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狂禅之风不可一世,率多“以口耳为心印,以帕子为真传”(憨山大师语,注1),黄宗羲于《明儒学案》中,述赵贞吉答友人之言说: “朱子云,佛学至禅学大坏。盖至于今,禅学至棒喝而又大坏,棒喝因付嘱源流而又大坏。……今之为释氏者中分天下之人,非祖师禅勿贵,递相付嘱,聚群不逞之徒,教之以机械变诈,皇皇求利,其害岂止于洪水猛兽哉!”赵贞吉甚至激愤地说:“故吾见今之学禅而有得者,求一朴实自好之士而无有。假使达摩复来,必当折棒噤口,涂抹源流,而后佛道可兴!”(三十三卷“文肃赵先生大洲”,第255页,注2)在这样的形势下,继莲池、紫柏、憨山三大师之后,蜀益大师起而奋大勇猛,救禅、救教、救律,一以“孤臣孽子”自任,兼之大弘净宗,其操守之高洁、见地之通透、行持之深密,确有先贤古德难及之处,故印光大师称:“灵峰老人,乃末法绝无而仅有者。其言句理事具足,利益叵测。随人分量、各受其益。”(《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七”,第5页,B面)
蜀益大师的著作,据门人成时(坚密)法师《灵峰宗论序说》(以下简称《序说》)中记载,在大师生前已刊成的有四十七种(成时法师称为“释论”)。剩下的各种法语、开示、书信等(成时法师称为“宗论”),则在大师往生后,由成时法师辑成《灵峰宗论》十卷,合“释论”和“宗论”两类,大师著作大备于斯。成时法师于蜀益大师著作虽有辑存流通之功,但他妄删妄改先师遗著,可谓明目张胆,略无顾忌,其过不可讳言。印光大师当年在重印《净土十要》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大师逝后,其门人成时,欲遍界流通,……遂节略字句,……惜其自恃智能圆照,随阅随节,不加复勘,即行付刊,致文多隐晦,兼有口气错乱,词不达意之处。”(《净土十要》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在给某居士的回信中,印光大师又详细地谈到此事:“又凡钞录文字,必须谛审精详,不可粗略了事。《弥陀要解》序,经成时大师节略,语句便不圆润。而末后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时师略去此譬,不必与二翁强同之‘必’字,讹作‘敢’字,便成我慢自大,藐视二翁。意中便有二翁所注违经,不敢依从之义,并与下譬相反。实为冤诬蜀益、贻误后学,读之令人痛心疾首!”(《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第49页,A面)
印光大师之言,可谓高瞻远瞩,因为这绝不是什么“钻牛角尖”的小小文字问题。我们今天能读到《净土十要》的善本,全赖印光大师苦心校正之赐。然而,象《灵峰宗论》这样一部大师生前未刊行的著述,则由于时节久远,无原稿可以复查,“冤诬蜀益、贻误后学”之处还有些什么,确实难以揣测,更不要说复其旧观了。
近来读书时,偶于《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中,发现了全文收入的蜀益大师的二通书信,二则开示和九首诗偈,与通行的金陵刻经处本《灵峰宗论》(以下简称金陵本)所录,出入甚大,为研究成时法师对《灵峰宗论》的删改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清初辑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共一万卷,分为“历象、方舆”等六编,“乾象、岁功”等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其中涉及佛教资料的有二氏(佛道)部、释教部、佛菩萨部、佛经部、僧寺部、塔部、僧部、尼部、居士部和放生部,共计十部一百四十八卷。《集成》除佛教义理方面的内容未收录外,其它方面均有所涉及。而且其中“释教部汇考”七卷,相当于一部编年体佛教通史,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注3)。此书初辑于康熙时期,未刊行。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后,又令蒋庭锡等重为编校,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以铜活字排印行世(注4)。《集成》虽然也是官修书,但质量远胜后来乾隆朝所编的《四库全书》。从核对《集成》中所录的莲池大师《竹窗随笔》等文来看,《集成》本文字与今日通行的金陵本《云栖法汇》中文字,几乎没有什么出入,错讹也较少。印光大师曾说:“世宗所刻书册经板,悉皆校对精严。”(《印光法师文钞》卷三“辨异录重刻序”,第23页,B面)。而且,蜀益大师的这几种著作,《集成》本文字远远多于通行本,按类书的体例,编辑时作删节是可能的,而大量增添文字反倒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我们认为,其所录的蜀益大师的著作,也应该是可以信赖的。
