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释 第五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四十二卷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淨,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證覺。
我們細心觀察體會四十八願,才知道它確實是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是大願一開端所說,也是總綱領,說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超勝一切諸佛國土。超勝在何處?四十八條一一指出,彼國土與一切諸佛剎土不相同之處。確實是一切經典之所未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之所未聞。明白之後,才真正膫解西方世界的殊勝,此法門的殊勝。我們才真正生得起信心、願心、執持名號。才能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前面三章即從第六願到第十一願,都是敘述恢復本能,恢復得這麼快,這麼圓滿,實在無法想像。此章是四十八願的第十二願─「完成正覺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願文裡說的很明白:「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所有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說上品上生,或是中品以上,換言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包括在其中。
「遠離分別」,此唯識家所講的轉識成智,識既是分別,八識都有分別的作用,故稱之為「識」。八識都有「既起」的作用,故稱之為「心」,稱之為「八心王」、「八識」。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轉八識成四智了,不再分別一切事物。
不分別,怎麼能知道一切萬物與事理呢?就如心經上介紹觀世音菩薩一般:「照見」,而非「分別見」。不用分別,不用思考,六根接觸境界就通達明膫。不要用思維(思維是第六意識)妄想、分別、執著全都不用。轉八識成四智,通常是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此處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能得到,這不奇怪嗎?這是超勝。
「諸根寂靜」是禪定,諸根即六根,六根寂靜很不容易。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意識有意根,意根是末那識,「諸根寂靜」是講八識不起作用,是七地以上的境界,是首寧楞嚴經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講的「獅子分迅三昧」,念佛法門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了。
「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往生決定成佛,正顯示彌陀本心、彌陀弘願,唯以一乘大法,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幫助眾生,一直契入究竟涅槃。這是圓教佛果。天台宗講成佛有四種:藏通別圓。此為圓教佛果,一生成佛。看到此願就肯定古來祖師大德所言正確,確實有根據。常云:往生不退成佛,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根據就在此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善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章有二願:一是光明無量願,一是觸光安樂願。光明指智慧,亦指願力所及之處。彌陀之智慧、德能宏願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限量。
世尊在其他經論中說:一尊佛的教化區域是一個一大千世界。常云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是說世界的結構。一個單位世界,如今日講的太陽系。(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注解後面提出一個講法,認為單位世界指太陽系,恐怕還不太恰當,應該是指銀河系)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亦即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佛經上講的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亦即一尊佛光明所及之處。在我們看來,廣大不可思議。即使以一個太陽系為單位世界,就大得不得了。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太陽系。黃老對天文很有研究,認為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就更大了,大得無法想像。今日科技很發達,用無線電望遠鏡還探測不到小千世界的邊緣,中千、大千更不必說了。
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德能沒有界限,沒有邊際,「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教區。能信嗎?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此經,勸修念佛法門,是代替阿彌陀佛招生,把眾生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一不勸眾生求生淨土。因為在釋迦牟尼佛自己的教區,要想修學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時間太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很快就成功了。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絕勝諸佛。勝是超勝,「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此世間光明最大的是日月,形容彌陀智慧之明超過日月千萬億倍。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彌陀光明這樣殊勝偉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呢?其實,不是佛不照我們,佛光注照,我們見不到,是因為自己有障礙。譬如白天陽光普照,我們偏偏打一把傘,不讓他照,有何辦法?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不是他不照。
