转轮作瓦瓶,看得着了迷。其中一人离去,前往参加盛大的宴会,得了极美的饍肴,又获了珍宝。另一人边看做瓶边想:「待我看完再去。」时间就这样渐渐地过去了,竞至太阳也下山了,依旧观瓶不已,结果误了吃饭。愚人也是这样,做着家务琐事,不觉得非常之事发生了。
今日经营这桩事,明日造作那般业。
诸佛出世如大龙,法音之雷遍世间,
法雨普降无障碍,琐事缠身故不闻。
不知死亡猝然至,失却此诸佛大会,
不曾得佛法珍宝,常处恶道穷途中,
背离弃置了正法。那位看瓶不已者,
终究没有完结时,所以误失法会利,
解脱机会永没了。
从前有个痴人到大池边去,见水底有真金的影像,惊呼:「有金子。」就跳入水中翻泥觅求。弄得疲惫极了,却不得,便出来,坐下。须臾之间,水清了,又现出金子的色泽来,就再跳进去翻泥觅求,还是不得。父亲来找儿子了,见他这番模样,便问:「你在做什么,这般疲困?」儿子道:「水底有真金,我时时跳下去,想翻泥觅取,疲累极了,却不得。」父亲看了水底真金的影子,就知道金在树上。所以能够知道,是因为影子显现于水底。父亲说道:「必定是飞鸟衔来放在树上的。」儿子就按父亲的话,上树觅到了金子。
世上的愚痴人,也像这样不具有智慧。
在无我的五阴身中,横空产生有我的念头来。
就如那位见了金影的人,勤勤苦苦地求觅,
却徒劳而一无所得。
婆罗门教的徒众都说:「大梵天王是世间之父,能造万物,是造万物的主人。」有一位弟子说:「我也能造万物。」其实是愚痴,却自以为有智慧,对梵天说:「我想造万物。」梵天王答道:「不要生这个念头,你不能造的。」他不听梵天王的话,就动手造物了。梵天王见了弟子所造的物,就对他说:「你头造得太大,颈脖太小;手做得太大,臂太小;脚作得太小,脚后跟太大,如毘舍闍鬼一般。」
从这可以知晓事物都是四大元素因缘和合,各自借着本身的业力,从而创造出来的,不是梵天王能造的。诸佛说佛道的意义,不执着于两个边见,也就是不执着于常见,也不执着于断见,就像八正道那样说佛道的意义。诸外道见了这等断或常的事隋,便产生了执着之情,用这来欺诳世间,造作出具有规范意义的形像来,而所说的其实并不具有规范意义。
从前有一个人,病得着实厉害。良医诊断了一下,说需经常吃一种雉肉便可以治愈这病。而这位病人买了一只雉,吃完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后来见着了他,便问:「你的病好了没有?」这位病人答道:「大夫您先前教我常吃雉肉,而雉肉都是一样的,所以当时吃完一只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又说:「若是吃完了一只,为什么不继续吃下去呢?你现在只吃了一只雉,如何能希望治愈好呢?」
一切外道也都是这样,听闻佛、菩萨这无上良医说,应当解悟心是有觉有智的主体,识是了别、是心的作用。外道等执着于常见,便以为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一个心识,相续不断,没有变迁生灭,精神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总是同一个物。就好比雉肉都是同样一种雉肉一样,吃了一只,也就等于吃了全部,所以就无法治愈他们的愚惑烦恼的毛病。具有大智慧的诸佛指导诸外道祛除常见,因为一切事物刹那之间都在生灭变化着,哪有精神能脱离物质而恒常不变的呢?如那世俗的医生教病人继续吃雉肉方才可以治愈毛病一样,佛陀也教示众生,使其悟解一切事物时时都在坏灭,所以不常,又时时相续,所以不断,这样就可以剗除常见之病。
从前乾陀卫国有一班艺人,因为岁时饥馑就到别处去觅求生计。途经婆罗新山,而这山中素来多恶鬼,如吃人的罗刹鬼之类。当时这帮艺人一起在山中过夜,山中风寒,就燃火而卧。有一位艺人觉得冷,就起来披上演罗刹用的戏衣,向火而坐。伙伴中有人一觉醒来,猝然看见火边有一个罗刹鬼,竟不细察一下,爬起来就逃。于是惊动了其他伴侣,全都逃奔而去。这时,那个穿罗刹衣的人不明就里也立即跟了上去,奔驰绝走。众人见他在后面,以为要加害于他们,倍增惶怖,就越山渡河,投沟赴壑,身体都伤破了,委顿跌踬,疲惫不堪。直至天明,方才知道不是鬼。
世上的人也都是这样,处于烦恼饥馑这样的不可避免然而却能使人悟解真理的善法之中,转而想远求涅槃的四种功德常、乐、我、净这样的无上法食,就在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身中硬是执着为有我,因为这种有我的看法的缘故,便流驰于生死之途,受着烦恼的追逐,无法自在,坠堕在火、血、刀这三涂恶趣的沟壑中。至天明,譬生死夜尽,智慧明晓,方才知道五阴之身只是四大和合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我。
