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卷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四卷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恶,众生障重,三毒炽盛,因惑造业,苦报无尽,沉溺苦海,痛不可言。故哀劝厌离。诲谕众生止恶行善,精进行道,求生安乐。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上段首明此土众生普皆忧恼,劝令厌离。

‘共争不急之务\\\\\\’,指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贪名利,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如《会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而后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然诸人缓于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经营。大命将尽,虽悔何益。’

‘剧恶极苦\\\\\\’。‘剧\\\\\\’者,甚也。《浊世恶苦品》曰:‘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又曰:‘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恶是因,苦是果。杀盗淫妄酒,是为剧恶。造恶感受恶果,名为五痛五烧,如火烧身,故曰极苦。又《会疏》曰:‘人世炎炎,犹如火聚,故云剧恶极苦。’

‘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会疏》曰:‘营谓经营,专力于事云务。以是勤劳其身,故云动身。’\\\\\\‘给’者,相足也。以物饶足为给。又‘给\\\\\\’者,供给也。‘济\\\\\\’者度也。故知经义为:勤劳其身,经营事务,求能自给自足,以度此生。如《会疏》曰:‘士农工商,为给自身,故云以自给济。给,供给也。济,周济也。’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种种类类也。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财多者富,财少者贫;年老者长,年幼者少,种种不同之男男女女,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苦心积虑,忧念重重,奔波劳碌,无有已时。故曰:‘累念积虑,为心走使。’义寂师曰:‘累念于既往,积虑于未至,故云累念积虑。常为欲心所驱役,嘈杂奔波,故云为心走使。’意谓思忆过去是\\\\\\‘累念’,忧虑未来名‘积虑\\\\\\’。故此心念,无有安时。因心有所欲,身必随之。例如欲购爱物,则不顾拥挤杂乱,奔波排队。故曰为心走使,指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财相积不舍\\\\\\’,释‘累念积虑\\\\\\’。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盖谓积于心念之中,俱是财物,故名累念积虑。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为心走使\\\\\\’。又憬兴曰:‘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于阳炎,翳眼弄于空华,皆为爱水之心,不了病华,而走驰故。’阳炎即阳焰,乃沙漠中出现之幻相。远望似水,渴鹿渴马等求水心切,趋赴求饮,惟是徒劳。又如有翳之病目,于虚空中妄见空华,思欲把捉。不知本自无花,故云‘为心走使\\\\\\’。‘走使\\\\\\’者,即俗云奔波劳碌也。

‘无田忧田\\\\\\’,直至‘忧苦万端\\\\\\’,一大段皆是‘累念积虑\\\\\\’一句之详演。‘田\\\\\\’者田地。‘宅\\\\\\’者家宅。‘眷属\\\\\\’者,家属、亲属、佣仆等。‘财物\\\\\\’者,家财产业等资生之器物也。以上皆所忧之境。无者欲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惧其无。亦复同忧。欲海难填,患得患失,故云‘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者,例如已有一万元存款,见人有两万元,则思更有一万元;已有一电视机,见人有二,便欲更有一电视机,与之齐等。思而未得,故以为忧。思而能得,忧亦不止。因欲无止境,故永有不足之忧也。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祸变,虑其复失。故云‘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盗贼、焚漂劫夺等非常之祸也。‘水火\\\\\\’,指水火之灾。‘盗贼\\\\\\’,指抢夺与偷窃之祸。‘怨家\\\\\\’,指与我结怨之家。‘债主\\\\\\’,指我欠债未还之人。以上种种,皆可突生非常之祸。如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恕家报仇,债主索欠。甚至俄顷之间,全非我有,旧日财富,荡然无余,故云‘焚漂劫夺,消散磨灭’。《会疏》曰:‘焚谓焚烧,兵火失火等难。漂谓漂流,洪水风波等难。劫夺,盗贼难。为怨家所消散,为债主所磨灭也。’,世人‘心悭意固\\\\\\’指悭吝之心,至为顽固。财物有失,则心中更增愤恨,忧怨愁苦,意无解时,故云‘无能纵舍\\\\\\’。‘纵舍\\\\\\’者,放下也。

