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盐捕鱼人张元。一夜撒网回来,到赤松塘,看见水面有光,映着月亮,闪闪夺目。疑心水下有大蚌,珠光透露,就下水去取,摸得石匣一只,回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部金书金刚经,光彩晃耀,张元就安放在客堂中。
当夜梦中金甲神对他说:“你前生是长水法师寺院里讲坛的执事人,因为没有道心,所以退堕为捕鱼人。但过去所种的善因,还没有消失,现在赐你大法,应当精进持诵。”张元对神说:“我不识字,没办法念,”金刚神给他一粒金色的丸药,叫他开口吞下。霎时间,腹中又香又暖,一惊醒来,此日打开经本,好像过去熟读过一样。
那时是万历甲申年,张元将经过情况去告诉达观大师。大师勉励他好好念经,念经的功德要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了脱生死。
到丁丑年七月,张元和亲友们说:“我过去捕鱼杀业重,现在诵经,莲台现前了。”就无疾坐化。
——出自《巾驭乘续桌》
明朝万历辛丑年,顺城门太监张爱,晚年受持金刚经。
临终时,家中瞩咐他不要忘记持经念头,张爱心里明白,但口已不能回答。忽见二个公差押着他去,并和他说:“你到山东去投胎。”
路上像飞一样快,刹那已到山东,见那面山水土地及受生父母,张爱只是一心念诵金刚经,押到一宫殿,疑心是泰山东岳,殿上没有牛头狱卒,一个帝王模样的人和他说:“你应该在这里投胎。”
张爱说:“我一生念金刚经,只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愿投胎做人。”王者说:“你念经的功德还不够。”张爱说:“曾经听说十念就能往生,何况我待经已经数年之久了。”王者就叫公差再带回去持经。
那时张爱已经死过去九天了,因为心尚温暖,没有大殓。苏醒过来后,住到西山碧云寺专持金刚经。十一年后的一天,张爱聚集大众说:“我因持经的功德,今往生到西方去了。”沐浴更衣端坐而化。
——出自《新异录》
何轸的妻子刘氏,二十六岁那年,梦人阴司,判她明年春天三月死亡,醒来后忧愁哭泣不止。何轸和亲属们问他什么原因,如此悲伤,她说:“我梦中到阴司,判我只有半年寿命,我死没有关系,只是一周岁女儿,二周岁的儿子,没有母亲扶养,要受多少痛苦,我怎能舍得了他们呢!”
忽一日自忖,每日痛哭也不是办法,于是请人画了一张佛菩萨像,恭敬供奉,日夜对佛礼拜,持长斋,诚心念诵金刚般若经,愿此功德,增长寿命到四十五岁,儿女成家后。
如此专心礼念,到四十三岁儿女各已婚配,满足了所发的愿。四十五岁那年,将自己的衣服首饰等变卖,庄严佛像,救济贫困,买物放生。到年终刘氏通知亲戚朋友说自己死期已到,请了大德高僧,在佛前受八关斋戒,沐浴更衣,在房内独自趺坐,高声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诵毕就没有动静。儿女亲属进房一看,已经端坐着化去了,面色如生,头顶热得烫手。大众见到听到的人都啧啧赞叹,回去也供佛诵金刚经了。
她的丈夫何轸开始不相信,认为妻子遇着鬼魅缠身了,今天见到实事,就依照妻子的愿望,用亡僧的礼节火化,安葬在荆卅北门的塔中。
——出自《酉阳杂俎》
孙大玕(音竿)明朝人,自幼聪明敏睿。十二岁时,跟随父亲镜吾居士奉弥陀四十八愿,到云栖大师处受持五戒,返家后,断除荤腥鱼肉,摒绝交游,从此沉默言,一心念佛,不惜身命,精勤不懈,誓取金台,非得到上品往生不可。
没有多久,他看到二位比丘手持莲花前来,以一心净土印可。又见化人诵金刚经一天一夜,大玕坐起来说:「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都来接我了。」说完接金刚拳印,大声念阿弥陀佛数声,端坐圆寂。
这是万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一日的事,有净土十二时歌传世,详见吴太史西生传中。
——出自《袾宏往生集》
吴某,清朝浙江人,已佚其名,他的祖父及父亲俱为庠生。顺治元年,适逢大兵围城,他与父母离散,被抓到张将官的帐下服役,这时他年仅十三岁,哀叹自己本是儒家弟子,竟落得这种地步,必定是宿世罪业所招感,遂在佛前立誓要持斋念佛,每天读诵一卷金刚经,回向往生西方。
过了三年,吴某将发下的粮银买香供佛,并跪诵阿弥陀佛圣号,精进不已。如此又过十年,丁酉年十月廿二日,吴某忽然告诉张将官说:「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张将官不信,呵斥他妖言惑众。
次日,吴某亲自去向提督请假,提督大怒,批示将他交送张将官杖打十五下,吴某丝毫没有怨言,又到各营向众将士辞别,自称将于十一月初一日往生西方
到了那一天,吴某五更起床沐浴,焚香拜佛之后,仍然到船上向张将官叩拜辞别,张将官大怒,差人跟随吴某到他要焚身的地方,看到吴某向西方礼拜了三次,端坐说偈。
偈云:「身披铁甲,足步金莲,愿诸将士,各著一鞭。」
说完偈,大家看到吴某口中吐出三昧火,将自身焚化,全营的官兵见状都围绕礼拜,张将官全家人也因此而斋戒奉佛。
——出自《金刚持验》
唐朝时,有位比丘尼,名叫净真,住在长安积善寺中,平时靠乞食度日,一生中从不镇怒,深得忍辱波罗蜜。她诵金刚经达十万遍,又专精念佛,志在西方。
显庆五年七月间,她染上微疾,告诉弟子说:「我在这五个月内,曾经十次见到阿弥陀佛,又曾两度见到极乐世界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又有位圣僧五度向我授记云:『你于来世,当得作佛。』」
