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无量寿经释 第二讲

  无量寿经释 第二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二講|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個妙啊!菩提是個梵語,譯作覺,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什麼樣的心才叫覺悟呢﹖真正發心想要超越六道輪迴,求不生不死,這個心就覺悟了;如果再能夠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大覺、是無上覺、是究竟覺,這叫做發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就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要是不覺就是迷,迷在那裡﹖迷在六道、迷在生死,他沒有超越三界的意念啊!阿羅漢稱為正覺,因為他發願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叫正覺。想求昇天,這也是覺但不正,因為昇天沒有離開六道,天界比人間好一點,壽命長一點,但死了以後還是墮落,還要輪迴,所以不是正覺!出三界才叫正覺。明心見性叫正等正覺,諸位慎思之,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實踐無上正等正覺,你真有這個心願,老實念佛,人家問你:﹁今天幹什麼﹖﹂﹁今天在做無上正等正覺!﹂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作佛啊!我今天沒有做別的就是在作佛啊!天天都在作佛,很殊勝啊!所以本經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要怎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呢﹖要專念,專念這部︽無量壽經︾,專持這句阿彌陀佛。不念經的時候,就念佛,不念佛的時候就念經。二六時中,淨念相繼,就成功了,這就是作佛。我們如果不念佛,不念經,就會打妄想。妄想就是造六道輪迴:貪心起了,作餓鬼!常云:人死了會變鬼,死後輪迴有六道,不見得都到鬼道去,但此話也有幾分道理。貪瞋癡裡頭,通常貪心最重。貪心重,就往餓鬼道去了嘛!瞋恚心重,就到地獄道去了。現在是亂世,要用寶貴的光陰做正經事。就要念佛,不要浪費寶貴的光陰,這才是真正覺悟的人。

  此法門最忌諱的是夾雜,因為目的是修清淨心。一夾雜,心就不清淨了。經只念一部,要發心講經也只講一部。古大德有表率,有一生講三百多遍︽彌陀經︾,不要認為︽彌陀經︾很簡單,︽彌陀要解︾、︽彌陀疏鈔︾分量都不少。︽彌陀疏鈔︾要是天天講,講一遍,整整要一年。清涼大師一生講了五十遍︽華嚴︾,︽華嚴︾講一遍,若一天講八個小時,整整要講一年。清涼大師世壽一白多歲,長壽啊!後人稱他為華嚴菩薩。如果你發心一生專講︽阿彌陀經︾,能夠講到三百遍、四百遍,試想有人見到你,一定合掌稱你南無阿彌陀佛。你要是什麼經都講,就不容易成就。依淨土三經,自己求生淨土,決定有把握,不可以貪多啊!

  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發菩提心,一心專念﹂就有把握往生,就決定往生。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十念都必定往生,何況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有不生的道理!這是往生的依憑啊!一點都不懷疑。

  經中明白顯示三輩往生之因。淨土有上、中、下三輩,︽觀經︾把三輩再開展成九品,三輩九品其義相同,但文有詳略之分。此經﹁廣攝九界聖凡之眾﹂,廣是普遍,普遍攝受九法界眾生。九法界有菩薩、緣覺、聲聞,這是聖人法界,再加上六道的凡夫法界。此法門所度化的對象,是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比︽華嚴︾、︽法華︾廣大得多啦!是︽華嚴︾、︽法華︾之所不及!因此,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啊!這一段文字,一共四句,說出︽無量壽經︾全經的內容,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歸元就是見性成佛。成無上正等正覺,成究竟圓滿的佛果,念佛法門就是這麼一條道路,不僅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恒沙諸佛國度,無不如是。要想究竟歸元,只有這條路,一切諸佛成佛,就是走這條路。現在佛把這條路傳授給我們,我們依這條路,一生成佛。所以說,依此法門修行,十方諸佛都讚嘆。因為一生成佛,你能相信,是大福報,要是不肯相信,這一生沒指望了,還不曉得要輪迴多少次,千萬不能當面錯過,這是直指往生歸元之路啊!是故此經是淨宗第一經。古德有喻,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華嚴經︾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此經不僅是淨宗第一經,而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第一經。因為它說出直接了當成佛之道。同時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方知受持此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受持此經就等於受持全部的︽ 大藏經︾,受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也是受持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無量劫所宣說的一切法門。我比了三十八年才比出來,才認清楚。碰到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給我做證明,完全肯定了,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宣揚的第一經。這兩行半文字很重要,說出此經典的內容、價值與份量。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此話很有道理,這部經這麼好,是如來所說的第一經,為什麼不能夠普遍的宣揚﹖原因就是它沒有善本,譯得不圓滿。所以宋朝王龍舒居士、清朝彭紹升居士、魏成貫居士,先後都有會集本,都收集在淨土五經讀本中。

