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我们生长在资源发展迅速的大都市,工作疲劳,生活紧张,身心都不自由;更无法解脱现实种种烦恼的困扰,可谓心事重重,相当苦恼。现在,本人藉此机会,与各位谈心,介绍心的种种及其作用,希望各位藉著佛法的启示,能能抛开心事,止息妄想,恢复觉性的宁静,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进而改善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提高生活的意义与情趣,这该是有益身心讲座。现在,本人分为四点,讲述于后:
一、心灵的种类
人非草木,谁没有心?何况外界一切事物,皆因人心关系而存在,可以说:人类生活是否幸福,人类前途痛苦或快乐,无一不系于人心,以心作主。但心是甚么?心是人类行为的主宰,亦是人类精神的主帅。但心的种类繁多,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贪有嗔,有喜有怒……古人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佛经则说众生的心,有八万四千妄想之多。归纳而言,不出以七五种。
(一)肉团心——人的心脏
肉团心,指人体的心脏言,居人体之正中稍偏左。人体所有血管皆与之相通,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总机构,其形上大下小,尖端偏向左下方,像莲花含苞待开,其质纯是以筋肉混合,含有地水火风的成份,其量大如拳头,内部纵横分为左心耳,右心耳,左心室,右心室四区。由瓣膜直接相通,出入心脏血管共八条。入于右小耳约为上大静脉,由右心室出的为肺动脉,入于左心耳的四条,即左右肺动脉,由左心室出的为大动脉,四区外有一层滑泽的心囊包围,以保护心脏,防止人在剧裂运动或搏斗时,不致与体内其他部分摩擦而受伤。因是血肉组成,有形相、有实质,名肉团心,是人意识所依止的器官。
(二)缘虑心——人的知觉
缘谓扳缘,虑是思虑,属人体器官的机能,佛教名之为眼等六识。当人体眼等六根,与外界色等六尘对立时,能引生六识的心理分别作用。例如:眼缘于色而有知觉,耳缘于声而有听觉,鼻缘于香而有嗅觉,舌缘于味而有味觉,身缘于触而有触觉,甚至末那识缘于第八识见分,及八识见分缘于相分,而有我及我所等分别心理,更引生喜怒哀乐及爱恶欲之情,皆属人的缘虑心。不过在八种识心中,此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缘境显著,是以缘虑虽然通于八识,却偏指眼等六识为缘虑心。
(三)思量心——人的主观
因为第七识特别思虑量度第八识的见分以为实我,而引生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烦恼,所谓:‘恒审思量我相随’,所以思量心,专指第七末那识。虽然,第六意识,亦有思量审度的作用,但审而不恒,第八阿赖耶识,虽永恒相续,但恒而不审,唯独第七识,既恒又审,永远坚执八识见分为自我。基于自我主观,往往影响第六意识的活动,一切皆以自我出发,一切皆为满足自我私欲而努力,甚至唯达目的,不择手段,驱使人的意念,走向罪恶,作出种种越轨的行为。是以第七识,何止是思量分别计度,同时操纵人生,纯属主观作用。
(四)集起心——人的主体
集谓积集,起谓生起。指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一切善恶种子,作为一切业种的储藏室。又能保持业种不失不坏,作为引生同类果报体的主要因素。唯识宗认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切做作,无论善恶,都能形成一种特殊的习气,印烙于八识田中,保持不失,作为一种能引生未来同类果报体的业力种子。人的环境,善缘具足,便引生善道果报生命,享受人间天上的快乐;若然恶的因缘成就,恶的种子配合恶的助缘,便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苦果。若然觉悟的因缘具足,则转凡成圣,觉悟成佛。是以阿赖耶识,不独是宇宙现象界一切生命的本体,亦是创造宇宙人生的主要力量。宇宙间一切善恶好丑,及十法界圣凡悬殊,苦乐天渊,无一不从此识心所积集的业力种子而生起,因名集起心。
(五)坚实心——人的佛性
