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第17窟《观无量寿经变》略考
霍旭初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窟顶南披后部,存有一幅《观无量寿经变》(以下简称《观经变》)壁画。这是高昌地区为数不多而有特色的一幅《观经变》。
该《观经变》壁画与各地习见的《观经变》形式与内容有较大差异,故有学者对此壁画定为《观经变》有许多异议。有的认为这幅壁画是《无量寿经变》,有的说是《阿弥陀经变》。认为是《观经变》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此壁画中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至“下品下生”汉文墨书榜题,这是无可争议的《观无量寿经》的证据,完全可以确定此壁画的内容。但是,在对此《观经变》的争议中,涉及净土信仰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与敦煌同类壁画的比较、唐代西州地方佛教等问题有关。因此,深入讨论柏孜克里克第17窟《观经变》,对认识唐西州时期佛教信仰和佛教艺术特点是有益处的。这里,对上述一些问题进行粗浅的讨论。
《观无量寿经》系南朝宋畺良耶舍所译,是“阿弥陀净土”信仰有代表性的三部经典之一,另两部即三国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和十六国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是三部净土经中翻译最晚,但也是在“净土信仰”中后来居上,影响巨大的一部。《观无量寿经》的显著特点是强调通过“观想”的手段和途径,到达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观无量寿经》以“未生怨”故事为引子,大力宣扬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美妙。“未生怨”故事是讲阿阁世王弑父禁母后,其母韦希提夫人求阿弥陀佛为其指引解脱秽土苦难之路。阿弥陀佛首先向韦希提夫人描述佛国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然后仔细讲述进入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主要内容有“修三福”和“十六观”。“修三福”是:世福,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戒福,如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如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被称为“净业”。信徒们通过“修三福”才能具备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资格。“十六观”是《观经》的中心内容。“十六观”的一至十三观是观想西方净土的殊胜美妙,后三观集中讲述“九品往生”。“九品往生”又称“三辈生想”。“九品往生”将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分成“三辈九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晶下生”、“下晶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历代净土高僧对“九品往生”有多种不同阐发解释,内容十分繁杂。每品中的三类都有复杂而不同的修行要求和往生程序。从敦煌莫高窟等中国石窟中的《观经变》壁画看,各地“九品往生”的造型,大多是用象征性的莲花和莲花童子来表示往生。在净土七宝莲花池中,绘出全开、半开、含苞的莲花,上面坐有僧人和善男信女。还有仅是花蕾或莲籽,用化生的快慢变化,表现“九品往生”的等级和次序。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敦煌是《观经变》壁画的集大成者。从隋代开始至盛唐、中唐,《观经变》是诸净土经变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敦煌唐代规范化的《观经变》的形式是:图中央为“阿弥陀净土”,净土中心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众协侍菩萨以及西方净土的种种美景妙像。两侧是“未生怨”和“十六观”。敦煌莫高窟唐代的《观经变》壁画标准样式,代表了中国内地《观经变》的规范形式,成为判定和绘制《观经变》的圭臬。柏孜克里克第17窟仅有“九品往生”内容,而无《观经变》最有标志性的“未生怨”和“十六观”。因而成为怀疑该图是否为《观经变》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这种观点忽略了《观经变》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和不同地区有不同佛教艺术形式的区别。
《观无量寿经》首先完整出现“未生怨”、“十六观,,和“九品往生”的内容。“往生”概念是净土思想的核心之一,三部净土经典对“往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阐述。最早的《无量寿经》中,仅提出了“三辈往生”,指出往生“西方净土”有上辈、中辈和下辈三个等级,但三辈里没有九品之分。《阿弥陀经》没有提出往生的等级问题,只是要求“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1]也无九品的区别。只有《观无量寿经》提出了“三辈九品”往生的要求和途径,“往生”的条件和途径也极大丰富起来。这样就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时间界定:凡有“九品往生”内容的佛教造型艺术,应该都是在《观无量寿经》译成之后出现的。