  我們這一代的人福報很大,超過前人,像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宏揚淨土,他們都沒見過這些本子,因為這個本子︽大藏經︾裡沒有,台灣又沒有單行本流通。所以從前只是聽說有這些本子,從沒見過,我每年到香港講經就留意這些本子,找了三年,全找齊了印成一本,諸位打開︽淨土五經讀本︾,就全都在手上。自古以來淨宗大德想不到的啊!我們今天統統到手了,福報超過前人。

  這三家的會集本,皆非盡善盡美,所以印光大師不取,有批評,並不是不應該會集,而是因為會集的不妥當。

  ﹁蓮公老人,悲智雙摺⒆谡f偵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這段文字簡單介紹會集此本的夏蓮居老居士,老居士是清末人,在前清做過官,國學基礎、佛法造詣,皆為佛門四眾弟子所景仰,成就非凡。﹁悲智雙撸?谡f俱通﹂,宗是宗門,說是教下。譯經法師稱|三藏法師,三藏法師皆是宗說俱通,夏蓮居老居士也是一位三藏法師,宗說俱通,顯密圓融。他修學密宗也很有成就,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這不是普通人!絕對不是專宏淨土,只懂淨土,其他的宗都不懂,樣樣都懂啊!樣樣都通啊!是位大通家。最後專宏淨土,專修淨土,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宗說顯密禪淨,世出世間一切法原來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是大澈大悟大覺啊!在無量法門裡,找到了這個第一法門。找到之後希望能宏揚。

