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杨炎,梦见他的父母,就哭泣问双亲:“佛道功德及冥资金帛,真的有用吗?”父母回答:“有用。但阴间最重《金刚经》,你为我们印送一千卷,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杨炎于是遵嘱印送。
——出自《图书集成》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卢某寄住于滑州。某日,他被两位黄衣人追入冥府,鬼吏带卢某去见冥王,经过了一座院落,卢某问鬼吏这是什么地方?鬼吏说:「这是御史大夫院。」
卢某随口又问大夫的姓名,鬼吏答称李某,卢某一听,非常惊喜,告诉鬼吏说:「这位大夫就是我的表兄,烦请你通告一声」鬼吏入内禀告,御史大夫随即出来,两人相见之后,十分欣喜,随即延请卢某入院相叙,略述生平。大夫嘉许卢某说:「表弟持诵金刚经的功德,甚深广大,因为金刚经是如来一代圣教心髓,有甚深不可思议功德。」起初,卢某经过院子时,看到数十人都穿戴衣冠,这些人的后面还有些人则被绑在网中,有的没穿衣服,有的则仅露出个头来。卢某询问表兄说:「他们是什么人?」
大夫告诉他说:「如果是善人,大都穿戴衣冠;网中则是罪业深重的人。你如果能为他们说法,他们就全都可以升天了。」大夫命人设置高座,请表弟登座,卢某开始诵念金刚经,当他刚一开始念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网中已经有人走了出来;诵到一半时,都站在地上,有的身穿锦衣,或是乘车御云;等到诵毕,所有人都往生天界了。大夫见状大喜,称叹说:「般若功德甚深,表弟的功德不可思议!」两人重又欢叙一番。
后来,大夫带他去见冥王,冥王尊称卢某为法师,对他甚为礼敬。冥王说:「你的功德不可思议,寿算也还未尽。」再三称叹他念诵金刚经的功德,并派一位鬼吏送他还阳。抵家后,鬼吏将卢某一推,他就苏醒过来。
——出自《金刚持验》
唐朝时大理县司马乔卿,在京里刑部衙门做官。他个性纯厚,做事小心谨慎,有志气。永徽年间在扬州做官。很孝顺,母亲死时,哭得死去活来,虽然自己身体非常衰弱,却又刺血写金刚经二卷,超荐母亲。在写经完毕的时候,忽见母亲墓旁生了两棵灵芝草,不到十天,长到一尺八寸高,翠绿色的茎,覆上朱红色的盖,很是美丽,每天可以沥汁一升,味甜如蜜,沥出后又生。
——出自《法苑珠林》
宋朝封为文正公的范仲淹,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他原来是四川成都人,因为在苏州做官,就寄居在苏州了。
他母亲死亡后,在二七那夜托梦给他说:“母亲因为阳世造业,在东岳泰山受审,日夜受罪,痛苦非常,我儿平日孝顺,请给诵一藏功德经,救拔母难,千万立即就做,不要拖延,假使一入地狱,就永无超生之日了。”临去又回头瞩付说:“功德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范文正公从梦中惊哭着醒来。天未亮就沐浴斋戒,恭请玄墓禅林僧人诵经七日。到第六天夜里,又梦到他母亲高兴地和他说:“因为你至诚诵经,感动白衣大士降临诵经半卷,现在我不但消罪,而且升天了。这都是佛力加被,明早你入经堂一问便知道了。”
文正公等法事圆满,恭敬礼拜众师父,并隆重的供养。又问:“在第六日那天,那位师父只诵半卷经?”大众听了都惊惶不安,齐说:“我们所诵经典,全部诵完,没有只念半卷的。”旁有一烧饭和尚很随便的说:“昨日大众诵经,
我厨房没事,立在旁边默看,看到十六分,忽然大人你出来拈香,我就回厨房做事去了,你所说念半卷经的事,大概就是这样了。”文正公听了立即向他顶礼下拜,和尚摇手说:“莫拜”(不要拜,不要讲的意思吧)说毕就腾空不见了。众人见到,又惊叹、又景仰。文正公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莫莫禅堂”,作为灵感事迹的纪念。
——出自《灵山灵迹》
明朝万历年间,桐乡有一位吴君平,童年时极为孝顺,但父母很早就去世。他参加科举,却累试不第,借读暂住于灵隐寺的韬光房。「子欲养而亲不待」,每当他念及亲恩难报,哀叹无法承欢膝下,不禁黯然泪下,有时更痛哭不已,流露出一片纯真的孝心天性。
有一次,君平正为此掉泪时,一位和尚见状,告诉他说:「为人子者,若要报答亲恩,以写佛经的功德最大。」
君平闻言有省,遂发心茹素四十九天,剌血写一卷金刚经。
当他决定刺血写经的消息传出后,远近的僧俗都前来聚集观看,君平在两臂及胸前,一共刺了十一刀,用身上的鲜血来写经,写完后,大家无不赞叹!一位和尚说:「先生这份诚心苦行,必能感动诸佛菩萨,以此殊胜的功德,来报答双亲的恩情,比你用功名来耀祖扬宗,更要胜过千万倍。」
有人指出「补阙真言」尚未书写,君平又在胸前刺了一刀,写完「补阙真言」
当天夜晚,君平梦见父母站立于云端,告诉他说:「你刺血写经的孝心,感动佛天,我们已仗持经力,往生净土。你命中本来注定无子,佛已派遣一位善童子,来继承你的子嗣。」
那年,君平的妻子果然生下一位男孩,如果用荤腥之物喂他,马上就闭口不食。君平见状醒悟,也立下誓愿,要终身茹素并持诵金刚经。
