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3课丨成都文殊院里面的这些真菩萨,福报很大!

第33课丨成都文殊院里面的这些真菩萨,福报很大!

深心奉尘刹  名为法布施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从这里开始讲六度波罗蜜的法布施。檀波罗蜜是梵文的音译,翻译过来就是布施波罗蜜,六度里面的第一度。

  菩萨道首重布施,为什么?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破除自己的人我分别和悭贪之心,修积福德资粮,二是为了摄受悭贪众生,帮助他们改过。我们人人都有悭贪吝啬的习气,这个“悭”就是俗称的小气,悭不是节俭,节俭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很节俭,但对别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很大方,这个是真节俭。这样的菩萨有很多,只不过别人不知道他们是菩萨罢了。

  我还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新闻报道,好像是说有个老人家,他一辈子捡破烂为生,自己生活得很节省,但他多年来不声不响地一直支持了十几二十个有困难的孩子读大学,他所花的金钱已经超过了十几万,那可是他一辈子捡破烂一分一分捣腾出来的!一般人哪做得到这样?我估摸着,这个应该就是在修布施波罗蜜的菩萨!如果连这种人都不是菩萨,那天底下估计也就没什么菩萨了。

  此外,如果我们对人对己都很省,就像葛朗台一样的,只想存钱数着玩,看到别人有困难却一毛不拔,不愿伸出援手,那就不是节俭,而是病态,是小气了。大家来看这个“悭”字,竖心旁边上有个坚字,意思是心里的执著很坚固,什么东西都想抓得牢牢的,不肯布施。

  那么人一旦有了这个悭心,后面的贪紧跟着就来了,所谓欲壑难填啊,贪婪的人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永远都会觉得不满足,这个就是饿鬼的心理,这种心理的总集示现就是饿鬼道,传说中的饿鬼道。

  所以悭贪的人这辈子福报享尽以后,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一般都会随着他强大的心理惯性,堕入饿鬼道的幻相境界里,受苦无穷,那个噩梦说起来就很可怕了,很难再有觉醒的机会。

  我们众生的悭贪有时候倒不一定是金钱上的,在法上也一样会有悭贪,像有的老师教徒弟,私底下总爱留一手,好比从前有些武林门派、家传绝学,往往有一条“传子不传女”的死规矩,这条规矩里多少就包含了某种悭贪的心理。所以我们如果说自己不悭贪,那绝对是瞎扯!我们凡夫在心理上一定是悭贪的,因此菩萨道的修行者从一开始就必须要建立起布施的观念,要打开心量,不然后面的修行你也就不用再问了。

  那么,为了化导我们众生的悭贪,佛菩萨有时候会以身作则示现一些正面的例子,但有时候却会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状态来提醒我们、考验我们,你粗心大意的话,就有可能错过了。

  记得那一年,很早以前了,大概是十年前,我到四川玩,在成都的文殊院挂单。文殊院的围墙外边长年累月有一帮残疾人乞丐在乞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特别多,这些脏兮兮、破兮兮的乞丐里就有菩萨!曾经有一个开了一点小天眼的老居士、老太太跟我说,在文殊院这帮乞丐里,有好几个人的身上放射出来的光芒灿烂得不得了,有的甚至铺天盖地的,这是什么?这个代表了什么?这是心灵成就极高的标志,所以这里面是隐藏有菩萨的,这个老太太没有看错。

  那一回我还特意去试了一下,我就拿了一些钱去供养他们,心想跟他们结个善缘吧,我的钱也不多,很快就发完了,只剩下一张五毛的,这时我就拿给一个乞丐,咦?那个家伙居然撇撇嘴,说了一句“现在五毛钱谁还要啊”,转身就走,把我都搞愣了。

  当时我拿着五毛钱站在那里,心想,这里面不是有菩萨吗?如果真有菩萨的话,我这五毛钱他一定会要!我刚这么想完,旁边就过来了一个残疾人乞丐,他是躺在一辆改装平板车上的,知道吧?两条腿没有了,他就朝我伸出一个碗,说:“我要,你给我吧!”我低头看着他,他的眼睛,你们知道吗?他的眼睛看着我,眼神是那样的温暖和平静,充满了了解,那似乎根本不是一个乞丐该有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当时好像正被某种暖洋洋的东西包容着,心里很温暖,你们了解吗?我们对视了至少几秒,含情脉脉的,(众笑)我心想,这就是了!这应该就是了!然后我就把五毛钱放进他的碗里,彼此微微一笑,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就这样分开了。

  所以从此以后,我不论到哪里,只要有乞丐向我伸手,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我一般都会本着结善缘的念头,量力而行,多少布施一点,谁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不是隐藏有菩萨呢?菩萨有时候会用这种方式来激发我们的布施心和怜悯心,给我们种善根、种福田,所以大家要小心,极有可能一不留神,你和佛菩萨就那么当面错过了。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尸罗翻译过来叫做清凉,意思是持戒可以祛除热恼,让人身心得到清凉。修行者持戒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摄心不乱,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化感化一切容易犯错的众生,帮助他们逐渐培养心灵的自控力和洞察力,不再制造恶因,品尝恶果,最后由定生慧,达到解脱彼岸

  有一个我很尊敬的老前辈,他在讲到持戒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老人家说经典上虽然写了,对悭贪的人要教他布施,对犯戒的人要教他持戒,但这只是通途的道理。

  真做老师教人的时候,就不能这么死板板的了,一定要活学活用,要懂得方便才行。那些真正小气的人你不能一下子就教他布施的,老爱犯错的人你也不能一下子就教他持戒,那等于要他彻底否定自己,一般人碍于自尊是不会听的,九成九行不通,会抵触!本来别人可能还有点儿相信佛法的,你一旦教错他就不信了。

  所以对小气的人,你要教他持戒,小气的人往往都很精明,你告诉他持戒修福、严谨克己的道理他会比较听得进。

  对老爱犯错的人呢,你要教他布施,这种人经常出入声色场所,什么KTV、夜总会,花钱大手大脚的,你要他在某个地方做点功德、出点钱,他有赎罪的心理就愿意干——当然也有花天酒地一掷千金,但做好事的时候却一分不舍的人——所以教育要灵活,要对症下药,不能呆板。

  这样慢慢引导,等别人学到一个程度,善根深了,智慧开启,这时你再告诉他进一步自我调整的方法,他差不多就能接受了。像这些前辈的经验之谈,都是很宝贵的法布施,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吸取的营养,大家如果随随便便听过、放过,那就是你们的损失了。

原标题:如果你去成都文殊院,一定要看看这些真菩萨,福报很大!丨《维摩诘经·菩萨品》3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