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无量寿经释 第三讲

  无量寿经释 第三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三講|

  接下來介紹︽無量壽經︾的玄義,採用︽華嚴︾的十門開啟,講經文之前是說明全經概要,有兩個用意,第一:讓初學的人概略認識這部經,以提起聽講、讀誦的興趣。第二:由於玄義是講經人的心得報告,久修的同參非常重視。

  這次的玄義部份,因為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裡沒有玄義,所以主要是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黃老是夏蓮居居士的傳人,夏老會集此本之後,曾經多次宣講,黃老每次均與會,非常熟悉此經。而且夏老居士講經的資料與手稿都交給了黃老,並囑附他為此經作註解。很可惜,這些手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都被燬掉了。平反之後,才允許個人修學,黃老居士憑記憶寫出一本註解,︵就現在台灣流通的本子︶非常難得。他的玄義不僅可以見他的修學心得而且皆有所本。老居士的註解,可以說是集古今︽無量壽經︾註解之大成,引經據典資料豐富,非常值得參考。因為本經與︽華嚴經︾的關係特別深厚,夏老、黃老,以及蓮池大師皆有此認識,所對本經玄義採取︽華嚴︾的十門開啟,而不採取天台的五重玄義,其理在此。

  十門開啟就是分十個項目介紹全經的大要,分別是:一、教起因緣。二、本經體性。三、一經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機。六、藏教所攝。七、部類差別。八、譯會校釋。九、總釋名題。十、正釋經文。實際上,玄義是前九項,第十項是正式介紹經文。

  一、教起因緣。

  這一段分成兩個要點:一是,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另是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先說明前者。大教就是佛法,佛法為什麼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出現在印度,這就是大教興起的因緣。其次說明淨土宗興起的因緣。

  應佛法不離因緣,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出現在世間,必定是該時該地,有一些眾生的根基成熟了,佛要來幫助他,這個就是機感相應,眾生有感,而佛就有應。佛法講感應道交有四句:一、顯感顯應:顯是明顯,我們求佛菩薩保佑的心態和佛菩薩的保佑,都非常明顯。二、顯感冥應,我們求佛菩薩心態很明顯,但佛菩薩暗中保佑,我們不能察覺。三、冥感顯應,舉例說明,像是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眾生根機成熟了,但並不曉得要求佛,佛就示現在世間。眾生是冥感,佛是顯應。四、冥感冥應,感應都不明顯,但確實感應道交。

  佛當年出現在世間,是屬於冥感顯應。當時中國文化水準相當高,但比不上印度,當時印度人著重修禪定,有能力升欲界天、色界天、甚至無色界天。在中國,雖有孔子、老子、莊子,但還不及印度修行人。基於此原因,降生在印度。譬如當時,中國人還不能完全接受六道輪迴的概念。但是在印度,幾乎每個人都承認六道輪迴,因為修行人在襌定中親自見到六道的情況。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外道,可以清清楚楚說明六道的情況,卻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六道怎麼形成,也不知如何脫離六道。所在此情況之下,佛就不得不出現在世間,為根熟的眾生解決問題。

  ﹁一切法不離因緣﹂一切法指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全部離不開因緣,即使佛講︽法華︾、︽華嚴︾等大經也離不開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大教指整個的佛法,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絕對不是單純的,而是非常複雜的因緣。當時有緣份見到佛的人,有緣份聽佛說法的人,乃至於三千年後,我們這個小道場,每一位同修,還能夠看到經典,過去生中跟諸佛菩薩生生世世都有緣份;沒有緣份今天怎麼會遇到﹖世尊的法呤且蝗f二千年,其中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以中國人記載,今年︵一九九○年︶是世尊滅度後的第三千零十七年,一萬二千年才過了三千多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當中有人能聽到佛法,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菩薩的形象,過去生中與諸佛如來都有綠份,沒有緣份絕定遇不到的。試想,這因緣真是無量啊!沒有緣,佛就不出現在世間,所以出現在世間,就是無量因緣。

