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教的道德生活
在佛教中,有些什么道德生活呢?我分成下列数点来向各位说明。
(一)随喜的道德生活
佛教讲求布施,布施有许多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施舍钱财,如果一定非施舍钱财不可的话,那么没有钱的人,就不能信仰佛教了。施舍金钱是财布施,虽然是一种难得的善行,但是若能行法布施,或者行无畏布施,则将更为可贵。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大不可限量的。什么叫随喜功德的布施呢?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说一声:“你早!”“你好!”这就是随喜布施;见到人给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种随喜布施。随喜功德有很多,譬如随眼功德,我站在台上演讲,你们大家用眼睛注视着我,让我觉得大家正在专心一意聆听佛法,我就会讲得更有精神、更起劲。昨天我在台上演讲,精神没有比今天好,为什么呢?因为昨天讲台上虽然灯光明亮,但是台下漆黑一片,我往台下一看,只觉得黑压压地,看不见大家的脸孔,彷佛独自置身在茫茫大海中,不知对谁讲说,今天,我请国父纪念馆工作人员把灯开亮一些,因此看到大家对我行注目礼,就是对我做了随眼功德。
其实,昨天大家也已经做了随眼功德,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做到随口功德,什么是随口功德呢?昨天大家听讲之后,遇到亲朋好友,有没有告诉他们:“昨天的演讲内容如何如何!”如果大家说了,这就是做到了随口的功德。如果大家听讲听到会心处,热烈地鼓掌拍手,这也是一种布施,这就是随手功德。在这里最重要的是随心功德,一个人虽然自己没有来听演讲,也不知道讲得如何,但是心里却关心着这件事,在家里,甚至于任何地方,只要你关心这个佛学讲座,关心佛法,就都有功德。
随喜的道德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去实践。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肴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尝,你会觉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和你共守,你会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法味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甚至一切众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教主佛陀,是一个伟大的圣人,他的伟大不是建筑在傲慢之上的伟大,他的伟大是慈悲的自然流露。他的弟子眼睛失明了,要穿针缝衣,佛陀看到了,告诉失明的比丘说:“我来帮你穿吧!”并且一针一线地为弟子把衣服缝好。有病的比丘要喝水,佛陀知道了,亲自倒茶给病比丘喝。佛陀并且还时常服侍重病的弟子,甚至污秽的粪尿、血脓,也毫不嫌恶,亲自加以清理。伟大的佛陀,他的慈悲,彷佛和风煦日,不分贵贱、高下,普及于一切。慈悲就是佛法,佛陀躬亲实践,是我们最好的启示和典范。
唐朝的智舜禅师,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禅师坐在树下养息。忽然遇见一个猎人,打中了一只野鸡,野鸡受了重伤,逃到禅师的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久,猎人跑来向禅师讨回野鸡,“我的野鸡呢?还给我!”
“牠也是一条生命,放过牠吧!”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
“你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下酒菜吗?”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随身携带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的重量?你可以拿去做下酒菜好了。”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体表现。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到印度边疆地区去弘法,经过了很多年,非常想念佛陀,就派小徒弟亿耳去拜望佛陀。亿耳到了佛陀那里,佛陀亲切的招呼他,并且吩咐弟子说:“在我的房间加一张床,把我的棉被分一半给亿耳,今晚让他和我住在一起。”
大家不了解,佛陀那么伟大,一个小小的徒孙亿耳,需要佛陀费那么大的心思来照顾吗?弟子们不知佛陀的慈悲如春晖般的细微、温暖,他亲切的对待亿耳,不仅招呼小徒孙,并且安慰远在蛮荒弘法的弟子迦旃延,让他知道:你虽然在边地,但是你的弟子到了我这里,大家彷佛看到你一样,重视他、热忱地待他。佛陀这样做,不仅亿耳欢喜,迦旃延也会觉得无比的欣慰。
佛陀就是这么一位慈悲,而又具有人情味的圣者。在阿含经里,这种慈悲的事,到处都有记载,佛陀的为人,实在令人恭敬不已!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于慈悲,一切菩萨的发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众生的苦难,而愿意去代为承受。古人所说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大家应该把慈悲的道德,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并且努力去实践!
