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 | 作者:唐仲容 [投稿]

四、六位心所:

  识为心王,起时必有相应的助伴,即心所有法,此法有六位差别,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不定心所四,共五十一法。

  (详见《百法明门论》和《八识规矩颂》)

  现在讲心所有法,这里面再提纲挈领讲一下,心所主要是六位心所。遍行一类,别境一类,善法一类,根本烦恼一类,随烦恼一类,不定心所一类,就是一类。将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分开了。心所有法,我们必定要晓得两点:一个是心所。哪一个识、心王,比如前五识,相应心所有哪些?意识相应心所有哪些?第七识相应心所有哪些?阿赖耶识的相应心所有哪些?这个一定要弄清楚。第二点,这里面什么叫遍行?遍行心所是哪些?别境心所是哪些?善心所是哪些?这类心所要把它弄清楚,讲得明白。

  遍行呢,就是遍于八识,这个遍行心所,八识心王都有,这是一个意义;二一个(是遍于)一切时、一切处,不管你八识在哪个地方,它都有遍行心所,不管八识生起来在哪个时间,都有遍行心所,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就是作意、触、受、想、思五种。触、作意、受是感性认识,想是理性认识,思就是造作,就是实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又起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又到实践。这就说明了我们人的生活活动、意识,整个活动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个遍行心所相当重要,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它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几个认识过程,造作过程。

  别境心所就是差别境界,欲、胜解、念、定、慧这五种法,个别境界而生,各有各的境界。境界有差别,这就说明我们的意识活动,我们心理活动的特殊现象。和别境心所不同,遍行心所是恒常都如此,识一生起,它不能例外。这个别境心所呢?它一定要有特别境界才能起。欲与所乐境、可乐的境界它才起,起贪欲,才有希望。胜解呢?要决定境,对于那个境界已经决定了,它才坚决忍可,绝不怀疑。胜:很特殊之义。解:理解之义。坚决认可,丝毫不怀疑,不动摇。念,要曾习境才起念,就是我们过去熏习的那些事,它才能够记忆起,铭记不忘。定,是所观境起。定为什么要所观境呢?假如没有所观境,就像六祖说:“一念绝即死”。因为你观一个境来说嘛,你心专注在那个境里头就叫做定,没有所观境,就不能生定。慧呢?一方面可以说是所观境起,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依定境起。真正的慧依定生,没有定就没有真正的智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就是简择为性,分析一切问题。所以考虑问题就要心里清净,心里不清净,乱如麻,考虑问题就考虑不出来,多想无智慧,心里乱,就想不出来。

  善心所呢有十一种:①信:信有实、信有德、信有能。有些人说:我相信佛法,我是个信徒。那个信徒不是我们光相信佛,光相信法,还有相信自己。信有能,我也能够成佛,佛法的真理我也能够通达。你还要相信自己有能,你才能学佛,所以信有能很重要。②惭③愧:惭就是我们做了不善的事,怕良心责备,而耻为不善。愧就是害怕世间的法律和批评,不去做恶事,就叫愧。惭和愧虽然都是羞耻之心,但是它们有区别。④无贪⑤无嗔⑥无痴:是三善根。⑦勤:就是精进。⑧安:就是轻安,轻安是一种定相。⑨行舍:心行平等,正直无功用,这是一种定境。⑩不害:是一种悲心,不忍伤害众生的生命,不忍损坏人家的财物。⑾不放逸:由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力,严格要求自己修善断恶。

  根本烦恼六:有贪、嗔、痴、慢、恶见、疑。恶见有五种,加上贪、嗔、痴、慢、疑,就成了十种烦恼。恶见有哪五种呢?有身见,有边见,有邪见,有见取见,有戒禁取见。见取是什么呢?本来那个意思是很恶、很错,偏偏把那个见解当成是正确的。戒禁取呢?就是那些外道立的戒,这些戒本来没有什么意义,他偏认为这些意义大得很,如认为要吃多少苦,才能感哪种果,这个就叫戒禁取。疑:对于正法、正理,犹豫不相信。

  小随烦恼十:忿、恨、恼、嫉、害、诳、谄、覆、悭、骄。中随烦恼二:就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掉举、散乱、昏沉、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这个随烦恼主要是依根本烦恼产生的,为啥又要分小、中、大呢?因为它的活动范围有小,有大,有不小不大三类,所以称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这些都是恶心所。烦恼两个字怎么竞呢?烦为烦扰,恼为恼害,它烦扰有情的身心,我们起了烦恼,心里就不安;恼害我们有情,起了烦恼,我们有情就在生死苦海里受苦。