——出自《金刚持验》
宋朝泗洲城有个书生赵璧,在京里考中功名后回来,到距家还有十里路的道旁,看见已经死亡的妻子向他哭诉说:“我活着的时候,专门杀生害命,喜欢用酒醉蟹吃,一生吃了酒醉蟹无数,死了以后被驱入蟹山受报。很多蟹钳我的头面眼睛,遍身被钳得血肉糊涂,日夜受苦不停。又不应该吐酒余残,吃剩的酒随手倒脱,浪费的酒共有五石九斗七升五合。我寿命原来还未到期,因为种种浪费,减寿十二年,还要到大地狱受苦二十一日,再在监狱吏处卖酒,刺我身上血作酒,等新死亡魂押来买酒,补足浪费酒数后,还要到其他地狱去受苦。今天听到夫君及第荣归,千万念过去夫妻之情,救我脱苦。阴间最敬重金刚经,请你将我的衣服嫁妆等变卖,请人写金刚经七卷,可拨我地狱之苦。”
赵璧连连答应,到家后舍财请人写经。写满后,到妻子坟上去祝告。忽见一老翁自称是山神,对赵璧说:“你妻因写经功德,已上升天界,地下不能再见到她了。”
——出自《金刚证果》
明朝戚继光将军,抵御倭寇扰乱沿海有大功。戚公平日持诵金刚经,虽在军中也不间断。一夜梦里见到一个阵亡的亲兵说:“明日差妻子来,求你给我诵一部金刚经,超度苦难。”天亮,果然有一亡兵妻来求诵经,所说的话和梦中一样。
第二天早晨,戚公斋戒沐浴,将经诵毕。这天夜里,亡兵又在梦中和他妻子说:“感谢戚公为我诵经,但其中夹杂“不用”二字,功德不全,还没有解脱苦难。”
亡兵妻又将梦中语转告戚公,戍公听了非常惊讶。后来回忆诵经时,夫人差人送点心来,戚公看到摇手,口虽不言,而意念中有“不用”二字。隔天又虔诚念诵一遍,当夜又梦亲兵来谢,说已解脱了。
云南澈庸禅师说:“我在病中做了个梦,着见一个神人拿了一本薄子,里面记录诵经时有杂念人的姓名,其中也有我的名字,见到后大吃一惊。又听神人说,念一卷经搀杂两个念头,你一生念多少经,应有多少杂念,何况还有大恶念呢!梦被惊醒,汗流浃背。”禅师又说:“这是我们念经的缺点,要引起警惕啊!”
——出自《金刚持验》
在通州府做官的顾养谦,很有才学,他妻子死后,大做佛事超荐她。几年后家中另一人急病死去一天多,醒来后,顾养谦问他,见到夫人否?家人说:“夫人关在暗室,非常痛苦,相公虽然大作佛事超荐,但是师父在堂上念经,相公却在房内饮酒下棋,主斋人不诚心,是没有功德的。”顾养谦听了大哭悔恨,又重新请高僧礼忏诵经三昼夜,自己也虔诚礼拜。
——出自《金刚灵感》
明朝万历年间,华林镇一位老者,每天念诵《金刚经》。家中有母鸡孵雏,抱着十二枚蛋。一夜,老者梦见十二个人在堂下礼拜他,说:“仰赖听到您念经的声音,我们都已经脱离畜禽身,所以来向您致谢。”醒来后,去看那十二枚鸡蛋,都成了空壳。
——出自《新异录》
唐朝通天元年,有个叫李丘一的人欢喜养狗、喂鹰、打猎。
他在高邮做官,忽然生急病死了。当时他看见二个人来捉他,一个人姓段,一同被捕的男女有一百多人,丘一挂了铁锁走在最前面。
走了十多里路,看见数十株大槐树,树下有马槽,姓段的人说:“五道大神,巡察人间善恶,现在此歇马。”丘一这时方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走到阎王殿的门口,姓段的介绍一个叫焦策的公差,带他去见大王,大王说:“你好杀造业,被你伤害的性命无数。”正说话间,两旁忽有许多禽兽,都说人话,要求大王早作处罚。
这时公差焦策对大王说:“丘一曾造金刚经一部,现在还不应该死。”大王说:“金刚经功德最大,冥间最重视,你到藏经阁去亲验一下。”焦策在藏经阁中检出丘一所造经,向王汇报,王即令放还阳。但所杀生类,要求超荐功德,丘一愿写金刚经一百部超荐,众禽兽都高兴地散去了。
焦策领他出城时说:“我尽力救你,你如何报答我?”丘一答应给钱三百千。焦策不要,只要他造经二十部。他们走到一大坑边,焦策用力一推,丘一就活转来了,已经身卧棺中三日,听到棺外有哭声,就大声呼喊,众人将棺木劈开,扶他出来,立即写经一百二十部,后来梦见公差焦策来谢。
杨州刺史将这事奏告朝廷,朝廷封他一个五品官衔,仍旧为嘉州武官。
——出自《报应记》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今天有人问了一个《金刚经》的问题,《金刚经》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六波罗蜜法,经常用所谓是非、即非、是名这样的一种模式,来跟我们说明金刚般若的境界。这一个模式用在六波罗蜜当中也是如此。比如第一个布施波罗蜜,那就是“所谓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
明代曹洞宗的湛然圆澄禅师,会稽(浙江)人,得法于云栖袾宏禅师,三十岁悟道。先后于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寺、云门显圣寺、金陵延寿寺、绍兴华严寺等名刹大兴弘化,以平易简明的宗风名重一时。有一次,圆澄禅师路经宝林寺,寺里正在讲说《法华经》。寺僧们看到圆澄禅师,感到机缘难得,极力邀请圆澄禅师为大家讲《金刚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