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五卷

  第三五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一九页,「子二、由义处」。

  这一小科是讲到「说语义」,是「所知相」的最后一科。这一科是以「所知相」生命的三种相貌──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以这三相来融通大乘的因果。前面讲到「由德处」,是融通大乘的果地功德。关于大乘的果地功德,前面讲到佛陀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有二十一种功德。这二十一种功德会归起来,就是「最清净觉」,是由一念清净圆满觉悟所产生的二十一种功德。这个清净圆满的觉悟,是所有功德的根本。什么是清净圆满的觉悟呢?本论提到二个重点:第一个是遍计本空,第二个是依他如幻。从修行的次第上来说,我们在修行智慧的时候,第一个应该要修学遍计本空的观照。这个观照所面对的所缘境,是我们心中的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对外境来说是色声香味触法,对内心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意识。我们应该用空观的智慧,空掉内在的我跟外在的法,使令我们的内心能够趋向清净平等的无住法界──「内不见有人,外不见有法」,而进入平等无住的法界。这种无住的法界,能够慢慢的培养出清净法身的功德,使佛陀的生命能够超越时空,恒久的住世──这个功德就是由遍计本空所成就的。成就遍计本空以外,我们应该加修依他如幻。前面的遍计本空,是把我们的生命,回归到我们一念的真如本性;这个依他如幻,则是从清净的本性当中,依止大悲心,生起六度四摄的妙用。这个时候,「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从清净的心中,积集种种的福德资粮,修习六度的波罗蜜,来成就应身跟报身的功德庄严。这样说的话,这「最清净觉」主要的修行智慧,一个是遍计本空,一个是依他如幻。一个是把我们的心带回本性,叫遍计本空;一个是在清净的本性当中,彩绘成种种的依正庄严,这就是依他如幻:所以我们整个修行的智慧,基本上就是空观跟假观这二个智慧的交互作用,由这二个智慧的交互作用,慢慢的创造出二十一种的佛功德出来。

  子二、由义处(分二:丑一引经;丑二释义) 丑一、引经

  前面是讲果地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因地的修行,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是「引经」,第二段是解「释」它的「义」理。这以下引用《大宝积经》,我们看论文:

  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催伏慢故;坚牢胜意乐故;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于所受事无退弱故;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异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方便相应修般若故;由四摄事摄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练若故;于世杂事不爱乐故;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言决定故;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为首故。