下面,我们采用将《集成》本所录的蜀益大师的二通书信、二则开示与金陵本《灵峰宗论》所录相同的文字对勘的办法,从金陵本《灵峰宗论》被删改的数量、内容和质量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删改的数量
其一,《集成》本所录“复陈?昭”一信共657字(以下均不计标题和句读),金陵本则仅有313字,只占47.6%。
其二,《集成》本所录“复项居士”一信共183字,金陵本(作“复项净性”)则仅有110字,只占60.1%。
其三,《集成》本所录“示迦提关主”一则共344字,金陵本仅有248字,只占72.1%。
其四,《集成》本所录“示慈昱”一则共344字,金陵本仅有177字,只占51.5%。
四者合计,《集成》本所录共有1528字,而金陵本仅有848字,只占55.5%,只有《集成》本的一半多一点!蜀益大师乃法门旷代不遇之真明眼善知识,其著作虽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而竟被如此大删特删,实在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二、删改的内容
如果没有《集成》本保留的蜀益大师原作的真实面貌,我们很有可能认为被删改的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言语”。但是,通过对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不应当删改的:
1、涉及大师操守方面的内容。
蜀益大师深知明季佛门中的种种积弊,在自撰的《八不道人传》中直言:“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证(症)也。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无不目(蜀益大师)为异物,疾若寇雠。”(《灵峰宗论》第一册17页,B面)但是,大师却“坦怀当之,攒锋集矢,无可引避。”(钱谦益《书蜀益道人自传后》,注5)在给陈?昭的复信中,大师感慨地说:
“法门之衰,如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故数年以来,惟恃道友为命脉。而众生习气各有偏重,亦复不能如水乳合。兴言及此,惟有血泪横流而已。”
而且,大师对世俗不能理解其言行,甚至“极相知人,犹然以名利见疑”感到十分痛心,故而坦言:“誓朽此骨于深山,不甘受千古诬谤耳!”大师之亮节高风,足令时人为之一振。其后,大师果然终老灵峰,从不竞名于庙堂,逐利于市井,言行一致,可称千古楷模。成时法师删去此段,实在是一大失误。
2、涉及大师行持方面的内容。
大师一生专志于念佛、持咒、阅藏、著述,直到往生,未尝有一日懈怠。在给陈?昭的复信中,大师坦然自谓:“久病之馀,非复向日精力,一息尚存,惟以著述念佛为务,俟金莲现前,便长揖西驰矣。”于末季为续佛慧命,可谓鞠躬尽瘁。观其“一息尚存,惟以著述念佛为务”之句,何等果敢坚决;“俟金莲现前,便长揖西驰”之句,又是何等从容自信。经成时法师一删,后世儿孙,于大师风范,真是梦见尚难,更无从揣摩也。
3、涉及大师评价方面的内容。
对自己一生的修行,大师谦虚地表示,只证得“名字即佛”位(台宗六即佛位中第二位,注6)。大师在给陈?昭的信中,谦称自己十五六年“仅开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净肉眼,于佛菩提,了了得知;归家道路;明如指掌。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注7)但是,成时法师却对大师这么自谦的话都不放过,把这二十一字删改成“仅于佛菩提,了知归家道路,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在这种删改中,成时法师将原本只是限定位次的“仅”字,变成了对整个修行宗趣、修行方便的限定,并将原文表示清清楚楚的“了了得知”改成一般泛指的“了知”,再删去“明如指掌”,真是非夷所思!蜀益大师的原意是说,我虽然只证到名字位,但是对成佛的目标和方便,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删改之后,意思就变成我仅仅知道修行的方便。显然,成时法师并不是认为大师太过自谦,删去“仅开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净肉眼”还可以理解成成时法师认为大师不只证得这么低,但是把“于佛菩提,了了得知;归家道路,明如指掌”这两句删改成仅仅只是“了知归家道路”就十分令人费解了。再联系前面对“名字位”一说的删节,我们实在不能不怀疑成时法师对于大师究竟是什么居心了!事师如此,真是令人惊骇莫名。难怪大师要感叹:“意欲传得一人,勿令最后佛种从我而断,亦竟未遇其人,呜呼痛心,又惟有梦寐永泣而已!”