  还有不定心所四:悔、眠、寻、伺。悔又叫恶作。眠,睡眠。寻,总略观察。伺,精细观察。为什么不定呢?它有时属善,有时属恶,有些心所有,有些心所又没有,没有一定,所以叫不定心所。悔:什么是悔?比如我们做了善事,布施了钱财,布施之后又生起悔心,这就是恶的悔。如果当做某件善事而未做,产生后悔心,这就是善的悔。睡眠也有善有恶,《瑜伽师地论》上说:“初夜后夜, 悟瑜伽。”初夜就是晚上十点左右,后夜是五点之后,当中呢?十二点之后就是中夜分,中夜分就要睡,既如理,又如法。但有些人白天打瞌睡,孔子说:“宰予昼寝,斯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寻就是对于一种道理,粗略简单地考虑。伺:对于一种道理,从头到尾,从表及里,从粗至细,由表象到本质,详细观察思维。寻和伺,也有善有恶。比如我们思维佛法很详细,这些寻伺就是善法。有些人看了黄色刊物寻伺就是恶,所以寻伺也通善恶。

  这里再补充一下,什么叫心所?心有心王和心所两部分,心王就是八识,心所呢?就是五十一法,是八识心王生起时,心所跟随它作随从,所以八识为心王,心所就是臣。八识就好比是司令员,心所好比是警卫员。心王一起,心所也就同时起。我们讲唯识,那个识字,《成唯识论》上面有这些话:“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因为每每言识,和心所对住来说呢,这个识就是识,不包括心所;如果没有和心所有法对住谈,那么这个识就包括心所在内。

五、四缘,十因,五果义:

  四缘者:(一)因缘:有为法种子能生现行,现行熏成自种,此二互为因缘,而以种子为主。(二)等无间缘:八识各各自类前念开导紧接无间的自类后念,令其相续而生,此开导力即名等无间缘。同类名等,前后紧接无隔,为无间。此缘即属八识现行,种子前后无此缘义。(三)所缘缘:诸缘识生起得变似境以为所缘,此缘是被认识的对象,上缘是认识义,识所认识的对象是识生起的一种条件,故名所缘缘。此缘有二:①亲所缘缘;②疏所缘缘。亲为识直接所虑托之境;疏为识变境所依的本质,是识间接所缘之境。(四)增上缘:谓有为法能于余法的生、住、成、坏(得)或顺或违起协助作用者,即是其增上缘;无为法是有为法的空性,不障碍有为法的生、住、成、得,亦能为有为法的增上缘。增上缘所属甚广,就其要者而言,主要指二十二根。

  现在介绍四缘、十因、五果。把四缘、十因、五果弄清楚了,你对于大乘佛法里头的因果道理,基本上就掌握了要点。一般人以为佛教讲因果,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这是属于佛法的因果,但是,这仅仅指得是异熟果当中的一部分。佛法的因果贯穿世出世间,整个宇宙,都在因果规律这一面大网里,任何小地方,也是种种因果复杂错踪的连锁。所以,佛法的因果规律很广泛,很深入,不光是一般人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一点。那么这个因果呢?果有五,因有十,缘有四。五果根据十因而来,十因根据四缘而来。我们要弄清楚佛法的因果,先要弄清楚四缘。

  这四缘第一是因缘,因缘有二,一部分是种子,一部分是现行,但是呢,以种子生起现行为主。两者虽然是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主要是种子为主。虽然两方面都是因缘,但是侧重于种子。这个因缘里头的种子,有名言习气,有业习气,有二取习气这三种。名言习气有表义名言,有显境名言。表义名言指语言文字的种;显境名言指语言文字所诠表的那些事物的种,比如我们说色,那个名言指的是色,具体的色法种子就生起自己的色法,名言种子生起名言,显境名言里有物质性的,有精神性的。二取习气主要是我执、法执。我们众生无始时来颠倒妄想,执我执法。这个我执、法执它熏习也有种子--那种我执法执的习气,这个习气就表现在烦恼障、所知障上面。还有业习气,就是我们前六识造的善、恶、无记业,无记业势力微弱不能熏习成种,善恶业能够熏成种,熏成种的,就叫业习气。所以种子来说就是这三种习气:名言习气、二取习气、业习气。名言习气就是主要的因,业习气就为内里面主要的缘。二取习气有一部分是因,一部分是缘。所以唯识讲内因缘生法,内因缘就是有为法,有为法材能做因缘,无为法不能做因缘。有为法中的现行一部分成为种子之因,种子又生起现行,成为现行之因,有为法中这两个部分都能做因缘。

