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对于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也就是把好的和坏的,两方面的定义,分别加以说明。
我们要知道,在每天日常生活当中,都出不了举止行动、讲话、思想这些活动的,佛教称为身、口、意三业。而且从身口意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既可以表现十种好的,也可以表现十种恶的。善恶的体性,本来是没有固定的,本性是空的,就是看我们究竟是要做好?或者做坏?像我们的手掌一样──犹如反掌,你要做善的,就是善,你要作恶,就是恶,本章就是专门阐释这个道理。
‘佛言’:佛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呢?‘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这里,我们应该先把‘众生’的意思弄明白。什么叫‘众生’?众生是佛教专有名词,它在印度称为‘萨埵’,我们念《心经》,不是念到‘菩提萨埵’吗?萨埵,把它翻成中国话,就是众生。也有的经典译为有情、或是含识、群生,这里既然把它翻成众生,那末,我就把众生的定义解释一下,简单地说,众生有三个意思:
一、众缘所生:譬如我们‘人’,出生到这个世间来,是从何而来的呢?由父精母血、我们的第八识,还有五蕴四大(精神物质)许许多多的因缘合在一起,才有我们这个‘人’生存到世界上来,所以称为众缘所生。
二、众处受生:我们死了以后,生命并不就完了,死,只是换了一个环境和躯壳。现在我们做人行善、修五戒,将来还会来做人的,你要是修十善,将来生到天上去。你如果造罪恶,将来堕入地狱,或者畜牲里面去。我们死后受生,没有固定的处所,这一生做人,来生不是永远做人的,也不是永远做畜牲的,所受生的地方不一样,所以称为众处受生。
三、众多生死:一个人,有生必有死,虽然道家要求长生不死,事实上,没有永远不死的人,所以佛教讲:一个人如果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其他的净土去,或者是证得阿罗汉果,一期生命结束以后,随著他的业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远不停的,所以,我们有好多的生死,现在生到人间,将来生到天上,说不定又堕入三恶道里面去,这样,有众多的生死,称为众生。
上面我说的,是萨埵译为众生的意思。在唐朝,新的翻译家,把它译成有情,这个名词可以说是翻得很进步,很有道理,为什么?有情,不单单是我们人类,可以说涵盖了一切有知觉,有执著情感的生物,表示和没有知觉感情的自然界的无机生物不一样,因此,说起来‘有情’翻得比较好。不过,本经是早期翻译的,译成‘众生’也可以。
现在我们既然是人,这个‘众生’,就当作是我们好了。佛说!我们做一个人,有十样的事情是可以做成好的,同时也会变成坏的(恶的),因此对于什么叫善?什么是恶?我们必须有所认识。
善与恶的定义,依佛经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从心理方面说:譬如说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怀著一种惭愧心、羞耻心去做,这样的心理是善的,反过来说,要是没有这种惭愧心,一个人就会无恶不作,这就是恶的了。
二、从理性方面说:善是一种赞美之词,譬如我们夸奖人家:‘啊!你真好呀!’‘你做得很对呀!’恶,是赞美的反面,是一种毁訾之词,譬如说:‘哼!你真是坏透了!’‘你怎么这样坏啊!’这就是恶了。在《本业璎珞经》中说:‘顺理曰善,乖背曰恶。’就是顺著情理,合乎道理的,就是善;反过来说,乖张、违背情理的,就是恶了。
三、从效果方面来说:我们做一件事,要看它的效果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这件事情做过以后,结果是好或者是坏呢?如《成唯识论》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乃至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我们做一件事,凡是对自己有利益,对大家也有利益,这是善的。今生有利益,来世也有利益的,这也是善的。反过来说,事情做了以后,对自己既没有利益,对别人也没有好处。这一辈子做坏事没有好处,将来死了,转个面目来,还是不会好的,那就是不善了。
