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有哪些类型?出家人的类型

智随法师:僧人有哪些类型?出家人的类型

  前面讲了僧的意义以及僧人与僧团的关系,乃至寺院的管理模式等,今天来讲有关出家人的类型。

  每个出家人应该都要对自己有所定位,这个定位跟出家人的类型有关。出家人的目标基本都一样,在寺院这个大环境中修学的内容也都差不多,尤其同一个法门的更是都一样。但是出家人的差距很大。从净土来讲,只要信仰净土念佛往生,方法、目标、结局都一致,差距应该不大,但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异,这就涉及到僧人对自己的要求。

  先从经典来看僧人的不同类型,《大智度论》把僧人分成了四类:第一个叫有羞僧,第二个是无羞僧,第三个是哑羊僧,第四个是实僧。

第一种:有羞僧

  什么叫有羞?羞是羞愧的羞。印光大师讲自己是常惭愧僧。跟这个“有羞”是不是一样?不一样,但有点类似,心态上相似,意义不一样。

  有羞,有羞愧,就是能够持戒,身业口业都很清净了,也能够分辨好坏,辨明是非,但是没有证得道果,没有成为圣人

  道果按最低的要求来衡量,指的是小乘四果罗汉,最起码要证到初果须陀洹,才算是证果之人。没有证道的人,虽然持戒清净,身口都清净,但是意业还没清净,这种就叫“有羞”,自己有羞愧,不能证道果。

第二种:无羞僧

  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的人。破戒就算是作恶了,破戒有轻重、有大小、有多少,出家人要完全持好戒,在末法时代几乎不可能。印光大师提倡“粗持重戒”,起码重戒要守,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做不到,做到五十条也算是守戒。但是重戒、根本戒,涉及到大是大非的戒一定要守。

  戒律里面有很多是威仪戒,一些行为细则跟印度当时的生活习惯有关。像化缘,与之有关的就涉及到好多戒条。我们现在没有这种生活方式,这些戒律已经没有意义了,当然它隐含的用意还是有的,自己要通过戒相去体会它的内在意义。

  学戒法要会学,要看当时的环境,有些戒是根本戒、性戒,不管你持不持、守不守这此戒律,只要犯了都是错误,都是有因果的,这叫性戒。

  有些是遮戒、方便戒,还有种叫杂碎戒。杂碎戒是很小的戒,现在的人容易把很小的戒或者一些道场规定看得很重。比如有些道场要求上厕所要换鞋,要换长褂等,这就是很细微的行为了。而杀、盗、淫、妄,这才是根本的戒律,要尽量遵守。

  持戒应该抓根本,不是抓枝节。枝节并不能增长什么,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像居士到寺院进大殿做功课,到底是先出左脚还是右脚,很多人为这个烦恼。其实先出左脚也不增长功德,先出右脚也不犯什么过失,这只是一个规定而已,只是为了统一、规范,是为了庄严道场,并不涉及原则问题,也不是是非问题,知道后改过来就行。

  戒律有很多是属于行为上的规定,不是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比如佛陀在世的生活习惯,现在人如果已经不使用了,这类戒就已经失去意义了。能守当然也可以,不能守也不算犯大过。

  比如日中一食,夜不倒单,这是对头陀行的要求。对一般出家人没有统一这样要求,出家人只有过午不食的要求。不过过午不食这一条现在也不通行,大家都吃,也不须为此烦恼。

  如果因为自己犯戒,而成为一个心理负担,成为一个思想包袱,就会很烦恼,用心就会偏重在事相上。

  末法时代的众生本身根机就差,对戒律要从大的地方要求自我,不要在细节上过于用心。

  无羞僧,这是针对不能持戒的人。

  “三福”里面讲到“戒福”:“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这都是指的是有羞僧,能持戒的人。

  下品中生的人是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那就是犯重戒了,是严重的过失,这就是无羞僧。

第三种:哑羊僧

  这在中国的古寺院里面提得比较多。哑羊,这是一个比喻,比喻能持戒,但却没有智慧,根机比较差的僧人。很多人守戒很严格很规矩,只要佛说了哪一条戒,他就严格去做,哪怕做得很艰难他都愿意。但是他没有智慧,不能够分辨好丑,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有罪无罪。如果要办一件事情,但这个事情的对错好坏,他分辨不了,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有没有因果,有没有罪过。

  很多居士也会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师父,我干这件事有没有过失啊?有没有什么问题啊?”这就是自己没有理论基础,缺少智慧分辨。

  为什么称为哑羊僧?就是不能辨别对错。如果遇到两个人争执了,只好闭口不说话,他无法来判断谁对谁错,这在末法时期比较多。

第四种:实僧

  实僧,就是真实的出家人。这是出家人应有的目标,虽然做不到,但大家的目标都是如此,都想解脱,真实证果位,成为一个转凡入圣的出家人。

  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实僧呢?至少是小乘里面的四果罗汉,住四果中,行四相道,四果四相。比如:初果初相、二果二相(二果之后,向三果继续修行,叫“二相”)、然后三果、四果,这个称为实僧。这是就小乘而言,若论大乘菩萨,则有三贤十圣果位,乃至等妙二觉果位。

  能证果的人当然很少,现在的众生都做不到。

  这是经论当中提到的四类僧人。现代人不能完全按这个标准来衡量,若是按这个标准来衡量,绝大多数都归到无羞僧、哑羊僧,有羞僧人都很少了,实僧几乎没有。

  但是,现在寺院的发展、佛法的传播依然靠出家人。出家人虽然不是圣人,也难以守好戒律,乃至明辨事理,但凡夫也可以做凡夫份上的事,那就是三辈、九品往生。

  《大经》讲上辈往生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观经》讲三福之行福言:“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不能证果位,但是还能够读诵大乘经典,深信大乘佛法,相信因果轮回,然后念佛往生。这里没有明确讲到严持戒律,更多是从大乘行福来讲的,这就是末法时代普通僧人可以做的,这样也能让佛法流布于世,直至法灭之时。可见凡夫僧依然可以行僧事乃至佛事,对佛法流传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能小看凡夫僧。尤其学净土法门的出家人,现入正定之业,临终决定往生,是极乐之嘉宾,既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即凡夫而行佛事,其作用更为不可思议。

《僧的意义与守则》(八)

2019年9月讲于木鱼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