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5课丨这是佛弟子最容易出现,也最难发现的心魔

第35课丨这是佛弟子最容易出现,也最难发现的心魔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这是从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的角度来说如何修持法布施,这个“无作”有时也翻译成“无愿”,这是大乘佛法的三个修行重点。我们去寺庙一进山门,那三个拱门代表的就是三解脱门,表示入此三门者,可得究竟解脱,下面我们择要解释一下。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这个众生指的就是你我,我们绝大多数众生沉迷于物质世界的戏剧而不能自拔,把生活太当真了,见名利是名利,见美人是美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是如此强烈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物质世界,以致于它变成了我们所知道的唯一实相。我们以为它是唯一的,但实际上存在着更为广大的次元和实相!我们不知道物质宇宙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缘起的幻法,是空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是如此,它们统统都是无常的幻相,只有在物质感官的领域里,时空才是有意义的。佛菩萨为了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事实,为了破除我们对“有”的执著,所以才“教化众生,而起于空”,教导我们空观的智慧,这个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佛菩萨虽然早已实证了诸法空相,“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但他们仍然从空起用,以大慈悲心深入缘起教化众生。教化的同时,没有教化的观念,他们不会把自己当老师,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因为他们很清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对境无心,用过即了,这里(指心)始终是空的。这个空不是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它蕴含了无量的妙用和妙有,它是空有圆融不二的“中道”正智,这是一种灵动活泼、自在无碍的境界,充满了灵性的自由和喜悦,以及无限的创造力,这个才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的真意。

  讲到这个“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其实是很辛苦的,并不好玩!有时候碰到那种比较笨的学生,你真是恨不得跪下来叫他爷爷!(众笑)所以我就搞不懂啦,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做老师呢?尤其是喜欢做灵性导师,这个责任多重啊。当然,那种希望别人分享你的喜悦、智慧和洞见的热忱是很可贵的,“法布施”的确是我们佛门最难得、最让人赞叹的第一大布施!但是,如果我们在给众生讲法时还有好为人师的心理,那可能就有问题了,那就不是“起于空”了。

  我以前在桂林认识一个朋友,多年的老居士了,才华横溢,画得一笔好画,佛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都很深,认识他的朋友都很认可他这一点。但是这位老兄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自视甚高,内心自以为很了不起,处处都想当别人的老师,他要求别人想学东西的话必须要绝对听从他,而且只许拜他一人为师。

  这就让我另外的一些朋友很警惕、很反感了,因为感觉他还没到那份上,佛陀当年都还没这么说过呢,我辈凡夫,何德何能,居然敢叫人把自己高高地供着,那不是自损福报,自己让自己下不来台吗?作为一个在家人,他需要工作、生活,但是因为世界观的一种不正常地改变,他变得非常不现实,自负自傲,同时自卑自轻,我觉得他心理多少已经有点狭隘和扭曲了。最可怜的是他的家人,几个很可爱的好孩子被他调教得那是有苦说不出,我们朋友在旁边看了个个都很不舒服,但又不好说,外人看他更是觉得他怪怪的,别扭得紧。

  后来我们有好几年没联系了,最近听朋友说他现在云南的某地,开始干一件很伟大的事情,那就是点化别人开悟!知道吗?几句话点你一下,你就开悟了,一般人他看不上还不给你点呢。

  我听那朋友这么一说,就心想,糟啦糟啦!这哥们儿现在不是好为人师了,而是好做“祖师”,当初那份“情结”已经变本加厉升级了。我告诉你们哦,如果谁的潜意识里埋藏有想当教主、想做祖师,希望高高在上受人崇拜的念头,那是最容易著魔的,著五十阴魔。

