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四卷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功德,三、蒙佛赞叹。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一、乃以诸喻,谕极乐菩萨二利之德行。
首以大海,喻菩萨智慧之宏深。‘宏\\\\\\’即广大。如《华严》云:‘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继以须弥,譬菩萨菩提之高妙。须弥山乃一世界之中心,译为妙高山。《慧琳音义》曰:‘唐云妙高山。四宝所成,故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云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又云安明山者,‘明\\\\\\’具妙光义,复含清净无垢义。安者,定也,不动也。故《宋译》云:‘坚固不动,如须弥山。’今以此为喻者,以须弥乃四宝所成,表菩萨之菩提,乃万德之所庄严。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无有上。山之妙光喻其慧光,常照世间。山之安明,‘安\\\\\\’显妙定,如如不动。‘明\\\\\\’喻洁净,如宝无垢。‘威光\\\\\\’者,威德之光。此光即智慧之光。《魏译》作‘慧光明净,超逾日月’。《会疏》云:‘超逾日月者,日月有亏盈,慧光不然。日月有出没,慧光常明。日月不照心内,慧光能照。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故云\\\\\\‘自身威光,超于日月’。\\\\\\‘雪山’,即大雪山。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积雪,故名雪山。雪山洁白,以喻戒德与定净。憬兴云:‘定净满德,如雪山也。’又《会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净,如大雪山。常洁白,能照众生,令清凉故。’又《净影疏》云:‘雪山显其定净。诸德皆净,名等一净。’等者平等,一者一如,净者本净。其心本净,故洁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动;其心平等,故三无差别,一色纯白。
‘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平等即离诸分别。《往生论注》释心业无分别云:‘如地负荷,无轻重之殊。’大地载物,重者轻者,同一负荷,无所拣择,无有分别。以喻菩萨忍辱之德,远离一切彼我、恩怨、违顺之别。‘清净如水\\\\\\’,菩萨清净,犹如净水,能洗除种种尘劳垢染,故云‘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火喻智慧,薪表烦恼。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不著如风\\\\\\’。风性流行,一切无住,亦无执著。以无著故,行诸世界,自在无碍,如风行空。‘法音雷震\\\\\\’。经云‘佛语梵雷震\\\\\\’。雷音远闻,震惊世间,以喻法音,能觉群迷。‘觉未觉\\\\\\’者,使未觉之凡夫得以觉醒也。‘雨甘露法\\\\\\’,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众生,永断生死,得大涅槃。故曰甘露法。‘雨\\\\\\’者,如天降雨,普润三根,故云‘润众生\\\\\\’。《法华经》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又《佛地论》曰:‘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上之经论显\\\\\\‘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之意。\\\\\\‘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是以虚空,喻菩萨之平等大慈。如虚空之宽广无际,故曰‘旷\\\\\\’,以喻慈心广大,虚空无著。如《魏译》曰:‘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有著故。’《行事钞资持记》曰:‘无所著者,离尘染故。’故以虚空之无著,表慈心之平等。
‘如净莲华\\\\\\’。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如尼拘树\\\\\\’。尼拘乃梵语,是树名,中国无此树,译作无节树、纵广树。《慧琳音义十五》曰:‘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又《罪福报应经》曰:‘尼拘阤树,高二十里,枝布分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万斛。’又《阿惟越致遮经》曰:‘能荫五百车。\\\\\\’故云‘覆荫大故\\\\\\’。此喻菩萨于诸众生广作庇荫。‘如金刚杵\\\\\\’。金刚杵,梵语伐折罗,原为印度兵器,密宗用为法器,表坚利之智慧。《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如来金刚智印。\\\\\\’又云:‘譬如帝释手持金刚,破修罗军,今此诸执金刚亦复如是。’又《仁王经念诵仪轨上》曰:‘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又《诸部要目》曰:‘不持金刚杵念诵,无由得成就。金刚杵者,菩提心义。能坏断常二边,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攫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故知金刚杵表金刚正智,能退魔军,断烦恼,得成就。是即经中‘破邪执\\\\\\’之义。此以金刚杵喻诸菩萨金刚般若之妙智,能破除一切不正之情执。‘如铁围山\\\\\\’。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八山八海,其最外围之山,名曰铁围山,又名金刚围山。其铁性坚固,故云金刚。金刚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故以喻不坏德。‘众魔外道\\\\\\’,皆不能坏。‘众魔\\\\\\’见第十一品‘魔恼\\\\\\’注。‘外道\\\\\\’者,于佛教之外立道者,行于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资持记》云:‘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云:‘法外妄解,斯称外道。’又《圆觉经集注》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又《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又《大庄严法门经》曰:‘文殊师利问金色女,谁是外道。女言:“于他邪说,随顺忍受,是名外道。”’外道种类多少,诸经不一。《大日经》有卅种;《涅槃经》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与《大智度论》则为九十六种,盖因以大斥小,所谓九十六种者,其中一种乃声闻道。《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声闻虽属如来正教,但是权法,故亦与余九十五种外道并列,而称九十六种。此以金刚杵喻菩萨智慧坚固,一切魔外,不能动摇。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二、上以喻明,此下正说彼土菩萨真实功德。上文显菩萨自觉觉他,宏法利生之德。