四、从行为方面来说:佛讲众生以十事为善,以十事为恶,就是我们每天日常生活行为所表现的,在我们的身体、嘴巴(言语)、和思想所表现的。本章就是解释这个道理。
经文说:‘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究竟是那十种呢?‘身三、口四、意三’,在我们身体上有三种,在我们口头上有四种,在我们心理上有三种。这十种,现在先讲:‘身三者:杀、盗、淫’。
一、身体上有三种:
杀:杀就是杀生,杀害有生命的,不单单是杀人,杀害畜牲、蚂蚁、蚊虫,凡是有生命的,都称为‘杀’,杀生。
杀有误杀和故意杀两种:譬如说,蚊子在咬我,实在讨厌,把它打死,起了这种嗔恨心,就是故意杀了。你假如有慈悲心的话,被蚊子来咬,就把它这么赶一下,怎么不小心,竟把它打死了,这是误杀。误杀和故意杀,罪过不一样,前者的罪过比较轻,后者罪过很重的。
杀,就它的罪过轻重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以杀‘人’的罪过最重,你假使杀到那些圣人,──他是个出家人,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杀了他,等于是‘出佛身血’,那种罪过是要堕无间地狱的。杀畜牲,好像杀鸡、杀鸭、杀猪,是中等罪。杀蚊虫、蚂蚁,罪过就比较轻了。
这样说来,人不可以杀,那末,蚊虫、蚂蚁,可以杀啦?站在佛教慈悲的立场,认真说起来,这些微小的生物也不能杀。儒家有句话:‘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人贪生怕死,蚂蚁、蚊虫,难道不贪生怕死吗?看看,一只小蚂蚁,你想要去动它一下,它马上跑了,蚊子、苍蝇来叮,你要打它,它赶快飞逃了,它们贪生怕死的心理,和人类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
从前,愿云禅师做了一首戒杀诗: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千百年来碗里羹’,几千几百年以来,我们人类每天中午,晚上所吃的非常可口,是吃什么东西呢?大鱼大肉,是不是?碗里面的羹汤,是非常美味的,但是,那是多少的生命啊!我们做生日宴客,一摆酒席是几十桌,几百桌,那些动物在被宰杀的时候,心中存著无限的怨恨,它们嚎啕的怨声,像大海那样的深,这种深仇大恨,永远不能平息的。你们要知道,现在世界上刀兵的劫难重重,为什么不是这儿打仗,就是那里战乱呢?这是个‘果’,‘因’从何而来呢?只要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听听宰牛杀猪时,猪牛叫的凄惨声,就可以知道是我们自己造的杀业,而造成今日世界的不安宁了。
盗:偷盗,不与而取,称为‘盗’。人家的东西,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便擅自拿过来,就是盗。俗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谁不喜欢钱财呢?你偷偷摸摸地拿走人家的钱财、东西,这就是盗。
世界上偷盗的形式太多了,佛经中简单扼要地告诉我们有八种:
公然劫取:我们打开报纸,没有一天不报导有关抢劫的新闻,银行虽然有那么多的守卫,盗匪依然拿刀拿枪进去抢劫,这是明目张胆地公开抢劫,一点都不害怕的。再说,去抢人家,硬闯入宅,将主人捆绑起来,把财物搜刮去了,就是公然劫取。
秘密窃取:偷偷地,不给人家知道。过去在大陆上,小偷往往是挖墙洞,从墙脚挖一个洞钻进去,这情形在菲律宾很少,不过,这里却是从屋顶下来,本寺有一个新的大水桶,买了三百元,里面满满地装著水,有一天,我发现水桶怎么不见了?难道飞上了天?这就是小偷,不是公开拿走,而是偷去,他有三只手。你们或许也曾经碰到,当你拿著手提包坐公车到超级市场或公共菜市买东西时,皮包里面的一千元怎么不翼而飞了?三只手拿走了。这是暗中拿去的,靠他的功夫。
诈术骗取:他用花言巧语,想了种种办法,把你的钱拿去。台湾不久之前,盛行一个叫做金光党的,你家里面的首饰,保险箱中的宝贝,他都有办法骗去的,他有骗术呀!有时候,他来个电话,说你家某某人发生了意外,急著需要一笔钱,快点送过来呀!于是,你就急急忙忙地送去,他拿走了。这是用骗的。
势力强取:所谓地头蛇,在地方上他有势力,好像电影中常常看到的场面:这条路是我开的,你想从这里过去,必须放下‘买路钱’,不然,不给你过去。凭什么他敢如此嚣张,靠著他有势力,你不给他,要不要命啊?
