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6课丨一见钟情?你为何会在人群中多看那一眼?

第6课丨一见钟情?你为何会在人群中多看那一眼?

宿命 -

  从空如来藏讲到不空如来藏,上一讲是讲的万法怎么起动;从了不可得,到处都找不着个心,讲到万法都是,没有一念不是从心而起;从这个本体讲到群相发挥,就在正反两面之间来回激荡,所以说确实是难懂。

  祖师言教里面讲到,佛之言教有二,就是有两难,这两难既是根本难,也是随时都可以出现的问题。所以说他给我们理清了一下思路,我们到今天先提一下神给大家,就是我们来听楞严这部大经教,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称真,二一个是假立。

  什么叫做称真?什么情况叫做假立?

  称真就是说就往那儿指,就往那解脱,那空性,那不生不灭的境界上去会。

  假立是什么呢?要知道会的过程中,一切的种种的想方设法,种种的推波助澜,包括我们现在当下正在往这儿,又往这儿会,都是离不开假谈,假立而谈

  真假之间你要穿梭自如,来回善于取舍,否则就像《楞严经》,包括《般若经》、《法华经》里面都是,讲空、讲有、讲真、讲俗,他是来回,甚至一句法言中就能跳跃好几次,就看你从真俗二谛上怎么去圆融

  所以说为什么说要称真呢?如果你不去讲这个真的话,所有我们的方便,就始终沉浸在方便里面了,不懂得,怎么讲呢?鲤鱼跳龙门,跃不过去。

  所以不称真说的话,假不能究尽,假你究竟走不到尽头,这是一方面。但是你要称真,一定要方便地善巧地用假立而显,为什么呢?如果你不施设方便善巧,真就彰显不出来。你要把这个东西说明白,一定要左右摇摆一下,让它弄清楚;你死执地在那儿一动不动的,他就搞不清楚你这是个东西,大致如此。

  所以说这两点就说明,不但是《楞严经》,一代教法都是难明、难解、难说,确实难。所以讲《楞严经》,一会儿觉得酣畅法喜,一会儿又觉得枯味艰涩,你就只能学妙湛总持不动尊了。我自己讲的也是这样,只能在忘形之际,或者解不开之时,说不动不动不要动,说服自己。

  诸位来听经也要修这个不动,要发长久心,发听闻法的精进心。一次一次要来,这个不动;不管是殊胜也罢,听的有点玄乎也罢,也不要动;听得懂听不懂,相应不相应,欢喜不欢喜都不要动。这就你没有白听首楞严大定,一切的法义都要融消在我们身心世界里。

  上一讲的内容,是富楼那向佛陀提出来两个问题。

  一个,万法的生因和相续,万法是怎么生起来的?怎么相续的?

  第二个,五大怎么圆融周遍的?为什么不相,明明是水火不相容,它怎么弄到一起的?明明一个是虚空,一个是大地,物质色法,怎么能都全部周遍?

  就着这两大问题为核心,佛又讲了这个相续缘起。我们已经从世界的相续讲到众生的相续了。

  世界相续就是一念无明起了地水火风,有的升为山,有的沦为海,整个世界就风轮金轮就出现了。

  第二类,讲到众生相续,四生,有的是胎卵湿化四种生法,一会儿情想合离更相变易,就是在六道里面上下升沉。

  今天接着讲业果相续。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这样,你为什么会碰着我,我为什么会又被他忽悠,他为什么要撵着来给我送东西?有的人看见就不顺眼等等,这些人际间的关系全跟业果有关。

  所以以前的祖师们说,人情冷暖、喜怒哀乐,乃至教法兴衰等等,这些起伏跌宕都不能有心去期,也不能无心去待。就是你不要奢望想改变它,但是你也不要说推得远远的,与我无关。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直就是这样的,尽未来际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业果相续。这个不可以心期,不可以有心期无心待的东西,它是怎么运作的?力量怎么来的呢?就是业力。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楞严经》翻译的时候,它是有一个秩序是什么呢?基本上都是四个字一句四个字一句的。所以我们在诵经读经的时候,你就掌握好这个节奏,比如:我们说富楼那言,它就是四个字,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你就四个字四个字地停顿就可以了。除非有一句话里面有六个字或者七个字的时候是一句话,很少,基本上都是哪怕这一句话是很长,它或者是十二个字,或者是十六个字,你就以四个字为一组,这样读起来就比较流畅,也不伤气。

