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与僧团的关系

智随法师:僧人与僧团的关系

  佛法的衰败从哪里开始呢?根本来讲,就是从僧团开始的。佛不会衰败,法不会变化,但僧会变化。之所以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就是因为僧的变化才有这样的划分。

  正法时代的出家人持戒清静、明白教理、修行证果的很多,这样的僧团是和合的,所以称为正法时代。

  到像法时代,有教、有行、无证,但外在上还是和合的。虽然证果没有了,至少教还在,基本的行法还在,僧团也算是清静的。

  到了末法时代,有教、无行、无证。没有行法的时候,就很难保证和合。僧团和合不和合,根源在人,是由每个人的素质决定的。一个团队的好坏,跟每个人的素质有关。素质高的团队,僧团内部就比较和谐;素质差的,是非矛盾就难免。有些人说是风水不好造成的,这个殿堂建得不好,山门没有开好,或者哪里缺了一点,左青龙,右白虎,哪里低了,要压一压。这是从风水角度讲的,不是根本之因。根本的原因是僧人的素质决定的,是非起于内在,不是外在引起的。不是这里低了,这个山门不好,就起烦恼了,是因为我们没有转境的能力。能转境的话,风水最不好的地方,都能建立和合的僧团。

  释迦佛早期不建寺院,随便在山里面打坐就行。佛不会先看看哪里风水好,就住在哪里。出家人本身素质高的话,在任何地方风水都会好。佛是无所住的,早就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没有哪一个地方是真正的好风水。

  下面就来说明一下僧人与僧团的关系。个人跟僧团是一个什么关系?现在很多人强调个性,不太注重团队。这两者是矛盾的吗?释迦佛的十大弟子,每个人都是个性独立的。阿难尊者,多闻第一,记忆超强,没有人能跟他比。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从出家一直到晚年都坚持苦行,也很少有人能跟他比。富楼那尊者说法第一。这就是每一僧人的个性特长。

  每个人虽有个性,但大家在一起依然是和合的团队,而且是世间最好的团队。个人和团队的关系既是和合的也是独立的。并不是说和合之后就没有独立性,或者就不能自由发展,佛门并不是这样的。和合的团队并不互相牵制、互相干涉、互相排斥。佛门僧团和世间团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此。大家在一起,就像树林一样,每一棵树都可以独立生长,能长多高就看你的本事,彼此之间没有妨碍。

  僧人和僧团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不管是什么风格。一个人要是跟不上团队的步伐,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形象。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公平、正义的态度,要让每个僧人都在佛法的熏陶下接受管理。

  管理不是只管不听话的人,或者盯着没受戒居下位的人,或者是弱势群体。有人说越听话越被管,如果有这种认知,则说明你把自己排除到僧团之外去了,也说明对“僧”缺乏基本的认识。

  僧和僧团的关系——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就像一滴水和大海一样。一滴水、一个人没法生存。如果不接受管理,也不能成长,你就永远是一滴水,最后变得没水了。

  道心就是这样的,刚开始很强,一段时间以后受不了,就独立住山去了。住着住着感觉太苦了,就又下山回家去了——道心慢慢变弱了。

  初学佛的人道心很强,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弱了。什么原因呢?就像一滴水,离开团队,这一滴水没法独立成长,一滴水不可能变成大海。

  蕅益大师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想弘扬戒律,振兴佛法,他一个人都是独木难成林,都无可奈何。这就说明一滴水不能成事,哪怕你修行再好,独自一个人也不足以兴起僧事,兴起弘扬佛法之事。

  僧事就是一个团队,集体决定其运作。如果不具备团队的话,很多僧事都推行不了。现在的寺院绝大多数只有两三个人、三五个人,怎么去举行僧事?根本不可能。

  古人讲,宁可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修道,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大庙有僧团在运作,你在那里睡觉,也许都能睡开悟。在小庙里面修得很努力、很精进、很用功,也很难有大的成就,无非是自由一些。

  古代的祖师大德有几个是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成就的?所有祖师大德几乎都是在大丛林里面成长起来的。

  大丛林才能锻炼人、磨练人,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任何一个人,能力再强也都不可能超越一个团队。团队形成的气候超越所有个人的能力,除非是圣人