诉讼巧取:大概就是当律师这一类的,明明我有道理,但他的嘴巴,三寸不烂之舌,很会讲话啊!可以说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把人家的钱骗到手。这是种巧取豪夺,你肯出钱,他会乖乖地替你出了口。但是钱他拿去了,这是他的功夫。
恫吓胁取:这种情形,在我们这个治安不靖的社会,常常发生的。哦!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喂!某人啊!快拿一百万过来,在××地方;或者是在香港交款,你要不要命?要命的话,在三天之内交付。他就是用恐吓的方法来威胁你。你把钱拿了出去,还不敢讲哩!
受寄不还:比如说我们有一样东西,临时寄放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就变成人家的了。或者是他感觉到东西很漂亮,就要了过去。本来是寄存的,却因为人家贪心,竟被占为他自己所有,称为受寄不还。
应税不纳:说实在,做一个国民,应当有纳税的义务,但这是大家都不容易做到的。应该纳税而不交;应该纳一百元却只交了一元,这在佛教的戒律上讲起来,也是叫做盗。
盗,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我只是从佛经里面简单地,就大家所经验到的,了解的,提出了这八种。佛教说,所有外在的物资财产,是养活我们的生命的,称为外命。我们鲸吞人家的财产,就鲸吞了人家的生命,所以,盗是绝对不可以的。
淫:这是夫妻关系,男婚女嫁,成为一对夫妇,要达到家庭美满,丈夫对妻子,或者妻子对丈夫,彼此应当遵守贞操,不可以乱搞婚外情。但是有的家庭,除了夫妇而外,丈夫在外面又爱上了一个女的,太太也在外面爱上了另一个男的,有了第三者的插入,发生了性行为,这在佛教称为邪淫。在中国的成语,说男的在外面‘拈花惹草’,女的‘红杏出墙’,又是什么‘暗渡陈仓’,这些成语,就是说明一种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就是邪淫,要不得的。
‘身三者,杀、盗、淫’,我简单地把它讲完了。
二、口头上有四种:
在我们身体上只有三种,在我们思想心理上也是有三种,可是在我们的嘴巴呢?释迦牟尼佛最了解我们人了,他知道我们这张嘴巴爱讲话,订了四种,所以,‘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两舌:大家看看,我们的眼睛有两只,耳朵和鼻孔也有两个,可是嘴巴只有一张,却有两个舌头。你们有没有两个舌头?没有。称为两舌,就是一个人说两种话,对张三说李四的长短,对李四又讲张三的是非,‘喂!他很坏,在骂你,搬弄你的是非,挑拨离间。’或者对另一个说:‘嗳!你知道吗?你们两个看起来是好朋友,可是,实际上他在背后诽谤你呀!’这种人就是靠著嘴巴搬来搬去。本来两个人的感情是很好的,可是有人从中挑拨,‘那个男的还在外面搞了几个家庭。’──破坏人家的家庭和感情,真是要不得!
佛教里面说,破坏人家叫两舌,犯了‘无间罪’,死后,舌头要把它拔起来,──堕到‘拔舌地狱’,就是从这儿来的。
恶口:恶就是不好的。怎么恶口呢?讲粗野的话,甚至恶毒地骂人,讲不干净的话。在过去,我看那些当兵的,口口声声离不了‘三字经’:‘他妈的’、‘他妈的’,说个不停,其实他不一定存有恶意要骂人,只是讲‘三字经’已经成为习惯了,好像很平常的事,讲笑话似的,顺口溜出来。但佛教说这是‘恶口’,罪过好大的。因此,以粗野话、刻薄话、污秽话骂人家,都是恶口。恶口实在要不得,奉劝诸位善友,希望从今天开始,不管对前辈也好,平辈也好,晚辈也好,口头上要干净。
妄言:妄是虚妄,不诚实的话,欺骗人家的话,都是妄言。这个可以分为两种:
小妄言:这个明明是白的,你说它是黑的。本来那是一头鹿,你却说它不是鹿,是匹马。指白为黑,指鹿为马,就是一种妄言,不过,是小的妄言。
大妄言: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他根本同我们一样的是薄地凡夫,一身的业障,但却说他是‘无上师’,是‘悟佛’,或者他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了,甚至他同佛一样大,这叫大妄语,罪过更大,更是要不得。
绮语:绮,本来是种丝织品,非常美观,可是不切实用,把它引伸为有的人很会讲话,他的嘴像百灵鸟一样的,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总是让人发笑,要是认真研究的话,话是讲了一大堆,一点意思也没有,就叫绮语。还有,那些淫荡、轻浮话,说了荡人心智,使人想入非非的肉麻话,以及毫无意义的废话,都是绮语。
语言,本来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感情、交换意见、彼此互相沟通思想的工具,如果犯了‘妄语’戒,那就失去了讲话的真正意义了!
