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17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17集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弘忍大师并没有教我怎么修行,他只直接教我怎么见性,其他都不谈。不管你学什么法门,学习只有一个重点,就好像射箭要射中红心,所以弘忍大师不啰嗦,只有几句话,六祖就开悟了。

  〔唯论见性〕是《六祖坛经》的重点,就是直接了当要你明白「我是谁?」学佛就是要自我认识,否则就只是门外汉。很多人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混为一谈,事实上这是三个阶段:明心→见性→成佛,一般人不是把它当成一个阶段,就是当成两个阶段。如果你真的深入经藏,它真的是三个阶段,我用《六祖坛经》来证明:六祖大师是不是开悟两次?你先看他怎么样看悟的:首先是「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注意这个字—「心」!这段叫明心。如果他的明心就等于见性,见性就等于成佛,他何必去黄梅?就是因为他还没有见性,所以他才去礼拜五祖。

  再看:他写「菩提本无树」时,五祖说:亦未见性。过去很多人在谈这段时,说五祖是为了保护六祖,事实上除了保护之外,六祖当时还没有见性,是真话,因为他只有明心,没有见性。所以你们在看《坛经》,明心、见性的部分要注意。接着看: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就是见性,他接着说了五句话:都是以「何期自性」开头。

  我们一般在讲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最有公信力的教材就是《六祖坛经》,连六祖都是先明心,后见性,而且他经常说:「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为什么要讲这两句呢?意思说,你要先明心,才有机会见性。所以重点是,你们在读《六祖坛经》,如果你要见性就要先明心,你只要把这两件事情弄清楚,你学佛就得力、就入门了。假设没有,你学佛永远都是门外汉,因为什么叫真心你永远都搞不清楚,每一本经都跟你讲,但是你没有分清楚,只要你分清楚,所有的大乘经典都看得懂。

  见性是不是成佛?如果是,那糟糕了。你看《楞严经》,有五十五个位阶才成佛;《华严经》有五十二个位阶才成佛。初地菩萨有没有见性?有!但他是见一分佛性,假设从初地到十地,从大乘经典得到一个答案,见性跟成佛还有一大段距离。六祖大师见什么性?我们没有办法替他回答,但他见性的程度是相当高的,他见性的程度至少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所以在《涅槃经》里谈得很清楚:罗汉不见性,他是明心,菩萨是略见,唯有佛是十分地见。如果见性成佛,代表见到的就是十分,如果你没有见到十分,你还不是佛。

  见性是最根本的,五祖直接跟六祖谈这个问题,因为六祖已经明心了。你在读禅宗的公案,有时候越看越高兴,有时候越看越挫折。有时候人家跟禅师聊一聊,他就开悟,而你看的人却没有开悟;还有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打猎的,一听也开悟。当然,他那个悟,有可能不是见性,几乎都是明心。

  我去年来上课时问你们相不相信一节课就能开悟,你们都不相信;你们不要不相信,悟了之后你们才可以修行;不悟,就是盲修瞎练。我举个例子:你拿沙子去煮,煮一千遍一万遍都不会成粥;沙子是因,粥是果,正因才能得正果。你现在是用脑袋和意识、生灭心来修行,你怎么修?脑袋修行不会成佛,生灭心修行不会证悟不生不灭。不论你现在修任何的法门,你刚开始的观念就要对;你虽然念佛,但也不要用脑袋念佛。

  当我讲这些名词,表面上你都听得懂,请问,脑袋这个概念是不是听过好几年了?什么叫脑袋?脑袋所想的离不开过去、现在、未来,这些统称胡思乱想;脑袋就是佛法里讲的意识心,就是生灭心,生灭心就是凡夫心,你用生灭心来修了不可得。所以才跟各位讲,一开始修行就要懂本心,懂真心,懂自心,这三个名词是同一个意思,这颗心才叫不生不灭的心,你用它来修行,才有机会见性。

  首先你要真懂什么叫真心和妄心,接着赶快找回你的真心,用真心来修,见性指日可待,成佛水到渠成。最难的是要先稳住真心,佛法讲常住真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心。这些理论你没有厘清,要契入佛法是很困难的。

  【不论禅定解脱。】〔禅定解脱〕是渐修的意思,这是大部分人的心态,他认为他没有办法顿悟,必须要经历很多阶段,就像上楼梯一样,在佛学中就叫次第,所以要「勤修戒定慧」,从事相上讲这样是没有错,那「定」中有没有「慧」?「慧」中有没有「定」?有智慧的人有没有「戒」?它是不能拆开的,但是你的脑袋却要把它拆开。

  或许你以为我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把心定下来就好了,这样做也没有错,那是渐修,心定下来之后,解脱就是开启智慧的意思。但六祖不是这样教,他教的是般若,就是要让你直接开启智慧,你要去圆修福慧。

  过去有很多人去参加我的禅修课程,有人说我没有教怎么坐,问我是单盘、双盘还是散盘好,我说不盘比较好。你没有教这些,他认为来你这边学不到东西。禅修怎么是泡茶,要不就是出坡,要不就开讲!他不明白禅是要明白你的心,那是真正的禅修。