此坚固而真实的清净心,是人类精神的主体,亦是众生本具的佛性。在唯识宗名圆成实性,在天台宗名真如自性。真是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世间事物,皆虚妄不实,唯此真如自性,真实而又永恒。在时间言,此心穷尽三世,过去如是,现在,未来,甚至无量劫的将来,无不如是,所谓:‘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在空间言,此心体包太虚,量周沙界,弥满十方,无有方所,既不在内,亦不在外,更不在中间。在作用言,此心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灵明朗照,觉诸法底源,达实相边际,故又名觉性。此觉性非生灭去来,非大小一多,但能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所以说:佛性常住。
综上,可知众生心识活动,共有八种,分为五类。肉团心纯属物质,缘虑心因境而生,思量心因执而有,虽属精神活动,但皆是主观的想妄分别,所知不实,是假非真。集起心,虽是幻生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本体,是创造十法界圣凡的主要力量,但因无明不觉,坚执真心影子见相二分为我我所,引生俱生我法二执,作善恶业,积集而有,是真妄混合,染净交参。唯独坚实心,是诸法实相,众生本性,不生不灭,永恒常住,纯真无妄。可惜众生缺乏智慧,无法运用始觉智,理解此超越时空的本觉理。由于迷而不觉,致使此纯真之心,发生变化,染净混合,真妄交参,成为第八阿赖耶识的集起心。再因第七识的思量心,恒审思量,坚执不已,故由真而妄,由细至粗,由不觉而错觉,因错觉而扳缘外境,缘虑心生,分别取舍,引生意识虚妄想像的知觉。自此,失去真理依据,善恶原则,仅凭情绪冲动,‘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作诸善恶业缘,流转六道生死,招致果报体的肉团心。因此,释尊最初觉悟此坚实的真心时,即说:‘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楞严经亦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证明妄想的思量心及缘虑心,是迷失真心枉受生死的主因,亦是幽禁佛性,奴役人性的罪魁祸首。
二、心灵的自由
众生妄想识心,虽善恶不定,是非不分,但此妄心不离真心。可谓:真妄原是一体,诸佛悟之,即妄即真;众生迷之,从真起妄。但妄不离真,如水与波,波即是水,离水无波。故在楞严经中,十方如来同告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流转,生死结根,唯此六根,更非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华严经亦言:‘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心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此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是人见真佛。’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又因果经言:‘一切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明心为本。’何独出家人,应以明心见性为本,即一切学佛人,甚至一切众生,亦应以明心见性为本。因为明真心,见本性,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可除妄想,去执著,转迷为悟,转识成智,反妄归真,彻底粉碎心中烦恼枷锁,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讲到自由,人皆喜爱。真的,谁不爱好自由?谁不追求自由?有人说:‘不自由,毋宁死。’多少人为争取自由,宁可放弃一切,利诗言:‘生命最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现代很多民主国家,都提倡自由,不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而且生活自由,经济自由,行动自由……当然亦有人乖曲自由,利用自由。青年人不听父母师长教导,是个人自由;成年人不守秩序,藐视法律,也是自由;甚至作奸犯科,损人利己,将圣洁的灵魂,推落私欲的陷阱,身为形役,心为转境,声色犬马,流连忘返,都是自由。所以罗兰夫人说:‘天下古今,多少罪恶,皆假自由之名以行’。致使自由,成为违背真理,破坏传统道德,扰乱社会秩序的武器,实在不幸。何况国家法律,虽给予人民自由,但回顾现实,很多人限于时间与环境,限于人际与业力关系,在人生旅途中,又能获得多少自由?更何况在生老病死的关卡中,又有谁能自由冲关?