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五德

智随法师:沙弥五德,沙弥应具足的五种德行

  南无阿弥陀佛。

  前面介绍了戒律的一些基本常识,下面对“沙弥”这一身份相关内容作一说明。

  关于沙弥身份,虽然我们在座的都经过了这个过程,但是有很多观念、意义并不是很了解。

一、“沙弥”的内涵

  先看第一点,关于沙弥身份的说明,沙弥的内涵是什么。

  佛门里面总共有七众弟子:在家男女二众,出家有五众,总共称为七众。出家人一般可能称为四众: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其实还有一个:式叉摩那。式叉摩那是女众,就是沙弥尼和比丘尼之间的一个过程,叫式叉摩那尼。受了沙弥尼戒之后还要新增六法,成为式叉摩那尼,经过两年之后,才能去受比丘尼戒。所以出家众是五众。但因为现在沙弥、沙弥尼剃度之后都没有正式受戒,实质上式叉摩那尼就不存在了,因为戒都没有受,后面这个过程也没有。所以相对来说,现在只有沙弥尼和比丘尼之分。可能个别比较严格的地方还有式叉摩那,一般寺院都没有这个过程了。式叉摩那尼有两年时间专门来学习戒律,是在沙弥尼戒之上又新增六法,当然这六法现在也没有通行,就不细说了,想知道的可以去查一下。像沙弥尼戒、沙弥十戒,实际上都是比较重的,那么新增六法就是比较轻微一些的,增加的一些内容。

  “沙弥”是印度的梵音,就像“般若波罗蜜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样,是梵音的读法。沙弥这一词早期翻译的时候也是按音译的,后来才有意译。意译有三种说法

  第一个叫“息慈”。大家可以翻到《沙弥律仪》的第一段,莲池大师也有说明:梵语“沙弥”,始译“息慈”。“息”是休息的息,“慈”是慈悲的慈。这是南山律道宣律师意译的,也就是说道宣律师把“沙弥”翻译成“息慈”。

  “息”就是息世间的染污、染著。我们人在世间都染了很多习性,那出了家之后首先就要“息”——就是放下,放下世间的执著、染污,比如很重的贪嗔痴,世间一些很重的习性。出了家就要放下世间的染污而慈济众生。“慈”是慈悲众生,出家人要有慈悲心。佛门有句话叫:佛门以慈悲为怀。沙弥身为出家人,最开始就要养成慈悲之心。慈悲心就跟后面很多戒律有关联,比如护生,不杀生。不杀生涉及到很多护生,连昆虫、蚂蚁、微小之物都要爱护,这个就是养慈悲心的一个基础。这是第一重意思。

  第二个意思叫“勤策”,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古代对佛法名词名相,每个大师翻译的意思不一样,取义不同。一个词有多种意思,但是翻译时不可能把几个意思都翻译出来,就只能选择一个词来代表。“勤策”,勤是精勤,精进,精进不懈的意思。出家人就是不能偷懒、躲安、懈怠,要时时警惕自己,要勤策、上进、求道;“策”是策励自己,避免造恶,贪染世间的这些习性。激发自己要断世间的染污,精进于求道,所以叫“勤策”——策励自己,鞭策自己。沙弥要时时督促自己要求上进。

  “勤策”和“息慈”,角度不一样,实质上意思有相通的地方。要放下世间的染污,要慈悯众生;要做到这一点,就时时要有勤策的心。一是从行为上讲,一是从态度上、心态上讲。

  第三个意思叫“求寂”,是唐代义净法师翻译的。中国四大翻译家当中有一位就是义净法师,在玄奘大师之后。“求寂”,求,就是上求。出家之人目的是什么呢?求寂。这里的“寂”是寂灭、涅槃的境界。沙弥是要追求寂静、涅槃的果位,佛门有句话讲“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即有此义。沙弥虽然很小,刚刚出家,但是发心要高远。

  所以不要小看沙弥,也不要小看出家人。出家人的发心和世间人不同。世间人发再大的心,都脱离不了世俗。出家人或许年龄小,出家时间短,身份还是凡夫,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心变了,出家人是来求解脱之道的。

  出家人的尊贵就在于此,称为“三宝”,为什么称为“宝”呢?哪怕出家人还是凡夫之身,但是都与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天天在名利、染污之中,虽然也有求道之心,但是求道之心和外在的行为是很矛盾的。又想解脱,又想成佛,但是实际上,做的事情都是世俗的事情。而出家人虽然是沙弥,但是内在发心和外在事相是统一的,这就是出家尊贵的地方。内在发心要解脱成佛,外在事相上,包括日常行为,都是跟求道相关联。出家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佛门的所作所为,都是来助成佛道的。

  在世间的话就不可能,你不想上班不行,不贪嗔痴也不行。不造业,不杀生,不做违背戒律、因果的事情很难。当然佛门也难,但相对来说,佛门是比较清静的一个地方。有很多人说出家跟在家都差不多,环境、面对的人事也很烦恼,事实上是不一样的。因为目的不一样,用心不同,所作所为也不一样。怎么会一样呢?这只是我们自己认为,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出家内在的意义。生在末法时代,出家在家都不容易,好在有净土法门,可以念佛往生,无论出家、在家都能解脱。就个人而言,出家还是比在家好,无往生之忧,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佛法中,为佛法献身,为法门做事。

  从“沙弥”这个名词的三种意思来看,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佛教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思,但是翻译的时候只能选一个词代表,表达某一个意思。“息慈”也好,“勤策”也好,“求寂”也好,都是说明沙弥具足的内涵。这说明印度的语言也是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跟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类似的一面。

  不过,佛教因为很专业、独特,佛教内在的很多意义,在中国固有的文化观念里面是没有的。在翻译中由此产生了“格义”现象,佛教某些词语在中国没有直接对应的,只能找相似的词来对应。后来佛教翻译比较成熟了(鸠摩罗什以后),才开始不用格义了,也不用在世间找相关词语,佛教自创了对应的词语,按照其本身的意思来翻译,或将旧词附以新意,或用音译的方式处理多义之词。如此一来,基本上避免了利用儒家、道家的原有名词概念,意思就完全独立了。

  “沙弥”这三种意义,前面两种翻译是从因地来讲的,从沙弥发心、出家的这种初心来讲的。所谓要息世间染污,要养成慈悲之心,这是从因地修行过程当中来讲的;勤策也是一样的,激励自己要有上进之心,要避免自己贪染世间这些五欲六尘。第三个翻译“求寂”,就是从果地来讲的,求无上涅槃,证果,求大涅槃的境界。这是沙弥和所有出家的人,乃至学佛的人,大家共同的一个终极目标。

  所以发心出家,第一步就要正。有人发心出家就是为了清净,那当然也能得到一些清净;有些人出家是为了生存,世间过得很苦,像谛闲大师的那个徒弟,在世间活不下去了,“师父啊,我没饭吃,生活很艰难,我能出家吗?”

  像这些出家的发心跟佛门的终极目标是不一致的,有或近或远的距离,不过很多人有因缘也出家了,所以出家第一步教育就是要从这里开始。

  沙弥走入佛门之后,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目标。出家人的第一步就是要端正心态。心态要正,目标要明确。如果心态都不正的话,很多人连方向都没有了,难免就是混日子,就这么将就着过,或者是忙于事务,乃至经忏佛事等。因为没有目标,也没有人来教育。

  这是关于“沙弥”的意义说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