  ﹁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他發現︽無量壽經︾是第一經,是無上法寶,但是可惜沒有善本,這才發心重行會集,乃繼前賢,前賢就是指王龍舒、彭紹升、魏成貫。﹁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這段文說明他會集的態度。閉關三年,放下一切事緣,專心會集,編成一個最完備的本子,所以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最圓滿的本子。經文當中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他沒有改動一個字。印光大師批評過去三家會集本,就因為改變了原文文字。印光法師認為會集一定要忠於原本。是怕後人隨意改經。所以印光大師嚴厲批評過去的三個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沒有這個毛病,決定忠實於原譯本,未曾改動。所以說是﹁淨壇結界﹂,密法加持,﹁冥心孤詣﹂,一心一意會集,﹁稿經十易﹂改了十次才定稿。民國二十一年夏老居士掩關開始會集,民國二十五年才出版流通。蒙慧明老和尚印證。︵慧明老和尚是當代高僧,也是顯密圓融、宗說俱通,很難得的一位大德,在台灣︽慧明老法師開示錄︾一書流通很廣。︶慧明老和尚曾和夏蓮居老居士站在佛前手持會集本照片為證。﹁慈舟專講於濟南,並親為科判﹂,慈舟法師是民初一位傑出的法師。︵懺雲老法師和道源老和尚都是他的學生。︶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開講︽無量壽經︾,就用此會集本,而且還有作了科判。﹁梅公於中廣講此經,稱為最善之本﹂,梅公是梅光羲居士,李炳南居士的老師。黃念祖居士是梅居士的外甥,黃老居士家學淵源,他是夏老居士的學生,跟夏老師二十年,是夏老居士的傳法弟子。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過這部經,稱讚此本是最善之本。在序文︵就是本經的序文︶中讚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精是純而不雜,當是恰當,明白確實,字字句句都有根據,故曰:﹁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樣會集,印光大師也會喝采,不會責備了,這是會集應有的態度。﹁艱澀沉晦,使之爽朗,是說古譯裡有很多難懂之處,會集本重新編輯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於簡潔,﹂,五個原譯本中採其意思很清楚,明白圓滿而簡潔者。﹁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闕是說有的本子有,有的本子沒有,全都抄在一起,﹁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讚至極處。經過夏老居士將此五種原譯本,重新校對,重新整理,重新編排,重新分組,再加上四十八章的章題。非常有體系,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三年苦心,利益眾生,無量無邊。自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讚揚,依照這個本子講說,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現在此本在全世界普遍流通,無一不歡喜,確實啊!就像梅老居士所說的,﹁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這個大經就是︽無量壽經︾。若不是本宗,一般稱大經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在淨土宗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經的善本,一直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手上才出現,這是我們今天人有福,對於淨宗所有一切障礙都破除,真是稀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佛經亦稱契經,稱契經就表示經典一定要契理契機。理是真理,就是佛法所說的真如本性。要契理就一定不可以違背真如本性,滐@來講,就是真心話。凡夫心是妄心,佛菩薩的心是真心,從真心裡面說出來的話,就契理。其次要契機,機是眾生的根機,也就是程度。如果佛說的法門,雖然契理,太深了,聽不懂,等於白說了,就不契機,如果對修學有相當的程度的人,佛說的太溋耍?彩詹坏叫Ч???越浀浔仨氁?苓m合眾生的根器。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佛為眾生所說的,其實每一部經都符合這兩個標準。

  既然每一部經都是契理契機,何以特別說明本經之殊勝﹖原因就是從契理而言,本經達到究竟之理,一切經比不上。就契機而言,本經是三根普被,利鈍齊收,上能契合等覺菩薩,下能契合地獄眾生,這個是一切法門、一切經典所沒有的。此處能夠認識本經的價值。

  ﹁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現代人學佛,尤其是年輕人,要求新︵舊的、老的不學︶、求變、求快。在現代社會潮流下,也不能說他錯。那麼,學佛怎樣才真正達到新、變、快呢﹖應記住,這三求決定不能離開戒、定、慧,若離戒、定、慧,就不是佛法了。而是︽楞嚴經︾所講的邪師說法了。

  邪師就是魔王、魔子和魔孫。釋迦牟尼在世時,魔王波旨去見世尊,告訴世尊:﹁我要破壞你的佛法。﹂因為佛法度眾生出三界,魔王不願眾生超越三界。佛就告訴他:﹁我的法是正法,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破壞正法。﹂魔就說:﹁等到你未法時候,你的法緣衰了,我派我的子子孫孫︵魔子魔孫︶統統出家、剃頭,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之後,一句話不說,只是流淚。我們要記住,要警惕,在今天穿上袈裟之人,並不一定是正法,有些居士卻是真的是正法。所以現在要親近一個善知識,實在太難。因為無法辦識誰是善知識。︽華嚴經︾五十三參,那一個善知識不自謙而尊重他人。正法或邪法,一定要用智慧去辨別;不能辨別,只要老實念佛就不會上當。對於一切人、一切物,都平等恭敬;魔王能力再大,也無法障礙你。

  應知學佛求新、求變、求快,但絕對不能違背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修學以定為樞紐,戒是幫助你得定的,是手段,不是目的。學佛的目的是開慧,從那裡開智慧呢﹖從﹁定﹂開。得到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慧是一椿事情,定是體,慧是用。有體當然就有有用,由此可知,只要得定,不怕不開慧。淨土宗裡的定,就是一心不亂,也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襌定︶。淨土宗是用念佛方法來修定。