在贪嗔痴慢,以及忧悲苦恼的烦恼区域里,又有谁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所以人虽然生活在自由的社会里,但自由毕竟有限,特别是心灵的自由,除非能彻底摆脱贪嗔痴等烦恼枷锁,否则,绝无自由可言。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降生印度时,正是极端专制毫无自由的封建时代。当时身为太子的释尊,眼见执政者的骄奢淫逸,专横无道,耳闻被征服被奴役者的哀鸣,因而激发救世救人的悲愿,誓为全人类的自由平等而奋斗,而牺牲。于是割爱辞亲,出家修行,找寻真理,追求自由。当其夜櫵明星,成等正觉,发现佛性平等之后,不但主张种族平等,同时主张理性平等,不但给人类带来生活上、思想上、行动上、言论上的自由,还强调生命的自由,远胜言行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更胜于物质生活的自由。也唯有生命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才是人生真正而又永恒的自由。然欲想获得心灵的自由,以导致生命的自由,非运用布施等心来对治贪嗔等六种根本烦恼不可。兹分述于后:
(一)以布施心对治悭贪
悭谓悭惜,悭惜自己财物,不肯与他人分享;贪谓贪欲或贪求,于五欲境,贪恋不舍,于他人财物,欲占为己有。中阿含经言:‘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后更求’。是名悭贪。属于一种恼乱自他的烦恼。因为悭贪之人,欲望无穷,得陇望蜀,欲壑难填,心中时刻充满欺骗奸诈,不是明抢暗偷,便是强夺巧取。结果,招致法律制裁,引生忧悲苦恼,恐怖不安。即使不致触犯法纪,但贪心之人,无论贪名、贪利、贪财、贪色,或贪食、贪睡,都能扰乱身心,患得患失,求不得时,固然失望悲哀,所求如意,又为保管操心。何如寡欲知足,安贫乐道,不为物累,不为己悲。何况世间财物,五家所共有。更何况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是以佛劝世人,以布施心,对治悭贪,将世间无常财物,储存福田,更为安全,且利率更高,生生世世,福报随身,受用无尽。
布施,不一定需要大量金钱。迦旃延尊者,令贫女施一钵水,即福报生天。又如乞女施灯,终得授记作佛,号灯光如来。正如佛说:‘以不坚之财,贸易坚固之财。’(见本事经)因为世间无常,金钱纵多也有尽时。何况人命无常呼吸间,一旦无常到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以智者勤苦积财,用于布施。以金钱财物布施,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发奋向上,建功立业,是立功;用知识或佛法布施,令人增长智慧,己立立人,是立言;用无畏精神布施,令人感恩励行,建立品德,是立德。个人果能实行布施,立功、立言、立德,自然心安理得,俯仰无愧,现世善名流布,来世福报无穷。若能无相布施,三轮体空,或以布施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则福报更微妙难思,何止对治悭贪,更能尽断烦恼,速成佛道。
(二)以忍辱心对治嗔恨
嗔恨,是众生心病中最恶毒的一种。佛说是根本烦恼之一,能违害慈悲,障碍圣道,更能恼乱自他,使人心烦躁不安,趋向堕落。是以华严经言:‘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言:‘一念起嗔,殃堕无间。’佛教世人,以忍辱心对治嗔恨。人心生嗔,多因逆境,或来自人事界的毁谤怒骂,侮辱与逼害。或因自然界的严寒酷暑,或风水火灾,或因贪求不遂,心中懊恼,或因疾病绵缠,身心苦恼,不自觉怒火中烧,迁怒他人,诽谤杀害对方,造诸恶业,现世烦躁不安,恶名远播,来世必招三恶道苦,是以欲免轮回苦,必须善护嗔心,勿使嗔火蔓延不息。
降伏嗔心主要方法,是以慈悲心,修忍辱行。佛遗教经言:‘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当知忍辱,非懦夫行为,亦非匹夫之勇,而是正人君子的美德。一个修养有素的正人君子,必能谦恭忍让,对他人无理取闹,横加毁谤怒骂,或自然界种种灾害,都能安然忍受,不为所动,不生嗔心,不思报复。结果,以柔制刚,以不变应万变,既可以化敌为友,还可以化险为夷。故佛说:‘能行忍者,名为有力大人’。千经万典,都教人修忍辱行,中外古今,一切大德圣人,皆以嗔心为戒。如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又如文殊、普贤菩萨化身的寒山、拾得二大士,皆劝世人修忍辱波罗密。学佛人果能修学忍辱,由生忍进而法忍,进而无生法忍。如仁王经教化品所说,菩萨由伏忍而信忍,顺忍,无生忍,最后必得寂灭忍,终无烦恼,完成佛道。则忍辱功德,又岂止对治嗔心而已?