  诸位菩萨,你们听了要警惕啊,对修行者来说,这是最可怕的心理陷阱之一!这个“祖师情结”的心理陷阱是最明显,但同时又是最难检查出来的。

  看来我要教你们唱一首歌才行,想不想学啊?(众鼓掌)我这首歌是专破此类“情结”的,当年我在南方没事的时候经常哼哼的,歌名就叫做“我不当祖师很多年”,(众笑)听懂了吗?看来大家都听懂了。这首歌改编自柯受良同志的“我不当大哥很多年”,我只记得这个歌名,其它的都不记得了,以前我是拿它当咒子来念的,很灵哦。你们有谁谁老打妄想、老想当祖师的时候,那不妨就把它拿出来念一念,笑一笑,念念笑笑,很多东西就可以大而化之、一笑了之了。

  不开玩笑了,回到正题。我这个朋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我这个朋友现在应该正面临他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他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和继续成长,以及进一步增强自觉反思的能力。所以要做一个好老师可不容易,要较真的话我们都不够资格的。根据我以往对一些大德前辈的观察,真正的好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他要有一颗比较圆融的心灵,他可以是天真的,保有赤子之心,但他不会脱离现实,更不会“狭隘和扭曲”。

  其次,他虽然心怀慈悲,愿意跟别人去分享他的光明和快乐,分享他的洞见,但是他心里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师,他也不会要求别人把自己当做老师,因为他了解人人和他一样,人人都是上师!

  再其次,好老师很清楚一点,每个人所选择的业力之路是不同的,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不一样,所以他会永远尊重别人的独特个性和独特的生命之路,他不会把他认为的好东西强加给你,他也不会死板板地规定你,按照他的理念来塑造你,即使你是他的亲生儿子,他最多会告诉你:“你也许可以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我的体验是这样的,你愿意的话不妨自己去试试看?”好老师一般都会这么说。

  最后,好老师最高兴看到的,是你终于认识到,你就是你自己生命中所有自由、丰盛、智慧和快乐的创造性源泉,你就是一切!当你终于认识到,老师是多余的,佛菩萨是多余的,上帝或真主是多余的,你并不需要保护,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时,那就说明老师的教育成功了,这是好老师最乐意看到的。像当初文殊菩萨就是这样的,这是我们禅宗很有名的一个小故事。

  话说从前,有一位名叫文喜的禅师悟道了,他也没有声张,他悄悄跑到一个丛林大庙的厨房里给大家做饭,做伙夫,那时寺庙里叫饭头。饭头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古时候的大丛林一吃饭,出家的在家的往往有上千人,那个寺庙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头坐在桶里,外边绝对看不到。而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那个锅铲之重,没有练过武的人,根本比划不来,拿不动。所以到少林寺学功夫,你都不用干别的,你只要烧饭三年,那个功夫就相当了得了。每到煮饭时间,那个米都是整袋倒进去的,而且搅拌的时候,光有力量还不行,还得有技巧,否则煮一餐饭就可以把人给累趴下了。

  说起来文喜禅师也很有意思,他悟道之后,并没有跳出来竖正法幢,接引后学,而是发心为大家服务,做苦工,这也是菩萨道的一种行持,显隐两无碍,出世入世都要看缘份的,勉强不来,也很不容易。那么这一天,文喜禅师正在烧饭,正忙着呢,文殊菩萨突然就在大饭锅上现身了,骑着他那只金毛狮子,绕着饭锅晃晃悠悠地转圈儿。因为文殊菩萨以前和文喜禅师打过一次交道,点化过文喜,所以他老人家说起来应该算是文喜的半个师父。但没曾想,文喜禅师一见文殊菩萨,不仅没有礼拜,反而操起锅铲一家伙就抡了过去,嘴里还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来这里干什么?”呵呵,一锅铲就抡了过去。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一听就乐坏了,他就飞到空中笑眯眯地,还说了一首偈子: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说完就消失了。当时厨房里有不少人都看到了这一幕,下巴掉地上,那个惊呀劲就不用说了。所以你们看,当弟子找寻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了自己盖天盖地的胸襟气宇,不再依赖师父,那个时候佛菩萨只有高兴的份,又哪里会生什么气呢?好老师就是这样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真正要教化众生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们中间,假如有人以后出去给别人当老师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原标题:对于佛弟子,这是最容易出现,也是最难发现的心魔!丨《维摩诘经·菩萨品》3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