  四缘第二个缘就是等无间缘。等就是同等;无间就是前后衔接,中间没有间隔,这一个法就能为后起之法的因。比如意识来说,前一念意识能够开导接着它生起的后一念意识,就叫无间。同类生同类法,所以叫等无间缘。它前头紧接着的那一念就能为后一念的开导依,所以,后头那一个就以前头那一个为等无间缘。你们说,眼识能为耳识的等无间缘吗?好了,不能。阿赖耶识能为七识的等无间缘吗?也不能。它有各类,各是各。那么,头一念的意识能为第三念的意识的等无间缘吗?不能,因为中间有了间隔。

  四缘的第三个缘是所缘缘,上一个缘是认识义,底下的缘字是条件义。识所认识的对象就是识生起的条件,所以叫所缘缘。比如眼识见色,没有色,眼识就不能生,所以色就是识所认识的对象,是眼识生起的条件,是眼识的所缘缘。耳朵要听声音,声音就是耳识的所缘缘,其它识的所缘缘也是这样。但是,所缘缘里有两种,一种是亲所缘缘,一种是疏所缘缘。亲所缘缘:是这个识直接变现,来为它直接所缘的境界,是这个识认识它自己变现的直接认识的对象。疏所缘缘呢?是识直接的对象所依的本质,是认识能力间接认识的对象。疏字是间接义,亲字是直接义。亲自缘的境,亲自认识的对象就叫亲所缘缘;间接缘的境,间接认识的对象就叫疏所缘缘。有时候,一定要有疏所缘缘,才能有亲所缘缘,如像前五识来说,前五识缘境,一定要有疏所缘缘,它才有亲所缘缘。比如说,你们要见到我这个人,我这个人就成了你们眼识的疏所缘缘,如果没有我这个人,你们的眼识就不能变现我这个人的相状。所以对前五识来说,它的境界既有亲所缘缘,又有疏所缘缘。它的疏所缘缘主要依靠第八识的境界为它的疏所缘缘,它缘八识变现的境界呢,它才能起色、声、香、味、触,为前五识亲自的所缘缘。所以,前五识来说,所缘缘是必具亲、疏两种。它(阿赖耶识)没有亲所缘缘,前五识就没有疏所缘缘。第六识就不然,有时候有亲所缘缘,也有疏所缘缘,有时候就只有亲所缘缘。什么时候有疏所缘缘呢?五俱意识嘛,它与五识同起,它就有疏所缘缘,同五识一起见境界,五俱意识既有亲所缘缘,又有疏所缘缘。独头意识、定中意识、梦中意识、乱意识呢?不一定就有疏所缘缘,往往都是只有亲所缘缘。如一觉醒来,心里想到一些境界,如思乡之心,想到家乡情景,这时就只有亲所缘缘。所以意识来说,除了五俱意识之外,其它意识生起时,多半都只有亲所缘缘。第八识来说,有时候有亲所缘缘,也有疏所缘缘,有时候只有亲所缘缘。如我们的第八识缘其它有情的根身器界的时候,一定有疏所缘缘,否则就不能变现其它有情的根身和扶根尘,一定又有亲所缘缘,又有疏所缘缘。那么八识缘种子的时候,它的境,第八识的境有三种,所缘缘有种子、根身、器界。它缘它熏习含藏的种来说,那个种就只有它的亲所缘缘。所以,第八识有时有亲所缘缘,也有疏所缘缘;有时就光有亲所缘缘,没有疏所缘缘,有时两缘具备。第七识来说呢?一定就有个疏所缘缘,为什么呢?它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执为自我就是它的亲所缘缘,第八识的见分就是它的疏所缘缘。第七识来说,经常都是二缘具备。这当中,前五识二缘具备。七识经常都是二缘具备。阿赖耶识有时具备二缘,有时就只有亲所缘缘。第六识也是有时二缘具备,有时就只有亲所缘缘。这个所缘缘,你们要晓得,这个亲所缘缘是它自己变带而有。《成唯识论》上说:“是带己相”,是自己生起来夹带有一个亲所缘缘的种子,跟它同时。见分起就夹带相分种子同时现行,它是自己变现的。那个疏所缘缘,就不是它直接变现,就不是它自己所缘的。前五识的疏所缘缘就是第八识的亲所缘缘。第六识的疏所缘缘是前五识的亲所缘缘,因为意识起思维分别,是依眼识、耳识所见所听的来思维分别,所以它依前五识的境界为它的疏所缘缘。