(三)以觉悟心对治愚痴
愚痴即无明,无明即不觉众生因内心不觉,对境迷恋执著,由于迷失理性,不知真心,妄见人我,幻生我法二执,名根本无明。若迷事相,不知因果,不识邪正,产生种种邪见谬论,是枝末无明。成唯识论言:‘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众生因愚痴固执,对事理性相,是非好丑,邪正曲直,缺乏智慧明辨,无法觉悟本具真心。遂迷真起妄,认物为己,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清净。无始劫来,积年累月,都在愚痴暗蔽的无明黑夜中,胡作非为。由诸善恶业力所牵,流转六道生死,致使本具佛性,失去智慧的光辉,使人类宝贵生命,失去生存的意义,贪嗔慢疑恶见等烦恼由是而生,所以愚痴,是根本烦恼的根本。
当年悉达多太子,手握智慧宝剑,破除无明黑幕,揭开宇宙奥秘,觉悟人生真谛,回复佛性尊严,理解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的原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等愚痴众生,若能对佛道响往,发心寻求,所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是产生觉悟之心。以觉悟之心,解觉悟之理,修觉悟之行,循人生正轨,进入真理圣城,自可消灭愚痴黑暗,发挥智慧光明,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至此,心中坦荡荡,一切人我是非,自私嫉妒,一扫而空,心无挂碍,何等自由自在?所以觉悟,正是对治愚痴的特效药,是破除无明烦恼的利器。若想超凡入圣,觉悟成佛,非培养觉悟心不可。
(四)以惭愧心对治骄慢
骄慢,是一种我慢贡高,恃己凌人的心态。俱舍论将之分为七种,对一切不如己的人,生骄傲鄙视之心,或盛气凌人,谓之慢。对学问、财富、或地位与自己相等的人,偏言己胜,或对一切皆胜己的人,强言与自己相等,谓之过慢。对胜己之人,反说己胜,谓之慢过慢。顽固执著,以为自己才貌出众,学识过人,夜郎自大,不可一世,是我慢。修道之人,未能解行相应、悟道证真,但为求世间名闻利养,妄言证圣,迷惑世人,是增上慢。对品德超群,学诚丰富之人,生卑劣感,但又不肯虚心向人学习,或接受他人好意的劝导与帮助,名卑劣慢。邪知邪见的人,恃恶生憍,以恶为胜,未能流芳百世,亦要遗臭万年,是名邪慢。总之,憍慢是一种主观执著,喜欢炫耀自己,鄙视他人,欠缺谦恭礼貌的心理病态,能烦乱自他,引生罪恶,是以佛视之为根本烦恼之一。非生惭愧心,无以对治。
惭是惭己,愧是愧他。对自己过失,感觉羞耻而反省,力思改过自新谓之惭。对他人过失,引为警惕而自勉,谓之愧。所以惭愧之心,既可对治憍慢,且可雕刻美满的人格,孕育高尚的情操,激发人向上进取的雄心,以及学习圣贤的精神。一个有惭愧心的人,不但闻过则喜,见善则拜;且能见贤思齐。所谓‘彼既丈夫我亦然,何必自卑生退屈’。‘舜亦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特别是学佛人,知佛性平等,生佛体同。释尊已成佛,弥勒当成佛,而我等仍居薄地凡夫,被业所牵,为生死所缠,能不惭愧,反躬自责?是以惭愧心生,憍慢幢折,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不再嫉贤忌能,而随喜功德;不再懈怠放逸,而勤求佛道,追随释尊后尘,发菩提心;学习弥勒菩萨,修菩萨行,将来龙华三会,见佛闻法,终必成佛。亦视一切众生为未来诸佛,心生恭敬,不敢轻慢,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众生皆尊重恭敬,常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而西哲摩尔先生亦言:‘向上级谦恭是本份,同平辈恭谦是和善,向下级谦逊是高贵,向所有人谦恭是安全。’可知谦恭礼让,原是做人的本分。能惭愧反省,不因妒忌而自恼,不因憍慢而恼人,使自他内心都充满喜悦与和谐,又是多么高贵和安全?