(三)惭愧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惭愧力量非常大,惭愧就是对于自己不好的行为、心念,感觉羞耻,知道忏悔、改正。佛遗教经上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虽然犯了过错,如果知道羞耻,穿上惭愧的衣服,过去的瑕疵,仍然可以去除,显得无比的庄严。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强调改过的可贵。
在南传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里,记载一段那先比丘和弥兰陀王谈到惭愧的话。王问那先比丘说:“一个在家的居士,已经证得阿罗汉身,对于凡夫的出家比丘,要不要礼拜?”
“应该礼拜。”那先比丘肯定地回答。
弥兰王很奇怪地接着问:“为什么?”
“他虽然是未证果的比丘,但是他有惭愧心,惭愧心会激发他努力修行,不敢放逸。”
平时你们看到一个在家的信徒吃点鱼肉,认为是没有关系,有人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大快朵颐。但是,一个出家人,他如果想吃点鱼肉,一定不敢明目张胆地吃,只敢偷偷地背着人吃,并且觉得“不好意思!”
在家人喝酒大大方方地,甚至猜拳喝彩,高声互敬:“再来乾一杯!”但是,一个出家人,他如果偷偷喝酒,绝对不敢公然地说:“再来乾一杯,”因为他有惭愧心,这个惭愧心,好比推动船儿前进的反拨于后的海水,是将来进趋更高的佛道的根本力量。
那先比丘接着又告诉弥兰王说:“没有证果的比丘,可以披穿袈裟,为弟子剃度、传戒、使佛法久住;但是,在家的弟子,即使证得初果也无法具有如此的力量。”因此我要告诉各位:一个犯戒的出家人,不要轻视他,他只要发惭愧心,知道忏悔,就能去除前愆,白布上的一点小污秽,可以用水把它洗干净。大家不要看到白布上的小斑点,就大惊小怪,痛加指责,比起家里所用肮脏不洁的抹布,这小小的污点又算得了什么?古人说:君子之过如月蚀,人人皆知。就因为白布很洁白,稍有不净,人人见之。比起髒得找不到一点点洁净的抹布,是更有机会还给它本来清净的面目!
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我们应该要常常发惭愧心,想到佛法没有兴隆,众生没有得度,就要更勤奋不懈;想到事业未成,德业未净,你的心越虚,你的头垂得越低,你的人格就越崇高。身为佛教徒如果不发惭愧心,佛教怎么能有办法普及呢?因为惭愧心是救国、救民、救佛教的原动力。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
佛教是讲求因果报应的宗教,因果,最简单的了解,就是种什么因,就会收成什么果,也就是俗语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在时间上有三世因果,在日常生活中、经济、身体、信仰等等,也各有他们的因果律存在。譬如我肚子饿,吃了饭就解了饥。吃饭是因,肚子饱就是果。又譬如一个人勤勉不懈地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工作是因,赚钱就是果。胡适之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的得失成败,冥冥中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是,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你自己造作出来的,幸福、悲惨的选择,主权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结果,是自己行为决定的。过去的不幸,可以靠不断的努力,使它转变为幸福。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修行,充满乐观进取的道理。佛教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愁不报,只是时辰未到。”我们要坚信因果报应的丝毫不爽,谨言慎行,守身护心,不要造下恶因,尝到恶果。因果是一定会报应的,只是时间快慢有别,有的现世就受报,有的来世才受报,有的多生多劫才受报,现在我告诉各位一个现世报应的例子:不久前,轰动一时的电影明星黄兰女士,假出家,把头发剃了,闹得满城风雨。后来她患了鼻咽癌,为了治疗,用钴六十照射癌细胞,引起副作用,头发都落光了。现在她已经知道错误,忏悔了,我们也祈求她早日恢复健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因果的道德生活呢?有一则小故事说:有一个小孩,和朋友发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发泄内心的忿闷,他对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话声刚落,幽谷里突然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响,久久不绝。
小孩子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间上所有的人都恨我。”
母亲问明原委,于是牵着孩子的手,到了依旧宁静无声的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
小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立刻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我爱你”的声音。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用爱才能赢得爱,以恨对待恨,恨意只有加深。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一些因果的偈子:一个人长得相貌端正,是从忍辱中修持而来的。世间上最难看的脸孔是忿怒的脸,时常保持心平气和,自然显现端好的相貌。贫穷是因为悭贪不知施舍,悭吝贪得,不能与人结缘,失去许多助缘,自然贫穷。名位由恭敬中获得,下贱因憍慢而生;喑哑是毁谤佛法的恶果,盲聋乃不信四谛的受报;长寿是因为懂得行慈悲,短命则起因于杀生,诸根不具是破戒的报应……在因果的道德生活里,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无法逃避责任的。我们应该要把因果观念牢记心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务求合乎佛法准则。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为了调伏弟子们的身心,所制定的种种规矩。好比学生要遵守校规,军人要服从纪律,国民要奉行法律一样,做为佛陀的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除了要皈依三宝之外,更要受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能够如此,身口意三业就不会有差错。
