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十四卷 宗镜录

  第六十四卷 宗镜录

  第七梦觉相违难。唯识论云。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答。唯识论云。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时。方能追觉。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即第七是生死长夜根本。能令起惑造业。三界轮回。直须至真觉位时。方知一切皆是唯识。

  所以唯识枢要问云。若诸识生似我法时。为皆由我法分别熏习之力。为亦不由。若皆由者。八识五识无二分别。生果时应不似二。若不由者。此中何故但说我法熏习为因。

  答。二解俱得。其皆由解者。一切有漏。与第七二分别俱故。或第六识。二分别引故。后生果时。皆似我法。其不由解者。此说第六根本。兼缘一切为因。缘发诸识令熏习故。后生果时。似我法相起。或非外似外。六七计为似外起故。如梦者。梦娑剌拏王事。此云流转。其王容貌端正。自谓无双。求觅形容。欲同等比。显己殊类。时有人言。王舍城中有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中无比。遣使迎之。迦旃延至。王出宫迎。王不及彼。人视迦旃延。无看王者。王问所以。众曰。迦旃延容貌胜王。王问。大德。今果。宿因。迦旃延答曰。我昔出家。王作乞儿。我扫寺地。王来乞食。我扫地竟。令王除粪扫。除粪扫讫。方与王食。以此业因。生人天中。得报端正。王闻此已。寻请出家。为迦旃延弟子。后共迦旃延。往阿槃地国。山中修道。别处坐禅。阿槃地王。名钵树多。将宫人入山游戏。宫人见王形貌端正。围绕看之。钵树多王。见娑剌拏王。疑有欲意。问娑剌拏王曰。汝是阿罗汉耶。王答言非。次第二问余三果。皆答言非。又言。汝离欲不。答言非。钵树多王嗔曰。何故入我婇女之中。遂鞭身破。闷绝而死。至夜方惺。至迦旃延所。迦旃延见已。心生悲愍。其诸同学。方为疗治。娑剌拏王语迦旃延曰。我从师乞。暂还本国。举军破彼阿槃地国。杀钵树多王。事毕当还。从师修道。迦旃延从请。语曰。汝若欲去。且停一宿。迦旃延安置好处令眠。欲令感梦。梦见举军征阿槃地国。自军破败。身被他获。坚缚手足。赤华插项。严鼓欲杀。王于梦中。便大恐怖。叫唤失声云。我今无归。愿师济拔。作归依处。得寿命长。迦旃延以神力手指火。唤之令寤。问言。何故。其心未惺。尚言灾事。迦旃延以火照而问之。此是何处。汝自看。其心方寤。迦旃延语言。汝若征彼。必当破败。如梦所见。王曰。愿师为除毒意。迦旃延为说一切诸法。譬如国土。假名无实。离舍屋等。无别国土。乃至广说种种因缘。至一极微。亦非实事。无此无彼。无怨无亲。王闻法已。得预流果。后渐获得阿罗汉果。故知万法唯识。梦觉一如。觉中所见。即明。了意识。梦中所见。即梦中意识。分别之意既同。差别之境何异。迷悟若此。曷疑虑焉。昏觉如斯。可洞达矣。第八外取他心难。若。论主言外色实无。是内识之境者。即可然。且如他人心是实有。岂非自心所缘耶。意云。且如此人心。若亲缘得他人心着。即离此人心。别有心为境。若此人心缘他人心不著者。即有境而不缘。若缘着。即乖唯识义。若缘不著者。即何成他心智耶。论主答云。虽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意云虽说他人心非此人境。若此人亲缘他人心。即不得。若托他人心为质。自变相分缘。亦有他心智。但变相分缘时。即不得他人本质。但由他人影像相自心上现。名了他心。即知他心相分。不离自心。亦唯识。意云。此人心缘他人心时。变起相分。当情。相分无实作用。非如手等执物。亦非如日舒光。亲照其境。缘他人心时。但如镜中影。似外质现。镜中像。亦无实作用。缘他人心时。亦复如是。非无缘他人心体故。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