尼师又说:「我已得西方极乐世界上品往生。」尼师遂跏趺而终。
经过一夜,净真尼师又醒来告诉弟子说:「我已得菩萨位,遍历十方供养诸佛。」言讫而终,光明照遍寺中。
——出自《瑞应删传》
唐朝永徽元年,有个和尚名叫明浚,忽然暴死,见到两位穿青衣的人引他去见冥王,冥王问他:「您这一生如何修行呢?」明浚回答说:「诵金刚经」。
冥王说:「善哉!若诵十万遍,明年必定往生净土,那时弟子就不能见到师父您了。」随后就放他回阳,明浚从此更加精进。翌年三月坐化,旁边的人都闻到异香扑鼻。
——出自《感应传》
宋朝时,胡州城南边有位屠户,名叫陆翁。他在二十三岁时,遇见一位云水僧在他家门前,口称:「教化有缘人。」陆翁不解其意。
云水僧问:「你杀猪及牛羊,不计其数,为何不改行?」陆翁答道:「我承袭祖业,一时难以弃舍。」
云水僧劝说:「你如果再不改业的话,来世一定堕入畜类,同样被宰杀割,冤冤相报,无有出期。我看你宿有善根,可勤持金刚经及妙法莲华经,藉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说罢,这位云水僧就消失不见了。
陆翁听后立即醒悟,从此持斋戒杀,终身茹素。
他请画工绘制西方三圣像一轴,早晚至诚礼拜供养,每天在佛前诵金刚经及法华经,诚恳忏悔,希望度脱所杀众生,愿他们早生净土。
不到五年,陆翁就能背诵金刚经。
他精进修持,到了八十一岁那年,于半个月前,约好亲友在十一月九日准备菜肴,打算向他们告别。
届时,所有亲友都聚集在陆家,陆翁向他们一一告别,沐浴作颂云:
「五十余年离杀业,手抛刀秤暗修行,
今朝得赴菩提路,水里莲花火里生。」
书毕,端坐而化,所有见闻的人无不瞻仰称叹。
——出自《感应传》
慧安尼师,宋朝明州人,在小溪杨氏庵修行,专修西方,持诵金刚经,不论寒暑精勤不懈,常看到烛光中现出佛像。
有一天身体不适,凝神端坐,告诫大家不要喧哗,过了一会儿说:「佛来了!」叫大家一起念佛,不久就坐逝了。时年九十六。
——出自《佛祖统纪》
沉炳,字敬孚,清朝长州人,二十岁时得了气喘病,三十岁时病情更重,五十岁越发厉害,便开始念佛并吃长斋。他的朋友杨广文劝他持诵金刚经,于是每天念三遍,之后病情渐渐转好。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岁末,身体稍感不适,在月底时,早上起来,盥洗沐浴后,就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念佛。当时妻子在他身边,就挥手叫她离开,过了一会儿,便寂然坐化了。
——出自《二林居后集》
明朝相城地方,有位皮工,名叫严江,中年时辞去工作,到佛寺担斋饭,专心修持金刚经,并念阿弥陀佛,声不绝耳。
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断食一个月,平日只饮水数杯,向别人说:「我在某日某时去。」届时,他更衣沐浴后,跏趺坐化,焚化得到舍利子数合,舌头坚硬如同金石,用手敲它,铿锵有声,这是正德三年的事。
——出自《金刚持验》
明朝万历年间,王方麓,金坛人,官至右都御史。病重弥留之际,神情非常烦躁,他的儿子肯堂见状,向他进言道:「您平日存养的功夫,此际正可得力,愿您澄心听孩儿诵念金刚经。」方麓点头答应,当儿子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方麓微笑的说:「烦恼本无,我相谁恋?」遂合掌而逝。
——出自《新异录》
明朝庐山有位和尚,法名普静,自幼志趣不凡,十多岁时就极想出家。有一天梦见金刚神抚摸他的背说:「你以后将成为善知识,获得正果报。」他一觉醒来之后,便投师剃度出家,开始研习内典,朝夕虔诵金刚经,数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诵经的方法并非如此。」神人向他说偈,偈曰:「有相相非真,无法法亦坠,撇却旧窠臼,即已了大意。」普静豁然醒悟,从此每天只早晚朗诵一遍,其余时间则跏趺静参,四十年未曾睡眠。后来神人又来说:「已经修到个中。」到了九十多岁,他即将圆寂时,身边日夜香气不散,寺中缁众都看到幢幡导引,普静身披著紫色袈裟,手持木拐,凌空西去。
——出自《受持果报》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今天有人问了一个《金刚经》的问题,《金刚经》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六波罗蜜法,经常用所谓是非、即非、是名这样的一种模式,来跟我们说明金刚般若的境界。这一个模式用在六波罗蜜当中也是如此。比如第一个布施波罗蜜,那就是“所谓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
明代曹洞宗的湛然圆澄禅师,会稽(浙江)人,得法于云栖袾宏禅师,三十岁悟道。先后于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寺、云门显圣寺、金陵延寿寺、绍兴华严寺等名刹大兴弘化,以平易简明的宗风名重一时。有一次,圆澄禅师路经宝林寺,寺里正在讲说《法华经》。寺僧们看到圆澄禅师,感到机缘难得,极力邀请圆澄禅师为大家讲《金刚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