有人或许会认为戒律是束缚行动自由的枷锁,何必自找麻烦,受戒律的拘束。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遵守戒律,确实不违,反而能够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脱。譬如大家开车,都能遵守交通规则,不抢红灯,不横冲直撞,车辆一定可以平平安安地驾驶。如果你能遵循戒律的交通规则,在人生的旅途上,绝对不会发生车祸,绝对不会有亮起红灯。
戒律是人与人相处之间的润滑剂,“戒”虽有种种的条文与差别,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们不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会伤害我们;树敌渐少,善友日多,办起事来,自然能够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守戒律,并不是自缚手脚,而是开拓更宽广的道路。尤其一切行止中规中矩、合乎戒律,那份不耻屋漏的心安理得,是最为珍贵难得的。
经上说:恶口是最犀利的刀剑,贪欲是最激烈的毒药,瞋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痴是最漫长的黑夜,烦恼是最无底的深坑。对于这些无明烦恼,种种罪障,我们要持着戒律的铠盾、披着惭愧的盔甲去对治,才能得到世间上最光亮的明灯──智能。
佛陀在华严会上曾经说过:“戒为无上菩提,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歎。”
又说:“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苦厄如父母;痴暗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
戒律,并非仅为学佛者必须受持,凡属人类,都应该共同遵守。试看牢狱中的囚犯,多半是犯了五戒的人。古今中外,各个国家为安定社会,纲纪人伦的立法条目,也不能超越五戒的范筹。如我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佛教所谓的五戒。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曰信、不饮酒曰智。但儒家的五常,仅止于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约自利而言:受持五戒就是入道之正因,若能精进不懈,则惑业渐消,功德渐长,最后得证圣果。约利他而言:五戒是净化人心的良药,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万人得益;若全世界人类共同受持,则大同世界即日可待。
(六)信忍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道德生活内容很多,最后我要告诉各位的是信忍的道德生活。在佛经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宋朝道楷大师,得法后,大扬禅门宗风。诏住净因寺;大观年中,迁移天宁寺。一日,皇上遣使颁赠紫衣,赐号定照禅师。大师表辞不受。皇上复令开封府李孝寿亲至大师处,表达朝廷褒奖之意,大师亦不领受。因此触怒皇上,交州官收押。州官知道大师仁厚忠诚,悄声问道:
“大师身体虚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
“没有!”大师回答。
“如果说是生病,则可免于法律惩罚。”州官诚恳的想为他开脱。
大师厉声答道:“没病就没病,怎可为求免于惩罚而诈病呢?”
州官无奈,遂将大师贬送淄州,闻者皆流涕不已。
道楷大师德行崇高,操守严谨,虽受皇上至荣,却辞而不受;虽遭州官惩罚,却忍辱不欺,这种由于信仰而产生的忍耐功夫,堪为后人楷模。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有一天乞食到一家珠宝商的门口,珠宝商正为国王穿珠,见到比丘前来乞食,就立刻入内取食;不料,珠子从桌上滚到地下,被一只白鹅吞了下去。珠宝商出来后,发现不见了的珠子,误以为比丘窃取,以竹杖鞭打比丘,比丘仍不说出详情,默挨杖鞭,直至身上血流溅地,白鹅引颈舐血,珠宝商盛怒,一棒将鹅打死,比丘才说出珠子被鹅吞食,珠宝商遂杀鹅取珠,并向比丘忏悔。当问明为何不事先说明原委时,比丘说道:
“我若说出鹅吞去珠子,则鹅命将难保,现在鹅已被打死,我才说出真相。”
珠宝商惭愧自己的鲁莽,向着比丘拜谢不已。
为了护住畜生的一条命,甘愿忍受皮肉的鞭打,比丘忍辱的德行,实非一般常人所能及,这都是信仰的力量所驱使。我们身为佛教徒,应该处处以利人为前提,为国家、为社会、为佛教、为群众,以信仰的力量忍耐个己,牺牲小我、当为义不容辞之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若信心坚定,自然忍耐的力量增强,惟有行此道德生活,我们的人格才能升华,生命才有光辉。
四.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
关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大家已经了解了世间的与佛教的各种道德生活,现在让我再告诉各位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我分下列两点来说明:
(一)实践八正道的道德生活
所谓正道,是离偏邪的中道,属于圣者之道,故又名圣道中道。是佛陀所明示的重要显著的道行品目,在佛陀转*轮时,说为八正道支;至入涅槃时,又增广为三十七觉支。八正道是:
1.正见:正当的见解,即正解佛法,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之迷谬妄见。
