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卷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四卷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锞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本品续劝断疑去惑。初以王子被囚为喻。《嘉祥疏》曰:‘转轮王喻无量寿佛。七宝宫殿喻其净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过。金锁喻花不开。褥不异(指饮食衣服,如转轮王)喻于花中受快乐自在。合喻可知。’\‘层楼’即重楼。\‘床’者,人所坐卧者。‘帐\’者,床帐,张施于床上者。‘榻\’,其用同床,长狭而低者曰榻。‘锞\’即锁。‘妙饰奇珍\’者,以奇异珍宝作为巧妙装饰。‘幽絷\’者,‘幽\’囚也。‘絷\’,拘执也。故‘幽絷\’即今言拘押也。慈氏所答,首云被押之时,无自在乐。方便求出,方得解脱。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亦复如是\’,举事以合前喻。‘华胎\’合‘七宝狱\’。‘不得出现\’合‘而以金锞、系其两足。\’‘犹如园苑宫殿之想……无诸秽恶\’合‘层楼绮殿:……如转轮王。’\‘不生欣乐’合\‘小王不乐’。\‘识其罪本’乃至\‘然后乃出’合\‘轮王欢喜,方得解脱’。《净影疏》云:‘明胎生者,无余苦事。但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修善,用此为苦。以此苦故,虽乐不乐。’又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又望西《无量寿经钞》曰:‘问:生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令所得果,不得纯净。’

‘若此众生\’下,正劝断疑知罪,忏悔求出。‘罪本\’《魏译》作‘本罪\’。《会疏》云:‘本罪者,疑惑罪也。’望西云:‘疑佛五智,谓之本罪,非十恶业等。’\‘深自悔责’。义寂云:‘言悔责者,此省察心,名为悔耳。责,呵责其迷心也。’望西又云:‘五百年终,宿障微薄,识其本罪,而生悔责。依悔责故障尽,即到阿弥陀佛所。’又昙鸾师《略论》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当是五百年末,方识罪悔耳。’昙鸾、望西皆谓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但《嘉祥疏》有异说,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以上二说亦不相违。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人中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过失尽已\’谓过去疑惑之过失,已忏除净尽,然后方得出离疑城,见佛闻法。故知不论五百年中,或是其末,总须宿过全消,方得解脱也。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嘉祥疏》云:‘即得者,不隔时义。’谓才出莲胎,立即见佛闻法,不再经历时刻也。‘久久亦当开解欢喜\’。盖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经复少’,今虽亲见弥陀,耳聆佛训。但以心垢未除,情见犹存,故须多闻薰习,增长智慧,始能信解佛语,故云‘久久亦当开解欢喜\’。‘开解\’者,心开得解也。‘欢喜\’者,闻法契会,自然欢喜也。‘亦得遍供\’者,即昙鸾师云:‘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具诸神通,遍供诸佛,于诸功德,随意修习。具如弥陀本愿。

‘阿逸多\’,即慈氏。释尊重唤其名,以警醒大众,专心倾听。‘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至于菩萨何有疑惑,《无量寿经钞》曰:‘大乘凡夫名菩萨欤?或是纵说。纵菩萨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当明信矣’。钞意甚谦,未作决断。据笔者意,钞中两说均是,其一者我等虽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实发起菩提心,即是初发心菩萨。《论注》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净业行人,若发如是心,亦即是初发心菩萨。天台谓别教之信位菩萨,如空中之絮,沉浮无定。是故初发心菩萨,实有退堕之患也。其二者,彼谓‘纵说\’,意谓:纵然真是菩萨,倘生疑惑,尚失大利。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故此二说并不相违。‘大利\’者,即经中‘真实之利\’也。十方婆伽梵,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今者难逢能逢,难闻能闻,而不信受,辜负佛恩,故云‘为失大利\’也。况此净土法门,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信愿持名,迳登不退。是乃真实利中之最真实者也。是大利中之最大者也。于此不信,永失大利。如《千手经》云:‘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万劫中,轮转恶趣,无有出期。常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是明疑惑\‘为大损害’之义。反之,则如《十往生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观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稳。’是明信受之大利。何去何从,祈慎思之。下复明疑谤之大害。该经复曰:‘于后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相嗔恚,心怀诽谤。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聋盲喑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于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久后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后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是故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旁引两经,深显疑信虽只在当人一念之间,但所种祸福,悬隔天渊,历劫无尽。故云‘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慈氏大士,以无缘大慈,悯念末世中有一类众生,虽亦修善,但不求生西方净土。故发斯问。佛答:此一类众生,缺少智慧,迷恋天人之福,故不愿生。慈氏复云:‘不求佛刹,何免轮回’。此有二义:其一者,专指如上之人,妄谓西方之乐不如天界。如是虚妄分别,不求生净土。不知修善之福,虽得生天,但天寿尽后,仍复轮转。其二者,泛指各宗行人,虽能精进修持,但不以弥陀净土为归宿,专仗自力。则难于现在生中,坐断生死,仍受后有,故云‘何免轮迥\’。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佛言\’下,更明著相与离相之得失利害。