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普贤大愿安顿身心,智行合一,不负瑕满人身

普贤行愿品 | 作者:万诠法师 [投稿]

贰、修普贤行皈依礼敬行正道

  本焕长老说过: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三藏十二部,说到底就是一个“行”字。我们从凡夫到圣人,靠的是行,从圣人到成佛靠的还是行。如何行!依诸佛教法奉行!

  从哪里开始行?

  从礼敬三宝开始践行!当我们礼拜三宝的时候要身心投入,将自己的额头、双肘、双膝同时着地,这就是经典中告诉我们的五体投地,我们通过这样外在可见的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对诸佛菩萨的恭敬。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故事:僧人法达,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六祖告诫我们: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因为我慢的高山,留不住功德之水。所以《行愿品》将修持礼敬放在修行的首位。

  很多对佛教有误解的人认为佛教徒是参拜木雕泥塑的偶像,而作为佛陀弟子,我们须明白,供养佛像的目的是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对佛陀智慧和功德的仰慕,同时也是对我们修行的自我鞭策。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懂得了这一点,再拜佛的时候,就不会升起凡夫的心态:担心先拜了这尊佛,旁边的那尊佛会不会生气?更不会害怕礼数不周惹来佛菩萨怪罪了。

  从礼敬诸佛开始,我们就踏上了皈依三宝的智慧大道!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皈。”

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

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

炎炎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焰口经》

  对于信仰佛教的人,必然以佛宝为修行导师、以法宝为修行准则、以僧宝为修行楷模,除了皈依三宝,哪里还能找到更好的修行下手处呢?

  佛宝如良医,法宝如妙药,僧宝如护者,唯有三宝俱足,才是完整的佛教,才能度尽群迷出离苦海。

  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怪现象,例如有人说自己比出家人有道行,不屑于亲近寺院;有人说某某佛菩萨是他的本命佛,其他的佛菩萨都不好使;更有人千方百计结交出家人,把这当成炫耀的资本。种种乱象细思恐极,我们不得不提醒大家,对于如同患病的凡夫而言,良医、妙药、护者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只信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

  一个人不皈依三宝,或者只皈依一宝二宝,绝对不是一个有正知见的佛教徒。何况,未皈依三宝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和迟疑,遇到紧要关头,非常容易自我原谅、甚至自我放纵。皈依三宝的人,随时随地受到三宝及同参道友的鼓励、督促、规劝……

  所以,信心的增强、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方面,都会进入良性循环。求受三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完善,更是心性上的升华,通过外在来改变内在,通过内在来影响外在。在凡夫而言,不能无三宝而自证。皈依后依据“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的次第,不断修行,方能实现“誓断一切烦恼,誓学一切法门,誓证一切佛果”的菩提大愿。

  我们要从礼敬三宝拔锚起步,皈依三宝扬帆启航,次第修行如法如律,如此才能践行普贤大愿,不负瑕满人身!

叁、证普贤果瑕满人身终不悔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的一段殊胜教言: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行愿品》必能导归众等往生极乐。因《行愿品》中说:

愿我离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每读到此,心中都是豁然开朗,更加坚信《普贤行愿品》是导归极乐的法宝!普贤行愿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

  极乐净土真实不虚,普贤行愿导归安养;唯有深信者,才能践行普贤大愿;不负瑕满人身!

  末学自知愚钝,也能深深感受到如来慈心不舍,菩萨悲愿启蒙。依稀记得3岁的时候,父亲送末学的第一件玩具,那是一只拳头般大小的木鱼儿,儿时的末学,每天学着电视里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敲着小木鱼儿,虽然未想到出家当和尚,但那只小木鱼儿让末学喜欢上了一休哥儿,头脑里有了寺院的概念。

  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过世,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每遇忧愁烦恼必带末学去极乐寺上香祈祷。当时母亲或许只是希图寻找一个精神寄托,然而,她竟意外地开启了末学生活中扇充满阳光的天窗,记得那年夏日,母亲又带末学来到极乐寺拜佛,末学善缘和合,做了义工,从此开始亲近三宝。

  不知不觉多年过去了,末学最美好的时光都与寺院为伴。每到周日,末学一定会在寺院里与师父一起上早晚课,聆听大和尚法音宣流。下班回家,末学还在为极乐寺管理网站,使末学有机会常在恩师左右聆听教诲,自己的人生也因为信仰的加持变得越来越丰满。

  终于有一天,母亲同意了末学的出家请求,玩具小木鱼儿换成了真正能表法度众的法器。生命中那粒信仰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发了芽、长了叶儿,一日比一日茁壮,因为这一路的成长过程中,有佛光照耀、有恩师和诸上善知识的雨露恩泽、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的愿和行。末学始终坚定地相信,只要像普贤菩萨那样行愿俱足,诸佛刹土就是我们温暖的安顿身心之所。

  末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就是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剖析开来,希望与有缘的人互相勉励、共同精进。

  末学的童年,在失去父爱的惊恐不安中度过;也过陷入自卑懦弱而无力自拔;也有过因为前途未卜而张惶失措…种种复杂的感受合起来,就是身心不安。

  在很多人看来,末学的人生里有那么多的伤和痛,今天讲起来怎么如此坦然,甚至还有几分清风明月的淡然?因为,一直有三宝相伴,再多的苦也逐渐被冲淡,痛苦淡化的过程,就是身心慢慢被安顿下来的过程,原来末学竟是如此的幸运呀!

  幸运之一,末学遇到甚深稀有的释迦教法。

  幸运之二,幸得普贤行愿殊胜法门。

  幸运之三,有缘与诸位善知识齐聚一堂。

  两天来收获颇多,信心增长。而今的末学,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一切都将过去。我们要放下,但不是放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难很难,难到了无量无数的众生百千万劫还转不出轮回的束缚,又怎能奢谈无有恐慌、身心安乐?可是,达到这样的境界又十分的容易:只要像普贤菩萨那样行愿俱足,诸佛刹土就是我们温暖的安顿身心之所。

  在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下,我们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念佛念法念僧,那该是何等安祥自在!

  其实又是谁让我们身心不安呢?有一则关于西游记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到了西天,悟空急着想把他最头痛的紧箍圈给摘下来,他找到如来。如来笑着问他:“谁给你带上去的?”悟空猴急猴急的说:“观世音菩萨呀”一边说,一边下意识的往头上摸了一下,唉!奇怪,头上什么都没有了!悟空当下顿悟,原来令我们身心不安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普贤行愿稀有甚深,末学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今日班门弄斧汇报了自己修学的一点体悟。一为表达对三宝的敬意,二为自亮家丑、恳请大德斧正。

  在寺院的时候,恩师常教导我们,要“不退初心,方得始终”,末学在此分享结束之际,表一个决心:

既已皈依三宝,牢记惟慧是业。

践行普贤大愿,不负瑕满人身!

  来到这样殊胜庄严的弘法讲台,我会把自己几天来的收获带回去,把践行佛法的智慧精神也带回去,影响和利益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佛子走入弘法利生的队伍中,同愿同行,不负此心!

  风里雨里,末学定会在等你!同发普贤愿,同证普贤果,身心安泰、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