‘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净名经》曰:‘直心是道场。\\\\\\’《往生论注》云:‘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又《法华经方便品》曰:‘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法华文句》释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教)别(教)傍偏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按五乘之分有多种,至于《文句》所指之五乘,为人、天、声闻、缘觉及菩萨乘。通教别教是偏,人天等五乘为曲。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圆教之一乘。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萨之心,远离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圆法,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之大白牛车也。‘善巧\\\\\\’者,《佛地论》曰:‘称顺机宜,故名善巧。’又《文句》曰:‘显善权方便,明观行精微。’上句明觉他,善能观机逗教,行权方便。下句明自觉,于观行善入精微。如是自觉乃能方便觉他,随机应缘,故曰‘善巧\\\\\\’。又《华严经》明十种善巧智:(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四)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六)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七)庄严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故知十种善巧智,皆源于深入精微,彻尽心源,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故能了达出生、宣说、证入等等诸善巧智也。‘决定\\\\\\’,事之定而无移改者也。又《胜鬘宝窟》曰:‘决定谓信也。\\\\\\’故善巧者随机应缘也。决定者真实不变也。‘善巧决定\\\\\\’者,随缘善巧,悉皆真实也。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者,上句觉他,下句自觉。《净影疏》曰:‘专乐求法,心无厌足,自利方便。’\\\\\\‘常欲广说,志无疲等,正明利他。’又《会疏》曰:‘菩萨求法为利他故,所得法必为他说。为一切众生,经无量劫而无疲倦。’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梵网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内者指心意,意业清净,起心动念,悉离垢染。外者威仪具足,德形于外,内外悉洁,故其言说令众心悦诚服,故曰‘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会疏》曰:‘法音高响,犹如鼓声。威德摧邪,犹如胜幢。慧日照迷,犹如杲日。’疏意为:‘法鼓\\\\\\’喻菩萨法音,醒众远闻。‘法幢\\\\\\’喻菩萨威德,摧破邪恶。如嘉祥师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慧日’喻菩萨智慧,照破痴闇,以醒群迷。又《净影疏》以闻思修三慧明此三喻。疏曰:‘言击法鼓,喻闻慧法。鼓声远被,名击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义称建,义出名幢。(指建立法义,彰显于众,为‘建法幢\\\\\\’。)言曜慧日,除痴闇者,说修慧法,开众生也。’。\\\\\\‘痴闇’即无明之闇惑。《华严经二》曰:‘如来智慧无边缘,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是即慧日‘破痴闇\\\\\\’之义。
‘淳净温和\\\\\\’。‘淳\\\\\\’者纯也,好也。‘净\\\\\\’者,清洁也。‘淳净\\\\\\’指内心之清湛离垢。‘温\\\\\\’者,良也,善也,和也。‘和\\\\\\’者,平和。‘温和\\\\\\’指仪态之温良和美。‘寂定明察\\\\\\’。‘寂定\\\\\\’者,实际之理体。‘明察\\\\\\’者,智慧之照用。《宗镜录》曰:‘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寂定如镜之体。明察如镜之用。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
‘为大导师\\\\\\’,《净影疏》曰:‘以慧开人,名为导师。’《会疏》曰:‘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导师。’能如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最极圆顿之法,普利九界众生,故曰大导师。‘调伏自他\\\\\\’者,‘调\\\\\\’者,调和、调理、调顺,调其心也。‘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金刚经》曰:‘当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问者正是调伏之意。若引申其义,则开显本心,是‘调\\\\\\’字义。降伏非心,是‘伏\\\\\\’字义。为大导师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调伏。自身入道,亦普令众生入道;自心大觉,亦广令众生入于觉道也。故下续云‘引导群生,舍诸爱著’。\\\\\\‘著’者,执著、染著。‘爱\\\\\\’者,贪爱、喜爱、恩爱。古云‘爱不重不堕娑婆\\\\\\’。众生染执难舍,菩萨妙德能令永离,故云‘永离三垢\\\\\\’(‘三垢\\\\\\’者贪嗔痴也)。复令众生游戏于神通之中,‘游\\\\\\’者如水之流行,‘戏\\\\\\’者安逸闲在也。盖表任运于神通之中,自在无碍。故曰‘游戏神通\\\\\\’。
上文大意为:菩萨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复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广为人说,悉无厌倦。菩萨戒德清净,故所言说,能令闻者,心悦信伏。于是则大鸣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广宏妙法,破除众生无明痴暗。菩萨内心纯净,仪态温和,得乎中而形于外,表里一如也。菩萨‘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时也。故于众生,为大导师,自觉觉他。普令众生悉皆除恶生善,顺于佛法,降伏非心,舍诸爱著,永断三毒;开显本性,安住神通,自在无碍。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上段更广明菩萨真实功德。