2.正思:正当的思惟,即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能的思索。
3.正语:正当的语言,即远离虚言、暴语、诽谤、妄语、戏论等非礼之言语。
4.正业:正当的工作,即遵守国家法律,严持律仪,有犯法之事物勿作,实行高尚而善良的生活。
5.正命:正当的生活,即合理的经济,内心常存着道德、伦理的观念,以谋求正当职业,以维持生命。
7.正精进:正当的努力,即向正理方向努力前进,勤修戒定慧三学。
8.正定:正当的禅定,即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身心注于一境,消除一切杂乱,以养成完满的人格。
八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即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为慧学。中国的禅(正定)、净(正念)、律(正语、正业、正命)、密(正念、正语)各宗的修法,都是以八正道的实践规范为原则而发展出来的。
佛教所说的“正道”,不是单作理论来了解,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上实修。如正见的见是见解、知见、学说的意义,说明佛陀的根本思想,再将此作为自己本身的思想。在实践修行的当初,虽不能即时成功,最少必须绝对的信仰,将它当目的而活动。正思惟就是把佛陀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而思惟,并且必须反覆熟虑而自省观察。正语正业则是在以正见为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口的言语要从于正见,身体的起居动作也要从于正见,如此正思、正语、正业,即为一般所谓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正命的命是生活,即在生活中统合了身口意三业,生活的一切均与正见吻合。正精进的精进,是努力策励的意思,在思、语、业、命中都存在着。正念的念是专念集注而且常念不忘,表示正精进的内面,即正见的现前。正定的定,一般义译为三昧,表示心一境相。正定就是修定,在古德的注释中,常把正见乃至正念当作正定的助缘资具,现示出正定为目的的倾向;同时又有将正智正解脱放在正定之后,表示正定是一种手段、方法,而不目的。
以上所说八正道的实践,可能把佛陀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在“八正道”的学说中,没有包含任何世外或者神秘的要素。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导,此中充分的包含了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指示人类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若依序渐次实践,则能解脱无明烦恼,获得清净愉快的生活,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
(二)实践六度的道德生活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以为信了佛教就应该放弃人世,妻子儿女要远离,功名财富要抛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一切都没有可以使人留恋的价值,必须避之惟恐不及。其实,这些都是对佛教的误解,我以为学佛的人,无论对于国家或人类,对于生命或财物,均需用一种理智的工夫,作正确的认识,不必过份热爱,也不要过份冷淡。因为过份热爱,便不免被世间情感所左右;相反地,过份冷淡,便不免孤独、消沈,而偏于出世,真正大乘佛教的道德生活,是中道的生活,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正确地认识世间,在日常生活中融以佛教的思想,以佛教的道德为基准,这就是我所要讲的“六度”的道德生活。“六度”本是菩萨乘的出世善法,但是菩萨乃是大心众生,以出世的高深修养,做入世的利生事业,故六度为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规范。
何谓六度:
1.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贪,亦令人受惠受益;
2.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毁犯,亦不毁犯他人;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伤害他人;
4.修精进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乱,亦教人不散乱;
6.修智能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见,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见。
一个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勤修六度,以六度做为自己道德生活的准绳,再以六度法深入社会,普利大众,则六度即为人生最高的善行了。
六度中,持戒、禅定、智能三者,即所谓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类自私的念头。如持戒就不会自私,不会自私,贪念就不会生起;如禅定就不会损人,不会损人,瞋恚就不会生起;如修慧就不会无明,不会无明,愚痴就不会存在。贪瞋痴一除,行布施度,则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则坚毅的精神就可具备,行精进度则勇猛的力量充实一切,所谓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此即大乘佛法的道德基础。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关生活与道德的问题,我简单地仅以上述一、道德与非道德,二、世间的道德生活,三、佛教的道德生活,四、如何实践佛教的道德生活等四项做了说明,希望对各位在信仰的生活中有所助益。最后我祈求三宝加被,祝福大家健康如意、法喜充满,谢谢!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