三、删改的质量
评价成时法师删改的质量,可以从语义、文字、修辞等方面进行考察。综合来看,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足以说明成时法师删改质量的低劣。
1、改是作非
在“示慈昱”一则中,大师主要讨论了信心和智慧的关系问题。大师首先指出“欲令信心增长”的前行方法:
“欲令信心增长,先必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以种种世情,决定了我生死不得;种种五欲,决定牵人入放逸坑、堕恶道苦。今虽处在烦恼之地也,须随缘稍自勉拔,岂可寻波逐浪,直至沃焦而忘返耶?”
信心建立之后,再“急求智慧”,使二者互为增上:
“既能于生死长夜中,发得一点真实信心,即宜急求智慧,以为导师……”
然而,成时法师却把这一段话删改成了这个样:
“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牵入放逸坑、堕恶道苦,此生死长夜中真实信心。发此心已,急求智慧,以为导师……”
由于本来充当状语的“(既能)于……”这一介宾短语和本来充当谓语的“发(得)”这一动词短语的被删,剩下的“生死长夜中真实信心”这个宾语在语法上是怎么也不能单独存在的,于是,成时法师只好在前面杜撰一个代词“此”(代指“须时时”至“堕恶道苦”一大段内容)以圆其说。这样一来,原来是令信心增长方法的“时时念生死苦”被一下子改变成了“真实信心”的具体内容,完全与大师原意(原来的“信”是专指对佛法的信仰,并非专指念生死苦等)相矛盾。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口气错乱”。
2、 改明为晦:
在“示迦提关主”一则中,大师叙述台宗修行位次说:“于此妙法,能生信解,名为随喜;解义观文,名为读诵;转示他人,名为讲说;历事炼心,名为兼修、正修。五品功深,六根斯净,似成真发,究竟可期。有相、无相二安乐行一串穿却,只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方便。”而成时法师把“五品”至“可期”一大段删去,致使台宗修行次第不明,文意欠缺。
成时法师删去的“五品”是指台宗圆教八行位中的“五品弟子位”,即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和正行六度品,这相当于“六即佛”中的第三位“观行即佛位”。智者大师曾谦称自己只证到此位,故蜀益大师更谦称自己只证到“名字即佛位”(下智者大师一等)。
被删去的“六根斯净”,是指断除见思惑、制伏无明而证到“六根清净位”,这相当于“六即佛”中的第四位“相似即佛位”。此中分为十信位,至此方入五十二位之列,由外凡成为内圣。
被删去的“似成真发”是指在证得“相似位”后,分断无明而证中道。其中有四十一位,渐次破一分无明,证得一分中道,这即是“六即佛”中的第五位“分证(也作分真)即佛位”。
被删去的“究竟可期”,是指由前五位的修行,可望证得究竟圆满的觉智,证入极果--妙觉之佛位,相当于“六即佛”中的第六位“究竟即佛位”。
要从第三位直证到第六位,则要用有相、无相二安乐行(即前读诵品等为有相行,正行六度品中修止观等,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在自然无行状态下自利利他,称为无相安乐行。参见慧思大师《安乐行义》)“一串穿却”、“笃信力行”。经此删节,台宗妙义昧而不明,与蜀益大师的台宗造诣极不相称。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文多隐晦”。
3、改文成野:
《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蜀益大师为文议论直捷痛快,而文采斐然,可谓“文质彬彬”。但是,经过成时法师删改,往往变得平淡无奇,甚至半通不通。
如“复项居士”一信中有这么一句:“岂不见古人错下一语,五百世堕野孤身,奈何妄谈般若,作拔舌犁耕种子!”成时法师删去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岂不见”三字,将一个感情色彩强烈的反问句,变成了普普通通的陈述句,大大削弱了语句的表现力。又如“复陈?昭”一信中“每观种种邪外之流,其智甚短,其说甚陋”一句,成时法师将表示“很”、“极”的程度副词“甚”删去,“短”与“陋”没有了限定,实在非常容易使人产生成时法师“为邪外报不平”的误解。