从前有一间老屋,人人都说房内常有恶鬼,就都害怕,不敢进去住。这时有一个人,自认为大胆,说:「我想进这屋中去睡一夜。」就进去住下了。后来另有一个人,自以为胆勇要胜过前面那个人,又听傍人说这屋中常有恶鬼,就想进去,一把推开门来。先进入的那位以为他是鬼,也就一把挡住门,不让他上来。后来的这位也以为有鬼。于是两人抗衡着,直到天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方知都不是鬼。
世上的人也都是这样。人都是四大元素借着互为条件的因缘暂时会聚起来,构成一个身体,并没有一个主宰作用的元素存在,二推析起来,谁是我呢?然而世人硬是执着于我是你非,强生争讼,如那两个人的争斗,毫无差别。
从前有个女人,荒淫无度,欲情既已煽旺了,就嫉恶起自己的丈夫来。时时想着办法,计谋着要残害他,设了种种计策,却得不到下手的机会。恰遇上丈夫受聘出使邻国,女人设法偷做了毒药丸,欲用来害死丈夫,骗说道:「如今你要远行了,恐怕有吃不上东西的时候,我做了五百个欢喜丸,用作路上的干粮,就拿这送你吧!你若是出国进了人家的地界,饿了,就可以取出来吃的。」
丈夫听了她的话,出了国界,还没来得及吃掉,夜暗下来了,便停在林间,准备住一宿。因为畏惧恶兽,就上树去避,欢喜丸便忘记放在树下。就在这一夜,五百偷贼盗了国王五百匹马及诸多宝物,来到了树下。逃遁的缘故,都饥渴极了,见树下有欢喜丸,众贼拿了,各人吃下一丸去。药的毒力旺盛,五百个贼一时都死了。至天明,树上人见群贼死在树下,就以刀箭斫射死尸,伪装了一个场面,收领了鞍马和财宝,向国城驱赶而去。
这时国王带了一群人马循迹逐来,恰好在中途遇上了。那国王问道:「你是什么人?哪里得的马?」这人答道:「我是某国人,在路上碰到这群贼,就与他们斫射起来。五百个贼如今都在树下同在一处死了,这才得了马和珍宝来投大王的都城。如若不信,可派人去查看杀贼的地方,满目疮痍呢!」国王即派亲信前去,果如其言。国王兴奋异常,叹说不曾有、不曾有。回到都城,便厚封爵位,重加赏赐,划了领地与他。国王的旧臣都生了嫉妬之情,进言道:「他是外方人,不可深信。对他的宠遇怎么一下子这样丰厚,封爵加赏竟然超过了旧臣?」外方人听闻了,说:「谁有勇气健力,敢与我比试一下,请到平旷之处较量一番。」旧臣愕然,没人敢站出来。
后来这国的旷野之中有只凶猛的狮子,截道杀人,断绝了通路。那些旧臣就细细商议起来:「这外方人,自称勇健无敌,如今若是又能杀了那只狮子,为国除害,倒真是非凡的人了。」议罢,便去说给国王听。国王旋即赐给刀杖,派他去了。外方人受了命,硬是鼓起勇气,向狮子那儿行去。狮子见了,奋激鸣吼,腾跃而前。外方人惊怖万分,转身爬上树去。狮子仰头张口,盯着树上。这人慌乱急促之中,落了手中捉着的刀,恰好掉进狮子口中,狮子顷刻间死了。当时外方人大喜过望,急急地来对国王讲。国王倍加宠遇,国中人民顿时都敬服,赞叹不已。
那女人的欢喜丸,譬以妄心求福报而行的不净施:国王派他作使者,譬导引人入正道的善知识:到得另一国,譬进入诸天:杀了群贼,譬得须陀洹道,坚定地断除了五欲及种种烦恼:遇上那位国王,譬遭逢圣贤:国中产生嫉妬的旧臣,譬诸外道见有智者断灭了烦恼及五欲,便进行诽谤,说没有这等事;外方人激厉地说旧臣没人能是他的对手,譬外道无人敢抗衡:杀死狮子,譬破除恶魔;既断灭了烦恼,又降伏了恶魔,便得到无执着于事物之念的阿罗汉道果的封赏:常常惊怖退却,譬能以弱制强;那布施初先虽不存什么净心,然而,其布施时逢遇善知识便获得了殊胜的果报:不净施尚且如此,何况又是善心欢喜地行布施呢?所以应当在可以生长出果报来的福田上动心修行布施。
曾有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帮商人入海去采宝。这位长者的儿子对入海驾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涡、洄流、礁矶激溅之处,应当这样把、这样整、这样停之类。他对大家说:「入海方法,我全知道。」众人听了,完全相信他的话。到得海中,没过多时,船师得了病,忽然之间,死去了。长者的儿子就接替了他,航至漩洄的急流之中,大叫着:「应这样把、这样整。」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到宝渚去,没多久全船商人都没水而死。
