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四卷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嘉祥疏》云:‘现土使人欣慕。上虽耳闻说妙土,未如眼见。故此下现土,令皆慕修也。’又义寂云:‘上来广说阿弥陀佛身土因果,众皆得闻,胜智上流,虽皆信解;劣慧下辈,未能决定。又耳闻者,不如眼见。是故下加阿弥陀威神之力,令此大众皆得眼见彼国之事,信上所闻,决定不虚。又欲令见彼国严净土,各各勤修往生之业。’再者,当时会众亲见,不但见者获益,更为后世闻者证信。令知极乐世界,确实是有,非乌托邦,非是庄生寓言。从信起愿,从愿导行,至心信乐,求生极乐,悉皆度脱,方显两土导师本怀。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清净平等觉\\\\\\’。《汉译》称无量寿佛为无量清净平等觉,或无量清净觉。‘西向\\\\\\’,以彼佛‘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净土法门,指方立向,令众专一。彼佛现在西方,故向西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欲见佛者,即应念佛。所见之佛,即当前能念之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复因两土如来之加被,故感应道交,当念即见也。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
阿难闻诲,于是三业清净,称佛名号,顶礼发愿。‘忽见\\\\\\’者,表感应神速。顶礼未毕,即眼见极乐教主,并耳闻十方如来赞叹弥陀。《会疏》云:‘盖夫土无定相,净秽因心。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故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岂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疏语深明心净土净之旨。《净名经》云: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顿现净刹。又《首楞严》曰:‘我指按地,海印发光。’此之发光,非因手足。阿难见佛,只因于归真之一念。念佛时,是心念佛也。见佛时,是心见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无毫厘许间隔。故疏云‘何隔念与时乎?’只是一念,无去来今。是故阿难念佛礼佛,即见弥陀。故行者临终,若能一念归真,亦必当下见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何有余念与时间之间隔耶?‘颜\\\\\\’者,面貌。‘广大\\\\\\’者,如《观经》谓无量寿佛‘佛身高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色相端严’者相好庄严也。《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黄金山’者,《观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复以身形巍巍如山,故云如黄金山也。如上之报身庄严,虽非阿难及其果位以下之会众所能尽见,但以两土如来威神加被,以胜方便随其根器,各各能见。是故阿难即见彼佛,‘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无碍无断’者,十方如来演四无碍之妙辩,故云‘无碍\\\\\\’;如是赞叹,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故云‘无断\\\\\\’。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阿难亲见弥陀如黄金山,德相端严。及彼土种种清净庄严,皆昔所未见。故云‘得未曾有\\\\\\’。复闻十方佛赞,生希有心,发起大愿,愿生极乐。正表阿难当机,契会圣心,故发愿求生。乃曰:‘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于无量诸彿,亲近供养,事奉学习,广植德本,正如《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今者,‘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归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归依瞻仰\\\\\\’寓礼佛、观佛、念佛、忆佛诸义;亦涵天亲菩萨五念之旨。五念者:一礼拜,二赞叹(称名),三作愿,四观察,五回向也。要之一心称念六字洪名,即总摄五念妙门。一心者,清净心也。又如《阿弥陀经》六朝襄阳石刻本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是故阿难一心归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亦如诸已往生者,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故必能满往生之愿。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我土导师正作语时,彼土如来,掌放光明。正显释尊劝往,弥陀接引。两土两佛同心同德。佛光普照一切佛国,表弥陀普摄十方凡圣悉令往生。因佛光加持,会中大众,皆见十方佛国,如在一寻(八尺)之地。弥陀光明,光中极尊故云‘殊胜\\\\\\’。所以殊胜者,盖因‘极清净故\\\\\\’。故于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又名黑岭,乃山名,见《西域记》及《慈恩传》;‘雪山\\\\\\’梵语Himalaya即喜马拉雅山,山顶常年积雪,故名雪山;‘金刚\\\\\\’、‘铁围\\\\\\’皆山名,详见第十一品注,如是一切‘无不照见\\\\\\’。
下以日为喻。日出暗消,无论‘溪谷\\\\\\’等‘幽冥之处\\\\\\’(指深谷极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狱),悉皆开辟明现,故云‘悉大开辟\\\\\\’。且一切诸物‘皆同一色\\\\\\’。‘一色\\\\\\’者,准《观经》说,悉皆金色也。如《观经》第七观云:‘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又第八观云:‘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观云:‘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又如《七佛神咒经一》曰:‘其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作金色。’又如《法华》放光现瑞时,‘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进言之,则‘一色\\\\\\’者,表万法一如也。于佛妙智光中,悉显清净本体。差别相泯,唯露真实。是故‘皆同一色\\\\\\’。
下复以劫水为喻。‘劫水\\\\\\’者,三灾之一,指坏劫时之大水灾。地下水轮之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被淹没破坏。‘滉漾\\\\\\’指此大水无有涯际,无岸无边。‘浩汗\\\\\\’者大水无际貌。(此句经文,可考《文选》中潘岳之《西征赋》:‘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则汤汤汗汗,滉漾弥漫,浩如河汉。’)《唐译》云:‘譬如大地,洪水盈满,树林山河,皆没不现,唯有大水。’大水喻佛光,树林等喻‘声闻、菩萨一切光明\\\\\\’。例如星光,于月朗时,星光不现,故云‘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明’指明朗,‘耀\\\\\\’指照耀。‘显\\\\\\’指明显,‘赫\\\\\\’指显耀。(乃火盛炽貌,亦即赤色鲜明貌。)