  这个地方,无著菩萨引用《大宝积经》,来说明菩萨在因地要成就三十二种法门,才能够成就菩萨的功德。这当中有一个总说,「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一句话是三十二种功德的总称。身为一个菩萨,他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使令一切的有情众生,生起利益安乐的希望。首先我们讲「一切有情」,菩萨发愿的对象是针对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只要是有生命,都是菩萨所要「利益」跟「安乐」的对象,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的众生。这当中,菩萨应该怎么去帮助众生呢?这以下讲出二个重点:第一个是「利益」,第二个是「安乐」。在次第上,菩萨应该先给众生种种的「安乐」。这「安乐」的意思,就是菩萨应该假藉财物跟种种的资具来摄受众生,使令他现生的生命得到安乐。他现生的生命得到安乐以后,他对佛法才能够产生欢喜心跟恭敬心。所以菩萨应该先用种种的事物资财摄受众生,使令他安乐。接下来就应该用佛法的教授,使令他内心产生光明的智慧,让他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让他具足判定是非、防非止恶的力量,这就是「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从他身心安乐当中,再进一步培养他的观照力。这时候的「利益」,它所加被的不是今生而已,还包括他来世的安乐。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面对一切的有情,许下一个心愿,希望一切有情「安乐」,也希望一切有情「利益」。这样的心情是什么心情呢?是「增上意乐」,这个「意乐」的意思就是一种希望。为什么把希望加上一个「增上」呢?我们作一个说明。几年前,美国有一个很大的企业公司,要招聘一个业务经理,它是要求有十年以上的实务经验,这个时候有五十多位企业的高手来参加,总经理亲自面试,结果有一个中年人被选上。他被选上以后,他觉得很惊讶,因为他觉得:其实大家实力都差不多,为什么会选上他?上班以后,他问总经理说: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应征,你选择我来上班呢?总经理说:其实你们的整个基本资料是很接近的,但是你有一点跟他们不同。我问这些人对成功的看法,他们都一致表示「他们非常希望要成功」,只有你说你一定要成功。(哈──)所以当一个人说:我很希望把〈楞严咒〉背起来,这个人的〈楞严咒〉可能就背不起来。我们回顾过去很多很多的希望,其实都落空了,我们过去很多很多的希望,都是在犹豫不决当中,丧失很多机会。就是我们没有把这个希望转成一定,这是我们生命很重要的一个转捩点;若我们永远活在希望当中,我们永远一无所有,这就是一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佛陀的慈悲,加上一个「增上」,就是他这种希望,是有付诸行动的力量。所以宗大师说: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想要使令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你看天人他在天上,看到人世间在造业,他也觉得很可怜;但是他只是「我希望你们离苦得乐」,他只是起这个念头,那他一辈子就在那边希望。只有菩萨叫做「增上意乐」,他能够把他的希望付诸行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希望,只是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增上的希望,他会从心中而付诸身业跟口业的行动,差别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菩萨应该要把使令「一切有情安乐」跟「利益」的希望,实际的去实践,这个是整个菩萨的一个基本精神,「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是菩萨整个三十二法的总标,这以下有三十二个别释。我们看今天的《补充讲表》,有三张。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为菩萨。

  这是出自《大宝积经》。「大宝积」的意思,就是佛陀教导菩萨如何来积集广大的珍宝、教导菩萨如何修学种种的法门,叫《大宝积经》。这当中有三十八句,出自《大宝积经》,无著菩萨把它汇归成三十二法,再把三十二个法浓缩成十六种业,这业是下面的业,我们先看第一个:

  令入一切智智故............................一展转加行业

  这个地方先说明整个菩萨道的一个目标。我们在引导众生的时候,会施设很多的方便;但是所有的方便,都是要使「令一切」有情,证入圆满的无上菩提。这无上菩提就是一种中道的智慧,就是你不管施设什么方便,你要使令一切有情,能够正确的观察一切的生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叫做「一切智智」,这叫做「展转加行业」。这个地方,菩萨必须要施设方便,不是看到一切有情,都给他中道智慧,不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依止方便,使令他展转的增上。这个地方,智者大师的意思叫做「为实施权」,为了真实的功德而施设方便。但是「为实施权」,不要忘了权不能离实,你的方便不能离开你最终的目标,就是你施设的方便,不能跟你最终的目标相抵触,叫做「令入一切智智故」。这个地方,是说明整个菩萨道的最终目标,就是你因地没有走之前,先把你最后的目的、这个点标出来。这个过程当然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目标这个点不能错,「令入一切智智故」。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二无颠倒业

  当我们对一切有情的目标是确定的,我们希望众生生起中道智慧,成就大般涅槃。这个时候,我们要不断的去「自知」,不断的去反省自己:我给众生的方便是不是正确的?我有没有产生错误颠倒的智慧?你本来是应该给他这样的方便,结果你是不是施设错误了?菩萨应该不断的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自己,是不是在施设方便的时候有所错误?这个「假智」就是错误而颠倒的智慧,也就是说菩萨应该注意自己要安住在「无颠倒业」。有时候这个众生你应该摄受,结果你诃责他,他本来内心已经是极度惭愧,你又诃责他,使令他挫折感更深;有的众生你应该诃责他,你却一再的姑息:这都是菩萨所犯的错误,就是你没有安住在正确的方便。做为一个菩萨,每天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我今何假智故」,有没有安住在错误的方便当中呢?这是菩萨每天要自我反省的。