  四缘中的第四缘就是增上缘。增上两个字就是增添力量之义,使它向上发展,向上升起来。如人上坡上不上去,有个人推他上去,就是增上的力量。增上缘,就是有为法当中,对于其它的法的生起、生住,有些时候的成就,有些的获得,都起着协助作用,凡是对事物的生、住、成、得起协助作用的,这就是它的增上缘。生:是指有为法中(像一些植物)的产生。住:事物产生后还有住一阶段,如麦子生起到成熟,还有经过几个月住的阶段。成:就是成就。得:就像我们在社会上获得一种利益,都需要有增上缘。这个增上缘任何法都必然要具备增上缘,这个增上缘虽多,但佛法里头就其主要而言,主要指的是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男根、女根、命根,我们人身上有九根;还有受里面的五根,苦、乐、忧、喜、舍;还有信、勤、念、定、慧;还有三无漏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俱知根。这二十二根,我们人、有情来说,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男根、女根、命根。我们感受来说呢,就是苦、乐、忧、喜、舍。至于我们修佛法,修道谛的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三无漏根这些都是净法。所以这二十二根,通有为法,也通染法、通净法。增上缘多得很,主要来说就是这二十二根。

  这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心法、心所有法生起必然要四缘,色法生起必有二缘,即因缘、增上缘,无等无间缘和所缘缘。

  十因第一个是随说因,依语依处,就是随说因。随说就是随见闻觉知而言说。随说因为什么要立为第一?因为一切法之生靠因缘种子,随说因就是起见闻觉知起言说,就有表义因缘和显境因缘--名言习气,因为随说才有名言习气,所以立为第一。

  第二个是观待因,观待是领受依处,才有观待因。待饥就有食,待渴就有饮,说明我们的生活,是相对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是相对为因缘引生,无相对就无有缘生。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都是相对而有,说明唯识讲十因都是根据现象界具体事物,来研究决定的。所以科学不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唯识是讲现实,像随说因是见闻觉知起言说,也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事。观待因是领受依处,因为我们渴了就想喝水,饿了就要吃饮食,也是从生活上看到实在的事情,产生的这个观待因。所以唯识的因缘生法是建立在现实的具体事物上的,不是抽象的东西,不是想象的东西。开头所说的这个随说因和观待因,就是一切缘生法的基础,所以这两个因列在十因的前面。没有随说因,就没有名言习气;没有观待因,就不能发现这个因果规律,相待而有,事物都是相待而有。

  第三个是牵引因,习气依处。习气就是熏习的种子,习气依处就建立牵引因,如何牵引呢?这个习气还有待缘才能够产生,才能起作用,不待缘,缘还没有聚,光有习气还不能起作用。比如农作物存在仓库里是种子,但是还没有播到田里去,没有生果的条件,还不能生果;虽然还没有播到田里,还不能生果,但它能牵引远果,牵引后面的果。所以习气依处就引起牵引因。牵引因是引后头的果,不是马上直接生果。如像仓库里的谷种、麦种一样,不是马上能生,但是能牵引后头的果,麦种点到田里,慢慢就要发芽。种子还没有生果,还要待缘的时间,就是牵引因,但是它能够引起后头的果。

  第四个是生起因,是有润种子依处。为什么叫有润种子呢?种子要等条件来滋润它,它才能生。那么种子既已得了条件滋润了呢,马上就生果。这个生起因和牵引因不同之处在哪里呢?牵引因是未得缘的种子,生起因是既得缘的种子,它已经得了缘,就像仓库里的种子已经撒到田里了,得到了肥料、阳光这些条件,就叫有润种子依处,马上就要生果。它就能够引生正果,引生是马上就生果,这是生因。所以牵引因和生起因两个不同,就是这点,一个是种子还没有得缘,一是种子已经得缘。