  古大德極力提倡持戒念佛,戒律非常重要。︽無量壽經︾從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是講戒律。念佛人求清淨心,能夠把五戒十善修好,決定有助於求一心不亂,求念佛三昧。

  本經的特色是把戒、定、慧、融合在信、願、行三資糧之中。信心清淨了,信心裡就具足了戒、定、慧,因為信心清淨不會有過失,戒就在其中。信心清淨絕不動搖,定就在其中。信心清淨就是本經所講的﹁住真實慧﹂,慧就在其中。可見得,一個信,戒定慧全在其中。試想,這不快嗎﹖求快、求新、求變,全在裡頭啊!全出不了三資糧,願行亦復如是。願行堅定,不會三心二意,只有一個願望|想見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閒功夫去想壞事、做壞事,所以願行裡面具足戒、定、慧三學。行是持名,二六時中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戒定慧三學全在這句名號之中啊!還有那個法門比之更新、更快、更善巧呢﹖

  這二句把大經的內容說盡了。通常只知道,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住真實慧。凡夫怎麼能住真實慧﹖只要你能信、能願、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就是念這部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信心、願心來念這部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念一小時,就住一小時真實慧;念兩小時,就住兩小時真實慧;要是不念呢﹖就住在煩惱裡。

  住真實慧的利益,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襌家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開是開顯,化是變化,開顯變化顯示出真如本性,襌家用參究的方法,同樣也達到這個目的。而且淨宗這個方法比 襌宗穩當、方便、快速。開化顯示真實之利,是自利。

  ﹁惠以真實之利﹂是利他。惠是給予惠施,是布施。自己住在真實慧,得到真實之際,自己得到好處,介紹給別人,就惠以真實之利。一切經,沒有比此經更真實。因為此經是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所用的方法。

  誦經念佛是不是要求解義呢﹖不是的。聽經,是不是要聽經裡的意思呢﹖也不是的。要是抱著﹁什麼意思﹂的心來聽經,聽到的只是皮毛啊!應該怎麼聽呢﹖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在這聽經,會入定。就是住真實慧,會開悟啊!若是聽一句就記一句在心裡,甚至怕記不住,還寫在紙上,這是打妄想啊!所聽的都叫邪知邪見,何以故﹖︽金剛經︾說得好,佛一生四十九年沒說一句法!那麼,你怎麼聽到那麼多呢﹖所以說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才相應啊!這叫相契,會開悟。聽經,在此坐一個半小時,是修定啊!專心聽,不打妄想,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要想經裡的意思。讀經是修定,念佛是修定,聽經還是修定。能做到聽經會修定,那麼,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一樣都在修定,功夫就到家了,就成就了。

  所以,本經確實是第一殊勝,十方諸佛用此念佛方法修成佛道。十方諸佛勸一切眾生,都修學此法門。此法門是難信之法,是對成佛人所說的法呀!若此生成不了佛,當然不能接受此法門,而去學其他法門。其他法門是成菩薩,成阿羅漢,或是得人天福報。唯獨此法門是教人此生就成佛,想想自己有沒有資格成佛,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是不是真的成熟了﹖若聽此經生歡喜心,能真正相信,真正肯發願去見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這一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就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

  以上三種真實,皆純一真實,不滲雜一絲毫的虛妄,純真無妄啊!比︽華嚴︾、︽法華︾還要純。︽華嚴經︾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不圓滿。

  ︽華嚴經︾裡以善財童子作修行人的典範,教導後世修行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法來修學。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代表住真實慧。他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我當年讀︽華嚴︾講︽華嚴︾的時候,霍然起了疑問:善財童子到底學的是什麼法門﹖普賢菩薩學什麼法門﹖仔細查經文,原來他們全部學的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我發現此點,才回過頭來,再也不懷疑淨宗念佛法門,死心塌地修學了。這是真正找到,真正相信了。

