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述解

大乘起信论 | 作者:净元法师 [投稿]

第二章 归敬三宝

  第一节三宝的涵义

  一、立三宝的原因

  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一切论典的开端一定是先归敬三宝,而佛教徒一入佛门,也要归依三宝,此义有三:

  一、胜妙义-三宝的威德力能,令众生出离世间的生死杂染,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一切法中最殊胜微妙的,非其它外道神只所可比拟。

  二、对治义-天魔外道立天魔、邪法、不净众为三宝,今为使其回邪向正,及引导一切众生发起正信,而安立三宝加以对治。

  三、承事供养义-佛、法、僧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若能恭敬供养,其所获褔德不可称量。

  由此三义,才有归依三宝的心行,心,仰信三宝的价值,亟欲依赖三宝的救护;行,产生归依三宝的行动,依三宝的教法修持。

  贰、诠释三宝

  欲了解三宝的涵义,应分从事相和理体来诠释:

  一、事相三宝

  指化现于世间,作众生归依处的三宝,又可分化相三宝和住持三宝:

  (一)化相三宝-佛宝,指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从菩提树下成道,至鹤林入灭,所示现的相状;法宝,指佛于四十五年之间所说的法;僧宝,指从鹿野苑度五比丘,至游化四方,所度的四姓出家弟子

  (二)住持三宝-佛灭后,弟子感念佛德,作种种佛相,如木雕、泥塑、纸绘、石刻等,以供礼敬,为佛宝;结集佛所说的法为经、所制的戒为律、菩萨依经释义为论,及历代袓师高僧的著述,载于典籍,流布世间,为法宝;依佛制出家,如实修行,为僧宝。

  化相三宝的核心在佛,因法是佛说的,僧是佛度的。住持三宝的核心在僧,因佛已入灭,而法必得人乃传。一位真正的僧宝,必能续佛慧命,住持佛法而不令灭绝,化相三宝已成了过去的因缘,只有住持三宝永续于世间,若于中有一僧成佛,则住持三宝当下即是化相三宝。

  二、理体三宝

  指从三宝的道理加以解析,这可分修证三宝和自性三宝:

  (一)修证三宝-凡夫于三界流转生死,若能一念起修,证得一切种智,即是佛宝;欲证一切种智,必须具足万行法门,才得成就,是为法宝;迷惑之时,身心染污不净,悟道后,即成清净自在的僧宝。

  又,于修证的过程中,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理事一如为僧宝。这是依“一心真如”起修的“真如三宝”。

  (二)自性三宝-自性即是本心觉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六祖坛经说: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此修行,是自归依。”

  这也是依自性三宝所建立的理体,亦即自性中蕴藏著三宝之理,在于修行人的悟与不悟而已。如一念迷,自性三宝不能显发,就是凡夫;一念悟,自性三宝全体显发,就是佛。是故一切修行,均应“销归自性”。

  事相三宝存在现实的世间,理体三宝是对三宝的思惟方式及知见的建立。修行所修,应依事相三宝;所证,即证得理体三宝。没有理体的三宝,事相三宝将危脆不实;没有事相的三宝,理体三宝亦形同虚设。觉证了理与事的一体,便知三宝的立名,不过是权巧方便,而其根本所依即是“一体三宝”。何谓一体三宝?此即任举其一,都具足三宝的功德:

  (一)佛宝-佛是觉者,圆备三德,为佛宝;佛于法自在,轨持不失,为法宝;佛亦僧数,和合无诤,为僧宝。

  (二)法宝-诸法的体能出生诸佛,为佛宝;诸法的相,遍满一切,无欠无余,为法宝;诸法的用,平等无碍,为僧宝。

  (三)僧宝-僧是因地的佛,为佛宝;僧能依法修持,自行化他,为法宝;僧依六和敬而生活,为僧宝。

  一体三宝乃依三种假名-佛、法、僧安立,仍非究竟义。若论三宝的本来面目,即本论的信根本-真如,又名“法性”、“实相”。证得真如法性,则三宝皆在一心中得,这才真正理解了三宝的涵义。

  第二节虔敬归依

  (本文)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一、分释

  一、归命尽十方

  将欲说此论文,先应归敬三宝,表示自己所理解的佛法是有所承受的。三宝的归依,并非靠他人来做,而是“自归依”,用真诚恳切的心,把自己的身心一切归向三宝,融入三宝,依著三宝的启导去修行。归依三宝并非只归依示现于娑婆世界的化相三宝及住持三宝,而是归依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一切佛、一切佛所说的法、一切依法修行的僧。义记说归敬有六意:

  一为荷恩故-谓若无佛说,法起无由;若无其法,无所生解;若无僧传,己则不闻。由 此三恩,得成慧悟,今传此法,理须念恩致敬。

  二请加护故-谓末代浇时,传化不易,若不仰请三宝威力,无由自通,故须致敬。

  三为生信故-谓论主自是不足之人,率已造论,人不信受,要归三宝,示有宗承,令物生信。

  四敬仪故-谓如世间忠臣孝子,凡有所作,先启自君父。今此菩萨敬重三宝,过于君父,欲作此论,光晖佛日,岂不敬启?