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此会四众\\\\\\’,大比丘众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复有普贤、文殊、弥勒、十六正士与贤劫无量无边一切菩萨。诸天梵众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悉是会众。‘皆见极乐世界\\\\\\’,表与会者,人人皆见也。此界四众弟子合为二万人,皆是血肉之身。人人皆见极乐世界,此乃为当时及未来一切众生证信也。且此殊胜希有之瑞现,遍载五译。《汉译》曰:‘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及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已。’《吴译》同之。但以阿弥陀代无量清净。《魏译》云:‘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唐译》曰:‘彼诸国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如须弥山王照诸佛刹。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宋译》云:‘尔时会中芯刍、芯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及见无量寿如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大海。’五译同申,足证确自原经,决非传译有误。当时会众即见极乐依报种种庄严,又睹正报阿弥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圣众围绕。‘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须弥山全称为须弥庐山王,乃十山王之一。此山非世间土石,纯是四宝所成,故云‘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正报光明无量,故云‘明现照耀\\\\\\’。依报‘宽广平正\\\\\\’,‘清净安隐\\\\\\’,故云‘清净平正\\\\\\’。‘声闻、菩萨围绕恭敬\\\\\\’,故云‘圣贤共住\\\\\\’。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阿难当机,故首云之。‘及诸菩萨众等\\\\\\’盖指菩萨、声闻、天人等等诸众也。蒙恩睹瑞,欢喜踊跃,故皆五体投地,至诚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旧译正遍知,新译等正觉,乃佛十号中之第三号。故‘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即六字洪名也。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上段经文复明弥陀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愿文中‘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即此处\\\\\\‘睹斯光者.......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又《光明遍照品》云:‘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故今云:‘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毋须弹奏,自然发声,故云‘不鼓自然皆作五音\\\\\\’。十方天人来散花香,皆表殊胜快乐之象。
经中详谈见佛、见光、见土等等瑞相。或以此有著相之失,惜彼未知净宗之妙,端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也。且此经纯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一一圆明,一一胜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圆明具德,不可思议。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见前注。极乐不离自心,理也。‘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事也。理事无碍,故十万亿程,即在目前。故《观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会众诚感,佛力加威,净秽两土,互现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土圣众,皆见此界释尊,于会众中,说此‘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阿弥陀经》谓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末法众生情执深重。于此最极圆顿、一乘了义、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谤。是以本品礼佛见光,此世界中二万人,亲见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亲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为作证明,令生正信。欣乐愿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皆获四悉檀之益。今仰体圣心,傍引数经,以证极乐妙有,免堕偏空。(一)《观经》云:‘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二)《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时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会中,所有诸菩萨摩诃萨(一万二千人),芯刍(二万人)、芯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梵王、帝释、护世四王并余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悉能见彼极乐世界,及见无量光如来。菩萨、声闻大众围绕。光明炽盛,如妙高山。’(三)《十往生经》云:‘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包括一切大众),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錀。’以上皆证当时印度人民,或数以百计,或以万计,亲睹极乐依正庄严。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弥陀,此两有字,应深著眼。
总之,本品具四悉檀:(一)极乐依正现前,是世界悉檀。确显妙境,令众欢喜,生欣求心。(二)阿难大众,欢喜作礼,称念圣号,是为人悉檀。令生善故,持名往生是善中之善故。(三)破疑生信,是对治悉檀。疑根未断,即是罪根。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四)心佛不二,妙感难思。事理不二,妙境现前。是第一义悉檀。圆彰性具,令入实相故。如《无量寿起信论》云:‘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就如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