  無量因緣歸納成一個總綱領,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華嚴經︾、︽法華︾所說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此世間,一切諸佛出現在其他世界,都離不開此一因緣,都是為了這一椿大事,︽法華經︾云:﹁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純正、正確,絕對沒有錯誤,廣大無邊,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們迷失了自己的本能,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能而已。

  眾生要有恢復本能的意願,佛才能幫助。眾生沒有此意願,不想恢復,,那麼佛出現世間,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動了恢復本能的念頭,就是顯感,沒動此念頭,可是聽到佛法,就動了這個頭,這是冥感。我們有恢復本能的意念,但是自己還沒發覺,佛菩薩知道了,知道我們有求覺、求正知正見、求恢復自性的意念,就有應,我們是冥感,佛是顯應。如果確實沒有求覺的意念,佛也會知道,佛就不來了,佛不度無緣之人。

  ﹁一﹂大事,佛法非常重視﹁一﹂字,一心不亂。︽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真。我們六道凡夫,甚至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知道一心之可貴,不知道用一心,平常日用當中用的都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是經論常講的八識,八識歸納起來就心意識。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末那識,識是指的第六識,心、意、識三者就是三心。二意就是意根︵末那識︶和意識,第六識。權教以下全用三心二意,而不曉得用一心,應知: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見得﹁一﹂字是佛門關鍵的字。如果我們用一心,現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心能入能證,一真是所入、所證,可是,能所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能證的一心,就是所證的一真。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就是一心。

  佛法十大宗派,無量法門裡,唯獨淨士宗,持名念佛,直接了當,修一心不亂。不像其他法門,轉彎抹角,逐漸逐漸才轉到一心不亂。此法門直接了當修一心不亂,因此比任何一個法門要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其快速程度,簡直不能想像。︽無量壽經︾講:十念一念都成功了,如此快速。可見得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一念之間,你一念轉過來了,就成佛道了。為什麼能這麼快呢﹖佛說非常清楚,因為你本來是佛,就是一念迷,佛就變成眾生,一念覺眾生就變成佛。所以眾生與佛,就在一念之間。從這裡認識一心的重要。

  我們這一生想要成就,從今天開始,處事待人接物,通通要用一心,一就是真心,就是真铡;蛟S有人會問,我用招恼意待人,別人欺騙我,不是處處吃虧,處處上當嗎﹖問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就不能成佛。現在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吃虧上當呢﹖吃虧上當也不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而所得的好處是永脫輪迴。好好算算帳,還是很划得來啊!所以不要怕吃虧上當,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不肯吃虧、不肯上當的人,不能消除業障,而且天天還增長。認清就知道該怎麼做。

  ﹁大事﹂是什麼呢﹖實在講,就是生死輪迴。世間的大事,無過於生死輪迴,佛經上說:﹁生死疲勞,最可憐﹂。佛若不來此世間,世間人永遠無法法解決這個大事,世間人有本事升天,甚至可以升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就是沒辦法出三界。要真正覺悟生死事大,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可以以說都與佛有深厚的緣,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薩的教導,為什麼沒能出三界呢﹖﹖說老實話,就是疏忽了﹁生死﹂這兩字,不重視生死大事。現在就看我們這這一生能不能覺悟,這一生如果還是看淡了生死兩字,佛法修得再好,還是無無法超越,所以一定要看清楚、認清楚這一椿事,實在說,生死輪迴太可怕了了,沒有比它更可怕的事,聰明人一看到這個字樣,就警覺了。愚癡人死到臨臨頭才害怕,就來不及了。要趁現在身體還健康,年歲還不大,提高警覺,辦辦這件大事|超越生死。換句話說,我們求的是永遠不生不死,超越生死,了了生死,出輪迴。這確實是一大事因緣,世間沒有人能夠解決,沒有方法能夠夠解決。佛有能力、有方法,他義不容辭,一定要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出現於世。這也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以上是是︽法華經︾所說。    ︽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 ,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這段經文也是說明大事因緣和開示佛知見。︽華嚴︾是佛最初成道時所說,︽法華︾是佛教化眾生最後所說,一前一後,互相照應,兩部經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華嚴︾是以﹁十﹂表法十不是數量,是代表無盡。十種無量無數因緣,就是無量無邊的意思。無量因緣歸納起來,也像︽法華經︾上所說,就是為了一椿事。唯一的希望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入佛知見。佛能開示,悟入就要靠我們自己。