隋代与唐代初期,《观无量寿经》在中原进入了普及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期,敦煌莫高窟已出现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观经变》,但是内容上还不全面,艺术模式上还不规范,特别是还没有出现以“净土世界”为中心,“未生怨”和“十六观,,用两侧条幅形式来表现的新《观经变》形式,故一般将其定为《阿弥陀经变》。这样就造成了以有否“未生怨”、“十六观”来判断是否为《观经变》的标准偏差。从而出现了《观经变》产生的时代错觉,故《观经变》产生的实际时代被大大地推后。
《观经变》发展成有“未生怨”、“十六观”,尤其是“九品往生”的突出内容,与唐初净土信仰大师的倡导弘扬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经过道绰、善导对《观无量寿经》理论的论述阐发,给《观无量寿经》注入新的理论活力,极大地推动了《观无量寿经》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善导大师创造性地对《观无量寿经》的阐述,将净土信仰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善导原宗学“三论宗”,后偶读《观无量寿经》受到启发,顿悟《观无量寿经》的真谛,认为《观无量寿经》是最易超脱之法门。他说:“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2]善导研读《观无量寿经》后,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又称《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净土法事赞》、《般舟赞》、《观念法门》等。《观无量寿经疏》是他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纲领性著作。《观无量寿经疏》极大地推动《观无量寿经》新净土思想的发展,善导也就成了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
善导最重要的贡献是根据唐代佛教“末法”思潮的流行,观察社会一般民众的愿望,发展了“他力本愿”、“往生”和“念佛”思想。“他力本愿”是从民众“根机”不高,“成佛”的素质比较低劣,需要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西方净土。所以,“他力本愿”思想,给广大信徒极大的希冀与动力。“往生”就是脱离苦难“秽土”,达到“净土”目标的途径。善导首先提出的是“凡夫”命题,认为一切善恶众生都是“凡夫”,善导认为:“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3]善导“凡夫”论,解决了众生的地位平等的问题,其中关于“韦希提夫人亦是凡夫”的论点,特别具有突破性。以往净土大师都说韦希提夫人本是菩萨,因见到众生受苦受难,才假托韦希提夫人凡身,请佛说法。善导反对这种说法,他公然宣称韦希提夫人也是“凡夫”,韦希提夫人是靠佛力才能见到西方净土。“(韦希提)夫人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惟圣力冥加。”[4]善导首先从打破韦希提夫人“圣人”身份地位开始,然后将所有一切众生一概列入“凡夫”,虽然“凡夫”还有“三辈九品”的等级差别,但善导将一切众生都以“凡夫”看待,实际上是赋予任何人都有进入“极乐世界”的资格。这就为广大众生往生进入“西方净土”,打破了樊篱,敞开了净土大门,降低了进入“极乐世界”的门槛。“念佛”是善导对“往生”者的最基本要求,前面有“他力本愿”的外力帮助和取得“凡夫”的“往生”资格与途径,然而往生者还要努力一心“念佛”修炼自己,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才能实现。在善导提倡的新思想理论倡导和影响下,突出表现“未生怨”、“十六观”内容的新《观经变》形式便应运而生。
柏孜克里克第17窟《观经变》主体部分,即阿弥陀佛居中央,两侧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体——“西方三圣”。在“西方三圣”和众菩萨下方较大的空间里,绘出“九品往生”的情景。中央是用栏椐围起的“西方三圣”莲座的根茎部分,其两侧有从“七宝池”中涌出的十余株莲花。一部分莲花上有各类人物,一部分莲花为莲蕾状,尚未绽开。这些都是表示往生者修行程度的不同、悟道的迟早。一些人物状态各异,有跪在莲花上的,有站立莲花上的,有结跏而坐的,有的携带琵琶乐器,还有的身后有坐佛在指引,有的前面有幡幢,表示有菩萨接引前往净土。这些均表现了往生者在佛的愿力协助下,前往“极乐世界”的场面。
柏孜克里克第17窟《观经变》,可以看做是善导的新理论之前的《观经》形式,一方面还没有“未生怨”和“十六观”的内容出现。一方面又突出“九品往生”内容,这些完全符合善导注疏之前《观无量寿经》的原经内容。唐代初期,敦煌莫高窟就出现了有“未生怨”、“十六观”内容的壁画,但没有采用“中唐配条幅”的形式。后来出现了大型“净土变”壁画,也是没有突出“未生怨”、“十六观”而定为《阿弥陀经变》。敦煌这些壁画所以没有被定为《观经变》,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出现或没有突出“未生怨”和“十六观”内容。这种鉴别标准,在敦煌莫高窟一度长期使用,“约定俗成”成为定论。这种沦点极大地影响对早期《观无量寿经变》的认识。这也影响对柏孜克里克第17窟同类壁画的识别。其实柏孜克里克与敦煌初期《观经变》一样,壁画艺术表现上和对《观无量寿经》的诠释上,有所取舍,有所着重。近年有敦煌学者对敦煌“西方净土变”进行图像学的研究,经过细致的考察与排比,认为敦煌隋代与唐代初期一些“净土变”壁画,实际上都是《观经变》。[5]纠正了长期《观经变》在敦煌出现较晚的时间概念。这对考察《观经变》的发展演变,以及对唐代“净土信仰”的变化都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该文根据敦煌三部“净土经变”的特点,归纳出“净土变”绘画上的一些特征,对鉴别《观经变》大有裨益。兹转录于下:
┌─────┬────┬────┬────┬───┬────┐
│││观音,大│一化佛、│││
││说法场所│││弟子│往生化生│
│││势至菩萨│二化菩萨│││
├─────┼────┼────┼────┼───┼────┤
│││有名,无││││
│无量寿经│楼阁说法││无│有│三辈往生│
│││形象││││
├─────┼────┼────┼────┼───┼────┤
│阿弥陀经│楼阁说法│无│无│有│无│
├─────┼────┼────┼────┼───┼────┤
│││化佛冠、││l—13 ││
│现无量寿经│树下说法││有无数││九品往生│
│││宝瓶冠││观中无││
└─────┴────┴────┴────┴───┴────┘
(引自王惠民《敦煌隋至唐前期净土图像考察——以观无量寿经变为中心》)
从以上敦煌壁画的特点看,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与上述区别内容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具备树下说法、观音、大势至菩萨戴宝冠、九品往生的特点。尤其是榜题中明确写出“九晶往生”。柏孜克里克第17窟《观经变》,不仅从敦煌壁画中得到研究的参考,也为研究敦煌同类壁画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参考证据。
佛教净土信仰起源较早,可以追溯到印度吠陀时代。《梨俱吠陀》中就有“于彼处所,我获不死(Amita)”的境界。Amita即阿弥陀,其词源是Amitayus,汉译为“无量光”,这正是净土教主无量寿佛一词的来源,梵文音译即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思想的成熟与发展是在贵霜朝时期,即公元2世纪上半叶,地方是在印度北部。佛经中有关净土信仰产生的记载: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晶》曰:“……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瞠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侨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6]佛灭后五百年正相当于公元后贵霜王朝时期。这段不多的文字,也正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雏形描述。
净土信仰在北印度形成后,迅速沿“北传佛教”路线向东传播。公元2世纪中国内地就有净土经典陆续译出,最早是东汉安世高译出《无量寿经》二卷(今已失);不久,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三国吴支谦译《阿弥陀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帛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今已失);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今已失);东晋竺法力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今已失);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今已失);十六国姚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南北朝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今已失),昙摩蜜多译《新无量寿经》(今已失)等等。近代有学者对上述译本进行研究,认为有些译本为重复或讹伪之作,实际只有五种译本可信。不管怎样,在这段历史中,比较密集地译出净土经典;足以说明,当时中原“净土信仰”的盛行。
高昌地区何时传人佛经,目前尚无准确的结论。按佛教传人中国内地主要先经西域的共识,高昌应该在公元2世纪就有佛教的传播。现知高昌地区有确切纪年的文书例证,是20世纪初在吐峪沟石窟发现的《诸佛要集经》,该经跋文记载此经系竺法护于元康二年(292)翻译。写成于元康六年(296)。当然此经跋文没有直接证明高昌地区佛教流行的情况,但根据西域其他地区佛教的流布情况,高昌已是西域佛教的中心地之一,恐无怀疑。
“净土信仰”传人高昌地区的时间,是个难以考证的课题。目前出土的资料还不能明确证明此问题。日本大谷考察队获得的佛教文献比较多,但他们的断代十分笼统。龙谷大学和静嘉堂藏有《观无量寿经》残片,都定为“六朝写本”。没有明确的朝代,更无具体年代。不过,从出土文书写体和净土经内容看,高昌地区至唐代初期,“净土信仰”已经相当流行。《观无量寿经》在“净土信仰”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是高昌《观经变》绘制的基础。
高昌地区早于柏孜克里克第17窟的“净土变”图像,有吐峪沟第1、42、20窟。第1、42窟主要描绘了“净土世界”的“七重宝树”及“化生童子”的美妙景象。用图案化的艺术手法,突出描绘《阿弥陀经》“极乐国土,七重栏楣,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的内涵。吐峪沟20窟是重要的净土内容的洞窟。其左窟壁上保存有著名的“净土观想图”。其中尚存有:“花座观”、“树观”、“琉璃观”、“水观”、“宝楼观”、“普想观”等。以上各观想图都有榜题。榜题中写有“行者观想……”。“行者”即“观行者”,系指一切佛道的修行者。《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行者”之名多有出现,是观想的主体称谓。这证明吐峪沟20窟“净土观想图”是依据《观无量寿经》而绘制,但又不是敦煌莫高窟的模式,也与柏孜克里克第17窟差异很大。这表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存在多式多样的《观经变》。根据中外学者研究,吐峪沟第1、20、42号窟,年代约在公元6世纪。[7]