  第五个是摄受因。摄受因就包括的很多,有几个依处,有等无间依处,有境界依处(就是所缘缘),有根依处,有士用依处,还有真实见依处。什么叫摄受呢?把这几个依处摄受拢来,它能够产生果,摄受就是摄受这几个依处,除了种子以外,其余的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士用因,真实见依处这些,摄受拢来,产生的果,所以叫摄受因。摄收等无间缘依处、所缘缘依处、根依处就产生世间因:心法、心所有法;摄受士用依处,就产生世间的工业、农业、生活用品;摄受真实见依处呢?就产生出世的离系果。

  第六个就是引发因。什么叫引发因呢?它就是依的这个随顺依处,什么叫随顺呢?就是这一个能够随顺那一个,引起那一个生的果。举例来说,有了本钱,就可做生意,赚的钱就是随顺依处,因为有了随顺依处,它才能够引发,才能引发后头的果。没有随顺依处,没有基础,就不能引起后头的果。引发就是由前一个低级阶段引起后一个高级阶段。我们的烦恼现行,有低级、中级、高级。低级对高级来说,就是随顺,能够引起高头的增长,引起上面的发展,善有善的发展,恶有恶的发展,经济势力有经济势力的发展,文化生活有文化生活的发展,引发因就得等流果,平等流出来的。

  第七个就是定异因。什么是定异?因为一切法各由自种生,它的果各不相同,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各有各的因,所以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又叫功能差别。色法生色法,色法里头地的种子生地大,火的种子生火大,水的种子生水大,,风的种子生风大,各是各的自种;善法里头,信种生信,惭种生惭,愧种生愧。哪样种子它就生哪样法,所以它就定异,自种生自现行,各不混淆,这就是定异因。一是没有定异因,因果就没有个系数,那就没法掌握;二是没有定异因,那因果就没有一定了,所以就有定异,哪类种子生起哪类现行法,有一定。就拿我们修行来说,我们布施的功德,就感以后布施的财富,生活资粮丰富,这是我们布施所感的果;我们施法呢?以后感的国就是智慧增长。各有各的因,感各有各的果,这个没法代替。梁武帝当了一阵皇帝,又要去当出家人,和尚当了几个月,那些臣子又出钱把他买回来当皇帝,他这样做,结果还是在台城饿死,为什么呢?他不懂因果,当皇帝就要当个好皇帝嘛!你对老百姓施仁政,把政事办好,为什么要去当个和尚呢?隋炀帝受了菩萨戒,就不该感杀身之祸,为什么还被杀了呢?受了菩萨戒就应该修菩萨行嘛!但他做的是暴虐老百姓的事,就要感暴虐老百姓的果,哪种因感哪种果,这个没法代替。哪种因感哪种果有一定,所以叫定异因。

  第八个是同事因,什么是同事因?就是因为有种子,有增上缘,有所缘缘,等无间缘,这一些因缘一齐汇合拢来,共同生一果,如象我们眼识生起来有九缘,这九缘里有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这些结合拢来,同生一果,就叫同事因。定异呢?就是果有差别嘛!因有差别,果就有差别。同事呢?因来说,具备了同几种的因,同生一种果,同事因和定异因恰恰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第九个是相违因,和合依处是不相违因,不和合依处就是相违因。和合依处是一切条件和因两个融合拢来,不矛盾不相乖反,就是和合依处,和合依处就不相违。不和合依处就是矛盾,就是相违因,相违因就是相反的因生的果。因要随顺,为什么相反的因能生果呢?有些因恰恰要相反才能生果。有这样的话:“因忧启圣,多难兴邦”。国家多难反而能兴邦,如越王勾践,他因为亡了国,做了俘虏,受下贱之苦,十年耕织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就把吴国给灭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有这样国的侵略,有那样国的侵略,如菜板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由于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把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日本打垮了,赶走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这就是多难兴邦,这就是相违因起的作用,所以有顺而起作用的,也有反而起作用的。

