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锦句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3,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4,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5,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6,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7,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青白在人间。
8,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10, 如来智慧不思意,悉知一切众生心。能以種種方便力,灭彼群迷无量苦。
11, 四大皆空是身空,五蕴皆空是意空。无善无恶是心空,空而不空是性空。
12, 四弘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3,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14,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15, 什么是禅: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16, 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17,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18, 星云大师:“一修人我不计较,二修彼此不比较,三修处事有礼貌,四修见人要微笑,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内无烦恼,八修口中多说好,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19, 明轩法师:“你我相识即有缘, 面带笑容结人缘, 布施欢喜种善缘, 你对我错相惜缘, 损我逆我消孽缘, 生老病死了尘缘, 果报好坏皆因缘, 慈悲喜舍修佛缘。”
20, 未曾生我谁是我?未曾生我本无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生我之时迷是我。
21, 事事在心不在物,心中生物物无心。事事内观不外求,观透内心得解脱。
22,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3,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24,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5,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静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26, 西藏宁玛巴一代密宗宗师无垢光尊者曾说过:“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事业广大任无量,诸众所依如大地。”
27, 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28, 苏东坡: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29,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30, 西藏密法“拈花微笑千古迷,以心印心法门立。气贯虹身印通关,无字文诀祖师意”
31, 铭记《楞严经》的箴言:”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偈语: (偈,是禅者生命智能的精华,是佛陀法音的圆现,是古德修心的体验,)
1, 神秀证道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2, 惠能证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菩提道上来,随缘现镜台。妙有续慧命,真空无尘埃。
4, 学佛在心不外求,心地慈悲德俱足。贪嗔痴爱愚妄尽,不动无明是活佛。
5, 说定
息似晴空无风,脉似旷野夜静,身似一滩清水,刹那乐无时日。
神祗离体清明,随心所愿处行。天堂地狱可去,光速万倍太虚
6, 空的境界
人面桃花心无赏,美味佳肴性不餐.明月自在清凉处,法喜充满无话言。
觉悟有情因缘事,法忍四像存世间.红尘翻滚痴人醉,功名利禄似春眠。
7, 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旧在,为人疑嫉难相容。
8, 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9,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0,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唐.石头希迁)
11,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唐.张拙)
12,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唐.鸟窠)
13,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布袋)
14,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春花秋月》)
15, 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宋.龙门清远)
16,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宋.慈受怀深)
17,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宋.慈受怀深)
18, 千百年来碗里羮,怨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明.愿云)
19,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明.憨山德清)
20,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明.憨山德清)
21,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明.憨山德清)
22,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明.憨山德清)
23, 心地法门诞生王,岂假气功来补偿。心外求法求有得,终至辛劳落空亡。能所亡处自性现,绵密保任莫轻忘。立定脚跟毋偏颇,一切无求道真常。(元音老人法偈)
24,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
25, 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
26,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西方二祖阿难尊者传法偈)
27, 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法偈)
28,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
29, 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五祖提多迦尊者传法偈)
30, 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六祖弥遮迦尊者传法偈)
31,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七祖婆须蜜尊者传法偈)
32,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法偈)
33, 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法偈)
34, 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十祖胁尊者传法偈)
35, 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
36, 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
37, 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法偈)
38, 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十四祖龙树尊者传法偈)
39, 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
40, 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法偈)
41, 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法偈)
42,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
43,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法偈)
44, 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
45,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偈)
46,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法偈)
47, 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法偈)
48,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
49,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
50,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
51,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偈)
52, 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祖师偈)
53,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二祖慧可大祖禅师传法偈)
54, 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
55,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传法偈)
56,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
57,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传法偈)
58,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南岳怀让禅师传法偈)
59,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马祖道一禅师传法偈)
60, 慧律和尚顿悟自性偈颂:
著相修行百千劫 无相修行刹那间 若能万法尽舍却 顿悟入道须臾间
无说无示无来去 生死涅槃无距离 菩提由来无一物 只在当下一念间
无圣无凡无众生 即心即佛弹指成 若问祖师西来意 倾听恒河无生曲
众生若欲识佛境 当净其意如虚空 妄念虽是生死因 不著一物尽菩提
若能离相无相行 包你大智遍三千
61, 回向偈:愿消三丈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62, 回向偈: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灾障消灭,祸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63,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64, 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65, 真经不与纸经同,纸上寻经枉用工,有人参透其中一,安在巍巍不动中.
66, 人人有卷无字经,不用纸笔墨写成.展开原来无一字,昼夜四时放光明.
67, 幻身虽小配周天,说与知音仔细参.三藏归来十二部,尽在人身内外安.