‘命终弃捐\\\\\\’。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与此同旨。常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论贫富,莫不皆然。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上劝世人,亲眷之间,应当和敬。不和成怨。

‘敬爱\\\\\\’者,指恭敬与慈爱。‘憎嫉\\\\\\’指憎恶与嫉妒。‘有无相通\\\\\\’者,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言色\\\\\\’,言语与面色。‘违戾\\\\\\’,‘违\\\\\\’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经中之‘和颜爱语\\\\\\’也。

以上劝和,下明不和结成大怨。‘或时心诤\\\\\\’者,‘诤\\\\\\’通作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斗诤,故云或时。’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恚怒’,嗔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嗔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间冤报之事,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故云‘应急想破\\\\\\’。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也。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上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

‘爱欲\\\\\\’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爱不重不堕娑婆。世人举体沉溺于爱欲之中,于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纵使眷属满堂,于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善恶变化’者,憬兴云:‘善变化即善趣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现在虽恶报,所作善则后生化享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又《嘉祥疏》曰:‘恶因得苦,善因得乐。其报易前也。’\\\\\\‘易’者难易之易。\\\\\\‘前’者,进也。善恶感报疾速,故云‘易前\\\\\\’。‘追逐所生\\\\\\’。‘逐\\\\\\’者,追从也。谓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随其业因,感得善恶之报。‘道路不同\\\\\\’者,《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黑报以待之。作恶者,刀山剑树以待之。’因果各异,生处悬殊。故临终分手,竟成永别。三途一报历五千劫,辗转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识,故曰‘会见无期\\\\\\’。于是世尊哀之,劝醒世人,何不趁此强健之时,‘努力修善\\\\\\’,将欲待至何时耶?人老体衰,难于精修,如《涅槃经》云:‘迦叶:譬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壮年盛色,亦复如是。既被老压,无三种味: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年老者失三种味,故应及时努力,切莫迟延。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

本品明此土秽恶,众生三毒炽盛,造恶可哀。初段表贪毒,‘贫富同然,忧苦万端’。次段显嗔毒,‘至成大怨\\\\\\’。本段示痴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经法\\\\\\’,‘善恶之道,都不之信’。痴毒之祸,伤人慧命,且为三毒之本,故痴毒为患极深。(此下二段,复分举贪嗔二毒。)

经义为,世人愚痴,不明何者是善,何者为恶。各逞己意,妄加分别。于善恶三世因果之恒规,不能生信。故云‘世人善恶,自不能见’。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图当时快意,不惧后患无穷。纵情恣欲,任意作恶,竞造恶因,不顾当来之凶祸,故云‘吉凶祸福,竞各作之’。又《嘉祥疏》谓,世人以‘死之祠祭杀生为凶,嫁娶等为吉。世人于此二事,竞各为之。’盖吉凶是因,祸福是果。杀生祭祀是凶,杀业所感三途之报为祸。世人皆以嫁娶为吉。但不知因喜庆而杀生,反成凶事,而招当来无穷之祸。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恶所招之恶果也。‘身愚神闇\\\\\\’者,《嘉祥疏》曰:‘身造恶故云身愚,心不信故云神闇。’又《净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闭。生死善恶,自不能见。’故知愚闇,即是痴毒。以愚痴故,心意闭塞,不能正信因果。不能信受经法,入于正道。对于外道邪说,反易信奉。故云:‘转受余教\\\\\\’。如是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永溺生死。而其根本,正是痴业。生死无常,以痴为本。故云‘无常根本\\\\\\’。