  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得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啊!他修定,不求智。只有無知的定,才能斷盡煩惱。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這就是智慧。煩惱未斷,所學法門全變成所知障,所知障必定引發煩惱障,煩惱、所知二障,天天增長,怎麼能成就呢﹖這是與道相背。道是清淨心,與清淨心相違背,一一比一天煩惱,一天比一天苦,一天比一天糊塗。這是李老師從前說的佛呆子。︽華嚴︾的善財童子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要先修清淨心,要先斷煩惱。

  不但佛法如此,儒家教學亦復如,此孔子教學四科:第一科是德行,就是斷煩惱,修清淨心。第二科才是言語,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第三科是政事,第四科是文學。政事就是辦事的能力,訓練在社會上稚?哪芰Α=裉斓慕逃??挥嗅犷^一半,不要前面一半,所以知識越豐富,社會越不安全。因為沒有道德基礎。

  同樣的佛法也受影響,四弘誓願的前面兩條不要了,從法門無量誓願學學起,愈學愈煩惱,愈學罪障愈重,最後墮到三惡道。可惜!何以墮三惡道呢﹖每天修學佛法,卻增長貪嗔癡慢,自然墮三惡道。學佛不增長戒定慧,不增長信願行,而是增長貪嗔癡,這叫顛倒,這是愚癡。︽華嚴經︾顯示出四宏誓願修學的次第,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未後成佛道。善財童字先在文殊菩薩處斷了煩惱,然後出來參學,從德緣比丘,一直參訪到彌勒菩薩,五十二位善知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就是第五十三參,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修學次第非常清楚,一部︽四十華嚴︾就是四宏誓願的詳細解釋。

  ﹁住真實慧﹂,比什麼都重要。什麼是真實慧﹖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慧。你能每天誦念,就是住真實慧。並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本經純一真實,其真實超過了︽華嚴︾、︽法華︾。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中所說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祕奧之理體,卻在本經﹂蕅益大師云:﹁︽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在這部經。念了這部經,就等於念了全部的︽華嚴經︾;也等於念了全部的︽大藏經︾。因為︽華嚴︾、︽法華︾是大藏的精髓!而本經又是︽華嚴︾、︽法華︾之精髓。所以本經是佛經中的第一經!古人稱此經為中本︽華嚴︾,八十卷︽華嚴︾稱大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阿彌陀經與本經是同部,只是繁簡不同,此經說得詳細,彌陀經說得簡單,義理沒有差別,完全相同。以上講契理。知道本經契理,就能生信。

  再講契機:﹁機者根基,至於契機,更是本經之獨勝﹂,﹁獨﹂表示在一切經之中第一殊勝。︽華嚴︾的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師,權教、二乘、凡夫都沒有資格。所︽華嚴︾雖是圓頓大法,但還有欠缺,因為不能度中下根基的人。達摩傳來的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說得很明白,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基之人,上中以下都沒份。而神秀大師接引的是大乘人,所以,雖然是圓頓法,但還有欠缺。唯獨此經,圓到極處,﹁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本經是三根︵上根、中根、下根︶都接引。﹁上上根全體承當﹂,上上根像是︽華嚴經︾上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他們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點也不懷疑。﹁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下下根基之人也能以這部經而得度,這就比華嚴、法華、六祖、神秀,更圓滿。﹁下至五逆十惡﹂五逆十惡的重罪眾生,立刻就要墮無間地獄,也能得度。五逆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五逆重罪,在一般大乘經是沒法救的,一切法門都救不了,唯獨此法門能救,這就能曉得此法門力量有多麼大。﹁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怎麼度五逆十惡重罪之眾生﹖臨終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十念必生﹂、五逆十惡到臨終時,有機緣,遇善知識,開導,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能夠信受,能夠懺悔,念一聲到十聲佛號,都能往生。這種事,在一切經,一切法門裡,都找不到了。所以說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第一殊勝。

