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焕长老说过: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三藏十二部,说到底就是一个“行”字。我们从凡夫到圣人,靠的是行,从圣人到成佛靠的还是行。如何行!依诸佛教法奉行!
从哪里开始行?
从礼敬三宝开始践行!当我们礼拜三宝的时候要身心投入,将自己的额头、双肘、双膝同时着地,这就是经典中告诉我们的五体投地,我们通过这样外在可见的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对诸佛菩萨的恭敬。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故事:僧人法达,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六祖告诫我们: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因为我慢的高山,留不住功德之水。所以《行愿品》将修持礼敬放在修行的首位。
很多对佛教有误解的人认为佛教徒是参拜木雕泥塑的偶像,而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须明白,供养佛像的目的是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对佛陀智慧和功德的仰慕,同时也是对我们修行的自我鞭策。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懂得了这一点,再拜佛的时候,就不会升起凡夫的心态:担心先拜了这尊佛,旁边的那尊佛会不会生气?更不会害怕礼数不周惹来佛菩萨怪罪了。
从礼敬诸佛开始,我们就踏上了皈依三宝的智慧大道!
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
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
炎炎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焰口经》
对于信仰佛教的人,必然以佛宝为修行导师、以法宝为修行准则、以僧宝为修行楷模,除了皈依三宝,哪里还能找到更好的修行下手处呢?
佛宝如良医,法宝如妙药,僧宝如护者,唯有三宝俱足,才是完整的佛教,才能度尽群迷出离苦海。
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怪现象,例如有人说自己比出家人有道行,不屑于亲近寺院;有人说某某佛菩萨是他的本命佛,其他的佛菩萨都不好使;更有人千方百计结交出家人,把这当成炫耀的资本。种种乱象细思恐极,我们不得不提醒大家,对于如同患病的凡夫而言,良医、妙药、护者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只信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
一个人不皈依三宝,或者只皈依一宝二宝,绝对不是一个有正知见的佛教徒。何况,未皈依三宝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和迟疑,遇到紧要关头,非常容易自我原谅、甚至自我放纵。皈依三宝的人,随时随地受到三宝及同参道友的鼓励、督促、规劝……
所以,信心的增强、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方面,都会进入良性循环。求受三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完善,更是心性上的升华,通过外在来改变内在,通过内在来影响外在。在凡夫而言,不能无三宝而自证。皈依后依据“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的次第,不断修行,方能实现“誓断一切烦恼,誓学一切法门,誓证一切佛果”的菩提大愿。
我们要从礼敬三宝拔锚起步,皈依三宝扬帆启航,次第修行如法如律,如此才能践行普贤大愿,不负瑕满人身!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的一段殊胜教言: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行愿品》必能导归众等往生极乐。因《行愿品》中说:
愿我离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每读到此,心中都是豁然开朗,更加坚信《普贤行愿品》是导归极乐的法宝!普贤行愿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
极乐净土真实不虚,普贤行愿导归安养;唯有深信者,才能践行普贤大愿;不负瑕满人身!
末学自知愚钝,也能深深感受到如来慈心不舍,菩萨悲愿启蒙。依稀记得3岁的时候,父亲送末学的第一件玩具,那是一只拳头般大小的木鱼儿,儿时的末学,每天学着电视里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敲着小木鱼儿,虽然未想到出家当和尚,但那只小木鱼儿让末学喜欢上了一休哥儿,头脑里有了寺院的概念。
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过世,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每遇忧愁烦恼必带末学去极乐寺上香祈祷。当时母亲或许只是希图寻找一个精神寄托,然而,她竟意外地开启了末学生活中扇充满阳光的天窗,记得那年夏日,母亲又带末学来到极乐寺拜佛,末学善缘和合,做了义工,从此开始亲近三宝。
不知不觉多年过去了,末学最美好的时光都与寺院为伴。每到周日,末学一定会在寺院里与师父一起上早晚课,聆听大和尚法音宣流。下班回家,末学还在为极乐寺管理网站,使末学有机会常在恩师左右聆听教诲,自己的人生也因为信仰的加持变得越来越丰满。
终于有一天,母亲同意了末学的出家请求,玩具小木鱼儿换成了真正能表法度众的法器。生命中那粒信仰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发了芽、长了叶儿,一日比一日茁壮,因为这一路的成长过程中,有佛光照耀、有恩师和诸上善知识的雨露恩泽、当然也离不开自己的愿和行。末学始终坚定地相信,只要像普贤菩萨那样行愿俱足,诸佛刹土就是我们温暖的安顿身心之所。
末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就是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剖析开来,希望与有缘的人互相勉励、共同精进。
末学的童年,在失去父爱的惊恐不安中度过;也过陷入自卑懦弱而无力自拔;也有过因为前途未卜而张惶失措…种种复杂的感受合起来,就是身心不安。
在很多人看来,末学的人生里有那么多的伤和痛,今天讲起来怎么如此坦然,甚至还有几分清风明月的淡然?因为,一直有三宝相伴,再多的苦也逐渐被冲淡,痛苦淡化的过程,就是身心慢慢被安顿下来的过程,原来末学竟是如此的幸运呀!