世人也是这样,稍微修习了一下禅法、安般数息观和不净观,虽是记诵住了文词,却不通其中的意思,也不了解修行的种种方法,妄自张扬说已深透地理解了,便胡乱传授禅法,使得一意精进的人迷乱了,失了自性清净心,颠倒错乱了诸法的殊别之相,经年累月都毫无收获,就像那位愚人,使得他人没于海中。
曾有一对夫妇,家有三块饼。两人各吃了一块,剩下一块,两人约定道:「若是谁说话了,定是不给他这块饼了。」之后,为了这一块饼的缘故,各各不敢言语。过了一会儿,有贼入室来偷取财物,家中所有,尽入了贼手。夫妇两人因为先前有约定的缘故,眼看着,不语。贼见他们一言不发,就在其丈夫的面前侵辱起他的妻子来。丈夫亲眼见了,也依然不说。妻子便大喊有贼,对丈夫叫道:「你这愚痴的人,怎么为了一块饼,眼看着贼这般也不喊?」丈夫拍手笑道:「咄!蠢婢子,我得定了饼,你没份了。」世人听了此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小名利的缘故,硬是装出静默的样子来,却受着虚假引致的烦恼,这种种恶贼的侵侮,丧失了善法,坠堕于三涂,都毫不怖畏。也不去觅求出离生死的正道,一意在五欲中耽着嬉戏,虽是遭了大苦报,也不以为祸患。就如那个为饼失财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曾有一人,与他人结了怨,愁忧不乐。有人问道:「你什么事儿这么愁苦憔悴?」他随即答道:「有人毁谤我,我无力还击。不知有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就愁成这个样子了。」这人说道:「只有毘陀罗咒可以害他,但有一个过患,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先害了自己。』他听罢,便大欢喜:「希望教会我。虽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损害他,就行。」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出于怨恨的缘故,想觅求毘陀罗咒来害别人,终竟还没有害成,先被这怨恨害了自己,堕于畜生饿鬼之涂中。就如那个害人反先害己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从前有一个人从北天竺到南天竺去,住得久了,就娶了那儿的女人做妻子。妻子给他准备了饭菜,他到手便急急地吞了下去,一点也不顾及它有多烫。妻子奇怪了,说:「这儿又没有强盗来抢,有什么要紧事,这般急匆匆的,不慢悠悠地细嚼徐咽?』他答道:「这里有秘密,不能告诉你。」妻子听了这话,以为有什么奇异的法术,便缠着问。良久,他方才答道:「自我祖父以来,常是速咽急吞,我如今是仿效他们,就这么快了。」
世间的凡夫也是这样,不通达正理,不明晓善恶,作出种种邪行来,不以为耻,却说自我祖父以来已是这样的作法,便至死都依循着做下去,毫不舍离,就像那个愚人,效习着急吞速咽,以为是好的吃法。
曾有一位长者,想吃庵婆罗果,便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买来。」他就拿钱去买果了。果园主说:「我这树的果都很好,没有一个坏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人说:「我要一个一个都尝了,才买。若是只尝了一个,怎知好坏呢?」随即取果一一尝了,拿回家来。长者见了,觉得厌恶,便都扔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听说受持戒律、进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极乐,身体会觉得安稳怡惬,没有烦闷狂躁之类的毛病,世人不肯相信,说:「布施得福,我真的得了,然后才可相信。」放眼望去,现世的贵贱贫富,都是先世业行所获的果报,却不知推一想十,以果求因,总怀着不信的心理,需自己亲身经历了方信。一旦命终了,就丧失了一切财物,如那个愚人,将果一一尝了,只好把一切的果都丢弃了。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