  同修應知,不能投機取巧,認為五逆十惡臨終念佛還可以往生,現在造罪業也無妨,臨終還有救啊!其實,經上講的沒錯,五逆十惡臨終得度,但是要有三個條件,要想自己臨終時能否具足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臨終時,頭腦很清楚,到醫院看看:重病的人,快要走的人,幾個人頭腦很清楚﹖臨終時,迷惑顛倒就不能往生了。這第一個條件很難哪!第二個條件,要在此關鍵時刻,有善知識提醒你念佛,誰能有把握臨終一刻,會有人來提醒﹖第三個條件是善知識一提醒,立刻就覺悟,立刻就懺悔,就念佛往生。這三個條件,缺一都不行!臨終十念往生,有其道理,也有其事。只是我們臨命終時,能否具備這三個條件﹖若是沒有把握,現在就要加緊努力。

  往生西方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平素積功累德,誦經念佛,也勸人念佛。第二種是臨命終時,遇到佛法,十念懺悔往生。積功累德往生是正常的,臨終十念往生就很不容易,這種人多半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此生迷失了本性,造作一切罪業,但臨終一遇到善知識,立刻醒悟,非常不容易。千萬不能存僥倖之心,若存僥倖人之心,這一生必犯大錯,必會墮落。還是要依教奉行,走一條光明的正道。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論品位高低,就連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往生,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此果報不可思議。這是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往生的眾生長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一樣高,一樣的膚色,一樣的相貌。衣食住行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平等法界啊!十方諸佛的法界都平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非常奇妙!道理與事實都在這部經裡。

  頓與觀音、勢至並肩,觀音、勢至是等覺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與他們平等。如果用平常方法修行,試想要修到那一年﹖才能跟等覺菩薩平等﹖用這個方法,一生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法門中沒有比之更殊勝,可見得此法究竟方便。

  ﹁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這是講淨土法門的妙處,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什麼是佛法﹖佛法是覺法,覺而不迷。佛法是正法,正而不邪。佛法是淨法,淨而不染。佛法就是覺正淨,是在信願行三者,字字都具足覺正淨。信中具足覺正淨,願裡具足覺正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更是具足了覺正淨,所以就不離佛法!心裡常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常常想著阿彌陀佛。

  供養佛像就能憶佛,所以功德不可思議!喜歡那一尊佛像,就供養那一尊佛像,佛像最好只供養一尊,就是你所喜歡的一尊,隨時隨地都帶著,跟這尊佛像很親。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就是這尊佛,決定不錯。因為自己一生想念的就是這尊佛。佛像不能供太多,不要常常換,否則,臨命終時,到底那一尊佛像來接引我﹖會起懷疑,一念疑心,機會即失,當下錯過。所以決定一生拜一尊佛,面孔很熟,到時候決定錯不了。圖書館的阿彌陀佛像,我們供養了十年,我很喜歡這尊佛像,我供養的就是這尊佛像。現在同修發心印出來流通,便於攜帶,非常之好。時時刻刻看的就是這尊佛像,不看第二尊,此法門叫一心不亂,天天跟這一尊佛像在一起,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這叫不離佛法。

  家人不相信,或者反對佛教,我們就供養小佛像,念經、拜佛的時候,把佛像請出來。不念經,不拜佛的時候,把佛像收起來,不妨礙家人,家裡人不願意念佛,我在心裡念,不出聲念,也不妨礙家庭

  家庭一定要和睦,這是佛法。學佛學到一家不太平,決定是錯。家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其中一定有道理。就是自己學錯了,沒有依照佛法去作。學佛,淨宗要從﹁三福﹂修起,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能夠孝養父母,父母怎麼會反對你學佛﹖如果學了佛就不孝父母,不聽父母的話。看到學佛同修反而比父母還親。這樣致使父母不學佛,一天到晚造罪業!其實他們不知道是在造罪業啊!這是誰的錯﹖家庭怎麼能和睦呢﹖是自己學錯了,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所以學佛的同修,第一是要家庭和睦。