柏孜克里克第16、17窟是两个毗邻的大型洞窟,两窟有共同的窟前建筑,应是同时期所建。17窟窟门前内壁存有男供养人画像。据学者研究,根据人物造型、服饰装束,供养者为突厥人。故第17窟应该是唐西州时期“突厥部落贵族们修建的”洞窟。[8]柏孜克里克第16、17窟壁画,总体风格属于中原佛教艺术体系,但壁画构图、布局、图案、装饰还是有所不同的特色。第17窟的《观经变》绘在长条窟顶部,为中原洞窟所罕见。阿弥陀佛现十方佛令韦希提夫人观想的内容,也与中原壁画有很大区别。“九品往生”中各种“凡夫”的姿态、服饰、物品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柏孜克里克第17窟的《观经变》与习见的敦煌莫高窟等地的《观经变》独具特色。应该是高昌地方传统文化与中原大乘佛教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可以看成是西域汉文化圈中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从这点说,这个罕有的艺术遗存,其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关于新的《观经变》形式为何没有在高昌地区发现,当与安西都护府移治于龟兹,西州的政治、军事地位发生变化有关。[9]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后,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而西州降为都督府。这一变化影响中原移民西进与文化输入的规模与进度,也使中原佛教回馈西州的力度大大降低。比较明显的是,代表中原佛教艺术高峰的敦煌佛教造型艺术,对西州的影响逐渐减弱。隋代与唐初敦煌出现的以一部经为一幅图的大型“经变画”,在西州没有形成主流。与西州相比,龟兹倒是紧跟中原佛教艺术发展的风头,在龟兹汉风洞窟里,很快出现了与敦煌莫高窟“模式”完全相同的“经变画”。有的很可能就是敦煌画师亲自来到龟兹直接的绘画“移植”。龟兹石窟中目前能够看到的“净土”壁画,有库木吐喇石窟的《观经变》和《东方药师变》;阿艾石窟的《观经变》等。库木吐喇与阿艾石窟的《观经变》均采用中原“中堂加条幅”的敦煌标准形式,即两侧有“未生怨”和“十六观”的内容。如前所述,这是新的《观经变》形式。据学者研究,龟兹这批汉风洞窟的年代,属于安西大都护府时期是无疑的,具体有“观经变”的洞窟,当在盛唐期间,与敦煌石窟新《观经变》的大量绘制,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安西与中原年代如此一致发展,除了国家的统一,中央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外,还有唐代对佛教的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起到重要的作用。据在库木吐喇石窟发现的汉文题记,中央政权在安西四镇设有“都统”职官,管理整个安西的佛教事物。“都统”是僧都统的略称。一般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甚至是由皇帝任命。安西有“都统”掌管佛教事物,使安西佛教纳入国家统一的管理轨道。因此,安西佛教进人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文献记载,安西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修建众多佛教寺院。武则天时敕令全国修建“大云寺“、“龙兴寺”,安西很快就实施修建。这些都表明,凡有政权资源支撑的地方,任何宗教都可以蓬勃发展。正是如此,西州地方在安西都护府迁离后,各方面都受地制约,由于“边缘化”而造成西州佛教与其东面(敦煌)和西面(龟兹)不能同步发展的特殊历史现象。
也正是这样的特殊情况,西州时期留下的佛教艺术,保留了地方的、民族的别具一格的佛教艺术特色,成为十分宝贵的风格迥异的艺术遗产。不仅对研究佛教艺术有很高价值,也是认识唐代边塞佛教信仰的难得的资料。
注释:
[1]《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第347b页。
[2]《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善导禅师第十二》,《大正藏》第51册,第106b页。
[3]《观无量寿经疏》卷一《玄义分》,《大正藏》第37册,第248b页。
[4]《观无量寿经疏》卷二《序分义》,《大正藏》第37册,第260b页。
[5]王惠民《敦煌隋至唐前期净土图像考察——以观无量寿经变为中心》,《唐代佛教与佛教艺术》,台湾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6年6月,第183— 209页。
[6]《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第054b页。
[7]贾应逸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4页。
[8]柳洪亮《高昌石窟概述》,载《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新疆壁画全集》6吐峪沟、柏孜克里克,辽宁美术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9]见本书第219页,《善导与唐西州阿弥陀净土信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观无量寿经讲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核心,讲述了16种观想念佛法,是学佛同修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详细攻略。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