68, 头顶着金刚经谁人知信,脚踏着般若经那个知闻,眼观着观音经不离方寸,耳听着雷音经歌韵如琴,鼻闻着弥陀经出玄入牝,舌舐着法华经呼吸育清,心点着多心经是为纲领,意守着清净经前降后升.
69, 达摩祖师偈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70, 有人问达摩祖师:你怎么明心见性?
达摩祖师回答说:我一更趺坐,(一更起来静坐);二更凝神,(在打坐基础上稳定,是说我身体静下来了);三更净心;四更不生不灭,(进入定境)。五更般若(从早一更到晚五更入定,得到出世间智慧)。
71, 证道: 菩提道上来,随缘现镜台。妙有续慧命,真空无尘埃。
72, 悟的境界
瞬间天下静,不觉世上情。往来不相代,你我谁是谁。
心中好恐惧,不觉两泪流。昔为红尘客,有岸不回头。
73, 火宅逃主人
一栋空楼阁,火宅逃主人。真空存妙有,乐做度众人。
能解其中意,莲味各同知。三界无法我,弃之何可惜。
74, 有道与无道
无道时求道,有道时无道。不空时求空,真空时不空。
求道可得道,得道不觉道。求空可证空,证空方悟道。
75, 念佛三昧
日夜念念一句禅,行住坐卧密绵绵。梦里念佛飞心里,专心至致到极限。
风雨不透一瞬间,转向废时是净禅。身口意业三休息,体昧无际神祗念。
76, 四加行境界
春日里明媚暖乐,夏日里清凉风悦。秋日里光明爽眼,冬日里雪花晶身。
修行自有四加行,各自阶段有不同。时间第一你莫喜,更有喜乐在上重。
77, 如何行证
佛法不须说,证悟靠行入。行入平凡里,才见转身处。
谁来试问你,巧饰佛外衣。身高说,敢笑梁武帝。
78,无记
偶然无记属自然,飘逸次第九重天。旧人不识熟人面,在家找家不唐涓。
此地风光莫圣解,意静灵动互逆间。当头棒喝宜开悟,无记无念双峰山。
79, 修行原则与方法
其一
外现众生像,内怀菩萨行。身为末法人,心行正法事。
其二
缘愿客西行,隐入朝市中。凡处显拙象,何须露真容。
浊世逆缘多,藏拙好行做。墙草根基浅,高竹空中节。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我在佛前沉睡了千年,直到有一天遇到你,我落下一颗忧郁的泪。佛说: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1、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2、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心禅话》3、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
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2、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3、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4、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 一切皆为虚幻。3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原文: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无量寿经》注释:爱欲与荣华,皆不可久住,早晚都会离我们而去,不值得我们用尽生命去追逐,应该精进修行,获得究竟解脱。
【经典原文】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
你知道什么是“四谛”吗?你知道阿那律尊者吗?“四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阿那律是乔达摩·悉达多叔父甘露王的儿子,后追随佛陀出家。他曾在佛陀说法时睡觉,被呵责后痛哭流涕,七日不眠,竟至失明,而修行境界大有进益,获得了“天眼通”,人称“天眼第一”。
世界杯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赌球等网络赌博的高峰时期,赌球,实则是庄家的狂欢,赌徒的末日!五戒之中虽然没有赌博,但佛教是反对赌博的。赌博不是一种“正业”,即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何以不正确?因为它使人“不清净”。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世间众生。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由多虚少实。无一正念。以是因缘。地狱者多。解脱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三途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全球热门书籍《未来简史》指出,21世纪人类的新目标是长生、幸福、成神。这看似天方夜谭的理论,却有迹可循。 2017年11月, 医学专家在人类遗体上成功实施头颅移植;2018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成功克隆出几乎一致的长尾猕猴;
吃喝拉撒睡,人活着肯定需要睡眠。一般人的睡眠标准一天是8小时左右,如果人的一生寿命是90岁,那么,按90年每天8小时睡眠计算,我们的一生将睡262800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活到90岁时,会有10950天、整整30年在睡眠中度过。
因为众生处于病苦之中,所以维摩诘居士才会生病。一旦众生的病苦消失,他的病也将随之痊愈。就像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哪怕是再大的痛苦,也宁愿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如果可能,甚至愿意以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健康。
我现在用四本佛教的经典,里面四句话贡献给各位。第一句是不忘初心,是佛教《华严经》里的一句很伟大的经文。不忘初心,就是说不要忘记我们最初、当初的一个志愿,当初一个什么想法,这样就把当初的那个意念不要忘记,后述很多事都好办。
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我们经常因为复杂的世间争执而生怨气,佛慈悲的教诫,实在太需要了。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