尤其是成时法师将“复陈?昭”一信中,“法门之衰,如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故数年以来,惟恃道友为命脉”二句,删改成“大厦非一木所支,年来惟道友为命”,更是令人哭笑不得。成时法师将清清楚楚的表述,变成了缠夹不清的村言。大约自己还颇为有“改散为骈”的“点石成金”手段而洋洋自得呢。观其“《净土十要》流通序”中“爰加点评,稍事节略”一语,自得之情,何尝只溢于言表!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词不达意”。
其他被删节的内容,有的涉及大师当时的交游,有的涉及佛法要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限于篇幅,读者可对照后面的附录自己去研究。
四、删改原因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成时法师对蜀益大师著作的删改,实在是极不高明的。成时法师究竟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删改蜀益大师的著作?印光大师说他“自恃智能圆照”,恐怕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成时法师在《灵峰宗论序说》中隐隐透漏了些许消息:原来成时法师编辑《灵峰宗论》,流通是次,“入藏”才是主要目的!在《灵峰宗论》卷首的《序说》中,成时法师一再谈到“入藏”之事:
“……书不全,道亦不彰;言既散,传必不盛。圣君贤臣,采藏天府,皆无统绪可遵……”(第4页,B面)
“今辑七稿为一,……庶天朝采录,无零落割裂之虞矣。”(第5页,A面)
“一一卷中,复开子卷,备梵册(舜按:指过去大藏经通行的梵箧经本样式)也。”(第5页,A面)
为了入藏,成时法师定样式、改字句,可谓煞费苦心。与此相配合的,还有“议私谥”之举。在他所作的《私谥窃议》中,念念不忘的还是“上之清朝”、“入藏流通”:
“他日有能考证懿德,上之清朝,赐以徽谥者,幸当用此定名(指成时法师等人议定的私谥‘始日大师’),庶乎不失其实。”(《灵峰宗论》第一册第24页,B面。注8)
并且,他还苦心孤诣地一再叮嘱:“当必有乘愿大士,受灵山嘱者,为之入藏流通,徽谥定名,幸存今议,不敢过,不敢不及也。”(《灵峰宗论》第一册第24页,B面)
入藏,本来不是一件什么不好的事。但成时法师巧言媚俗、曲意奉迎的行径与论调,与蜀益大师的品行,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当年,即有人以大师大阐台宗,准备列大师入台宗世系,但大师却宁做“私淑”弟子,却不愿博“几十几代”的虚名(注9)。所以大师自述:“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八不道人传》第16页,B面)对一班“造”语录、“造”著述者,更是“每齿及则痛心泣血”(《序说》第4页,B面)。古代有儒、有禅、有律、有教,大师谦言“不敢”比肩,今世也有儒、有禅、有律、有教,大师愤言“不屑”为伍,所以自称“八不道人”(见《八不道人传》第14页)。大师曾豪情满怀地说:“后世有述者,大抵别有一段彻底精神以持之耳,况将彻底精神持此至妙至深正法,岂反不能弘于天下、垂于千古?倘不能弘、不能垂,只是我辈精神未曾彻底,但当自反自励,不必他求也。”(复陈?昭)
的确,蜀益大师之所以名垂千古,正是“别有一段彻底精神以持之”的结果。大师一生不趋时,不媚俗,而在身后,却成了一些人为自己博万世之名的“晋身之阶”,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成时法师自称“受恩最深,负恩最重”(《蜀益大师续传》,《灵峰宗论》第一册第20页,B面),然而,《宗论》成而大师遗稿亡,此“负恩”之“负”,正当作“辜负”解!纵然大师于常寂光中不存纤毫芥蒂,而后世学大师者,于此等“以报师恩于万一”(《灵峰宗论》序第3页,A面)的作略,恸哭之后,尤当反思(注10)。
《集成》卷帙浩繁,翻检不易。今特将《集成》所录四篇全文照录如下,并将金陵本文字附在一起,供研究参考。另外四首诗偈,金陵本《灵峰宗论》未收,作为佚作,也一并录存(注11),俟将来重印《灵峰宗论》时补入。海内文献繁多,恐还有没被发现的大师的原稿,恳望方家留意检点并期望通过多方努力,能在将来编辑一套廓清迷云、真正完备的《蜀益大师全集》,以报答大师的法乳深恩。
丙子八月十三日初稿于汉口
己卯三月立夏日定稿于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注 释:
1、《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七,第1408页,广化寺影印本。
2、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第六二册。
3、此“汇考”七卷,后被收入日本?字《续藏经》。全部佛教资料则被蓝吉富先生收入《大藏经补编》第十五、十六册中,台湾华宇出版社出版。
4、中华书局1934年据铜活字本影印行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则辑出《博物汇编》中320卷,改名《神怪大典》,影印精装三大册,本文资料即据此本。
5、转引自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第六章“佛门的几个龙象”,第140页。东方出版社“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
6、蜀益大师解释“名字即佛”说:“谓从经典或善知识,创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发心愿求,返本归源。”(《灵峰宗论》)卷九之二,“白牛十颂”第1页,B面)
7、大师生西前二月作“病间偶成”,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灵峰宗论》卷十之四,第16页,A面)。
8、舜按:此段文字乃成时法师引自宋代志磐法师《佛祖统记》卷八(第1页B面,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下段乃成时法师之言。
9、大师被议为幽溪大师无尽灯系之传人乃在生西之后。
10、今人对于会集佛经、删改祖著之事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时间一长,文献若再湮没不传,真实面目必然不存。而且不论多么高明的会集与删改,都必然会掺杂进去个人的私见,影响到后人对原典的理解。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就是一个极好的标本。笔者已撰对夏会本进行系列研究论文多篇,专门讨论夏会本存在的字句错讹,文义不周等问题。
11、《灵峰宗论》卷十收“山居六十二偈”,而大师在“复陈?昭”信中言有“山居八百偈”可见今日所存者,不到十分之一,实在令人痛惜!
附录:《集成》本与金陵本文字对勘录
舜案:为了方便对照研究,我们将《集成》本文字列于上栏,金陵本文字列于下栏,并分别用黑体与宋体加以区别。《集成》本没有,为成时法师所增加的字句,用“[ ]”加以标明。改动的文字因排在原文下,一览即知,故不标明。 复陈?昭
法门之衰,如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故数年以来,惟恃道友为命脉。而众生习气,
大厦 非一木所支, 年 来 惟 道友为命。 而众生习气,
各有偏重,亦复不能如水乳合,兴言及此,惟有血泪横流而已。名利两关,从来羁绊,我
各有偏重, 不能如水乳合,兴言及此, 血泪横流而已。(舜案:以下被删)
不得非。适今也,乃极相知人,犹然以名利见疑,所以誓朽此骨于深山,不甘受千古诬谤
耳。居常谓坏法门者,皆由于撑法门人。如齐桓晋文,尊周适所以坏周。方痛惩之不暇,
居常谓坏法门者,皆 撑法门人。 齐桓晋文,尊周适所以坏周。方痛惩之不暇
奚忍蹈其覆辙!独有出家一点初志,急欲克获圣果,而悠悠十五六年,竟成虚度,惭天愧地,
奚忍蹈其覆辙![嗟呼],出家初志,急 克 圣果, 十五六年,竟成虚度,惭天愧地,
夫复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脚,打破面皮,放舍身命,仅开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净肉眼,
夫复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脚,打破面皮,放舍身命,仅
于佛菩提,了了得知:归家道路,明如指掌。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意欲传得一人,勿
于佛菩提, 了 知 归家道路, 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 欲传得一人,勿
令最后佛种从我而断,亦竟未遇其人,呜呼痛心,又惟有梦寐永泣而已!