著相修福,难免轮回。离相求生,永得解脱。上段先明著世间福,不出轮回。盖彼等虽种善根,但贪人天福报,不能离相,不求佛慧。‘虽复修福,求人天果’,故不能出三界牢狱。‘得报之时,一切丰足’。暂享世乐,福尽还堕,后患无穷。命终之后,亲眷虽为之忏罪祈福,修法诵经,欲相救度。但彼之邪见根深,执迷不悟。因‘邪见业王,未能舍离’。以邪见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见实为诸恶业之王。故云‘邪见业王\’。故‘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上文所指,更甚前者。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轮回。此则愚痴更甚。不种善根,反恃世智聪辩,骄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长邪心。不知世智辩聪,正是八难之一。邪见颠倒,反以为美。如是之人,焉能出离生死苦海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佛答慈氏,此界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净土者,共有三种。一者贪著世乐,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辩聪,邪心炽盛。三者则为‘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此三种人,纵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间福报。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故‘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中‘大福田\’者,持佛名号也。因持名是诸善中王,故所种田,方得名为大福田。惜以‘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故虽念佛亦不能出轮回。经中三辈往生,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之心。‘情执深重\’即是愚痴,何云大智。‘取相分别\’则有取舍,何由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故念佛亦不能入于三辈之中。蕅益大师谓念佛如无信愿,亦不能生,正与此同。再者著相修福,其福有尽。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灵峰《破空论》释曰:‘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而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又《金刚经》曰:‘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又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引《金刚般若》皆表取相分别之失。故经云\‘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段末谓‘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求生净土,永得解脱。众德之本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又‘无相\’者,谓无色等五尘,男、女、生、住、坏等十相,名为无相。又《涅槃经》曰:‘涅槃名为无相。\’又《演义钞》曰:‘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皆彰此\‘无相智慧’。经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乃至‘永得解脱\’。即《金刚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妙旨。《破空论》释曰:‘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两经相较,今经中‘无相智慧\’,‘远离分别\’,即如彼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植众德本\’,‘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即如彼经中‘修一切善法\’。又‘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即如彼经之‘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净土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于此能信,是即无相智慧。如《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空论》释曰:‘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可证能信之妙德,举体即是无相智慧。盖此净宗乃最极圆顿,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若人于此法能生实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当知其人,亦必超情离见,与无相智慧相契。是故经中《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前云\‘取相分别’,虽种大福田,‘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是乃取相之过也。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或入三辈,或堕疑城,关键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者,盖无相智慧,即万法一如,染净平等,故身心清净。一切皆如,故离分别。再者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故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或疑净宗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如是欣厌,岂非分别。《妙宗钞》答曰:‘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盖舍之若极,则万缘放下,六根寂静。取之若极,则六字洪名,一念单提。如是念佛,何异于不取不舍,故云:‘亦非异辙\’。又《弥陀要解》答曰:‘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是妙谛,实非情见所能及。‘求生净刹\’者,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也。如是求生,是乃举我介尔一念心愿,投入弥陀无边愿海。亦即摄彼一乘无边愿海,入我介尔一念心中。是故十念必生,有愿必满。‘趣佛菩提\’,因中即发菩提心也。果上则是必补佛位,究竟菩提也。以上六句即是今经之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宗而修,故‘当生佛刹,永得解脱’也。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