‘因缘\\\\\\’《魏译》作‘因力,缘力’。《净影疏》曰:‘因力缘力,为第一门。起修所依。过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为因力。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名为缘力。’望西云:‘宿世善根谓之因力。亲近知识谓之缘力。因缘和合能起行故。\\\\\\’上两说相同。但《会疏》稍异于是。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贯十方三世,令众魔大慑怖故。缘力者,广求知识,大聚诸善。此缘有转凡入圣大威力故。’
两说文异而实无违。净影以过去之善为今之因,《会疏》则以今之菩提心为成佛之因。实则若无过去多生善行,则不能发起今日之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则无成佛之因,故两说可互补。此两说中,《会疏》于本经较亲。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也。‘愿力\\\\\\’者,净影云:‘起行之愿,名为愿力。’望西云:‘求菩提心,谓之愿力。’又《会疏》曰:‘愿力者,四弘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综上三说,以四弘誓愿庄严国土,成就众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并随愿起行,是名愿力。有愿而无行,是名虚愿,则无力矣。如是因缘和合,复具愿力,则自然‘出生善根\\\\\\’。‘善根\\\\\\’者,罗什大师曰:‘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又《毗婆沙论》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是故善能生妙果,并复生余善,故名善根。《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菩提正道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此即成就菩提之亲因。因者,种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种子,故名‘善根\\\\\\’。又《大悲经》曰:‘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故知善根是亲因。从因得果,果具种子,复作胜因。如是辗转,善根无尽。是故菩萨具足如下种种妙德。
‘摧伏一切魔军\\\\\\’。‘摧伏\\\\\\’指破除与降伏。‘魔\\\\\\’者,(见前注)。又《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难作对。魔之军众称为魔军。‘尊重奉事诸佛\\\\\\’,本经第四十一品,谓往生边地者,‘于莲华中,不得出现’,‘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见佛与事佛也。今诸菩萨能奉事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为世明灯\\\\\\’。‘明灯\\\\\\’喻菩萨智慧,照破众生迷暗,令众生开解正道。《净影疏》云:‘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此处物字即指众生也。自具智慧,故如灯。灯光照射,能显众色,喻令众生开发信解。故云‘为世明灯\\\\\\’。又《会疏》曰:‘照世间迷暗,故云为世灯明。’盖谓菩萨能照破世间痴迷与昏暗,故如明灯也。‘福田\\\\\\’。‘田\\\\\\’者田地,以生长为义。于具德者造福,则得福报。种福得福果,是名种福田。应供之人,名为福田。《探玄记》曰:‘生我福故,名福田。’又《优婆塞戒经》明三福田:(一)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宝也。(三)贫穷福田,贫穷困苦之人也。供养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今经云‘最胜福田\\\\\\’,表诸菩萨于种种福田中,最为殊胜故。《净影疏》云:‘能生物善,名胜福田。’以能令众生,出生善根,故名为胜福田。因从善根复可生长无量诸福之果与善因也。至于‘为世明灯,最胜福田’两句,应与下文‘殊胜吉祥,堪受供养’作一气读,其义自见。‘殊胜吉祥\\\\\\’,文殊大士圣号之涵义也。文殊即文殊师利。文殊可译为胜、妙、第一。师利可译为德、吉祥等。《大日经》称文殊为妙吉祥。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师,故殊胜吉祥。今极乐诸菩萨,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见自性。故为最胜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养。又‘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雄猛\\\\\\’者,《法华经授记品》曰:‘大雄猛世尊。\\\\\\’世尊断尽一切烦恼,大雄不怯,勇猛精进,故曰雄猛。《净影疏》云:‘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无畏’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惧之德。又《大乘义章》曰:‘化心不怯,名为无畏。’于化度众生,无有怯懦之心,名为无畏也。‘相好\\\\\\’卅二相、八十随形好也。故知‘赫奕\\\\\\’者,表菩萨威光明盛也。‘欢喜\\\\\\’表内心自在,形容和悦也。‘雄猛无畏\\\\\\’则既表菩萨之实德,勇猛精进,说法无畏。复显仪容,威神无比,大雄不怯。至于‘相好\\\\\\’则专指身色。下曰:‘功德辩才\\\\\\’,表菩萨具种种其它功德,与种种无碍之辩才。‘具足庄严\\\\\\’则为总结以上之赞语。如来以福德智慧庄严其身。此诸菩萨具足智福之庄严,超逾一切世间。此乃极赞菩萨之真实功德,至为希有也。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三、诸佛共赞,表诸佛为作证明,同声称赞,正显大士德深。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不生不灭’者,如《涅桨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又《维摩经》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小乘依有余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趋于偏空。大乘则从空入假,于有为之事相上,显不生不灭之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能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日涉万缘,一心空寂。乃能于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于不生不灭诸三昧中,不失定意。‘行遍道场\\\\\\’,于道场正行,无所缺少也。‘远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又《十住毗婆沙论》曰:‘若随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若随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随二乘地,则为大怖畏。’是故菩萨\\\\\\‘远二乘境’。
‘阿难\\\\\\’下,世尊总结极乐菩萨,真实功德,说不能尽。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