(五)以正信心对治疑惑
疑是犹豫不决,惑是迷失事理。疑惑心重的人,既无智慧明辨事理,分析邪正,又缺乏信心,不肯敬信三宝,不肯接受善知识的指示。遇事不能当机立断,不是彷徨失措,便是坐失良机。或因迷惑无知,怀疑真理,谤无因果,妄作恶业。是以疑惑,亦是根本烦恼之一,能招三涂苦果,犹如毒刺伤人善根,令人不知向上进取。是以佛教世人,以正信心对治疑惑,凭借正信三宝功德,启发正智,认识真理,了解人生,知因识果,增长做人的信心,走向光明的前途。
正信,拣非迷信、邪信。迷信固然有害无益,邪信更是为患无穷。因为邪信拨无因果,毁谤三宝,断人善根,散播罪恶种子,必然自食苦果。所以本人希望在座各位,切勿迷信,邪信,必需正信三宝,知因识果,止恶行善,努力修改自己不良行为,取消不正常心态,积极进修佛道,增长福慧,扩展德性,运用正信的清洁剂来洗刷心中迷惑积垢,竖立正法幢,拔除众生疑根,导归无上觉道。否则,美其名曰信佛,实则神佛不分。每以拜神祭鬼的心态来拜佛,以贪求不已之心来求佛许愿,而不知自求多福,努力向善。既为生前个人利益著想,而损人利己,作诸恶业,更为死后的享受与占有,而诸多营为。例如先订高贵棺木,先要风水坟地,预买陀罗尼被以灭罪,准备往生咒焚烧以超生,而孝子贤孙们,既不知供给长辈生前的照顾与享受,反为其死后的享用而打算。购买纸扎房屋、汽车、飞机、游艇,甚至电视机,录像机等等模型以焚烧。真的迷信得可以。
根据佛教因果定律,人死不一定做鬼。而是随其生前所作善恶业力牵引,或上天堂,或堕地狱,或为鬼为畜,无不自作自受。子孙唯一能协助先人的方法,是敬信三宝,念经超度。使先人灭罪生福,不堕三恶道而速生善处。所以正信,不单是对治疑惑或迷信邪信的圣药,亦是自救救人,自利利他的良好方法。
(六)以智慧心对治恶见
恶见,指违情逆理,不合逻辑的成见,偏见,包括邪见。是人生心理的错觉,能危害自他,可分为五种,佛学名之为五利使。
1·身见、身指由四大五蕴所组合而成的人体,原是无常、苦空、无我,属于幻有、假有,非真有。但众生迷而不觉,不知缘起性空之理,执无常为真常,轨假我为真我。更不知我所占有的一切名利权位,皆幻妄不实,而分别计执我及我所有,这种执著的我见,因身而起,故名身见。
2·边见、指断常二边。众生不知因果轮回之理,有人以为人死如灯灭,而堕于断见;亦有人以为人死复为人,属于常见。此皆妄想执著,愚痴武断,各有所偏,违背中道,因名边见。
3·邪见、是一种拨无因果的谬论。涅槃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明乎此理,自当规范身心,妨患于未然;更可止恶从善,创造幸福,走向光明。可惜邪见之人,每以为善不足珍,恶不足惧,毁人善根,陷人于迷信,邪信,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无救无归,是以邪见是人生思想上最严重的毛病。
4·见取见、见,指人的主观,取见,指坚执己见以为正确的固执。由于执己为胜,自是非他,导致人间纠纷,是人类思想斗争的主因。
5·戒禁取见、指一类导人迷信的宗教,仅凭个人强烈的主观错觉,设立邪见的戒条,用以禁止信徒的思想与行动。在二千多年前,佛在世时,印度已经流行种种苦行外道,以拜火、拜水、断食……种种苦行,认为是解脱之因。或以牛是神圣的动物、不可侵犯。例如回教徒不准食猪肉而专食羊肉等禁戒的固执。目前,东南亚各地都有蛇庙,给人拜祭,而印度现在却流行一种信奉老鼠的宗教,视老鼠为神圣的使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去老鼠庙谟拜,相信老鼠可以治病,而俯伏在地上,让老鼠在身上四处爬行,舔他们的手指,信徒以老鼠舔过的水沐浴,奉献金钱给老鼠,而庙中祭师亦相信自己将来会轮回为老鼠。祭坛上有个三尺长的钵,放满糖果麦片等食物,人鼠都从中取食。据美国记者安德逊到印度迪斯禄村一老鼠庙探访的报导:人们信奉老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长久以来,被人们友善对待的鼠群,已变成训良的宠物,随手可以拿起一只老鼠放在掌中玩赏。安德逊见到的一部份,最少有五百多只。美国驻印度使馆发言人查加尔敦说:‘我们的社会对宗教信仰,十分宽大,因为人人有选择信仰自由。’香港也是信仰自由,虽不致自由信奉老鼠,但谟拜石头,木头,处处都是。这都是无济于事的迷信行动,简直是误己误人,佛教视之为恶见邪行,属根本烦恼之一,是人类知识方面的心理毛病,由迷失真理而起。