  首先开始这里讲到,前面已经讲到四生的差别了,唯在临时的一念。那么这里就开始讲累劫的循环是以贪为根本,贪,这里讲到杀也是贪,盗也是贪,淫也是贪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既然有了众生,他一定会彼此之间有关系,对吧?那么之间产生的情爱染著分两类,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分两类,一个是想,一个是爱

  没有在一起的就叫做异地悬想,就是两个人虽然有这个因,现在缘不在一起,就异地两个人思念。在一起的,到一起了,互相亲爱。所以这就叫做想爱同结,好比这个磁和铁、胶和粘一样的,黏在一起了,胶和木粘在一起,相互贪爱,不能舍离。

  由于这个作为驱动力,就会改形易报,相生不断。互为亲因,所以你看诸世间的父母子孙,就是众生的六道轮回中,都是以这个贪欲为根本的。

  有时候是恩爱,有时候是冤家,下面这里就讲到的是冤家了。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第一个是欲贪。有了贪爱的话它一定会有生命,你和我之间一有了隔别了,就有生命了。

  生命需要什么呢?需要滋养呀!没有长成的,就求长得要盛壮;已经长成的,还想长久地继续这个生而不想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滋和养都是一样的,贪爱能够同时滋养这个只知道保护自己,不顾残忍众生,一发不可收拾,贪不能止。

  由这个不能止,一切世间的四类众生就会随着自己力量不等,有强有弱,那么就会以强凌弱,有大有小,就会以大食小,彼此之间递相吞食,这一类的众生都是以杀贪为根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看: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这三个板块就是讲的杀盗淫,都在贪上面,为什么呢?你看,以人食羊这一句话开始,就不是在四生或者六道或者大小中了,只以人类为言。人类的层面,为了贪滋养故,比如说他就把羊给揪出来了,好像羊好欺负。羊给揪出来了,就吃羊;羊死了以后宿业了了,转生为人了;那么吃了羊的人死后恶业熟了,又转为羊了,就以此来酬还宿世的杀业。

  这就是为什么人跟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报恩来的就一见如故,男女之间一见钟情,就是这么来的。

  为什么会钟情呢?为什么会分外眼红呢?这就是业果呀。那么再如此的十类的众生死死生生,辗转报复,相互吞啖,恶业招感,尽未来际无有了期。这里我们还要值得注意的也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说人和羊?那我们要怀疑一下,说还有六道的众生,怎么就会人跟羊发生了一个你吃我、我吃你的关系,就人变为羊、羊变为人?那如果他福报大呢?或者他堕到地狱呢?这里就是有差别相了。

  互相吞啖的时候,如果杀的,就是吃羊的人讨还过分,杀的时候那个劲猛烈,吃的时候投入的香,如果你的心力非常大,就叫做讨还过分,不断地往回来揪。

  偿还的,比如:被人杀的羊叫做负屈不甘,心里怀负着委屈,不想死被你弄死了,不甘心,带着这一念冤恨,就跟愿力一样,羊死就为人了。这是就这一个层面来反征的,就是反观说为什么一定是羊和人呢?如果你一旦因缘猛烈,就是这样,下辈子还要乘愿再来。这也是乘愿再来。

  当然,既然你对他伤害了,就一定要还,但是也有两种情况。

  有的有福报的,比如:他得了人身了,没投生成羊,在人里边见了就相互侵害,小则算计一下他,黑刀子捅一下,排挤一下,大则杀生害命,这是就福报大。

  福报小的就堕落反为畜生了,这里的人死为羊,就是就这个福报小的这个层面而言的。

  再一个,以人和羊为例,后面讲到乃至十种生类,为什么说除去十生里边,本身是十二种生类,还有空散消沉、土木金石的,这种东西不可吃,没办法吃的,就不在此之列。

  再一个,为什么杀贪和盗贪在这儿还有分别呢?依照我们,觉得杀和盗好像是两码事。但是这里呢?杀和盗,虽然因地的发心是异的,但是果报是同的,就是你这个杀贪是以杀心而起的,盗贪是以盗心而起的。杀就是你恨他,直想害他的命。盗是什么呢?你想用他的身体来滋养你的身体,这就是有盗心在里边。所以这个差别相还是要有区别的。

  再一个,在祖师的注释里面也讲到,我们这个世间教化,一般大家受五戒,杀盗淫妄酒,一般都是以杀人为重。盗人的财物,杀是以杀人为重,盗是以盗人的财物为主,为什么这里这个杀人杀害物都以盗来命名呢?杀贪和盗贪,吃它的时候称之为盗,大家说为什么?这是佛典跟世间里面就不一样。

  佛经里面讲到,不管你杀和盗,都是杀的层面。但是世间,杀生只是让你不要杀人,羊、狗、猪,说那是一盘菜;偷盗的时候只是不能够偷人家的财物。为什么?世间的教法它基于止乱,就是一不这样就乱套了,人杀人,那还了得吗?