  ﹁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成等正覺也﹂,知就是了知,明瞭通達一切法。見是正確無誤的見解,我們現前的知見,都是錯誤的,佛經上講的很明白:叫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的見解;可凡夫偏偏認為自己的看法、想法很正確,很能相信。為什麼佛不要我們相信自己的見解呢﹖因為我們用三心二意,以致於對於一切問題看法想法都錯了。我們所想、所見,全是錯解,接著就做錯了.一切造作全都錯了。錯誤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我們天天在造六道輪迴,自作自受。輪迴不是天地之間自然存在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更不是佛菩薩造的,而是自己造的,天天在造,不間斷地造,自作自受。

  佛知佛見所造的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真正離苦得樂,得大自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長壽,永遠不衰、不死、不變,你要用真心,沒有一樣不如你的意啊!西方極樂世界人壽命之長,相貌之好,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今天想佛的相好,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相好在西方極樂世界認為是劣應身,並不夠好。西方極樂世界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如是,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個個如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同佛壽命,同佛相好,依正莊嚴,無不同佛。因為他們用一心,是正知正見。我們用三心二意,,是邪知邪見。

  如果真正承認自己是邪知邪見就叫開悟。覺悟之後,就要修正知見。從一心修起,一心就是禪定,使自己心裡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遠離一切憂慮、牽掛,恢復到心地清淨,這叫真正修行。應知,修行絕對不是知道很多經典,修行著重心地清淨。得到清淨心,再去接觸經典,一接觸就通達。不像現在研究經典這麼辛苦,費盡了心思,都想不通。心清淨之時,一接觸就通達了。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清淨心自然流露,我們心清淨,與佛心無二,那麼,佛所說的一切經,就等於自己說的一切經一樣,自己所說,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呢﹖

  知道我們現在用妄心,用什麼方法去妄心呢﹖不用它就行了。從今以後用真心,開明本心,同佛知見。只恢復清淨心,就成佛,成等正覺。要記住,正等正覺就是心裡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煩惱。心裡還有妄想,還有執著,還有貪、瞋、癡、慢,這是凡夫,不是佛菩薩。所以修行要特別注重﹁斷煩惱﹂,徹底捨掉煩惱和習氣。本宗就用一向專念的方法。以說明大教的緣起,也就是四宏誓願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

  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铡≈B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綠也。﹁大事因緣﹂四個字,在一切經裡很少講到,︽法華經︾上有、︽華嚴經︾上有,︽無量壽經︾上也有,由此可知,這三部經是平等的,一乘圓教,究竟圓滿的大法。三部經相較,本經文短,容易受持,︽法華經︾比本經長,︽華嚴︾更長。現代社會,大家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受持大經。本經的份量是恰當,不太長,也不算短,便於受持。而且受持本經無異於受持︽華嚴︾、︽法華︾。因為本經是華嚴、法華的精華,真正難得。﹁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如是﹂是指本經所說﹁利益安樂﹂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超過了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可說一真法界裡最繁華最好的地區。釋迦牟尼佛親自看到,佛不打誑語,絕對不欺騙我們,就是這個大事因緣。大事因緣雖然同︽華嚴︾、同︽法華︾,可是還要增上。前面兩部經,是一般的大事因綠,此經是特殊的因緣。﹁說罩B語﹂,諦是諦實,帐钦懇,無一字一句虛假。佛說的是那些﹁罩B語﹂﹖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字字句句是如來的罩B語。本經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綠,而且更超出其上。