  因嘛就有这十种,果呢?就有五种,哪五种呢?第一个是异熟因、异熟果。为什么叫异熟果呢?异熟就是过去造的业,熏习的种子,感现在的果;现在造的业,熏习的种子,感未来生的果。这个就叫异熟,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变异而熟,有这么三个意义为异熟果。因与果不同时,我们今生这个人,身体的高矮,或是猪深身、牛身,决定于什么时候的因呢?过去世的因。我们今生造的业,又决定什么时候的果呢?未来的果。这个就叫异熟因,感异熟果。第二种果是等流果。什么是等流果呢?平等流出,,就是果同因两个相似,因果同类叫等流果。如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就是等流果,我们眼识熏习的眼识种,眼识种又生眼识,就叫等流果。第三种果是增上果。什么是增上呢?就是用力增力量,使它向上发展,就是增添、助力、协助的力量。如像我们修这个房子,要靠什么呢?要靠工人增添,还有烧砖、烧瓦的人,这些都是增添力量。我们吃的饭呢?也属于增上果嘛!你要靠农民种的谷子,要靠工人制造的锅,还有燃料、水这些增上缘生起的果,叫增上果。第四种是士用果,有两种,一个是人士用,一个是法士用。人士用如工人、斧头、木料、各种生产工具等等,士指的人,用工具产生的果,凡属我们现在用的工业品,都是士用果。所以士用果就包括社会上的生产,生产用具,生活用品。什么是法士用呢?每一件东西,每一个法它也能够起一定的作用,比如人用斧头砍木头,就是士用果。那个斧头对木头来说,它起的作用就是法士用。第五种果是离系果,离系果是出世间法,无漏法,无漏善法就叫离系果。系,就是束缚。我们有情就被烦恼,被业把我们拴缚住了,就解脱不了,就被缠缚在生死苦海里流转。离系就把这些烦恼障、所知障断了,拴住我们的绳索就没有了,就解脱了,离了系缚,离系果就是无漏果。

  四缘、十因、五果,看起来好象各是各,实质上五果来自十因,十因来自四缘。因缘就产生哪些呢?就产生等流习气、牵引因和生起因,就靠的因缘势力,牵引因里业种子这个因缘就感异熟果,它的因来说,从这个缘来说都是从因缘里头所产生的。增上缘呢?就感的增上果,增上果里的缘就多了,有随说因、观待因,这些都属于增上缘;还有相违因、不相违因,这些都属于增上缘的果。所缘缘、等无间缘呢?就引起摄受因里头的士用依处的果,和这个根依处的果,这就是士用依处和根依处当中的摄受因,引起的士用果和一部分增上果。摄受因里头的真实见依处,就引起离系果,所以摄受因里头生起的果还比较多,除了因缘生果以外,还有增上果、 士用果、离系果都在摄受因里头。所以十因来说,依四缘产生。五果来说,就依十因产生。异熟果依的是牵引因;等流果来说,主要是依的生起因和引发因;士用果来说,依的摄受因里头的士用依处;离系果,也是依的摄受因里头的真实见依处这一部分。所以十因、五果、四缘呢,是相互贯通,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要懂得佛法的因果规律,十因、五果、四缘很重要。懂得了这些,世间法的因果规律懂了,出世间法的因果规律也懂了。

六、三自性义:

  三自性即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三法。凡夫犹有无明邪见,遍于染净诸法,依名取相,分别执着,妄执种种人我和种种法我,名遍计所执,第六第七两识是能遍计,一切有为法是所遍计。我法二执,能所二取,统属外境,是遍计所执。若修行人于无为法不达空性而执着定法,亦属法执,由斯无为亦所遍计,但所遍计主要指有为。依他起性主要指因缘所生之法,“他”字指因缘说,凡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故名依他起。因缘所生之法虽无量无边,而统摄于唯识。因一切法皆由识内因缘所生,识本身亦不例外,故唯识是缘生的唯识,而缘生是唯识的缘生,所以依他起性主要是以识为体。圆成实性是指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之空性而言,此空性遍于世出世间,有为无为,故谓之圆;本来如是,现成而有,故谓之成;此是无颠倒理,真实不虚,故谓之实。此圆成实亦名真如、法性、实性、法界、真谛、胜义、无为法等,此就主要而言。理实无分别智,无漏有为缘真如时时如如相应,能所双忘,亦圆成摄。