  催伏慢故........................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

  菩萨经过长时间的修习智慧,包括修习根本无分别智,进入到我空、法空不思议的平等法界,有时候也广学种种方便的假观,所以菩萨变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对生命的观察,是比一般众生来得微细而且深远,他往往能够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生命当中,一个人一定要等到事情错误以后,他才看得出来,这个人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成就,大乘佛法也没有什么成就。一个菩萨要能够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出来,他能够知人所不能知,见人所不能见,这个不是神通,这个是一种智慧的抉择判断。菩萨经过长时间的自修跟听法以后,他心中产生智慧,就容易高「慢」,因为他往往能够洞察先机,所以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而产生一种高举的现象。这个时候,菩萨应该善自调「伏」自己的憍「慢」,要修习无我观。其实我们这一念智慧,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真实的自我,只是平等法界的一个明了心性而已,这个时候叫做「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这个「不待他请」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为诸众生不请友」。照正常的仪轨,菩萨要摄受众生、为众生说法,都应该要众生主动来启请,菩萨才能说法。但是有时候众生活在颠倒当中,他怎么能够启请呢?这个时候菩萨知道:我这个时候来摄受他,对他一定有帮助。所以菩萨能够「不」必等「待」众生的启「请」,主动的降下自己的地位来摄受他,使令他得到利益。这等于是菩萨降低自己的身分,本来你应该等待别人的启请,但是对方不知道怎么启请,这个时候菩萨能够「不待他请」,主动的来摄受众生。他能够这样做,是「催伏慢故」,菩萨不断的在调伏自己,所以他不会觉得自己是高举的、与众不同。这个「催伏慢」心,我空观是很重要的根本观。我个人的体会:你每天不断的拜佛,这个拜佛它的殊胜处,就是你那个头刚刚着地的那种感觉是不错的,那个头慢慢慢慢的从上而下,当头跟地上接触的时候,那种感觉会让你慢慢趋向于无我。所以头着到地上,这样的动作,对修无我观是很有帮助。一个多拜佛的人,他能够「催伏慢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便。

  坚牢胜意乐故....................................四不动坏业

  菩萨对于度化众生的意乐,要不断的加强,使令它「坚」强「牢」固,而「不」为一切恶逆的因缘之所「动」摇,这叫「不动坏业」。这个「不动坏」,在古德的注解上说:不要因为有情行种种的恶业,而动摇菩萨利益安乐有情的心情。也就是说,菩萨花了很多很多的精神体力来教化众生,哦,众生果然是有改变,开始受三归五戒去修行了。但是没多久,遇到恶因缘,他还是放逸了。菩萨看到这样子,切不能够动摇信心,因为生命的重点在过程,他曾经在佛法当中栽培善根,这个善根是不会失掉的,我们不要用结果来论断成败。就是说只要他曾经用功过,这个生命就值得珍惜,那种力量是存在的。所以菩萨不要被那些成败的结果那个风吹来吹去,所以你应该安住自己的意乐,你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乃至众生曾经有三分钟、五分钟听法的因缘,有拜佛的因缘,这样子都值得庆幸,所以菩萨应该安住在「坚牢胜意乐故」,不要为外在一时的成败所动摇。

