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为什么佛要告诉富楼那,诸会中无学呢?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就说明有一个简别,简别什么呢?
有学的。有学是以阿难为代表的,人家前面已经悟了,虽然没有证到,断了烦恼,可是如来藏人家悟到了,悟透了。这里指到无学,就是普为这里的无学人宣讲胜义谛中真胜义性。
有一个关键词,为什么这里讲到胜义中还有真胜义性呢?
刚才讲到第一义谛,在真性之第一义谛中还有四种不同。比如:世间胜义,世间胜义指的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就是宣说这些法,这是指的世间,因为世间分明见到,你一说这个法,他就现前有感觉。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他每个人都长这个眼睛和耳朵,他有感觉,所以这叫世间胜义。
第二个,道理胜义,道理上来讲,你比如说小乘的说苦集灭道,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让你出世间,这是四谛法,就是指的道理胜义。
第三个叫做证得胜义,证得境界,比如:证得人也空、法也空的二空真如,如果你证得这个境界了,就叫做证得胜义。
因为《楞严经》是格外之法,如来藏,所以这个叫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一真法界,不二法门。人空法空还是二空真如,还有个能证的我和所证的法,能空的人、所空的法都得空掉。
这里的胜义胜义的时候,纯粹其他的都不讲了,就说一真法界,只要一念分别就是不胜义。所以这里讲到,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他的功德是什么呢?令汝会中定性声闻,令你们在场所有听法的有一类是叫做定性声闻,就是不回心向大,咬定了没有我,执著法,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叫做定性声闻。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未得二空的这一句话是指,比如:
二乘已经回心向大者,已经得到人空了,但是没有得到法空;
还有的已经厌恶小乘、回向大乘了。
所以这里讲到回向上乘阿罗汉等,就是回小向大的根器,为了听法的所有,从定性到不定性回向的,从已得人空的到阿罗汉等等,这些皆获一乘,都让你们听闻悟入到一乘胜义谛。
皆获一乘就是指的《法华经》里面的大白牛,虽然有声闻、缘觉、菩萨,最后只有一佛乘,皆获一乘就是给他讲,只讲佛乘。
寂灭场地呢?还记得我们讲经题的时候说如来密因,如来密因是什么呀?就是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如来密因,所以这里叫做寂灭场地,无生法。
寂灭场地,真阿练若,阿练若就是又叫做没有喧杂,就是不喧闹,不杂染,是一个寂静之处,叫做阿练若,印度话,有的时候也叫做阿兰若,其实是我们现在讲的道场,一般寺院都叫做阿兰若,兰若。
这里讲的真阿练若就是说只有把心地打开,悟到不生不灭的因心为因,方是真正的无喧杂处,为全性起修的正行,才叫做正修行处。
所以这里讲到寂灭场地真阿兰若:
一方面来讲是我们修道的场所,这是从世俗谛,可是这里所对的胜义谛来讲,就是让把我们心地的道场建立起来,心地不生不灭的阿练若给建起来,这样才属于正修行处,其他的都是盲修瞎练,就等于你没有开悟,明心见性,就不属于正修行。
这里叫做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就是指不论你有没有回心,都让你悟,现在你们都听着,我来为你们讲了,这里你看讲到,富楼那等人钦仰佛陀的法音,默然承听如来圣教。下面开始就是要讲第一个义理了。
第一个义理,我们这一段开始就要讲不空如来藏了,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前一直讲空如来藏,下面就要讲不空如来藏了,讲生灭门了。在此之前我们都讲的是真如门。
还记得从破妄识开始,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四科七大都是讲的真如门,就是向上的境界。现在要开始讲生灭门了,宇宙的万物。就像一个分水岭,一念这边真,这边幻,宇宙万有的幻相是怎么起现来的?
就等于拉序幕,地球转一样,今天给你转的是西半球,讲的心真如门,今天我们转成东半球,讲的心生灭门了。我们都想循循地问一下,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人最初怎么出现的?日月山河大地怎么有的?不是讲不明白,今天就开始讲明白,最初一念妄心如何生起的,什么时候起动的?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这里开始,因为我们不知道,不是说到如来藏可以起用,循业发现起用。那么起用的时候,是随着染缘就会起六种凡夫法界,六道,随着净缘就会起四圣法界,四圣净土。现在为了破迷开悟,所以他只把如来藏讲的是染用而言,就染著的六道中而言的,六道中的世界。
所以佛就告诉富楼那,重说一下你的法,你不是常听我说吗?你不是常听我说清净本然的如来藏,那么你现在问如何突然生的山河大地,你现在有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先往边上靠一下,怎么样呢?
另外一个话题引出来了,说汝常不闻,就是你不是还常听说,常听说什么呢?本来觉性,这里讲到的,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就是常听说,人人都有佛性吗?我们常说,人人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这是六祖大师说的。我们都说每个人都有自性天真佛,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都是讲本来的这个东西。
这里佛也就是说,富楼那,你不是常听我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吗?我常讲本觉的东西吗?那富楼那就回答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常在佛边听到这个词。
大家也常听说佛性,佛性是本有的,人人皆平等的,常会听这些。有没有心到过这儿?到底佛性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一个面目?由本来面目换一念无明起而变成虚妄面目,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就在这个节点,下面的经文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从经里面听,自己去悟,富楼那也常从佛这儿听这个话,但都没有听明白。佛说明白了,大家没有听明白。所以听的不易,解的不同,一人一个样子。
这里假借旧闻以开新释,为什么呢?其实说白了,阿难的问题也是卡在这点上。所以借着你曾经听我常说的法,我下面给你重新开示,未到之处。所以下面的这一段经文极其的要紧。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这一段的形容,开始讲,怎么最初开始一念无明生起来的。
一念无明怎么生起来的呢?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这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说富楼那,你先来看一下你自己的说法,觉明,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可是我们现在要去理解觉明了。
当我们去理解本来面目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就是当我们要去理解的时候,一念无明就从理解开始起动。大家要把这个法一定要听对,佛就问富楼那,那你自己说一下看法。
这个觉明之始,就是你现在不是要觉和明,我一直在讲觉性妙明,本觉明妙,都是形容如来藏的。你是认为觉性本自是明的而称之为觉呢?还是这个觉体本来不是明的,加以明,就是我们把它明白了以后,才称之为明或者觉的?
就是佛问他说,觉是本具的还是修成的,就这个意思。他讲的话比较繁琐一些,就是你认为这个明是自己本来就明了,还是经过你的明以后才明的。
这个问题和阿难的心在何处一模一样,阿难问的时候说:以何为心?故意设问。现在这里也是给富楼那,我故意先这么问一下说你认为是怎么样的,把他的疑问给逼出来说关键点在哪里,哪出了错了。
所以在问的时候这里还很巧妙,佛问的时候,本来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是佛在这里问的时候就没有问妙,只用了明。为什么呢?就是明有真明,有妄明,而富楼那这里全部是说的妄明,我们现在来理解还是在妄的层面。
所以这里富楼那果然就是上了佛的圈套,怎么说的呢?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就是如果本来的觉、本明不加以起心动念让它明的话,称之为觉的话,那它就是没有觉了。就是说这个本觉如果我们不去觉它,那这个本觉就没有觉,觉不到本觉,那必须我们去起心动念,去用我们的明去明这个本明,才能称之为觉明。对不对呢?有的说对。就是说是性具的呢还是修成的?富楼那答的是说当然是修成的,你不修就成不了,就是这个意思。
原标题:这4层意思,但凡能懂一层,便是得佛祖真传丨《楞严经·卷四》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暂无简介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