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为宗,学戒为辅

智随法师:念佛往生为宗,学戒为辅

  今天讲第一个内容:对律宗作一些介绍。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戒律。戒律的来源,戒律要讲什么。

(一)戒律的来源

  戒律来自于佛教三藏的律藏。佛法的典籍大分为“经、律、论”三藏——经典、律典、论典。经典是讲教理,讲理论的;律典,是讲戒律、威仪的;论典是祖师大德对经典的诠释,或者祖师自己的著作。

  经、律、论三藏总的讲就是讲“戒、定、慧”三学。“戒”是来自于律——律典、律藏。现在很多时候把戒和律两个词互用或并用,一般都是讲“戒律”。

  律藏比较多,总的讲,凡是涉及到戒律、威仪的都通称为律藏。在三藏里面,律藏是唯由佛说的,这一点跟经论不同。

  经典有佛说,有弟子说,有天人说,还有变化说等。只要被佛认可,其他人说的也算是经典。

  但是律,只有佛才能制定,这个常识我们要知道。就像国家宪法一样,只有最高机构才能够制定宪法,这就说明戒律的神圣。戒律由浅入深的智慧、持犯的微细因果等,只有佛才知道,所以只有佛才能制戒。

  论典,菩萨注解经文的一些注疏,以及自己所作的著作,称为论典。

  戒律是三乘共基,一切通学。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基即三乘佛法共同的一个基石,无论小乘、大乘,大家都要学戒律,所以戒律其实是不分宗派的。虽然称为律宗,严格讲戒律没有宗派之分,所有出家众,乃至在家众,都涉及到戒律。

  戒律不分彼此,其他宗派虽专学本宗教理,但是大家遵循的戒律都是佛制的,都是一样的。所以中国汉地佛教,受戒都一样,这就是共通的,大家都要学的,只是学修的主次、依重不同。当然西藏密宗另成一派,除通用大小乘戒律外,还有密乘戒,因为密宗注重师承,对上师的尊重要求更严,所以密乘戒里面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二)戒律在中国的发展

  戒律相当于佛门的法律,像国家宪法一样。世间有世间的法律,佛门有佛门法律,所以佛门出现的问题,不是按世间的规则来处理。要管理佛门,如果不懂得戒律,不懂得佛门规制,不懂得佛门教理,根本没法管。为什么现在佛门很多问题出来了没法管、没人管?因为众生根机不堪,大家都难以持守戒律了,都难以按佛门的要求做,谁来管呢?各自出了问题自己不解决,谁来解决?谁也没法解决,所以问题越积越多。很多出家人本身对戒律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即使知道,很多也做不到,所以一解决起来就是世俗凡夫的习性出来了,斗争、是非、烦恼就来了。

  戒律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法律一样,如果法律作为一纸空文挂在墙上,谁也不知道法律是干啥的,谁也不知道法律该怎么执行,那这个法律就没什么意义了。佛门的戒律也是这样的。

  相对来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之后,发展滞后的就是律宗,发展最好的是禅宗净土这两个宗派。

  为什么律宗发展滞后呢?有内在主观原因,如戒律难学,人才难得,清净僧团难求。也有外在客观原因,即受他宗的影响,尤其禅宗比较盛行,早期有一种观点,叫“乘急戒缓”。乘是指心法、般若智慧等,禅宗是注重心法、智慧的,要赶快解脱。戒律比较注重形式,禅宗认为戒律太注重教条,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不太适应,所以看重的是心法解脱,对戒律方面不太注重,先放放,缓缓,不着急,先去参禅悟道,悟道了之后,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如果真正悟道了,那当然戒律就不是问题了,怎么做都跟佛法不相违背。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道也悟不了,戒律也没有了,两边都松弛了。这一松弛就会一泻千里,整个都会垮下去。

  禅宗为什么要立清规呢?也是为了规范个人行为,禅宗僧团的管理走的路线是清规路线,不是戒律。因为佛制定戒律是按印度的生活习俗、环境,当时的背景制定的,有些方面确实不适合中国这个大环境。虽然不适合,但谁也不敢去改动戒律。因为戒律只有佛才能制,菩萨都不能去改。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放一边,束之高阁,然后重新制定一套规矩吧。规矩有借鉴戒律的因素,但也有很大的创新,不完全是戒律了,成为佛门特别的规矩,大家共同遵守。如农禅并重、不作不食等,这就是典型的创新,与戒律规定有明显的不同。

  因为禅宗的影响,及客观现实等因素,清规兴起后,被大家所共同认可。清规也确实适应中国这一国情,相对来说比较实用,虽然不一定有戒律那么严格,但是因地制宜。就像世间人一样,适者生存。弘法也是这样的,能够应机,适应新的环境,就能生存下去。所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清规反而占据了重要位置。一千多年下来,大家对清规还比较熟,对戒律反而就不太深入了。当然内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戒律比较繁琐,学习、受持都很难,同时学习戒律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这就更难了。像明朝蕅益大师曾想弘扬戒律,但是因找不到如法持律的四位比丘,最后也放弃了。

  戒律内容是由浅及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整个佛法的一个大致方向。浅的比如居士三皈五戒,还有八关斋戒等;剃度出家之后,戒律更多,依次要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现在出家所谓受三坛大戒,指的就是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一个月相续受完。这和佛制也有所不同。

  三坛戒是由浅入深的,沙弥戒是为比丘戒做准备,比丘戒是属于小乘戒法,而中国佛法以大乘为中心,所以最后要受菩萨戒。

  中国佛教因为注重大乘佛法,从理论上讲,更注重菩萨戒,菩萨戒比较注重“心”,比丘戒比较注重“身”,这是两者的差异性。“身”就是身业、外相,形式一犯,就算犯戒了。偏重从形式上来约束形为,保证身业清净。

  但是菩萨戒就不一样,既有外相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看起心动念。即使嘴没讲,身体行为没有做,只要动了念头,也算犯戒了。比如偷盗,“这个东西很好,真想把它偷偷拿走。”但是又一想,“出家人不能偷啊!”虽然动了念头,但是没有行动,从小乘讲不算犯戒,但是从大乘讲就犯盗戒了,因为动了盗心。这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所以守大乘戒更难。

  大乘和小乘戒之间还有一些差异。小乘认为的持戒,大乘可能认为是破戒;大乘认为的持戒,小乘认为是破戒。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到底依谁呢?

  像大乘菩萨道,明知道犯小乘戒之后,要忏悔,但是还坚持大乘观点。如有违小乘戒法,就在大众面前忏悔。

  虽然有大小之别,但出家人既要尊重小乘戒,也要尊重大乘戒,两者都应当要学,兼顾融会,力所能及去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