  ┌ 非假怜愍故───无染系故─┐

  前面是「意乐」的坚定,这个地方是这个意乐当中不能有杂「染」,利益众生不能有杂染。什么叫杂染呢?就是一种虚妄的「怜悯」心。这个虚妄的怜悯心,在古德注解上说:就是这个意乐当中夹杂著名闻利养的心情,所以「无染系故」,就是心不系缚在名闻利养的杂染中。这个名利心是这样子,我们经常说名利是不会诱惑人,是自己被它所迷惑──色不迷人人自迷。一般人为什么跟名利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爱着呢?这当中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对名利心产生错误的认识,我们总是觉得这个名闻利养,是常住的、不坏的。我今天得到别人的恭敬,我永远会得到别人的恭敬;我得到这个利养,这个利养永远属于我的:所以名利的价值,来自于我们对它产生常见,它才有价值存在。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对名闻利养应该修无常观,就是说以四相观之,这个名闻利养它是生、住、异、灭。没有错,它会生起来,它也会相续;但是它会随时间而变化,变化以后,最后消失掉。你今天得到别人的赞叹,过几年以后,别人把你忘得一乾二净;你得到这个利养,你随时会失坏。所以这个名闻利养,当我们用无常观来看它的时候,它的价值感就消失掉。其实名利之所以迷惑人,是因为我们用常见的思想把它包装得很好。你把常见的包装拿掉以后,其实它的真实相是生、住、异、灭的,那它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说「无染系故」,菩萨应该在意乐当中,在清净的利益有情的意乐当中,善巧的把名利的杂染心,透过无常观,把它一一的消灭掉。

  │ 于亲、非亲 于恩非恩 │ ┤ ─── │ │ 平等心故 爱无爱恚故│

  前面是对外在名利的调伏,这个地方是内在的一种情感。菩萨当然是有情感,但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怎么克制呢?就是对「于亲」厚的众生,对自己比较亲厚的众生,或者对自己比较不亲厚的众生,你应该要「平等」的教化,不要随顺自己的情感来教化众生,这样子容易造成人我的对立。我们一般人做事情有二种选择:第一个,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值得赞叹的菩萨;第二个,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是生死凡夫。我们现在的思想一直在退步当中,你看古代的人,他们的生命当中,很能克制自己的感情,都是做自己该做的事。现在强调民主自由,诶,我自己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其实这个思想是伤害我们很深的,这个都是在鼓励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你整个生命都在情感当中,那你这个生命肯定是放纵烦恼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于亲、非亲平等心故」,就是菩萨应该要善调自己的情感,做自己该做的事,平等的教化众生。

  │ 永作善友,乃至 于生生世世│ └ ─ ┘.........五无求染业 涅槃为后边故 中恒随转故

  这个地方是讲菩萨在度化众生,应该有始有终,「永作善友」,「乃至」于众生进入到「涅槃」才能够停止,即「于生生中恒随转故」。一个人名利心太重、情感太重,他心中的包袱就会比较多,压力就会大,他就很难能够长时间的行菩萨道。所以第七跟第五、第六有关系的。一个人内在的情感淡薄,外在的名利心也淡薄,他做什么事就能够比较持久,这个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个第五叫「无求染业」。内心当中不要去追求无常败坏的这些杂染的名利,还有内在生灭一时的感觉,应该要有目标、有次第的去实践自己的理想。

  这整个七段当中,前面的七句都是属于自我充实、培养正念,我们可以把这个地方当作菩萨的第一个阶段,自我充实、培养正念。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在寂静处,好好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培养心中的智慧观照。由智慧观照当中,调伏慢心、加强意乐、消灭对名利的执取、善加克制自己的感情、增加自己的耐性等等,这个都是一种心地法门。看第六个法:

  ┌ 应量而语故┐ ┤ ├.................................六相称语身业 └ 含笑先言故┘

  这第六法以后到第十二个法,是菩萨开始历事练心,积集资粮。前面是自我充实、培养正念,那是心地法门;这个时候,菩萨从心地法门开始出来,付诸身业、口业的行动,开始从执事的历练当中,去积集自己的福德资粮。第八「应量而语故」,菩萨在教诫众生的时候,应该要应量的教诫,不能讲得太少,讲得太少他不明白;但也不能讲得太多,你教诫得太久,他心生厌烦,就产生不了反省的效果。所以菩萨教诫众生,应该「应量而语」,应该适可而止,达到效果就应该收了。第九「含笑先言故」,菩萨对一切有情众生,应该主动的「含笑」,这个「含笑」就是面带微笑,主动的跟众生打招呼。为什么菩萨要跟众生打招呼,而不是众生跟菩萨打招呼呢?因为菩萨是经过长时间的自我充实、培养正念,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也可以说是有福德资粮的人。这个时候,他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在众生之上,如果他经常保持严肃的样子,众生就不敢亲近。所以一般来说,上位的人要主动的跟下位的问候,这是比较容易,因为下位的人,他实在是不敢亲近上面的人,圣意难测!所以这个时候,身为上位的菩萨,应该要主动跟众生打招呼,培养一种亲切的气氛,这叫做「相称语身业」,这样的语业跟身业,是相称于自己的菩提心。我们一开始就讲过:你为什么要修习这么多功德呢?你所积集一切功德,只为了一个目的。你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要去调伏烦恼?为什么要去诵经?就是一个目的,「谓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你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众生,才做这么多的事情。既然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表现出来的身业、口业,应该要称合自己的心意。

  无限大悲故..............七于苦于乐于无二中平等业

  当菩萨历事练心的时候,面对三种有情众生,应该要平等的对待。什么叫三种有情众生呢?第一个是「苦」恼的众生,有些众生前世没有修习善业,而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他身心是安住在苦恼当中;有些众生他前生积集很多布施、持戒的善业,所以他的生命安住在安「乐」当中;或者是「无」苦无乐的中庸当中。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平等」的来面对。也就是说,有些人他特别喜欢摄受福报大的众生,有些人他特别喜欢摄受苦恼的弱势团体,其实这都是有所选择的度化,都是不对的,菩萨应该要「平等」的面对一切有情。

  于所受事无退弱故............................八无下劣业

  菩萨不但是要平等大悲,最重要是能够对「于所」承当的事物,没有「退」缩、怯「弱」的心情。就是你做什么事,要有承当的勇气、要有承当的勇气。过去我曾经参加斋戒学会,斋戒学会参加十天以后,忏公师父要我跟这些学员长开一个检讨会。忏公师父坐在旁边,我们大家讨论:这次斋戒会办得怎么样,很多的优点、也有很多很多的缺点值得改进的。最后讨论结果,完毕以后,请忏公师父作一个总结。忏公师父只讲了一句话,他说:「敏则有功」(敏就是很敏感的敏,不过这个地方的敏是很努力的意思,勤勉。)。我们先不论得失,只要你肯尽心尽力,这就有功德。所以忏公师父经常讲一句话说:「我们不怕做错事,就怕你不做事。」就是说一个菩萨,我们不怕你做错,没有人第一步就踏得很对,而是要不断的修正自己;但是你什么事都不敢做,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个是有明显的声闻种姓在里面。所以一个菩萨「于所受事无退弱故」,遇到事情,先不要管你做得好、做得坏、做得多、做得少,只要你肯踏出一步,这个就值得欢喜,就表示你这个人至少已经有承当的勇气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无下劣业」。这个「下劣业」,古德说:什么叫「下劣」呢?就是声闻人,他但求自度,于利他的事业,心生退却,谈到利他的事情,不要说做,他内心当中就害怕,这个就是声闻种姓,叫「下劣」种姓。菩萨应该要培养自己承当的能力,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怕!尽你的力量去做,什么事情都要跨出第一步。