  团队里面有几个综合素质强的人,大家一起运作推动团队的运行,才能管理好僧团。像蕅益大师能力这么强的人,都没办法独立支撑一个团队。

  这就是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也是一棵树和一片林的关系:一棵树不足以成林;一棵树离开森林也难以成为大树,很容易被砍掉。在大丛林里面,一棵树才会得到相应的保护。

  极乐世界是圣人的世界,佛和僧都是圣人。我们这个世界都是凡夫,想找到一个好僧团不容易。越到末法时代,佛法越衰微,僧团和僧人素质都普遍偏低,要成就就更难了。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圣人,净土教法是解脱成佛之法,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都是圣人,这样的僧团才是真正的、严格的和合僧伽

  往生西方之后个人自然融入团队。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就跟大海一样的深广。净土法门最能够体现这一点,都是念阿弥陀佛,都是无量光无量寿,都融入佛的光明寿命当中,没有自我了。所谓的僧,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僧”的意义了。所以“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僧最终是要成佛,出家的目的是要解脱成佛。净土法门每个人都融入佛光里面,跟佛融为一体了。那还有没有我们自己?没有,经典所说:“无我所心,无染着心,无系缚心。”没有我们自己,还要不要接受管理?说要或不要,都说明还是有自己在。极乐世界没有管理的问题,大家都是随意自在的“上供十方诸佛,下化无量众生”,任何人都融在法中,法即是我,我即是法,哪里还需要别人来管理。

  个体和团队融合后就是不即不离的关系。极乐世界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是不即不离的,他可以跟阿弥陀佛融为一体。但他也有个人意愿:从因缘来讲,观音菩萨随处应化,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度众生。圣人之间就是不即不离的关系,所有的诸佛菩萨都是这样的,既是高度的融合,又是完全的独立。如经典所说:“除其本愿,自在所化。”我们看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国土,佛与佛之间没有不和谐,都是清净如法的,都是光光无碍的,这就是圣人和凡夫的差异所在。

  所以,出家修行,首先目标要清楚。你跟团队是不即不离的关系,要依附团队,要融入团队。团队要成就大众,是要大家和合安住于佛法当中作为前提。

  不得已的时候,佛门也有惩罚。说明我们的素质已经低到只能靠惩罚了。

  佛陀时代,没有听到佛惩罚谁(当然有教育、有默摈的)。早期的历史不太清楚,至少到明朝时期就开始有惩罚制度了,明朝莲池大师制定的管理规约里就提到当时要罚单金。如:不参加早晚功课,扣多少钱;不从事佛门的事务劳作,扣多少钱;缺一场佛事,扣多少钱,诸如此类的管理办法。

  看古代祖师的著作、传记,会了解佛教从古到今的演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莲池大师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身为一代高僧,也被认为是开悟之人,建的道场也相对清净如法。但是他为什么还制定这样的惩罚制度呢?这说明僧团管理是需要靠这种方式才能够推行,不然的话都维持不下去了。这是僧人的素质决定的。

  经典里讲:正法时代,持戒修行最差的人,都超过像法、末法时代持戒修行最好的人。把佛陀在世的六群比丘随便找一个人放到现在这个时代,马上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成群结对地要去朝拜他。

  大家可能以为佛陀时代的六群比丘挺调皮、不守规矩的,像提婆达多是不是罪大恶极,一点不守规矩的人呢?提婆达多拿到现在这个时代,你会把他当作佛,没有哪个人会怀疑他。他修苦行比其他人厉害,有神通。阿难尊者告诉他怎么修神通,他就修出了神通。我们这里有几个人有神通?当时的苦行僧迦叶尊者,持戒非常严格。提婆达多团队的人,持戒并不比这些苦行僧差,比普通人要严格多了。这样的人在末法时代,绝对会被我们这些凡夫当作佛再来看待。正法时代随便一个人,即使是持戒修行最差、最低的,最不能修行的人,来到我们这个时代都是鼎鼎有名的高僧大德。可想而知,到末法时代,人的素质已经差到什么程度了,所以我们要生惭愧心,认识到自己的真实状态。

  这就是关于僧人和僧团的关系说明,身为出家人,要了解这一点,依附、融入团队来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僧的意义与守则》(二)

  2019年9月讲于木鱼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