  ﹁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那得不退。此正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從此處能夠看出此法門殊勝無比,教我們一心持名,就是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能一心持名,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證三不退,現在真正發心,現在就證三不退,不可思議啊!所以蓮池大師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自心就是一心,究竟成佛就是持名,所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呢﹖就是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諦信﹂,要緊處就在這一句,這一句是關鍵,就看你能不能真正的相信,諦是諦實,你是不是真實的相信。,果然真信,﹁何須遍歷三乘﹂是次第修學,從聲聞,小乘再進入大乘,大乘菩薩修學還有五十一個位次。﹁久經多劫﹂修學時間的長久,佛在經上一般說要修三大阿僧祗劫,要修無量阿僧祗劫,︽華嚴︾上講要修無量阿僧祗劫,才能修成,久經多劫,什麼人要久經多劫修學呢﹖不相信此法門的人,要遍歷三乘,久經多劫。真正相信此法門的人,﹁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本經的大事,的確不同於︽法華︾、︽華嚴︾。蓮池大師給我們開示,只要一念,但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頓證無上菩提,不必再遶圈子。

  我一再勸勉同修,一生依這一部經,是上上根人;念五經,就是中等根性的人;五經之外,還要念其他經論,就是下等根性的人。即使念五經,也要從無︽無量壽經︾念起,至少念滿三千遍,再念其他經論。根紮穩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了把握,再去涉獵其餘經典。往生都沒有把握,搞許多經典,簡直是打閒叉,一定要有所警覺。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大家只知道禪宗是直指人心的頓超法門,不知道淨土宗也是。不僅如此,淨土宗的直指頓超,超越禪宗。唐朝圓澈禪師,定功很高,他能預先知道來生到那裡投胎,知道投胎的地點和父母。有這種能力;還是免不了輪迴。圓徹禪師的確不是普通人,他跟老朋友預約,投胎之後十二年,在西湖見面。我們認為他這種能力很不得了,可是出了三界,依舊不免輪迴。他如果諦信念佛法門,他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他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分身無量,普度眾生。蘇東波是五祖戒禪師後身戒禪師是禪宗了不起的大德,但一轉世轉去作官,去享受人間富貴了。

  念佛法門直指頓超,確實超越了禪宗。禪宗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有退轉,經上說得很清楚,七地以前都有退轉,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才真正不退轉。

  念佛法門,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什麼是佛知見呢﹖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註解,所以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了一部完整的︽無量壽經︾。再問這部︽無量壽經︾是什麼意思﹖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我們今天叫︽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樣說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經︾,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所說一切法,也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個人知道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深廣的義理呢﹖

  我們雖然天天念,也不知道。念得好像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原因何在﹖就是念得不如法,不是一心稱念,如法念是一心稱念,本經告訴我們一心專念。念這句阿彌陀佛,同時還念其他的,打妄想,所以效果不彰。果然一心稱念,效果功德不可思議,什麼麼樣的罪障、業障,一句佛號通通消除了。拜八十八佛,拜梁皇懺,未必能夠消得了你的業障,這句佛號絕對能消。怎麼知道能消呢﹖娑婆世界越往後去,眾生的罪障越重。到佛法將要滅盡的時候,是眾生罪障極重的時候,佛所有的法門都失效了,都消不了業障,佛法滅了,到最後的一白年,只有︽無量壽經︾、阿彌陀佛還有效,這才曉得此經此法門功德、力量之大。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業障,此法門能消,方知此法門不可思議。一心稱念、一向專念最為重要,念佛的秘決: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告訴我們,連誦經、持咒、拜懺、做法會,全都是夾雜。