令最后佛种从我而断,亦竟未遇其人,呜呼痛心, 梦寐永泣而已!(舜案:以下被删)
慧公来,伏读手教,兼承厚施,愧不能消。然讯知居士近况,所覆颇艰而道念益固,深
[公] 所处颇艰, 道念益固,深
以为慰。或我佛遗法,将来不至永坠,尚有否极泰来之机,其终藉手于居士乎?!每观种种
以为慰。(舜案:以下被删) 每观种种
邪外之流,其智甚短,其说甚陋,犹足以簧鼓天下。后世有述者,大抵别有一段彻底精神
邪外, 其智 短,其说 陋,犹 簧鼓天下。后世有述者,大底别有一段彻底精神
以持之耳,况将彻底精神持此至妙至深正法,岂反不能弘于天下、垂于千古?倘不能弘、
持之耳,况将[此]持正法[乎]?(舜案:以下被删)
不能垂,只是我辈精神未曾彻底,但当自反自励,不必他求也。船子身葬水中,而夹山乃
但 自反自励,不必他求也。船子身葬水中,而夹山乃
大弘其道。荆溪以居士身参学多载,后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而其书乃传之万世,不可
大弘其道。荆溪以居士身参学多载,后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 书 传 万世,不可
磨灭。宣圣之木铎、孟轲之好辨,皆此类也。此意愿居士共之,虽未获一第,亦奚足忧。
磨灭。宣圣 木铎、孟轲 好辨,皆此类也。此意愿居士共之,虽未获一第, 奚足忧。
当勤心道业,誓续佛祖慧命为急务耳。
当勤心道业,誓续佛祖慧命为急务耳。(舜案:以下被删)
如是师带病远来,期共作山中朽骨,不意寺内三丧相继,未免内顾之忧,勉强劝其一归,了世间幻局。赖有此人,差慰鄙怀。但身亦多病,竟未知谁死谁手也。山居八百偈,附呈清览。又附《戒消灾经略释》一卷,知居士必能得意于语言文字之外。其馀著述,未能一一持上,统俟后缘。贱恙仗庇仅痊,但久病之馀,非复向日精力,一息尚存,惟以著述念佛为务,俟金莲现前,便长揖西驰矣。 复项居士
回音蔼然,深悉道况,兼承厚施,为谢。但细读扇头和偈,未免落在口头三昧,大似
和偈 落在口头三昧,大似
初生牛犊不畏虎。居士向本正信笃实,今何忽弄此虚头耶?岂不见古人错下一语,五百世
初生牛犊不畏虎。居士 本正信笃实, [亦] 弄此虚头邪? 古人错下一语,堕五百
堕野狐身,奈何妄谈般若,作拔舌犁耕种子!万祈戒之,勿视作等闲也。
世野狐身,奈何妄谈般若,作拔舌犁耕种子!万祈戒之,勿视作等闲。(舜案:以下被删)
山僧一行一止,各有因缘,漫以赵州相拟,殊为未确。夫帝乡可游也,皈戒之心不可忘
夫诗偈可作也,?侗套语不可袭
也;诗偈可作也,?侗套语不可袭也。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只恐人自染风
也;帝乡可游也,皈戒之心不可忘也。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 人 染风
尘耳!后会未期,聊进药石,以酬一日之知。馀非所计,临楮神驰。
尘耳!(舜案:以下被删)
(舜案:以上二篇《集成》本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二百卷“居士部艺文一”第五0六册之三三叶;金陵本见《灵峰宗论》卷五之一“书一”第十八页、第二十页)
示迦提关主
《法华》一乘妙音,惟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佛之知见非他,即诸法实相《法华》妙旨,惟令 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舜案:以下被删)是也。诸法实相非他,即现前一念心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现前一念心[之实]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心无心相,则其性无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心无心相,其性无生。 无生故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即真法性,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无生故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即真法性,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即此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则众生知见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即 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则众生知见便成佛之知见。而此一念心性,既举体全空,亦复即假即中,以三谛宛然,故三观亦自法便成佛之知见。 心性既举体全空,亦复即假即中,以三谛宛然,故三观法尔。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妙法,能生信解,名为随尔。