  又古德问。他心智者。谓既有他人心为自心之所知。即是离自心外。有他人心为自心之境。何得言无境唯有识耶。

  答。谓缘他身扶尘根相分色。亦不亲得。但托为质。如自身眼识缘第八识所变器世间色时。亦但托为质。亦不亲得。其耳等四识。缘本识所变声等。亦耳以本质是第八识变。今望五识。故名影识。如五识等缘本识所变本质境。亦不亲得。虽亦得缘。只成疏所缘缘。若如实知即是佛境者。论云。二智于境。各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所行。不可言境。此有二解。一云。是真如妙理。言诠不及。不可言境。谓此离言真如之境。唯佛独能显了分别证。余不能证者。由第七恒行不共无明所覆。故不知。二云。不可言境者。即他心智境。及自心智境。此二智。名不可言境。谓真如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诠谓名言能诠之名。既不得自相。即显自他二智之境。是佛智所行。不可言境。由此二智所知之境自相。是佛智所行。不可言境。余人由恒行不共无明所覆蔽。故不得如实而知也。又既言此人缘他人心时。托他人心为质。自变相分缘者。即相分不离此人心。是唯识。若他人心本质缘不著者。即离此人心外。有他人心。何成唯识耶。因此便申第九异境非识难。小乘云。唯识之义。但离心之外更无一物。方名唯识。既他人心。异此人心为境。何成唯识耶。又他人境。亦异此境。即离此人心外有异境。何成唯识。答责云。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言。但说一识。汝小乘何以此坚执处处生疑。岂唯识之言。但说一人之识。若言有一人之识者。即岂有凡圣尊卑。若无佛者。众生何求。若无凡夫。佛为谁说。应知我唯识言。有深旨趣。论云。唯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分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言识之一字者。非是一人之识。总显一切有情。各各皆有八识。即是识之自体。五十一心所。识之相应。何独执一人之识。

  问。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者。且如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云何观他过去善根心。

  答。约真即无。随俗故有。一念心起。尚具十世四运分别。不可作龟毛兔角断灭之见。过去之法。虽念念不住。然皆熏在第八识中。有过去种子。知过去事者。过去所熏得种。现在阿赖耶识自证分中含藏。然过去世时。虽即无体。但将识中种为本质。变影而缘。即知过去世事。此带质境知也。或云。可缘心上影像相者。即第六意识见分之上。变起过去影像相而知也。此即独影境。谓过去无体无本质也。又过去之法若不落谢。不名过去。若已落谢。无法可知。若但曾迳心中。有种影现前。故说忆知者。是则但见自心。不见彼法。如月灯三昧经云。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过去未来现在智藏。童子。是菩萨如实知一切众生心行。准自心行次第所起。观自心法。以无乱想修习方便。如自心行。类他亦尔。随所见色闻声。有爱无爱。心皆如实知。童子。是名菩萨得过去未来现在知藏。