  六和境裡,先是家和。把對待同參道友的心,對待師父的恭敬心,回去恭敬父母、家人,一家人就快樂了,這樣才對,佛法就是這麼修的!所以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應用在家庭,應用在生活中,就對了。

  ﹁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一句話更透徹,世法樣樣做得圓滿,就是佛法。不是離開世法,才修佛法。無此道理啊!淨宗講出世,是講心念,心染污就是世間法,心地清淨就是出世間法,心淨則土淨啊!一切妄想、執著、煩惱現前的時候,馬上歸到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了。一切念頭統統歸到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不要再想其他的念頭。其他的念頭,都是搞六道輪迴,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在證佛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此法門是﹁修﹂、﹁證﹂同時,因為是從果上修,不是從因上修,因果同時,修證同時。一切世法皆是佛法,無一法而不是佛法,穿衣吃飯,言語造作,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最為方便啊!

  ﹁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這是它殊勝方便之處,因為此法門著重在心地起修,心同佛,念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麼那裡有﹁果﹂不同佛的道理呢﹖心同佛因就相同了。佛是什麼心﹖佛是清淨心。佛心裡沒有一個妄念,我們的心清淨,也沒有一個妄念,心就同佛了。

  怎樣做到沒有妄念呢﹖我常勸同修一定要認真去念︽了凡四訓︾,就不會有妄念了。︽了凡四訓︾念通了,真正體認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麼,還有什麼好想的。命裡沒有的,想也想不到!命裡有的,不想也來了。既然一飲一啄全是前定的,袁了凡肯定了這個事實,所以他跟雲谷襌師在襌堂裡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並不是有什麼功夫,他並沒有得到念佛三昧啊!他是相信因果報應,所以不打妄想。

  從前章嘉大師教我:把一生中一切的境緣,全部交給佛菩薩去安排,自己不要操心,讓佛菩薩去操心,這樣心就定了,就自在了。我們自己還操心,想這、想那,就錯了,心就不清淨了。所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決定不去想。我要想作個什麼,想不到的呀!想得越多,失望越多,痛苦越多。這又何苦﹖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嘛!為什麼不修清淨心﹖真的得到了清淨心,六祖講:﹁何其本性,本來具足﹂,樣樣都得到了。﹁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就現前了。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麼就現什麼,多自在啊!

  由此可知,最重要的是求性德,性德就是前面講的﹁住真實慧﹂三種真實是本性哪!老實讀誦這部經典,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要把彌陀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願同佛同,依照此經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見解,使我們的見解、思想、看法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就是解同佛。再依照此經的教訓,在生活中統統做到,那麼行就同佛了。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就要恭喜你,一定是上品上生哪!有此四個同,實在說,你現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不是普通人,雖然還沒去,已經是乘願再來人啦!你不屬於娑婆世界,已經超凡入聖。所以說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頓﹂就是現在就脫離了生死輪迴。

  學佛同修,不要學世俗的錯誤觀念。世俗觀念認為我老了啊!會常常有病哪!天天想老,怎麼能不老呢﹖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天天想我老了,當然就老了。我老了,應該有病,病就都來了。不想佛,不想菩薩,就想老、想病,結果都被他想到了。如果把這些世俗念頭,全都擺脫掉,我們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把老跟病都忘掉了,你就不老了也不病了。現在醫學講究心理健康,因為心理是生理的主宰。

  曾住在溝仔口的慧原法師,現在香港,他從小出家三十八年大陸撤退的時候,他被抓去當兵,雖然生活過得不錯,但是他還是想回來當出家人,限於年歲沒法退伍。就假裝心臟病,裝了三年,結果真的得了心臟病。一直到現在,心臟都不好,常常發作。︽觀無量壽經︾講十六觀,觀想什麼,就成就什麼。你觀想佛就成佛;觀菩薩就成菩薩;他觀心臟病,果然就得心臟病。