要問:為什麼我們自己有障礙,障礙又是什麼?把障礙找出來消除掉,我們就接觸到佛光了,就見到佛光。佛光確實普照十方,不僅是眼能接觸到,耳鼻舌身意,全都接觸得到。六塵說法,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大家能有幾分體會?若說我們現前世界,情與無情與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同宣妙法。懂不懂呢?承不承認呢?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能覺察得到,我們覺察不到。原因是彼國眾生「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如楞嚴云:淨寂光通達。人心在清淨之極時,極微細的音聲都聽得見,極微弱的光明都看得見。許多肉眼見不到的光波,現在利用科學儀器可探測到一部分:像Χ光、伽瑪線、紫外線等,其實,還有無量無邊的光波,科學儀器無法測到。
假如我們心清淨,淨到一定程度,我們的能力恢復了,無量無邊不同波長的光波全都見到了。世界立刻就變樣子了,不是現在的樣子。佛門常說:六道裡,人鬼雜居。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何以不見?因為波長不相同,而實際上是住在一起,彼此重疊而不相妨礙。此亦證明,一切物質是假的,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是真實的,決定不能重疊。假的,不是真實,所以各各不妨礙。從這些科學發現的層面來觀察,佛經所言,不無道理。
再說的初溡稽c,經典所在之處,經典放光,但我們看不到。讀誦之時,我們能聽到,即此光明的現象比較接近我們的波長。講解則更接近,聽了之後,啟發心地光明。由此可知,此處所言之「光」,不僅僅是指肉眼所見,凡六根所接觸者,皆以「光」字為代表。換言之,凡啟發我們心智的,都稱「佛光」。眼所看、耳所聽、身所觸、意所想,觸動虛根,破迷開悟,都叫佛光。禪宗參禪之人,見飛花落葉,就開悟了,這就是佛法觸動他的宿緣。聽人唱歌,也開悟了,那是耳接觸的佛光。從此處去體會「見我光明,照觸其身」。
就本經而言,刻實而論,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光明,願願皆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快速成佛。
「莫不安樂,慈心作善」,這是接觸佛光現前所得的利益。若人問:學佛有什麼好處?若說不出,怎能勸人學佛呢?若說學佛的好處在將來能往生西方世界,人以為是將來事,又沒見到,誰相信啊?若相信,也是迷信。若說現在就得好處:不學佛,活得很苦﹔學佛,活得很快樂。學佛就是離苦得樂,沒有學佛,心不安﹔學佛之後,心安了。
禪宗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慧可禪師學佛多年,心不安,向達摩祖師請教。祖師不理會,惠可無可奈何,站在雪地,拿刀去一臂,以供養祖師。達摩見此,問:何苦來?為何如此做?惠可言:心不安,請大師為我安心。心不安很苦,凡人雖然很苦卻覺察不到,還不想求安心。惠可很了不起,知到心不安很苦,請人家為他安心。達摩祖師一伸手,說:拿心來,為汝安。這就是「佛光普照」。慧可大師回過頭來找心,找不到。達摩祖師說:于汝安心竟。慧可禪師在一句話中大徹大悟,心安了,沒事了。心在那裡都找不到,還有`什麼安不安嘛!可見得,天天心不安,就是妄想、執著啊!這一下「覓心了不可得」,妄想斷掉了,心安了,沒事了。所以,學佛求的是心安。
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理得心安。理是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的生活,宇宙是生活的環境。弄清楚自己和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不再胡思亂想了,心定了,心安了,就快樂。「安」是因,「樂」是果,心不安,那來快樂?
追究一下,要快樂,樂是從「安」來的,安又從那裡得來?我們確實不安,怎麼樣才能得到「安」呢?安字上面有「平」,平安啦!「心不平」,怎麼能安?怎樣叫心平呢?「和平」啊!大家不和,怎麼會平呢?不和就不平,不平就不安,不安就不樂。前一字是因,後一字是果。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淨。修六和,心就平了,平了才能得身心安樂。這是學佛的好處,真實的受用。
無量壽經的好處是性相事理,面面講到,簡單扼要,經文不長,說透了世出世間的真相。
心安之後,待人處事,一定是慈心作善。心清淨、平等、慈悲,思想、見解、作為一定是利益眾生的,這叫做「善」。佛法裡的善惡,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叫惡,利益別人的才叫善。
為何說利益自己的叫惡?眾生之所以不能作佛,有兩大障礙:一是我執,另一是法執。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我執天天增長,怎麼能成就?不但成佛無分,證阿羅漢都無分。斷我執才證阿羅漢,再斷法執,就成佛了。佛法無他,破執著而已。因此,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起心動念只想別人,不要想自己,不知不覺地自己就沒有了,我執就破了,這叫做學佛,叫做善。
念念都想到自己,我執增長,說實話,不但不能證得阿羅漢,連須陀洹果都無法證得。何故?須陀洹首需破身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頭一個是身見,念念執著此身是自己,身見破不了,小乘初果都不能證得,多麼可憐!