  问。观他心智者。为实知他心。为不实知。二俱有过。

  答。如前已说。若立自他。于宗俱失。此皆约世谛识心分别故。识论颂云。他心知于境。不如实觉知。以非离识境。唯佛如实知。他心智者。不如实知。以自内心。虚妄分别。以为他心。以自心意。意识杂故。如彼佛地如实果体。无言语处胜妙境界。唯佛能知。余人不知。以彼世间他心智者。于彼二法不如实知。以彼能取所取境界虚妄分别故。此唯是识。无量无边甚深境界。非是心识可测量故。如上约法相宗说。若约法性宗。先德云。知他心者。皆如实知。审于事实。见理实故。亦非心外可见。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所。故能知也。又他心者。安慧云。佛智缘他心。缘得本质。余皆变影。若缘本质得心外法。坏唯识故。今以摄境唯心。不坏境故。能所两亡。不碍存故。第一义唯心。非一非异。正缘他时。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众生心为所缘。非即众生心之佛心。即众生心之佛心为能缘。非即佛心之众生心。如是镕融。非一非异。若离佛外。别有众生。更须变影。却失真唯识义。释云。摄境从心。不坏境者。即示心境有无。彼得本质。恐坏唯心。既不坏境。得之何妨。坏有何失。以无心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谓物实有故。若唯心坏境。则得在于境空。失在于心有。故以境由心变。故说唯心。所变不无。何必须坏。若以缘生无性。则心境两亡。故借心以遣境。境遣而心亡。非独存心矣。若能所两亡。不碍存故者。上不坏境。且遣惧质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并许存亡。心境因借故空。相依缘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彻。存亡两全。云第一义唯心。非一非异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上第一释。虽有唯心之义。尚通生灭唯心。第二义。虽两亡不羁。而未言心境相摄。今明具分唯识。故云第一义唯心。同第一义。故非异。不坏能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缘他义成矣。非异故。能所平等。唯心义成矣。云正缘他时。即是自故者。结成得于本质。无心外过。以即自故。不失唯识。云以即佛心之众生心。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两对语。前对明所缘。后对明能缘。今初言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此明所缘。众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异。次云非即众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众生心与佛心非即。非即。故有所缘义。非异。故不坏唯心义。言为所缘者。结成心缘。简非能缘也。次下辩能缘。云以即众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缘。佛心即是众生心。此明非异。次云非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此明佛心与众生心有非一义。非一故为能缘。非异。故不坏唯识之义。言为能缘者。结成能缘。简非所缘也。更以喻况。如水和乳。乳为所和。喻众生心是所缘。水为能和。喻佛心为能缘。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鹅王啑之。乳尽水存。则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水之乳。二虽相即。而有不一之义。故应喻云。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为能和。义可知矣。云如是镕融。非一非异者。结成正义。若离佛外。结弹护法。言却失真唯识者。不知外质即佛心故。又诸佛如来。随多心念。意能顿了。如金刚经云。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华严经颂云。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云何不于一念中。善知一切众生心。此是意圆对。如来一念之中。皆一时顿应。无一不应。故名圆对。斯乃了心非心。方能遍应。若心在有无。则成隔碍。故金刚经云。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华严论问。何谓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

  答曰。以如来心与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是一心一智慧故。以此知时与非时。诸佛悟了。而与众生共之。众生迷。自谓为隔。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正觉。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及至成佛时。还成众生迷理之佛。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众生。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

  又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云何供养云出音请佛。

  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即颠倒生也。又云。心无内外中间。万法自他同体。一亦不一。他亦不他。故知凡圣同一真心。众生妄隔而不知。诸佛契同而顿了。如镜面照而镜背昏。俱一铜体。而分明昧。犹河水清而河泥浊。在一湿性。而有混澄。凡心圣心。可喻斯旨。

  问。众生缘佛身时。是识所变。只如佛缘所化有情身土之时。是何所变。

  答。若众生见佛。是有漏转识所变相分。等流色摄。若佛缘有情。是无漏智所变。定果色摄。识智虽殊。俱不出自心之境。并是增上缘力。互令心现。如义天钞云。依大乘宗。通说。依于他身。及非情法。谓以自心缘他身时。不亲缘彼。但缘自识所变相分。为亲所缘。此相分色。虽托他。身本质而起。然非依彼他识而生。由自识中种子生故。故此相分等流色摄。是五尘色之流类故。托他为质。方变影像。是增上缘。此所变相分。从自种生。是因缘义。即显自心缘得他身。得依现行处有。是于他身现行成就。以从自心种子生故。亦是依种建立。于得即种子成就也。以此理故。有情见佛色身之时。所缘佛身。唯是有漏自识变故。自种生故。等流色摄。缘佛所变净土亦尔。若佛缘所化有情色身。及秽土时。所变相分。皆是无漏。无实有情离染等用。如镜中像。全是明镜。无漏定果色摄。亦是等流色收。是外五尘之流类故。佛识变故。无垢识中净种生故。

  问。若论一心无外境界。如前九难。答已分明。则眼际无色。耳外无声。如今所见所闻。为当是一。为当是二。为复是有。为复是无。若言是一则坏能所。若言是二又违自宗。若言是有。根境常虚。若言是无。现见不滥。如何融会。得契斯旨。