  我们学《坛经》并不要你像《坛经》那样修,因为你不一定有这种能力,你做不到就会产生挫折感。那为什么我在北部中部南部都开《六祖坛经》的课?因为它可以先引导你树立正知、正见,但你可以按照你得力的、受益的、熟悉的法门继续修。如果你懂了,能够按照它的方式修也很好。

  六祖大师讲的东西已经够清楚了,只是后面的人不清楚,六祖大师后面的禅师不一定按照他的方式教人,所以产生参话头…等等方法。如果你明白了你内在有善知识,你应该从今天开始,自己去探讨这个问题:如何自心观照自性?只要你不断不断从来没有离开这个问题,你就会越来越接近答案,日久行深,你有一天必然见性。比如你深信你的钥匙掉在教室里面,你只要一直找一定找得到;最难的是你不确定,那你才慌。一样的道理,你只要确定目标,就一定没有错。

  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禅定解脱是还没有见性的人,一般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修行的八万四千法门。你们现在到任何道场去,假设这个道场在教止观,他教你一步步修,从观呼吸开始修,四念处,念佛…等,都是一步步来。但是五祖不是这样教六祖,他教的法门最轻松,但是你找不到它的门路。有时候我们当老师的讲得太简单,学生说你讲得太快了,详细跟你讲,又嫌啰嗦。你这个名词用错了,简单不是简单,啰嗦不是啰嗦,因为你听不懂,我才详加解释,如果你听懂的话,我跟你讲一句话就讲完了:「知幻即离」。

  因为跟你讲见性你听不懂,我才慢慢教你,你们回去后,要看对象才能跟他们分享这个见性的概念。比如说你家的兄弟可能面对工作事业的问题,你家的姐妹可能面对婚姻或亲子的问题,你父母可能遇到身体健康或儿女的问题,你的邻居可能面对种种的经济问题…,你要针对这些问题去解决,而不是跟他们讲「见性」的概念。有些人谈佛法谈得头头是道,谈生活中的事情一窍不通。

  我过去上课一定先教《论语》,再教《道德经》,最后才教佛经。如果分层次,《论语》是初阶,《道德经》是进阶,佛经是高阶。《论语》讲做人做事,但谈欲望的部分是很少的;《道德经》的重点是谈欲望会带给你痛苦,从个人到国家,都是由它在作祟,故人应止息攀缘的私欲,才会天下太平。有觉性的人如果体悟到《道德经》的内涵,欲望就渐渐地减少。

  《阿含经》也谈欲望,它说你身上有五条毒蛇:「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坦白讲,你有没有能力见性,要从欲望开始谈,为什么需要看《阿含经》?因为你现在还停留在欲望的陷阱,谈什么明心见性!差太远了,了不可得。

  你来听《坛经》,要知道你自己和身边的人的程度,看执着在哪里,要从哪里切入,才会有用。世间人要让他厘清方向,不然他没有办法进步,他们共同的毛病是喜欢这个也喜欢那个,左右为难不知道怎么办?选择的过程充满痛苦和烦恼。

  你今天修行,要清楚你的法门,适合了就从一而终,任何人跟你讲,你都不要改变你的法门,你要改变的是你的观念,不是你的法门。「解」就是解门,你的知见尽量打开,无限地打开,有能力读一本、十本、一百本…,解要广;「行」呢?行门要一门深入,这样修一百分。一般的师父很慈悲,不敢这样跟你讲,他只说你要一门深入,比如你学净土,他说你好好读净土三经或五经就好了,因为初学者要广解,会有压力。古代的高僧大德广解不是只有佛经,四书、五经,儒、道,学问都很深。

  你们读佛经有没有被感动过?有的是读完一本经典被感动,有的是读一品,有的是读一段被感动,有的是读每一个字都被感动。《心经》每个人都看过,看得太熟悉了,反而没有感觉。《金刚经》亦然,诵一遍没有诵错,但是边诵边打妄想,因为你已经把它记在心中,只是机械性的读诵。所以我建议各位看一个字才念一个字,这叫如实,一个字一个字读,进入思维的状态。比如说「观」,到底谁在观?到底你观什么?到底你用什么观?…一直思维下去。比如说「自」,如果单独说一个「自」,说不定那个人就是你,你是谁?谁是你?过去你是谁?未来你又是谁?现在你是个凡夫也好,以后是菩萨也好,你到底是谁?「在」:从自在两个字来讲,你自在了吗?要怎么才能自在?为什么你不能自在?为什么观自在菩萨自在?那你到底在不在?

  我意思是说,你在念的时候是直接被经文感动,而没有思维。你这样是思维,如果你读经典,这样一直读,能够读到心坎里面,好像说到底有没有人曾经被你疼入心里?但是疼入心里是情执,而你把经典放在你心中,这不是情执,也不是法执,它是一种感动,这样子你念《开经偈》才会被它感动。你用这种方式读诵经典,每一天,每一年都会有新的感动。你不要只看重点的那些句子,每一句都要好好地看,因为「法无高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