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之注疏:175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隋 智顗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并序)
天台智者大师说
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大圣垂慈乘机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耸珍台而显瑞。虽广示珍域而宗归安养。使末俗有缘遵斯妙观。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大水结冰。实表琉璃之地。风吟宝叶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观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来。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故言经也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乃至无量即行别。同会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更约一题。佛说即教。观即是行。无量寿佛。即是理。教行理足任运有通别意。更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尚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初释佛者。佛是觉义。有六种。即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力士额珠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闇室瓶盆。井中七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闇瞑。涅槃云。于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观行佛者。观佛相好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开眼闭目若明若闇。常得不离。见佛世尊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漾漾如大劫水。周眸遍览无非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佛也。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应念佛法门。身得相似相应。念实相身。得相似相应。相似者。二物相类。如鋀似金。若瓜比瓠。犹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略举其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分证佛者。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开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一音随类报答诸声。不动真际群情等悦。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佛也。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举一蔽诸。华严有十万号。又经有万号。三世诸佛通有十号。净名三号以劫寿说。不能令尽。何况诸号耶。说者悦所怀也。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六度四等一切法门。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信戒进念而得开发。贪恚愚痴豁尔冰消。革凡成圣入法流水。或三二一益。若都无益则乐默然。若一机扣。圣于一门施四益者。余三门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中三观。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真谛也。今欲去俗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秖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强指法界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量也。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然此三身三寿不可并别一异。即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释名竟。次辩体者。体是主质。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大乘经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言说问答而诠辩之。譬众星之环北辰。如万流之宗东海。故以实相为经体也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乃名为底。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体也。复次体是达义。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经体也。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今所不用。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宗体若一。其过如是。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则体狭不周。离法性外别有诸法。宗体若异。其过如是。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也。今此经宗。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有余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证究竟寂光净秽。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言有余。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华云。若我灭后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释论云。菩萨胜妙五欲。能令迦叶起舞。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次辩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灭恶故言力。生善故言用。灭恶故言功。生善故言德。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之大力用也。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赴机适化广略不同。大本二卷。晋永嘉年中。竺法护译。此本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于扬州译。两经皆在王舍城说。复有小本名阿弥陀。在舍卫国说。阿弥陀无量寿。彼此方言。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悟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证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题称佛说。简异四人弟子。诸仙诸天化人等说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观无量寿经讲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核心,讲述了16种观想念佛法,是学佛同修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详细攻略。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