  我們淨宗的同修,頭腦裡,沒﹁老﹂字,沒﹁病﹂字,你一生都不老,不害病!這樣做不但自利,而且能利他,讓別人看看,學這個法門的好處,我就是證明啊!我不老、我不病,就是念這部經,修這個法門,修來的!用這種方法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很容易。因為有證明。要勸現在人要拿出證據來,自己就是證據,就很能說服別人。活的證據擺在面前,不能不信。

  觀念非常重要,佛經上講,十法界的因果。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樣的因,會得什麼樣的果報。就要修好因,修善因。頓脫生死是現前就證得,﹁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啊!造福社會於今世﹂認真修行就是造福社會,因為世間多一個真正修行人,諸佛護念,三寶加持,這一個地方就有福了。不一定要做社會福利事業,做慈善事業;心與道相應,就是造福社會。道成就了,心地清淨了,可以隨緣做社會福利事業。沒有緣,就不做,因為攀緣,心就亂了。做社會福利事業,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心不亂、心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對了。決定不能讓自心染污。

  佛說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現在我們曉得環境染污很嚴重,尤以空氣的染污最重要;但是更嚴重的是心地染污與精神染污。這些比環境染污還要嚴重,真正是濁惡到極處啊!非常可怕。

  入佛法﹁覺正淨﹂三個門是平等的,但是走覺門,走正門都來不及了。在今天,要先求心清淨,求身清淨。身清淨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要吃得太多。修行人,要保持精神飽滿,飲食不急不飽。吃得太飽,人就昏沉,提不起精神。饑餓時,也沒有精神。修行人儘量少吃,飲食要乾淨。李老師至少跟我講了十次,提出警告說:﹁千萬不要到館子吃東西﹂。館子不乾淨,到廚房看看,就不敢吃了。飲食越簡單越好。大陸雖然貪窮,但是人都長壽。前幾年,外國人到大陸調查,發現大陸人吃的東西簡單,幾乎天天吃同樣的食物。我們飲食習慣要餐餐有變化!大陸人可能因為飲食單純沒有變化,而得長壽。所以飲食越簡單越好。

  造福社會,宏法利生,都不可以妨礙自己的清淨心。要提高警覺,萬一清淨心有了障礙,馬上就要回頭,不能再幹了,要退回來。因為如果心不清淨,不但不能度眾生,自己這一生也毀了。要是耽誤了,此生不能往生就不知道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再遇到這個機緣。彭際清居士講:這個機會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次啊!遇到了,一定要把握。

  ﹁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白歲,其有眾生,值斯示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文,引用這段經文,說明此經契機,無比殊勝。眾生好比是病人,得了許多奇怪的病,佛法是藥啊!所有一切法門都治不了的病,這一副藥能治。就曉得這個藥是無價之寶。到末法時期,佛法滅盡,也就是說,眾生的病,己經無藥可救了,一切法門都失效,只有這個法門還有效,還可以在一百年當中幫助大家往生成佛。既然能往生成佛,其他小的願求,當然可以求得,所以說:﹁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在經道滅盡之時,此經還有這麼大的能力,何況現在呢!冷靜的思考才能認識這部經的功德,其效果之大,一切經、一切法門皆不能相比。從這段經文對本經的功德,我們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

  ﹁沾私缢?揭磺杏星棣椋?私缡擎镀攀澜纭K?绞鞘?街T佛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有情﹂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泛指九法界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的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也﹂,此法門能令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是無上法門,最精要之法門,故稱為法要。這段文,要我們認識此部經在整個佛法裡的地位與價值。真正認識了會用真斩?Ь吹男膩韺W習,才能得到此經的真實利益。接下來,要講本經的玄義。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