  现在介绍三自性,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什么是遍计所执自性呢?遍,当周遍讲;计,就是分别执着。对一切法,当我们周遍计度分别执着有时,就产生种种的我相,有实在的种种法相,这个就叫遍计所执。遍计分能遍计和所遍计。什么叫能遍计呢?就是第六识和第七识能够分别执着一切法,所以第六识和第七识又名叫能遍计。所遍计呢?就是一切依他起相都是所遍计,所分别的。有了能遍计,又有所遍计,自然就产生一个遍计所执,有所执着的,周遍计度,在一切有为法上周遍计度,分别执着有种种我相、种种法相。对于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生命体,执为实在有的,这个就是我执。把一切从因缘生的事物,执着是真实的,认为每一件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真实不虚而有的,这就是法执。我执和法执统称为能取所取,就称为外境。以我们的心执为真实不虚,就是能取,以我们所缘的境执为真实不虚的,就叫做所取。所以我法二执就称为能取所取。这个能取所取呢,又叫做外境,怎样叫外境呢?认为我们所见的一切事物都是离开我们心以外而实有的事物,就叫外境。离识,就是认为离开识格外有。在唯识的观点来说,就是一切法皆不离识,所以一切法都叫唯识。但是这个外境呢?认为一切法离开识而有,是识以外实有之物。二取,外境,它的体就是我法二执,我法二执就是遍计所执。我们众生呢?时时刻刻都在遍计所执当中,有了遍计所执,就有颠倒梦想,我们众生时时刻刻都在颠倒梦想当中,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第二个是依他起自性。“他”是指的因缘,依因缘而有的法,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缘生起的法。因为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它自身来说,没有实体,要依因缘产生的这样一件东西,所以就叫缘生法,依他起性就是缘生法。那么,这个缘生法又是什么呢?缘生法的实质是什么呢?缘生法的实质是识,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识的内容包括很多,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还有不相应行法,所显的空理无为法。这些都是在识里头,识字来说,包括得宽,凡属不离识的法,都在识的范围之内,所以这个识就是指的一切缘生法。那么,一切法都是从缘生,缘是指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这些都是识内的,所以四缘都是唯识内,内因缘产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从识内因缘所产生,识本身也是从内因缘所产生。所以唯识是缘生的唯识,离开缘生法就没有唯识。但是缘生也是唯识的缘生,离了唯识没有缘生法,离了缘生法也就没有唯识。所以依他起性的法,就是因缘所生的法。因缘生的法,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是识。有颂曰:“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分别就是识嘛!“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所以分别就是识。依他起自性,因缘所生的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指的识。识又指什么呢?识就包括得宽了!识呢,主要是指的心法,一切众生的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这就是依他起性的法,指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就是指识。它是不离识而有,是识内因缘所产生,所以叫识,依他起性主要是指的识。

  圆成实自性,单讲圆成实三个字,圆就是圆满,圆满包括一切法;成呢,指现成,它不是从因缘生,本来就有的,就叫圆成,它是现成就有的,不是从因缘生的,圆满现成。实呢?就是真实不虚,是说这一个法呢,是圆满现成,真实不虚的法。它和依他起性的关系如何呢?它就是依他起上,离开遍计所执,那一种清净性,那种我法二空的空性,也就是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实相,也就是我法二空的真理。依他起上,遍计所执了不可得,没有遍计所执上的我、法性也就是依他起上的真实性,那个真实性就叫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有种种名称,名叫真如、实性、实相、法界、法性、真谛、胜义谛。圆成实是什么法呢?是无为法,和依他起性不一亦不异,不一呢,就是各是各,依他起性是有为法,圆成实性是无为法,两个法各是各,所以叫不一。不异呢?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实相,离开依他起性,就没有圆成实性,离开圆成实没有依他起,二者又不异。圆成实和依他起不一亦不异,也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从因缘所生的实事,一个是从因缘所生显现的那个空理。你说是一个,又不是一个;你说是两个,又不能截然划分。《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就是依他起性,五蕴上的空性就是圆成实性,这个空和五蕴,不能说是一个,也不能说是两个。依他起性是唯识相,圆成实性是唯识性;唯识性也好,唯识相也好,统称为唯识。遍计所执呢?就是不达唯识的道理,把唯识上的种种幻相执为种种真实之物,把唯识从缘所生的种种境相,执为真实的实在境物,就叫遍计所执。三自性的大体内容,基本概念就是这样的。

  唯识相和唯识性是不是有的呢?都是有的,唯识相的有是如幻而有,有个幻相;唯识性之有,是真实有,实在有这个真理,绝对真实。一个是真事,一个是真理。遍计所执体相都是无,它本身来说,就是我法二执,就是外境,就是能所二取,遍计所执里头有能遍计,有所遍计,有遍计所执,有这三部分。能遍计是第七识和第六识;所遍计是一切有为法;遍计所执呢?就是我法二执,外境,能所二取,《心经》上指出的颠倒梦想是什么?就是遍计所执。我们要成佛,要做个大觉,首先就是要去遍计所执,要去我法二执,要去外境,要去能取所取。所以加行位的菩萨,观能取空、所取空,主要就是破遍计所执,破迷开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