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僧团好坏的标准

智随法师:评价一个僧团好坏的标准

  评价一个僧团好坏的标准,除了内在的信仰、知见外,最重要的就是看是否和合,这是普通大众都能看得到、能感受到的。

  要做到和合,就涉及到僧团里面每一个人的修为、认知等综合素质。一个人及团队的素质好坏,从一个“和”字就可以体现出来。

  如果团队的人都像刺猬一样,到处刺人,怎么和合得了呢?不和合的原因,就是因为身上带了太多的“刺”。“刺”就是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执著的一面,我执的一面。“我执”不表现出来的时候,无影无踪,但是稍微一碰,被别人的语言、被一件事情刺激,马上就像刺猬一样,全身的刺都竖起来了。所以很难跟别人和合,跟团队和合。这样的僧团,肯定就有是非。

  很多人到处在找清净僧团,怎么去找?到哪里去找?末法时代确实比较难找。有些地方看起来好一点,好像没有什么征兆,管得挺严格,那只不过是“刺”稍微收敛得紧一点而已。

  “和合”的意思有两个方面,在《行事钞》有讲,第一个是理和,第二个是事和。理和要求比较高,不是普通凡夫做得到的。事和,勉强可以做。我们现在讲和合都是从事上讲的。

  理和最根本的就是“证择灭”,唯识里面有个“择灭无为”。无为有六种无为法,择灭无为是证果的表现。择是拣择、选择;灭是灭烦恼、灭习性。择灭无为最基本的要证到小乘四果罗汉。能够灭除烦恼习性的人,才能够做到理和。没有烦恼了,自然跟人就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就像刺猬的刺没有了,消失了,自然不会伤人。我们之所以有烦恼,就是我执、贪嗔痴的一面还非常强盛。

  小乘圣人能够断见思烦恼,至少能够伏住烦恼。如果能够伏住烦恼,也差不多可以做到和合了。烦恼不现前,就不会跟外界发生冲突,相对就能做到和合。

  理和在末法时代几乎都做不到,它必须要以修证为标准。在《行事钞·资持记》里面讲,初果以后的称为理和,要证得初果罗汉须陀洹位。

  事和有六点,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要做到这六点也不容易。

  “戒和同修”,为什么要学戒?学净土的,对戒律学得很少。那么,净土僧团有没有很好的?目前可能比较难找。为什么?就是因为不学戒律。大家都不学戒,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僧事。有人说我有信仰,生死大事解决了,不需要学了。既然生死大事都解决了,为什么还那么多烦恼?这得问问自己,生死大事都了了,为什么还要依赖别人生存?乃至想弘法利生,自己一个人能做什么?有很多人弘法的心比较积极,我生死了了,我往生决定了,我可以去弘法了。

  你去为众生挡生死烦恼的时候,看看能挡得住多少,能不能挡得住五欲六尘的干扰?能不能一一应对种种的疑难问题?

  佛制定戒律的重要意义就是要靠戒律来运作僧团事务。如果没有戒律,僧团肯定是有问题的。信仰无论多高,教理学得多好,都会有问题。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事情,不会处理僧团的事务。

  相对来说,戒律如果不那么好,但行为不乖张,也勉强可以维持。

  八大宗派中,戒律道场,大都以戒为重,会显得比较清净;禅宗道场以参禅为重,禅堂里面很有规矩,参禅的过程当中,会把人的习性毛病约束在很小的范围之内,我执没有表现、张扬的空间。

  大家有机会可以到禅宗道场看一看,几百人的禅堂,禅修期间的几十天里除了吃饭、放香的时候偶尔出来一下,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禅堂修行,不准讲话,没有任何个人行为,我执、烦恼习性都被约束住了。因为大家都不讲话,口业清净,也没有事务上的彼此纠缠,在事相上就保持了和合。