‘蒙冥抵突\\\\\\’者,‘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见也。憬兴云:‘蒙又作蒙。蒙,覆不明也。冥,闇昧无知也。’\\\\\\‘抵’者,兽以角触物。‘突\\\\\\’者,冲也。又义寂释此句曰:‘谓无所了知,触事违犯。如小儿夜行,狂犬妄走,无所不作也。’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经义。以抵触为性,乃好冲突,故于经法,不能信受。于是‘心无远虑,各欲快意’。《会疏》曰:‘不顾后世。但求现乐,故云“各欲快意”。’存心嗔恚,贪财好色,无有休止,故云‘哀哉可伤\\\\\\’也。‘先人不善,不识道德’表祖上愚痴也。《净影疏》曰:‘素不为善,明其无行。不识道德,彰其无解。’无解无行,愚痴之极也。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说,不谈善恶果报。故云‘无有语者\\\\\\’。先人痴顽,后辈无知,事乃必然。故云‘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者,《净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见,不识果也。善恶之道,不能自见,不识因也。于因于果,自心不识。他无语者,故永不解。’是以\\\\\\‘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殊不知生死之事,必自见之,父子、兄弟、夫妇,死别之时,互相哭泣,无得免者。

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世人愚痴贪爱,不知世间万物,都是幻梦空花,误为实有,而不知无常迅速,不能永保。生时愈亲爱,死时倍苦伤。生死之际,存者,伤亲人之永别,亡者,悲自身之长逝。互恋难舍,如刃刺心。故云‘一死一生,迭相顾恋’。昔日恩爱,今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不令出离,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又结缚即烦恼。《大乘义草》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故知缚于情爱,即是结缚于生死,无有解时也。‘思想恩好\\\\\\’。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纯情即堕\\\\\\’。若不能于此‘深思熟计\\\\\\’,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人命在呼吸间,故云‘年寿旋尽\\\\\\’,‘旋尽\\\\\\’者,谓转瞬即尽也。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上明从痴起嗔之过。三恶业中,嗔业为地狱因。又云:‘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世人醒悟者少,迷惑正道。故心怀杀毒,残伤他命,恶气炽盛,从冥入冥。故云‘恶气冥冥\\\\\\’。又‘冥冥\\\\\\’,者幽暗也,无知也,暮夜也。所作皆妄,故云‘为妄兴事\\\\\\’,于是‘违逆天地\\\\\\’。《嘉祥疏》谓为‘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罗王之意’也。如是任意作恶,故云‘恣意\\\\\\’。一旦罪恶满盈,故云‘罪极\\\\\\’。于是罪业牵引,则不待世寿终了,乃顿夺其命,‘下入恶道\\\\\\’。‘夺\\\\\\’者强取也,使丧失也。顿然断其寿命,故云‘顿夺其寿\\\\\\’。《嘉祥疏》释‘顿夺\\\\\\’曰‘灭寿夺算\\\\\\’也。又《净影疏》曰:‘痴故起嗔,共相残害,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事等。’续云\\\\\\‘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恶缘。随而与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极,顿夺令尽。将入恶道,受苦无极。’疏谓:世人因愚痴而生嗔心,相杀相害。心怀毒恶,唯作妄事。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恶之业力,种种恶缘自然相随,恣意作恶。待其恶贯满盈,果报显现,顿然夺尽其寿命,堕入三恶道。所受果报,无有穷极。欲出无期,故云‘无有出期\\\\\\’。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末段普劝,止恶从善,求生极乐。‘若曹\\\\\\’,即‘汝等\\\\\\’。‘熟思计\\\\\\’即常云之深思熟计。‘爱欲荣华\\\\\\’至‘无可乐者\\\\\\’,《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盖谓众生所乐正是苦因。从兹苦因,必生苦果,故云‘无可乐者\\\\\\’。

继劝精进,求生安乐国。得生彼国,悉皆‘智慧明达,功德殊胜’。\\\\\\‘明’者明了,‘达\\\\\\’者通达。《净影疏》曰:‘智慧明达,得智胜也。功德殊胜,得福胜也。’智福并胜,故劝世人,精勤求生。并诫之曰:‘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亏’者,缺也。‘负\\\\\\’者欠也。‘经\\\\\\’指经教,‘戒\\\\\\’指戒行。此处特劝持戒,以戒乃万行之基也。‘勿得随心\\\\\\’者,《涅槃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盖师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师此妄心,恰是认贼作子。煮砂作饭,何能得食。何况随心任性,妄作非为者耶!《四十二章经》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与此同旨。\\\\\\‘在人后也’者,落后于他人也。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