幸运之一,末学遇到甚深稀有的释迦教法。
幸运之二,幸得普贤行愿殊胜法门。
幸运之三,有缘与诸位善知识齐聚一堂。
两天来收获颇多,信心增长。而今的末学,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一切都将过去。我们要放下,但不是放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难很难,难到了无量无数的众生百千万劫还转不出轮回的束缚,又怎能奢谈无有恐慌、身心安乐?可是,达到这样的境界又十分的容易:只要像普贤菩萨那样行愿俱足,诸佛刹土就是我们温暖的安顿身心之所。
在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下,我们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念佛念法念僧,那该是何等安祥自在!
其实又是谁让我们身心不安呢?有一则关于西游记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到了西天,悟空急着想把他最头痛的紧箍圈给摘下来,他找到如来。如来笑着问他:“谁给你带上去的?”悟空猴急猴急的说:“观世音菩萨呀”一边说,一边下意识的往头上摸了一下,唉!奇怪,头上什么都没有了!悟空当下顿悟,原来令我们身心不安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普贤行愿稀有甚深,末学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今日班门弄斧汇报了自己修学的一点体悟。一为表达对三宝的敬意,二为自亮家丑、恳请大德斧正。
在寺院的时候,恩师常教导我们,要“不退初心,方得始终”,末学在此分享结束之际,表一个决心:
既已皈依三宝,牢记惟慧是业。
践行普贤大愿,不负瑕满人身!
来到这样殊胜庄严的弘法讲台,我会把自己几天来的收获带回去,把践行佛法的智慧精神也带回去,影响和利益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佛子走入弘法利生的队伍中,同愿同行,不负此心!
风里雨里,末学定会在等你!同发普贤愿,同证普贤果,身心安泰、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全文完整注音版。
那时候,普贤大菩萨对如来的极为妙好功德加以称叹,然后又对众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就是那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在言说不尽的佛刹极微尘那么多的无穷大劫中,连续不断地讲说下去,也是不可能穷尽的。而如果有人要想寻求这一通向无边功德的法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的行愿。
佛经云:念诵普贤行愿品,起一个念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净除一切罪业,圆满一切功德,获得一切福聚!戒邪淫之人,选择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能最快最速的净除邪淫业障,圆满戒邪淫功德,获得戒邪淫的成功!普贤行愿品,被称为福报最大的佛经之一!
原典: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出自大藏经第10册 NO 029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卷》,是唐代罽宾国的三藏法师般若翻译。在大藏经第10册 NO 0297收藏有不空法师翻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讲解
普贤行愿品文章
首先我讲一个前言:以佛法觉悟人生。我们经常听到这几句话,这也是我们善知识指示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友难遇。这个人身是难得的,得了人身我们应该怎样办?人在众生之中具有灵性,为万物之灵。中国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几稀”就是在我们心灵之间。因为我们有心,有感情,有觉知,有理性,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成佛之行,也是成佛之愿,说白了,修行普贤十大愿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这行愿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愿,礼敬诸佛。大家对于一切众生恭敬吗?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很难理解,这里明明说的是礼敬诸佛,为什么我却要跟你们说要恭敬一切众生呢?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所以我们就要对一切众生有礼
这是华严境界。《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里的“诸佛”,指的是情与无情。情与无情皆示现微妙法,我发愿受持。如果能用诸佛的微妙法,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甚深禅定,这就是愿持诸佛微妙法啊!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让我们诵一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来共同纪念本师并策励自己:第一,受持愿。对应的经文有两首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两首偈告诉我们,菩提路上应当发三种大愿,即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在寺院里体验过吃斋的道友应该都知道,斋堂的分发食物的工作人员,叫行堂,表法为普贤菩萨的大行。因为有了普贤菩萨的大行,我们才得以滋养身心的种种资具,而先有愿才能有所行,普贤菩萨当年立下的十大愿,使得我们有了成佛的殊胜方便,离开了这十大愿,恐怕成佛于我们就真的遥不可及了 如今,《普贤行愿品》几乎是所有佛子的必修课。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人会感得族姓、容貌、肤色、相好、智慧极其圆满,一切魔众和外道不能摧毁,堪为三界众生的应供处。 修持《普贤
壬子之夏,七月上旬,明伦学社举办第四期佛学讲座。饱学大德,乐法同侪,集集一堂共研佛法。余以额满,侧席而旁听焉。朝迎晨曦,夜披星月,劳苦奔波,时有法喜充满之感,及闻许师开示普贤行愿品,晃受当头棒喝,翻尔壮大我心,堂上听已,不忍释手,即邀芬香丶福慧,于晚课时分,假慈明寺诵念。
《华严经》是释尊最初成道时所说一部教典,称性直谈界外大法。所谈内容,纯属如来自证之不思议境界,所谓如证而说者也。经所被机,乃界外四十一位破明显法性之法身大士及根熟天龙八部。二乘人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是也。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成唯识论也叫《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印度世亲写了一部叫《唯识三十颂》的著作,印度护法等十位佛学理论家,对它进行了注疏讲解。玄奘综合了这十位理论家的注释,翻译写成了这本《成唯识论》。十卷。该论的内容: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