是以佛劝世人,以智慧心对治恶见,因为智慧能明白真理,知世间事物,缘起性空,四大无我,不执身见;知众生六道轮回,非断非常,不落边见;知因果报应,三世循环,不生邪见;知识心分别,妄想为患,不固执己见为是,故无见取见;知成佛真因,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己利人,不作无益苦行,无戒禁取见;进修佛法,开拓智慧,以一切智,证真空理,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以自利;以道种智,证俗谛理,留惑润生以利他;以出世间上上智,圆修三观,圆断三惑,圆证三身。至此法身清净,纯真无妄,摆脱烦恼生死,即得解脱,自由自在。
三、心灵的解脱
解脱,即解除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心中因为充满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策动身口意三业,作善作恶,遂形成一种招引未来果报的业种子,牵引八识心王,投生六趣,身心皆苦,不得解脱。今修学佛法,能以布施心对治悭贪,以忍辱心对治嗔恨,以觉悟心对治愚痴,以惭愧心对治憍慢,以正信心对治疑惑,以智慧心对治邪见,彻底取消贪等六种根本烦恼,根治心理毛病,不再因烦恼而作业流转,即可解除烦恼束缚,解脱生死痛苦,回复纯净无染,纯乐无苦,纯真无妄的正觉境界,不再受外界物质引诱,不怕人事界冲击,不畏自然界灾害,身心皆得自由自在,谓之心灵的解脱。
四、由心到身的自由解脱
一般人所追求的仅是行动的自由,以及现实生活痛苦的解脱。殊不知真正的自由、绝对的解脱,是基于人心而非人身。因为心,是人生命的主体,行动的统帅。人生正报的美丑,智商高低,依报的贫富,环境苦乐,皆由人心创造。所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宗亦说‘万法唯识’。由于人识心的真妄与善恶有别,所创造的十法界众生生命亦苦乐悬殊。六道众生,上升人天,下堕三涂,固决定于人心的善恶,而圣人的品位高低,甚至觉悟成佛,亦基于人心的真妄。
凡夫迷失真心,用诸妄想,不知佛性本具,原可作佛,反被贪嗔等六根本烦恼所感,身则杀盗淫,口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则贪嗔痴,形成引生未来或苦或乐的果报体的业力,因业感果,故有四大组合的色身。人因有身,需要生存,不得不努力奋斗,初则但求温饱,进而讲究享受;初则只为个人著想,次则为家庭打算;不得不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身为形役,心为境转;既牵挂个人事业的成败得失,更牵挂家人的健康、前途与幸福。总之人生于世,太多希望,诸多牵挂,更多负累,心中懊恼不安,直接导致心理忧悲苦恼,间接影响生理建康,由心苦而导致身苦,再因身苦增加心苦,结果身心都苦,陷于苦境,无法自拔。唯一自救的方法,是学佛修行,寡欲知足,实行布施,心离悭贪;勤劳忍苦,不为顺逆境所动,而停止嗔恨;恒抱惭愧之心,策励自己,不生憍慢;常以觉悟心,自觉觉他,远离愚痴;以正信心,深信因果,开导众生,断诸疑惑;以智慧心,灭诸邪见,正己正人;使自己由修心养性,进而明心见性,断惑证真,在无贪、无嗔、无痴,无我慢、嫉妒,无疑惑邪见种种心苦,导致身体健康,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从心灵的自由,做到身体的自由,身心都净化,身心都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