现在,我介绍古人劝悔过的一首诗来和大家共同勉励:
劝悔过
过失多端累此身,急须改悔莫因循;
自家错处知多少,那有功夫说别人!
‘过失多端累此身’,你不要以为我们这一生中,一点毛病都没有的,真正拿个镜子照照,或者静下来自己认真反省一下,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一个完人,所以,检讨起来,我们的过失太多了。由于过失太多,就连累了我们本身。
‘急须悔改莫因循’,我们既然知道自己全身毛病百出,就要赶快地悔改,面对佛前求忏悔。‘莫因循’,不要说:‘没有关系,明天再说吧!’这是不可以迁延,不可以犹豫不决的,要改,就得马上改。
‘自家错处知多少?那有功夫说别人!’我们的嘴巴总是要说别人家,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回光返照。真正回光返照的话,我们自己不对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哩!那里还有闲功夫张家长李家短去批评人家?倒不如我们来批评批评自己吧!
太虚大师有一句名言:‘学佛先从做人起’,我上面所讲的,不是太高深的佛法,然而却是教我们做人的,包括我在内,也是慢慢地学,你们真正会用功的,我所讲的应该把它记住了。
三、心理上有三种:
‘意三者:嫉、恚、痴。’我再把它一一解释在下面:
嫉:是嫉妒的简称。为什么要嫉妒?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爱名和爱利,有时候,为了顾全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人家比我们好,超过了我们,我们就放不下,正如成语所说的‘不耐他荣’,荣,就是荣誉,好的名誉。不耐,就是不耐烦,忍不住。也就是看到人家很光荣,有荣誉的地方,自己心里就不高兴,称为不耐他荣。为什么会不耐他荣呢?有一个东西在心中作祟,是什么?嗔。嗔心是因为人家胜过我们,我们不高兴。如果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你会不高兴,会生起嗔心?说来说去,还不是贪心在作怪。
《圆觉经》中说:‘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意思是由于内心的贪欲而追逐种种外境,而生起了违逆或随顺的心情,要是这个外境违背了我们所希求的心意,和我们的心意不能相应,于是产生了憎恨、嫉妒的心理,进而把这种心理付之于行动,而造作了各种各样的业(行为)。所以,在其他的经典中,谈到十恶的心理时,往往写成‘贪’,而本经用‘嫉’,可说是译者别出心裁的译法。嫉妒,如果加以分析、研究,它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贪心所促成的。
恚:在其他的经典,往往称为嗔,嗔和恚两个字一般合并在一起,称为嗔恚,就是发脾气、不高兴。我们有时候看见人家所做的事情,或者听到人家所讲的话,或是看到他所表现的一举一动,感到很不顺眼、很不高兴,甚至激起一股怨恨、忿怒之气,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内心的肝火在发作。因此,我们生活当中的心理方面,第二个罪魁是嗔恚心。
心是要不得的,要知道,佛经中告诉我们:‘嗔是无名火,能烧功德林’,你纵然有再大的功德,有再大的好处,就因为发脾气这把无名火,把一切都烧毁光了,可见都是‘嗔恚’所惹的祸。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修忍辱度,要能够把自己的脾气时时刻刻调好了,不要动嗔心。