  現在中國人煩惱比外國人重,因為人情重,有人情佛事。人情佛事就是夾雜,就是魔障啊!障礙你一心,障礙你專念。某處做法會,道友打電話來邀請,不去不好意思。就這個不好意思,毀了你道業,要好好想想,是希望這一生道業有成就呢﹖還是希望不失掉這些人。要這些人情,這一生往生就靠不住了。能夠把這些人情暫時放在一邊,先求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到駕慈航,再跟他們打交道。一定要知道,那些會妨害我們修道﹖妨害我們清淨心,助長夾雜,這些全是魔障。要覺悟,要警覺。出家人魔障更多 ,你看看每天打電話來的、寫信來的、來看法師的絡繹不絕,全是魔障啊!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他很感慨的說:勸大家念佛,我自己念佛,念不到一串,打閒雜的就來了,我一天很少能夠一心,把心定下來念一串念珠,一串是一百零八聲。這不行,念了幾聲,人家就來找法師了,來看法師了,有問 題請教了,通通都打閒雜。﹂

  雖說是要捨己為人,但是捨己要有個程度,自己確實有能力往生,品位低下一點沒有關係,不能捨到最後連往生去不成了,還搞六道輪迴,那就太可惜了。捨己為人有一個限度,決定可以下下品往生,就可以犧牲一點,若連下下品都拿不到,就不能犧牲了。決定不能讓此生空過。

  佛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佛知佛見,何況經文講得很清楚,十方如來都是念佛成佛的,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佛講淨宗,講︽無量壽經︾,正是為一椿大事,而且是這一椿大事的核心。佛所說的一切經,全是導引到這一核心。這一部經、這個法門、是佛度眾生一生成佛的核心,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在一切經裡,真正認經本經的價值、功德、利益,才會認真發願修學。這部經是我們學佛主修的經典,其餘一切經典是輔助這部經。一定要辨別清楚正助。

  下面第二段,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本經興起的因緣,無比殊勝。此處分五小段說明本經與起之因緣,第一小段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所有大乘經典,都是如來稱性而說,也就是從如來真如本性所流露,所以大乘經典叫究竟了義,圓滿一乘,可是都沒有達到極點。︽華嚴︾、︽法華︾,雖是如來稱性而談,沒有達到極點。好像十四的月亮,雖然很亮但還有缺陷,沒有很圓。︽華嚴︾、︽法華︾好比十四的月亮,本經好比十五的滿月亮,稱性而談到了極處。﹁如來正說﹂佛出現在世間就要度一切眾生。這是佛度眾生的正說,其他一切經典是旁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對不是淨土宗自誇自大。下面引經據典,說明這個事實。

  第二段講﹁三根普被,聖凡齊收﹂此經雖是如來稱性極談,我們能不能修學呢﹖若不能修學,還不是空說而已。此經三根普輩,利鈍全收,只要能信,人人有份,這才能稱為﹁極﹂談。︽華嚴︾不能稱極談,就是因為法身大士以下的人不能修學。︽華嚴經︾說的對象,不是凡夫二乘,而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華嚴經︾雖稱性但不圓滿。本經連地獄眾生都能度,到了極處。第三段是講﹁他力妙法,善護行人﹂,現前社會,妖魔鬼怪充斥世間,我們看到學佛的人很多,在國內、在外國,幾乎每一個道場都可發現,總有幾個很不正常。修此法門不會著魔,此法門諸佛菩薩護念、加持,非常難得,我們可以安心,安安穩穩的修學第四段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修學佛法要明心見性,此法門能不能明心見性呢﹖不但能,而且方法非常巧妙,比禪、教、密有過之而無不乃。最後一小段講﹁大聖垂慈,特留此經﹂,大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法滅盡了,這一部經最後滅,其功德利益超過一切經,眾生在罪障極重的時候,所有法門都失效,都不能對治,這部經還能夠度他。可見這部經的功力,絻對不是其餘經典能夠相比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