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释 第六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四十三卷
諸佛稱嘆願,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雖是無比的殊勝莊嚴,若無人介紹,誰知道呢?所以,阿彌陀佛要想普度一切眾生,絕對不能無此願。依此願,十方一切諸佛都要給他作介紹。
﹁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這把虛空法界一切佛全含攝盡了,決無一尊佛例外。﹁稱名﹂,就是念阿彌陀佛,換言之,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說我功德國土之善﹂,就是講經。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不講阿彌陀經,不講觀無量壽經。這些都是稱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有了此願,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有得度之因緣。可見得此願之重要。此願就是流通之大願,也說明了彌陀教化的區域是盡虛空遍法界,絕不只是一個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都變成彌陀的教區了。
底下第十章,就是第十八願,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公認此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一切諸佛為什麼讚嘆阿彌陀佛,原因在此。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方眾生﹂,此處沒有鑑別那一方除外,沒有說娑婆世界除外,換言之,我們娑婆世界包括在這一願當中。此處所言﹁眾生﹂,包括我們本人在內。
這是十念必生之大願。淨宗修學的宗旨就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宗旨何本?本於此願。此願講﹁一向專念﹂;下面第十九願講﹁發菩提心﹂。
有許多人好像是發了菩提心,一天到晚拿了念珠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沒生淨土呢?是不是經上有了問題?此段經文一定要看清楚,才不致於產生誤會,耽誤了自己一生的修學。
﹁聞我名號﹂,﹁聞﹂不是普通的聞,普通的聞不起作用。因為此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每一個字的標準,絕非泛泛者流。此﹁聞﹂字指菩薩的聞慧。換言之,此一﹁聞﹂字,就包括了聞思修三慧。底下經文說出,﹁聞﹂是緣分,此一緣分絕不偶然。正如世尊在本經開示說:善男子、善女子,能在一生中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經論。此﹁善﹂是無量劫中所種的深厚善根,超越其他經論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有深厚善根,才有緣分聽到這部經典。
聽到之後,一定歡喜,底下接著說﹁至心信樂﹂。至心是真心、招摹?嵲诙?^無虛妄之心。與彌陀經所言﹁一心﹂,完全相同。這就是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我們今天聽了彌陀名號,實在講,還有二心、三心、無量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沒有達到一心。至心就是一心。
從今而後,盡形壽︵盡現前一生︶,真的要做到﹁念茲在茲﹂,心裡面念念都有阿彌陀佛,一句一句不可以間斷。間斷了就產生兩個現象:一個打妄想,起心動念,胡思亂想。一個就是無明,沒有妄想,就墜入無明。所以,眾生不是墮在妄想,就是墮在無明。試想:這有多可怕!墮在妄想,就是貪瞋。墮在無明,就是愚癡。不念佛號,就念貪瞋癡。﹁佛號斷了,就是貪瞋癡﹂。貪瞋癡是六道三塗!這一句佛號是淨業,叫我們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圓滿成辦。﹁至心﹂就是關鍵的字眼。
﹁信樂﹂是愛好,歡喜愛好。人生當中,第一喜歡的,就是這樁事情,其他任何都不能取代,方謂之﹁至心信樂﹂。我們有沒有做到?一句阿彌陀佛是從這樣的心生出來,念出來,才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實在講,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佛,雖念佛而不知此理,沒有抓住﹁至心信樂﹂這四個字,所以,只跟彌陀結個法緣而已,還在輪迴。這一生又遇到了,此生的緣很勝,能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講清楚的緣,不多啊!遇此殊勝之緣,一定要把握住,不能放過,絕對要在此生成就。
﹁至心信樂﹂,就是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如果不是淨念相繼就不叫至心信樂。你在這世間還有其他喜歡的東西,放不下的事情,就不是﹁至心信樂﹂。一句﹁至心信樂﹂非常重要。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一生專念,在未往生之前,離不開社會、人群、一切眾生,我們一定要依照經訓去做。這些經訓,總而言之,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行種種善根,只有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就是﹁求生淨土﹂,就叫﹁心心回向﹂。一切善根功德,通通回向西方。應知:﹁至心信樂﹂的專念是正修,﹁善根回向﹂是助修,正助雙修。正修偏重在﹁慧﹂,助修偏重在﹁福﹂。