痴:这是我们心理方面最大的罪魁,痴,就是愚痴。平常所谓白痴,是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呆呆的。但是此地这个痴,不是指白痴,而是什么都知道,比我们知道的更多。那末,什么叫做痴呢?不明事理,对一件事情,或者一切道理搞不清,什么原因?没有智慧,愚痴。不辨是非,应该是是的,他说不是;应该不是的,他反而说是的,是非不分,也是愚痴。不识好歹,好的坏的,搞不清楚,明明是件好事,却说那是坏的;明明是不好的事,却认为是好事,这就是愚痴。不信因果,世间最普通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被否定了。我们人生的一举一动,都有因果报应的,但是这一种人说:‘没有因果!’把因果整个都否定了,为什么?这就是愚痴。
所以,痴不是白痴,而是知识方面有了毛病。试看简体的‘痴’,从病从知,病字头,里面一个知,就是在知见方面,有不正确的认识,有了毛病,因此,有的地方称痴为邪见──不正确的见解。
在意方面的三种:嫉、恚、痴。已经简单地把它解释完了。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如是,指上面所讲的身三、口四、意三,这十件事情,假如我们不能够随顺著圣道,所谓圣道,就是正道、圣人之道──圣人所行的光明正大的路径。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你要是不能依著这个去行的话,就是违背了佛陀的圣道,那么,这个就叫做十恶,十种最大的罪恶。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我们如果把这十种恶事停止下来,不要去做,就称为十善了。因此,十善与十恶,一正一反,好像我们的手掌一样的,正面是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了。
讲到善恶,我再举个故事来说明。
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叫白居易,别名白乐天,他的诗作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每当他把诗作完了,要叫一个老婆婆来念给她听。然后问:
‘你听得懂吗?’
‘听不懂!’
听不懂,他就不要,重写。
有时候,诗作完了,就找个小孩来。
‘小弟弟,我这首诗你听得懂吗?’
‘听不懂!’
不懂,他就重作。所以白乐天的诗,妇孺皆知的,他成为鼎鼎大名的诗人。
当时,朝廷派他到杭州当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类的地方官。白居易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到了杭州以后,有一天,他利用闲暇,特地到秦望山去拜访一个名闻遐迩的高僧,希望探讨探讨佛法。
这位高僧叫做鸟窠禅师,谈到他,可算得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原名道林,不过,一般都不知道,而称他为鸟窠禅师。当他九岁那一年就出家了,念经学习佛法,二十一岁时,到荆州果愿寺去受戒,随后不惜跋山涉水,到陕西去亲近一位当时非常有道德、有学问的韬光禅师。
韬光禅师看到这个青年很老实,又很机敏,于是给了他一个执事,让他当侍者。要知道,在大庙或丛林里面,当方丈和尚、做师父的,都由小徒弟为他侍奉茶水,照应生活起居,照应人来客去,这个职位称为侍者。韬光禅师要道林做的,就是这样的执事。
道林这样一住就是好几年,每天都当侍者。心想:这实在没有多大的意思,我亲近这位师父,从来也不为我开示,岂不浪费我的时间?不如走吧!
在失望中,他下了决心去向韬光禅师辞行:
‘师父,我忍了又忍,忍了这么久,再也忍不住了,我明天想下山去了!’
‘哦!你为什么要下山呀?’韬光禅师有点惊奇。
‘我来了这么久,您从来也没有开示过我,一天到晚只叫我做工……我想到别的地方去参学。’道林鼓起勇气说。
问明了原因以后,韬光禅师便说:
‘啊!你是要我开示,听我讲佛法,是不是?’
韬光禅师稍微停了一下,又说:
‘假使说要佛法嘛,我这儿当然比不上别人,但是,也有一点点呀!’