  答。如大地一生种种芽。类八识心。现种种法。所观是藏识之相分。能见是眼识之见分。能所虽分。俱不离识。皆是现量。不带名言。则非有非空。非一非二。若落比量。执作外尘。则一二情生。内外心起。密严经偈云。如地无分别。庶物依以生。藏识亦如是。众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挃身。亦如象与鼻。取水自沾沐。复似诸婴儿。以口含其指。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华严经颂云。譬如深大海。珍宝不可尽。于中悉显现。众生之形影。甚深因缘海。功德悉无尽。清净法身中。无像而不现。正法念处经云。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乃至云何世间愚痴凡夫。眼见色已。或贪或嗔。或生于痴。彼诸凡夫。若见知识。若见妇女。心则生贪。若复异见则生于嗔。见他具足贪嗔所覆。以眼于色。不如实见。痴蔽于心。愚痴凡夫。唯有分别。眼见于色。若贪若嗔。若痴所覆。爱诳之人。自意分别。此我我所。如是染着。譬如狗咬离肉之骨。涎汁和合。望得其髓。如是贪狗。齿间血出。得其味已。谓是骨汁。不知自血有如是味。以贪味故。不觉。次第自食其舌。复贪其味。以贪覆故。谓骨汁味。愚痴凡夫。亦复如是。虚妄分别。眼识见色。贪着喜乐。思量分别。以色枯骨。着眼口中。境界如齿。如是咬之。染意如涎。爱血流出。贪爱血味。为色为美。于色得味。犹如彼狗。凡夫愚痴。眼识见彼如骨之色。虚妄分别。如狗咬骨。如是观察。眼见于色。犹如枯骨。如是一切愚痴凡夫。虚妄分别之所诳惑。又云。阎罗王说偈责疏罪人云。若属邪见者。彼人非黠慧。一切地狱行。怨家心所诳。心是第一怨。此怨最为恶。此怨能缚人。送到阎罗处。故知诸苦所。困贪欲为本。若贪心瞥起。为五欲之火焚烧。觉意才生。被三界之轮系缚。如帝释与修罗战胜。造得胜堂。七宝楼观庄严奇特。梁柱榰[木*昂]皆容一綖。不相着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连飞往。帝释将目连看堂。诸天女皆羞目连。悉隐逃不出。目连念帝释着乐。不修道本。即变化火。烧得胜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帝释欢喜。后堂俨然。无灰烟色。释曰。以帝释恃其天福。执著有为故。目连垂方便门。示无常境。

  问。天堂既赫然崩坏。云何俨然无灰烟之色。

  答。此火非是目连神通之火。即是帝释心中火。故法华经云。贪着所爱。则为所烧。既以贪着之心。遂见宫殿焚爇。及悟无常之事。则贪欲之火潜消。所以即见堂殿宛然。无有灰烟之色。以目连为增。上缘故。自见被烧。然则堂本不烧。故知迷悟唯心。隐显在己。例余见闻。悉亦如是。又经云。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树繁华果。还折其枝。蚖蛇含毒。反害其驱。方知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四威仪内。十二时中。皆是将心取心。以识缘识。毕竟内外无有一尘。为对为治。可取可舍。堪嗟世俗迷倒之人。背觉合尘。日用心行。损他害彼。润己资身。并是自陷自伤。不知不觉。未穷此旨。物我难忘。直了斯宗。自他无寄。

  百论问云。如虚空华无。故不可见。如瓶现见故。当知有瓶。

  答曰。不见。何故不见。汝言现见。为眼见。为识见。若眼见者。死人有眼。亦应见。若识见者。盲人有识。亦应见。若根识一一别不见。和合亦不见。喻如一盲不能见。众盲亦不见。五根亦尔。四性皆空。大智度论云。色等诸法。不作大。不作小。故。凡夫人心。于诸法中。随意作大小。如人急时。其心缩小。安隐富乐时。心则宽大。又如八背舍中。随心。故外色或大或小等。故摩诃般若经云。般若波罗蜜。无闻无见。诸法钝故。是以凡夫界中。观相元妄。圣人境内。观性元真。以观相故。不得无。以观性故。不得有。以不得无故。如但见其波。不见其水。以不得有故。但见其水。不见其波。又如向翳眼人。说空中无华。对狂病人。说目前无鬼。徒费言语。终不信受。直待目净心安。自然无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