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們絕不是這一生才修行,照無量壽經所說:在座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行,為什麼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說實話,病根就在於:起心動念就想到「我」,我執未破,生生世世修行,從未證得小乘初果。好比天天念書,很勤奮,考試從未及格,成績就不過如此而已。這一生又遇到佛法,假使此生「我執」、「身見」不能斷。還是不能成就。
所以,同修一定要記住,不要替自己想啊!替自己想,是愚人,是迷惑顛倒。要念念為眾生,本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一願是為自己?他心量大,念念為遍法界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心願圓滿。我們學阿彌陀佛,要學他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包。見到眾生的善,就是我的善﹔見到眾生的惡,就是我的惡。這就對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己要斷惡修善,要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自他不二,這才叫真正學佛,慈心作善。這是講現前的利益。另一段將來得什麼利益?我們在娑婆世界得人身,人有生老病死,總有死的一天,死了不是斷滅。若說死了就斷滅了,我們也不要學佛了。死了之後,沒完沒了!此事麻煩。地藏本願經講:四十九天之後,又去輪迴。修學此法門,死了以後怎麼辦?其願望是「來生我國」。我常在講習中常告訴諸位,除了往生極樂世界通通免不了生死。
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值得恭喜,與證得如來報身差不多─有生無滅。此生真的有生,沒有死,生死了了。為什麼說沒死?因為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下下品往生者,也是活著去的。雖然有些病得很重,佛來接引時,他見到,想說,但沒有力氣,說不出來,嘴巴在動,沒有聲音,也許想說:我看到佛了,佛來接引我,我跟他去了,向大家辭行,但說不出來。福報大的臨終時清清楚楚。
修福很重要,中國人講五福,五福中最重要的就是「好死」。死時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顛倒,好死就好生。一個人臨終清清楚楚,試想他會去三惡道嗎?會去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嗎?不可能。凡是到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投胎,都是糊裡糊塗去的,迷惑顛倒去的;頭腦清楚的人,絕對不去。有福報的人走得很好,不能往生,也決定是人天兩道,不會墮三惡道。念佛而有福報的人,臨終時清楚,福報大者,不生病,自己知道那一天走,預知時至,還可以開個往生大會。
從前台北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等於開往生大會。他是龍江街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他往生時八十餘歲,一個多月之前就曉得自己那天走,什麼時候走。所以,常常去看看親戚朋友,辭行,見最後一次面。他的小孩都在外國,在台灣就是老夫妻兩。走的一天,去參加念佛團共修會,坐在三輪車上,跟太太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到寂寞?他太太不知道他當天要往生,滿口答應:能往生就太好了,不必牽掛我了。太太就同意了。到了念佛團,參加念佛會,念佛當中,有講開示,由老居士們輪流講。那一天輪到魏老,他就跟魏老商量:今天我講。我們互換。魏老尊重他,就跟他換了。通常開示都是講半小時,他老人家一上台,淘淘不絕,講了一個半小時。講完之後,跟大家說:我要回家了。大家以為講累了要回家,怎知他下了講台,在旁邊小客廳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試想:走之前,音聲宏亮,講一個半鐘點,活著走的,不是死著走的。清清楚楚,預知時至,故此法門是不死的法門。不但不死,我常跟同修說:此法門不老、不病、不死。這好處要不要呢?連外國人都大聲說要。要就得好好學,認真學。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時,老居士七十餘歲,看似四十餘歲,九十多歲時還不要人照顧,耳目聰明,手腳伶俐,九十五歲時都還不要人照顧。最後兩年,因吃食中毒,身體衰,需人照顧。吃食中毒很冤枉,他老人家知道食物有毒,(做的麵條來供養他,麵條時間很久,乾麵條有防腐劑,久後變質),但他有一個習慣,別人做東西給他吃,他一定當面吃,讓做的人心裡歡喜。就此點,害了他。他知道食物不好,當面吃了麵,回來用解藥。他是很高明的中醫,第一次用解藥解掉了毒,沒有中毒。過了幾個月之後,又遇到一次,也吃了,吃了之後,再用解藥,來不及了。毒散得太快,一病就病了三個月。我到台中去看他,他見到我第一句話就說:不要上館子吃東西,吃東西要小心啊!他中毒不是不知道,知道而中毒。第三次是喝甘蔗汁,毒亦未能化解。所以,李老居士是食物中毒,抵抗力衰弱,九十七歲往生。往生的前兩個星期,還照樣講經。只停講了兩次,就走了。