于是,韬光禅师从衣服上拈了一丝纤维(毛),吹了一吹,并没有说什么,可是道林当下就开悟了。他开悟了什么?他悟到佛法不是远在天边,也不是多么高深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起居当中,只要从自家心地上用功夫就成了。正如禅宗所谓搬柴运水,都是佛法,别以为师父叫我做苦工,叫我煮饭打杂,把我当成工人似的,其实,那就是佛法。要知道,好多的大菩萨,好多的大祖师,都是从厨房中磨练出来的,可见佛法可以在日用当中表现出来的。
道林觉悟以后,韬光禅师对他说:
‘好!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可以到各处去弘化了。’
因此,道林就到了杭州秦望山上去,找了一棵枝叶茂密的松树,像鸟儿筑巢一样,就在树上盘膝打坐,精进修行。这样一来,人家看到了感到好奇怪,所以,就为他取名为‘鸟窠禅师’。鸟窠禅师这名称的来历,就是从这儿来的。
鸟窠禅师很有修持,对佛法已经觉悟了,因此,他的道风远播,各地学者、修行者,络绎不绝地不辞辛劳,登上山顶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佛法。既然大家都闻名这位禅师,做地方官的,当然也不例外。这一天,大诗人白居易也特地去拜访这位禅师。
当白居易这个刺史去拜访鸟窠禅师的时候,上来先说了一些客套话,而后他就说:
‘请你简单地、扼要地告诉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你是要问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不是?我告诉你,只有八个大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鸟窠禅师开示大诗人白居易的,只有这两句佛法。
白居易听到这样的回答,难免不感觉到非常失望,心想:我是个地方大官,这么辛辛苦苦地来拜望你这位鼎鼎有名的禅师,向你请教佛法,原来你只是说了老生常谈的两句话,多没意思!
于是,他很冷漠地说:
‘这八个字没有什么稀奇呀,三岁的小孩也会讲啊!’
‘对!三岁的小孩也会讲,但是,八十岁的老翁不一定做得到。’鸟窠禅师严肃地回答。
的确是这样,讲是会讲,做起来却是不容易。三岁的小孩可以当作歌谣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三岁做到八十岁,能够做这八个字──所有的坏事不要做了,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做得到吗?做不到!
所以,我们要了解,所谓佛法;所谓真理,离开我们不会太远,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在每天的行、住、坐、卧当中表现出来,这个就是佛法,就是你实践了整个的佛法大意。因此,我们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止恶行善’。
本经第四章题目是〈善恶并明〉,说明善与恶的定义,我上面介绍的故事,在佛教史上,甚至一般佛教徒,都知道的,也许我在里面增加了一点配料,稍微讲得不一样,但是总而言之,就是要我们‘止恶行善’。
接下来,我再讲宋朝一位禅师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思业禅师,他每天都念兹在兹地想著业的问题,为什么?原来他的俗家,打从他祖父开始,到他这一代,都是从事屠宰行业,不知道杀害了多少生命?然而这是承袭上一代的行业,屠宰已经习以为常了,误认为是正当的职业──凭著自己的气力和本钱混饭吃,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啊!可是,他具有宿世善根,富有慈悲心与同情心,有一天早上,当他正在杀猪的时候,一刀刺进去,那头猪就哇的一声,惨声深深地震憾著他的心弦,激起了他无限的悲悯心,于是,他随手把屠刀摔到一旁,从此以后,放下屠刀,并且毅然落发出家了。
当他出家的时候,曾经讲了四句偈: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因为他昨天还在杀猪,今天已经放下屠刀了。夜叉,是罗刹鬼,很恶很凶狠,专专吃人的。昨天他的心非常残忍,好像夜叉似的,但是今朝心态已经改变了,生起了慈悲心,恰像是菩萨的面孔,低眉垂眼。要知道,什么是菩萨,什么是夜叉呢?菩萨跟夜叉,中间只是隔著一条线,所以,菩萨与夜叉,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换句话说,善与恶只有一念之差,我们要改恶为善,是易如反掌的。
因此,我引证这两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第一个故事要大家‘止恶行善’。第二个故事,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菩萨的面容。有的时候,我们跪在佛或者菩萨的面前,要瞻仰、欣赏、祈求,看菩萨的面,菩萨的面好慈悲哦!而夜叉的面,青面獠牙,真是可怕极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学菩萨的面,千万不要怀著夜叉的心。夜叉心,就是恶,作恶,地狱有我们的份;行善,成佛才有我们的位置。
所以,我用这两个故事来说明善恶,同时,告诉大家:佛法并不是高深的,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举止行动当中表现出来。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