  五表胜故-谓如成实论说,三宝是吉祥境界,标之在首,以显胜故。

  六益物故-谓如杂心论说,为令众生于三宝中发心趣求,信解观察,供养归依,是故顶礼。”

  (一)释“归命”-归,是趣向、依靠。命,是身心性命。将此身心性命归依三宝,禀承三宝教命,传法利生。

  (二)释“尽十方”-此指三世十方。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方,是十方虚空。尽十方即是总显三世十方无穷无尽的三宝境界,表示敬心十分广大的意思。

  为何要归命尽十方?为何能够归命尽十方?以何归命尽十方?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此众生本具的佛性与十方诸佛相同,只因迷悟有别,所以才有众生与佛的差别相。现在一念始觉生起,了知前非,信敬三宝,即是此佛性的大用。所以是佛性-从始觉到分证觉来归命,而能够归命的,也是这个佛性。裂网疏说:

  “以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本自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十方虚空,并不出于介尔心之分际。究竟证此心性者,名之为佛。只此心性,即名为法;

  诠此心性者,亦名为法。信解修证此心性者,名之为僧。所以三宝同于心性,尽十方也。”

  心性就是佛性、本觉。现前介尔心性,指始觉。佛法僧三宝等于心性,心性全体显发即是一体三宝,所以才要归命尽十方。

  二、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此三句归敬佛宝,言佛的身口意三业殊胜,具足智、断、恩三德。

  (一)释“最胜业遍知”-最胜,指佛的智慧最高,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般的凡夫无智,二乘有一切智,菩萨得道种智,唯佛所证为一切种智,圆具般若、解脱、法身三种功德,所以是最胜妙无比。业,是动作、作用,佛的三业动作,能示现、说法、鉴机,即是最胜业。如本论说:“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 遍知,为一切诸法,悉皆明了,一切众生根性,悉能鉴别。金刚经说: “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

  本论说: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 唯佛穷了。”

  凡夫之人,终日追逐欲望,被烦恼所系縳,其知见即是妄想执著;外道有六十二见,却都不是正确的知见;二乘虽已断了见思惑,证一切智,但只能了知诸法的空相,不了知诸法的差别相,只算是小智小慧;法身菩萨虽断见思、尘沙二惑,得道种智,能分身作佛,化导众生,但根本无明尚未断尽,即使到了菩萨的究竟地-法云地金刚末后心,仍旧不能尽知。必须一念根本无明断了,超越了金刚末后心,了知一切诸法的空相及差别相,能以利他圆融的妙智,相应八万四千众生的心,善知众生病,善识众生药,随缘应化,才是“正遍知”-一切种智。

  此句是赞佛的真如法身,中道实相智,平等无分别。

  (二)释“色无碍自在”-色,指佛的色相,大般涅槃经说“佛解脱有色”,本论赞“如来色心业胜”。无碍即随缘自在,一般凡夫的诸根及色身,其功能都有一定的分齐界限,譬如眼能见色,却不能闻声嗅香等;耳能闻声,不能见色尝味等,而佛的色身可有四种自在无碍:

  第一、大小无碍-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不坏诸根之性,又互不相杂。

  第二、互用无碍-一根能作诸根用,诸根能作一根用,自在相作而不相妨碍。

  第三、理事无碍-现色炳然,却不碍全体性空;全体性空,亦不碍妙用无穷。

  第四、应机无碍-随众生心、众生因缘而应现,一身不分而普现十方,圆音一演而多机齐应,彼此互不相碍。

  此句是赞佛的庄严报身,随类应现,自在无碍。

  (三)释“救世大悲者”-佛以三业度化众生,善用四悉檀、四摄法,及大小、顿渐、偏圆、显密等教法,因势利导,对症施方。这一切的施设,都是从大悲心流出。大悲心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简称,或者用慈悲二字来概括。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因为佛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切的造作,都以慈悲为先导,都由慈悲心流露,所以佛心就是慈悲心。

  此句赞佛示现世间的应化身,利他功德圆满。

  三、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

  此三句归敬法宝,明佛的法身体性,即法性真如,能由身体显相,即无量功德藏。佛是法的创觉者,佛所说的法,可分教、理、行、果四科,今依果法,令知四科都是诠释般若妙智,兼且摄受一切的众生,入佛法大海中。