  无厌倦意故........................................九无退转业

  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长久性,不要有「厌」恶疲「倦」的心情,做了几年,不做了,这个就是「退转」。其实这个十二跟十一,十一是承当,十二是持久,相对来说,十二是比十一困难,这个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这个「退转」,一直是困扰很多凡位菩萨的一个共同问题。我们可以要求一个人发心去做执事,发心去弘法;但是要他持久,就是有困难。这个地方的问题点在哪里呢?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事情有三种人:下等人他知道怎么做,知之者,他知道怎么做这也算不错,这是下等人;好之者,就是他不但知道,他还有一种希望要去做,这是中等人;第三个是他已经乐在其中,开始做而且乐在其中,这是上等人。所以,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办事情有三种人。这个地方,孔夫子的意思是说:在你的事业当中,不管你愿意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菩萨业,你希望写文章、整理资料做幕后的功臣,或者你愿意站在讲堂弘扬佛法,或者你愿意做什么利他的事都好。你要记住一句话:你对于你所做的事情要保持欢喜,要从这个地方得到法喜、得到乐趣,你才能够持久。如果你对于你的菩萨事业,永远保持在勉强当中,这个是没有办法持久的。所以你一定要在你所从事的利他事业当中,从中得到乐趣,这个是非常重要──「无厌倦意故」。

  闻义无厌故.......................................十摄方便业

  菩萨有了承当力,有了长久的恒常心以后,就要不断的听「闻」正法,来成就自己「摄」受众生的「方便」。这个「听闻正法」,在古德的解释当中,「正法」包括了一切的佛法,也包括了一切的世间学问。因为众生他所需要的不完全只是佛法,这世间的因缘也不可以废弃,所以菩萨应该要广学一切的佛法、世间法,得到种种的善巧,叫「摄方便业」。

  ┌ 于自作罪深见过故─┐ ┤ ├..............十一厌恶所治业 └ 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

  菩萨对「于自」己在身口意当中出现的「罪」过,要自我反省,而深自诃责。我们也说过,菩萨不是发了菩提心就开始历事练心,他是有经过自我充实、培养正念的前方便,所以他是心中有了观照力,才开始历事练心。有了观照力的人,跟凡夫活在妄想当中不同。有了观照力以后,他遇到「过」失的时候,他会产生惭愧,诃责自己,让自己的过失一天一天的减少,就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这个「深见」就是他的观照力没有失掉,自我反省的能力是时时存在的,经常用经律论的道理来观照自己。「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当然他观照自己,他也很容易观照众生有过失,众生有过失,我们不应该对以「瞋」心,应该要加以种种的教「诲」。在表面上,菩萨对众生有时候是折服、诃责、处罚,也可能是摄受。不管折服、摄受,菩萨都不能够安住在瞋心,这叫做「厌恶所治业」。这个「所治业」就是所对治的过失,可能是身业的过失、口业的过失、意业的过失,这个「所治」就是过失。「厌恶」就是远离,菩萨应该要善巧的使令自己远离过失,也应该使令一切众生远离过失,你要有这种能力。总而言之,就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就是要使令自己跟他人远离过失。

  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十二无间作意业

  这叫做「无间作意业」。菩萨应该在「一切」的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当「中」,经常保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正念,就是你不断的要作意这件事情。第十六「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这一条,《瑜珈菩萨戒》讲得比较少,《梵网经》倒是满强调这个观念,来历事练心,所以《梵网经》要求菩萨,不能经常忘失菩提的心念。比如说你看到一只蚊子,要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发菩提心,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就是说,对每一个众生,你都要想办法让自己释放出对他的善意,不管这个善意对他是不是有实际的效果,重点是菩萨应该在这样的因缘当中,不断的来「修治」自己的「菩提心」,总而言之,菩萨从自我充实,到最后的历事练心,开始付诸行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反省观照的心,说实在的,别人怎么劝谏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一个人要改过,他自己要没有觉悟的心,要别人帮他改过,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自己不想改,说实在没有一个人能够让你改过,不可能。所以佛陀在《律》上说:「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你自己不照镜子,谁把镜子拿给你都没有用。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因为这是远离过失的方法。这个地方我必须说明,你一定要在历事练心之前,有一段自我充实、培养正念的阶段。如果你还活在妄想当中,就出来历练,这样是满危险的。因为你没有产生自我反省的力量,这样你在创造善业的时候,也在累积过失,到最后可能就功不偿失了。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