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 信解,名为随喜;解义观文,名为读诵;转示他人,名为讲说;历事炼心,名为兼修、正修。五品功深,喜;解义观文,名 读诵;转示他人,名 讲说;历事炼心,名 兼修、正修。(舜案:以六根斯净,似成真发,究竟可期。有相无相二安乐行一串穿却,只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下被删)有相无相二安乐行一串穿却,只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方便。至于十妙五玄、四悉三法,皆是一心圆具,说之则名相纷然,照之则海印炳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非笔舌所能罄矣。
(舜案:金陵本作“示迦提”。又,集成本“十妙五玄”之“玄”原作“元”,乃避康熙玄烨之名讳而改,今复其旧。)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舵师。其馀五度及万行,则皆舟中器.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舵师。馀五度万行,皆舟中器具也。欲令信心增长,先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以种种具也。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知]世情,决定了我生死不得;种种五欲,决定牵人入放逸坑,堕恶道苦。今虽处在烦恼之地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牵入放逸坑,堕恶道苦。(舜案:以下被删)
也,须随缘稍自勉拔,岂可寻波逐浪,直至沃焦而忘返耶?既能于生死长夜中,发得一点[此]生死长夜中,真实信心,即宜急求智慧,以为导师。求智之要,第一在亲近明师良友,第二在读诵方等真实信心,[发此心已,]急求智慧,以为导师。第一亲近明师良友,第二 读诵方等大乘。非明师良友,决不能益我身心;非方等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若人有信心而无智大乘。非明良决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无智慧,则能增长烦恼;若人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故知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慧,则能增长烦恼;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故知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一尚自不可,况复俱乏,则茫茫苦海,安有出期!古人云:一失人身,万劫难返。此身不一不可,况俱乏[邪]?(舜案:以下被删)
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谓火烧眉毛,且图眼下。殊不知人间五十年,不过四天王一昼夜耳。倘不信后世苦乐,只如卧时,身本在床,梦中种种见闻不灭,岂可作断灭见哉!高明之士,早自著眼可矣。
(舜案:以上二篇《集成》本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七十二卷“释教部艺文五”,第四九五册之四О叶;金陵本见《灵峰宗论》卷二之一“法语一”,第十九页B面、第二十页)
山居偈
其三
白云卷还舒,清风拂还止。问我山中乐,从来只如此。懒向蒲团求,亦不钻故纸。若作佛法商,千里复万里。
其四
世法多崎岖,禁路还存贿。枉道或容身,直道每招罪。何如野衲闲,薇蕨堪充馁。风来翠竹鸣,云去青山在。俯仰独清宁,家风常不改。
警众友
翘首菩提路,悠悠几陌阡。应怜小证后,重忆大通前。月指谢缘影,镜像明媸奸。自惭说法鸟,诫尔莫生天。
(舜按:以上蜀益大师诗偈三首,金陵本未收。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七十三卷“释教部艺文六·诗”第四九五册之四四叶)
此文发表于《禅学研究》第四期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时具寿阿难陀见是事已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今王舍城多有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日夜中极受忧恼。世尊此诸病苦云何救疗。尔时佛告阿难陀汝可听此疗痔病经。读诵受持系心勿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皆得阿罗汉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复有菩萨摩诃萨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脱菩萨。心王菩萨。无住菩萨。如是等菩萨。复有长者八万人俱。其名曰梵行长者。大梵行长者。树提长者。如是等长者。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六十万亿。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g)舍(shě)大(dà)城(chéng),竹(zhú)林(lín)园(yuán)中(zhōng),与(yǔ)大(dà)苾(bì)刍(chú)众(zhòng),五(wǔ)百(bǎi)人(rén)俱(jù)。