  (一)释“及彼身体相”-身,指佛的法身。体是法身的体性,相是法身的相状。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法身相状,具足无量性功德。

  (二)释“法性真如海”-法性,是诸法的本性,其体为法身。真如,是真实平等无分别,指法性的内涵。海,比喻法性真如广阔无边,甚深难测,其所显功德周遍一切。

  (三)释“无量功德藏”-藏,是积聚蕴藏义。以法性真如常恒不变,能满足一切净法,所以是蕴藏著无量的功德。

  法宝的由佛宝出,佛与法的合一,使众生起神圣感、恭敬意,而欣慕仰信。

  四、如实修行等

  此句归敬僧宝,明众生的归依处,除圆具三身的佛宝,及由佛的三业大用所显的法宝,还包括如实修行的僧宝。僧,有凡圣、大小、在家与出家的差别,本论所归敬的僧宝,是通于在家与出家的大乘菩萨僧。

  (一)释“如实修行等”-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即是如实。离一切恶法为修,摄受一切善法为行。修行是因,证道是果,所以,因行的正确与否,决定道果的大小、偏圆、邪正。等,是概括之词,指一切的僧宝。

  关于大乘菩萨的修行,可分成三类:一、凡位菩萨-即凡夫身的菩萨,此又分外凡位与内凡位,外凡位指五品观行位,谓能信解诸法实相,勤加修行,又能随喜诵讲经论,正确的引导他人修行,以六波罗密为行门,但尚未证得道果的菩萨。内凡位指十信位,谓能渐断见思二惑,得六根清净,但所证的理不深,容易退失,虽得道果,却不牢固。二、贤位菩萨-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阶位,虽已断见思惑,又能伏根本无明,得相似觉,但仍属粗相的理,未能于事上见功,又名地前菩萨。三、圣位菩萨-指十地菩萨,又名地上菩萨。能渐断根本无明,契证法性真如,得随分觉,分身作佛。其究竟地尽,得究竟觉,即是成佛。

  如实修行的僧宝,是约圣位菩萨僧而言,不是凡位或贤位菩萨僧。末后加一“等”字,即表示一切的菩萨僧均泛称为僧宝。

  五、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为何要归敬三宝?为何要造论?因无始以来,众生长沦六道生死,不得出离,不证涅槃,今造此论,先归敬三宝,以法性真如为根本,即是除疑、舍执、起信,如本论因缘分所明的八种造论的因缘。最后成就了佛种。如劝修利益分说: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一)释“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欲,是志欲、希望如此。

  疑,是怀疑、犹豫不决。疑有许多种,如疑佛、疑法、疑师、疑自、疑因、疑果、疑修行、疑涅槃等。讲义说:“求大乘者,所疑大端有二:一、疑法,障于发心;二、疑门,障于修行。

  一疑法者,大乘法体,为一为多?若一,则无异法,生佛平等,何必发弘誓愿度生?若多,则非一体,物我各别,如何得起同体大悲?由是疑惑,不能发心。二疑门者,疑如来教门无量,为依何门修行?若要具依,不能顿入;若依一二,何遣何就?由是惑,不能修行。”

  此种的疑,将使菩提心不发,不能进趣大乘法门,成就无上佛道。如以觉性层次来说,一般凡夫自是有疑;地前菩萨亦尚且于法有疑,不得真解;地上法身菩萨,能证发心不退,才得真信而无疑。至若禅宗所谓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无疑不成佛”,并非指对佛法的怀疑不信,而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践精神,即对于尚未契证的理,暂不执取,不强迫自己相信,必须要等证得这个理是真实不虚,才起真正的信,这是“信证一如”的具体表现。

  邪执,指错误的知见,即由我见所生的各种迷执妄见。如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及六师外道的六十二见,又如圆觉经说的“空实无花,病者妄执”、“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指心相与境界的迷执。本论说:

  “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二)释“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起,是生起。正信,为遣除迷信、邪信,所以说是正信。佛种,就是菩提心,因为只有发菩提心,才能够成佛。

  本论的积极目的,是令众生于大乘法中发起正信的心,能自利利他,使佛法的种子常住世间,永不断绝。

  归敬三宝的作用在于修行,而修行的首要即是发心。六波罗密多经对于发心有一段十分明确的开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至大涅槃,应当先发五种胜心。云何为五?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 种心者,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论将发心分成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三种,与发五种胜心而修行成就的立意相同。

  至于修行的观念可分两种:一是遣除疑执,一是正修行。遣除疑执为对治法门,即对治二见-人我见与法我见;正修行指修施、戒、忍、进、止观五门,及为一些信心怯弱的众生所设的念佛特胜方便。这都须由归敬三宝之时,现前一念心中所起的法性真如作指引,才能成办。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