  天台宗重视学教理,相对来说也能做到一定的和合。因为通过学习教理,也能够改变自我、约束自己。教理学得越深入,就越知道该怎么去为人处事、怎么去跟大众和合。

  现在人为什么不能跟大众和合?没学教理,没学戒律,不懂行为规范,不懂为人处事之道。学净土的也仅仅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其他的知道得很少。这种情况下,还想去弘法,想组建团队,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道绰大师在山西玄中寺住持时,念佛之声声震山谷,常年讲法不断,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两百遍,理论非常扎实。善导大师在那里非常深入的学了四年的教理。说明那里的学习氛围是很浓厚的。

  净土三经,无论哪一部经,讲的都不只是念佛往生这一点,大家对此要明白。现在人智慧有限,对佛法的认知有限,只好讲念佛就能往生,其他没法再讲了,再讲就听不懂,也做不到,也无法理解,稍微讲多一点,就不知道在讲啥了,唯一能够消化的就是念佛能往生。

  即使知道念佛能往生,很多人还是有大量的问题。如果真正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安心了,哪还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问题解决不了呢?很多人问的问题,跟净土毫不沾边,自相矛盾,这就说明对净土法义了解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和合是非常难的。

  “理和”和“事和”两者的区分:凡夫在事和上入手,理和是圣人的团队,初果以上的罗汉。罗汉在一起就不会争吵,不会发生矛盾问题。

  济公活佛看似那么“乖张”的人,都不会跟人发生矛盾。当时在杭州灵隐寺,知客师看不惯他,要迁他的单,但是被住持拦住了。佛门历史上有很多特异的现象,只有住持知道他是什么人物,知客师不知道他是啥人物。

  济公活佛外表看来是个不守规矩的人,但是他跟人打交道,有没有粗言,有没有跟人发生矛盾?没有。表面看行为不清净,其实他的行为很清净。除了酒肉这一点不清净之外,看不到其他问题。这是因为他是圣人,圣人是内心解脱的人,个人行为是不会有问题的,圣人就可以不守常规。

  我们有些人也不守常规,不走平常路,那你要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圣人?如果能做到圣人的境界,可以脱离对团队的依附,完全独立自由,想弘法,想做啥,僧团不会干预。佛陀在世的时候,菩萨、大修行人,他们想去弘法,想去做什么,佛陀会随时根据需要派人。比如大家熟知的《观经》,频婆娑罗王被幽禁后,他不敢请佛,就请了目犍连到宫廷去说法。目犍连跟他是亲戚关系,有世间的缘分。最后韦提希夫人也被幽禁,韦提希夫人也不敢请佛。高贵的世尊,凡夫众生怕请不动,只好请佛派弟子来。佛就先派出目犍连、阿难尊者,当然佛也知道韦提夫人的真正想法,所以主动从耆阇窟山隐没,然后到了王宫。

  有能力的人,真正能独立弘法的人,自然会有因缘,自然会成就。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真正有修行的人,个人自我成长非常成熟了,想出来弘法不会有任何障碍。即使个别人不识,但世间总有人识货,总有龙天会推出你,会来护持你。从根本来讲还是在我们自身,只要自身有所成就,在佛门就会有所作为。

  普通大众理和做不到,只能从事和上入手,事相上马马虎虎要过得去。一个团队要和合共住,大家为了道业,好不容易出家,要珍惜这个因缘,至少在事务上尽量和谐共住,互不妨碍,共同清净修行。这是最基本的认知。如果这个认识都没有的话,那就没必要出家了。出家还障碍别人修行,那出来干啥?功德没有,罪业一身。

  个人和僧团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依存,互相依靠,互相成就。生活上、事务上、学修上互相依赖,一个团队大家都是相互依赖。大的寺院、团队,为什么各自都会安排一些事情?就是要相依共存,像世间单位,也是相互依赖的。在娑婆世间,要生存就得有人种地,有人做饭,有人扫地,有人讲学,大家分工不同,但是彼此都离不开谁。所以大家要学会和合共住,建立一个好的僧团,共同成就。

  《僧的意义与守则》(三)

  2019年9月讲于木鱼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