依此法門,如法修行,實實在在的效果、好處、利益,就是不老、不病、不死,「來生我國」。所以,此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要依照經典的教訓,認真修學。絕對不是,每天念幾遍,念了沒做到,口雖念,心不像阿彌陀佛,願也不像阿彌陀佛,行也不像阿彌陀佛,如此就不相應。務必使我們心、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這樣修行,把經典的教訓,圓圓滿滿做到。就恭喜你,不但往生,你就成了阿彌陀佛,你與阿彌陀佛無二,這才叫做真正學佛。
願文後面說:「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總結上面兩願。若此兩願不實現,法藏決定不成佛。我們知道法藏已經成佛多劫了,由此可知,此願是圓滿了。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此願可說是四十八願的重心,是無量義裡的第一義。諸位試想:如果世界再美好、再莊嚴、命短,則殊勝莊嚴又有何意義?無量的殊勝莊嚴,要有壽命去享受,才有意義。所以,一切無量當中,以壽命為第一。要求「無量壽」啊!所以,古德講此願是淨土第一德,壽命無量。
法藏云:「我作佛時,壽命無量」,是說法藏壽命無量,還是往生大眾壽命通通無量?並無說明,二種說法都講得通,都圓滿。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先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中的天人聲聞,數量數不清。前曾提及凡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皆是菩薩,何故此處出現聲聞天人?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同於我們的世界,我們世界是十法界,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和六道,共十法界。「一」才是真的,「十」不是真的′是應化的。只有一,才是真的,不得已勉強說純是菩薩法界,而且全是普賢菩薩法界,此不可思議。華嚴經說:如果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皆修普賢大士之德。(在本經第二品可見),故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普賢菩薩的法界。
照大乘經典講,普賢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好像念書有不同的年級。到五十二年級,就成佛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共五十一個位次。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地位呢?是一年級的普賢菩薩,最低位。雖是一年級,但福報之大與等覺幾無差別。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
此地言聲聞天人有二意:其一是指未往生前的身份,如經上所云: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聲聞弟子,聽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此殊勝,發願念阿彌陀佛往生,這是聲聞去往生,稱為聲聞。像我們念佛往生,我們在六道之人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稱人。此亦說明十方世界聲聞眾往生者、人天眾往生者,不計其數。
其二是指在西方極樂世界眾生斷煩惱的成績。帶業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伏煩惱,煩惱沒斷,一句佛號念得得力,亦即整天心裡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佛號得力,雖有妄想分別執著,但不起作用,煩惱伏住了,並沒有斷。何說未斷?若一個小時不念佛,妄想又起來了,可見得妄想沒斷。這種人在西方極樂世界,其斷證功夫,等於他方世界的人天。應知:西方極樂世界大眾,最低限度都有能力伏煩惱。所以,彼土沒有爭,打鬥,因為即使有煩惱,但全被功夫伏住了,不起現前。假如見思煩惱斷了,就等於他方世界的阿羅漢。二種說法,都講得通。西方世界有聲聞,有天人是此義也,非真有聲聞、天人。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有雙重意思。一是數量多,無法計算。另一是壽量之長,無法計算,與阿彌陀佛一樣。應知: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並不是真的無量壽,還是有一個限量。何故?