诵读此经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又能得诸佛菩萨守护,能够消灭包过五无间罪在内的罪障,能够现在得到无尽法藏为将来在极乐世界打好基础,得到修行的高起点(为什么呢,恶世修行一日胜净土修行万劫),让我们大家
佛在越只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人及蜎飞蠕动之类。复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
《法华经》、《金光明经》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并称护国三部经。《金光明经》功德利益 在甲流横溢,师傅心系众弟子,心系天下,人间,开示《金光明经》功德利益并赐偈语:金光非是月色成,金光明经现世间,善解此经之真人,月圆之日得此经,宣解此经传世间,一切众生苦灭尽。
wen ru shi:yi shi,po qie po zai she wei cheng dai shu gei gu du yuan。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er shi,shi zun gao zhu bi qiu:fu mu yu zi y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大家,今天我有些说话想讲~希望你们看完~真人真事!我实在没必要说谎!我妈早数个月前生蛇,因为迟了去看医生,过了头3天的黄金期,十级痛及夜晚完全睡不到!医生说条蛇很强……后来也算是医好了~但是实在伤了身体及神经线,而且她身体本身也很弱……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又称《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全一卷。它成立的年代相当早,据推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前,或是更早在孔雀王朝之前。为后汉安世高所译。安世高,为印度西北(今伊朗地区)古王国(安息国)王子。年幼时,即以孝行著称,本质灵敏,性情和慈,又博学多闻。父殁后,舍去王位而皈依佛门,博晓经藏,尤精通阿毗
《善生经》是在家学佛很重要的经典,是《阿含经》中佛对于在家众如何修持佛法依次第而行的开示。本经主在人天乘法,教导大众实现现世生活的和乐安稳,打下未来世的美好的根基。《善生经》主要开示了身口要远离四种恶业;避免世间生活的种种障碍,才能如法如理获取资财;在人际关系的处世之道上,要如何避免与恶人打交道,哪些人可以亲近,哪些
微友:顶礼法师,请问居士在家诵《梵网经菩萨戒本》时,应该从哪开始诵?仁山法师:阿弥陀佛,您好!依在家戒本读诵就好。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表佛法久住世间。众生供养三宝,可培植福田,种未来解脱之因,龙华三会值弥勒世尊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经文: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 释:如是我闻,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中,为众位比丘宣说布施法门,共有三十七种要义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
这个孤独绝望又病魔缠身的比丘,却是幸福的! 那应该是一个湿冷的季节,天气越发寒冷潮湿。寂静而阴暗的屋子里充蚀着臊臭的味道,仿佛整个世界已经发霉、发臭,连空气都腥臭得让人闻之作呕,而他似乎已被
现今太多人没能做到养生,原因是没有洗髓。洗髓是要在思想上、行为方式上脱胎换骨。佛家养生典籍《洗髓经》是达摩老祖在嵩山少林寺传下来的,分《总义》、《无始钟气》、《四大假合》、《凡圣同归》、《物我
问:在《大念住经》中有要求我们觉知到我们的缺乏觉知。这怎么可能呢? 葛印卡老师:为了从缺乏觉知中走出来,你必须警觉,意识到,看,我现在正失去觉知。我的心在游荡或昏沉。我必须觉知。 你觉知到某些
按:现代人在不确定性、焦躁茫然、放纵空虚的生活状态中,痛苦的心灵需要慰藉,脆弱的生命需要安顿,平面化的精神需要从物化、私欲中超越出来。《无常经》上承原始佛法的平易朴实,下启大乘的悲智行愿,对现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