  你偷我的,我偷你的东西那还了得。既要止乱,还要养民,就是人世间的人他没吃的没喝的,他不吃猪鸭鱼肉他没办法,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一种情形。所以基于止乱,为了养民,在这里只禁止杀人和抢财物,叫做杀盗,不制止杀动物或者吃肉。

  《楞严经》可不是光为了世间的止乱。他是要干什么的?要断生死,就一定要尽业缘。所以《楞严经》不但能止世间之乱,还能够断相互果报苦果业缘,你杀我我杀你。

  所以统归这一段,就是指到几个业果相续,轮回相遇。

  听过佛门里面有一个杀父娶母养冤家的故事吗?

  就是夫妻两个生了个儿子,这爹先就死了。死了以后,他生前老杀鸡,他吃鸡,就投生到做鸡去了。这鸡还跟他们家有缘,又投生到他们家做了只大红公鸡。过了段时间,这老妈也死了。死了她舍不下这儿子,就投生到邻村里面有钱人家里面做了一个闺女,到了岁数差不多了,又回过来嫁给她儿子。

  嫁给他儿子以后,一家子人在那儿正在过天伦之乐的日子,宰了一只鸡,准备倒了一点酒,炒了几个小菜,在那过日子的时候,结果儿子哭。

  一边拍儿子一边说:乖,再给你喂的吃一点儿。过来个僧人,这个僧人就看见了,就看见他们家,说乱相乱相,就不走。结果小夫妻俩说,本来儿子就在哭,恼得他们不能吃饭,说这哪儿来的这野和尚也不走,说你走走走。说不走。说你太不讲道理了,乱章法,怎么我们农户人家你来扰乱什么呢?

  结果这个圣僧就说了,说不是我乱章法,你才是乱章法。说我乱什么章法?你杀父、娶母、养冤家。杀的鸡是他前辈子,就是前一世是他的父亲,娶的妻是他前辈子的妈,养了个儿子是宿世的冤家来讨债来了,你看吃顿饭他都哭的没完没了。

  所以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里边,就有这么一段的: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仇,就是昔日是寇,今成骨肉。昔为妇,今为母,上辈子是你的媳妇,这辈子有可能就是妈了。旧是翁,新作夫,曾经是你的老爸,这辈子又嫁成丈夫了。

  最后他形容: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这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这么一段贯下来的话,你还谈恋爱?白头到老?这有什么意思?

  从始至终就是一场上当,上当可骗惨了给。特别是这个杀业,在释迦族的前因后果中也有这个。为什么说我们说杀生能够致乱呢?世上的刀兵劫确实就是屠门来的。

  琉璃王把释迦族给全部杀掉灭掉,为什么?就是在印度过去有一个罗悦城,罗悦城有一年闹饥荒,这个米比金子都贵。没办法了,这个村里面有一个大水池子,所有的村里人就开始去捞鱼,去杀鱼吃。最后两条大鱼就特别不忿了,说这个人们,我们是水族,不是干地之中的,你们为什么要以我们为食?

  但没办法,还是把这两条大鱼也给杀了。大鱼有福报,后世就带着这一念忿恨转生投到波斯匿王,有一条大鱼就做了琉璃王子。波斯匿王走了以后,琉璃王子继位成了国王了,一念因缘心生起来,就要诛释迦族去。

  旁边还有一个外道的出家人给他说,你一定要把他们国家灭了。就这两条鱼转世,去灭的时候,整个释迦族给真的是屠杀,杀了九万九千九百多族人。

  当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把好像是多少人来着,五百还是五千,五百人给摄到这个钵里边,移到他方去,都最后化成浓血了,救不了,定业转不了。

  释迦摩尼佛虽然没有杀,但是当时他是村里的一个小孩,看别人捕鱼的时候生了欢喜心了,随喜赞叹,见作随喜了,就因为这个果报后来还头疼了几天。所以这就是我们整个从生至死,死死生生,没完没了。

原标题: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你为什么会在人群中多看那一眼?丨《楞严经·卷四》6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