佛在經上講:阿彌陀佛化緣終了時,入般涅槃,觀音菩薩示現成佛。可見其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但量太大、太長,我們說不出,算不出,就叫它做無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數量有多少?太多太多。不只指人,泛指六道眾生。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人道、畜生道、餓鬼、地獄這麼多眾生,「悉成緣覺」,假設全成緣覺,(緣覺在阿羅漢之上,其智慧神通不可思議)。其人數之多,智慧能力之強,「于百千劫」,言時間之長,以劫論。一劫到底是多長,一增一減叫一劫。佛講人的壽命,最長時是八萬四千歲,以後,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再從十歲,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叫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大劫。此處為大劫,百千大劫的時間,這麼多人,智慧能力這麼強,共同來計算,「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他們算不出來西方世界的人數。西方世界人壽之長,也算不出來人壽之長。
此段可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殊勝莊嚴。也明確顯示極樂世界極樂的根本,就在此願。沒有這樣長的壽命,尚有何樂?
或許會提出疑問:阿彌陀佛已經究竟圓滿成佛,超越一切諸佛,怎麼還有涅槃呢?諸位應知:佛身常住,眾生就有依靠。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換言之,決定是有生無滅,是真正的無量。為什麼說是有量?有量之說是講彌陀的應化身。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成立至今不過十劫,是阿彌陀佛的應化土。是應化土,是佛的應身,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一樣。應身佛有生有滅,報身有生有滅,法身是理體,不生不滅。釋迦牟尼佛的應身,住世八十年,世尊八十歲入般涅槃。彌陀的應身,無量壽。
所以,凡是往生極樂世界者,無一不是一生圓成佛道,成究竟圓滿佛。要清楚、要明膫。若以為將來阿彌陀佛還要入滅,不好,就不去了,這就大錯特錯了!經要多念,要細心體會,諸佛所讚嘆的依正莊嚴,無量不可思議功德真不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此願非常重要,若無此願,西方世界再好,我們不知道。因為有此願,所以有諸佛來告訴我們,稱嘆就是告訴。從此願才真正看清楚,彌陀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
「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換言之,一個世界也不漏,一尊佛也不漏。沒有一尊佛不稱讚阿彌陀佛,不讚嘆西方極樂世界。
怎麼讚嘆?「名」是名號功德。「國土之善」,就是講解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佛講解此部經,就是讚嘆阿彌陀佛國土依正莊嚴,不可思議功德之益。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稱嘆,為我們宣說。十方諸佛世界沒有一個不對他所教導的眾生宣講這一部經,讚嘆阿彌陀佛,勸大家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若能稍稍體會一點,就知此經才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的第一經。華嚴法華,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未必人人宣講;只有此經是一切諸佛共同宣講的。應該知道此經的重要,無一尊佛不講,無一尊佛不勸人往生。
怎樣才是禮教諸佛,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禮敬諸佛絕對不是天天磕頭作揖,依教奉行,叫禮敬。此法門不止是釋迦牟尼佛勸告我們,十方一切諸佛,異口同音,都是這樣勸導我們,為我們宣說。
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有幾個人知道呢?正因為不明瞭名號功德,所以念佛信心不清淨,願力不精純,念的時候有夾雜、有間斷、還有懷疑,念得功夫不得力,因此得不到前面所講的安樂,慈心作善等現前利益。不是經不靈,是自己修行不如法。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經上所講的效果,立刻就應驗,現前就得到。
此句說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無一尊佛不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