有福報之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如入禪定,臨終沒有病苦。有病苦,就不是福報。病是果報,能不能扭轉?生死輪迴都有辦法扭轉,小小的疾病還轉不了嗎?可以轉得了!怎麼轉?努力修善,如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所示。真心為善,不知不覺當中就轉了許多的業障罪報。
希望一生長壽,長壽要健康,長壽而不健康,苦死了。所以,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身體健康是第一幸福,絕對不是地位財富。身體不健康,再多的人伺候,也是苦不堪言。健康要靠自己認真的去修學。
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總離不開因緣,連佛說法度生也是因緣。因緣底下是果報。所以,世出世法全然是因緣果報。你造善因善緣,自然得好果報。造惡因惡緣,當然得惡報。任何力量都不能改變,佛也不能轉定業。因緣是自己造的,果報就得自己受。佛加持我們,保佑我們,就是跟我們說清楚事實真相。讓我們從今之後,起心動念要造善因善緣,遠離惡因惡緣,果報自然就殊勝了嘛!從前所造的罪業,從今天起,不再造了,業因雖在,緣斷了。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所以該受的惡報也沒有了。過去還有一點善根,現在拼命造善緣,使得本來是此生不能成熟的善報,也提前受報。這就是佛的加持。
我們要什麼?實在說,聰明人不要世間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富,而要健康長壽,要不生病,死的時後也不生病。這在佛門很多,往生時站著、坐著走的。死之前還跟人談笑風生,談笑之後,說:﹁我要走了,你們大家念佛送我﹂,念不到十分鐘,就走了。多自在啊!這要靠什麼呢?就靠﹁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西方﹂。把一切善根通通回向,就是求生西方,在世間只求一個健康長壽,其他什麼都不要。
底下一句是核心中的核心,﹁乃至十念﹂。十念是最少的,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歷史上有例子,不是假的。
此段最後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兩句觀無量壽經講:五逆十惡,臨終若遇勝緣,也能往生。五逆不是不能往生,因此,可見得五逆是陪襯,重要的是﹁誹謗正法﹂一句。誹謗則更本不信,怎能往生?換言之,造五逆罪,若不誹謗,能夠信受,也能往生。
善導大師說:此處所言十念,只是口念。此十念不是十念法︵盡一口氣念十次︶就是念十聲佛號。這就是臨終十念。此人一生當中從未聽過佛號,從未學過佛,臨命終時,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就真的發心。這樣,也是自開始聽到佛法,一直到往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完全符合經典的標竿,怎麼不往生呢?
講到念佛,善導大師說得很清楚:上根之人是盡形壽,一生念佛。像臨終念佛往生是下下根,一生沒有緣份遇到佛法,到臨命終時才有機會遇到。臨命終時遇佛法,最低限度要具足三個條件,才能往生。
第一個條件:頭腦清楚,若臨終病得不醒人事,就一無用處。念了一生佛,往生時害一場大病,往生就不可靠了。此點要記住。所以,人不能不修福,修福就在現前修,到臨終想修,就來不及了。要認真修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要求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福報。第二個條件:在臨終的關鍵時刻,有善知識勸你念佛,如果此關鍵時刻,沒有人提醒,忘掉了,就不能往生。第三個條件:一聽了,立刻就信受奉行,如果不立刻信受,快要斷氣了,就來不及了。要快,不能有一絲毫猶豫,馬上就信受,立刻就念佛發願求生。
像張善和,中國歷史上人所週知的,他是十念往生,這樣往生的人,實在講,萬萬人中,難得有一兩個。三個條件全都具足,缺一不可。所以,臨終十念往生,決定不是僥倖的事情。
臨終十念,到底品位怎樣,是不是就只是下下品往生呢?不然。善導大師講:臨終十念往生,通於三輩,攝於九品。此語令人驚訝,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平常人往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淨業程度︶的溕疃?āN迥嬷?送???且耘R終一剎那,懺悔力量的溕睿瑳Q定品位。用至招膽曰冢瑥氐讘曰冢?幌聲??缴仙掀贰2灰?J為他一生沒信佛,造的罪業,臨終念幾句佛號往生,孰不知他是上上品往生。
觀無量壽經裡的阿闍世王,殺父、害母、破和合僧。提婆達多出佛身血,皆是五逆罪。大藏經裡有阿闍世王經,即其傳記。他臨死前念佛往生,上品中生。懺悔的力量強,知到過去真正做錯了,一念悔改之心,從地獄一下就超到上品中生,不可思議。我們對於造作一切罪業的人,決對不能輕視,說不定他在臨命終時,一下往生,地位還比我們高,我們還不如他。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